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江蘇高考滿分作文大全

歷年江蘇高考滿分作文大全

  對於江蘇的高考,你瞭解多少,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歷年江蘇高考滿分作文大全,歡迎閱讀。

  “倔”和“笨”的力量

  大躍進時期,朱東潤老先生作為復旦中文系主任,自然被推上講臺作“多快好省”宣言。可是老先生卻牙根緊咬,面色難看。簡直要上刑場似的,支吾了半天才說出話來:“我原計劃五年完成的三本書,現計劃三年完成!”話音剛落,臺下便是一片鬨笑之聲。“太慢了!”可是老先生的倔勁卻上來了,說什麼都不肯再讓步:“不行!不能再少了!最少三年!”

  這若是被日碼萬字的當代作家看見了,怕也是要笑掉大牙的。何必這麼“倔”?何必跟“效率”較勁?簡直是一根筋!

  的確,對於講求效率的智慧的當代人來說,這樣的做法,實在是不知變通,乃至於冥頑不靈了。三年,豈止是三本,著作等身怕也不是問題。只要願意“坐家”,輕敲鍵盤,日碼萬字也能輕鬆搞定。只是,如此隨緣、如此寫作,其成果怕也如稀釋過的咖啡,醇香不再,喝起來恰如變了質的白開水。

  同樣“冥頑不靈”的,還有歷史學家江衍振老先生。他曾一度名聲鵲起,然而他的出名,卻不是因為有多少的“智慧”,而是因為“笨”。十多年的時間,老先生統共寫了三本書,加起來不過七十餘萬字,平均到每天不過百餘字。然而,為了蒐集史料,老先生訪遍了各地圖書館、書庫,翻閱了兩千多萬字的史料,直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如此辛苦如此笨,甚至弄得幾天幾夜不眠不休,最終才有了那麼一點老笨結晶。然而,這樣的著作,定心讀來,方知是“字字含血”啊!

  二老的作為,認認真真地昭示:真正的智慧,往往始於“倔”、成於“笨”,在於甘坐冷板凳,倔傲地向浮躁叫板,堅定地從“笨”處著手。古人吟詩“兩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方才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震撼。然而,這種精神離今天的我們實在太遠了。在速度與效率所帶來的緊張與刺激中,精品之作也離我們越來越遠。我不敢說今天市場上的作品全部流於平庸,但在市場利潤的引誘下,可以肯定的是,有一部分,甚至是一大部分作品,早已隨浮華而去!“流水落花春去也”,這流失了的春華,恰恰是我們最可珍惜的“智慧”。

  什麼時候,我們的作家能夠再一次手拍胸膛,咬牙切齒:“不行,最少三年!”?

  “老爹”的智慧

  老爹並不是我的親爹,之所以這麼稱呼他,純粹是為了與我那親生老爸加以分辨。

  老爹是做槓秤的。一手老繭可見他技藝之精湛。沒錯,老爹已經出師四十年了。

  老爹是拜師學藝的,聽說這做槓秤的是一戶姓胡的人家。本來是不外傳的,可是到了這一代卻突然沒有了接班的人,只好收下了老爹和蔣叔。他們兩個人性格完全不同,老爹呆板甚至有些迂腐,而蔣叔卻對人曲笑逢迎。

  他倆出師之後,在這一條馬路兩邊各自開了一家秤店。一開始兩家都紅紅火火的,可是日子一久,老爹的店面日趨單薄,冷清得有點淒涼,那褪了色的招牌即使擋在路上也無人問津。

  一日,老爹看不下如此冷清的店鋪,便關了門,信步走到蔣叔的店鋪。進店一看,可謂人氣興旺啊!嶄新而又鮮亮的招牌,更是讓老爹心裡一揪,既疑惑又羨慕。

  老爹就呆在蔣叔家,一直到天很晚,蔣叔的店才平靜下來。他倆在後院裡擺上一桌小酒,邊吃邊聊。老爹有點羞澀地問:“師兄,你說我家店鋪為啥那麼冷清,眼瞅著就要關門大吉了。你的店,怎的就忙得不可交?”嘆了口氣,點了支菸,又給擰滅了。

  蔣叔笑笑說:“你怎麼就這般榆木腦袋呢?都說顧客是上帝,上帝叫你給他的秤少一兩。你不能給他多一錢。你聽他的,照做便是了。嗬,想起來了,有個大商家叫我出五十杆缺二兩的秤,要不我分你一半生意?”

  老爹聽完,什麼都沒說,默默地喝完酒,朝蔣叔擺擺手:“那五十桿秤,你自己做呢!”

  老爹的店依然那麼冷清。直到有一天,聽說蔣叔的店被人掀了,他才跑過去看看。蔣叔被堵在店裡,落魄得像條狗。老爹問:“要多少才可以補救?”蔣叔說是四十桿秤。老爹回去一連幾日黑白不分地趕,總算幫蔣叔還清了。後來,蔣叔的店關門大吉,他在一天夜裡走了,再也沒有回來。

  老爹的店卻日漸紅火了。現在,每當有人懷疑斤兩有問題,小販們總是丟下一句:“這是老陳的秤!”那人便作罷了。

  是的,老爹即老陳,名喚陳實。人們就敬重地這個“實”字。

  民族智慧 代代傳承

  小時候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看爺爺用玻璃做佛龕。

  爺爺少年時是大戶人家的少爺,青年時遭遇侵華戰爭,中年時經歷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革——他做過地主,也做過農民,是舊時代到新時代的縮影。因而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積攢下來的智慧在爺爺身上得以集中體現。爺爺做的東西,總是閃耀著智慧的光芒。他做的玻璃佛龕細緻又精巧,每一條接縫都是筆直的,每一條花紋都是對稱的,放到現在,一定有人會說爺爺是“有強迫症的處女座”。

