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讀書故事小學六年級作文

我的讀書故事小學六年級作文

  “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不知從哪裡記得這兩句詩,時時想起的原因,是因為我常常體驗到讀書的樂趣。

  說也來怪,小時候經常寫命題,現在想起來還會有點餘悸。記得什麼“我最難忘的一件事”、“最佩服的一個人”、“在上學的路上”等等題目,完全是一些成人的口氣,不大切合孩提時代我們接觸到的東西。上了高年級,老師便教了我們作文的體裁,什麼小說、散文、之類的。記得當時大家都喜歡情節懸念的小說,覺得讀起來很吸引人。一本新課本剛發下的時候,都爭著翻看,就是為了找些有趣的故事。而這些文章大多都是節選的,讀完後總覺得餘意未盡,於是很期望語文老師能早點給我們講授這篇課文。然而真正上起來,彷彿卻沒有期待中的精彩,倒有了些許失望的情緒。

  真正在小的時候能記下來的倒是一些琅琅上口的詩歌了,“遠看山有色,靜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這樣的詩歌美,像謎語一樣吸引孩子,而現在默誦起來更覺得哲意深遠。每天早上教室裡就是一片琅琅書聲,大多數同學讀的都是詩歌。不過詩歌我終究沒喜歡上,大抵是因為缺乏做詩人的氣質吧?老師也提醒過我們,說是不要“唱忘嘴歌”,即使詩歌溜口,沒有深刻認識也是很容易淡忘的。

  平時的時候我也看過不少小人書,紙張的質量一般都很差,畫上也盡是些粗獷的黑線條,但這絲毫影響不了它在班上受歡迎的程度。讀書為我的少年增添了許多樂趣,我也漸漸到了“知識”的力量,要知道有些小夥伴們對我佩服的不得了,這可是很多大個子用他們的拳頭都換不來的。當然,我也為這種“力量”支付了合理的代價,在初中的時候,真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上高中的時候,我終於開始讀中國人寫的書。先是四大名著,接著就是唐詩、宋詞,古文觀止之類的。甚至開始模仿寫古體詩,文言文,也滿篇之呼也者的,漸漸的喜歡用一些深奧難懂的成語、典故,引用一些不常見的'和華麗的句子去裝飾內容乾癟的文章,達到唬住別人的目的。記得在一篇論述為什麼“師夷長技以制夷”會失敗的作文中,我旁徵博引,意氣奮發,一口氣用了40幾個成語和數十個典故,光《清史》就引用了3次,簡直想達到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目的。而語文老師在閱卷後也打了58分的高分(滿分60),讓我的虛榮心一時膨脹到極點。

  一位教育家說過:“一個人不愛讀書,不愛與書作伴,是真貧窮,是真孤獨。”這話有一定的道理。現在我已經是一名教師了,漸漸明白能讀書真好。

  正如葉聖陶先生曾說:“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做到這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任何一門學科教學皆如此,“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當是教師共同的追求。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教師的讀書風氣最能影響學生和社會的風尚。只有熱愛讀書的教師,才能培養出熱愛讀書的學生,才能營造出整個社會熱愛讀書的良好氛圍。熱愛讀書的教師,是社會的一筆無形資產。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你的學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斷地豐富著,如果學生深信你今天所講的不是重複昨天講過的話,那麼,閱讀就會成為你的學生的精神需要。教師,要做好教書育人的工作,首先要做個真正的讀書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