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來主義》讀書筆記(通用12篇)

《拿來主義》讀書筆記(通用12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拿來主義》讀書筆記(通用12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拿來主義》讀書筆記 篇1

  只有煙槍和煙燈,雖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煙具都不同,確能夠算是一種國粹,倘使揹著周遊世界,務必會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點進博物館之外,其餘的是大能夠毀掉的了。還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請她們各自走散為是,要不然,“拿來主義”怕未免有些危機。

  對待別人的思想也能夠研究和挑選。那裡想強調的是研究是挑選的基礎,在思想上切不可人云亦云,要吸收對自己有用的東西!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某些人為了自己的一些原始慾望而放棄自己的思想,這是一重悲哀!

  在歷史上有許多人為了維護自己的思想而失去了高貴的生命!而有更多的人則在別人思想的統治之下低賤的活著!

  在中國的社會里,在思想上出了不少偉人,但更多人的是思想的奴隸!因為統治者明白思想的威力,他們都擅長用思想來統治人民!所以,人們大都還在麻木!因此我說:醒醒吧!

  《拿來主義》讀書筆記 篇2

  這天,我和爸爸讀了一篇魯迅先生的雜文《拿來主義》。這是魯迅於一九三四年六月九日發表在《中華時報。動向》上的一篇文章。

  這篇文章寫了中國人從“閉關主義”到“送去主義”。開始,中國人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整個封閉了自己。再到把東西送出去,但不根據禮尚往來的規矩,說:“拿來!”中國人怕了“送來”的東西,先是英國的鴉片、德國的廢槍炮,之後是法國的香粉、美國的電影,直到印有日本“完全國貨”的各種小東西。

  在文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我們要運用腦髓,放開眼光,自己來拿!

  我們要有選取地拿。要拿到好的,首先,要挑選、辨別。如果班裡有個同學,十件有九件不如你做得好,但有一件比你強,你要不要向他學習呢?如果你要讓自己更優秀,顯然是要向他學習的。而學習的前提就是虛心,不能因為你其他方面比他強就看不起他。

  在寫作文時,應對作文題目,你也許有許多素材可供選取,然而,這時你就應想想,什麼素材寫起來更有新意,更合題意。你要迅速地做出最有價值的選取,最後選定一個,把它“拿來”!

  但是有些東西是否拿來就要思考了。一個同學玩電腦遊戲十分入迷,水平極高,常和一群玩友吹牛,他似乎有了人氣市場。當你於一旁“隔岸觀火”,你是否感覺自己被冷落了?你要不要也加入他們玩遊戲的行列,從而和他們一齊交談呢?再則一夥人在一齊吸毒,你會加入嗎?應對如此誘惑,到底是該“拿”還是該“舍”,相信聰明的你會做出合理的選取。

  讀罷此文,爸爸也是感慨頗多:如果我們想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真正實現富民強國的目標,我們就務必向其他國家、民族認真而有鑑別地學習精華。同時還應當有自信。在學習過程不忘自我,不失自我。同樣應當不自私,學習不是為一已、一家、一集團的利益,是為了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總之,我們應持續清醒,既不為取得的進步和成績沾沾自喜,也不因別人真誠或故意的稱讚而麻痺。

  學習其他國家、民族優秀的東西,發揚我們國家、民族歷史上優秀的東西,努力創造更優秀的東西——包括制度、經濟、文化、道德等,這應成為我們共同的使命!

  《拿來主義》讀書筆記 篇3

  拿來主義是魯迅與1934年寫的一篇雜文,收錄與《魯迅全集》第六卷《且介亭雜文》。

  那時候,魯迅先生居住在上海閘北帝國主義越界築路區域,這個區域稱為“半租借區”。魯迅先生有很強的民族自尊心,當他看到外來入侵者時,寫了這篇文章。

  《拿來主義》主要針對當時對待外來文化的某些錯誤態度而寫的。他既反對無原則全盤西化的主張也反對盲目排斥和拒絕理解外來文化的傾向,主張“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即“拿來主義”。

  其實拿來主義用此刻的話來說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外來文化,總有他的兩面性。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這天,文化與文化的碰撞與交融更為頻繁。如果一味否認,就只能落後與世界文化潮流,只有不斷交流,文化才會進步。

