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作文(精選10篇)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作文(精選10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作文(精選10篇),歡迎大家分享。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作文1

  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裡僅介紹最流傳最廣的一種: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作文2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馬上我們又要過什麼節了呢?哈!馬上就要過端午節啦!咦?那端午節又是怎麼來的呢?你想不想知道?想知道的話那麼我就來告訴你:

  這個大家可能都知道:為了紀念屈原。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投羅江自殺,死後被蛟龍所困,世人很傷心。於是,每到五月初五,便投五色絲棕於水中,以此驅散蛟龍;又有人說屈原自投羅江之後,當地老百姓立刻劃船撈救,一直劃到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屍體。那時恰巧下起雨來了,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到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大夫時,再次冒雨行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龍舟競賽。看來吃粽子,賽龍舟都與屈原有關。有人還做了首詩:“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文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志誠冤!”

  為了紀念屈原是端午節的來歷之一我還有個關於端午節的來歷的故事呢!那就是惡日說。這個大家可能就不熟悉了那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吧:

  據《史記》記載,孟嘗君生於五月初五,他父親曾讓他母親放棄田文,理當這一日生的孩子會害父的。為什麼呢?因為《風俗通義》中有“五月初五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說法。東晉大王鎮惡出生於五月初五,他祖父便給他起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出生於五月初五,從小便寄養於宮外。可見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這樣在五月初五插菖蒲,艾葉以驅鬼燻蒼朮以避邪是順理成章的。

  端午節的來歷真多啊!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作文3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到端午節,我們就歡快地唱起這首兒歌。

  每年的 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另外端午節也叫端陽節或重五節。

  端午有很多習俗都與“五”這個數字聯絡在一起。很多家長都用紅、黃、藍、白、黑的五色絲線系在孩子的脖頸、手腕上,稱為長命縷。而且,每家都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

  端午節時,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而我們把粽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中國的學者聞一多認為,端午節是龍節,是四五千年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節日,但是,現在全國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了

  南方過端午節的時候、要吃“五黃”即是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不論南方還是北方,端午節這天,都要在兒童的額頭那裡畫上一個“王”字,還要戴一些五顏六色的香囊呢!

  端午節是在漢、壯、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或地區非常流行。

  每到端午節的時候,人們都會把房子打掃的乾乾淨淨,還要在廚房裡灑上雄黃水,可以用來殺死毒蟲或者防止毒蟲孳生。

  這就是我們中國的端午節,你知道了嗎?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作文4

  有人說端午是一個“毒日”,但為什麼我們還要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呢?端午節的祝福語是“端午快樂”還是“端午安康呢”?

  5月5日是“惡月惡日”。因為天氣很惡劣,很多地方特別乾燥,蚊子也很多。一被蚊子叮到,每天都很難受,容易治疫病,所以人們普遍認為5月是一個“毒月”,五日是“惡日”。5月5日這一天更被認為“惡月惡日”。歷史上我們最熟知的跟端午相關的事蹟有很多,比如“屈原、伍子胥、曹娥跳入江中”等等。

  “惡月惡日”的五月初五,人們採取了一系列變化,一句“端午安康”是在人人自危時刻最溫暖的祝福。所以古代中國人在端午這天用箭射擊圖上的五毒,我打不死你,還嚇不死你嗎?採菖蒲艾草,向自然借來力量保護身體,採雄黃憑智慧加工藥物驅散毒蟲。配香包以巧思創造美物,解決各種問題。中國人憑藉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將兇險的“惡月”過成了安康的“端午”。

  用一條龍舟,連起多少雄心,龍是中國人最重要的圖騰。用一個粽子包容世間種種變化,今天看到的粽子都是五花八門的。

  我們透過粽子,儲存以身報國的英雄故事;我們透過賽龍舟共同爭取一個目標;我們透過喝雄黃酒,掛菖蒲,將經驗應用於一次次的危機,這就是端午的力量。面對困難時,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古老的中國已有答案:“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而流傳千古”……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作文5

  每年的五月五日是端午節,在這一天人們都要吃粽子,關於端午節吃粽子我還知道一個傳說。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主要有四種,其中以源於紀念屈原的傳說流傳最廣。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弟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陰曆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打撈他的真身,有個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蝦吃飽了,就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效仿,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棕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等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作文6

  “端午節”由來已久。分大端午和小端午。小端午是農曆五月初五大端午是在五月十五。端午節又叫“龍舟節”。說起這些節日,還有一段悲涼的故事!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投江自盡,周圍的人紛紛走到江邊划船打撈。人們爭先恐後的,要把屈原救上岸。打撈了很久以後,人們還不見屈原的屍體,就回家拿米團扔往江中,不讓江中的魚、蝦、蟹、等把屈原的屍體吃掉,於是有了現在的吃粽子、賽龍舟。

  “端午節”最重要的習俗就是吃粽子了。粽子一般用糯米做成。把糯米,還有包粽子的竹葉泡在盆裡一天一夜。再用葉子把粽子包成三角形,每一個角放上大棗或花生,為的是不讓米溢位來。粽子包好後,慢火煮一下午。粽子煮好後,開啟鍋,芳香四溢,竹葉的香味,粽子的清香,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

