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來歷作文600字(精選14篇)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600字(精選14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明節的來歷作文600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 篇1

  說到清明節可謂是眾人皆知,但是你知道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嗎?如果你不懂就聽我說一說。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日子,也正是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日子。傳統的清明節起源於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節跟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的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

  清明節還有一個傳說:春秋戰國時期,晉公子逃亡到國外,在中途餓暈了,介子推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從而十分感動。19後他終於當上了國君,封賞忘了介子推,很多人勸他去討賞,然而他去綿山隱居了。晉文公聽說後,親自去請介子推,可介子推就是不出來,後來有人建議火燒綿山。大火燒遍大山,可沒見介子推,火熄滅後人們才發現介子推和老媽媽燒死於老柳樹下。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把這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天晉文公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生,封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把此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的習俗有掃墓祭祖、踏青、插柳、放風箏、盪鞦韆、射柳、蹴鞠、鬥雞、植樹、蠶花會等。

  至今,清明節已發展為我國漢族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 篇2

  清明節,雨紛紛,先人墓前去祭掃。清明節是一個祭拜祖先,打掃墓地的一個節日。

  清明節是春秋時代創造的,是因為公子重耳與另一個公子爭奪權位,但權利不夠重耳便流走到他國。他們走入了一個山谷裡,裡面啥都沒有。大臣子介子推便從自己的腿上割了一塊肉,拿來給重耳煮湯喝,重耳知道後萬分感激。19年後,重耳終於當上了皇帝,但他忘不了介子推對他的恩情。別人都讓介子推去領賞。介子推說:“重耳是我的主公,我的性命都是他的,更何況一塊肉!”

  經旁人提醒,重耳記起了介子推對自己的恩情。他對奴才說:“宣介子推!”但介子推早已迴歸大山,他當然不會去了。重耳生氣地說:“把山燒了,看他出不出來。”於是他們把山燒了,但不見介子推出來,他們便上山察看只見介子推被活活的燒死在樹旁。重耳難過地說:“將今天封成清明節,只能吃素不能吃葷。”

  可我們忘了介只推對重耳的恩情,忘了清明節的習俗!更忘了清明節不能吃葷,只能吃素。我們現在花錢大手大腳,清明節不能吃肉都忘記了。我抖膽問大家?這一些古代流傳下來的習俗都記不住了嗎?那我們用什麼來學習古代上下5000年的文化?請大家好好學習,習俗。讓我們更加了解古代的千古風韻。

  做好每一件事,需要從小事做起。也像上數學課要背好公式,才不能做錯一樣。讓我們把每一個節日過好,記住他們的習俗。

  所以每年的清明節,我要祭拜祖先,對祖先說:“請太爺爺放心,我們一切安好!”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 篇3

  清明節的歷史非常悠久,你們一定想知道清明節的來歷吧,我來跟你們講一講。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之一”。八節為: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清明,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曆書》記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蔣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些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寒食與清明併合為一日,即為現在的清明節。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盪鞦韆等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民間百姓都以盪鞦韆為樂。踏青之風也極盛行。北宋時期清明節極為盛行,現在流傳下來的張澤端的《清明河上圖》描繪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間清明時節東京(也就是今日的開封)汴河兩岸的人物景象。

  從二零零八年開始,我國將清明節定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至二零零九年又改為三天,一直延續至今。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 篇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又是一年清明到,天空應時下起了小雨,天灰濛濛,不時夾雜著風,感覺冷冷的,有些淒涼,讓這個特別的節日顯示出獨有的韻味。

  我們一大家族人,踏在泥濘的小路,穿過被雨水洗滌過的樹林,來到鐵山坪“祖祖”的墳塋。

  作為家族老大——大舅公來到墳前就挽起衣袖奮力清理雜草,二舅公拿出準備好的帕子輕輕的擦拭石碑上的灰土。婆婆和姨婆找來棍子掛青,給祖祖打遮陽傘。伯伯、爸爸、表叔們和我們小字輩兒都清理周圍的垃圾,大家的動作都輕柔而緩慢。這時一陣風,輕輕吹過,帶著絲絲憂傷。我好像被這憂傷的氣息感染了,鼻子不由的一酸,眼前模糊了,好像回到了小時候。

  祖祖生長在農村,特別愛乾淨,小時候我的衣服都是她洗的。她特別愛菊花,她常說菊花是花中君子,清麗、高潔。有一次我把口香糖扔到了菊花上,祖祖看見那把臉一沉,嚴肅地對我說:“菊花是能玷汙的嗎?”於是,她拿起手帕,輕輕地擦拭著菊花上的口香糖,就像對待她的寶貝似的…。。