  在此刻,當中國人喝著可口可了,感受聖誕節的同時,“老外”們也會樂於吃上一頓正宗的中國菜,會在中國菜市場內討價還價,會在過年吃著餃子,欣賞京劇。當我們應對新文化時,不做“逃避主義”,對此視而不見,不當“虛無主義”全盤否認;更不成為“投降主義”,全盤繼承。在外來文化中逐漸將本土文化邊緣化,這三種方式都是不可取的。

  魯迅的“拿來主義“無論何時何地,都正確地指引我們對待文化的態度,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都要堅定的做一名“拿來主義者”,讓這些文化充實自己,使自己不斷進步。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向全世界呈現了一幅博大精深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長卷,讓所有人感受到了美的震撼,這不就是對“拿來主義”的最好詮釋嗎?無論本土文化還是外來文化,讓我們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

  《拿來主義》讀書筆記 篇4

  《拿來主義》是魯迅先生另一作品,針對黨政府的賣國的政策和有些人一味崇拜,西化的論調,也針對革命文化陣營內部拒絕借鑑盲目排斥的錯誤態度,他提出概要大膽吸收借鑑外國文化《也包括本國文化遺產,又要分清華,要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質創造民族的新文化,新文氏。

  文中巧妙運用“繼承一座大宅子”作比喻,闡明批判繼承文化遺產的道理。區域性比喻也十分生動,貼切,用潺頭比喻懦弱無能的逃避主義者;用“昏蛋”比喻割斷歷史盲目排斥的虛無主義者,主張全盤理解的投降主義者。

  而點明中心主旨的拿來主義含義是:對於外國文化外國事物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佔有挑選一切事物,根據事物的性質和對我們的用處而分別對它們採取或使用,或存放,或段滅的態度,即吸其精華。

  文中的兩個句子用得準確、生動、有的內含諷刺意味。

  如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作“發揚國光”則是反語,諷刺送去主義者的自願其說往自己臉上貼金。

  總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說,也能夠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運用了反語修辭手法,諷刺送去主義者由送物到送人。

  《拿來主義》讀書筆記 篇5

  《拿來主義》是魯迅先生另一作品,針對國*黨政府的媚外賣國的政策和有些人一味崇拜,西化的論調,也針對革命文化陣營內部拒絕借鑑盲目排斥的錯誤態度,他提出概要大膽吸收借鑑外國文化<也包括本國文化遺產,又要分清華,要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質創造民族的新文化,新文氏。

  文中巧妙運用“繼承一座大宅子”作比喻,闡明批判繼承文化遺產的道理。區域性比喻也十分生動,貼切,用潺頭比喻懦弱無能的逃避主義者;用“昏蛋”比喻割斷歷史盲目排斥的虛無主義者;用“廢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張全盤接受的投降主義者。

  而點明中心主旨的拿來主義含義是:對於外國文化外國事物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佔有挑選一切事物,根據事物的性質和對我們的用處而分別對它們採取或使用,或存放,或段滅的態度,即吸其精華。

  文中的兩個句子用得準確、生動、有的含有諷刺意味。

  如:1、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作“發揚國光”則是反語,諷刺送去主義者的自願其說往自己臉上貼金。

  2、總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說,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運用了反語修辭手法,諷刺送去主義者由送物到送人。

  《拿來主義》讀書筆記 篇6

  現在的中國經濟發展,科技騰飛,但有誰想過在這繁榮的背後,是沒有沒落,腐朽的封建前身。

  悠悠中華五千年文明,創造的藝術價值,文明數不勝數,火藥、造紙、指南針、印刷術,中國人總在嘴邊津津樂道的四大發明,在千年之後真的被髮揚光大嗎?歷史告訴了我們:“沒有”。西洋人用裝有火藥的槍,席捲世界時,以無朝自居的人們卻對之不顧,而對冷兵器情有獨鍾。洋人利用自己“拿來”的東西為己所用,使其不斷創新發展,相比之下,“天朝”仍在自欺欺人的“吃著老本”,原地踏步。恥辱黑暗隨之而來。

  外國人總善於從別人那“拿來”變成自己的東西,為什麼中國人就學不會這樣呢?洋人拿著中國人的火藥、指南針,使其變成堅船利炮,一度成為海上霸王,而中國不“拿來”只接受“送來”,而且有的是“硬塞給”的。其後就是一次次的失敗,沒有足夠的實力如何與敵人抗衡,難道受人宰割?沒有了武器。別人拿槍口頂著你,你不得不做啊!可憐的中國。不然怎麼現在還是個發展中國家?

