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學生寫真實的自我高考作文指導

鼓勵學生寫真實的自我高考作文指導

  當前,要鼓勵學生寫真實的自我,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有三個:一是為我省的高考命題確定一個基本的內容取向;二是促進教師評文觀念的轉變,多鼓勵那些能夠從實際生活選材的好文章;三是在作文教學中也注意更緊密地聯絡實際生活,鼓勵學生寫真實的自我。

  1.為高考作文命題確定一個基本的內容取向。

  筆者認為既然高考分省市自主命題制度將長期實行,既然我們自己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題方向,我們就應該在尊重寫作規律和有助於提高我省寫作教學效率的前提下,為高考作文命題確定一個明確的基本取向。換一種說法,這個“基本取向”也可以理解為“鮮明特點”,也就是說,點,而且讓大家都知道,從而形成對中學生寫作的很強的導向作用。目的是讓廣大師生經過幾年的思索和實踐,知道在這樣的一種基本取向內,什麼樣的文章是好文章,並且知道好文章應該是怎樣寫出來的,從而發揮出促進教學的良好效能。

  這個“基本取向”不能狹窄,要有相當的豐富性;不能脫離實際,要與中學長期的作文教學保持很好的延續性;也不能偏離《課程標準》的要求,不但不偏離,相反,還應是有利於我省全面推開的課程改革。因此這樣的“基本取向”就只能是緊密聯絡生活,就應該是便於學生表現自己的生活積累和所思所悟,便於學生寫真實的自我。筆者感覺,從我省過去三年的作文命題來看,這一特色是不夠明顯的,因而有必要形成共識,以明確共同的努力方向。

  能否形成這種共識非常重要,因為它決定著能否把考試這一最重要的激勵機制引入到教學中來。人都需要鼓勵,需要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效。教師如此,學生也是如此。而高考的形式與成績又是大家所極為關注的一件事情,在這件事情上,實在應該讓大家方向更明確些,努力更富成效些。

  課改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教材。2006年開始,我省各地市高一普遍選用的人教版必修教材有一個很大優點,那就是寫作訓練設計得比較好。例如第一冊中有四個寫作專題:

  (1)“心音共鳴——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

  (2)“親近自然——寫景要抓住特徵”。

  (3)“人性光輝——寫人要凸顯個性”。

  (4)“‘黃河九曲’——寫事要有點波瀾”。

  每個專題又分三部分內容,即“話題探討”、“寫法借鑑”和“寫作練習”。整個內容有很強的指導性,又始終以“寫”為核心,很實用的。比較我們以往教過的寫作“教材”,它最成系統,最好運用,尤其是它注重從基礎抓起,跟學生的實際生活又聯絡得比較緊密,是很難得的。有了比較理想的教材,我們更應該考慮一下,考試命題應如何與平時的寫作訓練結合得較好一些,如何讓教材的優勢在我們平日的寫作練習中得到發揮。集中精力和明確目標,往往是辦好一件事的有效方法。閱讀可以有精讀和略讀之分,寫作為什麼不可以突出重點,著重培養最有用的那一部分能力呢?生活中退與進往往是相對的,乍一看,在一段時間內為命題確定一個基本的取向,好像範圍有所限定,好像是一種退步;但如果它的導向性增強了,與基礎訓練聯絡得更加緊密了,學生作文因此更加本色了,更能反映他們的實際生活和真實面貌了,那就應該看作是一種進步。

