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隨筆》高中讀書筆記範文(精選15篇)

《培根隨筆》高中讀書筆記範文(精選15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候,最關鍵的讀書筆記怎麼能落下!但是讀書筆記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培根隨筆》高中讀書筆記範文(精選1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培根隨筆》高中讀書筆記1

  《培根隨筆》共分五十八小篇,每一篇皆寫培根對此事物的看法,語言精練而道理深刻,字裡行間透著培根智慧的光芒,讀《培根隨筆》,步入哲理殿堂,細思人情世故。在這五十八篇議論中,引我深思的是《論嫉妒》。

  《論嫉妒》一文中培根先寫嫉妒帶來的惡果,舉例歷史上的實事而讓人更清晰地感受到惡果的嚴重,又寫哪種人易招嫉妒,哪種人能避免嫉妒,給人們指出明路。其實嫉妒這一情緒對所有人來說,應當不為陌生,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嫉妒他人的時候,尤其像遇到培根所寫那些易於令人嫉妒的人——生來就坐享富貴的人,出身微賤卻升騰的人,或是我們生活中,同學間成績尤其優異的人,等等。隨之而來的,就是嫉妒這一情緒了。然對於嫉妒的處理不同,所招致的結果也不同:有人淡化嫉妒,使之成為羨慕,從而變成促使自己前進的動力;有人久久不能釋懷,嫉妒甚至加深為恨意,如此便可能如該隱一樣做出不可挽回的惡事。

  培根的《論嫉妒》正是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告誡人們不要嫉妒他人,也儘量避免遭人嫉恨。畢竟正如培根所寫“嫉妒這惡魔總是在暗地裡,悄悄地毀掉人間一切美好的東西。”同樣讓我深思的還有《論拖延》。

  有人在無盡的等待中讓機會一次次遠去,亦有人因過於心急而與幸運參見而過,《輪拖延》一文正是寫了培根對於“把握時機”的認識。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實非虛言,有了準備才能在事情之初抓住機會,這“絕對是至高無上的智慧”,但把握時機並不意味著莽撞,也不意味著一味圖快。拖延需要有度,適當的等待,在時機最成熟時採取行動。而想要判斷何時為時機成熟,就需要全面的準備與準確的判斷力。

  培根列舉了多個例子支撐他的論點,文章短小但道理深刻。只是在我看來,《培根隨筆》仍有些些瑕疵。

  不論是《論嫉妒》或是《輪拖延》,以及其他短文,他都以一種上層貴族的眼光論事(這當然也與他的身世有關),更多寫的是上流社會的大人物在應對這些世俗之事時應當如何,而少了一些對大多數世人的啟迪,即便我們仍能從中獲取些人生哲理,仍讓人覺得遠了些許。

  然不論如何,《培根隨筆》仍是哲學智慧的體現,將培根的思想帶入自己的體驗,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培根隨筆》高中讀書筆記2

  每當我聽見“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被人們敬仰信奉的話時,就會忍不住的想起培根——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學家。他所著的《培根隨筆》中的每一句話都令我回味,令我思考,令我讚不絕口。

  培根的全名是弗朗西斯·培根。他是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思想家和科學家,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他不但在文學、哲學上多有建樹,在自然科學領域裡,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培根是一位經歷了諸多磨難的貴族子弟,複雜多變的生活經歷豐富了他的閱歷,隨之而來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論深邃,富含哲理。他的整個世界觀是現世的而不是宗教的(雖然他堅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義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經驗論者而不是詭辯學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現實主義者而不是理論家。

  《隨筆集》共五十八篇,內容涉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語言簡潔,文筆優美,說理透徹,警句迭出,幾百年來深受各國讀者喜愛。培根學識淵博且通曉人情世故,對談及的問題均由發人深省的獨到見解。

  培根的生平經歷十分坎坷,他有過高人一等的官職,卻也有過被人誣陷、身敗名裂的苦楚。但他不屈不撓,以堅定的腳步向著真理邁去。他所創作的《培根人生論》、《新工具》以及《培根隨筆》等書,成為的世世代代人們心中永垂不朽的精神食糧。

