讀《中華傳統美德格言》有感作文

讀《中華傳統美德格言》有感作文

  今天,我在家裡看《中華傳統美德格言》,其中一篇“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吸引了我,因為這首詩小時候爸爸教過,我就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格言的大意是:誰說小草的心意,能夠報答得了春天的陽光呢?這兩句詩既表現了母愛的溫暖與偉大,又表達了子女對母親的無限感激之情。

  想想我們現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對孩子都很呵護,寵愛得不得了,真是要星星不敢給月亮。但是許多孩子卻把太多的關心與關愛當成了一種理所當然,一些孩子往往目中無人、自私、霸道,不知道關心父母和別人。

  和許多孩子一樣,我在家裡是很受長輩們疼愛的:我要什麼,他們就給什麼,沒有的馬上去買;我想去哪裡玩,他們就帶我去哪裡玩;我要吃什麼,他們就給我吃什麼。總之,他們是非常疼愛我的,數不清他們對我的好、對我的愛。可是我卻不懂得珍惜,經常發脾氣,嫌這個不好,哪個不滿意,對他們不僅沒有感激之心,而且還認為本身就應該這樣。

  記得有一次,外婆辛辛苦苦地煮好餃子,滿懷希望的招呼我吃,我卻不想吃,反而對外婆大聲嚷嚷:“我不要吃水餃,你給我煮飯。”“好,好,我馬上去煮。”外婆連忙答道。媽媽在旁邊沉著臉,一言不發,好像要打我的樣子,我似乎感覺到了什麼,這才心不甘情不願的吃餃子。

  想想好羞愧啊!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在父母、老師的教育下,我慢慢懂事了,逐漸懂得要尊重他人、關心父母、孝敬長輩。

  我把《中華傳統美德格言》裡的“重親情,禮為先。”的文章都讀了一遍,它教育我們學會感激,從小要心存一份真與善,愛每一位善良的人們,為他們一點一滴的付出,用我們微薄的力量去感激他們。正如我們以前學過的一篇課文《老師的手》最後一句話所說的:要感謝他人對自己的付出。無論這種付出是多麼的微小。

  在這裡,我想對爸爸、媽媽說:我愛你們!感謝你們對我無微不至的付出,我會珍惜你們給我這美好的一切!

  中華傳統美德源遠流長,具有不朽的歷史地位,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中華美德集中體現在儒學倫理道德上。儒學是經典,美德是國粹,拋棄它社會就動亂,弘揚它社會就穩定發展。因此,弘揚儒學文化,承傳中華美德,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我們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對於弘揚我們民族的優秀文化,應該有一種緊迫感。國家對此十分重視,我們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這個神聖的使命自然由我們新一代去發揚光大。

  讀了《中華傳統美德校園詩教讀本》這本書後,使我收益匪淺,深深得認識到了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我們責任的重要性。 讀本中的《三字經》細細品味,其味無窮。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讓我對先人博大精深的文化遺產有了更為直觀的認識,對作者廣博的學識、高深的概括能力和宏觀把握能力肅然起敬,為古代教育者獨特的教育方法深深折服。《三字經》中有 一節“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的傳誦名句。就是說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育孩子做學問不要中途而廢。是啊!我們的學習就像織布,靠的是一絲一線長期的積累呀!只有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才能獲得淵博的知識,才能成才,不可半途而廢。逃學就如同斷機,線斷了,布就織不成了,常常逃學,必然學無所成。 孟子的成材離不開偉大的母親。

  想想我們的父母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他們既當父母又當老師,辛辛苦苦養育我們、培養我們,使我們懂得做人要有愛心;做事要有責任感;學習要勇於創新。讀了孟母的故事,想想我的母親,她也是非常操心的。每天上學前總給我添上幾句“用心學習啊”“要多向老師問問題”“做事情要積極”等的'話,但我卻嫌她嘮叨,總會不耐煩地敷衍媽媽。媽媽問我幾句學習上的東西,我就覺得煩。還常常為了一點芝麻綠豆的小事,跟父母賭氣,甚至向父母發脾氣,卻絲毫沒有考慮過父母的感受,真是太不應該了。父母對我們問長問短,嘮叨,那是因為她盡到了一位母親的責任,她應當照看好我們的責任。看,現在又有多少人想得到父母的關愛,而又得不到呀,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所以我們從小就應該要樹立起一顆強烈的責任心,不辜負父母、老師、祖國的期望。

  讀詩誦經。老師把這些仁愛思想透滲到了教學中,讓我們從優秀傳統文化中吸取精神營養。使我們在校園內感受到了仁愛教育的濃濃氛圍。學校舉辦的“八榮八恥”活動,給了我們深刻的和了解,知道了該以什麼為榮,什麼為恥。校園裡書聲朗朗;同學們互幫互助,團結友愛,師生之間的尊敬和關心。

  只要我們人人要肩負起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責任,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點點滴滴做起,我們會把中華民族的愛國精神和傳統文化永遠繼承發揚下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