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讀書筆記(通用10篇)

《資本論》讀書筆記(通用10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筆記呢?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資本論》讀書筆記(通用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資本論》讀書筆記 篇1

  要理解《資本論》被稱為“資本主義的血史”,我認為帶著下面這個問題去閱讀,或許能夠初見端倪:還在第四章中,在闡明貨幣之所以成為資本,只是因為貨幣的一部分被轉化為與生產資料相分離並且被自由工人所出賣的勞動力時,就發生過這樣一個問題:這種勞動力究竟是從哪兒取得的呢?個別人手中大量的貨幣量究竟是如何地,透過什麼方法積累起來的呢?

  “圈地運動”是我僅能想到的原因,這是高中教育留給我的。閱讀到在第一卷二十四章才發現自己的思考和學識有多狹隘。馬克思說道:“但是,資本積累以剩餘價值為前提,而剩餘價值以資本主義生產為前提,而資本主義生產又以商品生產者握有較大量的資本和勞動力為前提。因此,這一整個運動好像是在一個惡性迴圈中兜圈子,要脫出這個迴圈,就只有假定在資本主義積累之前有一種“原始”積累(亞當。斯密稱為“預先積累”),這種積累不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結果,而是它的出發點。”從這裡來理解,所謂“原始”積累是在資本及與其適合的生產方式產生之前的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的歷史過程。當“原始”積累達到一定力量和能力的時候,它就辯證地轉化資本,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曾經,在高中的課堂上,老師向我們解讀“資本就是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流著血和骯髒的東西”,本以為這僅是馬克思個人仇資的心理表示,畢竟在當時,我只認為馬克思是站在資本主義對立面的人。讀罷《資本論》,才發現這正是恰如其當的評述,甚至如果還有更貶損的話語,我不介意用它來描述資本積累的原始過程。歷史是被建構出來的,以文字形式表現出來的歷史,總是不可避免地帶有作者的印記,但其前提是存在有那麼一段歷史,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虛構的歷史,遲早會被淹沒在時間的長河中。“事實上,原始積累的方法絕不是田園詩式的東西。”

  如果說,資本積累不外是不斷地進行著對僱傭工人的剝奪,對他們的無償勞動的佔有,而這種剝奪又是隱敝的,被掩蓋在物的關係下面,是按照商品流通規律發生的,那麼原始積累就是對生產者生產資料的剝奪,其目的是在於把他們變為僱傭工人,這種剝奪並不為物的關係所掩蓋,它在商品流通規律之外進行,是超經濟的因素。下面我將具體闡述原始積累是如何使大多數人變成無產者而少數人成為資本家的。

  對農村居民土地的剝奪是從十五世紀最後三十多年開始演出的。同王室和議會頑強對抗的大封建主,把農民從土地上趕走,奪去他們的公有地,強行拆除農民的住房和公認的小屋,把耕地變成了牧羊場,大量不受法律保護的無產者被投向勞動市場。同時,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和伴隨而來的對教會地產的大規模侵吞,對修道院等的壓迫,把住在裡面的人無情地拋進無產者行列。把人從地產上清掃出去,對“神聖的所有權”進行最無恥的凌ru,對人身施加最殘暴的暴力,在那個時代,所有這些被視為理所當然,這就是原始積累的各種“田園詩式”的方法。無怪乎托馬斯。莫爾在自己的《烏托邦》一書中就宣稱:“羊在吃人。”所有這些為資本主義農業奪得了地盤,使土地與資本結合,為城市工業造成了大量不受法律保護的無產階級。

  我一直用“不受法律保護”來形容那些無地無產者,因為他們確實幾乎沒有受到過任何法律的保護,即使有法律,那也是用來壓迫剝削他們的血腥法律,可以說,他們是時代的犧牲者,同時也是奉獻者,因為他們的非自願地犧牲造就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幾乎一夜間,大量無地無產者被投向勞動市場,但是這個不受法律的無產階級不可能像她誕生那樣快地被新興的工廠手工業所吸收。再者,這些突然被丟擲慣常生活軌道的人,也不可能一下子就適應新狀態。他們大批地變成了乞丐、流浪者,其中一部分人是由於習性,但大多數是為環境所迫。我們甚至不曾想過法律可以這樣:它對大多數人為何淪為流浪者在所不問,甚至鼓勵把農民淪為無產者的行為,但它卻對流浪者施加酷刑,並要他們發誓回到原籍或最近三年所居住的地方去“從事勞動”,而沒有人“願意使用”還要被割耳朵。多麼殘酷的諷刺!他們的家園和土地已經被剝奪,勞動市場早已飽和,法律卻要求他們“從事勞動”,否則就對他們施加酷刑。在形式上,血腥立法的目的在於反對流浪者和乞丐,但是轉變為這種人的人恰恰就是被剝奪者。可以這樣說,血腥立法所做的工作並不少於血腥剝奪者的工作。法律還在另一個方面起了大作用:法律雖然規定了工資的最高限度,但從來沒有規定工資的最低限度。“支付高於法定工資的人要被監禁,但接受高工資的人要比支付高工資的人受到更嚴厲的處罰。例如,伊麗莎白的學徒法第十八條和第十九條規定,支付高工資的人,監禁十天,而接受的人,則監禁二十一天”。有關僱主和僱傭工人之間的契約以及解約期限等條款規定,對違約的僱主只提出民事訴訟,而對違約的工人則提出刑事訴訟。工人的狀況極端惡化,貨幣工資提高了,但其提高的程度不及貨幣貶值和物價上升的程度。正如亞。斯密所說:“每當立法機關企圖調解僱主及其工人之間的糾紛時,它的顧問總是僱主。”所有這些在今天看來,都是那麼不可思議,那些法律變成了可笑的反常的東西,但是它確確實實的存在過,並在極大程度上推動了原始積累,造就了大資本家。

