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四講》讀書筆記三篇

《品味四講》讀書筆記三篇

  導語:圖書品味四講介紹、書評、論壇及推薦在《品味四講》中,蔣勳首次提出生活美學的概念。莊子多從大自然和一般生活中發現美;蔣勳更是深諳其道,善於在平實的生活中發現大美。下面是小編整理收集的《品味四講》讀書筆記,歡迎欣賞!

  篇一:《品味四講》讀書筆記

  讀了蔣勳的品味四講,有關於衣食住行,很是歡喜。

  蔣勳講吃,很多人,沒有用心的做,用心的感受,用心的吃,即便是一個肉丸,因為摻雜了幾代人的心血,所以我們家的肉丸是不一樣的。吃是一門學問,可是更是一種心情。從選擇食材,感受食材成長的過程,想想他的味道,從形狀,顏色,大小感受是不是一個好吃或者成熟,然後是料理過程中的味道,各種烹飪的方式方法。有時候會發現,一樣的食材,儘管是一樣的料理步驟,可是過程是慢功,細活,有沒有用心感受體驗整個過程,做出來的味道,其實是不一樣的。

  講住,有些人有房子,卻不是家。不在於大小,不在於租的還是買的,居者有用心收拾,帶了自己的氣息,有了家的感覺,才是最重要的。又由小家,連結到周圍環境的和諧,又到大的城市規劃,住也是文化的傳承。生活的美學是一種尊重,生活的美學是對過去舊有延續下來的秩序有一種尊重。

  又講穿,是人與衣物的連結,“這件衣服跟我皮膚的觸感,那雙鞋子跟我的腳走路形狀產生的感覺,或者一頂帽子帶久之後,好像慢慢變成朋友的關係,我稱之為服裝的體溫,去感覺一下服裝的體溫,我相信這是服裝美學一個非常不同的開始。“蔣勳講穿,要了解衣物的由來,歷史,選擇自己喜歡的,愛惜自己喜歡的,就像之前所講的英國貴族一樣,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又如斷舍離裡面,不是亂買一通,而是選擇自己喜愛的,有品質的,那麼當一個人穿上自己喜愛的衣物後,那種心情,歡喜是不同的。我總覺得,人與物其實是相互影響的,一樣事物,到了你的手裡,便有了與你一樣的氣息。

  蔣勳講行,其實更加是講人生之行,“我們的一生,從生到死,可以走得很快,也可以走得很慢。如果匆匆忙忙,好像從來沒有好好看過自己走過的這條路兩邊到底有什麼風景,其實是非常遺憾的。我覺得這一條路可以慢慢走得曲折一點,迂迴一點,你的感覺就不一樣了”

  蔣勳所言之生活美學,是“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視覺、你的聽覺,可以聽到美的東西、可以看到美的東西,甚至你做一道菜可以品嚐到美的滋味,這才是生活美學”。

  蔣勳的品味四講,最主要的,是慢下來,用心感受生活的點點滴滴,做好自己身邊的事情,進而影響到小家,環境,一個城市。我想這也就是大學禮記裡面的格物的精神吧,格物也是對事物的尊重,深入和極致。也是最近大家常常提及的匠人之心,如庖丁解牛,已是大美。

  有關於此,我想美或者幸福,大概就是生活裡的細節,是鬆弛有度的自我掌控和把握,是心慢下來,細細領悟的一種能力。

  篇二:《品味四講》讀書筆記

  今天讀了品味四講中的兩個部分,衣之美與住之美。括號部分是自己的感想。

  關於社會,政治領袖人物,如何能夠把服裝美學穿出來,我們獨立思考的意識形態到底建立在什麼基礎上面?

