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讀書筆記範文(通用6篇)

學前教育讀書筆記範文(通用6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了。那麼你會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學前教育讀書筆記範文(通用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學前教育讀書筆記1

  睡覺——在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人們對睡覺再熟悉不過了。睡覺簡單而平凡,可能在人的心目中沒有什麼特別可談之處了。可是小班的分享閱讀中就有一篇《上床睡覺》的故事。這麼簡單的故事怎樣教幼兒呢?其實這個故事表面上是很簡單,但它有很多空間給我們挖掘的地方,如何更好地發揮讀本的教育功能。除了教幼兒朗讀故事之處,還能從讀本當中獲取什麼知識呢?讀了這本書,孩子能夠學會什麼呢?其實在《上床睡覺》這個故事中,巧妙的融入了數的概念、量的體驗有關數學領域的知識經驗。如小蛇和河馬、大象的對比,動物與枕頭的一一對應關係等。

  從動物們上床睡覺到動物們都住院了,在讀本的圖畫資訊非常豐富,有很強的敘事性從畫面來預測和推斷故事情節的發展。比如,所有的動物都上床睡覺了,哪床將會發生什麼變化呢?這裡可以讓幼兒不斷的預測和推斷。在這樣的情節中不斷髮展幼兒的推理能力,同時培養幼兒更有效地觀察的方法。比如小蛇的尾巴卷樹上緊緊的,動物們的表情等等。

  學前教育讀書筆記2

  “五一”假期,我讀了一本好書《生命的留言》,作者是身患癌症晚期的陸幼青。作者,他是一個非常堅強、幽默、樂觀而又很有勇氣的人。

  讀著此書,感覺給自己增添了很好的一筆精神財富,受益匪淺。啟示一:雖然疾病的疼痛讓陸幼青難於言說,他仍然希望他的家人的生活不要有一絲陰影;他還呼籲:快樂起來吧,朋友們,不要為年齡、健康、容貌、金錢、職務、公平之類的事情而不快樂。

  啟示二:當誘惑來自內心,千萬小心。人生的功課實際就是一門,就是對各種誘惑的取捨啊!所謂成功者,是指他們拒絕了很多真的誘惑;所謂失敗者,只緣他們相信了很多假的誘惑。

  啟示三:春天是年年會來,可賞春人的心境能歲歲依舊嗎?想來答案是簡單的,全在於你如何評價自己的和家人的價值了,在於你看重的是自己的感受還是別人的印象了。啟示四:他說,應該提倡博傻主義,因為傻不是笨,更不是蠢,也不是低能。

  學前教育讀書筆記3

  “人,如果要進步,就要不斷的學習。”這是誰都明白的道理。但當參加工作、結婚、生子這一系列的事情都相繼發生後,我敢說我從沒有認認真真地讀過一本書。假期又要完成讀書任務,該讀一本什麼書呢?我煞有介事地跑到書店。選選本專業的吧,說實在的,教學那類的專業性與理論性很強的書,我真的沒有勇氣去選,因為我真的是不喜歡,怎麼辦呢?忽然一本名為《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書吸引了我。我只翻看了幾頁,這本書就帶給我不小的震撼。“媽媽是朋友,媽媽是老師,媽媽是孩子的引路人,媽媽教育方法的差別,常常影響孩子的一生。”這段貌似平凡、實為哲理頗深的引子,驅使我下定決心把它買回家並作為我假期必讀數目之一。接下來的幾天,我幾乎是廢寢忘食地讀完了作者尹建莉的這篇大作。

  尹建莉教育的七要素是:

  1、提高愛的質量。

  2、把學習做成輕鬆的事。

  3、一生受用的品德教育。

  4、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5、做家長應有的智慧。

  6、小事兒就是大事情。

  7、走出坑人的'教育誤區。

  教育的七要素,每一點講得都很詳細,作者透過自己接觸的例項,把教育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教我們用哪些方法去解決教育的問題,而使孩子既受到教育又不受傷害,保持孩子的那份純真。

  大人替小孩子做事,那是很容易的,哪個家長都可以做到這一點;難的是不替孩子做事。最重要的是經常讓孩子有機會獨自做事,獨自承擔責任,獨自解決問題。凡能讓孩子獨自做的家長就不要包辦,凡能讓孩子獨自想的家長就不要急於給他出主意。在孩子面前,家長要裝得無能一些,無知一些,以便把各種機會留給孩子。凡事讓孩子自己去做,犯一些錯誤,才能慢慢地學會做事,結果是不再犯錯。