  “資本是天使?資本是魔鬼?資本能讓我們一步登天,也能讓我們落入萬丈深淵。人人心中都有一個資本的模樣,你心中的資本模樣如何?”透過《資本論》,我瞭解到原始積累的殘酷性以及後續資本的積累,一方面使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則是相對過剩人口大量存在,從而擴大品貧富差距。而越來越多相對過剩人口對在業人員造成極大的壓力,迫使在業人員不得不過度勞動和忍受資本家的擺佈。發達的生產力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以個人勞動為基礎的、分散的私有制轉化為資本主義私有制,同事實上已經在社會生產為基礎的資本主義所有制轉化為社會公有制比較起來,社會公有制自然是一個長久的多,艱苦的多,困難的多的過程。資本主義私有制是少數掠奪者剝奪人民群眾,而社會公有制則是人民群眾剝奪少數掠奪者。《共產黨宣言》最後呼籲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並不只是出於階級鬥爭的考慮,更是提高大多數人的生活質量的必然要求。

  《資本論》讀書筆記 篇2

  《資本論》,是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為指導,透過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同時也使唯物史觀得到了科學的驗證和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資本論》運用唯物史觀的觀點和方法,將社會關係歸結為生產關係,將生產關係歸結於生產力的高度,從而證明了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

  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作為一種結合生產關係解釋分配關係的學說,不僅僅對剝削問題作了科學分析,也為科學解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各階層人民的實際作用和應得利益奠定了理論基礎。但是,我們就應看到,目前它面臨著來自兩個方面的挑戰,一個是一些人試圖藉助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分配理論,否定剩餘價值論的學術成就;另一個是一些人將剩餘價值理論看成是不需要隨社會經濟條件變化而發展的自然科學理論,從而窒息了剩餘價值理論的發展路徑。因此,針對上述挑戰做出回應,深化對剩餘價值理論的認識,具有重大的理論好處和現實好處。對於剩餘價值論的本質解釋,馬克思在分析商品價值構成結構時,以前提出過一個十分著名的公式:C+V+M。C是指生產資料包括裝置、原料等的價值,V是以工資形式出現的勞動力的價值,M是以企業主利潤形式出現的剩餘價值。馬克思認為,C作為投入資本,只是把所購買的裝置、原料等的價值轉移到新的商品中去,並沒有增加新的價值量,只有工人付出的活勞動的價值V,才是創造出新價值M的唯一因素。馬克思由此說明,企業主的剩餘價值或利潤,是由僱傭工人的勞動創造出來的,而這種創造過程並沒有得到任何工資補償。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剝削現象的描述實際上是實證和抽象兩種方法並用的,雖然剩餘價值理論未能確立,但並沒有影響《資本論》成為工人的聖經,原因在於:

  第一、剝削現象是客觀存在的,是工人切身體會到的。馬克思把工人勞動創造的價值形象地說成,一部分是為了彌補勞動力再生產的“必要勞動”,另一部分是為資本家創造的“剩餘勞動”,十分直觀而且簡單明瞭,很容易使工人理解。

  第二、馬克思雖然不是憑藉嚴密的邏輯力量證明了剝削現象的存在,但在《資本論》中列舉了超多駭人聽聞的事例,描述了資本家對工人進行殘酷剝削的事實,這種實證方法的巨大力量彌補了他的抽象思維方法的缺陷,甚至使許多虔誠地信奉他的理論的人,對剩餘價值理論的科學性,從來沒有產生過絲毫的懷疑。也就是說,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雖然失敗了,但他用實證的方法對剝削現象的描述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最終還是實現了寫作《資本論》的根本目的。

  在馬克思看來,資本家總能獲得剩餘價值或利潤,資本家永遠是資本家,而工人只能維持勞動力的再生產,只能絕對貧困下去,工人永遠是僱傭工人,兩者之間不存在轉化的條件,他沒有為勞資關係互相轉化帶給理論依據,不能解釋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逐步緩和以及工人階級相對貧困化的現象。按照瓊?羅賓遜的理論,財產的私人壟斷導致剝削的產生,壟斷條件如果發生改變,既可能使有的資本家因為破產而淪為僱傭工人,也可能使有的工人因為勞動成果的積累而發展成為資本家,她的理論既能夠解釋勞資關係的對立,又能夠解釋勞資關係的轉化。在我國現實生活中,資本所有者與勞動者並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勞動者同時也可能是股票持有人,許多人已經具有勞動者和資本所有者雙重身份。瓊?羅賓遜從壟斷或不平等競爭的社會關係中解釋剝削現象,其理論具有廣泛的適用性,不僅僅能夠說明以資本為手段的剝削,還能說明以其它壟斷條件為手段的剝削,尤其是能夠解釋腐敗手中的權力來攫取社會財富的“權力剝削”行為。

  剝削是以必須社會的`價值決定為基礎確立起來的經濟範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剝削現象的產生雖然以不等價交換為前提,但不等價交換現象不都是剝削現象。這是因為,在決定市場價格的壟斷和競爭的諸多因素中,包括自然壟斷因素、歷史構成的壟斷因素、人為的壟斷因素、社會制度造成的壟斷因素、商品交換過程中偶然出現的壟斷因素、供求關係變化引起的壟斷因素,等等。市場主體利用這些壟斷條件參與競爭就會出現不等價交換,顯然不能把這些不等價交換現象都當成剝削現象。由於經濟行為都包含著對壟斷條件的利用,因而從利用壟斷條件進行競爭這一點上,不能區分剝削與非剝削兩種不同的經濟行為。社會主義承認市場經濟中價格機制的調節作用,就必然承認在必須範圍內和必須程度上的不等價交換的合理性,亦即承認市場主體利用價格透過正當的壟斷和競爭獲得必須利潤的合理性,並在法律制度上予以保護。利潤作為商品的成本與收益之間關係的表現,同時也體現著市場主體之間的收益分配關係,是市場經濟的特有現象,不是資本主義的特有現象。

  如果消滅了利潤,市場經濟就不存在了。無須否認,肯定在必須範圍內和必須程度上不等價交換的合理性,就包含著承認勞動市場在必須程度上的不等價交換的合理性,從勞動市場本身就存在著買方壟斷因素的事實來看,這就等於承認必須程度的剝削現象存在的合理性,因而歷史地、發展地看,社會主義是限制和逐步縮小剝削範圍直至最終消滅剝削現象的長期發展過程。按照現行的法律規範來衡量,社會所允許的勞動市場以及其他市場的不等價交換現象,在性質上不屬於不正當競爭的行為,也就不屬於剝削現象,只有超出法律限定範圍和程度的不正當經濟行為,才屬於不合理的經濟行為。由於剝削是包含著道德標準的經濟範疇,只有根據不同的社會狀況或歷史階段才能作出準確的解釋,因而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不能把利潤完全看成是剝削的結果,而要根據時代的變化,賦予不同時代的剝削概念以不同的涵義。