  生活美學是希望所有朋友在衣食住行當中能夠懷著對物質的感謝,因為這些物質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我講的是一件衣服十年來跟我的感情,因為我善待一個物質以後,它跟我身體產生很多記憶,所以我會很珍惜這種記憶。這樣的一個記憶可以包括衣服跟我皮膚的感覺,那雙鞋子跟我的腳走路形狀產生的感覺,或者一項帽子戴久了之後,好像慢慢變成個朋友的關係了。我稱這個感覺為服裝的體溫,去感覺一下服裝的體溫,我相信是衣服美學一個非常不同的開始。

  我們特別強調的生活美學,是希望能夠從很樸素,很健康的物質基礎上,發展出自己的生命風格。

  住之美

  其實美,就是找到其中的一種和諧。所以我們說風格,這個風格是跟人統一的,同樣,城市印象,居住環境,也是在找這個協調性。

  空間的美並非只存在於單棟建築'而在於建築跟建築之間構成的一種協調性。

  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

  物質的財富不一定等於美,所以這個島嶼上的城市一個一個變成醜陋的城市,因為這其實是一個薄情的島嶼,它沒有過去的記憶,它對過去沒有感謝。

  現在我們可能也要注意到社群內如何經營出一個理想的社群環境,接著城市的公共品質也就會得到改善。相信慢慢的我們的城市會有更多的外國朋友前來,離開時會留下一句讓我們感動的話:你們的城市真美,我會再回來的。

  會不會再某一段時期,我們所有的居住環境都被誤導到買房子就是為了要增值,要保值,會讓這個社會出現這麼多醜陋的社群,這麼多醜陋的房子,最後連去除都去不掉。

  這些年來,全世界都呼籲要保護古蹟。我覺得不只是寶島,全世界的古蹟都說明了一件事:過去人類在蓋房子時的心態,是希望這個房子能夠維持好幾代安居樂業。

  所以這些房子如果能夠保留下來,會是建築上很好的一課,讓我們知道以前人是在什麼樣的心情下建築房子,而我們今天的草率,隨意,最後對人會產生多麼發的傷害。

  有時候我們發現'居住空間本身是難度很高的教養練習。

  教養有時候是一種人性的反省,就是你活在這樣的空間裡,願不願意將這個空間處理好,讓自己跟別人感覺到快樂,並且也影響到周圍的人。

  真正的觀光是對文化的認識。

  篇三:《品味四講》讀書筆記

  最早見這本書是在IKO推薦的書單上,網上預覽的時候,很是喜歡,於是買回家收藏。它是蔣勳先生在寶島工作、生活時所寫,所謂“四講”,則是從“衣食住行”這四個方面來闡述生活中的美學,時刻提醒我們要細細品味生活中的美好。

  

  老公單位的一個領導被作為媒體方邀請參加某明星的婚禮,為了參加這個婚禮,這位領導特意到奧特萊斯買了一件時裝,花費近萬。而這件衣服的'用途,只為這一次赴宴。

  記得有一次看BTV的每日文娛播報,一位記者採訪女星們平日裡是否喜歡穿著高跟鞋,得到的回答是,“高跟鞋只是我工作時候的穿著,我平日裡愛穿運動鞋或平底鞋。”所有回答,無一例外。

  隨著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足,我們總會在換季的時候,開啟盛滿衣物的衣櫃自言自語,“我都沒有衣服穿了”,言外之意是,我缺少那麼幾件漂亮時髦的衣服。但是當我們真正買了那些時髦的衣物後,可能僅僅只是穿過一兩次,然後丟入衣櫃,成為其中的一個擺設。而那些隨手拿來舒舒服服地就穿在身上的永遠都是那幾件純棉上衣,或者運動褲。或許從這些衣服中,我們看不到所謂的潮流,但是我們依然會喜歡穿,願意穿。因為這些衣服已經與我們的身體非常貼切,甚至融為了一體,彷彿成為了我們的一個朋友。

  所以,選擇衣物時,要考慮到自己平日裡的工作需要和生活喜好,一味地追求時髦,不考慮自己的身體,反而適得其反。

  