  在《培根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要數《論友誼》。在這一篇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以前,我一直認為,朋友,只是是在我遇到困難時拉我一把的救命稻草。直到讀完這一篇,我才明白了友誼不僅是以獲得利益為出發點,更是在我們傷心或快樂時的一個剪下鍵和複製鍵。

  一本好書,不在於它的作者有多高的地位,更不在於它的包裝有多麼精美,而在於它的價值。《培根隨筆》就是一本真正的好書,它讓我成長!

  《培根隨筆》高中讀書筆記3

  睿智的人在許多事上都有與常人不同的見解。培根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最近,我讀了他所著的《培根隨筆》一書,對於培根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了更深的瞭解和感悟。

  培根的一生為哲學和文學事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這本《培根隨筆》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首先,在觀念和視角上它具有獨到之處。對於死亡,培根告訴人們不要心生畏怯,凡是堅定執著且一心向善的有才有智之士都能避免死亡的痛苦。面對日趨嚴重的宗教衝突,他希望人們能以和平為本,對血腥的戰亂說“不”。

  我相信,倘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人民讀過這本《培根隨筆》的話,就不會讓巴以衝突日益惡化了。對於生活中的艱難挫折,他總是把它們當做上天給予人的磨礪白己的機會。他相信不懈的努力總能將厄運變成好運。面對許多人的迷信和盲從,他大膽提倡無神論,希望他們用理智和親情戰勝心中的專制統治等等。

  其次,在此書中,作者不僅提出了獨到見解,還引用著名文學作品中的經典語句加以論證,這大大提高了文章觀點的可靠性。除此之外,《培根隨筆》語言優美,層次清晰,讓人讀後有一種回味無窮之感。

  出於對培根本人的敬仰,我在閱讀此書時十分專注,也從中受益匪淺,特別是在思想觀念方面發生了極大的轉變。讀罷此書,我發現:其實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只有解決不了問題的人。只要有對待問題的正確態度,一切困難都會迎刃而解。

  就好比一位登山運動員在爬山,倘若他抱定信心要爬上山頂,就定能攀上頂峰。正如培根先生一樣,他坦然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社會中的不良風氣,用理智從根源上分析並解決問題。這顯然是做人做事應有的態度。在此書中我還學到了思考及看待事物的方法,即:要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待問題,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應看到不利的一面。

  不僅如此,我還明白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應該是虛偽的,而應該是坦誠的。虛偽的假面具只會使這個世界變得黑暗,而只有真城的橋樑才能將人心與人心連在一起。

  《培根隨筆》一書集合了培根先生一生的思想精髓,讀起來就像是在與一位睿智的老人對話。我想:我應該在今後的日子裡,以正確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以及我身邊的人,把培根老先生作為我的榜樣,做一個堅定執著且一心向善的有才有智之人。

  《培根隨筆》高中讀書筆記4

  現實它總是很殘酷的,以至於我們總喜歡做白日夢,在夢裡實現我們在現實中無法完成的心願,《培根隨筆》裡面有太多的真理,它們都是培根的心血和想法,卻十分真實的揭露出這個社會的面貌,以至於全書的每一句話都震撼內心。

  有時,我們會回想起我們人生的某些片段,我們需要論據來證實我們沒有做夢,隨著時間的流逝,許許多多的人和事到最後會讓你覺得特別滑稽可笑和微不足道,也許初心會動搖,會改變,但是野心它始終存在,可能你說你是一個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慢慢努力的人,可是在內心深處依舊會有一個聲音在吶喊——我可以再優秀一些,結局不該是這樣。