  作者在書中說:“打孩子是一種陋習和惡習。一個用武力征服兒童的成人,無論財富多麼豐厚,地位多麼顯赫,學問多麼高深,打人的理由多麼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現。這一瞬間,你以為自己強大而正義,其實是缺少理智,恃強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防線全部失守,只能從體力上給自己找平衡。在愛的名義下施暴,此時此刻你的行為如此粗野,不過是個穿西裝的野人。”

  “在愛的名義下施暴”這句話給我很強烈的感受,它讓我越來越深刻的反思。有時,我的脾氣略顯暴躁,失控時總是對孩子施以拳腳。我們兒時的教育,多數都受到過父輩拳腳的教育。可時代不同了,現在的孩子不該再接受20世紀父母那種煞費苦心卻失敗的教育。小學老師說孩子沒有良好的家教,初中老師強調小學老師沒把孩子教育好,高中老師又抱怨初中老師無能,大學老師更是覺得沒有必要為學生的行為負責。如此,孩子便長大了,真的成為禍害別人的人了。誰為他們負責呢?我們應該為此感到憂慮。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家長,我越來越感覺自己的力不從心。我想只有不斷地學習提高,才是我當下要走的教育之路。當我們抱怨孩子不懂事、不聽話,總是在犯錯誤,達不到自己理想的時候,我們是否願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是否願意向孩子承認或向自己承認“我錯了”。如果我們沒有這種勇氣或不願做出這種反思,我們就不要奢望我們的孩子會有所改觀。

  一個成功的孩子背後定有一對成功教育孩子的父母,尹建莉把自己的育兒經驗無私地奉獻給讀者,讓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有了方向,瞭解瞭如何做才能更好地使孩子接受我們的意見,從而培育出聰明、健康、活潑、富有愛心的好孩子。

  學前教育讀書筆記4

  今天,我在《學前教育》雜誌上看到這篇文章。是文章的題目首先吸引了我,引起我強烈去閱讀的興趣。因為在我們以往的慣性操作中,認為只要制訂好計劃,班內三名教師認真組織實施就可以了。教師就像一根指揮棒,指到東孩子就得向東,幼兒完全不知道教師有什麼安排,幼兒是一個盲從的狀。

  針對課間自由活動混亂的局面,作者在文章中是這樣反思:我們給幼兒自主的空間了嗎?我們有提供給幼兒按自己的意願選擇做事的條件嗎?幼兒知道在這個環節可以做什麼嗎?於是,作者在每天的活動區講評時都將問題拋給孩子:“活動結束後我們有什麼事可以做呢?”洗手、小便、喝水等等。“小朋友做事有快有慢,需要我們等待,這個時候我們還可以做什麼呢?”根據孩子的回答,按照孩子的想法,作者在教室中豐富了一些簡易活動材料。

  針對每次活動在不同的場所,需要幼兒在短時間內一次次搬椅子到不同地方的問題。如何讓幼兒預知呢?作者還是把問題拋給孩子:“我們每天上課的地方都不一樣,怎麼才能讓小朋友都提前知道把椅子搬到哪裡呢?”透過幼兒的討論,最後決定用圖片的預知方式來告訴幼兒,下一環節要準備什麼。於是作者在班內開設了一個“溫馨提示角”,每天早飯後都將當天上午的活動要求、場地安排用圖片的形式告訴幼兒。

  透過作者這兩方面的闡述,我們可以貫通的使用這種方法。在一日活動的其它環節中,如:戶外活動前,透過提示牌讓幼兒瞭解去哪兒,站幾路隊,要帶什麼?音樂舞蹈要到哪裡上?要帶上道具嗎?數學活動要到珠心算室嗎?要帶上書嗎?等等。

  學前教育讀書筆記5

  目前,我們的幼兒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我覺得就面臨了缺少同伴間的交往,當然,幼兒在幼兒園時,都會有很多的同伴,在家裡就缺少了玩伴,對此,我看了《學前心理學》中的同伴交往,讓我明白了:同伴交往的意義和方式。

  孩子在家都是與大人接觸的多,這其實是一種不平等的關係,兒童所有事情,都被大人安排的井井有條的,所以孩子思考的事也就好少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存能力被弱化,生活能力沒有形成。還有可能身心早熟的隱患,可能會形成“小大人”的性格。由此看來,同伴交往對孩子非常重要。

  在和同伴交往過程中,同齡夥伴具有同步性,能夠促進身心全方位發展。這主要是由於同齡夥伴生理、心理和認知經驗的相似性決定的。有人說,只有兒童最瞭解兒童。確實是這樣的。有一次,我看到兩個媽媽分別抱著自己不滿歲的寶寶在一起聊天,此時發現兩個孩子也在用無聲的語言進行交流:一個寶寶笑了,另一個寶寶也笑了;一個寶寶發出聲音,另一個寶寶也發出聲音……這就說明同伴交往認知的同步性,使他們的溝通非常容易,包括我們幼兒園的孩子也是這樣的,而大人就不明白他們的所思所想,所以,兒童也同伴交往更能促進其身心全方位發展。

