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範文(精選8篇)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範文(精選8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吧。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範文(精選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1

  藉著假期時間,我讀了一本關於區域活動方面的書——《幼兒園自主性學習區域活動指導》,這本書從區域遊戲入手,圍繞教師在開展自主性學習區域活動中最關心的五大方面,即區域活動內容與關鍵經驗、區域活動的一般流程、評價要點、問題與對策以及活動案例,進行了理論結合大量實踐案例的闡述。區域活動是幼兒透過參與遊戲達到教師預期的教學目標,從某中意義上說,是一種幼兒的主體活動,它具有自由、自選、獨立而主動的特點,區域活動賦予了幼兒極大的自由度,使幼兒能夠按自己的意願,獨立自主地進行活動,為幼兒自主習慣和能力養成發展提供了條件。

  我班幼兒是大班孩子,每當他們玩完區域活動後,總會有一些材料被破壞,比如說搭建區的紙箱,孩子們就很隨意的坐在上面或用腳踢來踢去,通常遇到這樣的事件後,我都會批評不愛惜的孩子,然後自己把箱子修整一下或扔掉,可是,孩子仍舊不愛惜箱子,導致搭建區的紙箱越來越少。看了這本書以後,我才發現我的做法都是錯的。我們製作材料時首先要考慮材料的實用性、耐用性、這樣可以減少幼兒在使用材料的過程中不小心導致的破損;擺放材料的位置也要適合幼兒的取放,防止幼兒在取放過程中的自然破損;每當投放新的材料時,我們要有目的的引導幼兒討論這種材料是什麼做成的,使用時要注意什麼問題,瞭解材料的製作過程,使幼兒產生愛惜材料的責任感,培養幼兒愛惜材料的良好習慣。我們還要制定遊戲規則,和幼兒一起商討,每個區域應有什麼樣的規則,比如:輕拿輕放、擺放整齊、材料分類,放在固定位置、按正確方法使用材料、及時整理清潔等;對不愛惜材料的幼兒要及時提醒勸告制止。在材料破損後要指導幼兒及時修補破損材料,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既能體會到愛惜材料的重要性,又能掌握一些基本的修理辦法。

  看完這本書後,我認為我班幼兒之所以不愛惜材料道具,教育過後又屢教不改,就只因為我沒有把他們放在主導的位置,當發生不愛惜材料的情況發生時,我批評他們幾句後,剩下的“爛攤子”就我收拾了,孩子們並不能深刻了解、體會到愛惜材料的重要性,在以後的日子裡,如果再遇到不愛惜材料的的情況發生,我會用以上的方法採取措施,我相信我班幼兒不愛惜材料的情況一定會越來越少,會越來越好。

  讀了這本書後,我學到了很多,為我的教學工作提供了切實有效的指導,我會努力成為幼兒遊戲的發現者、支持者,角色扮演的引導者、矛盾衝突的協調者,在孩子的區域活動中定位好自己的角色,讓更多的孩子在遊戲中快樂成長。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2

  今年我帶的是大班,為了能更好地做好班級管理工作,我認真閱讀了《幼兒園大班班級管理》一書。幼兒園的工作是複雜而具體的。光幼兒園的一日生活就包括:專門的教育教學活動、遊戲活動還有生活常規活動等多種多樣的活動。其中的生活常規活動又包括:用餐、就寢、入廁等很多小的細節和工作。

  這些活動雖然微不足道,也不被大家所重視,但卻是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幼兒園一日活動得以順利開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因此,認真做好班級的管理工作,讓班級工作井然有序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那麼,教師在面對繁瑣而緊張的教育學活動時,要怎樣做才能二者兼顧呢?看了這本書後就自己的觀點談幾點思考:

