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走向生本》讀書筆記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筆記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筆記1

  《教育走向生本》一書中郭思樂教授所提出的“一切為了兒童,高度尊重兒童,全面依靠兒童”的生本教育體系的理念令我耳目一新,其觀點新穎,見解獨到,內涵豐富,立足學生,放眼發展,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和實用價值,是新課改背景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理論基礎和思想源泉,是一本對各個學段、各種教育方式都具有適應性的“有突破性的教育專著。”讀後讓我重新審視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

  “生本教育”從根本上鮮明地解剖了當前我們所從事的教學模式,大膽提出瞭解放老師、解放學生、解放教育的思想,倡導旨在張揚學生天性,依靠學生內部自然發展學生的學習的新型的教育教學新模式,讓學生寓學於樂,寓學於自然天性的釋放,以實現“人的完滿發展”。這一理念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它是一種能讓師生產生快樂的“靈丹妙藥”,從而讓學生喜歡數學,為什麼呢?以下是我的一些感受。

  生本教育體系要求騰出時間和精力讓學生大量進行活動。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據所學內容設計合適的遊戲讓孩子玩得開心,學得容易。把一枯燥乏味、難以理解的知識轉化為學生樂於學習的知識,並使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

  透過不斷的、快樂的遊戲,孩子的情緒被充分調動起來了,頭腦變得十分靈活,學習成了十分開心的事,學習成了自己內在的需要。

  賞識教育要深入教學,學會用放大鏡觀察孩子的優點,同時我們一定要充滿愛心,要懂得原諒,要學會用發現的眼光看待學生,儘量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多表揚、少批評。古語道:“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內心是極其敏感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從本質出發,相信他們。對他們進行適當的教育和引導。

  生本教育體系充分相信學生的潛力,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力。“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相信“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兒童人人可以創新”“兒童潛能無限”,相信“兒童的獨立性”。這些最基本的理念平時不以為然,然而今天在書中讀來竟蘊含著深厚的內涵,當然,更深刻的理解還需要自己在教學中深刻體會。期盼著在自己今後的課堂中,自己的學生也能如此的成長、如此的學習,期盼著“在美麗的教育世界裡,兩個生命——兒童的生命體和知識的生命體在嬉戲遊蕩,構成了整體領悟的教育樂章。”

  作為教師,我們一定要終身學習,不斷提升個人素質,提高個人魅力。每一個學生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天地、成長於不同的環境,擁有不同的個性,這就要求教師全面瞭解學生,永遠不要看到一個側面就覺得了解一個人的全部,而對學生做出不客觀的評價。我們應儘量多關心他們,從而達到進一步的瞭解,從生活、學習、家庭不同的方面瞭解他們,形成既是師生又是朋友的關係。

  我們還必須時刻跟隨時代的腳步,堅持生本教育理念,給學生充足的發展空間,讓其能自由的成長,在不斷學習的道路上,我一定嚴於律己,不斷進步,做新時代教育理念下的優秀教師!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筆記2

  讀了郭思樂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後,我有了很大的收穫。回顧自己多年的教學生涯,一時難以述說。覺得對教育教學上師生位置的迷惘。我不禁問自己:何謂師道?是傳道、授業、解惑那麼簡單嗎?

  郭思樂教授說:“身為教師,我們用語言來影響學生,用環境來助育學生,用活動來培養學生,但就是沒有辦法像裁縫、理髮、做牙那樣隨意對其進行剪裁、修剪、打磨。教師只不過是學生自主發展的服務者和僕人。”教育面對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們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個需要點燃的火種。學生的潛能是不可限量的。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既不能像裁縫那樣對孩子進行裁剪,也不能像理髮師那樣對孩子進行修剪,更不能像牙醫那樣對孩子進行打磨。

  我們要改變的不是學生的外部,不是裝飾學生,而是改變學生自身。我們可用語言來影響他,用環境來教育他,用活動來培養他,但就是沒有辦法像裁縫、理髮師、牙醫那樣地對學生進行裁剪、打磨。我們所做的,全都要透過學生自己去最後實現,這一點似乎有點無奈。然而,一旦我們醒悟這一過程的必然性,就會明白教育過程的主人和主力,原來就是學生自己,我們教師只不過是學生自主發展的服務者。

  對學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質和基本原則,其關鍵是從內部和外部去了解孩子。學生的天性是活動的、創造的,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如,人在成功時獲得的快樂;在自我實現是得到的高峰體驗;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的充實感。都說明學生無時不刻地在運用自己的思維跟物跟人打交道。學生的這種天性,需要教育者去引導,正確地對待與呵護,才能長久地保持。