  我凝視著那一張張寄託哀思的紙錢在火中發黃、捲起、變灰。眼前彷彿又出現了祖祖的音容笑貌。他彷彿就立在我的身邊,似遠非近,似近非遠,彷彿我們一伸手就能把他抱住。一陣風吹來,還是被無情的風吹走了……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 篇5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憤上子孫來?”又是一年清明節,自從外婆逝世後,每逢這個日子,爸媽總要到外婆的墳前燒紙焚香,禱告一番。今年又要給外婆上墳了,我本不願去,可爸媽死活要帶上我,說是別忘了祖宗。

  這次上墳與以往不同,以前,爸媽已經燒了許多紙紮的大件,諸如外婆有了別墅、院牆、搖錢樹之類的東西。爸媽想,外婆這些年在陰間待著寂寞,就尋思著給外婆他老人家送臺電視機,還順便買了幾沓冥鈔。面值有幾十萬、幾百萬的。

  總算是到了外婆的墳頭,爸媽讓我和他們一同磕頭,接著又把冥鈔燒了起來。爸媽邊燒邊說:“媽,兒女給您送錢來了,您可得收好。”我聽了不禁想笑:外婆去世好多年了,怎麼會花錢呢?再說,錢那麼多,花也花不完吶!於是,我看了爸媽一眼,說:“外婆,錢那麼多,若是花不完就攢到附近的儲蓄所裡,又安全又能支援國家建設!”爸媽聽了忍不住想笑,但隨即又嚴肅起來,還白了我一眼。爸媽又把紙紮電視機燒了起來。邊燒邊叮囑外婆要注意安全,並保護好遙控器。我不禁琢磨著:現在連迷信也都“科學化”了啊!

  在回家的路上,我故意問爸媽,那電視機沒有電源,該怎麼看啊?爸媽瞪瞪我,不予回答。我一下子明白了:這一切都是假的,都是做給活人看的。我越想越困惑:這樣的迷信又是何苦呢?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 篇6

  4月2日,我們明鏡小學四年級的同學來到烈士林園給那些革命先烈們掃墓。

  走到烈士陵園,映入眼簾的一片松柏樹,蒼翠欲滴,挺立在道路兩旁。樹的後面就是一塊用石頭築成的紀念碑。那座紀念碑足有幾層樓高,矗立在用石頭鋪成的路面上。紀念碑上刻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在陽光的照應下熠熠生輝。

  我正沉迷於這壯觀、雄偉的景象中呢,活動就開始了。

  主持人走到紀念碑前,宣佈第一項:唱國歌。主持人的歌聲響起,大家跟著唱了起來“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大家都把右手高高舉過頭頂,行了一個標準的隊禮。所有人都昂首挺胸,站的筆直。這歌聲是那麼的洪亮!那麼的激昂!許久,大家放下右手,歌聲也很快停止了。開始默哀了。同學們一個個都低著頭,沉浸在嚴肅的氣氛中。此時的我浮想連篇,腦海中浮現出一幅幅感人的畫面,這些革命先烈為了下一代幸福美滿,安詳快樂的生活,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用自己所能盡的全部力量,在無情的戰場上奮戰到底,永不退縮。革命先烈們,我們會去完成你們未盡的事業,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明天!時間飛逝,很快就到了獻小白花的時候了。我們一隊一隊繞著紀念碑敬獻小白花。輪到我了,我小心翼翼地捧著小白花,邁著沉重的步伐,輕輕地把小白花放在紀念碑上。

  烈士們,安息吧!我們會去完成你們生前的遺願,讓和平永駐人間!在此,我向你們致敬!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 篇7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三月節”。冬至後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菸節”。

  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於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鑽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在古人的觀念裡,108是代表完滿、吉祥、久遠、高深的大數,把清明放在冬至後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義。清明的得名,不僅緣於萬物此時的生長清潔明淨,也緣於這一時期的太陽也是清新的太陽,流轉於這一時期天地之間的陽氣,也是清新的陽氣。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 篇8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清明節是我們追憶先輩,寄託哀思的`一個傳統的節日。在這個節日裡,青山含悲,蒼天落淚,在綿綿細雨裡,我們傾巢而出,在祖上的墳頭燒香默哀,在墳頭的四遭植樹懷念。

  清明節是怎麼來的呢?原來這與中國歷史上的一個人物有很大的關係。這個人曾經和春秋晉文公重耳有相當密切的交情。話說當初重耳流亡諸侯的路上,飢不擇食的時候,是他割下自己的大腿肉讓他活命的,對了,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介子推。