  班級管理是班級教師透過組織、計劃、實施、調整等環節,把幼兒園的人、財、物、時間、空間、資訊等資源充分運用起來,以便達到預定的目的。

  我們每天都和那些天真、可愛的孩子們在一起。只要和幼兒打交道,最能開啟局面的就是“情”,而班級的管理中,情更應是始終貫穿其中的主線。

  我認為對幼兒要做到:關愛、友愛、慈愛。

  教師與幼兒是幼兒園教育過程中兩個最主要的因素。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教師與幼兒之間只有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才能有助於開發幼兒的智力,培養其能力;有助於培養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有助於教師與幼兒的身心健康。而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教師必須要做到“熱愛”二字。贊可夫說:“當教師必不可少的,甚至幾乎是最主要的品質,就是熱愛兒童。”前國家教育部長柳斌同志在貫徹幼兒園兩個法規座談會上明確指出“要愛孩子,不愛孩子的人不能當幼兒教師,這是一個最基本的條件。”因此,“愛”是每一個孩子健康成長必不可少的生長素。作為教師要做到熱愛每個孩子。首先要主動親近幼兒。課上,從教態到語氣都要十分真摯而親切,使幼兒感受到母愛般的溫暖,課下,要主動接近幼兒,愛撫幼兒,給他們講故事。其次,要真心體貼幼兒,既要關心幼兒的教育問題,還要注重幼兒的養護問題。從睡眠、起床到用餐、喝水,都要事事關注,事事細心,還要隨時觀察幼兒的身體健康狀況。這些看似婆婆媽媽的小事,正能夠體現出幼兒園教師母愛般的師愛,要正確引導幼兒,教師要透過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幫助幼兒認識善惡美醜,以科學的教育思想塑造幼兒美好的心靈。

  總之,班級的管理工作要求教師要有一顆敏銳而細緻的心,洞察一切事,處理好方方面面的關係,切實為為幼兒,為家長營造一個寬鬆、和諧、安全、衛生、舒適的精神環境和物質環境。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3

  在《幼兒園教育的50個細節》這本書中的第一編中,作者針對教師的語言運用方面給我們列舉了八個細節,對於我們每一位老師或許都不陌生,這些細節或許曾經發生在我們的身上,或許正發生在我們的教育實踐中,但希望閱讀和思考之後再也不會發生。

  類似在這一細節描述中所提到的王梓錫這樣的孩子,或許在我們每個班級中都存在,當幼兒違反規則或頑皮淘氣時,很多保教人員就會用“把你送到小班去”這句話來警告幼兒,期望幼兒不再犯錯誤,當幼兒再次犯錯“忍無可忍”時就真的把幼兒送到小班作為一種懲罰。對於老師,可能是因為氣急了做出這樣一種懲罰的選擇,覺得送到小班就清淨了,就可以以此警示其他幼兒了,似乎可以很快地解決了問題。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正如書中所分析的,“把你送到小班去”這句話可以造成幼兒強烈的內心衝突,並可引發幼兒強烈的反感、牴觸乃至怨恨等負面情緒與消極心理。

  這樣的一句話說的輕鬆,但卻給幼兒造成了嚴重的不安全感,損害了保教人員在幼兒心目中的形象,而同時也並沒有完全解決幼兒的行為問題,那為什麼要說這樣的話呢?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何不尋找其他更好的辦法去解決呢?當幼兒出現搗亂行為時,教師應慎用“行為改變技術”,尤其是不能以他喜歡的活動作為條件來“制止”他的行為,相反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成人忽視他,或在他自己出現良好行為時再讓他玩喜歡的遊戲,慢慢會鞏固、強化他的良好行為。這將比“把你送到小班去”的懲罰顯得明智而有效。我們給孩子的教育不能採用簡單而粗暴的做法,只要老師耐心加用心地引導,相信每個孩子都會養成良好的習慣。

  對“正話反說”的思考。正話反說在語言運用中其實是一種強調的作用,是為了增加話語的力度和效果而表達的一種口語形式。對於幼兒來說,他們還不具備反語的認知能力,但是,他們會從老師的表情、語調、手勢、動作中感知到一些消極負面的資訊。如果老師經常把這種語言運用在與幼兒對話中,無疑會對幼兒身心發展造成諸多消極負面的影響。