  端午節還有一個傳統;用艾子葉驅蚊。以前醫療不發達,有些體弱殘疾的人被蚊蟲叮咬後會死亡,把艾葉放在門上有一種避邪的作用。人們還在端午節這天綁許多五彩線。用一些小果殼染成各種各樣的顏色,中間有一個小孔,將五彩線把小果殼穿在一起,綁在孩子們的手腳上,以示吉祥如意。

  中華民俗源遠流長,這不是迷信,而是傳統習俗。我們應該去尊重它、保護它。讓古老的傳統文化成為民族的和諧,為經濟的騰飛做出貢獻。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作文7

  晚上,我請爺爺講端午節的來歷。

  飽學的爺爺用蒼老的聲音,穿越了遙遠的時空,將我帶到楚國。

  楚國時,朝廷fu敗無能,官員們魚肉百姓,人民怨聲四起。楚國走向衰落。

  當時,有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有著遠大的政治抱負,他連續幾次寫出改革朝綱的奏摺呈給皇帝。但是皇帝不但沒有采納屈原的正確主張,還把他拘禁起來……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以死抗爭,毅然跳下滾滾汩羅河。

  的愛國精神感動了人民。人們紛紛趕來,划著竹排小舟沿江找尋屈原,但尋找多日未果,就無奈地往河裡撒一些白米,希望魚兒們不吃屈原的屍體。可是米粒太小也容易分散,魚吃不到怎麼辦?於是有人就想到的方法。用葦子葉捲成一個尖尖的小筒,往裡面塞上糯米,再用細細的馬蓮草纏好包成一個個粽子,丟進河裡,魚兒就可以吃飽,就不會吃屈原的屍體……

  為了世世代代紀念屈原,人們就把每年的五月初五——屈原跳河的日子作為。

  後來,人們就以吃粽子,的方式,永遠紀念屈原。聽到這裡,我不禁流下了晶瑩的淚水……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作文8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叫端陽節、午日節、五一節、艾節、端午日、重午日、午日、夏日。雖然名字不一樣,但是不同地方的人的風俗是一樣的。端午節是中國兩千多年來的一個古老習俗。每天家家掛菖蒲,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遊百病,戴香囊。

  今天是端午節。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我不知道!那我告訴你!你還記得楚國的愛國將領屈原嗎?我來說說他!

  屈原是戰國時期出國的學者。他成為楚王身邊的'一名官員,以他的形象使他的國家富強。昏君楚王聽了奸臣的話,貶屈原流放。在流放期間,屈原聽說楚國的都城被敵人佔領,百姓深受其害,極為憤怒。五月初五,他來到汨羅江,抱著一塊石頭跳進汨羅江。出國的人聽到屈原投資江城的訊息都很難過。他們含淚划船去打撈屈原,把粽子扔到河裡餵魚,希望魚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餃子的由來。

  端午節有許多有趣的活動。像賽龍舟一樣,香囊上掛著硃砂、雄黃、香藥,上面蓋著絲布,香香的,再用五色絲線串成一串,做成各種形狀的線。還有掛艾葉和菖蒲的習慣。

  端午節有這麼多活動!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作文9

  這天是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我們一家人在飯廳快快樂樂的吃著粽子,

  我突然問爸爸:“端午節是怎樣來的呢?”爸爸說他也不明白,其他人也紛紛表示不明白。於是,我只好自我去翻書查詢。

  相傳在古代,楚國謀士—屈原深受楚懷王的重用。那些卑鄙小人就經常在楚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楚懷王漸漸不用他了,屈原見自我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悲憤不已。有一回強大的秦國派人找楚懷王議和,屈原看出這是秦王的陰謀,便去勸阻楚懷王,沒想到楚懷王不但不聽他的,還將他驅逐出都城。結果楚懷王一到秦國就被關機牢房裡,三年後因憂鬱成疾死在了秦國。楚懷王死後,楚襄王即位後,整天吃了玩,不理朝政,楚國一天一天衰弱下去。屈原多次勸說楚襄王,反而被流放到了遙遠的汨羅江邊。之後親王佔領了楚國的都城,屈原明白了這個訊息後悲痛萬分,因不願做亡國奴而於農曆五月初五這天跳進了滾滾的汨羅江裡,

  之後百姓們為了保全屈原的屍體而往江裡面投放粽子和雞蛋,期望江裡的魚不要吃屈原,還把船裝扮成龍的樣貌在江面上劃來劃去以便驅趕水怪。從此為了紀念屈原的愛國精神,就把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

  喔,原先端午節是這樣來的。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作文10

  端午節。當你在吃粽子的時候。你會想: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呢?下面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

  紀念屈原說。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蚊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所以。現在端午節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吃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這些習俗。

  端午節我最喜歡的就是:吃粽子和佩香囊端午節的來歷就是這樣。你們是不是很敬佩出過大夫屈原呀!這就是端午節的來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