  按說,這樣的人,在重耳復國當上霸主後,一定會受到重用的。的確,晉文公確實要重用介子推,可是這個介子推不領情啊,三請三顧都搬不動他。這個倔強的老頭,最後為了逃避晉文公的打擾,不得不帶著老母親跑到了千山,結果被晉文公一把火給燒死了。

  晉文公為了表達對介子推的懷念,並銘記自己的過失,就把燒死介子推的大樹劈成木板子,做成為木屐,穿在腳上,每每聽到木屐的聲音,不禁掩面淚流,假惺惺的說“悲乎足下”。

  為了悼念介子推,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是寒食,任何家庭不得生火做飯,喝冷水,吃乾糧,並在寒食上山植樹。到了唐朝玄宗的時候,詔令天下:寒食上墓,於是演變成為清明掃墓。

  千山依舊介子亡,寒食無雨淚也滂,每逢清明倍思君,山前墳後種樹忙。因為有了這個介子推,中國就多了一個節日,這個節日在今年被政府法定為傳統的節日,可以放假一天,在你為自己的先人掃墓的時候,你是否也會想起,原來清明節也就是寒食節,這個節日與介子推有莫大的關聯呢?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 篇9

  清明節,我們全家一起去老家祭祖和掃墓,緬懷先人,爺爺奶奶準備了鮮花與紙錢,先人的墓地在老家後山的半山腰上,因為前幾天的下雨,崎嶇的山路變得泥濘,我一腳深,一腳淺地跟著爺爺的步伐,山路邊長滿了油菜花,梨花等各種花陪伴著我,我閉上眼睛,大大地吸了一口氣,好舒服呀,這就是春天的氣息。

  來到了墓地,爺爺奶奶擺好鮮花,弄好紙錢進行祭祖,在我們祭祖完回來的路上,我就問爺爺:“爺爺,清明節是怎麼來的呀!”爺爺笑著對我講起了清明節的由來。

  相傳在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因為不想被人殺害,而四處逃難,在逃亡的途中,在一個沒有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跟隨他的臣子找食物也找不到,當大家焦急萬分的時候,有一個叫介子推的臣子偷偷地割下自己的一塊大腿肉,煮湯給重耳喝,重耳才漸漸恢復精神,當重耳知道這個肉湯是介子推身上的肉時,流下了眼淚。

  後來公子重耳當上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他重重地獎賞了與他一起流亡的功臣,卻忘了當年救他的介子推,介子推最不喜歡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了,於是就獨自離開去了綿山。

  晉文公聽到後,羞愧莫及,就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但綿山太大,找不到,於是有人出計火燒逼出介子推,大火越燒越旺,但並沒見到介子推,等火熄了後,派人去找時,發現介子推揹著他的母親在一顆老柳樹下死了,寫下“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又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原來清明節除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詩以外,還有這麼一個動聽的故事啊!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 篇10

  古人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當我想起唐代大詩人的這句詩歌時就想

  到好像清明節快要到了,清明的腳步已經不遠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於,清明節是在學校過的不能在家裡過。在家裡,吃上那平時吃不到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餚啊!而且不能在家裡和家人一起去鄉下踏青,給死去的故人請安,給他們拜年,送上家中做出來的佳餚——清明果讓他們保佑我的學習更好,學業成功。

  於是,星期六爸爸在家很空,決定帶我回鄉下去給奶奶掃墓。我立即拿來自己家裡做出來的清明果,拿來一個籃子在下面鋪了一張乾淨的報紙,然後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鋪在裡面,以免發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後,我把籃子放在車子的後備箱中。一切準備就緒,我們全家就坐上了車子。在坑坑窪窪的山路上車子不停的顛簸,這時我想起了後備箱中的佳餚非常擔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開慢些特別是有坑的地方。我們就慢慢悠悠的坐車,就像老牛拖慢腿。

  經過,半個小時的顛簸,我們終於到了奶奶的墳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又拿起香深深的鞠了一個躬,拜了幾拜,給奶奶請了安。對她行完了禮儀以後,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響了起來。那聲音震耳欲聾,就像天上打雷一樣。把弟弟嚇的嗚嗚大哭起來。後來我又默默的在墳墓前許願“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學習快些進步,全家生活快樂,身體健康,學業有成”。

  不愧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節日啊,是那麼的有意義,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麼的有趣不同尋常。又有活動,又有學問,還有佳餚。是一個與其他節日不同的節日。比西方節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義。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 篇11

