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通用5篇)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通用5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筆記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書筆記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1

  《指南》將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分為五個領域、三個階段進行了詳盡的描述和介紹。五個領域包括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三個階段包括3—4歲、4—5歲、5—6歲。每個領域的各個階段全面的講解了幼兒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並給出了詳細具體的教育建議。讀完本篇讓我深刻認識到,幼兒教師不僅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啟發幼兒的智力,還要引導幼兒在3—6歲階段建立對這個世界萬物的初步認知,讓幼兒在這個階段活得健康、快樂、有自信。那麼我們作為教師更要學習科學的幼兒教育方式,以便更好的引導和教育孩子。

  《指南》在健康領域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身心健康、動作發展、生活習慣與生活能力。對三種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身體發展、動作發展、習慣與能力方面的不同表現進行了合理詳細的分析。對幼兒來說身體正處於生長髮展迅速的階段,身體素質固然是重中之重。《指南》中對於健康領域的要求除了幼兒身體各個器官,各個組織的發展正常外,還提到了生活習慣與生活能力方面的發展。當今社會大多幼兒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裡父母,奶奶爺爺對孩子百依百順,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那麼,對於幼兒園的孩子,必須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具有基本的安全知識和自我保護能力,這都是需要幼師長期對孩子進行耐心引導才能養成的。

  《指南》中提到語言是交流和思維的工具。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特別是口語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就要求幼師在教育活動中創設輕鬆良好的語言環境,從培養孩子的自信入手,鼓勵孩子自信大膽的表達思想。同時也要求幼師認真的傾聽孩子的表達,積極給予回應,並引導孩子在表達上養成文明用語的習慣。對於內向型的孩子積極給予鼓勵,對孩子的一點點進步大加鼓勵。孩子在學習語言最直接地途徑就是模仿,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實踐中應文明用語,做好榜樣。

  在社會領域主要是培養孩子的交際能力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社會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在教學上沒有要求孩子掌握多少文化知識,而是重在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包括愛國情懷、集體感、歸屬感、關心愛護他人等等。同時社會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累積過程,需要家長和教師共同教育。社會學習也應滲透日常生活中的各個環節,多帶孩子參加社群活動,與別的孩子做遊戲等等,這是說教的教育方式所達不到的。

  《指南》中講到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我想這就是要求教師在教育中保護孩子的好奇心。這個世界對於孩子來說是神奇的,他們在好奇心的引導下,對於什麼都想要摸摸碰碰。很多時候家長不理解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大人看來是孩子調皮、搗蛋,限制孩子的行為甚至批評孩子。那麼作為幼師,應多鼓勵孩子的探究周圍的新鮮事物,引導孩子思考,滿足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認識觸碰未知的世界,當然在保障孩子安全的前提下。

  作為一名藝術課程的教師,透過《指南》的學習,在藝術領域產生了共鳴同時也值得我深思。我膚淺的認為幼兒美術教育是孩子解放天性的過程。追求美的感受以及孩子的塗塗畫畫都同樣是幼兒天性的表現。有人甚至認為孩子塗塗畫畫的本能是源自於還在襁褓中時塗抹大便帶來的享受。

  那麼作為一名美術老師改如何引導孩子的美育呢?

  第一,相信每個孩子都是都是天生的藝術家。兒童的審美和認識和成人的理性思維不同,試著理解和欣賞孩子的畫作,孩子在生活中的藝術表現形式多樣,只是我們缺少發現和欣賞的眼睛。這讓我想到以前一個孩子,在我上課的時候將蘋果畫成一串一串的,成人可能會問為什麼呢?孩子的答案是:因為多。

  第二:不吝嗇讚美。老師的鼓勵雖然只有短短几個字,卻能夠給孩子帶來足夠的信心和勇氣。

  第三,善於發現孩子的興趣。俗話說的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他們表達創作的熱情。

  第四,保護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欲。幼兒階段的藝術教育的真正藝術在於使孩子快樂幸福。我們要充分相信孩子,不要輕易否定孩子的創作成果。

