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2卷高考作文真題賞析:鏨刻者言

全國2卷高考作文真題賞析:鏨刻者言

  一看題,我便不假思索地想起了央視新聞《大國工匠》節目中那個鏨刻師傅,他在普通而平凡的崗位上,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創造了別人認為不可能的可能,我們為他的執著追求、技藝精湛、愛崗敬業精神而喝彩!

  鏨刻者是北京某集團的一名工藝師,他用純銀精雕細琢鏨刻的“和美”純銀絲巾,在去年北京的一次國際峰會上,作為國禮贈送給峰會的'國家領導人和夫人,“和美”純銀絲巾得到外國友人的青睞,在一片讚美聲中,中國的鏨刻工藝,名聲大震,促進了中國和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

  鏨刻是我國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工藝,它使用的工具叫鏨子,上面有圓形、細紋、半月形等不同形狀的花紋,工匠敲擊鏨子,就會在金、銀、銅上鏨刻出千變萬化的浮雕圖案。

  有人問鏨刻者,像絲巾這樣精美的工藝品,他是怎樣做出來的?

  鏨刻者說,為了分別作出果盤的粗糙感和絲巾的光感,他反覆琢磨、試驗,親手製作了幾十把鏨子,最小的一把在放大鏡下做了好幾天。

  鏨刻者說,開好鏨子僅僅完成了製作國禮的第一步,最難的是,在這個厚度只有零點幾毫米的銀片上,有無數條細密的經緯線相互交錯,在光的折射下才能形成圖案,而這需要進行上百萬次的鏨刻敲擊。

  鏨刻者說,下手時必須穩、準、狠,要特別精細,全神貫注,更不能鏨透了。上百萬次鏨刻,只要有一次失誤,就前功盡棄。

  追求極致是鏨刻者給自己提的標準,為了做出支撐果盤的中國結,他的右手曾經起了厚厚一層繭子。

  有人問,用手工編織中國結那麼辛苦,為什麼不用機械鑄造呢?

  鏨刻者說,他們是設想過用機械鑄造出來,再焊接到果盤上。但是,鑄造出來的銀絲上有砂眼,儘管極其微小,但他心裡卻怎麼也過不去。在他心目中,沒有瑕疵,並且是純手工,這才配得上做國禮。

  聽了鏨刻者的這些話,我心裡由衷的感動,對鏨刻者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和創造性勞動的崇高品質和偉大精神致以崇高的敬意!

  但想到當今社會中“勞動信仰”缺失,勞動觀念淡薄,好逸惡勞、投機取巧、坑蒙拐騙、不惜泯滅人性侵佔別人勞動成果的醜惡現象,心裡感到無盡的憤怒和憂慮。

  唉!什麼時候,鏨刻者的品質和精神才能廣泛被人們效仿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