  培根說“野心就像膽汁,它是一種體液,如果不受障礙,能使人積極、認真、敏捷、活躍,它一旦受到阻礙,不能自已流動,就會變得焦枯,因而就兇險惡毒了”。是啊野心和實力是對等的,在沒有實力的時候談野心,前方等待你的只會是萬劫不復,所以啊當你的才華和準備還撐不起你的野心的時候,你就應該靜下心來,歷練,奮鬥。我知道其實我們都不會懼怕千萬人阻擋,我們真正怕的是輸給自己,怕自己會膽怯會投降,所以一定要在努力下去,別配不上自己的野心,同時我們也要拼搏,好讓自己的野心配得上自己的能力。而我相信如果你配不上自己的野心,也明白辜負了所受的苦難的那種心情,你會感到不甘,因此不甘如此平淡的人生,就要努力奮鬥,對所有人說:我配的上我曾許下的野心。

  在《培根隨筆》裡,我們所有的疑惑都可以得到解釋,因為培根在這本書上面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它是時間流逝最好的見證,在這本書裡面有一個專屬於我們自己的小空間,在這裡我們每個人都是主角,都在探尋著真正的人生奧秘,在每一個章節裡面總是會有不同的發現,在這字裡行間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影子,那些個不服輸,不放棄,有夢想,有野心,愛美,怕死亡的自己,也許我們並不完美,但這才是最真實的我們,《培根隨筆》就好像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寫照,如果我們都能在這裡找到真實的自己,那麼也許你就走進了這本書。

  希望我們都可以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該抓住的抓住;該捨棄的捨棄;該背叛的時候就背叛,心裡的.垃圾定期倒一倒,始終瀟灑無畏,我想這才是真正的夠酷。

  《培根隨筆》高中讀書筆記5

  

  《培根隨筆》讀來給人一種享受,簡潔優美的辭藻讓人忍不住讀完全文,讓每個讀過的青少年受益匪淺。這本書工有58篇隨筆,包括“論逆境”、“論善良”、“論自私”……很多都聯絡到了我們的生活,與我們息息相關。

  其中,最讓我感慨的還是“論死亡”這篇隨筆。正因,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人如果沒了生命,那還談何友誼,談什麼幸運、財富呢?因此,只有活著,才能實現你的願望。然而,人活著並不是虛度年華,而就應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能夠錯過。人在世就得使你的生命有好處,要為自己的目標、追求不懈發奮,你要堅信:勝利的曙光時刻在等待著你的凱旋。

  “採菊冬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悟出了人生的真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文天祥寧死不屈的浩然正氣;“享受人生,並且幫忙別人享受人生”,這是茅於軾在晚年思考出的人生好處;“從這天開始,做一個幸福的人”,鄭海嘯明白了人生是有意思的……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感悟了人生,明白了人生,懂得了人生的真諦,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簡單網名

  而我們呢?真正明白了嗎?雖然很多人都很畏懼死,雖然這個字眼會讓我們的恐懼油然而生,但是如果你的人生已經很充實、很完美了,“死”又算得上什麼呢?你已經不枉此生了,你會覺得人生好幸福。聾啞盲人海倫。凱勒,這是一個眾所皆知的大人物了,對待她,你抱什麼樣的態度,心裡就應很敬佩吧,我想只要有一點點憐憫之心的人都會感動,甚至為她而哭泣。這樣一個殘疾人和我們這些正常人相比,我們當然佔了上風了。那又畏懼什麼呢?我們為什麼就不如她呢?照理說,我們有潛質學得比更好。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運會因你而改變,人生會因你而絢麗多彩。因此,挑戰是必不可免的。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體味出它的浩蕩;生命就像一首優美的歌曲,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譜出優美的旋律。

  把握你的生命,發奮奮鬥,撒下汗水,不斷耕耘,為你的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培根隨筆》高中讀書筆記6

  在了無生氣的黑夜裡,總有一彎明月,陪伴著我走完崎嶇的前路。——題記

  在歷史的長河中,書作為文明的使者,在一分一秒流逝的時光中停留了下來。而面對密密麻麻的書籍,我卻抽出由著名的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寫的《培根隨筆》,在這處處充滿哲理的世界裡遨遊了起來。