  第五,我認為最重要一點,藝術教育目的在於讓孩子快樂成長,建立自信。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2

  我認真讀過《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之後才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對幼兒的生活並不是真正的瞭解。其實,讀過此書之後感受頗深。很多時候成人自以為是按照成人世界的法則教導孩子,而我們並沒有發現是我們有意識的闖入了他們的世界,破壞了兒童世界的法則,還沾沾自喜的認為我們是為他們好。

  孩子的敏感期即為關鍵期,而幼兒關鍵期的發展是決定孩子一生的關鍵,作為一名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幼兒各年齡層發展關鍵期的方面的同時,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注意正確的引導幼兒,最大限度促進幼兒更快更好的成長。

  0--2歲:新生兒從剛剛出生就開始敏感的對待這個世界,無論從視覺、聽覺、口腔、手、還是行走和語言方面,都是幼兒在這個年齡階段的關鍵期。當新生兒睜開眼睛的那一霎那他們就從視覺開始觀察這個充滿陽光的世界,這時的我們要為幼兒提供科學的視覺環境,這不僅單純的是為幼兒鍛鍊眼睛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視覺敏感期的階段的幼兒的視覺與大腦發育與治理的發展都有一定的關係。視覺是人腦獲得外界資訊的重要渠道,能顯著影響腦部發育。這一時期的幼兒開始用口認識外部世界,因此吃手指的現象不斷出現。當我們發現吃手指的現象在幼兒生活中發生的時候,要正視這個問題,而不是絕對性的禁止。幼兒在不會用語言表達的階段,他們用口去探索這個未知世界,從口到手這需要一個時間過程。當我們在安全的條件下,採取滿足孩子口腔的味覺和觸覺,給孩子提供較硬的食物的科學方法並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手及其他器官也會出現敏感期,到那時,孩子用口探索世界的方式就會悄悄的退居二線了。

  2--4歲:這階段的幼兒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由獨立個體成長到集體生活。很多時候,我所在的小班經常會出現“搶玩具”、“在椅子上爬來爬去”、“從衣服、鞋子上扣亮晶晶的小亮片”的這些現象,最初的我是採取制止的方法告訴孩子們這些行為時不正確的,而不沒有深刻的反思到這些正是這個年齡階段的幼兒在自我意識的產生、空間感、和關注細小事物的敏感期方面的發展。

  在正確引導幼兒的同時,要給他們足夠的權利自己決定。而幼兒對細小事物的觀察,皮亞傑認為:兒童首先是透過簡單圖式發展認知和認識外在世界的。因此,兒童起初對世界的認識一定是從微觀開始的,並且外在世界在他們眼裡也是微觀的。“亮晶晶”這一現象幾乎在我所在小二班每天都在上演。從開始的制止到現在的別隨意丟棄孩子收集的小玩意兒,我深刻體會到觀察細小事物對孩子的重要性。為孩子“創造”一些小玩意或是帶領幼兒進行一節對“亮晶晶”的觀察教育活動課遠比經常制止孩子在生活中“玩亮晶晶”要更科學、實際且更能解決問題。針對每一年齡階段的幼兒的發展情況和哪些關鍵期在這階段發展對幼兒進行了解,是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幼兒發展的一項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的環節。不僅如此,很多時候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還會出現“排斥一些幼兒”的奇怪現象,原來這正是孩子處在人際關係的敏感期。這時我們要正確認識到幼兒的人際交往關係的重要性。人際關係很好的幼兒和人際關係很差的幼兒的區別不是在他們喜不喜歡交往,而是在於他們的個人心理品質和社交能力。行為表現是一項很重要的因素,表現友好、積極的交往行為就會受歡迎,而那些搶奪玩具、推打小朋友的孩子就成了受排斥的兒童。這時候對孩子進行正確的行為指導便顯得至關重要。但很多時候,這兩種幼兒都會受到老師的關注,而經常會不記得“受忽略兒童”,不受歡迎,也不受排斥。這時,我會經常發動全班幼兒進行“記名字”的遊戲。那些孩子們都不記得名字的幼兒在某一階段我會採取著重讓他們進行表演、回答問題等方式使其受到關注。