  傳統好處上的剝削是指買賣勞動的不等價交換關係,只要是以勞動市場的買方壟斷為基礎的不等價交換,就是對賣方勞動成果的剝削或侵佔,只要勞動作為商品來被動地出賣,本身就意味著剝削。從這個好處上說,解決勞動不該成為商品的問題,徹底消滅剝削現象,是社會主義社會長期的歷史任務。剝削作為對我國現實的一種經濟現象的理論描述,是以承認勞動買賣關係存在著不等價交換為前提的,是指買賣勞動超過必須限度的不等價交換關係,勞動的買方壟斷不直接構成剝削,只有利用壟斷條件超過了規定的界限才構成剝削,這是現階段決定剝削行為的客觀標準。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是消滅一切剝削現象,包括利用勞動市場的壟斷條件進行剝削的現象,使勞動不再具有商品的屬性,勞動者真正成為社會的主人,成為名副其實的社會主體。社會主義現階段的目標,是把傳統好處上的剝削現象控制在必須的範圍內,承認勞動市場必須程度的壟斷具有合理性,把超過規定界限的勞動市場的壟斷視為剝削現象,並依法予以取締。這就決定了我們所說的消滅剝削現象,不是空想社會主義的烏托邦,而是把理想與現實辯證統一齊來的實際運動和發展過程。,在這一點上,我們不僅僅把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先進的社會制度去實行,將其看作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而且更重要的是,把社會主義當作一個從初級階段逐步發展到高階階段的漸進的歷史發展過程,不可能短期內就能到達理想的目標,最終消滅剝削現象必然要經過相當漫長的歷史階段和艱難困苦的奮鬥歷程。我國經濟學界關於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五十年間的五次討論,留給人們的思考和關注是深刻雋永而又經久不息的。

  總的來說,儘管每次爭論的主題不完全相同,但爭論發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即在遵從科學指導思想的基礎上,跟隨時代的變化,堅持和發展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從取得的成就來看,勞動外延的擴大得到了越來越多學者的認可。第三產業的勞動是否創造價值,科技人員的勞動是否創造價值,企業主的勞動是否也有創造價值的一面,這些問題從馬克思的有關社會勞動和管理勞動的二重性的論述中都能夠找到支援的證據。而且從邏輯的推演和歷史演進的角度,這些勞動成為價值的源泉並不真正構成問題。幾十年來關於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爭論取得的重大進展。為“發展和創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指明瞭方向,積累了超多豐富的理論財富,為創新勞動價值論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資本論》讀書筆記 篇3

  “只是個經濟學家的經濟學家不可能成為一位偉大的經濟學家。”——F·A·哈耶克語——哈耶克也是偉大的哲學家與演說家。

  馬克思只是一位偉大的經濟學家,那麼他決不可能寫出《資本論》,這是我從哈耶克語中能感受到的最強烈的一點。

  剛剛接觸《微觀經濟學》——宋承先主編時,就純粹微觀經濟學中的概念、理論分析、圖表分析等等來說,還能接受,但書中大量引用《資本論》中的話來分析微觀中的概念、理論合理與不合理的成分時,感受到的是自己完全的無知。一句話,一段話讀再多遍,頭腦中還是一片空白,在此情況下,不得不放棄對微觀的學習,下定決心看一看《資本論》第一卷,花了一個半月,除了書中描述資本家對工人,特別是兒童、婦女的剝削的殘酷感到憤怒外,應該說再沒有其他任何感受,因而,在邊看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每個字都認識,為什麼它被馬克思組合在一起,對我來說就變成了一本天書?這種從讀《資本論》中的深切感受——文科的知識不是隻要努力去背,就能學好的。而是有著嚴密的思維邏輯過程,並且是一種比理科更加自由,更有發揮空間的抽象思維。原因在此也就出來了——作為理科生,抽象思維能力嚴重缺乏。

  因而當務之急就是培養自己的抽象思維能力。應該沒有那個學科比哲學更加抽象呢?因而,我選擇了哲學,由一種習慣的、長期的思維方式轉向一種很陌生的思維方式,其中的困難也是可想而知的,它有一個很長的磨合過程,對我來說,初始階段維持了兩個月,在這兩個月裡翻了許多關於哲學知識的書,但沒有看懂任何東西,每次都是看得自己不知不覺的爬在了桌子上,當有幾天看書時,竟然沒有睡覺,我知道,我能夠看下去了,這是一個不小的進步吧,當時,是這樣認為的。為了使這種進步繼續下去,我想一直維持到大學畢業。

  由“物化勞動是否創造價值”開始,這是一位許多問題想不明白的研究生(自己這麼說的)向我們提出的問題,從什麼是物化勞動,一直到能發表自己的一點觀點總共用了一個半月,透過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並不在於把這個問題想清楚了,而是借簽了別人分析問題的方法、思維。讓自己也具有一點抽象分析問題的能力,這又是我當時感到的一個不小進步。更重要的是膚淺的感受到了《資本論》的不朽和對馬克思的敬仰,只有認真閱讀過他的著作的人才會感到這一點。

  那些高呼馬克思理論過時了的人都懷著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他們在這位巨人面前實在是太渺小了,只有馬克思倒下了他們理論才可站起來。任何一種理論必是時代的產物,適應某一特定的時代,世界上沒有永恆的理論,也不可能有永恆的理論,但理論背後所承載的人類思想卻是永恆的,而《資本論》承載的恰恰是人類幾千年光輝思想的結晶,馬克思的某些理論也許是過時了,但因此而拒斥馬克思,除了可以表現自己的無知,再沒有別的了。其實,高傲的現代人並不比幾千年前的哲人高明多少,人類思想的框架他們早已為我們設好,後人更多的是在框架內修修補補罷了。試問從古到今,又有誰曾跳出過亞里斯多德的三段論呢?拒絕前人光輝的思想,就等於是慢性自殺。

