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醫生吳孟超觀後感(精選5篇)

我是醫生吳孟超觀後感(精選5篇)

  導語:《我是醫生》中,吳孟超有句讓人過耳不忘的臺詞:“一把刀、一臺手術,只能救一個人,但一片基礎研究的華蓋能庇佑更多人”。下面是相關的我是醫生吳孟超觀後感(精選5篇),歡迎欣賞與借鑑。

  我是醫生吳孟超觀後感 篇1

  由上影集團出品的傳記電影《我是醫生》即將全國公映。影片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為原型,講述了這個年逾九旬的傳奇醫者的仁心仁術。

  昨天下午,電影《我是醫生》研討會在上影舉行。95歲的吳孟超身著軍裝一出現,場內所有人起立致敬並鼓掌。吳孟超在感謝電影主創的同時,也幾度敬軍禮,“黨和國家培養了我,我要堅持做一個軍人、一個共產黨員、一箇中國醫生,始終為人民服務。”

  我是醫生吳孟超觀後感 篇2

  由上影集團出品、以“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為原型的傳記電影《我是醫生》點映以來,在觀眾中引發了熱烈的反響。近日,在《我是醫生》北京觀摩研討會上,北京評論界人士對該片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該片用影像藝術地塑造與再現時代英模風采,書寫時代畫卷,弘揚了時代精神。同時影片在藝術手法上的諸多創新,也為當下國產電影創作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讚美英雄,反映時代,從來都是文藝作品的使命。中國文藝評論家主席仲呈祥說,英雄人物往往集中體現了人類精神世界的深度與廣度,自有一種人生況味和人生意境。影片《我是醫生》將鏡頭對準吳孟超這位當之無愧的時代英模,真正體現了文藝工作者的擔當,體現了中國電影優秀的歷史傳統和文化積澱,彰顯了中國精神和中華審美風範,有一種美學和藝術的高度,是當下中國電影的重要收穫。

  我是醫生吳孟超觀後感 篇3

  文藝作品的藝術性、思想性和價值取向,來源於創作者對生活、對社會、對時代深刻的體驗。北京電影學院黨委書記侯光明認為,《我是醫生》的成功在於,它不僅展現了主人公的偉大,同時將一幅發展中的時代畫卷徐徐展開在觀眾面前,讓人觸控到了時代的脈動。事實上,吳孟超和他所致力的肝膽研究領域是當下不斷髮展的科學技術的縮影,當中國的科學家們致力於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時,也為我們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這樣的作品,在當下的中國影壇是缺失的;而《我是醫生》則重拾傳統,為當下國產電影創作提供了有益啟示。

  從割膠刀到手術刀,從橡膠林到手術檯,吳孟超90多年的人生歷程裡,有太多值得記取和呈現的華彩篇章。許多與會專家表示,影片突破了英模人物傳記片的常規套路,在電影語言上進行了諸多嘗試和探索,為此類影片的創作提供了新的值得借鑑的經驗。

  比如,影片一方面以寫實手法凝練而剋制地呈現吳孟超和學生、吳孟超和病患、吳孟超和女兒這三組關係,透過大量細節和鮮活的人物塑造來引起觀眾共鳴。特別是電影設定的得意門生趙一濤這個人物,使得整部影片的調性一下子活潑起來,更容易被普通觀眾接受;另一方面則以寫意的、詩化的方式表現了吳孟超和他的老師這第四組關係。每當吳孟超感到困惑無力時,他的導師裘法祖就會在一片柔光中出現在他面前,為他解惑,給他力量。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黃會林等專家評價說,這體現出創作者在遵守傳統現實主義的同時,也在追求更符合當下審美需求的藝術表達手段,從而為影片增加了直抵觀眾內心的藝術力量;而這一穿越手法背後暗含的代際傳承,也進一步深化了影片的主題,讓影片有了歷史的縱深感。

  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尹鴻認為,《我是醫生》兼具主旋律、傳記片和行業劇三種元素,每一種元素對創作者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但主創透過精心設計,找到了獨特的藝術手段來呈現,將創作中的難關一一突破。比如,影片透過父女、醫患、師生三種關係,將家庭、職業、傳承三方面結合,為英模人物賦予了更多的情感色彩,讓科學有了溫暖的情緒和生命感。影片中有一個特別的設計,就是在敘事的同時,以字幕的方式,將全球醫學界為攻克癌症所做的努力更新在銀幕上,讓吳孟超及其團隊所做的研究置於全球參照系中。尹鴻認為,這一手法將影片表達的主題置於全球科技發展的大背景下,展現了國際化的視野。