  細節七中的王老師隨著調皮軍軍的表現不斷地說出了一些挖苦、諷刺的反語,不但沒有收到預想的效果,反而造成了整個班級的混亂,給師幼關係造成了緊張的氣氛,可想而知,教師的語言修養是多麼的`重要。當遇到幼兒問題行為時,我們需要堅持正面引導的原則,要用幼兒能聽懂的語言表達形式,讓幼兒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錯在哪裡,到底應該怎麼做,正確的做法是什麼,透過一些鼓勵的、激勵的話語幫助幼兒明確努力的方向,還可以輔助一些動作去提醒幼兒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們需要不斷地修養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努力追求一種積極向上、文雅適宜的語言風格,一定不能養成“正話反說”的語言習慣。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4

  為了促進幼兒體、智、德、美各方面的協調發展,更為了讓幼兒度過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園部組織了全園教師再一次學習《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指南》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描述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每個領域按照幼兒學習與發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劃分為若干方面。每個方面由學習與發展目標和教育建議兩部分組成。目標部分分別對3—6歲各個年齡段末期幼兒應該知道什麼、能做什麼,大致可以達到什麼發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

  平時我們嚴格按照《指南》中提出的學習與發展目標和教育建議制定幼兒的學習計劃,本學期我帶的是中班的幼兒,《指南》在閱讀與書寫準備中的目標1:喜歡聽故事和看圖書中指出4—5歲年齡段的幼兒應該做到喜歡把聽過的故事或看過的圖書講給別人聽;目標2:能根據連續畫面提供的資訊,大致說出故事的情節,所以本學期我們讓家長為幼兒準備一本繪本圖書帶到幼兒園和小朋友們一起分享,在課間遊戲或午飯、點心過後我們會讓小朋友向大家介紹自己帶來的繪本圖書,並能在集體面前根據連續畫面提供的資訊大致講述故事內容,這樣不僅增強了幼兒的自信心更加鍛鍊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生活習慣與生活能力中的目標1:具有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中指出4—5歲年齡段的幼兒應該做到不偏食、挑食,不暴飲暴食。喜歡吃瓜果、蔬菜等新鮮食品。幼兒挑食這個問題好像現在屬於普遍現象,可能因為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質條件好了,加上家長的溺愛,寶貝想吃什麼就給買什麼,不想吃那就不吃了,從小給寶貝養成了挑食、偏食的壞習慣。

  我們班有位叫談錦軒的小朋友,有次在放學途中,正好碰到他奶奶給他買雞蛋餅,我說:“談錦軒,肚子餓啦?”他奶奶就告訴我說:“諾,家裡燒的飯不吃為,從來不吃蔬菜,就喜歡吃零食。”我說:“那營養跟的上噠?平時在學校吃飯還好的呢,飯吃的多,肉也喜歡吃,蔬菜多少也會吃一點,也沒有說一點都不吃為。”所以其實孩子挑食的壞習慣大多數都是家長給慣出來了,在學校時,沒有家長在身邊,孩子餓了照樣會吃飯,平時我們在談話時間也會針對孩子挑食的這個問題讓幼兒明白挑食的壞處,不挑食的好處,在健康課時,我們也專門制定關於挑食的課程讓幼兒明白挑食的壞處,不挑食的好處,部分幼兒在瞭解這些好處和壞處之後還是能慢慢改正挑食的壞習慣。在以後我們也會利用家長會或其它方式多向家長宣傳關於如何改正幼兒挑食的問題,做到家園共育。

  以上就是我看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一些所思所想,在以後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會按照《指南》中提出的各項學習與發展目標和教育建議為幼兒制定學習計劃,更為了讓幼兒度過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而努力工作。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5

  我作為一名幼兒園的教師,經常生活在一群天真活潑的孩子中間,時常感到無比的幸福和快樂,那些幸福和快樂是孩子們給予的。成功固然很重要,但它卻不能代替快樂。一個不快樂的人,一個缺少面對人生沒有樂觀態度的人也往往也很難取得成功。我國一位兒童教育工作者盧勤說過:“快樂是一種體驗,體驗是任何人代替不了的。讓孩子們從小體驗快樂,成為一個樂觀主義者,比成功更重要。”作為孩子們的老師和朋友,讓我們走進他們的世界,和孩子們一起去發現快樂、感受快樂吧!