  老公和我的老家,一個湖北,一個東北。每逢過年,都是一年一家輪著來。今天回的湖北,工作還沒結束之前,就和老公計劃著,回家要吃熱乾麵,紅菜薹,蘿蔔絲……

  熱乾麵是湖北的一大特色,將事先已經煮熟的鹼水面再次下入沸水中,稍微煮一下撈起,然後淋一勺麻醬,撒上蔥花和豆角鹹菜,吃之前拌一拌,唇齒之間,醬香四溢。偶爾有一次逛家樂福,在超市一角居然看見有熱乾麵賣,包裝像袋裝泡麵,買到家後,按著說明操作,吃到嘴裡,就像泡麵拌了些麻醬,哭笑不得。儘管時代在進步,但速食並不一定能完全複製那些美好的味道。

  紅菜薹是冬季裡湖北鄉下田間地頭的一種菜,作為一個北方人第一次見到這菜,就被它的口感吸引了。婆婆在做這道菜的時候,並沒有新增各種調料,僅僅是油和鹽就烹飪出了美味。更有意思的是,紅菜薹是紫色的,但是在炒過之後,綠中帶紫,非常神奇。在北京時,我也曾經在菜攤上買到紅菜薹,但是口味卻始終不及婆婆家的味道。

  所謂美食,並不一定是山珍海味,大魚大肉。我們思念的或許是一種田間地頭的青菜,或許是一種街頭巷尾的小吃,這些不僅是口感上的享受,甚至會把我們拉回到某個片段中,帶到當時的那段回憶裡。

  

  我自小生活在農村,小學時老師為了激勵我們好好讀書,總會說“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意思是努力學習,將來有一天,走出這個貧困的農村,到大城市裡去生活。然而事實證明,人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在我剛剛小學畢業那會兒,家裡就安上了電話,儘管依然是平房,儘管依然住在鄉下。

  上了大學後,還曾經一度認為,鄉下還是不如城裡方便,用水還得自己挑,冬天自家燒爐子,遇到風向不對的時候,各個房間煙霧繚繞,嗆得人鼻涕眼淚直流,而且溫度比不上樓房,當時立志要給爸爸媽媽在縣城裡買套樓房去住。但是爸爸媽媽卻一直認為,住在鄉下非常好,又寬敞,又清淨。

  隨著認知的不斷提高,我現在終於體會到父母嘴裡住在鄉下的好,村頭的沙子路早已修成了柏油馬路,一日四、五班公交車,到縣城只要十幾分鍾;家門口有一大片菜園,春播秋收,父母不會太累,還能鍛鍊身體,夏天到秋天的大部分時間,不需要下班去跑菜市場,自己的菜園就能解決,保證新鮮。夏天在自家的院子裡乘涼,冬天在自家的火炕上取暖,悠然自得。

  住在鄉下,沒有上下班交通的擁堵,沒有喧囂的車水馬龍,夜幕降臨,點點燈火,一切歸於平靜,這是多少住在大城市的人們嚮往的生活!

  

  春節之後,我抽空回了趟東北老家,選擇鐵路運輸,儘管從北京到老家僅400多公里路程,因為沒有快速鐵路經過老家的小縣城,我所坐的火車要行駛將近9個小時,儘管滿心期盼著京沈高鐵的開通,但是這次旅途卻也帶給了我不一樣的感受。放下了心中的焦急,享受這段旅程,隨身帶了本《離開北京去大理》,這已經是第二遍讀這本書了,書中IKO的文字並沒有多麼華麗,可以說是樸素。IKO講述著她和老公蟲子每天的簡單生活,吃什麼,穿什麼,用什麼,聽到了什麼,看見了什麼,絮絮叨叨,彷彿一個老朋友在和自己聊天。貫穿始終的是,放慢速度,用心體會當下生活。

  《品味四講》一書中也說,現在的人們每天都在忙著,一個“忙”字,讓多少人“心靈死亡”。在我們日常的行進中,過度地追求速度,忽律了沿途的風景。呼籲人們把自己的速度放慢後,會有不同的感受從心底生出來。

  寫到最後,要和大家分享一段蔣勳先生的話:

  如果從誕生到死亡是一條筆直的高速公路,那麼我寧可慢慢地透過,或者甚至放棄高速公路,我去走省道或者迂迴的山路,這樣是不是可以看到更多的風景?我的生命可以拉到更長的距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