  學生的潛能無限。人的潛能無限在於人是一個可以自激勵的系統。如果你有了成功的表現,你又受到激勵,你就會走向更大的成功。英國斯賓塞在快樂教育這本書在論述學生的潛能無限時寫道:當人類沒學會開發石油時,不能說這裡沒有石油的存在,這個地方不儲藏石油,也不能說這個地方沒有儲藏其他有價值的東西。這說明人的潛能不是不存在,只是一個等待人去開發,等待人去激發的過程。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給出時間、空間和氛圍去激勵它。教育者不能代替學習者對他們自身的潛能進行開發。蘇格拉底說,教育者這種地位猶如產婆。產婆也者,再辛苦,也只是助產,而不是自己生產。教育的本體是學生,而教師只是服務於這個本體的。教育最終不是為了發揮我們教師的聰明,而是要透過教師,去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

  教育是什麼?教育是為了培養孩子適應未來生活所需求的身體、心智與道德。它不是一種用固定模式進行簡單的複製的過程,而是一個反思,實踐,再反思的歷程。而自我教育,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它是推動一生的力量。在自我教育方面,我認為,應該儘量鼓勵孩子自我發展,應該引導孩子自己去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講的應該儘量少些,而引導他們自己去發現的應該儘量多些,從人類獲取知識的方式看,最主要的獲取方式是自我教育,而且取得了最好的效果,孩子的知識獲取與能力培養也應該參照這一方式。

  這一點,在許多靠個人奮鬥而成功的人身上已不斷得到證實。一些從學校練習中教育出來的人,總以為教育只有在那種方式下才可能實現,總覺得讓學生自己做自己的教師是不可能有希望的。其實這的確是一個誤區,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的能力,並促成他在這方面的願望,要儘量培養他這方面的能力就像他的身體一樣靈敏,一個從來沒有上過學的孩子,他的生存能力和麵臨各方面考驗時所表現出來的智慧,甚至讓成人都感到吃驚,同樣如果有一天你讓孩子完全自由地表達他們對事物的看法,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敏銳,生動也會使你吃驚。

  有這樣一段語言寫到很好,就以他為結束語吧:

  如果我們不能給孩子財富,那就給他尋找財富的信心。

  如果我們不能給孩子智慧,那就給他獲得智慧的信心。

  如果我們不能代替孩子生活,那就給他生活的信心。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筆記3

  閱讀了《教育走向生本》這本書後,使我受益匪淺。

  一、學生們得到了釋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生本教育”就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老師僅僅是學生自主發展的指導者和引領者。以前在我們的課堂上,往往是老師們在口若懸河、喋喋不休的講個不停,學生們乾巴巴的坐在那裡聽,只是在聽老師講,而他本身並沒有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來,即便是老師在課堂上設計了“小組合作”環節,但也只是“蜻蜓點水”,幾分鐘而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想而知,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體性並沒有真正體現出來。“生本教育”要求教師放棄講解,而是丟擲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討論,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在課堂上,我儘量給學生充足的空間,讓孩子們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質疑,在合作、交流、質疑中主動學習,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過自己的實踐獲得的知識,他們特別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強。在這種氛圍中學習,孩子們很放鬆,他們得到了釋放,在課堂上很放的開,對學習更加有興趣了。

  二、老師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變化

  自從接觸了“生本教育”理念後,我才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一廂情願承擔了許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們設計的方向去發展,但到最後卻往往是自己失敗。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質 —— 是(在教師幫助下的)兒童發展 ” 。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對於教師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師的職責就是幫助,幫助的意義僅僅是激發和引導。郭教授引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說:“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師有超出專業要求多麼高的知識水平,而是有指導學生、激發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學會學習的方法的能力,教師的這種對學生學情的駕馭能力,是與老師在平時教學中不斷積累經驗,不斷進行反思離不開的。老師應該學會恰當的去引導孩子、做小結,並不是什麼都不說,要把握好一個度,這一點還需要在今後的課堂上繼續努力學習。

  三、努力打造高效的生本教育課堂

  通過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你教的學生取得了讓你滿意的成績,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還要看你有沒有讓你的學生體驗過你的教育給他帶來的無窮快樂,你為學生素質的提高做了什麼,你為學生今後的和諧發展提供了哪些幫助。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說:“快樂的感受是人更好學習的情感基礎。快樂的日子使人聰明,使人產生心理的興奮和生理的活躍。在興奮中,他會獲得最高的學習效率和最好的學習效果。”