  在孩子們的眼中,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在孩子們的世界中充滿著驚喜,充滿著樂趣,充滿著很多。如果他們的學習需求更多地來源於這些驚喜、樂趣和意外,就會讓學習融在生活中。當我和他們在戶外散步時,他們會數著彩磚跳格子,往往數著數著就亂了套,最後哈哈笑成團再重新開始數;他們會歪歪扭扭、樂此不疲的走在彩色的車輪上轉圈;也許對於成人來說這是無聊的事,可是看著孩子們的燦爛的笑臉,你就會明白他們樂此不疲的原因了。

  今天我和孩子們在在草地上休息時,孩子們驚奇地發現:這裡有一個大蟲子。於是草地下還有什麼就成了孩子們的話題,大家趴在草地上,有的用手,有的拿著揀到的樹枝,都一個勁地在草地下面找呀找:“哈哈,快來看,我找到了一個東西啦。”仔細擦乾淨泥土一看:哎呀,原來是一塊小石頭。一下子就瀉了氣。“沒關係,我再找。”鼕鼕嘟著嘴,氣呼呼的樣子到現在我仍然記得非常清楚。在經過一場草地混找之後,孩子們雖然小手都髒了,可他們都有了自己的戰利品了:幾個壞積木、幾個蝸牛殼,還有一些死掉幹了的小蟲子,連草根都被拔了幾根……也許這真的不是什麼有意義的東西,但是我在孩子的臉上、眼裡、心中看到了兩個最珍貴的兩個字:快樂。

  讓孩子們讓他們從現在就感覺自己是一個快樂的小天使,感受到生活的樂趣,感受到人生的快樂。在孩子們的世界中快樂無處不在,無所不能。只要他們喜歡做的事那麼我想這就是快樂的事吧。讓孩子在受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能充分體驗到思考的快樂,求知的快樂,創造的快樂,成功的快樂,而且還要充分體驗到來自純真友誼的快樂,來自集體溫暖的快樂,來自野外嬉戲的快樂,來自樂觀的天性被縱情釋放的快樂……

  快樂是有多種多樣,我們每個人對快樂的感受也各有不同。有的人享受到一頓美餐就感到快樂,有的人聽到一句讚美的話就感到快樂,有的人得到一件美麗的衣裳感到非常快樂,而孩子痛痛快快地玩耍中就能感受到快樂。我個人認為:快樂應該是愉悅的,甜美的,放鬆的。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6

  傳統的幼兒園繪畫教學以幼兒習得繪畫技能為目標,注重臨摹訓練。以畫的象不象作為繪畫的評價標準。教學內容也按老師意圖基本固定,總體上可以說是一種帶有封閉式的技法訓練。在大力提倡創新的今天,這種封閉性之繪畫教學顯然是應摒氣的,必須加以改革。那麼,作為幼兒繪畫活動的指導者到底應做些什麼呢?也就是說到底應該如何指導幼兒的繪畫活動呢?

  一、更新繪畫教育活動觀念

  繪畫活動要以幼兒發展為中心,以促進幼兒發展為根本目的,教師要突破以傳授知識技能為主要目標的傳統繪畫教學的束縛,挖掘繪畫活動的素質教育功能,注重幼兒個性、創造力、成功感,繪畫興趣和習慣等有益於幼兒終身發展的大目標的培養,繪畫活動內容要以幼兒發展為中心,不一定從技能開始,也不一定從臨摹開始,幼兒畫畫完全是一種遊戲,一種能獲得快樂的活動。他們全然不知要畫得怎樣才好,只要自己快樂就行,所以教師要將選擇內容之出發點由以老師為主的“我要他畫什麼”轉到以孩子為主的“孩子想要畫什麼”上來。

