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初中生觀後感(精選6篇)

《二十二》初中生觀後感(精選6篇)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後,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那麼你真的會寫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二十二》初中生觀後感(精選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二十二》初中生觀後感 篇1

  每一個佈滿灰塵的面孔背後,都會有一張靈魂。我以為電影會激盪人心,可是並沒有,那包紙也最終沒有派上用場。看完後我才反應過來,原來我忽略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它是一部紀錄片,他向我們展示了慰安婦最真實的感情,我內心並沒有受到陣陣擊打,也覺得沒有那麼震撼人心我覺得很平淡,很寧靜,我原以為電影會大部分講述慰安婦所經歷的,但這電影展示最多的是那些年過九十的阿婆的生活,有和子女一起住的,又獨自一人在敬老院生活的,電影的片段也幾乎是老人們在生活的瑣事,喂喂家禽,做做飯,洗洗衣服,佝僂著腰。而這些,都與我們平常看到的老人無相差,我原本這麼想。

  可是有一位攝影師說:“她們現在其實挺開心的,我們的任務也是讓她們開心,每次我們來看望她們的時候,她們都會非常開心,但是隻要問到慰安婦的事情,她們眼淚就流下來了。”我聽完這句話,突然明白,她們看似傷痛已被歲月磨平,似乎也經歷平平,可其實她們的內心仍然被痛苦折磨,整整七十年。所謂的記不起來,其實只是痛苦讓她們不敢回首。電影好幾次都讓我起一身的雞皮疙瘩,讓我眼淚差點掉下來,尤其是老人們說著就捂著臉說不下去的時候,但是她們所經歷的,我們無法體會。這個紀錄片只能讓我們銘記歷史,卻不能抹平她們的傷痕。電影的結尾,有一位阿婆的話被打在了熒幕上,讓我們跟日本人好好相處。這樸素的話讓我久久不能平靜,但是一個不承認歷史的國家,又怎麼能被歷史承認呢。影片中的攝影師很多都是照顧阿婆們十幾年的,十幾年一直為慰安婦的權益與日本人在法律上鬥爭,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也讓我很佩服。還有一點就是之前一個新聞說在二十二的電影院裡一男子因為笑出聲而被攻擊,我也認為應該嚴肅對待。

  可今天看電影的時候後排也總是傳來笑聲,我也知道他們為什麼笑,電影裡的阿婆們都已年過九十,幾乎都是口齒不清,每個動作也緩慢遲鈍,但是我同樣奇怪他們怎麼笑得出來,他們怎麼毫不掩飾的嘲笑。所以,去看就以虔誠之心。還有,導演郭柯承諾票房收入將全部捐給“慰安婦”相關公益組織,所以大家都去支援吧,瞭解這件事的歷史,不管你是什麼身份,反正我們都是中國人對吧。我認為一個人,起碼要了解我們國家,才不愧於生活於此。電影也許沒有像經典片那樣震撼人心,可是影片卻完全真實,當然如果你什麼都不瞭解,不是嚴肅對待,那別去看了吧,這樣對你來說也沒什麼意義。

  《二十二》初中生觀後感 篇2

  近日,“慰安婦”題材紀錄片《二十二》登陸北美10座城市,走近當地華人、留學生、美國人。實際上,這部紀錄片自上映以來便廣受關注,倖存“慰安婦”受害者韋紹蘭的外孫常常收到這樣的慰問簡訊:“我想每個月都給韋紹蘭奶奶打錢,請問她有賬戶嗎?”一部紀錄片,讓老人們的生存現狀牽動人心,也再次讓人感受到“慰安婦”的傷疤之痛。

  不仇於過往,不忘於歷史。“慰安婦”身上的傷痕是一塊石頭,承載著家國之痛與戰爭歷史的沉重。近年來,從“慰安婦”在法律界幫助下對日訴訟,到建立“慰安婦”博物館,再到設立“慰安婦”少女像,人們關注“慰安婦”,既是對個人命運的關切,也是對一段歷史的銘記。正如“東京審判”中國首席大法官梅汝璈所言:“忘記過去的苦難可能招致未來的災禍。”

  截至紀錄片上映之際,在世的倖存“慰安婦”受害者僅剩8人。儘管倖存者人數在不斷減少,歷史不會因時代變遷而改變,事實不會因刻意迴避而消失。正視這段歷史,“慰安婦”這面鏡子,才能映照出一個民族的人性光輝、一個國家的底線良知。

  當人們回望那段不堪的戰爭歲月的時候,能夠憶起的終究還是血光、殘暴和傷害,揭開的終究還是那塊難以癒合的歷史傷疤。或許,如今沒有了腥風血雨的淋漓,沒有了聲嘶力竭的控訴,我們變得愈發平靜淡然;又或許正因為這樣,那份刺骨錐心才會愈發強烈和深刻。處於舊時代的魯迅先生曾說,紀念是為了忘卻,而在新時代的我們,紀念就應是不敢忘卻。我們不是為了苛責和仇恨,而是為了銘記和警醒,“銘記歷史崢嶸歲月,鑄就自強不息民族”應鐫刻在每一位國人的心底深處。

