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爾古納河右岸》優秀讀書筆記範文(精選7篇)

《額爾古納河右岸》優秀讀書筆記範文(精選7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可是讀書筆記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額爾古納河右岸》優秀讀書筆記範文(精選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額爾古納河右岸》優秀讀書筆記1

  這是一本壯美的鄂溫克族史詩,以一個年近九十的老人的口吻,講述了她所在烏力楞(部落)上下四代人的故事變遷,充滿神話色彩的薩滿,傳承不滅的鄂溫克風俗,以及額爾古納河右岸的草木神靈,編織成了這部蕩氣迴腸的小說。

  BBC拍攝的《wild china》(又譯作錦繡中華),共六集,其中第四集就有鄂溫克族人的生活場景,那是僅有的幾位仍然生活在山上,放牧馴鹿為生的族人,其中有一位老人,彷彿就是書中的“我”。遲子建為了這本小說,進山兩個月採訪山上的牧民,作下了幾萬字的筆記,所以小說讀起來才那麼真實,就像真的有以為酋長的女人,在跟你講述他們烏力楞的故事。

  那天聽遲子建的講座,她有說到,神話和民族傳說是她的寫作源泉,書中的故事很多並不是瞎編的,比如薩滿的跳神,她救一個人,就要死去一個自己的孩子。整本書中充斥著死亡,也許生老病死是天地規律不可扭轉,但是小說中描述的死亡,卻總是一次次讓人顫動。面對親人的離去,“我”卻表現得出奇平靜,作為被神靈庇佑的鄂溫克族人,死亡,不過是去了另一個世界吧。

  清晨—正午—黃昏—半個月亮,一天的時間,“我”講述完了所有的故事,給風聽,給草聽,雨雪都是“我”的老朋友了。最後搬遷下山,留下的只有“我”和孫子安草兒,在延續著鄂溫克族人的故事。

  《額爾古納河右岸》優秀讀書筆記2

  “我這一生見過河流太多太多了。它們有的狹長,有的寬闊;有的彎曲,有的平直;有的水流急促,有的則風平浪靜。它們的名字,基本是我們命名的,比如得爾布林河、敖魯古雅河、比斯吹雅河、貝爾茨河以及伊敏河、塔里亞河等。而這些河流,大都是額爾古納河的支流,或者是支流的支流。”

  以上的這段文字是出自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的。毫無疑問,在中國當代文壇上,像遲子建那樣能把如同史詩般的長篇小說寫得如此大氣磅礴的作家是不多的。從《偽滿洲國》到《白雪烏鴉》,從《額爾古納河右岸》到前年出版的《群山之巔》,她完成的每一部長篇小說,故事情節都是壯闊感人的,就像是她的故鄉——東北,同樣的淳厚中帶有溫柔。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是飄著雪的,正因她字字珠璣地將她的悠長而婉轉的鄉愁寫於其中。

  這個發生在一脈青山、萬頃碧水之間的故事,幾乎讓我不忍細讀。浩瀚的大興安嶺和堅忍的古老民族相互依偎,將生命的韌性描摹得淋漓盡致。“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歲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們看老了”。這句簡潔的語言,就像是一聲從遠處傳來的卻又依稀聽得見的嘆息,為全書奠定了基調。小說是以第一人稱“我”的口吻寫的,“我”是部落的最後一任酋長的女人,已經年過半百了,在看老了雨雪後,仍然深情地選擇走向人間草木、水火山川,訴說著這些明媚而憂傷的往事。這個故事,是屬於大自然的。

  在這個特定民族的特有視角下展開的故事中,萬事萬物都是有著靈性的。山川、河流、樹木、繁星、月亮、雨雪……都像故事中的人一樣,有著靈魂,有著喜怒哀樂的。它們有了人性,人性中也有了它們的影子,單純到讓人沒有理由厭惡。這是當代社會所缺失的,也是讓我唏噓動容的。

  “我已經說了太多太多死亡的故事了,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因為每個人都會死亡。人們出生是大同小異的,死亡卻是各有各的走法”。生老病死、聚散離別是文學或說是人生繞不開的話題,而作者,彷彿是因為她本身就是一個極具故事的人,她的筆下的生與死,都在平淡中帶著傳奇,從生活走進故事,又能從故事中做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且在生活中也找到藍本。