  現代西方許多不錯的經濟理論,就完全超出了《資本論》呢?我想並不是,正如牛頓所說,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遠些罷了。換句話說,一些現代西方經濟理論有著《資本論》思想的痕跡,試以自己感覺比較明顯的兩例以作說明。

  馬克思在簡短的論述超額剩餘價值的產生時,提出了社會價值與個別價值(後來又提到了國際價值),超額剩餘價值就是社會價值與個別價值的差額,但由於資本家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競爭,隨著新技術的普遍化,超額剩餘價值又要小於這個差額,直到這個差額為零,即超額剩餘價值為零,馬克思只是指出了可以歸結為相對剩餘價值生產與絕對剩餘價值生產的超額剩餘價值的存在,由於時代的限制,問題論述到此,但若在此問一下,為什麼是社會價值與個別價值的差額,社會價值與個別價值存在著什麼樣的關係?既由超額剩餘價值產生的結果追溯到了超額剩餘價值產生的原因,而這樣一追問產生了現代西方經濟許多理論的理論基礎。

  為此,舉個例子來說明,如果我要向某一襯衫生產廠商進一批貨,根據襯衫生產社會平均勞動生產率情況為每件10元,而作為要進貨的我必想低於10元一件購貨,而只有勞動生產率高於社會平均勞動生產力的廠商才能滿足我的要求,而廠商為了贏得客戶,壓跨競爭對手也願意低於10元向客戶供貨,基於這兩方面的原因,超額剩餘價值要小於社會價值與個別價值的差額,接下來的問題是超額剩餘價值比差額要小多少呢?這邏輯的推理必然是取決於客戶對生產廠商個別價值的掌握情況,對於社會價值每件10元,這是廠商與客戶都十分清楚的。不會存在太大的誤差,而個別價值,廠商是完全瞭解的,但客戶並不知道廠商的個別價值到底是多少,廠商為了儘可能接近差額,在交易中佔盡可能接近差額。

  在交易中佔盡優勢,會全力隱瞞自己的個別價值,由於客戶對廠商的個別價值不是完全掌握,因而根據不完全資訊。猜測想一個個別價值作為參考,——9元一件。因此,給自己規定了進貨的波動範圍——9.4—9.6元一件,對廠商而言,清楚知道自己的個別價值是8.9元一件,廠商也不會不斷的根據客戶的不完全資訊,猜想客戶猜想個人別價值。(廠商與客戶利潤的分成應是假設不變的),假設廠商的判斷為9.1元,這樣生產廠商與客戶都高估了“個別價值”,對客戶的估計,廠商取得了優勢,同時,客戶對廠商的估計客戶佔了優勢,在交易中,兩種優勢趨於抵消,以社會價值為標準,以對個別價值的水完全判斷為基礎。廠商與客戶很可能以偏離9.45元一件不大的價格成交(假設廠商與客戶名義利潤分成是1:1,取決於社會生產水平)由於廠商與客戶都認為自己佔了優勢,因而廠商與客戶之間的交換是愉快的,公平的。若廠商實際個別價值為9元,廠商猜想客戶猜測想的個別價值也為9元。

  因而交易時為9.5元,誰也沒有吃虧,也沒有佔便宜,說不上愉快,但公平,這樣我們可以根據假設的個別價值列出無數種情況,看到廠商與客戶悲傷、歡樂、公平與不公平各種排列組合情況,透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每一次交易是那一種組合情況,取決於廠商與客戶猜想的個別價值的值的組合情況,而個別價值的組合情況又取決了廠商與客戶根據對方不完全資訊的判斷情況,而不完全資訊的判斷情況,又取決於對資訊的掌握情況,一句話誰瞭解的資訊多,誰就能在交易中取勝,顯然,就一般情況而言,生產廠商總是掌握著更多的資訊。

  一種新理論的產生,絕不是某個人的憑空創造,而是總有一定的問題根源、思想根源,對“0<超額剩餘價值<社會價值—個別價值”的分析,它完全可以作為住處不對稱原理的問題根源與思想根源。

  如果說把“超額剩餘價值”與“資訊不對稱原理”聯絡起來還有一定的難度的話,那麼託賓的資產選擇理論與馬克思貨幣資本的迴圈第一階段G—W的分析聯絡起來,後者只能相當於體力勞動。實在沒有太多比馬克思的思想高明之處,或者說是對馬克思思想的抄襲,當然,這是值得鼓勵的一種抄襲。

  “從內容來看,G—W是表現為G—W,……貨幣額分成兩部分,其中一部分購買勞動力,另一部分購買生產資料,……一個屬於真正的商品市場,另一個則屬於勞動市場”“G—W際事表示G所轉化成的商品額有這種質的分割之外,還表示一種最具有特徵的量的關係”。這種是的關係實際上指:“生產資料的數量,必須是以吸收勞動量,是以透過這個勞動量轉化為產品。”

  託賓的資產選擇理論,即理性的經濟行為主體,將怎樣選擇一定的資產組合(資產結構)以實現利益的極大化,比如1000美元的資產怎樣分配於持有貨幣和持有其他金融資產和實物資產。

  前者是實現剩餘價值最大化,後者是實現利益最大化,前者涉及的是能創造價值的生產過程,後者是能通有對資產怎樣佔有獲得最大價值的非生產過程,前者論述的只是怎樣分割貨幣來實現剩餘價值最大化,後者論述人是資產,不僅包括貨幣,而且還有金融資產和實物資產,透過三者的分配情況來實現利益最大化。總之,託賓的資產選擇理論比前者有了很大發展,解決的問題也不同了這天是為了適應時代需要修改性的理論創新,而思想上,完全沒有何獨到之處。

  此處需要說明一點即是,馬克思對貨幣分割的分析是以實現剩餘價值最大化為基礎的,這一思想本身也可能是從前人那繼承過來的,並不是對託賓的偏見,主要在於說明《資本論》的思想性。

  對此兩個問題的分析是對《資本論》第一卷第二遍閱讀之後的一點感受,第一遍閱讀明顯比第一遍有了很大進步,不但可以看下去也知道自己在看什麼,但是還是由於思維的缺陷,還有許多看上去不流暢之處,思維跟不上文字所需要的思維速度。我想也堅信。透過第三遍、第四遍……的閱讀,問題一定會慢慢的解決。

  以上是本人讀《資本論》第一卷的一點感受,不僅獲得了知識,更一步體會到了怎樣閱讀,僅僅為了讀一本《資本論》,擴大了自己的知識面,也增加了自己思考問題的能力。

  《資本論》讀書筆記 篇4

  人類文明的緊密聯絡、全球一體化的大趨勢,正明顯地存在著,深刻的發揮著他的作用影響,《資本論》讀後感。此時此刻的我,正在閱讀《資本論》,為了理解近兩百年前那位生於歐洲長於歐洲一輩子和我沒有任何關係的人的思想而煞費腦筋。人類的思想,這樣遠隔時空,跨過千山萬水地交融著,多麼奇妙的一件事!