  年紀再大一些的兒童,比如4--5歲的中班幼兒會出現一些關於婚姻和性別方面的問題等,5--6歲的大班孩子會在秩序方面、文字元號和數的排列組合等抽象方面產生一些問題,這就要求最為兒童導師的我們在生活中認真觀察、正確指導幼兒走出困惑,不進如此還要重視家園教育,幼兒園是孩子的第二個家,是孩子成長的沃土。

  很多時候,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錯誤,但是當他們一旦意識到就會自己反省,他們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而作為教師的我們,要耐心的等待幼兒改正錯誤,這是每個孩子在成長中的必經過程。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3

  剛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一看標題,第一感覺就是這難道是一本幼兒園食譜嗎?或者是班級的美食主題的區域活動?感覺很神奇也挺有意思,不禁翻開了目錄,大致瀏覽了一下。果然,書裡面從不同的年齡段班級選取了多樣的美食主題,向讀者介紹了炊事活動的開展情況,以各種豐富的活動案例為主,配上圖片,讓我們很清晰的知道了什麼是幼兒園的炊事活動。

  當我深入閱讀此書後,它顛覆了我腦海中美食區域的印象,無論從規模上、組織上、課程上、實施計劃的制定上等,它都已經不僅僅是區域活動了,而成為了一個很有特色的成系統的園本課程。一個幼兒園居然可以把炊事活動開展的如此深入、有活力,深深的震撼了我,也將我引向了這個從未涉足過的領域之中。

  當前,國內外所運用的幼兒園課程藍本中,專門從事炊事活動研究的並不多,國內雖然有一些幼兒園開展了炊事活動,但活動內容較零星、單一,各活動內容之間缺乏有機的練習,活動形式也主要以集體教學為主。可以說在這方面尚未有很好的研究,因此,形成較系統的、有創新意義的幼兒炊事課程彰顯了現實意義和引領作用。

  書中很好的向我們展示了幼兒園炊事活動的系統性,從活動的準備到活動的管理以及活動的組織策略,讓讀者從一個較高的高度整體把握炊事活動的開展模式。之前的我,提到幼兒園美食活動,只是停留在區域活動中,如:夜市、餐館、肯德基等。讀完這本書,我明白了幼兒園炊事活動是一個真實的活動,他是生活的實習場,要想給孩子帶來最好最有價值的生活體驗,就要認真的創設真實的生活環境,從“假想、假吃、假玩”中走出來,切切實實的為幼兒提供廣闊的操作平臺。要想提供真實的生活環境,社群資源、家長資源就變得非常重要,炊事活動的開展離不開菜場、家庭、廚房等生活場所。孩子們要真正的去菜場買菜,回來以後嘗試擇菜、洗菜、切菜、準備材料,做飯、炒菜,最後分享品嚐,回家以後進行延伸活動。當這一切孩子們都親身經歷過以後,我想家長們不得不感嘆是自己束縛了孩子們的發展空間。幼兒園的炊事活動真的可以從多個領域去鍛鍊孩子們的能力,人際交往、動手能力、科學活動、營養搭配、色彩搭配等等,無形無痕中讓孩子多方面得到了開發,真的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活動形式,更難得的是它非常吸引孩子,孩子們願意去嘗試,樂於去探索,這難道不就是我們教育所追求的最有價值的活動嗎?當現在的孩子被太多的補習班所困擾,當家長們為孩子學會鋼琴、舞蹈、毛筆字而感到欣慰的時候,當我們的老師還只是滿足於課堂教學的時候,可曾想到孩子的天性是什麼?他們最需要什麼?幼兒園的炊事活動,就來自於孩子的生活,滋潤著孩子的童年——也許只是簡單的“挖野菜”都是成為他們最美好的童年回憶之一。

