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讀書筆記範文(通用5篇)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讀書筆記範文(通用5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筆記吧。那麼讀書筆記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讀書筆記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讀書筆記 篇1

  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與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是西方經濟學史上三部劃時代的著作。《國富論》為古典經濟自由主義奠定了基礎,《經濟學原理》則是新古典經濟學的代表,為經濟自由主義作了總結,而《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作為凱恩斯主義的經典之作,標誌著凱恩斯主義這一獨立的理論體系的形成。

  進入20世紀,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加深了資本主義的矛盾,先後發生了多次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特別是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大危機,企業紛紛倒閉,大批工人失業,購買力下降,市場供求力量失衡,這一嚴重的現實使得新、舊古典經濟學理論陷入“經濟學危機”凱恩斯的《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是由於力。圖挽救這次“經濟學危機”而被稱為對傳統經濟學的“革命”的。它的核心問題是如何解決就業,以緩解市場供求力量失衡的問題。本書共分6篇24章。第一篇引論中,批評了李嘉圖及其以後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如約翰、穆勒、馬歇爾、庇古等人的兩個“前提”:

  一、工資等於勞動力的邊際產物;當就業量不變時,

  二、工資的效用正好等於該就業量的邊際負效用,這僅適用於一種特例,而不能適用於普遍情況。

  進而他分析了“有效需求原則”:總供給函式和總需求函式相交時的數值,就業量就是這個交點值。

  第二篇中,他則主要闡明瞭預期、所得、儲蓄、投資的定義,以及使用者成本等問題。第三篇研究了消費者傾向,分析消費傾向的主客觀因素、邊際消費傾向與乘數的關係。第四篇關於投資引誘,分析了資本邊際效率、長期預期狀態、偏好與利率、資本性質以及利息與貨幣的特徵。第五篇貨幣工資與物價,闡述了貨幣工資的改變、就業函式與物價的問題。第六篇引用了幾篇短論,分析了商業迴圈,論述了重商主義、禁止貸法、加印貨幣以及消費不足論。

  最後是結束語,《通論》所引起的社會哲學。而起中則是“有效需求理論”是本書最核心精彩的部分,凱恩斯運用總量分析的方法,對總收入、總需求、總供給、投資、消費、就業水平、物價水平等一系列總量相互關係進行研究的同時,獨闢蹊徑地創造了三個基本心理因素定理,精闢的分析出導致現實失業與蕭條的原因,在此基礎上又提出了國家干預經濟的主張。《通論》中我們比較認知的理論是它的有效需求理論,以及產出變動而非價格的變動的調節作用。有效需求原理認為,在一個封閉的的有閒置資源的經濟中,產出水平(即就業)取決於總的計劃支出,計劃支出包括兩個部分:居民的消費支出(C)和廠商的投資支出(I)《通論》中沒有明確分析直接由政府支出刺激。的支出變動的結果或間接由稅收變動而帶來的支出變動的結果。

  因此,《通論》中有兩個部門(居民戶和廠商),計劃支出由下列方程給出:收入(Y)=產品價值=消費(C)+投資(I)。本書的核心觀點是:就業量決定有效需求,也即消費,而就業量取決於消費傾向和投資量。在假定社會的消費傾向為既定的情況下,則就業量的均衡水平決定於當前的投資量。投資量取決於資本的邊際效率和利率所確立的投資引誘。凱恩斯極其強調資本市場的力量,這是他高於後世貨幣主義者之處。貨幣主義者一廂情願地認為,只要透過央行的公開市場操作來控制貨幣數量,就可以控制利息率,從而促使經濟穩定發展。凱恩斯卻雄辯地指出,帶有投機需求的貨幣是促使利息率劇烈波動的主要因素,投機需求主要是出於人們對未來的主觀預測,這種預測的變化是不可能透過央行的公開市場操作來抵消的。股票、債券等資本市場在決定利息率的過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凱恩斯甚至早已預測到,未來央行可能不得不透過直接買入長期債券或者股票來調節利息率——這正是今天美國、日本和歐洲發生的事情。但是凱恩斯的觀點帶有很強的獨斷性,往往沒有過硬的實證支援,至少在他的時代是如此。開篇的那個強硬的論斷——工人與僱主爭議的工資是名義工資而不是實際工資,可以說是經濟學史上革命性的一頁,凱恩斯卻從來沒有給出令人信服的論證。他提出這一點,純粹是一種天才的直覺和感悟,並非有統計資料或清醒邏輯的支援。他在後面的章節提出,由於中介成本的存在,長期利息的最低限度是2-2.5%,這個說法也值得商榷(凱恩斯再次以“大概彷彿也許是”的方式完成了論證)。這些觀點對凱恩斯主義來說是基礎性的,但凱恩斯僅僅以頑強的信心和天才的直覺來支援它們,所以說凱恩斯主義是建立在沙子之上的經濟學。本書從倫理學、法律學與經濟學方面,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隨著形勢的發展,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作出了論述。為政府宏觀調控提供了理論基礎,同時指出了政府調控的核心目標,既充分就業。因為只有充分就業才能保證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是經濟發展的根本推動力。