  《二十二》初中生觀後感 篇3

  其實,我也是個看紀錄片的人,之前看過的紀錄片也不在少數。挺習慣裡面的調調。之前看過的比較有名的,比如舌尖上的中國,萌寵成長記,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等。所以,看二十二,成了很正常的行動。因為之前看到網上的一些評論,於是走進了影院。

  《二十二》一如即往的保持著之前的風格,平實,安寧。

  風景伴著那些老人們的回憶,現在的生活,婉轉道來那些故事。曾經受到傷痛的老人們,過的那般幸福。也許不該去打擾她們吧,但是這歷史不該被遺忘。就算她們一個個的都離開,也不該忘記這些。

  讓我感動的是,關注的人們中,不止是中國人,還有韓國人,日本人。而默默睡去而去世的老人,讓我心痛。

  我看到的是老人們的樂觀,她們活的快樂安寧。喂貓的老人,打牌的老人。還有曾經立過戰功的老人,她們過著她們自己的生活。

  生下來的中日混血,也許出生並不是他的錯,錯的是那段歷史。可惡的是那些日本軍人。

  有句話很觸動我,早知道這樣,我不該去打擾她們。沒有得到過一句道歉,一分賠償,反而使原來的生活變了樣子。真的不該去打擾她們。

  紀錄片的語言是平實的,無非就是家長裡短。遠離故鄉的毛奶奶,被丈夫再次接受的奶奶,還有喂貓的奶奶,看西遊記笑著的奶奶,打牌的.奶奶,請幸福的生活下去。

  《二十二》初中生觀後感 篇4

  電影《二十二》是一部講述抗日戰爭時期被迫成為“慰安婦”而如今僅存的22個老人的紀錄片。這部影片沒有賣悲慘,以平淡敘述的方式展現了老人們現在的生活。每個老人都是那樣樂觀晴朗,積極向上的生活著,她們平凡得就像我們身邊的鄰居奶奶。鏡頭靜靜地記錄著她們平淡如水的生活,她們對來看望的人們說,阿婆很高興你們來看我,就連是對日韓的年輕志願者們也非常友善。當她們回憶起那段痛苦的往事時,儘管數十年過去亦是痛苦非常,隔著熒幕的我們也不敢想象,更可想親身經歷過之人的感受!也許有一天,隨著老人們的離開,會有更多人淡忘這段歷史。“慰安婦”是個沉重的話題,讓很多人不忍不敢去觸碰,但是希望中國新一代的年輕人們能多一點去了解,畢竟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段屈辱史,只有直面它正視它我們才能更加感受到現在我們和平生活的來之不易,老人們的存在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鐵證,民間組織曾替她們奔走多年遠赴日本狀告維權,要求日本官方的道歉和賠償,但是她們很多人至死都沒有等到日本的道歉和一分錢的賠償,卻反而備受周圍人的指點。

  電影中有兩個畫面令人印象深刻,第一個是一位老婆婆在看到鏡頭時,十分著急地叫身邊人去她的床底下找當年組織為表彰她而授予的獎章,那著急的神情像極了個幼童。或許還有人對她指指點點,或許她也會感到自卑,但當她拿著獎章對著鏡頭微笑時,她找到了存在的意義,她也曾經在絕望中尋找光明。而另一個是一位老婆婆和他的家人坐在家門口乘涼,門就像一道不可分割的界限,門的這頭是兒孫們在互相嬉戲打鬧,門的那頭是阿婆拿這個小孫子玩具沉默地坐著,但我分明從她的眼中看到了溫情。還有老婆婆笑著說“你們看那些日本人也都老的沒有鬍子了”,一切苦難都該過去,但那些不為自己的過錯承擔責任的人絕不能輕易饒恕。

  慰安婦像是一個貶義詞,人人都覺得它是汙濁的。而影片的最後,那些為這些老婆婆們四處奔走,試圖找回公道的人們也說其實他們也很後悔,為老人們帶來了第二次傷害。當初只是一腔熱血,想要幫助這些老人們。但我覺得他們也沒有錯,若是不能為老人們討回公道,那她們只能在歷史長河中一直蒙羞下去。我們得感謝那30299個愛心人士為這部影片眾籌,是他們讓我們瞭解到了這些可愛老婆婆們心中的苦痛。

  願溫柔的人都被溫柔相待。

  《二十二》初中生觀後感 篇5

  如果沒有看到你,"二十二"也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數字。而現在,這個數字串起了一段段許多人不願回憶的往事。歷史不能遺忘,或許仇恨可以放下,而那些滿是傷痛的坑坑窪窪也應該被歲月撫平,因為生活還在繼續。而我也相信,你應該有著更深的含義。

  沒有酷炫的特效,沒有如何跌宕起伏的情節,只是簡簡單單的敘述:從過去到現在。有人說,這對於受難的老人及其親人來說就是一種折磨;也有人說,這也許是一種解脫,讓羈絆的受傷的心靈得以釋懷。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許不是所有老人都能做到真正的放下,惟願這能減輕她們些許的傷痛。這一次,我不說歷史,歷史就在那裡。不說仇恨,也許仇恨早已不復存在,紮在老人們心裡的到底是什麼?歲月走到這裡,更多的是滄桑啊!

