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王讀書筆記

俄狄浦斯王讀書筆記

俄狄浦斯王讀書筆記1

  以前一直對古希臘悲劇,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有一些淺顯的瞭解,到最近我翻閱羅念生先生的譯本時才真正感受到這部古希臘悲劇的魅力所在,這不是複習時候看看介紹就能領略到的。

  作為科任託斯的王子,俄狄浦斯可以說是從小就享受著高人一等的尊貴,處處受人尊敬。然而當他在阿波羅的神殿中知道了自己有著一個悲劇的命運——殺父娶母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離開了科任託斯,在路過忒拜的時候,他殺死了幾個和他發生衝突的旅人,遇上了獅身人面怪斯芬克斯。在解開了斯芬克斯之謎後,他成為了忒拜城的英雄,並娶了忒拜的王后伊奧卡斯特,成了萬人景仰的國王。在那一刻,俄狄浦斯的人生上升到了頂點。

  然而,命運的魔力依然在俄狄浦斯的身上肆虐著,多年後的一場在奪去了忒拜城無數人的性命後,也揭開了俄狄浦斯的身世之謎——他並不是過路的外鄉人,而是土生土長的忒拜人;忒拜發生的原因是城中有一個罪人,而俄狄浦斯,這個城曾經的英雄和君主,在命運的播弄下,竟然成了那個罪人。

  俄狄浦斯其實一直在抗爭著。在他召見先知特瑞西阿斯,從先知的口中得知自己是那個殺父娶母的人時,他並不相信先知的話。他更願意相信是妻舅克瑞昂為了奪取王位而和先知串通設局來陷害自己。直到找到了目擊者,找到了牧羊人,真相揭曉了的時候,他才真正發現命運的殘酷。他衝進了自己的母親和妻子伊奧卡斯特的房間裡的時候,她已經上吊自盡了。於是他拔出了她的髮針,刺瞎了自己的雙眼。

  古希臘的悲劇一直被認為是命運的悲劇,此言甚是。俄狄浦斯所作的每一次努力,無論是離開科任託斯並擊退了斯芬克斯,還是為了忒拜人民的生存而調查的原因,他都是在與命運進行著激烈的較量。他不相信命運的安排,他在盡一切努力去抵抗命運。然而他的悲劇正在於他過於相信自己的命運。他相信命運的主宰所以才去逃避命運的圍剿,所以才離開科任託斯,前往遠離“父母”的忒拜。然而他越遠離科任託斯,就越接近自己的命運,在到達忒拜城外的一刻,他又再一次回到忒拜的時候,他已經完全回到命運預設的軌道上,神諭成了現實。

  俄狄浦斯的悲劇是每一個與命運抗爭的人的悲劇,這些命運英雄們到死前都會有一個無法解釋的困惑,那便是“假如不是那樣,結果會如何?”也許,假如不是那樣的話,命運會在另一個時候,用另一種方式去展現它的威力。這個誰也無法去猜測,去驗證,因為命運已經以這樣的一種方式發生了。

  但是,雖然俄狄浦斯的抗爭並沒有取得預期的勝利,但是他畢竟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抵抗命運,結果並不理想,然而鬥爭的過程更重要。也許我們永遠無法掐住命運的咽喉,但我們嘗試著那樣去做了,即使失敗也無怨無悔。這正是這部古希臘悲劇給我們的啟示。

俄狄浦斯王讀書筆記2

  初讀完《俄狄浦斯王》我簡直被震住了,捧著書呆坐了好久。也許是我才疏學淺,在中國的劇作中,我還從來沒有遇見過如此震撼人心的悲劇作品。那早就知道卻依然為之扼腕的情節,那不可避免卻是那麼理所當然的命運,那淋漓生動而又引人深思的語言……所有的光環似乎都聚在了一起,這不得不讓我看了一遍又一遍,而每多看一遍就又多感慨一分。

  一、《俄狄浦斯王》的情節與性格

  《俄狄浦斯王》是亞里士多德非常欣賞的一個悲劇典範,所以先就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來談談《俄》劇的情節和性格。