  我們現在其實很需要這種進步。

  2.實現教師評文觀念的轉變,多鼓勵聯絡生活的好文章。

  說到教師評判作文觀念的轉變,我不由想起20xx年中考評卷中的一件事情。有一天,評一篇《語文為我們架起友誼的橋樑》的作文時,老師間意見有些分歧。作文內容是寫“我”(看得出,“我”是一個靦腆的姑娘)原本不喜歡語文,上了中學以後對同學、對環境也都感覺有些不適應,尤其是對同桌,更感到與自己性格差異很大。有一天老師要求寫作文,題目是《我的同桌》。“我”一時競不知從何下手,可同桌卻寫得很快,不但寫出了“我”的很多優點,而且寫得很像“我”。“我”讀了很受觸動,便也認真地寫下了自己的這位同桌。兩個人透過互看作文一下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從此便經常交換閱讀。這樣,“我”不但培養起愛寫作文的好習慣,還因此而有了一個好朋友。當時一部分老師感到這作文寫得很樸素,很實在,還很有性格特徵,是一篇好文章;尤其是感覺作者對“語文”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很真切,在領悟力上也顯得很突出,更應當給予鼓勵,可判為一類卷。可也有一部分老師認為它行文較粗糙,語言也不很美麗,應評為三類卷。我覺得這個例子表明教師在評文標準上其實是存在著一些差異的:一些人較注重語言、形式,一些人則更看重內容、情感。由於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往往一時很難做到文質兼美,於是老師們的意見就難免會有分歧。現在的問題是:如果有兩類文章同時出現在教師面前,一類是生活氣息濃郁,興致勃勃,而語言切相對幼稚;一類是文化色彩明顯,語言也相對精緻而“成熟”,但卻有較多的模仿借鑑痕跡,那麼教育更看好哪一類呢?――實際情況是往往更多地肯定後者而忽視前者。這當然很值得商榷。但現在的情況是教師的喜好對學生平日的寫作正在產生很大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又反映為他們的作文狀況。

  評文標準的轉變其實取決於教學思想的轉變。大家,寫作的核心過程就是學生實現“雙重轉化”的過程。即學生首先要有從現實生活、從所聞所見的客觀事物實現向思想認識的轉化,然後才會有從認識、情感向文字的轉化。在這雙重轉化中,第一重是基礎。第二是關鍵;第一重聯絡著更多的人文性,第二重顯現著更多的工具性,都是不可或缺和不可偏廢的。但現在的情況是,因為第一重轉化關係著人的整體提高,非常困難,而且不是語文一個學科就可以承擔得了的,因而大家就容易把注意力放到我們語文老師責無旁貸的第二重轉化上來。但沒有第一重轉化就沒有我們所期望的第二重轉化,因此我們往往對學生所寫內容感到不滿意。現在我們要實現教學思想轉變,就是要充分認識到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是無法迴避,也不應當迴避的,不但不迴避,相反,還應看到它為我們語文教師展示才華和對學生施加影響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記得顧振彪先生曾經說:學生對寫作沒興趣,是因為沒有“動情點”,而沒有“動情點”又是由於思想和情感境界比較低下的緣故。因而培養寫作能力的過程,其實也就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境界,促使他們從根本上提高的過程。這當然很不容易。也正因為如此,《語文課程標準》告訴我們:“教師要努力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繼續學習,更新觀念,豐富知識,提高自身文化素養;要認真讀書,精心鑽研教科書,在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合作互動中,加強對學生的點撥和指導,實現教學相長。”這表明,要承擔起我們應當承擔的工作,對我們教師來說,又首先面臨著一個再學習和再提高的任務。而且牢固地樹立起這樣一個觀念,對我們教師來說,或許還是最為重要的呢!

  3.在日常的讀寫教學中處理好以下三個環節。

  如何在我們平日的作文教學中更緊密地聯絡現實生活,幫助學生更多地認識社會,也認識自己,從而促使學生的寫作水平與思想意識獲得同步提高呢?筆者認為重要的是處理好以下三個環節。

  一是在閱讀教學中向學生顯示作者是如何聯絡生活的,高考作文指導《鼓勵學生寫真實的自我4》。也就是說,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看到文章的`寫法,還要讓他們感受其中的生活和作者的情感。例如教《社戲》這一類課文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可以問學生,作者認為一個男孩子最可貴的品質是什麼?是學習嗎?是長相嗎,是搞好人際關係嗎?都不是。作者用自己的描寫表明,一個男孩子的最可貴的品質是能幹,是熱情,是無私,是對他人的體諒。作者認為“雙喜”、“阿發”等小夥伴是具有這些品質的,也正是因為跟這樣的一群小夥伴在一起,“迅哥兒”才感到那夜他看了最好看的戲,吃了最好吃的豆。同樣,教《藤野先生》這一類課文時,我們是不是又可以問學生,作者心目中一個成年人的最寶貴的品格是什麼,顯然,那是藤野先生的正直。這種正直表現於他對學業的專注,對事實的尊重,尤其表現於他的平等待人(哪怕對方是一個弱國的青年),於是他成為魯迅心目中最可敬重的人。闡釋課文中的這些觀點,這些看人看事的角度、方法,正是把教書和教學生認識生活結合起來了。經常這樣做,就能給同學們一些啟發,就能讓他們在生活中有類似的發現和感悟,就能讓學生在讀和寫的過程中有發現的樂趣。