  額爾古納河右岸的這群人,世世代代在“風聲”中降生,又埋葬在風中。就像他們來自大自然一樣,又迴歸於大自然。這是一個民族的歸宿,也是一個時代的歸宿。

  故事中對鄂溫克人乃至北方民族的薩滿文化有著詳細而又引而不發的闡釋。有人在看完這本書後,評論說這樣的情節太過傳奇,根本不可能真正存在。而在我看來,恰好相反,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元素存在,才能將這個古老民族的信仰得以展現出來。一個有信仰的民族,本身就是值得尊敬的。一個有所敬畏的時代,才是有“人的氣息”的時代。我們不妨把這個蒼老的故事與當今時代作對比,這故事中的某些至關重要的東西,不正是當下所缺少的嗎?

  “山火熄滅了,妮浩走了。她這一生,主持了很多葬禮,但她卻不能為自己送別了”。故事中最讓人動容的,應該就是妮浩了。因為小說中的所有的愛恨都是原始而野蠻的,原始地深愛,原始地淺恨,所以我們在書中看到了妮浩一次又一次地犧牲自己的孩子來挽救別人性命。或許在她的眼裡,她首先應該是一名救死扶生的薩滿,其次才是別人的妻子、母親。然而,這樣的主次關係卻不代表著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在她的心裡比她的身份不重要。相反的是,正是因為我們看到她一次次的近乎愚蠢的選擇,才將整個故事中人性的至善至純高度昇華。

  什麼是活著?認認真真地讀過這本書的人應該能有所體會。那些生老病死、愛恨離別,那些在生活的背後苦苦掙扎的喘息聲,那些面對著苦難露出淡淡而明媚的`笑和淚,就是對“活著”的最好詮釋。

  額爾古納河,這是一條時代的河流。尤其是在它的右岸,記錄了一個民族在不同時代的鄉愁。

  《額爾古納河右岸》優秀讀書筆記3

  去年暑假的時候,媽媽買了一本叫做《額爾古納河右岸》的書,這本書是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她看了以後給我說這本書的內容很好,但是書很厚,我起初並沒什麼興趣,不經意地隨便讀了兩頁,竟然就愛不釋手了,連著幾天一口氣把它讀完。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氏族的鄂溫克人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以及圍繞著他們發生的感人故事。以前我從來不瞭解鄂溫克人,這本書為我詳細地描畫出了另外一個世界。

  首先,鄂溫克人穿的衣服比起我們來要精緻許多,他們的衣服是用狍皮、鹿皮和熊皮製成,其中最美最漂亮的一件是尼都薩滿送給“我”母親達瑪拉的那件羽毛裙子。這條裙子的上擺緊,下襬長,用鹿皮製成,腰間鑲滿了綠色和藍色的絲線,中間裝飾著野山雞尾巴上閃亮的藍羽毛,羽毛下繡著一條銀河,銀河上是湛藍的天空,羽毛裙子的下襬上還繡有綠色花紋,母親穿起來,是那麼的美麗和自在,哦,她真有氣質。

  鄂溫克人吃的食物也很講究,他們一定要吃肉乾和打回來的動物的鮮肉。傑芙琳娜在柳莎的婚禮上就大展了她的好手藝。她把狍子肉剁碎,和老桑芹、山蔥一起灌進腸衣裡,放到鍋裡煮個三五分鐘製成香腸。香腸切成片,味道真是鮮美。此外,她還煮了幾隻鴨子,加入野韭菜一起煮,鴨子吃起來肥而不膩;再配上可口的清蒸狍頭、美味的馴鹿乳酪,喝著清單香甜的百合粥,哦,真是太美味了。

  說到房子,鄂溫克人住的“烏力楞”更是讓我向往。這些“烏力楞”是用樺樹皮支起四根大柱子,再用樺樹枝固定好作為架子,架子上面再披上一層狍皮、熊皮及鹿皮保暖。懷孕的女子住的“亞塔珠”就是產房,它是用粗壯的松樹搭起來的大三角,上面披上厚厚的一層熊皮。住在“烏力楞”裡,每到傍晚時分,就可以看到閃耀的星空,耳邊聽著細微的風聲,還能夠看到皎潔的明月。哦,真是讓人神往。