  通讀該劇很容易看出,這是一出典型的古希臘鎖閉式結構悲劇,它從故事的危機寫起,即從忒拜城遭受災難、人民乞求俄狄浦斯王的救助寫起,略去了前情,即災難發生的原因,透過倒敘的方式,一步步揭開謎底。這就體現出了閉鎖式結構的特點,同時也是這一結構的最大優點:集中。閉鎖式結構嚴格遵守一天時間、一個地點和一條情節的規定。《俄》劇本就是“三一律”的完美體現,全劇情節發生在一天時間內,地點始終在忒拜王宮前院,情節是俄狄浦斯發現自己的身世秘密。雖說只有一條情節,但並不等於算是簡單情節,相反,《俄》劇的情節正是亞里士多德最欣賞的複雜情節。什麼是複雜情節?就是指情節中包含有突轉和發現,它們是“悲劇中的兩個最能打動人心的成分”,即該劇的第三場和第四場中的“突轉”和“發現”。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指出,“突轉”“指行動的發展從一個方向轉至相反的方向……此種轉變必須符合可然或必然的原則”。《俄》第三場,報信人的到來本是為了通報波呂玻斯國王的死訊,打消俄狄浦斯害怕弒父娶母預言應驗的心理,讓他高興,不料在道出他的身世後卻引出了截然相反的結果,這就是突轉。而“發現”是“指從不知到知的轉變,即使置身於順達之境或敗逆之境中的人物認識到對方原來是自己的親人或仇敵”。劇中的“發現”在報信人到來後,王后伊俄卡斯忒發現了俄狄浦斯是自己的親生兒子,隨後俄狄浦斯也從“拉伊俄斯的僕人"口中知道了自己是拉伊俄斯與伊俄卡斯忒的兒子,一切真相大白。在這裡,“突轉”與“發現”不僅都具備了,而且幾乎同時發生,根據亞里士多德的編劇理論,這是最好不過的方式。

  除了情節,亞里士多德認為性格的重要性佔第二位,用他的原話說,就是:“情節是悲劇的根本……性格的重要性佔第二位。”“人物不是為了表現性格才行動,而是為了行動才需要性格的配合。”由此可見,事件,即情節是悲劇的目的,但沒有性格,悲劇卻可能依然成立。很多人並不完全同意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說是性格產生了情節,是性格決定了情節的走向。他們設想,如果俄狄浦斯是另外一種性格的人,整出悲劇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如果他不是性格衝動,他就不會在前往忒拜城的途中殺死個素不相識的老人(他的親生父親);如果他不是愛民如子,他就不會追查兇手以求得天神對忒拜的寬恕;如果他不是倔強而執著,勇敢而坦蕩,他就不會堅持不懈地追查下去,連最具體的細節都不放過……種種如果看來的確是可以減輕悲劇甚至是可以阻止這場悲劇,但是我想說,無論這個中心人物的性格如何,這一場命運的悲劇註定要不可避免得發生。悲劇的色彩可能因為性格的不同而或濃或淡,但戲劇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它要表現的就是一種狀況的極端,一種力量的極限,一種命運的極至。這一悲劇的命運放在別人身上也許是沒有這麼樣的悲劇效果,,但放在俄狄浦斯身上卻是收到了它該有的效果,悲得讓人扼腕悲嘆,悲得讓人愈覺對命運的束手無錯,而這正是作者的意圖,悲劇的要求。所以從這一點來看,亞里士多德說的“行動需要性格的配合”並不是不無道理的。

俄狄浦斯王讀書筆記3

  文字閱讀的越來越走向多元的今天,我們總是會從無數個主題中洋洋灑灑的分散出各種解讀:現代的,後現代的,現實的,超現實的。只要你想,總是會有結果.