  在這密密麻麻的文字裡讀著,一句話便使我深思了起來。話是這樣說的,“對於在上的人表示尊敬並不是一種奴氣,而是處世應盡的一種責任。

  假如我們不這樣做,那麼居於我們之下的人又怎麼肯對我們表示尊敬呢?”從前的我,無論是從書本中讀到的“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抑或是從電視劇中特立獨行的英雄,都深深加固了我心中對此的不屑。而書中培根對於榮華富貴的渴求而不斷低頭的性格也是我無法認可的,但我單單從這短短的一句話中,卻讀懂了“尊敬”的真正含義。

  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是由於官場的過於腐敗,電視劇中特立獨行的大英雄是因為有著過於危險的任務而變得冷酷,而對於我們,這些都是不存在的問題。

  與親戚朋友見面打一聲招呼是表達尊敬;在父母回家時接過沉甸甸的包是表達尊敬;在校園裡遇見老師親切地問好也是表達尊敬……過去的我們也許覺得這有些許虛偽,可這些行為卻是必不可少的,它傳遞了你對他人的尊敬,同時也獲得了別人的尊敬。

  帶著新領悟的道理,興致勃勃地投入了繼續的旅行。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讓我明白了在人生的道路上,求知的精神為我們鋪好了道路;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讓我知道了友誼使道路的兩旁開滿鮮花。

  在《論猜疑》中,培根說道:“當你產生了猜疑時,你最好還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於外。這樣,當這種猜疑有道理時,你已經預先作了準備而不愛其害。當這種猜測疑無道理時,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誤會了好人。”讓我懂得了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前進。而在這路上,總有像《培根隨筆》這樣的好書,化作了一彎明月,陪伴我走完這崎嶇的前路。

  《培根隨筆》高中讀書筆記7

  寒假期間,我細細品讀了《培根隨筆》,雖只讀了一半,卻早已深有感悟。

  培根是本書的作者,他是十六、十七世紀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培根隨筆》並非是他一蹴而就的作品,而是作者經過長時間的社會觀察後而得出的總結。書中對當時社會種種問題均有著深刻的論述。培根深刻的思想體現在當時那個時代的思考,同時又是整個人類社會的鏡子。

  本書分為《論真理》、《論逆境》、《論美》等50篇論文。在《論真理》中培根說:”站在高處遙看顛簸於海的航船是愉快的,站在堡壘中遙看激戰中的戰場也是愉快的,但是沒有比攀登於真理的高峰之上,然後俯瞰來路上的層層迷障、煙霧和曲折更愉快的了。“這句話就告訴了我們攀登真理之峰是愉快的,追求真理之路也是愉快的,所以我們要勇於追求探究真理。在《論逆境》中寫道:”的確,美德就像名貴的薰香,被焚燒、碾碎時其香最濃。“運用比喻的手法,把美德比作薰香,更加明白的說明了美德是在逆境中最易表露出來的。

  在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這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豐富,充滿哲理。”美“本身是一個非常廣泛的話題,本文著重論述了人應該如何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能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美是永恆的。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象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這樣美才能發出光輝。可見先天的美貌與華麗的服飾都是無法與後天養成的行為優雅,崇高美德相比的。所以我們必須要擁有一個崇高的美德與優雅端莊的舉止,這樣才是最美的。

  讀《培根隨筆》,就像坐在師長面前,聽他把自己對人性真善美的思考和總結娓娓道來,傾囊相授。《培根隨筆》如涓涓細流,清澈甘甜的知識營養咕咕淌進我的靈魂深處,滋潤著我滿懷憧憬的心靈。《培根隨筆》短小精悍,是那麼睿智,就像一盞高懸的指路明燈,又彷彿是人生道路上的一處處警示路標,給予我心靈極大的震撼和啟迪。

  《培根隨筆》高中讀書筆記8

  《培根隨筆》是英國哲學家、科學家弗蘭西斯·培根的著作。培根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休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他是位一生追求真理的科學家,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培根著有《新工具》、《論說隨筆文集》等,擁有很多讀者。