  各國政府多數依據凱恩斯主義的理論來進行各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進行宏觀調控。這對我國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的道德建設、法制建設和經濟理論研究,還是很有啟發的。具體說來,至少有兩點:

  第一,《通論》有力地證實:市場不是萬能的。由於市場中各個利益主體的經濟行為不可能完全協調一致,所以經濟蕭條(乃至經濟危機)和大量失業的“市場失靈”的現象會時常存在。因此,國家有必要使用宏觀調控的手段,將市場調節與國家宏觀調空有機結合起來。

  第二,《通論》也說明了作為宏觀調控手段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應該透過何種途徑來消除這些“市場失靈”的現象。

  凱恩斯認為,“市場失靈”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投資不足,而投資不足所引發的收入下降又導致了消費的萎縮。貨幣政策的推行便是透過利息率的降低來刺激投資的增長,進而拉動消費的增長。當貨幣政策刺激投資增長的力度不足以完全消除“失靈”現象時,國家就必須同時使用財政政策的手段,把資金直接投資於“公共工程”等,以便擴大內需,從而達到消除“失靈”現象的目的。毫無疑問,凱恩斯是一個偉大的經濟學家,他敢於打破舊的思想的束縛,承認有非自願失業的存在,首次提出國家干預經濟的主張,對整個宏觀經濟學的貢獻是極大的。

  他承認資本主義社會除了自願失業和摩擦性失業外,還存在著“非自願失業”,原因就是有效需求不足,所以資本主義經濟經常出現小於充分就業狀態下的均衡。這樣,凱恩斯在背叛傳統經濟理論的同時,開創了總量分析的宏觀經濟學。因此,在凱恩斯經濟理論中,金融理論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以上就是我對凱恩斯本人以及凱恩斯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感想。雖然對該書中部分理論和表述不是十分理解,但透過閱讀該書使我從中獲益良多。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讀書筆記 篇2

  凱恩斯是英國著名經濟學家,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創始人。凱恩斯一生最為著名的就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該書被公認為20世紀最重要的西方經濟學著作。他提出的“有效需求”和“乘數理論”代替了傳統的經濟理論,獲得了經濟學界的公認,並被人們稱之為“凱恩斯革命”。凱恩斯憑藉《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不但成為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甚至是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開山鼻祖,而且他還能被置身於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西方經濟學家的行列,能與亞當斯密相提並論。

  《通論》的基本內容和基本思想主要有五個方面

  一、“薩伊定律”與充分就業均衡

  《通論》的核心是就業不均衡理論。凱恩斯認為,經典經濟學只承認兩個失業範疇:一個是摩擦失業,一個是自願失業。充分就業理論基於兩大前提:

  第一,工資等於勞動力之邊際生產力;

  第二,當就業量不變時,工資效用就等於該就業量的邊際負效用。

  在古典經濟學家眼中,資本主義總是處於充分就業狀態,所有願意從事勞動的人都會就業,只有自願失業者或者正在轉換就業位置的人才會處於失業的狀態。

  凱恩斯反對薩伊有關供給會創造需求的“薩伊定律”,他認為薩伊忽略了貨幣這個因素。事實上,供給與需求不一定會平衡。他提出的法則是:儲蓄動機與投資動機不同,人們有可能儲蓄過多而消費過少,而使得儲蓄和投資不一致,從而產生市場需求不足——對消費品、生產資料需求不足,供過於求,最終導致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與失業。