  鄂溫克人搬遷時不是徒步而走,森林裡也沒有汽車、馬車,你可能會問:那他們怎麼遷移呢?原來他們都騎著自己的馴鹿。這些馴鹿長著毛茸茸的鹿角,水靈靈的大眼睛,厚厚的一身絨毛。他們是鄂溫克人的好夥伴,是潔白與純淨的化身,充滿了靈性。

  我多麼嚮往鄂溫克人的生活呀,然而隨著原始森林的大面積砍伐,鄂溫克人不得不放棄遊牧生活被迫住進看不到星空、聽不著風聲、看不見月亮的房子裡。這樣的日子沒過多久,他們就再也無法忍受所謂的現代生活了!最終,鄂溫克人為了自己,也為了馴鹿們,再次重新上路,去遠方尋找新的森林。

  《額爾古納河右岸》優秀讀書筆記4

  聽說遲子建這本書是幾年前的事了,但沒有找來看。一直覺得與書相遇是一件與機緣有關的事情。

  有些時候,可能會特地跑到書店尋找,或在圖書館的書架前逡巡,充滿期待的目光掠過或新或舊的書本,像貪戀溫度的手指輕輕的撫觸。但倘使是在某一個不經意的瞬間,心緒被無休無止淅淅瀝瀝的雨攪得紛亂,鬱積了一股莫名的煩悶,回頭的時候,恰好看到朋友手上拿著一本《額爾古納河右岸》。眉眼間頓添了欣喜,抑制著湧上來的小興奮對她說:“看完借我。”這,豈不是更妙!

  遇到一本好書是緣,傾聽一個好作家講一個故事是幸運。和這本書的相遇,便是這樣的一份欣喜,它輕易地驅散了陰雨帶來的不快,使我的心情變得清清爽爽。它第一次以長篇小說的形式展示了我國東北少數民族鄂溫克人的滄桑歷史和沿革變遷。為我打開了一幅以一個民族的歷史為背景的斑斕畫卷。畫風並不粗獷,充滿溫情和悲憫的情懷。故事久遠但輪廓清晰,緩緩地流淌出來,從一個年屆九旬、這個弱小民族最後一位酋長的女人嘴中。她將她的故事講給雨和火,講給兒孫搬遷時遺漏在營地的東西,講給自己鹿皮口袋裡那些喜歡的物件和一束剛採摘的紫菊花……並不執意念給讀者。斷斷續續的低沉而不沙啞的聲音有節奏地敲擊著空氣,灑落下點點帶著塵埃的星光。讓我的心慢慢融化在他們的故事裡。

  這是一個與馴鹿相依為命的民族。他們在中俄邊境的額爾古納河右岸,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保持著一個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習慣,馴鹿帶領著他們遷徙或者停留。他們居住在尖頂有孔可以看見星星的“希楞柱”裡,那是一個遊牧民族拆遷便利的臨時之“家”。不同於我們傳統的紅瓦白牆的磚架建築。它本身由木頭製成,在森林中與樹木和諧的輝映,不顯得突兀。尖頂處的小孔既是火塘排煙的通道,又用於與自然溝通。一個可以看著星星入眠的民族是浪漫的。那種大自然的“赤子”的真純是我們這些被機器和工業文明“餵養”的現代人早已失去了的。

  他們保持著一種原始的情感:熱烈的愛和瘋狂的恨。用不完的“咆哮”的激情。沒有面具,也從不偽裝。因不能迎娶自己心愛的女人,被迫從母命結婚的金得在新婚的篝火燃燒的正旺的時候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用盡自己一切的愛和力量去拯救別人的妮浩,流乾了自己的眼淚;悲哀不幸繼而轉向怨懟仇恨的伊芙琳聲聲咒怨。不管是愛,還是恨。它們都注入鄂溫克人的血液裡,再透過毛孔和呼吸釋放出來。真實,乾淨,讓人動容。或愛,或憐,或怨,或恨。都毫無做作和掩飾。