  可敬的魯訊先利用他的文章想喚醒麻木沉睡的國民,闡明對待本國文化和外來文化遺產的態度,批判送來送去,主張拿來,批評了種種錯誤態度,指出要批判繼承文化遺產,即拿來主義,可又有幾個人能醒來,不在昏睡了。

  佔有、挑選、創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才是發展的王道。

  《拿來主義》讀書筆記 篇7

  清政府經過了上百年的“閉關自守”,從乾隆時期成為世界上最強盛的帝國後淪陷成為傅儀時期人人都可以欺侮的東亞病夫。錯在了清政府的自以為是和閉關自守,就連侵略軍打進來了,還在做著自己的青天白日夢。

  讀了魯迅的《拿來主義》,我深刻地明白了中國不獨立自強,就必然還會再一次的淪落,被其他人欺侮。中國自從被英國依靠槍炮打破了大門後,又陸續碰了一串釘子,從原先的閉關主義一下子改成了送去主義,大量的送出去卻不拿回來,儘管中國再怎麼地大物博,也經不起這樣的折騰,蘇洵的《六國論》中寫道: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蔣介石不能夠像唐朝的李世民一樣以史為鏡,一味地送去、討好美國、英國……,只求一夕安寢,那就註定了會再次重蹈覆轍,畢竟中國的資源遲早會送盡的。

  英國送來了鴉片,德國送來了廢槍炮,法國送來了香粉,美國送來了……。對待送來的糟粕部分,我們完全可以全盤否定,畢竟送來的我們沒有挑選的餘地,要有選擇的餘地,我們就要拿,這樣才可以取其精華、其糟粕。這樣,中國人民才能獨立自強起來。

  我們如果不獨立自強,又軟弱給誰看呢?難道真的要等東西送完了才醒悟,讓子孫後代們在佳節大典之際,向他們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如果不想看到這樣的場面發笑,那麼我們就必須自立自強,面對中華的文化我們也要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會正確的對待中國文化和外來

  《拿來主義》讀書筆記 篇8

  再次拜讀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我的心深深地被吸引,為先生在當時的社會局面之下能提出如此深刻的思想而感到驚訝,更加深了我對先生的敬仰崇拜之情。

  轉眼間,改革開放已三十週年,面對中國取得的輝煌成績,從“一窮二白“變成了現在的國強民富這脫離不了魯迅先生的“拿來”思想。先生的文章強調“拿來“與“送去”這兩大問題,讓我們國人機智敏銳,目光放亮,反覆強調“拿來主義”和”送去主義“對國家和人民利益的影響,抨擊閉關鎖國,夜郎自大,自給自足的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強調“拿來主義“,要吸取外國的精華文化來充實自己,取長補短,這正是先生寫此文章的要旨所在。

  魯迅先生是在告訴我們,要用機智放眼世界,要我們自己主動去拿,對於國外的一切我們還要學會辨別,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分清利弊,而不是一味地隨心所欲去拿,定要經過度量,根據我們自身需求和利益去拿,絕不能閉關自守,抱殘守缺。拿來以後我們還必須自主創新,使之變得更完善,更適合自己,眾所周知,佛教傳入中國並在中國紮下了很深的根,而在發源地印度卻早已滅亡了,我們偉大的古師大德發揮智慧,吸取了外國有用的東西,彌補了中國文化的不足,豐富充實了中國文化,從而使得佛教成為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部分,與本土的儒道相輔相成。這正是切切實實的“拿來主義”。

  我們偉大的佛教隨著社會的發展叉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而如何使佛教更好地與日新月異的社會形勢相適應,如何滿足現代人的精神求,我們唯有走由太虛大師提倡的“人間佛教”這條改革之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說明了佛教的緣起和立根。這種緣起和立根正是我們推行人間佛教的基石,用佛法來進化人心,進化社會,建設人間淨土。處理好佛教與國家、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關係,使佛教文化的傳播與中國傳統文化不斷地相互融合,從而形成自己獨立的文化體系,在佛教弘化上起到促進人類文明建設,提高人們精神境界與道德水平,促進社會進步,世界和平的積極作用。