  需要對自己指明的一點是:作品偉大到能流傳千古的那幾十部,所關注的內容,所關心的群體,並不是千百年後讀之仍然可以有共鳴的那些人。這些人不是這些鉅著作者直接關懷的物件。那麼他們又何以能打動數千年後的讀者呢?人類內心深處存在著許多共通的東西,人類社會——不管發展到什麼程度——存在著許多共通的現象,或者說規律。而這種人性與社火的活的原型,則正在於作者——思想家文學家本人所處的那個時代所觀察到的體味感悟到的那個時代的人,社會。只是,也只須,本著對當時的人賦以悲憫的關懷,對時代所迫切提出的問題進行原因的分析對策的研究,以及具體而為之的行動,我想,這樣的作品,這樣的行動,必然地會蘊含人性共通的核心,必然會沾染濃郁的時代特性,必然會,雖然表面上毛段,但是上自然地擁有萬千社會的共通性。這樣的作品,也便有了時代意義,對歷史的進步,也便有了積極的不被繞過忽視的貢獻。反觀於嶽華,有許多問題卻必須要自己深切的指出來。長期以來的研讀歷史,陶醉於已經過去的人的行動、音容笑貌的想象之中,關心過去的那些時代發生的悲歡離合朝代的興亡更替,以從中得到一星半點的啟發為榮為喜。

  殊不知,嶽華自己生活中,更有一大批一大批活靈活現升級務必的人存在著,他們的溫熱笑語那麼親切。而自己對他們的態度,卻常常的是冷漠無情。以死的文字的標準,從歷史人物身上總結出的標準來要求他們,可謂典型的削足適履。同樣,不知享受與人世間的美好做有機的互動而一頭鑽入數倍中,更是對活生生的生活的一種暴殄。

  教訓是深沉痛切的。本著一顆赤誠熱切的心去參與現實生活中,乃是嶽華必然的選擇。此其一。其二,嶽華長期以來,頗有一種想法,曰:寫一本對未來世界頗具影響的書。這樣的一種意圖相當的不錯,高妙,偉大。只不過,反省起來,自己對自己精力的使用,下手解決問題的思路,有不正確的地方。“深刻影響未來世界”的最佳方法,不是,也根本不可能是試圖去解決未來社會中的問題。其唯一可能,最便捷的道理,實在是基於研究解決當下的所身處於其中的社會及其長生的問題。須知,未來的社會正是現今的一個社會的延續,是自己作用於現在這個時代的結果,是自己的目標的體現。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天下之大為於細。“當下的力量”,力量作用於當下,這是第二點啟發。

  《資本論》讀書筆記 篇5

  偶然的機會,在一個網站裡發現了《資本論》的電子書,於是便把它儲存到了自己的電腦中。我喜歡這種閱讀方式,多讀點書總沒有什麼壞處。

  兩週之後,我把它大致讀完了,感覺這本書不適合在這樣寒冷的季節裡研讀。其間一些黑暗面的描述真的可以讓人不寒而慄。儘管如此,我還是從中學到了不少東西,起碼知道了,原來錢可以是那麼複雜的東西!

  以後的幾天,我一直試圖把我從它那裡得到的知識整理出來,好讓自己的頭腦中有個比較直觀、清晰的印象,便於記憶和思考。我不打算專業研究資本和經濟,所以只要有個印象就足夠了。

  從《資本論》裡,我似乎可以看出一個古怪的植物狀社會體系來。這個體系的頂端是些厚厚的葉子,遮蔽了所有的陽光和清新的空氣,投下無盡的陰影在根部。佔整個體系絕大部分的根盤在深深的泥漿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統利用水分和養料,透過枝杆送至葉片上,而葉片將它們幾乎全部用於再生產,於是植物體便不斷長大。

  無需解釋,根代表的就是廣大的勞動人民,他們不停地把各種自然資源轉化成社會財富,透過市場交換或租金——枝或杆,財富最終落到資本家——葉子——的手裡,財富變成了資本,被重新投入再生產過程。為了吸取更多的養料和水分,根只有往地下越扎越深;葉子要得到充分的陽光和空氣,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杆亦隨之長粗,變長。原本小小的醜陋植物逐漸成為一棵棵參天大樹!

  植物不能沒有根也不能沒有葉,社會不能失去上層的資本階級,更不能失去下層勞動大眾。問題在於,植物是一體的而人不是,由人構成的社會不可能像植物那樣安靜地生長。社會要發展,方向是平等,但照這種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

  怎麼辦?不知道。

  由科技發展帶動的社會生產力是社會關係發展的基礎推動力,生產力的提高意味著產品的增多,不能作為再生產原料的產品就必須被消耗掉。但勞動人民無力消耗太多的奢侈品,而資產階級為了儘量提高社會的再生產率也不倡導鋪張浪費,植物形的社會其實就是節約的社會。可是,科技的發展不會因此止步,生產效率的升級也是必然,若不考慮自然資源的枯竭及大規模毀滅性的戰爭或災難,這個社會體系早晚要被自己生產的產品撐死!

  樹木不可能無限制地長高,並非因為時間不夠;相似結構的社會體系也不能永久存在,不是由於敵人太強!