  他們保持著一種原始的勇氣,在大自然給予的傷害面前從不坐以待斃。他們絕對會奮起反擊,即使死亡也不會認輸。白災(雪災)對他們以之為“親人”的馴鹿有巨大的威脅。男人們從集訓營回來,顧不得洗去滿身的疲憊就去找尋在大雪中走失的馴鹿。嚴寒奪走了女人的第一任丈夫——健壯的拉吉達。他們信奉瑪魯神和薩滿。依賴薩滿跳神來治療疾病,趨避災禍。黑夜來臨,薩滿披掛神衣神帽,敲起神鼓,跳起身子輕盈的舞蹈,舞姿裡飽含著噴薄欲出的激情。他們用自己的神力保佑自己氏族善良的人們和馴鹿。彷彿遵循著某種交換的定律,薩滿救起一個生命,便要失去另一個生命。這生命有時候是某隻有靈性而善良的馴鹿,但通常卻是和薩滿最親近的人。

  妮浩做薩滿時,為了救一個漢族身患重病的孩子,失去了自己的幼子果格力。她說:“天要那個孩子去,而我卻把他留下了,我的孩子就要頂替他去那裡。”瑪利亞哭著喊:“那你可以不去救他啊!”妮浩給出了一個淒涼但是感人至深的回答:“我是薩滿,怎麼能見死不救呢?”為了救人,妮浩相繼失去了三個孩子。失去血親的痛楚無法訴諸語言,尤其是那些躺在自己懷裡尚含苞待放的“蓓蕾”。明明是唯恐疼愛都不及,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離去。那小小的身體漸漸失去溫度,被裝在白色的口袋,丟在向陽的山坡。不可思議的,為了挽救一個偷盜他們馴鹿的“賊”,妮浩放棄了腹中即將降臨人世的孩子。她活著的女兒因為恐懼和害怕逃離了家。且不論此說的真假,不管薩滿是否具有預知未來、趨福避禍的神力。僅僅是“她們”明知會以危及自己親人的代價去幫助另一個人的時候,仍然戰勝畏懼,勇敢地選擇幫助哪怕是一個素不相識的人。這是一種蘊含在一個民族內在品質中的善良和勇氣,如金子一般閃閃發光。助人不難,難的是放下自己的得失,只為助人而助人。用真誠的心和行為去尊重另一個生命。那便是完全不同的一種境界了。還記得,在妮浩失去了腹中的孩子的時候,她唱起神歌:“孩子呀,回來吧,你還沒有看到這個世界的光明,就向黑暗去了。你的媽媽為你準備了皮手套,你的爸爸為你準備的滑雪板,孩子,回來吧。篝火已經點燃,吊鍋早已支上。你不回來,他們坐在篝火旁,也會覺得寒冷。你不回來,他們坐在篝火旁,也會覺得寒冷。你不回來,他們守著滿鍋的肉,也會覺得飢餓。孩子呀,回來吧,乘著滑雪板去追逐鹿群吧,沒有你,狼就會傷害,馴鹿那美麗的犄角。”那麼樸素但真摯的語言,道出了一個母親的痛和不捨。孩子去了一個人們期待會更溫暖的地方,替代了另一個生命。

  當伐木聲在森林裡響起來的時候,斧聲和鋸聲切割著一棵棵無辜的大樹。它們筆直的身軀轟然倒下。也割斷了以此為家和養分的民族賴以存活的根基。一條條運木材的路被汽車的馬達聲灌滿的時候,他們明顯地感到不安和威脅,心裡充滿恐懼,卻無可奈何。山下早已蓋好用以安居的房子常住了又空了。鐵柵欄終究還是無法圈養那些本屬於自然的生靈。馴鹿待不下去的地方,牧民又如何住得慣?人們逐著馴鹿迴歸森林的腳印返回了生長的地方。在一次又一次的勸解和動員均以失敗告終之後。逐漸嘗試或被迫走出森林的人們慢慢地適應了新的生活。向一種新的“社會”和“文明”妥協。氏族的人們終於在一次絕對的以多勝少的投票中決定搬遷至山下的“新世界”。