  《培根隨筆》中收錄了58篇隨筆。讀了這本書,我看到了一個執著於哲學、熱衷於政治、熱愛生活、追求理想、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培根。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不正是說明朋友可以幫助我們分享快樂、分擔苦悶、憂愁,可以改變我們的心情。在生活中,如果遇到了難題,第一個可以傾訴的,應該就是朋友了。記得有一次我被好幾個同學誤解,很傷心,就向好朋友傾訴,好朋友們聽了後幫我去向他們解釋。最後,事情終於弄清楚了,大家也又回到了原來。那一次,讓我真正懂得了“朋友”二字的含義於分量,更從好朋友的行為中明白了作為朋友的責任。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這是一篇關於“美”的著作,語言很簡潔,但內涵卻很獨特,充滿哲理性。這篇文章著重論述了人應該怎樣對待內在美和外在美。培根認為,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內在美才是永恆的美。是的,“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

  一個人整體形象的美要勝於五官的美,而一個人的行為素養又勝於整體形象。當今生活中,特別是我們身邊的同學過於攀比“外在美”,評價一個人美不美完全看長相和衣著打扮。對於這一現象,主要是因為他們對“美”的概念還不夠理解,一味追求表面的東西。以前我也不是很理解,但現在我明白了。我在努力改變自己的行為方面,努力讓自己變得更有禮貌些。

  讀了《培根隨筆》,我收穫了很多,以後我還要反覆品味,讀出更多的道理!

  《培根隨筆》高中讀書筆記9

  《培根隨筆》是由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培根所著。生於貴族家庭的他從小歷經磨難,使得他閱歷豐富,言論深邃。這本書就是他的言論集,有論真理,論死亡論嫉妒等篇章。

  “知識就是力量”大概是培根說過最有名的一句格言了。在《論學習》中他寫道:“工於心計者鄙視學問,單純愚魯者仰慕學問。”而那些能成大業者無非不是學識淵博。有著高於他人的見解方能統領大局。於是,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充實自己,增長才幹,明辨是非,使自己的精神得到昇華,而並非“挑剔質疑,不是盲從,也不是為了增加談資。”

  學習知識要適量,勞逸結合,不要為了炫耀知識而讀書,而是把讀書當做一種樂趣。同時,學習也要講究自己的方法,而不是刻板的搬運教材,“要靠經驗加以規劃,否則就可能歧路亡羊。”掌握自己的方法,就能夠事半功倍。學以致用也是學習的重要關鍵學會了不等於會用,把學會了的東西運用到生活中,久而久之,成為了一種經驗才是真正掌握。

  《論死亡》也是令我感觸較深的一篇。許多人都對死亡充滿了恐懼,其實真正令人恐懼的是後人對死亡的渲染,即“與死俱來的一切”他們畏懼親人的哭號,死亡時的痛苦和死後的世界。所以,許多古代帝王暮年都在尋找長生不老的秘方從而永遠地統治這個國家。

  但是,死亡是到另一個世界的必經之路,是重生的前提。培根說:“復仇之慾壓倒死亡,愛戀之情蔑視死亡,榮譽之尊高於死亡,悲傷之極嚮往死亡,畏懼之心期待死亡。”人往往是被情感所控制的,改變一個人的情感和對死亡的看法,那麼就不會再畏懼死亡,因為,在某些事情面前,死亡就不再變得可怕了。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是譚嗣同雖身陷囹圄卻仍然不變的愛國情懷;“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是戰士面對沙場的壯志豪情;“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是面對生死的坦然。常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人不應該碌碌無為的草率一生,這樣的人生就毫無疑義。生命就如一泓清泉,只有奮力的抗爭之後才能品嚐到它的甘甜;生命就如一塊田地,只有努力的耕耘才能收穫甜美的果實。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為了事業而努力,為了追求自我而奮鬥,用自信和堅持裝點屬於自己的人生。