  我是醫生吳孟超觀後感 篇4

  中心組織部分職工在電影院觀看了“我是醫生”這部電影,影片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為原型,講述了這個年逾九旬的傳奇醫者的仁心仁術,用影像藝術地塑造與再現了時代英模風采,書寫時代畫卷,弘揚了時代精神。

  吳孟超出生於福建省閩清縣,是著名肝膽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之一,被譽為“中國肝膽外科之父”。片中以不同視覺講述吳老先生的傳奇人生,工作中對待病人他一視同仁,儘自己最大能力救治,他親自主刀的手術記錄超過18000臺,而術前術後也都給予病人無微不至的關懷,不厭其煩,讓他們在壓抑的醫院環境中感受到難得的溫暖;同時,他又帶領學生在醫學發展前沿開展細胞免疫療法研究,開啟了免疫系統防治癌症的大門;而對待家人他更顯親和,看似疏忽卻擁有著無比暖心的備至關懷。

  獨特的人格魅力,出眾的醫學才華,優秀的醫德品格,讓吳老先生成為醫學界的精神楷模。吳孟超老先生至今仍然奮鬥在攻克癌症科研的最前線,“一把刀一臺手術只能救一個人,但是他想庇佑所有人”,就是他心路歷程的最真實寫照。90多年的人生歷程,兼逢亂世與和平年代,吳老先生的經歷可謂豐富多彩,有太多值得記取和呈現的華彩篇章,而這短短的`100多分鐘影片以寫實手法,透過大量細節和鮮活的人物完美凝結了吳老先生的風采,使觀眾產生共鳴,不可謂是一部擁著歷史縱橫感,有著直抵觀眾內心的藝術佳作。

  我是醫生吳孟超觀後感 篇5

  今天中午,園區黨支部組織全體黨員和積極分子集中收看系列片《踐行群眾路線的好榜樣》妙手仁醫《吳孟超》透過電視我耳濡目染了一位90高齡的二軍大外科醫生、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吳孟超的先進事蹟,聞後除了震驚,有太多太多的感動和感想。

  吳孟超5歲時,隨母親漂洋過海,投奔在馬來西亞做工的父親。抗戰爆發後,17歲的吳孟超放棄了去英國讀書,回到戰火紛飛、災難深重的祖國。今天,吳老已是有著55年黨齡和軍齡的老黨員、老軍人,90高齡的他目前還站在臨床第一線為肝癌病人主刀,他幾十年如一日,把畢生的精力和智慧獻給了祖國。

  肝癌是癌中之王,長期以來,我國肝癌患者佔了世界一半左右。吳老同肝癌鬥爭了整整68年,挽救了13000多人的生命,其中年齡最大的88歲,最小的僅4個月。他成功救治的病人最長存活45年,這一紀錄至今還沒被打破。據介紹,現在的吳老拿東西手會微微顫抖,可一上手術檯,性格溫和的他就像換了一個人,很有霸氣,被稱之為不知疲倦的“開刀匠”,被譽為“中國肝膽外科之父”。 使我國肝臟外科從無到有、領先世界的卓越建樹和挽救過無數病人、創造生命奇蹟的醫術仁心,贏得了醫學界同仁的尊重,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讚譽。

  吳老不僅有精湛的醫術,更有著高尚的醫德。吳老說:“一個好醫生,眼裡看的是病,心裡裝的是人民,他每次接診,都對病人親切地微笑,聊聊家常,拉近與病人的距離。他所在東方肝膽外科醫院,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在確保診療效果的前提下,儘量用便宜的藥,儘量減少重複檢查,給患者減輕負擔,一心為病人著想。

  那麼是什麼樣的精神鼓舞著吳老,在九十歲高齡依然奉獻於祖國的醫療事業?我想吳老的精神力量就是來自於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堅定信念,也來自對外科醫學的熱愛和強烈的進取心。

  作為園區入黨積極分子的我,雖然和吳老從事的是不同的職業,但是並不妨礙學習吳老那一心向黨、立志報國的赤子情懷,有勇攀高峰、不斷創新的進取精神,有奉獻社會、傾心為民的高尚品格,有忘我工作、不懈奮鬥的崇高境界。要學習他做一個愛黨愛國愛民的忠誠戰士,就要像他那樣,始終堅守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把黨和國家的需要放在高於一切的位臵;就要像他那樣,始終胸懷遠大目標理想,立足本職崗位建功立業;就要像他那樣,心中始終裝著人民群眾的利益,忠實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就要像他那樣,始終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以全部的心思和精力獻身使命。

  以吳孟超同志為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他的先進事蹟和高尚情操,以及愛黨愛國愛民的情懷,就是我們黨員隊伍裡的一面面旗臶。這樣的旗臶始終將會熠熠生輝、光彩奪目,感召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