  幾乎所有的畫面都是在紀錄老人們的日常生活,在說起過去的時候,有的老人哭著說不想提了,顯然可以看出那段屈辱的往事給她們帶來了極深的傷害,這也深深地刺痛了我們的心。同時,我也看到了她們的孤獨與無助。中國現在可以說是正在步入老齡化社會了,這個群體需要的關愛與陪伴,我們應該如何去守護,這需要我們深思。其實,人生就是一個輪迴,從呱呱墜地到摸爬滾打,到最後的返老還童。老人和孩子一樣,需要的更多是陪伴。無奈的是,我們很多時候都是背井離鄉,不是所有人都能在他鄉買房置地,更多的是漂泊。不是所有老人都願意遷徙,或是因為想著"落葉歸根"。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故鄉的大樹已不再茂盛,而那個"巢"則日漸空虛了,"呱呱墜地"和"返老還童"變成了"留守"。片中老人喂流浪貓的那一幕是我想起了奶奶,還有被我奶奶餵過的流浪貓……

  生活不易,但我們可以讓心態變得簡單。海南的那幾位老人令我心生敬佩之意:耄耋之年,生活還能自理,洗衣做飯。我想,這必然離不開樂觀開朗的態度,離不開對生命的熱愛,離不開對生活的嚮往。其中有一位老人這樣說:"這世界真好,吃野東西都要留著這條命來看。"願你我都能以感恩之心去對待這個世界的每一份恩賜。"希望中國和日本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以為一旦打仗,會有許多人死去。"這也是一位倖存老人的心聲。是啊,仇恨不能永久,希望和平長存。社會還是那個社會,愛的旋律不會消逝。"治國、平天下"也許有點泛,"修身,齊家"不應該遙遠,踐行在點滴上。

  世界很美好,一呼一吸都能感受到。玫瑰也帶著刺,但這絲毫掩蓋不了它迷人的容顏。生活不曾想過傷害你,那些你遇過的荊棘,都是它與生俱來的,我們理應包容對待,就像生活包容你我的任性一樣,陪著我們慢慢成長。漫漫歲月,常回家看看,那個"生根發芽"的地方,那裡有期待已久的陪伴!

  《二十二》初中生觀後感 篇6

  紀錄片《二十二》是一部關於慰安婦的紀錄片電影,今年暑假上映。我跟朋友一起在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沒有什麼很大的情緒上的起伏,但是餘溫悠長,一直回味到了現在。

  其實就純技術性上來說,這並不能算是一部非常優秀的紀錄片,鏡頭有些散亂,空鏡頭比較多,敘事性比較差,節奏也有些亂。但我不想談技術,這部電影本身也不是靠技術來取勝的,重要的它存在的意義,是它所做的,記錄慰安婦生存狀態這件事情的意義所在。電影裡的老人平均年齡都在九十多歲,身軀佝僂,面容枯槁,話語不清。我們很難把這樣的形象與幾十年前的她們聯絡在一起,她們也並不願意過多地談起那段歲月。只能從偶爾的隻言片語和眼角偶爾泛起的淚光裡,想象那是怎樣一段風雨飄搖不堪回首的過往。

  其實我們很難對這樣的歷史受害者產生非常強烈的共鳴,和平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們,是很難想象戰火紛飛的年代裡漂泊無依的弱女子是如何求得基本的生存的。我們其實也並不太願意對別人的痛苦感同身受,非要站在道德高地上把全人類的苦難都捆綁在自己身上。我們在網上看到社會新聞會習慣性地跳過,對幽默搞笑的博主趨之若鶩。

  但是,我們不關心,並不代表這不存在。我們必須知道,曾有人在那樣的環境下生存,曾有人經歷過那種我們今時今日甚至連想象都無法想象的苦難。這不是為了讓我們掬兩把同情淚然後發個充滿感情的朋友圈之後就把這件事拋在腦後。而是為了讓我們,在如今和平的生活中,保有一份危機與謹慎,謙卑與尊重。觀影過程中有一個細節我非常感動,片尾是很長的感謝眾籌者的名單,大概有十分鐘左右的時間。

  但是,幾乎坐滿的觀影廳裡,沒有人說話,也沒有人退場,大家靜靜地,看完了這段長長的字幕。來看電影的全部都是年輕人,女孩子居多。你看,我們年輕人,還是很棒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