  作為一名年輕教師來說,從教多年來,我清醒地認識到,要想作做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那麼你教的學生取得了讓你滿意的成績,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沒有讓你的學生體驗過你的教育給他帶來的無比快樂,你為學生素質的提高做了什麼,你為學生今後的和諧發展提供了哪些幫助。郭思樂的《教育走向生本》這本書告訴了我們許多讓我們困惑的問題。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怎樣想教師的觀念、教育態度、教育境界,如果能很好的思考這些問題,那麼再教育方面也就會產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筆記4

  從教近二十年來,我清醒地認識到,對於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來說,你教的學生取得了讓你滿意的成績 , 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沒有讓你的學生體驗過你的教育給他帶來的無比快樂,你為學生素質的提高做了什麼,你為學生今後的和諧發展提供了哪些幫助。看了《教育走向生本》這本書後我感受頗深,除了吸取它的精華之外,靜下心來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教師的觀念、教育態度、教育境界,讓人對教育產生不同的認識、不同的情感,也就會產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我們有較高的教育境界,學生達到這樣的學習境界不就水到渠成了嗎?

  先前的我,雖然對教育工作兢兢業業,雖然關愛我的學生,但是我只是把教育當作一種普通的職業,一種生存的方式來做,因而,即使我再努力,也只能算是一個熟練的從業者,而絕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教育者。我並沒有深入到真正的教育境界之中去,並沒有與我的學生一起領略迷人的教育風光,也就品味不到教育給人帶來的無限快樂。

  學生不僅是教育的物件,更是教育的重要資源,是動力之源、能量之庫:依靠學生的內部自然發展學生的學習天性,釋放學生的能量,是教育改革的一項有效的策略思考,它為素質教育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操作體系,同時鮮明地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本質含義。

  一、 能讓每個孩子都“玩”起來

  生本教育體系要求騰出時間和精力讓學生大量進行活動。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據所學內容設計合適的遊戲讓孩子玩得開心,學得容易。把一枯燥乏味、難以理解的知識轉化為學生樂於學習的知識,並使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透過不斷的、快樂的遊戲,孩子的情緒被充分調動起來了,頭腦變得十分靈活,學習成了十分開心的事,學習成了自己內在的需要。

  二、 能讓每個學生“動”起來

  好動是兒童的天性,一天7節課,一節課四十分課的長坐,成人也難以招架,更何況是小孩子。因此,生本教育要求我們的教師巧妙地讓孩子從板凳上解放出來,啟動他們的思維,放飛他們的想像。我最喜歡生本教育的一個地方——“保底不封頂”。在傳統的教學中,出現這種超過教學目標的事情是很少見,很多教師這樣來阻礙學生:“這些還沒學到,我們以後再學。”大大扼殺了學生的積極性。但是生本教育裡面我們一直堅持“保底不封頂”的理念。

  三、 能讓每個學生“說”出來

  生本教育理論為數學教學提供了有效的理論指導,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挖掘學生的亮點,鼓勵學生的自信心,高漲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思維。在傳統的課堂中教師可能早就不讓學生說了,因為這些方法有些太複雜了。他們只想他們的思想統一,不想有太多的思想火花,這樣嚴重地扼殺了學生的積極性。但是生本教育下的孩子就不同了,有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來表達自己的見解,暢所欲言。

  然而對於生本教育,我也有一些小小的疑惑:衡量是否生本課堂難道就是老師參與的少而學生參與的多嗎?生本教育在實施過程中是比較難的,透過什麼樣的標準來斷定是不是生本課堂呢?這些問題也許是我需要再透過不斷地學習解決的。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筆記5

  讀完郭思樂教授《教育走向生本》一書,掩卷長思,我被郭教授在書中展示的生本教育成果沉醉不已,那是我作為老師夢寐以求祈望看到的,而郭教授用兩個字“生本”就做到了。

  這本書留給我最深的印象和最大的啟發在以下兩個方面:

  忘我——課堂教學的應有境界

  郭思樂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書中指出:“我們需要提供給兒童適合的教育,當教育適合兒童時,我們也就可以看到兒童忘記了自己在學習,忘記了自己是在課堂上,甚至忘記了自己,這時人的內部自然起作用了,兒童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空前提高了。”“越是忘我,自然的力量就越能發揮出來。人的內部自然——被我們忘卻了的一種最豐饒的礦藏,就會自動地發揮作用。”

