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積累:評價他人的生活

高考作文素材積累:評價他人的生活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更容易進入大眾視野,評價他人生活變得越來越常見,這些評價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對於評價他人的生活,你是怎麼看待的呢?

  評價他人的生活1:

  我們都有自己的事,都有自己的經歷,我們只有自己瞭解自己,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當我們要做一些事時,總會有別人的干預。他們說的是為了我們,不想讓我們受傷,怕我們失敗,是為我們好。他們從自己的經歷,從自己的,來判斷我們應該怎樣。沒錯,他們是為我們著想,為了我們好,怕我們失敗。可是,這是從他們的角度來看問題,來思考問題。而從我們的角度來看問題呢?

  試想,如果我們聽了他們的,按他們說的來做,我們也許是可以避免失敗,可是我們能從生活中得到什麼呢?我們的生活不都是別人生活的複製品嗎?我們有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嗎?我們有自己對生活的看法嗎?我們又怎麼會有自己的生活呢?那麼社會又怎麼進步呢?創新又怎麼出現呢?

  我們有自己的生活背景,有自己的想法,沒錯,也許我們的看法是沒有父母或者朋友的正確,也許沒有他們看生活看得更深,但我們不經歷怎麼有自己的看法呢?又怎麼來驗證我們的想法是否正確呢?他們那時失敗了,或者怎樣,是否說明我們一定會失敗呢?是否一定會錯呢?是否一定會對自己不利呢?我們能用60歲的人們的思想,來對待我們20歲的生活嗎?我們有的是熱情,有的是勇氣。我們應該去大膽的過自己的生活,走自己的路,不應該失去自己的路,走他人的路。

  那麼,我們又該怎樣來對待別人呢?

  我們都是他人的朋友,將來我們也會成為父母成為長輩,我們應該怎樣做呢?我們做的就是隻要我們給了我們的'朋友或我們的晚輩建議,然後尊重他們的選擇,支援他們就行了。這是我們所能做的,也是我們應該做的。我們應該給他們機會讓他們親身經歷。有些事,必須自己經歷後,才能明白的。是朋友就應該為他們祈禱,給他們敞開大門,萬一他們失敗了,就應該安慰他們給他們幫助,這是我們該做的。也許這樣更好,更能幫助他們。人總是在失敗和挫折中長大的。

  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別人沒權利干涉的。應該尊重他人的選擇。我們不應該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他人。這種事經常發生在父母與子女間。父母經常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為孩子考慮,經常自己做主,而不管孩子的意見,雖然有的父母問孩子的看法,可是大多數是沒用的。因為父母經常以為孩子好為由,讓孩子沒有辦法。畢竟父母掌握著孩子的“經濟命脈”,孩子別無選擇。所以,父母也應該尊重孩子的觀點,孩子也應該有自己的生活,應該有自己的想法。讓孩子大膽的嘗試吧!讓孩子在不斷的嘗試中長大。溫室裡的小草是不行的,孩子應該經歷風雨的吹打。父母應該讓孩子感覺到,家是他們的後方,他們的後盾,支援他們;是他們的港灣,是他們的歸宿。當孩子們失敗或者受到挫折後,父母開導他們,給他們分析失敗的原因,讓他們從中學到東西。這才是父母應做的。這比管制孩子的行為和打罵孩子要好的多。

  評價他人的生活作文2:

  “凡一事而關人終身,縱確見實聞,不可著口。凡一語而傷我長厚,雖閒談酒謔,慎勿形言。”中國從古傳承下來的價值觀裡,評價他人是需要慎之又慎的事情。然而,慎行不代表不可行。如今,評價這兩個字卻似乎硬生生透出些貶義來。

  矛盾的焦點在於,我們是否有資格評價他人的生活?

  被評價的“他人”大略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公眾人物,一類是自己生活圈中的人。

  公眾人物能夠在自己的領域內有威望,前提就是獲得眾人的青睞。換句話說,公眾人物為自己謀取利益,必須要有眾人的信任這一通行令牌。此時,公眾人物的言行以及名譽,都決定了我是否要付出的信任。既然我已與他有利益上的關係,當然有資格評價。

  分歧往往產生在第二種情況上——評價自己身邊的人。在我看來,這種情況下的“有資格”與否,取決於我究竟想給他人帶來什麼影響。我們評價他人,本質上還是要給他人帶來影響——無論我們是否意識到。評價基於自己的價值觀,評價他人,實際上就是自己的價值觀與他人相碰撞的過程,撞出零星火花在所難免;但日子長了,誰對誰錯總能看得清楚,所以碰撞本身並不可怕,也無須迴避。

  因此更重要的問題是用什麼方式來評價他人。在評價他人和處理好人際關係之間找到一個恰當的平衡點,大概是每個成長中的青少年所要學習的必修課——君子和而不同,是需要深厚的修養的。

  儘量讓自己的評價出於善意的期待吧!因為做出善意評價的利遠大於弊。隨著社交方式逐漸多樣化,個體參與公共生活的意義越來越不可被忽視。我們在微博、微信中,總能看見他人的生活面貌,在評論區裡,或嘮些閒話瑣事,或對他人的生活事件寫下自己的評價。無論是讚美還是建議,只要他人能從中感受出尊重、善意與真誠,自然會把它記掛在心上。當語言的交流結束,他迴歸到自己的生活空間裡,時而能想起那些評價,便會更加在意自己不足處的修補或者閃光處的“添花”了。所以,“朋友圈”的評價真的可以在實際生活中形成一種良好的氛圍——個體積極地反饋外界評價。這無疑將言語的力量發揮到了極大。

  但我仍要滿懷遺憾地提及,生活中因為一些不好的目的,如妒忌和私怨,而對他人生活進行評價的例子也是不勝列舉。我不贊成這種做法,它讓評價者失去了發言資格。因為這種有失偏頗的評價僅圖一時口舌之快,本身的公正性有待商榷,並刻意地擾亂了他人的判斷,人為地給正常的認知設定障礙。古人尚推崇“舉賢不避親仇”的公正客觀,在一個人際關係理應更為透明的現代社會,我們定要從己身做起,抵制這樣的評價,為更為和諧的人際社交貢獻一份力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