  選擇留下的是年俞九旬已風燭殘年的女人和智力始終如孩子卻很淳樸的安草兒。在晚霞晨霧的交替中守護者那份堅持。直到淡白的月光中,清脆的鹿鈴聲搖晃著,那隻白色的馴鹿從山下回到熟悉的“希楞柱”前。女人落下了淚水。模糊了無奈、淒涼、平和、悲憫……原始的遊牧文明與現代文明之間不可避免的矛盾和衝突。鄂溫克人頑強的堅守和無法阻擋的民族的變遷給我們留下深刻的思考。作者在《土著的落日》裡也表達了類似的疑問:“面對越來越繁華和陌生的世界,曾是這片土地的主人的他們,成了現代世界的“邊緣人”,成了要接受救濟和靈魂拯救的一群!我們總是在撕裂一個鮮活生命的同時,又扮出慈善家的樣子,哀其不幸!我們心安理得地看著他們為著衣食而表演和展覽曾被我們戕害的藝術;我們剖開了他們的心,卻還要說這心不夠溫暖,滿是糟粕。這股瀰漫全球的冷漠,難道不是人世間最深重的悽風苦雨嗎!”

  在工業文明統治的今天,一個民族到底丟失了那些珍貴的東西?哪些堅守沒有敵得過冰冷的機器?我們丟了的是對自然的依戀和敬畏?還是對祖先的崇敬和追念?是對萬物生靈的關懷和悲憫?還是心底最原始的簡單如彼的愛和恨?是對生命的尊重和對信仰的堅守?還是頑強的不屈不撓的生命力和勃興的生命意識?抑或是那些激情,力量和勇氣?

  《額爾古納河右岸》優秀讀書筆記5

  讀了《額爾古納河右岸》感觸良多,讓我體會最深的就是同一個烏力楞的人的相親相助,不同烏力楞的人也是攜手互助。

  一個烏力楞代表一族,他們一個族的人雖然住在不同的木力楞(類似帳篷的居住所),但是他們一起打獵一起圍著火堆分享所得食物,高興時,欣然起舞,不管年齡如何,幾乎都是舞蹈高手。開心的、不開心的都不會憋在心裡,圍著火堆,講喜事和心中的不快一掃而光。

  只是後來因為兩家人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他們才開始各自為食,我認為這也是他們失去這種純樸的開端。

  現在的城市人被四副牆阻隔了別人的溫暖,我們幾乎不敢隨意跟陌生人交往,甚至從不跟鄰居打交道。

  很慶幸的是,我從小生活在農村,由於是在鄉鎮,也不至於太落後,我喜歡我們那裡自由的鄉俗。看了《額》之後,我更喜歡我的鄰居們,感謝他們陪我一起成長。

  我們住在固水凝土的堅固房子了,每家都有一道門,但這道門我們幾乎能隨便出入。煮菜做飯的時候,缺三少四,我們總能在鄰居家借到。我們可以端著飯到鄰居家蹭菜,有時候還同用一鍋。小時候,不會做菜,鄰居們就會三五七地圍著我,告訴我他們煮菜的方法經驗,甚至親自下廚煮給我看。一家人有新奇好吃的,左右鄰居也跟著添光嚐鮮。

  一家有困難,一條巷子的人都跟著著急,能幫忙的絕對不會袖手旁觀。

  作為小孩子,最受不了就是大人們到你家打小報告,說你今天跟誰打架了,又到哪裡爬山下水,跟誰到屋頂上捉迷藏……

  這樣家長即使不在家,也好像長了十八雙眼睛處處盯著你的一舉一動。特別自己擅自攀爬危險地方嬉戲的時候,只要是被大人看見了,不管認不認識,他都一副老氣橫秋的責罵。那時候不懂事,感到不高興,於是玩惡作具報復,大人們笑笑不理,我們也覺無趣,後來就不了了之。現在想想,那些鄰居真可愛,多想回到從前。

  另一個讓我感觸最深的人是主人公的弟婦,妮浩,其中一個悲劇人物。她是他們那個烏力楞的薩滿,有點像我們常說的巫師。每當族中有困難,或者有人生病、死去等幾乎都要請她跳神,以求免除禍事或者治病。

  先撇開這些神鬼論,我之所以喜歡妮浩,不是因為她擁有神秘的力量,而是她無私的精神。她一生有好幾個兒女,但是隻有一個害怕死亡而離家出走的女兒活下來。因為她每救一個人,她就會失去一個至親。