  炊事活動對於老師也是一個挑戰,現在年輕教師很多,在家燒菜的機會真的不多,甚至可以說是基本不會。但是要知道幼兒進行炊事活動,首先教師需要以身作則,自己先學會各項炊事技能。炊事活動對幼兒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會,而且是與生活完美切合的,生活中的切菜、切水果、燒菜這一系列有趣的生活經驗將帶著孩子一同參與。在生活中,家長往往瞻前顧後,不讓孩子拿刀,不讓孩子洗菜,不讓孩子用剪刀等,孩子們應有的一些基本技能都在家長的保護傘下消失了。為此,幼兒園更應該在學校裡讓孩子們自由得操作,自由得進行活動,炊事活動的意義就顯得更為突出了。孩子們可以在操作中不斷獲得新的技能,愛上活動的同時也會愛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熱愛生活的人大多都會擁有一顆熱情、有朝氣的心,對於一個人的健康成長是多麼的重要啊。如果真的有機會,我也希望可以在我的班級、我的幼兒園裡開展炊事活動,哪怕只是一個簡單的開始,只要孩子們玩的開心,生活的有激情,比什麼都重要!

  謝謝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帶我走進了一個新的活動天地,深刻的認識了幼兒園炊事活動,它真的是一個頗具理論價值、現實意義以及發展前景的課題。作為一種全新的園本化課程模式,同時還是最具綜合性的社會實踐活動,對幼兒、教師以及課程的發展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和價值。教育應該順應自然,順應幼兒發展規律,透過炊事活動實現幼兒自我的展開和自我實現的內在發展,讓幼兒在與教師、同伴的互動,以及在實踐、經驗的碰撞中獲得發展。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4

  近日,我讀了《塑造教師:教師如何避免易犯的25個錯誤》一書,感到這本書是一本難得的好書。

  《塑造教師:教師如何避免易犯的25個錯誤》一書中,著名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卡羅林博士,收集了教師們回憶的近200個在學生時代所經歷的最不愉悅,且記憶猶新的事件。這些事件,涉及幼兒園、中小學以及大學的學生生活,包括班級管理、學生活動、課堂教學、成績評定、師生交往等等方面,內容豐富,舉例生動形象,真實地反映凝固了教師在教育管理中易出現的種種錯誤。讀著這本書,如身臨其境,從所舉教師的錯誤當中,思索著,對照著,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特別是從這些案例中進一步理解了學生的`感受,又一次站在學生的視角審視我們的許多教育現象和處理方法。

  這本書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個案例後都有“處方”的形式,對發生的事件給予分析,幫助讀者找出問題的根本。這些分析根據人的心理發展的理論,提出許多現代教育理念,強調了對學生的尊重、理解,關注、欣賞、支援、幫助,突出了作為教師應有的對學生真誠的愛。諸如:“當你身處一個手指責別人的時候,剩下的四個手指其實在指責自己”,“優秀的教師,善於挖掘不擅長表現的學生其他方面的優點”,“通情達理的老師會注意黑板禮節——尊重學生、理解學生上黑板做題時的感受”等等。

  做教育教學工作十幾年來的我看完這本書,我覺得教師的言行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成功與失敗,表揚學生還是批評學生,促進學生進步還是抑制學生髮展,是我們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想想自己也許在不經意間我的言語傷害了孩子,我卻不知道。這本書中介紹的知識能讓我恢復平靜,保持心理平衡。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5