  除了玻璃佛龕之外,爺爺令人嘖嘖稱奇的小玩意兒還有很多。紅紅綠綠的膠片唱片剪成各種花色圖案,貼到玻璃上,做成玻璃花燈。元宵節的時候提出去,比起流水線上批次生產的塑膠或紙質的兔兒燈也好荷花燈也好,都要精巧透亮。奶奶穿舊了的衣服,爺爺戴上老花鏡,一雙粗大的手上下翻飛,不一會竟縫出一個小布包。別看這布包小,裡面竟有一個不易察覺的暗袋,錢財放進去,取用方便又不易失竊。最妙的是爺爺親手做的一根柺杖。普通的柺杖上,爺爺用榫卯安了一個可摺疊的小凳,走路走累了,放下小凳,凳子腿加上柺棍正好4根,柺棍瞬間變成小凳子,可以坐下休息。

  多年以後,爺爺去世。我便再也沒有見到過那樣精巧的佛龕,也再沒有見過那樣玲瓏剔透的花燈。爺爺給我做的那隻小布包,我小心翼翼存在衣櫃裡。可不管是媽媽還是姑姑,都再也沒有這樣好的手藝。只有那個帶小凳子的柺棍,悄然間成為廣大老年人的福音,稍微起個早,便能看到滿大街都是拄著這種柺棍的老人。那時候爺爺已經過世8年了。

  提到智慧,我們能想到的總是像牛頓、愛因斯坦、霍金這樣的科學家,他們用智慧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科技的高速發展離不開他們智慧光芒的指引。然而我覺得,另一種智慧也不容忽視。它很小,不起眼,不仔細思量,甚至不覺得它是智慧;然而等到它消失的那一天,你一定會覺得生活失去了斑斕色彩。這就是廣大勞動人民千百年來在這片黃土地上積攢下的生活智慧。

  我的爺爺只是一名非常普通的老人,他做的東西算不上“作品”,更談不上“有造詣”、“大智慧”,但他去世之後,他的奇思和巧技就隨風消逝再也不見蹤影。華夏文明傳承千百年的漆雕、精緻中藥、古琴演奏、宣紙刺繡等等,這些凝聚著勞動人民智慧的文化結晶正在慢慢消亡。沒有傳承人,我們終究會有一天只能在史料上看到它們,輕輕感嘆一句:我們的祖先真有智慧!

  發展科技是為了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但物質生活更加豐富、便利的同時,也不能忽視這些曾經燦爛輝煌的智慧的結晶。關注技術革新的同時,傳承文化的瑰寶,人們的生活才能更豐富、更精彩。這何嘗不是更高一層的智慧?

  爺爺在世時做的玻璃佛龕還有一尊儲存完好的放在家裡,我相信總有一天,會有人能做出比這更精巧的佛龕來。把這勞動人民的智慧傳承下去。

  中國,咱們慢慢來

  中國古代戲曲中“水詞”佔據著重要的地位,“水詞”便是廢話,《西廂記》中“開言有語叫張生”,“開言有語”便是水詞,沒了水詞,音韻不諧,聽著也就不美。汪曾祺曾經提出將水詞編寫整理成冊,以供研究。

  中國人的骨子裡蘊藏著一種不緊不慢的智慧。從舜至成湯以來,強大的民族賦予了華夏子孫細細思考的能力,濡養出如同老者一樣耐心的智慧。

  從前啊,女孩子會小心翼翼地聚攏起花瓣,用一個下午的時間,將其磨成細膩香甜的胭脂;母親手中的青紅翠綠金絲黑線細細纏繞,打出梅花結或是菱形絡子;工匠們會為桃木的窗戶、衣邊的滾子設計上百種圖案,只為保證一宅人、物的美。

  對美的執著乃至苛刻的追求,使以往的中國人從不缺乏耐心的智慧。中華的文化亦是一脈相承,不似義大利,他們從羅馬的廢墟上建設了自己的家園,而語言文化卻與羅馬毫無關聯,所以當他們自稱為“羅馬人”時,拉封丹的驢子笑了。

  可是我不明白,為什麼當下的人們對那些細緻且耐心的景象視而不見。木心先生在酒館看見夥計往黃酒中加糖,便感嘆江南不在。舊時黃酒是不加糖的,如今的人們已無耐心去細細品味酒中的苦澀和香甜了。若是有一天,我們只得稱那些一筆一畫勾勒出百子圖和年畫的人為“他們”時,又有何證據來告訴世人我們是華夏子孫?

  西塞羅說:“我喜歡青年人有老人的智慧,正如老人有青年人的智慧。”

  作為一個古老的民族,華夏的大地上洋溢著蓬勃的朝氣。而值此發展騰飛之際,我不禁要善意地提醒:中國,咱們慢慢來。

  時下中國,百年來的自卑、自尊、憧憬與焦灼使人們迫不及待地去迎接那似乎必將到來的一派歌舞昇平。我們似乎漸漸失去耐心,失去沉穩,只因一些同胞失去了對傳統文化的記憶。輪船、高鐵、飛機,科技的進步使天涯比鄰,經濟的簽約日益頻繁,而誰又能保證,那些“合同”比孔子木車上的典籍更使人信賴?

  我們是否還有耐心,冷靜地對待發展,放緩“席不暇暖”的腳步,盤點古典文化,重拾耐心的智慧?如果不能,來年祭掃時,牌位上就會出現一個和藹的老人,笑問:“你是誰?你從哪兒來?”

  中國,咱們慢慢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