  《培根隨筆》高中讀書筆記10

  弗朗西斯·培根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散文家、哲學家,其代表作《培根隨筆》也散發著智慧、理性與藝術的光輝。品讀其文字,有如與一位跨越時空的睿智老人促膝相談,優美華麗的文筆中無不蘊含深刻的哲學道理。

  雖說是隨筆散文,但全書中每一篇作品都具備嚴禁的邏輯性,作者針對時勢,對美德、哲學、政治、宗教、人情等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崇尚理性,但不一概否定,他認同宗教,但不盲目迷信,他以虔誠的態度、全面的眼光評古論今,他的每一篇精小的文章都蘊含著豐富的哲理。

  在《談真理》中,他鄙視謊言與虛偽,將其喻為“籲請上帝審判人類的最後鐘聲”,然而盲目地追求真理,則是作繭自縛,是對其的一種褻瀆。真理並不是絕對,有些人甚至利用“真理”迫害他人,因為這樣能掩飾他們那過去的愚昧,博得虛假的歡悅。真理只不過是人們在認知上與道德達成的一致,只是一種心靈的依託罷了。

  “幸運的好處令人嚮往,厄運的好處叫人驚奇。”在《談厄運》一文中,培根與歷代哲學家一樣,賦予“厄運”光明。他認為厄運孕育奇蹟,厄運造就堅忍,厄運是一代偉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厄運中的安慰與希望,如同陰暗的底子上繡上明快的圖案,更加鮮明刺目,惹人喜愛。“美德如同名貴的香料,焚燒碾碎時最顯芬芳:因為幸運最能揭露惡性,而厄運則最能發現美德。”正是因為厄運的存在,人們的覺悟才得以被激發,才能在逆境中秉持信念。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類總有進步,這其中也有一部分得益於厄運。

  不僅是哲理,培根在藝術方面也頗有研究,對造物之美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在《談園林》與《談建房》中,他作為設計師的才能可見一斑。只是他的這些文字是寫給王公貴族,文中的設計方案也頗費資力。培根也屬於新貴族,也喜愛園林這種散心場所,但他並不提倡過去的觀點。園林是上帝賦予人類的藝術,而不是用來顯示身份的標誌。那個時代已被功名利祿汙染,許多貴族儘管擁有萬貫家產,卻還是鬱鬱寡歡或者整天算盡心機。園林、宅邸,他們所有的這一切,有多少是本著最純樸的初衷而建,有多少人能夠體會其真正的樂趣?正因如此,這才被稱為“藝術”,也是藝術家註定孤獨的原因之一。

  雖是跨越世紀,卻字字警人。

  《培根隨筆》高中讀書筆記11

  《培根隨筆》讀來給人一種享受,簡潔優美的辭藻讓人忍不住讀完全文,讓每個讀過的青少年受益匪淺。這本書工有58篇隨筆,包括“論逆境”、“論善良”、“論自私”……很多都聯絡到了我們的生活,與我們息息相關。

  其中,最讓我感慨的還是“論死亡”這篇隨筆。因為,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人如果沒了生命,那還談何友誼,談什麼幸運、財富呢?因此,只有活著,才能實現你的願望。然而,人活著並不是虛度年華,而應該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可以錯過。人在世就得使你的生命有意義,要為自己的目標、追求不懈努力,你要相信:勝利的曙光時刻在等待著你的凱旋。

  “採菊冬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悟出了人生的真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文天祥寧死不屈的浩然正氣;“享受人生,並且幫助別人享受人生”,這是茅於軾在晚年思考出的人生意義;“從今天開始,做一個幸福的人”,鄭海嘯明白了人生是有意思的……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感悟了人生,明白了人生,懂得了人生的真諦,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