  在課本中,像這一類能給人以啟示,能教學生如何去感悟生活的例子其實是很多的。像《背影》一課,它告訴我們,苦難可以聚攏親情,感動需要背景。試想,如果沒有家庭的一連串的不幸,沒有作者父子對未來的共同的迷茫,和他們彼此間黯然傷神的離別,又哪有“我”面對“背影”的感動?像《最後一課》,它告訴我們,感動可以激發感動,而美好的情感又可以在瞬間把一個普通的人照耀得非常美好。不是嗎?正是由於有了韓麥爾先生的感動,於是才有了小弗郎士的感動;正是由於有了愛國情感的照耀,於是韓麥爾、小弗郎士等這些非常普通的法國人才一下子顯得十分美好。老師們倘能經常地引導學生去認識課文中的這些思想內容,實際上也就是在教學生如何發現和捕捉感動,就是在教學生如何發現和捕捉生活中的美。一句話,這樣做,就是把生活引入了我們的閱讀教學。

  二是引導學生借鑑閱讀而進行寫作。把生活引入閱讀教學是把它引入作文教學的基礎,閱讀教學的規律之一,就是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有較充分的聯想、感悟、融情、共鳴。怎麼聯想?由文字元號到實際生活,由課本內容到自己的所聞所見。要讓學生有機會把自己在實際生活中的見聞、記憶“移人”到文字中來,並形成習慣。感悟什麼?感悟文中所敘事件的意義,所些人物的性格,文字的主旨,並習慣於把它當成活活潑潑的生活來看待。同樣,所謂融情,就是讓學生在閱讀中融入自己在生活中對類似人物、事件的真實感受;所謂共鳴,就是指在文字的啟發下,使學生內心原有的情愫、感受在共識中進一步得到強化。――有了這樣的基礎,學生的寫作也就有了很好的借鑑。因為告訴我們,閱讀中善於“聯想”的人,寫作中也善於把自己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經過提煉而寫人文章;在閱讀中善於感悟的人,因為有這種良好的思維品質為基礎,在寫文章時當然也會有較明確的主題意識。同樣,那些在閱讀中善於融情,並經常能獲得情感共鳴的同學,在寫作中自然也更明白渲染的作用,更會重視細節的描寫效果,更會抒發自己的感情。總之,我們的目的是讓學生借鑑讀而學會寫。讀,倘若善於聯絡生活;寫,自然也不至過於空泛。例如在現今的“”中,面對著一個個很寬泛的話題(寬泛是“話題”固有的特點),學生們往往不知從何下筆。像“開始”、“等待”、“細節”、“名與實”、“進與退”等話題,都曾使一部分同學感到很為難。這時,那些善於聯想的同學,那些善於向生活索取素材和獲得感悟的同學,就顯出自己的優勢了。他們往往先是運用自己的積累給“話題”注入一些相關資訊,使之由寬泛變為具體,然後再圍繞著這個經過改造的新話題來選擇可寫的材料。如將“開始”改造為“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將“等待”改造成“等待是成功的要素之一”,將“細節”改為“細節決定成敗”,將“名與實”改為“實至自然名歸”,將“進與退”改為“進退之間便成節奏”等等。由於這種改造能使他們選擇材料的方向變得明確起來,於是可寫的材料便常常會“自動地呈現在眼前”(學生語)。尤其可貴的是,有了可寫的材料以後,他們還能運用自己的習慣,想想這材料(材料記敘的是一種生活現象,而生活現象也就是“生活”的組成部分)到底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然後再以這生活的啟示為中心去連構行文,效果往往很好。這些例子告訴我們,學生是可以透過對讀的借鑑而領悟寫作的正確方向的。