  薩伊定律在西方具有很多不同的表達方式,其最簡單的一種是“供給會自動創造需求”,意思是說,生產者進行生產,不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消費,主要是為了拿自己的產品與其它生產者進行交換,以便得到他所需要的其它東西。只要社會上存在著一種供給,就會自動地存在著一種相應的需求。所以,按照薩伊的說法,社會上一切產品都能被賣掉,因此不會出現生產過剩的現象。不僅如此,由於每個生產者都儘量製造出最大數量的產品和別人交換。也就是說,社會不僅沒有生產過剩的現象,而且還能使生產達到最高的水平,即達到充分就業狀態。

  二、有效需求原則

  所謂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總供給價格和總需求價格達到均衡時的社會總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是因為貨幣的購買力不足,並由此導致蕭條。凱恩斯給出了關係等式:

  收入=產品價值=消費+投資

  儲蓄=收入—消費

  因此,儲蓄=投資

  三、消費傾向

  凱恩斯認為,當就業量增加時,總所得也隨之增加。然而社會往往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總的真實所得增加時,總消費量也在增加,但沒有所得增加德那麼快。這是一個心裡法則,無論從人性來看,還是從具體事實來看,這都是毫無疑問的。他詳細列舉了影響消費傾向的`客觀、主觀因素。客觀因素主要包括:工資單位的改變,所得與淨所得差別的改變,在計算所得時沒有考慮到資本價值的意外改變,時間貼現率的改變,財政政策的改變等;主觀因素則包括:人性的心理特徵,社會習俗和社會制度等。

  四、資本邊際效率

  凱恩斯把一種資本資產的未來收益與它的供給價格之間的關係稱之為這種資本資產的資本邊際效率。資本資產的未來收益,是從資本資產在所生產的生產物的價值中,減去為取得該生產物而支付的開支之後的剩餘額。凱恩斯認為,因為經濟體系的現狀是完全被動的、確定的,所以,對於未來的種種不同看法足以影響目前的`情況。也可以這麼說,經濟體系的現狀是利益主體關於未來看法的函式,人們對於未來種種情況的預期是自變數,而經濟體系目前的狀況是因變數。因此人們在研究實際時間中執行的經濟過程時,與被動的、確定的現狀相比,肯定對主動的、不感興趣的未來更感興趣。因此,凱恩斯特別強調預期的重要意義,這一點給後來的理性預期學派開闢了道路,對於現實生活的種種行為提供了很強大的解釋力!

  五、利率與靈活偏好

  凱恩斯認為,利率取決於所謂的“靈活偏好”和貨幣量。他說,一個人在處置他的所得時會碰到“個人心理的時間優先”問題。第一是消費傾向,在所得中有多少用作消費,有多少以某種方式保留為對未來消費的支配權。第二,他持有的所得或儲蓄保留為對未來消費的支配權的方式,可以是即期的、流動的,也可以是把即期的支配權放棄一些時候,而由未來的市場狀況決定。這便是“靈活偏好”,利息就是放棄週轉靈活性的報酬。

  歸根結底,該書中凱恩斯的理論體系主要包括:解決危機和失業問題的對策和政策,不外乎使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率和利息率的數值處於能維持充分就業的狀態。消費傾向、預期收益、供給價格與流動性偏好這四個變數系由人們的自發市場行為所決定,因此,國家的政策很難加以控制。只有控制貨幣數量,能由國家的貨幣政策所掌握。所以,國家必須直接進行投資來使社會的投資量等於充分就業狀態條件下的儲蓄量,以便解決資本主義的危機和失業問題。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讀書筆記 篇3

  在書中,凱恩斯對傳統經濟學的就業理論進行了批駁,提出了國家需要對市場進行干預來彌補市場機制不足的觀點。在學術、政策和思想上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而凱恩斯也正是憑藉這本書,在1998年的美國經濟學年會上被票選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

  1883年6月5日,凱恩斯出生在英國劍橋的一個書香門第。在劍橋大學就讀期間,原本修讀數學專業的凱恩斯受到著名經濟學家馬歇爾和庇古的指導與鼓勵,開始研究經濟學。從劍橋大學畢業後,凱恩斯遠赴印度。在為英國的印度事務部工作了兩年後,他回到劍橋大學擔任經濟學講師。