  我們每年都過清明節,國家還專門設立了清明假,可是你知道清明節是怎麼來的嗎?還是我來告訴你吧。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繼承皇位,就謀害當朝太子申生,申生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大部分人都陸續離開了重耳。只剩下幾個忠心耿耿的人同他一起避難,其中有個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的暈了過去,介子推用刀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煮熟了端給重耳吃了。十九年後,重耳回國當上了皇帝。這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對和他一起流亡出走的大臣們都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馬上派人去請介子推,誰知介子推不願見他,緊閉大門。偷偷背上他的老母親上綿山了,晉文公讓他的御林軍上山去找,可是找不到,有人獻計:放火燒山,只留下一個出口讓介子推出來。晉文公聽從了那人的計策,便縱火燒山,火燒了很久,介子推死活不願出來,便被燒死了。晉文公沒看他出來,又讓人上山去找,見到他們母子倆一人靠著一顆燒焦的松樹、一人靠著一棵燒焦的柳樹,燒死在綿山上。晉文公悔恨交加。在收拾介子推屍體的時候見他脊背靠著柳樹洞,便從裡面拿出一塊布,上面寫著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從此以後,人們就有了清明節吃寒食、掃墓的習俗,人們在門口插松枝柳枝也是為了紀念他們。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 篇12

  清明節,是我國人民最重視的一個節日,也是一個祭奠祖先的日子。那麼,清明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流傳的哪?關於請明節的來歷,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國君的次之重耳為逃避君寵妃的陷害,逃離了晉國。一日,他們在山中迷了路,肚子餓的重耳便絕望地嘆到:“重耳餓死事小,只怕晉國的老百姓沒有好日子過了。”隨臣介子推一聽,想到重耳在落難時仍不忘自己的子民,將來必定是個、賢明的君主,就走到僻靜的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上割下的時候,留下了眼淚。流亡了十九年後,重耳才回國並當上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他重重的賞了當初伴隨他逃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之推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以離家出走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於是,便找來兩人談一談如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失聲痛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張血書,上面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領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書死而復生,長出了翠綠的嫩條。晉文公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也把這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 篇13

  中國有許多的傳統節日,例如:春節,元宵節,中秋,重陽節等節日,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清明節,由於它的由來非常耐人尋味。

  清明節與春秋五霸晉文公重耳有關。重耳耳垂大,肋骨是連在一起的,一隻眼睛裡有兩個眸子。晉國內亂,公子夷吾和重耳逃亡在外。公子夷吾殺太子自封晉惠公,對他更加無禮,重耳只好帶著狐偃、狐毛、介子推等人去投奔齊國,在途中公子重耳因連日吃野草,發病了,奄奄一息,可在荒山野嶺中哪有大夫?為了就自己主公,介子推割下身上的一塊大腿肉生火做湯,把肉湯送給重耳,他的病好了。

  他到了秦國,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了晉國做了晉文公,國家建立之後,晉文公把手下的有功之臣都封了官,有人告訴他那肉湯是介子推的肉,說重耳忘記給介子推封官了。於是他後悔忘了給介子推封,可是現在六部的尚書都有人做了,他去請介子推去做官,誰知介子推隱居綿山,文公不忘本,就親自去綿山請他,但就是找不到他。

  有人出了一個餿主意:燒山必他出來。但介子推和老母就是不出來,後來兩個人抱著兩棵老柳燒死了。文公命一看追悔莫及,下令舉國哀悼介子推,把綿山重新命名介山,規定每年的這一天全國不許用火,並要插柳,還將4月5號命名為清明,又稱寒食節。

  兩千年來,我們中國人非常重視這個節日,在清明節這一天家家不動火,只吃一些隔天的菜或青團之類的。近來我國又把它定為法定假日。讓人們有時間去祭祖、掃墓、踏青。

  清明節,標示著中國千百年來的一個傳統,說明中國人是講義氣的,重感情的,中國人有恩不忘,正因為這個,我喜歡清明節。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 篇14

  清明節的由來是什麼呢?我懷著疑惑去問媽媽。媽媽說:“你自己去尋找答案吧!加油,媽媽相信你可以的。”我開啟電腦,開始尋找答案。找到了!原來……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時,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時,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之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許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點好行裝,同老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之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經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之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經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的時候,從樹洞裡發現一片衣襟,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讀了由來之後,你的心是否和我一樣為介子推捨身救國的精神所感動?你是否和我一樣決心要做一個和介子推一樣的人?讓我們從現在起做個正直的人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