  二、善於激發幼兒的繪畫興趣

  1、開展多種形式的繪畫活動,提高幼兒繪畫興趣。

  小班幼兒受年齡之限制,小肌肉發展還不完善,同時對一項單一的活動興趣不能持久。所以在這學期我們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繪畫活動,讓幼兒對繪畫活動始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比如:“手掌印畫”、“拓印圖形”、“紙團壓印”、“泡泡畫”,以及“塗色”等活動。我們把這些稱之為玩色活動。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運用多種感官去接受色彩的刺激,對色彩產生一種情緒表達的需要和慾望。

  2、在教學中運用趣味形象語言提高幼兒時繪畫興趣。

  小班幼兒在繪畫過程中,不會邊觀察邊畫,往往急於求成,畫出的作品往往粗糙、散亂,有的孩子則表現得無從下手,有畏難情緒。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儘可能地運用形象性之語言概括出事物的主要特徵,幫助幼兒掌握繪畫要領,使其大膽地作畫。

  三、正確評價幼兒的作品

  幼兒繪畫教學是以“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為目的的,決定了我們對幼兒作品的評價標準,必須建立在尊重幼兒創作意圖和繪畫心理的基礎上,只要是幼兒能夠解釋的作品我們都應該給予肯定,評價的目的在於激了幼兒繪畫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幼兒感受到自己的進步,發現自己之能力和才幹,讓幼兒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促進幼兒發展,因而教師要用肯定的方式評價幼兒的繪畫活動,多鼓勵、多表揚而沒有否定和批評。教師要發現幼兒的不同特點,給予每一位幼兒激勵性評價,充分挖掘幼兒繪畫作品中成功的東西給予積極肯定,如對小班小孩子說“畫得真有趣”、“與別人不一樣”,或者說:“如果怎麼怎麼樣就更好了。”千萬不能打擊幼兒的積極性。

  總之,一堂成功的繪畫教育活動,應讓幼兒在看看、說說、畫畫中得到智力、個性的發展,獲得成功的滿足。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7

  我們幼兒園是一所新園,區域活動的創設與活動的開展都是我們工作的重點。雖然聽過一些專家講座,在網上了解過一些相關的資料,但對於區域活動的創設和活動的有效開展還是有種不知從何做起的感覺。而這本董旭花教授主編的《幼兒園自主性學習區域活動指導》一書真不亞於雪中送炭,讓我一口氣讀完後還是愛不釋卷,時不時拿出來研讀一番。

  書中說到,學習傾向的區域一般是教師根據教育目標投放材料,目標性更強,更具有學習和技能練習的成分,教師透過控制材料支援或引導幼兒的活動。學習性區域相對來講比較安靜,有一定的規則,講究秩序,對於幼兒的智慧和動作發展有益,也有助於幼兒良好學習品質的形成。幼兒園自主性學習區域是指那些學習傾向較突出的區域,主要有生活操作區、美工區、益智區、科學區等。本書圍繞教師在開展生活操作區、美工區、益智區、科學區這四個學習性區域最關心的五大方面,即區域活動內容與關鍵經驗、區域活動的一般流程、區域評價的一般要點、問題與對策以及活動案例,進行了理論結合大量實踐案例的闡述。

  令人欣喜的是,書中按照每個區對教師關心的五個方面都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和解答,還結合了很多的案例進行說明,對於我們一線教師來說,非常具有可操作性,有很強的參考價值。例如在生活操作區,書中指出,活動內容主要包括生活技能練習和精細動作發展兩大類。生活技能練習主要包括疊手絹、穿衣服、擇菜、剝豆子、使用工具、整理學習用品等與自己生存、生活相關的練習活動;精細動作發展主要包括抓、倒、夾、擰、編織等於手部精細動作發展密切相關的活動。還例舉了每個動作的練習可以提供的材料、難易程度,如抓的練習:由易到難又可以分為五指抓、三指抓、二指抓等。最初幼兒是五指抓,教師可以提供大一些的物品,如乒乓球、核桃,逐步過渡到小一些的物品,讓幼兒練習三指抓和二指抓。書中用表格的形式說明了各年齡段的關鍵經驗,讓老師對幼兒各年齡段的目標做到心中有數。

