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傳的讀書筆記3篇

蘇東坡傳的讀書筆記3篇

  讀完蘇東坡傳,你可以這樣做筆記:蘇東坡是一個性格鮮明、多才多藝、形象飽滿、和藹可親的一代文豪。還想更多瞭解相關讀書筆記,也歡迎來欣賞學習。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蘇東坡傳讀書筆記,希望你喜歡。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篇一

  這樣的題目的確有點類似中學生的課後作業,頗顯幼稚,名著讀後感三篇。但在看過《蘇東坡傳》之後再想以蘇軾本人為題材的話,要麼就是以自己的語言複述林語堂筆下的蘇軾,要麼就是另起爐灶,為林的蘇軾“翻案”了。前者不太有意思,而後者非自己能力所能為。所以只好以“讀後感”為題。已經自由成性自然又不會寫成中學時所寫的八股文式的讀書心得。文章可能寫得零散、鄙陋,沒有章法,望老師諒解。

  一直覺得傳記是個奇妙的東西,更奇妙的是那些有關年代遠久的人物的傳記。一個人寫自傳,如果寫出來的內容大大超出讀者的預期或他們先前對自傳作者的理解,是要造成轟動的。至於是會博得巨大的同情還是洶湧的指摘那就因人因事而異了。“書寫使人精確”,書寫的過程讓人反思,老練的作家知道如何將自己的想法傳達給讀者,他們所寫的也就是他們希望被大眾所瞭解的。那麼傳記內容的真實性也只有作者自己心知肚明。為他人作傳則不免加入了很多傳記作者的“私貨”。哪一件事,哪一個人是“主人公”命運的轉折,對其今後影響的權重有多大,都掌握在傳記作者手中了。可是一個人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了解另一個人呢?太多東西本來就是說不清的。總的來說我是個人的“不可知論者”。每個人都可以有一個私人版本的“蘇東坡”,一千個人就可以有一千個。

  林氏雖然不是史學家,但為了此書的創作一定也下了不少工夫做史據的考證。蘇軾的人生可謂波瀾壯闊,寫他的話不可避免地要帶出整個時代,要折射出同時代的許多人物。如果林氏考據正確的話,倒也不失為我們瞭解中國歷史,尤其是北宋的朝廷政治。其政策及後果對我現在的專業也算是有一點幫助的。最近開始看一本不厚的書《當知識分子遇上政治》,寫的都是二十世紀中葉前後的西方知識分子們。有老師提到的本雅明,有我自己喜歡的阿倫特和福柯。才剛開始看,沒有來得及與中國二十世紀的知識分子的政治命運作比照,倒是回想中國歷史上少有不遇上政治的“知識分子”。“學而優則仕”,讀書便是要輔佐君王的。當然,“知識分子”本來就是個舶來品。我們使用的概念是“文人”。

  再談談自己對林語堂的看法。林語堂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大概是受意識形態的影響,林語堂是被“雪藏”了很多年的。記得在中學語文課本中一篇魯迅先生的文章裡提到了他,課文中的註釋便使用了一些貶義的詞語來描述。後來專門去找他的作品來看,僅僅找到了他的一本散文集,看了不甚喜歡,覺得他的文章真的是做到了他自己所提倡的“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凋”。若以宋詞的“婉約”與“豪放”的標準來評判其小品文,大概是介於兩者之間吧。我想或許是受意識形態荼毒太深,無法消受這類文章(但我卻是喜歡張愛玲的)。也不喜歡那類以《生活的藝術》為題的書,讓人感到庸俗淺薄。《蘇東坡傳》的寫作就與小品文的寫作相去甚遠。如果依舊以那種格局狹小的文字來描寫蘇軾這樣人物就會顯得不合時宜。不過這大概很與此書是英文翻譯過來有關。一種語言一個世界,說不定林語堂在使用英文時真的如蘇軾附身那般行文激盪,也有可能是翻譯者張振玉先生“妙手回春”,使這本傳記更為可讀、悅目——當然這都是根據我自己的喜好來評價的。沒有讀過林氏的《吾國與吾民》,讀過的是辜鴻銘的《中國人的精神》,不知是否有相似之處。用外文來寫國人的事,總有點在外人面前“作秀”的感覺。

  不過中國人看起這本寫給鬼子的書應該還是件蠻有意思的事。可以看看一件在我們看來稀鬆平常的事,或者如果是針對中國讀者則無須解釋的事是如何被詳細說明的。為了讓國外讀者有親切感和趣味性也加入了不少與英、法、美、德等國的比較。所使用的'慣用語、比喻自然也是洋味十足。這些都讓中文讀者感覺更加輕鬆有趣。有點像看國人耍三角貓或者野狐禪的功夫表演給外國人看,絕對是眾樂樂的效果,當然大家所樂並不相同。不過這樣評價林先生的著作實在是刻薄過度了。《蘇東坡傳》還是給了我很多閱讀樂趣的。

  以前也曾與人討論過為何名人之後大都沒落了,譬如都少有聽說李白、蘇軾、杜甫的子孫如何如何,作文素材《名著讀後感三篇》。有人戲稱這些詩人都太愛酒,所生子嗣大概天生愚鈍。讀了《蘇東坡傳》至少可以對本段開頭所述的“現象”給予解釋。能否成名得看天資。也有父母不願意子女出名的可能,譬如像魯迅先生家。蘇軾這位思想行為上“儒釋道”合一的父親對子女的未來看得還是很淡的,大有“兒孫自有兒孫福”的意思,採取順其自然的態度。當然,蘇軾與朝廷的恩怨也直接影響而後代的仕途。