  救了別人就會失去一個兒女,每一次她跳神的時候,都在無比的痛苦中掙扎,但每一次她都選擇了救別人。

  當族人勸她把自己的孩子當成別人的孩子,把別人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她說出了讓我流淚的話:難道自己的孩子有危險就能至於不顧嗎?她指的自己的孩子實質是別人的孩子。後來,她每一次救人都會哭喊一聲,自己的孩子還有救,不能不救。於是她救了別人,她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兒女一個個死去,從樹上摔下來的、胎死腹中的、被野獸咬死的。

  她不敢再懷孕,精神也越來越凋蔽,雖然她終身活在苦海,但不後悔自己的選擇。

  說到這裡,我雖然讚揚妮浩無私的精神,但我不贊同她的做法。我認為,人應該要有無私奉獻的精神,但是不應該將這種行為建立在別人的生命上。每一個孩子來到世上都有他專屬的生存權利,不因為父母的決定而隨意剝奪他們鮮活的生命。

  雖然帶有神秘色彩,妮浩每救一個人就扼殺自己一個孩子的生命,這種以命易命的奉獻一點幾乎價值都沒有,而且有點可恨,因為她奉獻的不是自己的性命而且別人的性命,儘管那是她的孩子。

  《額爾古納河右岸》優秀讀書筆記6

  這個學期第一本看完的書是《額爾古納河右岸》,這本書的作者是遲子建。

  內容主要是描述了關於鄂溫克人的家族的故事,好像描寫這種一個家族,一個區域的這樣的小說比較容易獲獎來著,就像《塵埃落定》一樣,它是描寫了土司的這樣的一個故事,寫得也是非常好。它是以一個女人的口吻來向我們娓娓道來了他們所居住的地方所經歷的故事。他們居住在額爾古納河的右岸,他們的那種房子叫做“希楞柱”,並且馴鹿在他們那裡是十分神聖的動物。

  首先,我覺得他們與大自然的相處是十分和諧的,作為遊牧民族,他們喜歡生活在大森林裡,男人們出去捕獵,女人們則處理捕回來的獵物,所以在故事的最後,漢人要他們下山去住到他們所建造的房子裡時,他們很多都是不太願意的。並且馴鹿只有在山上才能生活,馴鹿很挑剔,要吃山上的蘑菇啥的,還愛吃鹽。在鄂溫克人眼裡,馴鹿是十分高貴的,什麼豬羊什麼,和馴鹿比起來,那都是低賤的。他們在形容豬時,說它是連屎都要吃的傢伙。他們有自己的信仰,信奉瑪魯神和薩滿,瑪魯神也就是所謂的神鹿,人們常常會去祭拜它。

  薩滿,是書中最為神奇的人物了。當一個人有一些非常奇異的行為之時,就預示著他要成為薩滿了。在書中有兩位薩滿,分別是尼都薩滿和妮浩薩滿。薩滿是充滿神力的,他們可以透過跳神來救人生命,驅災避禍等等。但薩滿往往也是挺悲劇的。特別是妮浩薩滿,我覺得她是書中最悲劇的人物了。薩滿每救一個生命,就要失去令一個生命,這就彷彿是一種生命的平衡,一種大自然的平衡,凡有所得,必有所失。妮浩和魯尼生了很多孩子,但是每次都有人求助於她,希望她跳神幫忙解救,妮浩知道這意味著什麼,救起了他們就意味著犧牲了自己的孩子,但每次妮浩都是答應了救助,雖然每次都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全書下來妮浩死了好多個孩子,有一個甚至還腹死胎中了。她的一個女兒貝爾曼因此而害怕她跳神而逃走了。所以,薩滿給別人自己的仁慈,帶給自己的卻是殘忍,也帶給了我們人性的善良。有次馬糞包吃飯時喉嚨卡了一根熊骨,請求妮浩跳神救他,馬糞包一開始其實挺讓我討厭的,因為自己的墮落而去嘲笑欺侮別人,所以別人都很討厭他。但妮浩這時還是救了他,當然了,代價就是自己的一個孩子。

  血性,這也是我從書中所能體會到的,特別是馬糞包,在被妮浩救了之後,他痛改前非,為了以示決心,他自宮了。好吧,確實很有血性,很勇敢。金得,因為母親伊芙琳的逼迫,要娶自己不愛的女子,所以就在新婚之夜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們的愛恨情愁沒有一絲絲掩飾,就那樣真實強烈的展示在了我們的眼前。