  《資本論》讀書筆記 篇6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闡述了三個理論: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論、資本積累理論。在本文中以這三種理論為線索展開論述。

  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科學地說明了作為資本主義財富形式的商品的社會實體是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以勞動產品的社會形式——商品作為出發點,首先提出了商品的二重性,即價值和使用價值。商品首先是一個外界的物件,一個靠自己的屬性來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物。一方面,商品按其自然形式是使用物,或使用價值,物的有用性使物成為使用價值。它決定於商品體的屬性,離開了商品體就不存在。如果說使用價值使得物具有被交換的前提,那麼價值就是物得以被交換的本質。價值由生產該商品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剝離了商品的物理屬性、使用價值,單單是各種商品中統一存在的一種質的衡量。商品的這種價值隱含在商品中,透過交換價值的形式體現出來,交換價值只是包含在商品中的價值的表現形式,商品則是交換價值的承擔者。

  在這一部分中,馬克思對商品兩重性的論述用的是一種辨證統一的方法。他指出一個物可以是使用價值而不是價值。在這個物不是以勞動為中介而對人有用的情況下就是這樣。例如,空氣、處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一個物可以有用,而且是人類勞動產品,但不是商品。誰用自己的產品來滿足自己的需要,他生產的雖然是使用價值,但不是商品。要生產商品,他不僅要生產使用價值,而且要為別人生產使用價值,即生產社會的使用價值。最後,沒有一個物可以是價值而不是使用價值。如果物沒有用,那麼其中包含的勞動也就沒有用,不能算作勞動,因此不形成價值。

  緊接著,馬克思提出商品之所以具有二重性是勞動的兩重性決定的。生產商品的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這二重屬性。具體勞動是指生產目的、勞動物件、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產結果都各不相同的勞動。具體勞動生產了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是指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抽象勞動生產商品的價值。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同一勞動過程形成的相互聯絡又對立的兩個方面。馬克思創立了勞動二重性學說,它使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家提出的勞動價值論成為完全科學的價值理論。從商品的二重性到勞動的二重性,是論述的進一步深化,馬克思用過對勞動二重性的解釋說明,揭示出了商品二重性的本質。他進一步的指出,凝結在商品中的抽象勞動是社會必要勞動,而不是一般的抽象勞動。因此,決定商品價值量的不是普通的勞動時間,而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種界定不但說明了商品交換所依據的量的關係的決定、商品交換的性質,而且說明了價值的實現途徑及其所體現的社會關係。它極大地擴充套件了勞動價值論的理論內涵,把對勞動價值論的理解和運用推到一個相當高的理論和實踐層次。

  馬克思還建立了貨幣理論,指出價值形式是指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價值形式的發展依次經歷了簡單的、個別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和貨幣形式,貨幣是價值形式長期發展的結果。貨幣的本質是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它是商品交換髮展的必然結果,是商品經濟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產物,它體現的是一定社會生產關係。馬克思創立的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和貨幣理論,為在以後揭示資本主義剩餘價值規律以及其他規律奠定了牢固的理論基礎。

  《資本論》讀書筆記 篇7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捲開篇時指出;“在第一卷,我們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身作為直接生產過程考察時呈現的各種現象,而撇開了這個過程以外的各種情況引起的一切次要影響。但是,這個直接的生產過程並沒有結束資本的生活過程。在現實世界裡,它還要由流透過程來補充,而流透過程則是第二卷的研究物件。在第二卷中,特別是把流透過程作為再生產過程的媒介來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就整體來看,是生產過程和流透過程的統一。至於這個第三卷的內容,它不能是對這個統一的一般的考察。相反地,這一卷要揭示和說明資本運動過程作為整體考察時所產生的各種具體形式。資本在自己的現實運動中就是以這些具體形式互相對立的,對這些具體形式來說,資本在直接生產過程中採取的形態和在流透過程中採取的形態,只是表現為特殊的要素。因此,我們在本卷中將要闡明的資本的各種形式,同資本在社會表面上,在各種資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爭中,以及在生產當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識中所表現出來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這是馬克思對《資本論》前三卷研究物件、內容和理論結構的概括和說明。

  《資本論》的體系是“一個藝術的整體”,它的結構是“科學的輝煌成就”。《資本論》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作為研究的基礎,以資本作為研究的主體,以剩餘價值作為研究的中心,以資本內在矛盾發展作為研究的主線,以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經濟規律作為研究的目的。在抽象範疇上升到具體範疇的科學敘述方法的指導下,整個理論體系透過矛盾形態演化、範疇演進和規律轉化,揭示出資本主義經濟關係特殊的社會歷史性質及其發展的歷史趨勢。

  《資本論》問世後,對人類歷史的發展程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僅成為無產階級和共產黨人的必讀書目。而且得到資產階級學者的承認。英國《經濟學家》週刊2002年12月21日發表的文章《共產主義後的馬克思》,文章中承認馬克思主義具有強大影響力。文章中一些論斷還是客觀的,給人啟發的。文章講到了1999年,BBC評選“千年偉人”,卡爾·馬克思名列榜首,而愛因斯坦、牛頓、達爾文則分列二、三、四名,表明“馬克思主義作為一位哲學家、社會科學家、歷史學家和革命者所取得的成果在今天仍然得到學術界的尊重。”文章明確指出:“馬克思在許多方面都是正確的:比如資本主義的許多問題、全球化和國際市場、經濟週期和經濟決定思想的方式等。馬克思很有先見之明。”“馬克思遭到了誤解。東歐和前蘇聯實行的共產主義是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扭曲。”“請你務必丟棄前蘇聯和東歐實施的共產主義,但千萬不要丟棄馬克思。”“這位偉人在許多問題的看法上都是正確的,他應該得到更多的承認。”文章說:“馬克思思想的影響力遠遠不止於人數日益減少的自封的馬克思主義者,他的許多假設、分析的特點和思維習慣在西方思想界甚至更大的領域都廣為流傳。”由此,看到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與偉大。

  《資本論》讀書筆記 篇8

  洋洋205萬字的思想鉅著《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簡稱《資本論》),是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是一部改變世介面貌的著作。馬克思在這部作品中對古典經濟學家,如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等人的理論進行了仔細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全新的觀點,同時吸收了黑格爾的辨證法方法,也受到了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傅立葉、聖西門等人的影響。他以辯證唯物和歷史唯物的哲學觀點為指導,論述了(原始)個體資本經濟增長方式執行的規律,揭露了其內在的矛盾和剩餘價值的秘密,是對原始個體資本經濟增長方式的歷史性批判,是產業勞動階級弱勢群體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明辨自己勞動價值,爭取社會利益的銳利思想武器。