  同齡夥伴認知的同步性,就決定了同伴交往影響的有效性。孩子的心理、生理的現有水平與同伴更為接近,在同一事物認知過程、情感體驗以及目的性、自控能力等方面極易產生共鳴。尤其是在社會化行為規範的形成上,具有同步程序。當孩子遇到矛盾時,我們成年人總習慣這樣教育孩子:“你是大哥哥(大姐姐),應該讓著小弟弟(小妹妹)”。這事兩種不同的暗示,可能對兩個孩子形成不同的影響和結果。一方會覺得我是大哥哥(大姐姐),我只好吃虧了,時間久了會形成性格傾向;而另一方會覺得我是小弟弟(小妹妹),他應該讓著我,久而久之,也會出現性格傾向。我覺得這種教育方式不利於兒童形成解決矛盾的能力,不具有交往影響的有效性。

  讀了這個同伴交往,我才明白,原來我們身邊的教育方式存在了很多的誤區,我會繼續瞭解如何正確教育孩子,提升我的教育能力吧!

  學前教育讀書筆記6

  朱永新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不是強調“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而是突出“一切人”。朱教授認為,沒有教師的發展就沒有學生的發展,沒有家長的發展也沒有學生的發展。教育目的本來就是為了人的發展,人文精神的核心是關注人的生存狀態,關注人的發展空間。要關注學生和教師、校長、家長以及社會上所有人的發展。無論他是貧困的,還是富貴的;無論他是愚昧的,還是睿智的;無論他是健全的,還是殘疾的,都應該讓他們快速地發展。

  朱教授說,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養積極的態度,真正地讓教師、學生和學校一起成長。他認為,參加新教育實驗的所有學校的老師都應該有自己的夢,都應該給自己一種挑戰自我的勇氣,一種超越自我的精神。每一個老師、每一個學生都要成功,相當部分的老師和學生都能夠成才。所有參與實驗的人都要感覺到自己在不斷地進步,成長並快樂著。

  朱教授說,目前以成敗論英雄、以金牌論英雄、以升學多少論英雄的觀點是錯誤的。新教育實驗行動方案的關鍵是,教一些讓學生一輩子真正有用的東西。朱教授說自己是蘇州大學畢業的,但他並不認為自己比北大、清華的學生差。他說,我甚至可以到北大、清華去做老師做教授。關鍵是怎麼樣讓學生有一個真正輝煌的明天,而不僅僅是輝煌的今天。

  朱永新非常推崇“學生走出校門,忘記學校所教內容後剩下的東西才是教育的成果。”許多人認為這非常精闢地詮釋了教育;也有人認為就剩不下什麼了(我想,這裡學校所教內容,主要是指一些純粹的應付考試的東西,這些東西,好多在實踐中是用不上的,註定是要忘記的;而那些在實踐中一刻也離不開的,是根本不會忘記的)。

  在這一方面,他專門做過調查:平江實驗小學的一些教師提出,作為教師都想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也希望在快樂活躍的氛圍內進行教學,可現實是現在的學生和教師都沒有講話、活動的時間,沒有活動作文怎麼寫?尤其蘇州現在已取消學生的春、秋遊,他們不得不將時間花在那些重複的題海里,以至於學生一聽到放假就歡呼雀躍,學習已完全處於一種被動的狀態。對此,學校固然可以按照新教育實驗逐步改善以往的辦學理念,可更大的壓力是來自社會的壓力,甚至出現有的家長看到作業少了就責怪老師的情況,社會究竟對新教育是個什麼樣的態度?

  為此朱永新指出,學生的課外活動一定不能少,該做的還是要做,只要是省內遊,安全工作做細一點,可以恢復學生的戶外遊。不僅如此,還要多搞些這樣的戶外活動,哪怕是附近的博物館、園林等,使學生所學的知識在大自然中得到實踐。教學最關鍵的是如何讓學生更活躍一點,調動他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現在很多教師和學生埋怨沒有時間,那時他們都將時間用在了加班加點上,試問:加與不加究竟有多大的區別?不如將這些時間讓學生自由支配,讓他們在課餘時間多讀一些書,現在有些學生對有些科目的什麼定律、定理、公式都瞭如指掌,可遇到題目就不會做,原因就是沒看懂題目,這非常值得教師們反思。相信只要學生確實是進步了,社會會給予新教育一份肯定。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