  小說最後隨著伐木的增多,族裡的人們只能按照以多勝少的投票被迫下山,總而言之,就是這樣的一個鄂溫克人的變遷史,書中這種自然的生活方式描寫的很好,溫和細膩。就像百度百科所說的。《額爾古納河右岸》充盈著豐厚的生態意蘊: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敬畏,對生靈的關愛與體貼,對人的自然天性的禮讚與頌揚,對人類所面臨的生態困境的憂慮與不安,對宇宙生態平衡秩序和諧的祈盼與暢想。

  《額爾古納河右岸》優秀讀書筆記7

  《額爾古納河右岸》記述了一個長達百年的故事,這個故事是由一個九十歲的女人自述的,故事描寫了我國東北少數民族鄂溫克人當中的一支的百年滄桑:中俄邊界、與馴鹿相依為生、風葬、鹿鈴、白樺樹、獸皮、薩滿的跳神,這個故事與其說是一個故事,不如說是百年的歷史。

  百年裡,這個部落歷經無數風風雨雨:天災、瘟疫、日本侵略者的鐵蹄、文革……

  他們是頑強的,他們沒有敗給災禍,最後卻敗給了某種要求轉化文明的力量。最終,他們放棄了遊牧,選擇了定居,還在堅持原有的生活方式的僅剩兩人:安草兒和“我”,幾經風雨的頑強民族終於衰落得不堪入目。

  他們的住處叫“希楞柱”,既簡便又浪漫,頂端留有的一個排放煙氣的小孔裡可以看到星星。這是多麼美妙的住處啊!每晚都有星星陪伴入夢,豈不比那些密不透風的磚瓦房強上萬倍!這種浪漫,也許我們永遠也體驗不到,因為我們有“先進”的文明,但我們沒有那顆純真的心。

  他們很勇敢,男人們從集訓營回來,顧不上洗去滿身疲憊,就去尋找在白災中走失的馴鹿,他們沒有畏懼嚴寒,然而寒冷還是帶走了女人的第一任丈夫——健壯的拉吉達的生命。雖然他們並不是每一個都那樣勇敢,但每一個都一定很勤勞,他們各司其職,把整個部落打理得井井有條。

  他們信奉嘜魯神和薩滿。薩滿輕盈的舞步帶走了疾病,災禍,但也彷彿遵循自然的某種交換定律:薩滿每救起一個生命,就要失去另一個生命,這個生命有時是陪伴人們的馴鹿,有時是薩滿身邊最親密的人。黑夜來臨,薩滿披掛神衣神帽,敲起神鼓,跳起輕盈的舞,他們用自己的神力保佑自己氏族的人們和馴鹿。

  遲子建的這本《額爾古納河右岸》打動人心的地方有很多,比如書中人們純淨如雲彩的對愛情的理解。不需要太多束縛,不需要過多言語的渲染,甚至不需要猶豫。當年有兩個人追求女主人公的母親,而當問道她喜歡誰時,她卻在一笑間回答說都喜歡,沒什麼可糾結的。

  在作品裡,生命的消逝就是轉瞬間的事,。林克被閃電奪走生命,拉吉達死於嚴寒,瓦羅加在與熊搏鬥中死去……不斷有人誕生,不斷有人死亡,重複著喜悅與悲傷,如喝水吃飯般簡單的死亡讓你恐懼,然而當你看到那些很小就死了的孩子或者馴鹿仔,被裝在白口袋裡,扔在向陽的山坡上,痛楚就會轉化成溫暖,你心中又升起了希望。

  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一樣東西——“靠老寶”。這東西是個容器,它裡面會裝著肉乾,水之類的有時可以救命的東西。它可以用來幫助迷山的人們,即使不是同一個部落的人,他們也不會去追究誰動了裡面的東西。他們所需防範的只有黑熊,這種不帶任何功利性的贈與在今天極為罕見。

  讀完《額爾古納河右岸》這本書,我有這很深的感觸。這並不是一部史詩鉅著,但書的字裡行間卻無處不透露著真摯的情感,書中語言也並不華麗,質樸簡潔,可依舊能打動人心,一本書勾勒出一個民族的百年興衰,一直到最後只剩下兩個人。這部書裡,我們體會了死亡與新生,但這個部落也許再也不會有了新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