  學習了魯迅先生的“拿來王義“,讓我更堅定了這一信念——提倡人間佛教,構建和平美滿、清淨無染的人間淨土。

  《拿來主義》讀書筆記 篇9

  最近國家公佈了節假日新的放假規定,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都要給國民放假,這一訊息無疑是個好訊息,它體現了我們重視本國文化傳統、重視傳統習俗的精華。

  對於這一訊息的釋出,有人說:重視傳統就該取消外國節日,像聖誕節、情人節等我們中國影響了年輕一代。

  誠然,這些假日確實影響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生活,也直接影響了消費和心理等許多問題,但是不是說這些外國節日就是不好的呢?非也。

  情人節,使我們更加重視與友人的感情、重視與愛人的感情,使我們的感情關係更浪漫、更和諧;

  聖誕節,給孩子們增添了樂趣和幻想,給大人們增添了節日的歡樂和內心善良的歸屬,……這些都是外國假日的優勢。

  所以我們說:取消外國節日是不可取的。

  真正的好做法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我們不能向外國一樣,各種風俗都跟著學;我們也不能把外國節日一棍子打死。我們辯證吸收,將中國節日和外國文化的精髓融合,我們世界一體化的前提下,走出自己的節日特色,形成濃濃的民族激情!

  對待外國節日,我們要大膽的說道:拿來!

  《拿來主義》讀書筆記 篇10

  前些天,在校學習了魯迅的《拿來主義》有幾點感受,想發表一下。

  第一次讀完這篇文章,其實感覺魯迅說得有些過了,但是,重讀一遍,又感覺到,文化的取捨真的沒有這麼簡單,一味地守舊或一味的接受,都會給民族帶來災難與痛苦。我過去一直強調,要保留自己國家的文化,堅定不移地不被西洋人所同化,那也得加上一層“拿來主義”的思想。

  我讀完魯迅的這篇文章後,更加堅定地認為:在革除自身不良的腐敗文化的同時,也要有新的先進文化來替代,莫成為把自己的“魚翅”送給外國人,而把“煙槍”“菸斗”往自己家搬的情況再次重現。

  我們國家有些有識青年已經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但是迫於言論自由與高壓政治,也沒有過多說些什麼,這裡我也不便對這個問題展開言論,也沒有資格;而更多的人,則是被一些“御用文人”所寫的文章而矇蔽頭腦。魯迅曾經說過:“我的作品,不論早期或晚期,一律都在封禁的行列。”我想,現在有很多人也深有體會吧。

  既然一個國家的文化要革新,那麼“革”的那一部分要“命”出來,而創造性的思想也越發重要,這又不得不講到教育,當然,中國的教育現狀人皆見之,病態的制度和無效的改革也有目共睹,這無法改變,能改變的只有學生,想象一下,一個國家的學生可以當商品一樣賣來賣去的,這有多麼恐怖。並且改變學生的,是這樣的一種制度而已,這已是公開的秘密了,我不舉例說明了。

  前面說到創造性,那麼真正負責國家大業的創造性的研究生等科研人員中,有大半是為了求得高薪職位,而並不是想真正研究科學;然而那些真正想研究科學的人,承擔國家文化接替的人,卻拼命在過四六級英語,而無心去研究科學,如此這搬,革去的文化又怎麼來用優良的新文化來替代呢?

  而看看現在,被稱為“90後”的青年,國家20年後形態的預兆,又是如何呢?層出不窮的“非主流”,大肆糟蹋“魚翅”,而大量引進“煙槍”“菸斗”並大口地抽著毒品,那些“姨太太”是被走散了,卻形成了個文化空缺,這些糟粕來填補,這不是繼承了晚清失敗的命運嗎?

  網路小說的盛行,低俗小說的流行,這不都是精神毒品嗎?而被這些“毒品”所侵害的又是我們國家下一代的建設者,我想,30年代的魯迅如果看到1個世紀後的30年代還是一樣,魯迅又會有什麼樣的言論呢?

  《拿來主義》寫得精彩,對文化取捨的建議也值得我們參考,而又有多少人會想到一個世紀後的國家呢?