  而我們呢?真正明白了嗎?雖然很多人都很畏懼死,雖然這個字眼會讓我們的恐懼油然而生,可是如果你的人生已經很充實、很美好了,“死”又算得上什麼呢?你已經不枉此生了,你會覺得人生好幸福。聾啞盲人海倫。凱勒,這是一個眾所皆知的大人物了,對待她,你抱什麼樣的態度,心裡應該很敬佩吧,我想只要有一點點憐憫之心的人都會感動,甚至為她而哭泣。這樣一個殘疾人和我們這些正常人相比,我們當然佔了上風了。那又畏懼什麼呢?我們為什麼就不如她呢?照理說,我們有能力學得比更好。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運會因你而改變,人生會因你而絢麗多彩。所以,挑戰是必不可免的。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體味出它的浩蕩;生命就像一首優美的歌曲,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譜出優美的旋律。

  把握你的生命,努力奮鬥,撒下汗水,不斷耕耘,為你的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培根隨筆》高中讀書筆記12

  《培根隨筆》是與《海底兩萬裡》一起買的,起初,我對它比對《海底兩萬裡》更沒有興趣,除了看起來古板的書名,還有剛開始翻閱時乏味的內容,都使我不願再看它第二眼,於是,它被我殘忍地扔到了亂七八糟的舊東西里。在網上,我瞭解到這是一本評價極其高的書,看了出於書中的各種真理名言,我便知道了,這是絕對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書。從雜物堆裡將被埋幾個星期的《培根隨筆》翻出來,沉下心,將書翻開。

  《培根隨筆》是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讀之猶如聆聽高人賜教,受益匪淺".作者弗蘭西斯·培根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傑出的哲學家和文學家,被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他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論美》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重點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貌與美的德行結合,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一個打扮華貴的人的美是供人欣賞,轉眼便是過眼雲煙;而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永垂不朽的。

  《培根隨筆》的語言簡潔,文筆優美,說理透徹,警句迭出,讀著它,就像聽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談,使人受益匪淺。

  《培根隨筆》高中讀書筆記13

  在閱讀《培根隨筆》後,大概大家都會想,培根理解感情、事物是如何深刻長遠,針針見血。

  在隨筆中,他更顯於口語表達,但是卻也生闢難懂,也許是隔了時代的關係吧。他多用引用手法,引用史上眾多哲人的話,或點明主題,或對錯誤的言論進行顛覆,很大膽。而且熟知如此之多的偉人言論,他也必是飽覽群書吧,且他對很多的偉人也有行為、人平的瞭解,包括他們的成功、感情,似乎都非常清楚,而且對此也作了描述、分析、論證,書中也引用過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諺語,也讓人見識大增。培根應該極愛《聖經》,因為隨筆中大量提及《聖經》中的人物及言語,而且引用也到位,這既可證明他深厚的文學功底,也可證明《聖經》的名不虛傳。

  而在真正的內容上,讓人更是大獲收益。在隨筆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感覺深刻到了極點,在一些貼切你內心的東西時,更是猶如一把利劍,越加鋒芒,插進你的內心,並像某種生物在你的內心越鑽越深,把你的某些不敢承認的情感心理曝露出來,但之後你又覺得心安理得,並開始決定擺脫它。例如,在《論嫉妒》中,他對哪些人容易嫉妒就作了精確的分析和細緻的描寫,無德者,好打聽閒話者,無法克服缺陷的人,等等。在這些人中,差不多都不是什麼說得上口的,我也有過嫉妒,大家都有過。但嫉妒也不就正如《聖經》中所說的“兇眼”。有利有害,嫉妒也可使人擁有上進心。

  我則最喜歡書中這句話——一個本該秉承天意,追求高尚目標的人,卻一事不做而只拜倒在一個小小的偶像面前,成為自己感觀的奴隸,而上帝賜以人眼睛,本該有更高尚的用途的。當我深入它,我更為自己以前的某些行為感到懊悔與不恥。我想我從小就自負,卻到現在變成嫉妒他人,我是該反省了。我認為自己應去追求更高尚的東西——雖然現在的自己並不高尚,而且想要高尚也並不容易。

  在《論友誼》中,他只就君主帝王來說明友誼,而且在他的短文中,說明也多是舉君主帝王,為什麼?而且在多篇短文也與國家、君王、政治有關,如《論叛亂》《論貴族》《論宮廷表演和狂歡儀式》及《論帝王》等,這又是為什麼?