  然而我們的命題總歸會回到幾個最本質的問題上,這些問題早就由古代賢者們提出,在歷史的長河中浮浮沉沉若干年,經歷歲月變遷,大浪淘沙之後,依然的屹立不倒。比如,命運。

  我曾試圖回答自己給自己的提出的一個問題:我的未來是註定的嗎?如果是,那麼我現在所做的對我的未來還會有影響嗎?如果沒有,那麼我又何必去做?如此迴圈往復,漸漸的就陷入無限迴圈的雞生蛋,蛋生雞的無聊問題中。

  如果當時我能早些讀到這本《俄狄浦斯王》也許我就不會把我有限的生命投入到這無限的的無聊之中。至少他能告訴你,是該繳械投降,還是奮起反抗。

  作為科任託斯的兒子,俄狄浦斯從小就接受著高人一等的待遇。在一次向阿波羅祈求神諭時,意外知道了自己的命運軌跡:弒父娶母時。他毅然離開科任託斯城。在流浪的路上,他們碰到了一夥出言不遜的旅人,併發生了衝突,發生了血案,這血案漸漸的變成了無頭公案。之後俄狄浦斯解答了斯芬克斯之謎,解決了特拜城的危機,藉此成為了這座城市的英雄,當上了國王。

  若干年後,命運的前奏悄然來臨,特拜城橫行,人民苦不堪言。俄狄浦斯便命令自己的小舅子克瑞昂去阿波羅神廟祈求神諭。克瑞昂帶來了神諭同時也帶來了災難。俄狄浦斯先是透過先知特瑞西阿斯瞭解到自己就是特拜城中的汙漬,但他寧願相信是克瑞昂聯合特瑞西阿斯,妄圖篡奪王位。

  直到前來報信的科任託斯的信使同多年前將他親手救下的牧羊人的口供達成一致時,他才相信自己終究是命運洪流中的一頁扁舟,一旦命運到來,便會成排山倒海之勢。他衝進曾阻撓自己知道真相的即是妻子又是母親的伊奧卡斯特的房中,發現他已經自盡而死,於是他決然的拔出了伊奧克斯特的髮針,刺瞎了自己雙眼。

  他不能去死,他無臉面對自己冥界的雙親,他只有苦行行乞,用現實的苦難抵消自己所犯下的罪孽。

  俄狄浦斯的一生無疑是抗爭的一生,他抗爭著自己恐懼的的命運。然而他的逃避卻親手將自己送到浪尖。正如英國唯美主義作家奧斯卡王爾德所說:他急急所向之處,竟是血光之地。

  古希臘的悲劇一直被認為是命運的悲劇。俄狄浦斯所作的每一次抗爭,無論是離開科任託斯並擊退了斯芬克斯,亦或者為了忒拜人民的生存而調查的原因,他都是在與命運進行著激烈的較量。他與命運玩著躲貓貓,其實是掩耳盜鈴之舉。他篤信命運所以才逃避命運的圍剿:他離開科任託斯,解決斯芬克斯。他以為在遠離其實在接近,直到爆發,他已經退無可退的踩在了命運的陷阱上。此時他的逃避成就了神諭,命運似乎躲在樹後面發出猙獰的笑。

  俄狄浦斯的悲劇其實是每個人的悲劇。我們無法知曉命運會以怎樣的方式展現他的魔力,如果不是這樣,那麼命運會以哪樣的形式出現。也許,事後我們會說,如果當初......但是我們無法重複人生,命運此時便殘酷的將我們與往事隔離。

  也許我們無法在客觀上改變命運的結局,但是我們卻可以在主觀上,進行善意的掩耳盜鈴:縮小結果,放大過程,讓抗爭本身變得有意義,這樣,即便我們沒有扼住命運的喉嚨,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很驕傲的度過此生。這也是每個積極樂觀面對生活的人應有的覺悟。

俄狄浦斯王讀書筆記4

  1983年羅念生先生所譯的《索福克勒斯比句二種》,到今日書頁已經微微發黃了,封面也是後來重新包上的,翻動的時候還有清脆的小聲響。

  俄狄浦斯的這個故事最早是由初中的好朋友告訴我的。我還記得我們到了一個陌生的走廊上,昏黃吊燈隱約照著烏塵的牆,身後是鐵門,我們就坐在那梯階上,說著兩個小女孩見的《俄狄浦斯王》。在這之後的七年時光中,我從未忘記過這些述說中的細節,甚至隱約還能感到當初零散細微、小心翼翼的恐懼和憐憫。