  去書店走走,翻翻書架上琳琅滿目的學前教育書籍,雖然有很多優秀的書籍,但是很難有心動的感覺,密密麻麻的文字,不知該何去何從。忽然看見了這本書,本想著這就是一本理論性很強的書,或是某個孩子的母親寫的與孩子在一起的成長事例。可是翻開後,看到裡面的插畫和那些簡潔明瞭的對話、建議,我深深的被吸引了。看到插畫上正反兩面的對比,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們的家庭以及幼兒園老師多多少少都會有相應的不恰當的語言。也許那些語言在平日裡我們感覺很正常,但是在對比之下,我就能真正的感受到讚賞性或是接納性、共情性語言的力量。即便我作為一個成年人,我也更願意聽到這樣的語言。當然書中所說的不僅僅是語言,更重要的是一種態度。

  讀了這本書,我有太多的欣喜,也有太多的困惑。當我每天讀了一點點後,我會充滿期待,希望第二天的到來,我覺得我找到了恰當的和幼兒交流或是處理問題的方式,我想要儘快的用這些珍貴的方法和孩子們快樂、平等、有效的共度在園的美好時光。可是在實施的過程中總會遇見一些問題。書上看似簡單的對話,在實施的過程中並不是不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事情發生的情境不同,書中的語言不可能生硬的模仿。起先,我認為這些簡單的語言很好“說”,可是在溝通的過程中,我發現真的很難,正如書中提到的,我們生活中很多說話的方式已經成為定性,想要改變很難,老師或是家人需要練習。

  其次,我們要改變我們的態度。生活只有一次,時間只去不回,孩子們美好的童年亦如是。想要孩子們有一個美麗的童年,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去對待他們,去傾聽他們的每一句話,去發現他們的開心或是難過的瞬間。我們是師生,亦或是母女,生活中的瑣事很多,有時我們難免會不耐煩。但是你的一點點疏忽,都可能讓你的孩子留下小小的“傷痛”。如果你有什麼不開心的事,可以和孩子們說一說,他們可以感受到你的難過,但請你不要以此為藉口推開他們。

  這本書對我的影響很大,雖然對於本書的領悟還不是很透徹。但是其中關於“學會讚賞孩子”讓我有了一點小小的“驕傲”,我深切的感受到了讚賞的力量。

  禾禾是我們班年齡最小的幼兒,又是男孩子,相對別的幼兒而言,他各個方面能力的發展都比較慢,加上他之前沒有上過託班,對於幼兒園的生活適應性不是很強,不大參與班級的各種活動,每一次吃飯都要老師喂,即便老師喂,他也不大吃,有時候吃幾口就吐了。他的脾氣很倔,只要他不想吃,便一口飯不會吃,無論老師怎樣喂都不吃。由於他剛生下來就做過心臟病手術,老師也總是給予他特別的照顧。這學期開學後,他各方面能力的發展都稍稍提高,但是吃飯仍需要老師喂。

  有一次吃飯的時候老師表揚了他,他很開心。第二天吃飯的時候我發現他很願意吃飯,雖然有是仍需要老師喂,但是速度快了很多。在接下來的幾天中,我每天喂他吃飯的時候都會“悄悄地”表揚他。有一天我看見他用勺子大口的吃飯,我立刻走到他的身邊稱讚他,“我們禾禾吃飯越來越好了,都用勺子自己吃了是不是?”他笑著點了幾下頭,我伸出大拇指給了他一個“大拇哥”。我發現他不僅吃飯主動了,在別的各個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看到老師主動笑眯眯的叫老師好,園裡的老師都稱讚我們班的“小不點”長大了。

  看著禾禾的每一點進步我都很開心,我意識到了“稱讚”的力量。但是稱讚並不只是用“你真棒!”、“很好”、“太好了!”等概括性的詞語來評價幼兒的言行的。孩子們對於這樣的詞語並不受用,他們很可能認為你是在敷衍他。剛入園的時候,由於缺少實踐經驗,我不知道如何和孩子交流,如何去稱讚他們,在區角遊戲的時候,我看見幼兒搭出好看的房子,我總會對他們說,“xx搭的真好!”起初孩子們還很開心。可是兩三次後,孩子們就對我的稱讚不給予回應了,有時只是沒有表情的看我一眼,讓我覺得很“尷尬”。