  他為何對事物有如此深刻見解、精闢總結,是他飽覽群書,還是親身經歷或想經歷吧?

  《培根隨筆》高中讀書筆記14

  《培根隨筆》是與《海底兩萬裡》一齊買的,起初,我對它比對<海底兩萬裡>更沒有興趣,除了看起來古板的書名,還有剛開始翻閱時乏味的資料,都使我不願再看它第二眼,於是,它被我殘忍地扔到了亂七八糟的舊東西里。在網上,我瞭解到這是一本評價極其高的書,看了出於書中的各種真理名言,我便知道了,這是絕對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書。從雜物堆裡將被埋幾個星期的<培根隨筆>翻出來,沉下心,將書翻開。

  <培根隨筆>是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讀之猶如聆聽高人賜教,受益匪淺"。作者弗蘭西斯·培根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傑出的哲學家和文學家,被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他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能夠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主角,能夠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論美>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重點論述人就應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因此,不好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貌與美的德行結合,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一個打扮華貴的人的美是供人欣賞,轉眼便是過眼雲煙;而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永垂不朽的。

  《培根隨筆》的語言簡潔,文筆優美,說理透徹,警句迭出,讀著它,就像聽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談,使人受益匪淺。

  《培根隨筆》高中讀書筆記15

  相信許多人在面對死亡時都會有這樣的體驗,或者說是所有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面對死亡,我們不知所措,我們恐慌,我們懼怕。可是,我們在怕什麼呢?

  正如培根所說,我們其實並不是懼怕死亡本身,而是懼怕伴隨死亡而來的種種一切。日益衰竭的器官,變得十分醜陋的容顏,不能進食的口腔,再也無法說出來的言語,倦曲的身體……都會讓我們聯想到別離的那一天,聯想到永別,聯想到死亡。而更突出的是,當昨天還在一個辦公室同事,同個餐桌就餐,同一條小道上散步。僅僅一個夜晚,也許就是一瞬間,一個意外就可能陰陽兩隔。那時候,我們對死亡是多麼的憎恨和恐怖啊!

  面對死亡——隨風搖曳——夢裡夢外面對死亡——隨風搖曳——夢裡夢外面對死亡——隨風搖曳——夢裡夢外面對死亡——隨風搖曳——夢裡夢外但是,歲月會讓我們成熟,歲月會讓我們堅強和偉大。只要我們回首人生時無所遺憾,我們也許就會平靜的面對死亡,無論是我們的親人、朋友,還是我們自己。這就是“人生最好的輓歌,無過於當你在一種有價值的事業中度過了一生後能夠說:‘主啊,如今請讓你的僕人離去。’”(培根語)釋意。

  見過了太多的生離死別。在已步入老年人行列之後,對死亡已沒有年輕時的那種憂慮和恐懼的心理。就是今年父親在住院最嚴重最讓人憂心的日子裡,好象也沒有太多的對死亡的概念。那個時候,只是想如果有能力,有辦法改變或改善他的痛苦,就是最好的對他的回報和安慰了。所以,當看到年輕的護士為給他找血管注射,慢慢的從手背一直打到手腕的時候,就特別想有一個經驗豐富的人來給他注射,以減輕他的痛。而在這個過程中,與死亡無關。

  有時候,想到安樂死。從內心真實來說,我贊成實行安樂死,無論是對我的親人,還是對我自己。人的一生其實是很痛苦的,所以應該讓善良的人們,讓經歷了諸多痛苦的人們,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快樂、安祥、平靜的離開這個美好的世界。

  愛玩小聰明者,一般得實惠多多。許多小聰明的人,雖然沒有特別能耐,也沒有驚人業績,卻每每總能玩得讓領導心花怒放。於是,升職、提薪、加級……便一一如期而至。

  無論怎樣,面對死亡,我肯定會無所畏懼。雖然,我會悲傷,但不會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