  1915年,凱恩斯受聘於英國財政部,並在1919年作為財政部代表出席巴黎合會,參與一戰的賠償談判。因為與賠償委員會產生意見分歧,凱恩斯憤而辭職,再次迴歸劍橋大學任教。此後逾20年間,凱恩斯完成了以《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

  1940年,凱恩斯再次進入英國財政部,參與戰時經濟金融相關問題的決策。後來,他作為英國代表出席了佈雷頓森林會議,參與規劃和創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並同時擔任兩個組織的理事。

  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之前,西方經濟學在就業理論上的核心是薩伊定律,即生產者生產的目的,是將自己的產品與其他生產者的產品進行交換,以滿足自己的需要。按照薩伊定律,社會上的一切產品都能在市場上完成交易,產能過剩和失業的危機永遠不可能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發生。然而在1929年,席捲全球的大蕭條爆發了。

  在這場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中,失業率飆升,稅收、人均收入、國際貿易額等指標全面銳減。面對前所未見的狀況,傳統的西方經濟學家的政策建議都未見成效。直到1933年,羅斯福出任美國總統,推行了以《國家工業復興法》為代表的一系列國家干預政策後,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的作用才得以真正顯現。然而,這一系列政策並不存在經濟學的理論基礎。這時,《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應運而生。

  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凱恩斯提出,在短期內,社會的總產量、就業量和國民收入大致等價。因此,只需要提高國民收入,就能解決經濟危機帶來的高失業率,同時也能消耗原本過剩的產能。經過分析,凱恩斯指出,要想維持國民收入的增長,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確保社會總體的儲蓄能夠全部轉化為投資。但由於人們在心理上對於消費的傾向較低,導致消費的增長趕不上收入的增長。

  同時,人們對資本的預期收益率偏低,這使得人們會傾向於減少投資。在上述兩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社會的總儲蓄往往要大於社會的總投資。一旦兩者間的差距累積到了一個特定的程度,就會引發經濟危機。因此,凱恩斯提出:國家必須直接進行投資,使得社會的總投資等於社會的總儲蓄,從而提高國民收入,實現充分就業,解決經濟危機。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讀書筆記 篇4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是西方經濟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部鉅著,也是凱恩斯生前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作。1936年出版後,以其獨到的“有效需求理論”與“乘數理論”在大蕭條危機後驚魂未定的西方世界引起轟動。《通論》解釋了生產水平倒退及失業率驟增等傳統經濟學無力解答的現實問題,提出了國家調節經濟的主張,認為沒有國家的積極干預,資本主義就會滅亡。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危機時期充分暴露出來的某些實際情況,如失業嚴重、資本產品大量過剩等,並提出了緩解這些矛盾的對策,為當時束手無策的資本主義世界指出了一條擺脫困境的出路。是堪與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比肩的鉅著,此後,凱恩斯理論逐漸取代傳統經濟學,成為西方經濟學的正統理論。

  英國經濟學家,20世紀偉大的經濟學家之一,其一生對經濟學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一度被譽為資本主義的“救星”和“戰後繁榮之父”。他的主要著作有《和約的經濟後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貨幣論》《貨幣改革論》等。1936年出版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這部作品深刻影響了人們對經濟學和政權在社會生活中作用的看法,引起了一場經濟學的革命,史稱“凱恩斯革命”。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讀書筆記 篇5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是著名經濟學家約翰凱恩斯的經典著作,它的發表引發了世界範圍內的“凱恩斯革命”。本書的中心思想是有效需求理論,認為失業除了傳統經濟學認為的摩擦失業和自願失業外,還有一種非自願失業,其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是商品總供給價格與總需求價格達到均衡時的總需求,由於總供給在短期內不會有大的變動,所以失業是因為總需求或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包括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是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不足的結果。後者又是因為消費傾向、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和對貨幣的流動偏好三個心理因素的作用。消費需求不足是因消費傾向遞減,使消費的增長趕不上收入的增長。投資需求不足是因為資本效率遞減和流動偏好,前者是指投資利潤率的下降,後者是指人們保留現金偏好。凱恩斯提出:“只要政府降低利率,刺激投資,實行公共開支和經濟軍事化,就可解決失業問題,化解經濟危機。”這一理論為各國政府實行干預經濟的政策奠定了基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