  本文主要涉及的《資本論》第三卷是研究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研究資本的各種具體形式(如商業資本、生息資本等)和剩餘價值的各種具體形式。如:商業利潤、利息、地租等。這是資本的生產過程、流透過程和分配過程的統一,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分配問題。

  在《資本論》第三卷完成的時期,股份公司和股份經濟的發展,使資本關係表現出一些新的特點,馬克思對此也做了相當篇幅的論述。首先他認為,股份制的出現能有效提高資本的集中度,“積累,即由圓形運動變為螺旋形運動的再生產所引起的資本的逐漸增大,同僅僅要求改變社會資本各組成部分的量的組合的集中比較起來,是一個極緩慢的過程。假如必須等待積累去行使某些單個資本增長到能夠修鐵路的程度,那麼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還沒有鐵路。但是,集中透過股份公司轉瞬之間就把這件事完成了。”其次,他在《資本論》將股份制當做資本主義社會的潛在否定因素,“在資本主義體系本身的基礎上對資本主義的私人產業的揚棄;它越是擴大,越是侵入新的生產部門,它就越會消滅私人產業,”,也就是說,股份制是一種與私人資本相對立的社會資本,是對私人產業的揚棄,代表了“生產的社會化”。在高度評價股份制的歷史作用的同時,馬克思也指出:股票的“票面價格往往與市場買賣價格相背離,因而,它們必然成為投機的物件。”

  從上述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股份制的經典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股份制對於提高生產的社會化,提高全社會的資源配置效率有著重要作用,它能有效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鄧小平同志在南巡講話中也指出:“有不少人擔心股票市場是資本主義的東西,所以讓你們深圳和上海先搞試驗。看來,你們的試驗說明了社會主義是可以搞股票市場的,說明了資本主義能用的東西,也可以為社會主義所用。”事實上,《資本論》中並沒有將股份制作為資本主義的基本特徵來描述,相反地,馬克思將其作為生產社會化的重要促進因素來看。股份制企業作為一種不具有特定社會經濟性質的企業組織形式,它所反映出來的社會經濟性質,不是它本身與生俱來的,而是由一定的所有制形式賦予的。由此,在學理上來分析,我認為股份制是適合社會主義經濟的有效形式。

  事實上,在實施了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之後,國有經濟呈現良性發展。有關資料表明:從1991年到2000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的產值佔工業產值的比重從65%下降到42%,但同期國有經濟的執行質量卻得到了明顯提高,實現利潤從402億元增加到2048億元,增長近5倍。以廣東絲綢集團為例,2000年,廣東絲綢集團下屬市縣兩級的絲綢進出口公司負債累累、瀕臨破產,行業面臨全線虧損。實施股份制改革以後,到2006年時,廣東絲綢以23.3億美元的進出口總值,成為我國最大的絲綢進出口企業。因此,經過多年的理論完善,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

  然而,關於國企股份制改革的尺度爭論很大,有人認為股份制改革過快導致國有資產流失嚴重,公有制面臨挑戰;也有人認為股份制改革過慢,政府對國有控股企業干預太多阻礙企業自身良性發展。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有論述到:“股份公司是透過發行股票把分散的資本集中起來而經營的企業。它的建立離不開信用制度。”就是說股份制將社會的分散資本集中起來,因而在國有控股的前提下,股份制並不是國有資產流失的原因。出現國有資產,主要是在股權轉讓的環節中缺乏有效地監管,導致國有股份被私人侵吞。而這恰恰說明了應該加強各方股東的互相制衡,實現有效監督。“就是政府制度與企業制度同時改革,避除以前政府不作為亂作為的行為,使政府成為一個與現代制度相適應的機構。”與此相對的,我們應該重視國有控股企業的壟斷問題,外國資本很可能參股壟斷國有企業從而轉移鉅額利潤。恩格斯就在《資本論》中補充道:“競爭已經為壟斷所代替,並且已經令人鼓舞地為將來由整個社會即全民族來實行剝奪做好了準備。”我們在國企股份制改革中應該注意這方面的問題。另一方面,對競爭性國有企業,應該徹底改變國有資本產權單一,“一股獨大”的現象,透過引進非國有資本使之真正變成混合制企業,形成企業內部多元利益主體相互制衡的格局。

  從馬克思與恩格斯在《資本論》第三卷中的相關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股份制是社會化大生產及現代企業制度與信用制度發展的必然產物,其本身的經濟性質是由一定的所有制決定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國有控股企業其性質仍舊是公有制經濟。在實施國企股份制改革的過程中,我們依舊要以《資本論》中的基本原理為基礎,結合全球化及中國當代經濟發展的具體實際,同時抓好宏觀調控與配套改革,將國有企業改造成面對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

  《資本論》讀書筆記 篇9

  這真是一本經典經濟論著。要讀懂它很難,雖然馬克思儘量用最通俗語句和嚴密科學邏輯,由表及裡深入淺出地闡述自己政治經濟學裡念。這一點從《資本論》全書很少用複雜公式和晦澀難懂詞彙就可以略見一斑。而我說他難懂也僅單單指馬克思在本書中,運用了幾乎涵概了當時社會各領域最新科學知識,既包括人類社會和自然社會兩大宏觀領域幾乎所有科學知識。詳細廣泛研究人類社會從奴隸社會到當時資本主義社會初期可以考證各種現象,並創造性闡明瞭未來時代人類社會發展方向。

  也就是說,無論誰人去解讀資本論。要明確《資本論》每一個獨立政治經濟概念或者段落和章節,本身就是一篇論文核心思想的表達,必須藉助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寫著的《馬恩全集》裡相關文章或者摘要才能讀懂。看起來很麻煩,但又別無選擇,這就是《資本論》精典所在吧。