  亞里士多德在他的《詩學》裡曾把悲劇看作最優秀的文學形式,因為它能引起人的憐憫和恐懼,使人的感情得以渲洩,使人的精神得以昇華。

  我並沒有辦法分辨這不作品到底是否對我起了精神昇華的作用。但“命運”這個詞卻從那晚開始深深地烙印在了心裡。我想象我自己會遭受什麼樣的命運,如果我是他,還有補救的機會麼,還來得及走上更好的路途麼?

  可是,如我們所見,俄狄浦斯之所以會“弒父娶母”,犯下如此罪孽並非由於他的過錯,他的命運就是用來實現這一詛咒的。

  對於十四歲的我來說,發現這場悲劇的痛苦雖然渾濁,也足夠膽顫心驚。有別於任何一個恐怖故事,俄狄浦斯這個王子並沒有衍生出一個童話故事來,沒有“幸福生活”的結局。這讓我第一次想著身上賦含的兩種力量,我發現這個秘密之日,心裡就特別空洞洞的,而我不敢告訴任何人,只有星星會守住我們之間的對話。這種巨大的惶惑,讓我第一次覺得我也漂泊了起來,我的生命沒有力量,我們的結局被預先設定,我的一切只是為了實現它。

  相信許多人都會有過類似的不安。長大後覺得這可能是青春期特正常的自我懷疑的過程之一。我不敢說自己是否又堅持我自己生命會來源於我的力量了,而命運的不確立也從此就在心裡萌發了芽。

  所以看過《俄狄浦斯在科羅諾斯》後就小激動了一把,在文學理論上已經知道這是繼俄刺瞎了自己的雙眼之後的`故事。索福克勒斯就是克羅諾斯人,他在劇中歌者的部分大量頌揚了自己的家鄉與神的偉大。

  小楓叔叔寫過一篇文章,叫《這女孩的眼睛為我看路》,頗為深邃,很還是很喜歡小楓叔叔寫的文字,乾淨。但他講的很多東西我還不能很好地理解下去,所以先不看了。故事說的就是俄和他的長女到了科後,直至生命終結,他的兩個兒子波呂涅克斯和厄忒哦克勒斯,因搶佔爭奪忒拜國王位而即將開展,他作為一個流浪的乞討者被科的過往忒修斯收留保護。他作為一個詛咒的終結者,也是另一個祈福的開端,他將兩個兒子最終將戰死作了預言,作為對忒修斯的回報,他所在的墳墓將永遠保護克羅諾斯。

  在文中,域民對神的敬畏是不言自喻的,希臘時代的城邦制度也可以窺見一斑。但最讓我觸動的還是希臘的英雄希臘的神們是如此具有力量感,強烈的存在感,這是讓人生畏而崇敬的。相比中國古代小說中的很多男主人公,不是魯智深就是張生...至於其中對神所居留之地的描述,就是生動的西方油畫,這番生機勃勃的模樣不免讓“坐看雲起時”的我小小動心了一下。當然,中國的“留白”依舊是我的最愛了。

俄狄浦斯王讀書筆記5

  一本輕輕薄薄的書,一種無法阻擋的命運。

  對於任何一個文字,都有不同的解讀。而在關於《俄狄浦斯王》的眾多解讀中,相比於俄狄浦斯情結,悲劇意識,自我毀滅精神等等,我更傾向於這樣一種觀點:這部偉大的著作是索福克羅斯對於命運的追問和反思。

  《俄狄浦斯王》體現了典型意義的希臘悲劇衝突——人跟命運的衝突。濃重的命運觀念,使俄狄浦斯逃脫不了體現命運的太陽神“神視”的羅網。為擺脫殺父娶母的神視,俄狄浦斯離開家鄉,卻未曾想到,這是他逐步走到命運漩渦的開始。未能走出命運悲劇的俄狄浦斯,只能以一種自我毀滅精神去解救忒拜城的眾生,這是一種勇於獻身的力量!