  三是要讓學生明白,作文的根本目的在於與他人進行交流,因而應儘量表現自己對生活的觀察與思考。要告訴學生,這種觀察應是真實的、細緻的、獨到的和富有啟示性的,這種思考應是誠實的、清晰的、合乎邏輯的和耐人尋味的。它們的共同特點都是針對現實生活的,因而文章中應有涉及生活的實際內容,應有針對這一內容的內心體驗。要讓學生認識到,我們所有的積累、思索、體驗,都應服務於這樣一個目的:對生活、對社會、對宇宙、對自身形成較真實和較深入的認識。這才是青少年體現於文章的最有價值的聰明,這才會給我們的交流奠定較高的基點。現在多數學生最缺的就是這種認識,他們只注重主觀感覺,而不重視客觀世界,把幼兒時代“以我為中心”的心理定勢延續到了中學時代。由於只重主觀感覺,於是便覺得實際生活中的所聞所見跟寫文章沒有關係,便覺得生活中沒東西可寫。勉強去寫當然也只能是發一點感慨,只能是“借鑑”他人的文字——或是想象一個情意濃濃的畫面,或是描寫一個發生在外國的故事。這樣對現實生活總是隔著一層,自然也就難以有所“發現”,難以展現中學生本來所具有的聰明。現在有些學生為了早見成效,喜歡模仿,這雖然也不失為一種學習方法,但它卻只相當於繪畫學習中的“臨摹”,而不是“寫生”。這樣做或許也能夠看到別人在生活中的發現,看到別人的某些聰明,卻難以表現自己的獨到感悟。尤其是難以“發現”生活的樂趣。為什麼我們常常感到一些同學的文章內容稚弱,氣色蒼白?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文字的背後缺少敏銳的目光,缺少鮮活的思想。

  事實表明,只要我們的引導是正確的(同時還得有點兒堅定),學生在生活中其實是很能有所發現的。記得有一位學生寫自己的奶奶信教,原來用不以為然的語氣來寫,有一個先人為主的概念,於是就寫得很一般。後來筆者讓她增添細節,讓她融人自己的真實感受,文風就變了。其中既有對奶奶“虔誠”、“執著”的描述與感嘆,也有對長輩皈依“我主”的思索與質詢,顯得很沉實。而好文章往往又是可以帶出其他好文章的。另一位同學於是寫自己的姑姑,命運多舛,長年吃素,最終憔悴而死。難得他在結尾處還引發出自己的三重感慨:即一方面是姑姑臨死時對親人的依戀,另一方面則是親人(也就是作者的父母)只希望姑姑“上天”後“保佑”自己的“錯位”,以及作者對姑姑淒涼一生的深切悲哀。記得念這些作文時,不但同學們神色凝重,就連我們這些成年人也是深受觸動的。

  筆者常想:如果這樣的學生能多一些,如果這樣的經歷能多一些,我們語文老師該是多麼的幸運啊!生活中,為什麼我們常常感覺自己不夠走運?原因也許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之一也許就在於我們還不是那麼堅定。我們往往在身不由己中失去了自己的方向,同時又在不知不覺中習慣了另一套做法。於是我們便常常感覺尷尬和苦悶。現在,倘若我們眾多的語文教師確實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去做,並且還能旗幟鮮明地加以提倡和熱情洋溢地予以實踐,尤其是我們相信這樣做可以和考試有很好的銜接,相信學生堅持這樣的練習將可以獲得很好的回報,我們將會是多麼快樂啊!

  從20xx年開始,我省已加大了作文在高考中的分值比重,相應的,作文教學也引起了人們的更大的重視。筆者以為這實在是一項意義深遠的變革。雖然它的繼續推進還需要一些相應的條件,雖然它的深遠影響還有待於更多的時日才能充分展現,但對我們語文老師仍不失為加強作文教學的難得機遇。我們實在應該及時抓住這一機遇,儘快改善中學生的寫作狀況。不但努力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而且致力於改善他們的文風和精神風貌。如此,則不但作文考試將更具信度,就連我們語文教師平日的工作也會更顯有益和有趣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