  對於孩子們這樣的回應,我開始反思,是他們不在乎老師的稱讚,還是對老師的稱讚“麻木”了?在和孩子們的接觸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們對於老師的稱讚、表揚還是很在意,只是老師不恰當的“稱讚”會讓孩子產生懷疑,比如在搭積木的時候,我只是一味的表揚孩子們搭得好,而沒有指出好在哪裡,孩子們對於這樣的稱讚,會產生懷疑“老師是在誇我嗎?我搭的真好嗎?沒有具體指向性的稱讚會讓他們“疲憊”。因此,我會練習如何有指向性的稱讚孩子,我會在平時的活動中靜靜的觀察他們的表現,然後去想一想該如何去稱讚她,在下一次的活動中可以有效的對幼兒進行稱讚。

  讚賞是美好的,是孩子們喜愛的,並且積極想要得到的,但是我也糾結過,徘徊過:稱讚是又次數限制的麼?要有怎樣的度呢?

  有一次,我們一個孩子的奶奶來對我說;“老師,今天下午你能給我們家淇淇發一個小貼畫嗎?我們家淇淇已經唸了好幾天了。”淇淇是一個很乖巧的女孩子,各方面表現都很好,老師和小朋友都很喜歡她。她經常得到老師的稱讚或是小貼畫,可是在經歷了一件事情以後,我開始考慮要不要高頻率的稱讚她。一天早晨來的時候,孩子們在玩滑滑梯,淇淇在滑梯上跑著,和小朋友撞在了一起,摔倒在滑梯上,我看了看沒有出現破了青了的情況,看著淇淇有點怕怕的眼神,我只說了句,“慢點哦”。中午吃飯前小朋友去洗完手,地下溼溼的,我提醒小朋友要慢慢走回教室,她跑了回去,我只是請她回來重走一遍,她便“哭”了。對於這樣的情況我想了想,是不是平時在幼兒園老師全是正面的稱讚,她不能接受老師指出的不恰當的地方,是不是要進行挫折教育呢?於是在稱讚幼兒的時候,我“故意”忽視了她。

  每當看到她渴望得到老師稱讚的眼神的時候,我的心理也非常的糾結,她的確做的很好,我要繼續忽視她麼嗎?在一次次的糾結中,我發現自己錯了。正如大人們願意得到別人的稱讚一樣,我們渴望別人稱讚我們新買的裙子漂亮、新剪的頭髮好看一樣,孩子們也渴望得到別人的稱讚,尤其是老師。每一個孩子都應該被稱讚,他們每一點進步、每一點好都希望老師看見,而老師的稱讚正是老師對他們的“反饋”。對於淇淇的這種情況是我做的不夠好,由於淇淇是一個乖巧的女孩,所以平時她有一點點做得不夠好的地方,我都會假裝沒看見,正是老師這樣的行為才讓淇淇“哭”了。因此,對於幼兒不恰當的行為也應當及時給與回饋,不能應為她是乖乖女,就“放縱"她,這樣對於別的幼兒不公平,對於她也不公平。老師的稱讚或是指出幼兒不恰當的地方,都只是針對幼兒當下的行為,而不是針對幼兒本身。

  看到孩子們一點點的進步後,我開始了了一個計劃:每天一稱讚。一個在大人看來微不足道的稱讚或許能讓孩子興奮一天或是好一陣子,我們不應該吝嗇我們的稱讚,孩子們每天用他們甜美的微笑來溫暖我的心靈,我也應該用我的眼睛去發現他們的美,用我的嘴巴去稱讚他們,為他們的每一天都帶來一絲甜蜜。每天對每一個幼兒進行稱讚可能對於一個新老師有一點困難,但是我想努力的一點一點的做好,也許從現在開始,我一天只能關注到10個幼兒,慢慢的,會越來越多,也會越來越仔細的發現幼兒的每一點細變化。站在孩子們的角度,恰當的有針對性的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孩子們是能夠感受到老師發自內心的稱讚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