  命運這個話題已經困擾我許久,人到底是被命運所掌控,還是可以以自己的力量向命運發出對抗?總有這樣一些時候,命運就像一張無邊的大網,籠罩著我們,另我們無法逃離,被命運中籠罩著的我們,拼了命地想去逃脫,卻發現,自己不過是如來佛手中不斷翻著筋斗雲的孫悟空,曾欣喜地認為自己以逃離了掌控,卻失落的發現,自己只不過在命運的掌控中轉了個小圈。誠然,我們也不該感到沮喪,命運其實該是讓我們不斷去探索的力量,就像一句惡俗的話所說:“縱使風雨兼程,我也要走向遠方。”我們何嘗不是需要一種像想俄狄浦斯一樣,勇於向命運發出挑戰,不斷抗爭的精神呢?

  只是征途險阻,我們需要一顆淡然的心,去勇於面對命運的安排。小的時候不明白,總以為努力了,付出了,事情就會向著自己希望的方向走,總會有回報。現在才知道,有時候,命中註定會怎樣,它就會怎麼樣。這就出現了內心的不平靜與嫉妒。當下,拜金主義盛行,追究短期的成功與繁耀成為一種時尚。總有那樣的姑娘,為了名牌包包,為了漂亮裙子,為了房子,車子,努力想嫁個“好人”,甚至為此不惜去改變自己的容貌,掩飾自己的性情,本以為這樣就改變了命運,翻身坐了上等人,殊不知,這短期的快樂只是剛剛一個開始,那一生的命運,怎會如此就輕易改變?《俄狄浦斯王》在劇末的時候這樣說道:“在我們等著瞧那最末的日子的時候,不要說一個凡人是幸福的。在他還沒有跨過生命的界限,在沒有的到痛苦的解脫之前。”

  所以,最好不過是在做了最大的努力後,懷著一顆平淡的心,看雲起雲落。說命運大,它不過是一張網,不斷與命運去較量與妥協又何嘗不是人生一樂事?忘了那起起落落,享受歲月之美好,有何嘗不好呢?命運怎樣不公,怎樣眷顧,總抵不過過程之美吧!

俄狄浦斯王讀書筆記6

  俄狄浦斯是古希臘悲劇《俄狄浦斯王》中的主人公。他是忒拜王的兒子,但忒拜王相信了一個預言——俄狄浦斯有一天會殺死父親而與母親結婚,於是命人殺死俄狄浦斯。然而,這個執行命令的人不忍下手,只是將俄狄浦斯丟棄在山上。後來,一個牧羊人發現了俄狄浦斯並將他送給鄰國的國王做兒子。

  俄狄浦斯長大後,做了很多英雄事蹟,其中最著名的是解開了獅身人面獸斯芬克斯的謎語(謎面是“早晨用四隻腳走路,中午用兩隻腳走路,傍晚用三隻腳走路”,答案是“人”,因為人童年爬行用“四條腿”,成年走路用兩條腿,晚年要拄柺杖是“三條腿”),並因此得以娶伊俄卡斯忒女王為妻。後來,國家流行,俄狄浦斯才知道,他多年前殺掉的一個老人是他父親,而與自己同床共枕的是母親。聞知這一事實後,伊俄卡斯忒女王自殺,俄狄浦斯則戳瞎雙眼,流浪去了。

  《俄狄浦斯王》被譽為古希臘三大悲劇之一,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認為,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之所以如此打動人心,是因為喚起了很多人心中的戀母情結,他也因此將戀母情結稱為“俄狄浦斯情結”。相應,弗洛伊德又將女性的戀父情結稱為“伊萊克拉特情結”。不過,“伊萊克拉特情結”這個名詞沒有流行開來,現在一般用“俄狄浦斯情結”通指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戀母情結既常見又複雜。弗洛伊德就有典型的戀母情結,他幼年時與母親關係非常親密而與父親關係疏遠,且尚未成年時父親就去世,這給他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因為,父親的去世喚起了他強烈的內疚感,他下意識中會認為,是他詛咒父親去世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