  《拿來主義》讀書筆記 篇11

  由於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反動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嚴重危機,同時革命內部在對待中外文化遺產的問題上存在著相當混亂的觀點。在當時的背景下,魯迅先生寫了《拿來主義》一文,揭露了帝國主義侵略政策和反動派的'賣國罪行,闡明瞭無產階級正確中外文化遺產的基本觀點。而“拿來主義”延續到今天,又給我們這些後人帶來新的警示,更有了幾分啟示。

  當年,魯迅先生告誡國人不能只“送去”,還要“拿來”,要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今日,大多數人已經能夠脫離純粹的“送去”主義,學會“拿來:陌生人初次見面,微笑著伸出手,以為對方要跟你握手,正要伸手時卻發現對方堆著的笑臉是在索要見面禮;有求於人,低聲下氣親登三寶殿,對方平放手掌看似胸有成竹,了事易如反掌,正要道謝才看穿對方那隱晦地勒索“勞動費”的“假動作”……

  類似的例子多不勝數,拿得準,拿得狠,不拿白不拿,拿了還要拿。如此看來,國人是否有點矯枉過正呢?

  未必如此。

  現在的“拿”的思想也許與講求經濟效益的社會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絡,像從前的無私奉獻只會出現在極少數人身上,畢竟這是不符合經濟利益的,只是不切實際的美好願望。等價交換才是原則。然而如此個“拿”法,未免讓人們產生恐懼,同時萌生從別人身上“拿”回來的慾望,於是便是一個惡性迴圈,沒有盡頭的墮落。

  與上述的情況一樣,盲目地追新跟風,盜版商無休止的盜取,不法分子肆無忌憚的掠奪,在人們眼中似乎已是司空見慣,不足為奇的“拿”了。然而魯迅先生的拿,是放出眼光的拿,是文明的拿,而不是橫衝直撞的拿,像野獸爭奪獵物的拿!先生的原意慘被曲解。

  說到底,到底該怎樣拿呢?

  要拿之有“法”。“法”有兩層含義,一是“法律”,二是“方法”。要拿,就要堂堂正正地拿,正如要拿別人的技術,別人的資源,要透過正當途徑去拿,而不是投機取巧,藐視法律的存在;也不能生怕吃虧就拼命去拿,要如先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是一成不變的生搬硬套,那不是拿,是抄。

  要拿之有“道”。不能以個人主觀因素決定,什麼該拿,該怎樣拿,是由客觀因素所決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亂拿一氣還不如不拿。

  要拿之有“利”。利人損己的大概沒有人會做,但是損人不利己的蠢事還是有不少人做得出來。要拿對自己最有利的部分,但是不能不顧後果,應該尊重被拿一樣的意願,最好讓對方心甘情願地被拿,才能實現雙贏,這樣才是“新拿來主義”的最高境界。

  大膽地拿,小心地拿,“拿來主義”將在新世紀得到發揚廣大。

  《拿來主義》讀書筆記 篇12

  魯迅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抗戰時期,有人用槍桿子對抗敵人的入侵,而他是用筆桿子對抗著外來的侵略和壓迫。他有獨特的觀點和敏銳的視角,他將社會的黑暗,中國前進的方向,中國人的心理變化,刻畫的淋漓盡致。他的小說不僅能喚醒國人麻木的靈魂,還為黑暗的天空帶來一抹恆久的光明。

  在《拿來主義》裡,魯迅描繪了舊中國的“閉關主義”和被槍炮打破了國門之後的“送去主義”。為中國的淪亡而悲憤。香港、澳門被迫淪為殖民地,“送去”的同時,我們也感受到一些“送來”之物,可“送來”的竟是英國的鴉片,德國的廢槍炮,法國的香粉,美國的電影,日本的印著“完全國貨”的各種小東西。這些“送來”之物,讓國人更加頹廢,更加失去鬥志。就在這時,一支有力的筆,寫出了“送來”不如“拿來”。我們是有思想、有鬥志的,為了振興祖國,我們應當去其糟糠,取其精華,取長補短,不斷髮展我國的軍事力量、經濟力量,讓洋為中用、古為今用。

  想一想,魯迅是何等的偉大人物,他的思想,一直可以延用至今,我們當今的社會不也同樣需要這種“拿來主義”嗎?從小裡說,我們的學習、生活可以借鑑別人好的經驗和做法,加以靈活運用,這樣可以讓自己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學習更上一層樓。從大里說,國家的建設、經濟的發展,也可以借鑑外國的成功經驗,從中吸取好的經驗,這樣我們也可以少走彎路,大步的向前進。讓社會發展的更美好,讓人民生活的更幸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