  他用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忘我的境界:當鞋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初讀到這裡時我有些不解,這與教育有什麼聯絡?當我再讀並反覆思考時,我恍然大悟,原來它與教育有著如此巧妙的異曲同工之妙。腳被忘記了,也可以說腳處於“忘我”狀態,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腳,腳疼了,腳就被時時記起。今天,如同給腳提供合適的鞋,我們需要提供給兒童合適的教育。當教育適合兒童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兒童在課堂上甚至忘記了自己在學習。這時人的內部自然起作用了,他們就會忘我的活動,兒童的熱情和學習效率有了空前提高。

  由此我就想到了我的課堂。最初我總是在課堂上用自己的方式約束學生,總為學生一點的紀律問題而大動干戈,不但影響了課堂教學中原本應追求和諧的狀態,在學生的眼中一定也會覺得我太過於嚴厲。我一直認為可能是學生的年齡較小不具備有良好的自我約束能力,但有一次偶然的發現,我開始思考郭教授的話“教師的認識規律就是學生的認識規律嗎?”我開始改變自己的想法,因為“課堂不同於工廠的生產車間,它是一群有靈性的生命在彼此對話、喚醒、碰撞、交融、分享的成長空間,是師生生命歷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葉瀾教授認為,“首先,課堂教學應被看作師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那麼何時才能讓我的學生在課堂上煥發著生命的活力,彰顯著生命的自然,洋溢著生命的快樂?我仍需不斷反思與實踐……

  無為而為——盪滌學習的輕塵

  “莊子強調的是無為。有為當然能做成事,但無為能做成的事更多;許多事可以透過意志來做成,但更多的事可以透過沒有意志來做成。”初看到這段話,覺得字字句句說到我的心坎上。我欣賞老莊的無為哲學,但靜下心來思考,究竟怎樣才能做到老子所謂的“無為而無不為”呢?

  對學生的學習成績,我總是一味地(甚至有時是一廂情願地)將自己認為好的、喜歡的教給學生,但現在我不得不思考,這是學生要的嗎?對於成績較差的學生,我只是單一的要求他多練、多做,但這是符合學生認知和心理規律的嗎?讀了《教育走向生本》,我不禁深思,究竟如何能提高學生的成績?

  關鍵要同時轉變老師與學生的觀念,調整老師與學生的心態。

  對於學生,讓他們以“無為”的心態,輕鬆活潑、如理如法地學習,相信在考試中並不至於失敗,語文要求的聽、說、讀、寫的水平都可以大幅提高。培養出這樣良好的心態,在學習中、生活中其價值並不見得比一張100分的考卷為小。應當帶著樂趣、從容不迫地學習,學到一定階段,什麼考試都可以應付。總有學生妄想學習能速成,但學習是個漸進、積累的過程,絕不可能速成。《道德經》第二十四章說:“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踮著腳跟站立,大跨步奔跑,必然堅持不了多久就會累倒。第十五章又說:“孰能濁以靜之以徐清,孰能安以動之以徐生?”

  雖講的是養生、練功的道理,同時也是做人、做事的法則。看打太極拳、練氣功的,動作、呼吸都是慢悠悠的。做事呢,要不焦不躁,不“亂”不“濁”,一切要“徐生”,慢慢地來,態度從容,悠然自得。急近事功者則往往手足無措,自亂陣腳。凡事依天理而行,不妄求速成,倒有可能真的速成。

  急功近利的“苦學”既然不可取,我們就應當“樂學”,帶著興趣和樂趣學,不是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嗎?孔子也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知之者,知道語數重要所以才去學,為了考試升學,應付父母的壓力才去學,這樣學習效果自然不如好之者樂之者。那麼怎樣做到好之樂之呢?

  老師的作用就體現於此。正如書上所說“上無為而下有為”,我則嘗試“師無為而生有為”,老師同樣具備“無為”的心態,當然不是徹底無為,什麼也不作,而是起“導”的作用,這就如郭思樂教授所提的“小立課程,大作功夫。”——“教給學生的基礎知識要儘可能地精簡,而騰出時間和精力讓學生大量地進行活動。”在學習中成為學生的朋友,在課堂上老師與學生則是平等的個體,讓學生信賴我,成為幫助他們的人。我正在努力嘗試。

  期望我最終也能實現“教少學多”理想:學生能敘述的教師不替代;學生能提問的教師不先問;學生能操作的教師不示範;學生能發現的教師不暗示。

  感謝好書,給了我一個靜靜沉思的機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