  書中引起我興趣的還有蘇軾的宗教信仰與迷信。他可真是個“拿來主義”的體行者,參禪,打坐,練瑜伽,煉丹。他也拜龍王,也企雨……中國文人向來是“進則孔孟,退則老莊”,其實只是具體到個人的具體時期而言“儒”“道”的比例分配不同而已。蘇軾倒好,退路可多了。

  讀傳記總是件有意思的事,生活是單調的,我們總想看看傳奇。人們往往喜歡與和自己類似的人交朋友,但卻可能欣賞與自己全然不同的人。這些欣賞與崇拜的物件就是在有可能的情況下自己希望成為的人。蘇軾可謂將自己人生的體驗極大化了,其寬闊的人生格局大概是為林語堂所羨慕不已的,世人相與同。

  思想的快樂,那才是萬古不朽的。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篇二

  《蘇東坡傳》裡提到過曾有一天飯後,蘇東坡捧腹踱步,問道:“我肚子裡是些什麼?”侍者們分別說,滿腹都是文章、識見。而他的侍妾朝雲卻說:“學士一肚子不合時宜。”蘇東坡捧腹大笑,連勝稱是。

  “不合時宜”就是蘇東坡獨有個性。

  蘇東坡一生幾乎從沒做過大官,這絕不是他的才華不夠,而是靈感來的總是不合時宜。在宋朝那個做任何事都需要小心翼翼的時代,像蘇東坡那樣,顯然是不明智的。他也不是不明白,只是生性豪爽的他怎麼能忍住自己的心裡話呢?明明有能力卻不被重用反而被一貶再貶,縱然是蘇東坡也會對這個社會無奈吧?太多人的眼裡容不下他啊!即使是他隨手送給朋友的詩詞也會遭到別人的輿論。

  “伏念臣性資頑鄙……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隋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蘇東坡這樣說過。

  “新進”一詞,在王安石口中是指突然升遷的無能後輩。在朝為官的卻誤認為是蘇東坡不信任他們,認為他們必會在朝廷造反。(雖然是事實,但被人一語道破也沒面子。)於是,眾怒難犯,就是皇帝也不能放著那麼多人的抗議。蘇東坡的“不合時宜”終究還是害了他,自己被官兵追捕,朋友們被牽連。對那些酒肉朋友,他表示後悔,但對他的知心朋友,他卻表示絕不後悔。對社會現狀作出正確評論的蘇東坡,有什麼理由要後悔?好在後來有兩首送給子由的詩傳到了了皇上手上,他見子瞻措辭悲慘,這才使蘇東坡的案子雖有御史強大的壓力,但是最後卻判得很輕。這也許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蘇東坡的“不合時宜”幫了他。

  蘇東坡總是受到歷代皇后的庇護。元佑年間,朝廷在短時間內使蘇東坡升至第三級翰林。不過蘇東坡似乎從來沒有想過要做大官——元柏四年三月十一日,在蘇東坡懇請之下,朝廷終於降了他的職位,讓他出任杭州太守。

  蘇東坡的不合時宜大概是他唯一的缺點了吧。在元佑八年的秋天,蘇東坡的兩個守護神相繼離世,自那以後蘇東坡的倒黴日子又開始了。直到他六十四歲去世的時候,一切才全部結束。

  終了。世上再沒有第二個像蘇東坡這樣不合時宜的偉人了。再沒有了……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篇三

  如果說有誰最與百姓為友,誰的詩最樸實,誰最生性愛開玩笑,誰是最仁慈的官員,那便是蘇東坡了。

  蘇東坡亦名蘇軾,一生可謂坎坷,青年時中進士,後又因王安石而謫居黃州,元祐年間因太后攝政,步步進升,是朝庭的翰林學士,後又因反對派掌政,一貶再貶直至海南儋州謫居,窮苦之至,太后再次攝政,用她獨具慧眼發現了蘇東坡的才華,在徽宗年間,調升至常州,因已垂垂老已逝世在途中。

  他最大的優點是樂觀、行善,這卻也是他最大的之缺點。因為他過分了,沒能識破小人。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他的眼裡沒有任何壞人,導致媚顏奴骨之輩對他打擊至深,雖為一朝忠臣,卻不能安己,這又有何用?我覺得,所謂忠臣,不僅要忠於皇,亦要忠於己,才是立根之本,否則滿肚子好計良言卻不和時宜。太過強烈的愛國之情了,導至最後在朝庭上竟孤立無援單槍匹馬為百姓所付出,太浪費!依我看,因找對火候,該下手時出狠點,不有半分軟弱,言則保己打敵,不言則守口如瓶,讓敵人找不到任何可趁之機。

  可蘇東坡正好相反,因為是詩人,把自己的忠腸散於詩中,包含攻擊諷刺,這使政敵奸臣搞文字獄,這裡的字有忌諱,那個字角觸犯聖上……,使得很長一段時間蘇東坡不得翻身。但也許正是他的這種執著,這種慈善樂觀的風格詩文,使他的名聲越來越大,朝庭立即壓迫他,可他卻更出名了,人人都以多有他的詩文而相誇,士大夫不能誦東坡詩,竟覺氣索,可謂膾炙人口。

  讓人覺得有趣的一點是,那些個宋朝之太后卻總是充當蘇軾的救命星,每當他窮苦之極,沒落之極,太后一掌政便步步高昇,朝政整治一新,也是宋朝國家的大救星,還因太后們,那些奸人侫臣才得已平息。

  總之蘇東坡的詩也好,人也罷,帶給我們的是一個文學史上的里程碑,如同一場大雪過後的春天,清新的,怡人的,儘管飽受打擊挫折卻百折不撓,樸實無華背後保留著他特有函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