  在實際開展班級的學習性區域遊戲時,我們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而在書中,對每一個區域都會有問題與對策的例舉和解答。針對教師在各個區域的環境創設與活動組織指導方面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分別闡述了應對的具體策略。每個區域的問題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應對策略也具體明確,具有一定的實踐指導性。例如我們都會遇到孩子對數學遊戲不感興趣,怎樣提高幼兒對數學遊戲的興趣是我們一線教師比較頭痛的問題。而書中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解答。書中還例舉了大量的活動案例,對每個案例的適合年齡段、活動目標、活動準備、操作要點都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讓我們可以在實際操作中進行參考、借鑑或受到啟發,選擇適合自己班級區域的遊戲內容和材料。在這本書的指導和引領下,我對幼兒園區域活動如何創設與有效的開展有了更深刻的瞭解和認識。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8

  近日,我讀了《塑造教師:教師如何避免易犯的25個錯誤》一書,感到這本書是一本難得的好書。

  《塑造教師:教師如何避免易犯的25個錯誤》一書中,著名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卡羅林博士,收集了教師們回憶的近200個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所經歷的最不愉悅,且記憶猶新的事件。這些事件,涉及班級管理、幼兒活動、課堂教學、成績評定、師生交往等等方面,內容豐富,舉例生動形象,真實地反映凝固了教師在教育管理中易出現的種種錯誤。讀著這本書,如身臨其境,從所舉教師的錯誤當中,思索著,對照著,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特別是從這些案例中進一步理解了孩子的感受,又一次站在孩子的視角審視我們的許多教育現象和處理方法。

  我不由地思考,教師和孩子究竟應該保持一種怎樣的關係才最有益於孩子的成長。現在我終於知道了,作為幼兒教師,在我的孩子面前,我們要保持著一份童心,去用自己的童心喚醒孩子的童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走進孩子的世界裡面去,讓孩子們感受你的愛,並和你做朋友。

  平時的工作中,我們往往忽略了孩子們的內心,忽略了孩子們真正需要的東西,我想我們要成為一位優秀的幼兒教師,就必須做到在教育孩子的同時“向孩子學習”,真誠地尊重孩子,勇於在孩子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愛心是教育的靈魂”,如果我們承認教育物件是活生生的人,那麼教育過程便決不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是應該充滿人情味。這本書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個案例後都有“處方”的形式,對發生的事件給予分析,幫助讀者找出問題的根本。這些分析根據人的心理發展的理論,提出許多現代教育理念,

  作者強調了對孩子的尊重、理解、關注、欣賞、支援、幫助,突出了作為教師應有的對孩子真誠的愛。諸如:“當你身處一個手指責別人的時候,剩下的四個手指其實在指責自己”,“優秀的教師,善於挖掘不擅長表現的孩子其他方面的優點”,“通情達理的教師會注意黑板禮節——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上黑板做題時的感受”等等。

  從事幼教工作四年來的我看完這本書,我覺得教師的言行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成功與失敗,表揚孩子還是批評孩子,促進孩子進步還是抑制孩子發展,是我們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想想自己也許在不經意間我的言語傷害了孩子,我卻不知道。

  有一句話說得好:“選擇一行,愛一行”,我也是這樣,我不知道選擇幼兒教師這個職業對還是不對,但是當我面對那一幫小鬼時,我覺得我應該做一個最好的教師,至少我要對得起這幫孩子!不知道我的將來會是怎樣的,但是至少我現在一直在努力,盡我的心去做我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應該做的,應盡到的一切義務與責任。

  一個真誠的教育者同時必定又是一位真誠的人道主義者。素質教育,首先應該是充滿人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喜愛的老師,一定是最富有人情味的,我立志要做一名最好的幼兒教師。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