  當然,有助於闡述馬克思自己論點的先人或者同時期科學研究成果,馬克思本人是會恰當選用到自己著作裡的。這覺不能成為後來“庸俗批評家或者卑鄙者”攻擊汙衊他的藉口,因為人類歷史進入二十一世紀今天,不利用繼承先人或者當今已經形成科學文明成果,無論在什麼領域做什麼工作我們仍然會一事無成的!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研究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發生和發展,揭露了它的內在本質和矛盾,指出社會主義革命的必然性和共產主義的必然性。其基礎是剩餘價值學說,馬克思根據這一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科學地論證了無產階級必然要為實現無產階級專—政和消滅人剝削人的現象而鬥爭。《資本論》以深沉犀利的筆觸揭示了資本主義積累的普遍規律,對資本主義及其辯護士進行了嚴厲的指控,是具有鮮明的黨性的著作。馬克思的思想武裝了全體工人階級,並在政治經濟學上完成了一個偉大的革命。全書所涉及的有關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和文化的研究,都反映著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觀和階級鬥爭學說。因此,《資本論》也是一部天才的哲學著作,同時,以其對英國社會經濟歷史的高度概括又可稱得上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

  就這部書的歷史意義,恩格斯曾說:“自地球上有資本家和工人以來,沒有一本像我們面前這本書那樣,對於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資本和勞動的關係,是我們現代全部社會體系所賴以旋轉的軸心,這種關係在這裡第一次作了科學的說明,而這種說明之透徹和精闢,只有一個德國人才能做到,這個人就是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點,把現代社會關係的全部領域看得一覽無遺”。

  《資本論》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當今世界的形勢已發生巨大的變化,但它的基本理論仍然是今天的人們寶貴的精神財富。馬克思的思想已經獲得全人類的意義,他不僅為19世紀的人類所擁有,為20世紀的人類所重視,而且,作為人類的一筆寶貴的思想遺產,在以後人類各個世紀中,它都將被繼承、被髮揚光大。

  《資本論》畢竟是一部科學鉅著,理論深奧,知識淵博,初學者讀它是有一定困難。這就要求閱讀有關原著的書籍的輔導材料。而且我們在學習和研究《資本論》的過程中,要倡導理論聯絡實際的學風,既要切實掌握、深刻領會馬克思的經濟理論和經濟思想,又要運用馬克思《資本論》的基本原理來指導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如恩格斯所說:“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研究使用的方法。”因此,我們要立足於新時代,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學說,使馬克思種下的理論之樹永葆長青。

  《資本論》讀書筆記 篇10

  投資雖然仍是國內經濟增長的主要火車頭,但形勢絕不像資料看上去那麼靚麗。相比2016年四季度,2017年1-2月僅基建投資增長加快,地產和製造業投資的名義增速都明顯下滑。

  另外,2月PPI同比增長率已接近8%,比2016年四季度漲幅高出了4個多百分點。這意味著當前投資的名義增速中有很大一塊是價格吹出來的“虛胖”。如果用PPI來折算投資的真實增長率,那麼總投資及各主要分項投資的真實增速都處在近些年來的低位。

  2017年1-2月,投資資金來源的名義同比增長率大幅下滑到-8%,與投資名義增速之間拉開了超過15個百分點的差距。在2014、2015兩年中,正是投資資金來源增速長期低於投資增速,才導致投資增長連續放緩,經濟增長持續走弱。而從資金來源狀況來看,當前投資面臨著十年來最為嚴峻的資金瓶頸。

  2月份挖掘機銷量同比增長接近300%,成為不少人看多投資前景的依據。但只要把挖掘機銷售資料看細一些,就能發現這種樂觀不過是一廂情願罷了。只要把挖掘機銷量資料與投資增速做一個簡單對比,就能發現挖掘機銷量既不是總投資,也不是各個主要分項投資的領先指標。恰恰相反,挖掘機增速明顯受地產投資的帶動,是地產投資的滯後指標。

  挖掘機銷售有非常強的季節性,每年3月或4月是挖掘機的傳統銷售旺季。2月高得令人吃驚的挖掘機銷量同比增速是季節因素錯位帶來的短期現象,旺季單月銷量一般是其他月銷量的兩倍以上。

  從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中的原材料分項指數在近幾月的明顯上升來看,PPI的上揚確實帶動了一波補庫存行為。2017年挖掘機銷售旺季的提前可被看成挖掘機使用者們的補庫存行為。這種補庫存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經濟增長的上升勢頭,是過去幾個月經濟復甦的一個重要助力。不過,此番PPI大幅上漲不具有可持續性。建立在它之上的補庫存行為也已接近尾聲。在地產投資真實增速已經走低的情況下,挖掘機銷量前景難言樂觀。

  在經濟總需求改善有限的背景下,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變成了一個零和博弈——在採礦業利潤大增的同時,中游的水電氣行業利潤增速已滑至負增長區間,下游製造業的利潤增速也已走弱。顯然,PPI衝高增加了下游行業的成本,反過來給經濟復甦勢頭帶來了阻力。此外,政府也不會容忍這種零和博弈進一步擾亂上中下游行業的利益分配,因而會做相應的政策調整。所以,當前的PPI衝高註定不可持續。目前,PPI的月環比高點已經過去,而PPI的同比高點也會很快到來。未來,PPI的漲幅將逐步收窄,甚至不排除負增長的可能。

  利用過去的歷史資料分析,可以發現在PMI分項中,產成品庫存指數既領先原材料庫存指數,也領先PMI總指數。也就是說,從宏觀預測意義來看,產成品庫存指數最重要。這背後的邏輯不難理解,當廠商發現自己的產品已經滯銷後,當然會減少原材料的進貨。在2017年2月,產成品庫存指數出現了近四年來的最大幅度上升。產成品庫存有如此變化,再結合對PPI前景的分析,應該可以做出補庫存週期到頭的結論了。

  中國經濟形勢高度依賴於國內宏觀政策取向,特別是貨幣政策。貨幣政策所反映出的宏觀政策總基調的變化,是當前經濟復甦動能難以為繼的最主要原因。2016年,社會融資總量增長較為有力,房地產是社融的主要投放方向,因而將金融體系的資金大量匯入了實體經濟,融資瓶頸大幅緩解,經濟增長勢頭明顯改善。同時,包括股債在內的金融資產則因為金融市場流動性的減弱而受壓。進入2017年,隨著貨幣政策轉向“中性”,社融增長的勢頭已明顯放緩。相應的,金融市場的流動性狀況有所改善,資金“脫實入虛”似乎有捲土重來之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