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劇《孔子》觀後感(通用44篇)

舞劇《孔子》觀後感(通用44篇)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舞劇《孔子》觀後感(通用44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舞劇《孔子》觀後感 篇1

  9月4日,和朋友中正等一起,因其朋友呂哥的關照,得以進入杏壇劇場,近距離觀看了一場視覺盛宴——歌舞劇《孔子》。

  曲阜作為孔子故里,不僅擁有三孔等寶貴歷史遺蹟,近年來也開發了諸多文化旅遊專案,位於大成路東側緊鄰孔子文化園的杏壇劇場,就是比較大的劇場,並有孔子文化藝術團在此,每逢國際孔子文化藝術節等重大節慶日都會有精彩演出。旁邊的孔子文化園是一座精緻的北方園林,有我從未見過的最大的假山,人工湖。對面緊鄰孔子研究院,做文獻文物收藏和儒學研究的機構。曲阜的繁華植根於傳統,植根於文化,商業在這裡是屈尊於文化的,所以難得在曲阜的軸心路上有如此僻靜之地,更有幸我等平生第一次來欣賞大型歌舞劇《孔子》。

  杏壇劇場是一座先秦仿古建築,與對面孔子研究院的大宅高樓相輝映,氣勢非凡。裡面劇場舞臺宏大,以金黃、中國紅等各種色調來突出孔子思想文化的光輝。歌舞劇以孔子生平為主要線索,分為幾個篇章,分別講述少年孔子其母循循善誘,青年孔子拜朝為官,治理一方,造福百姓,中年孔子辭官後周遊列國,爾後其思想為眾生所敬仰,萬世所流傳。雖然我們以非專業的眼光來看這場孔子歌舞劇,但是仍能從宏大的演出場面、演員專業的舞步看得出故事脈絡和歌舞本身的魅力。第二段孔子求學之時,高山流水之效果配以中國傳統書法文化,還對映孔子仁和思想於其中,堪稱畫龍點睛之筆。孔子辭官而周遊列國,跟從弟子無數,歷經磨難,矢志不移,也讓人感喟萬千。而於雪花飄灑的艱難前行的孔子師徒,轉而花瓣飄舞的穿暖花開,則寓意著歷經艱難而孔子的思想終於為人所理解、推崇和傳承。尾篇則以現代小姑娘朗誦“禮之用、和為貴”來表示孔子思想對於整個中華民族上千年的影響至深,感喟萬世。

  但是以我非專業的眼光,仍有些地方有待商榷,關於魯國民風的描述地篇幅略多,而尾篇孔子周遊列國歸來仍有許多歷史事實沒有描述,其弟子七十二賢人也應該會意一下,顯得尾篇過於短暫。但是終究瑕不掩瑜,今天這一場盛筵仍是平生之未見,大開眼界,心靈昇華。

  舞劇《孔子》觀後感 篇2

  中國歌舞劇院帶來的大型舞劇《孔子》,展現以“盡善盡美”為藝術理想的偉人孔子的一生。劇情從參政進諫、周遊列國、晚年歸魯、刪改《詩經》、撰寫《春秋》等情節,藝術性地展現了孔子生平。

  劇中每一場群舞舞都各具特色,開場舞《執羽》應為先秦樂舞“羽舞”的場景,另外男子舞蹈《頌賢》、女子舞蹈《采薇》以及《棠棣之花》等也都非常具有中國古老元素。舞美設計可謂是煞費苦心,只是為了切換效果契合舞臺需求,小篆體的孔子名言也都重複。此為小瑕疵。兩邊腿子實體可移動,後面背景鏤空小篆吃光反射恰到好處。服裝設計精美考究,儒裙、曲裾等元素皆有所用,涮色勻稱,在大舞動時也毫不影響其服裝色彩。

  燈光設計簡單準確,有投影,光束燈以及染色燈為主要用燈。色彩與圖案搭配很舒服。音樂上前一個小時至舞紫霞劍都非常之棒,之後的音樂略顯紅色,聽覺疲勞感摻雜。編劇結構框架過大,為了能夠在短時間內將孔子展現的淋漓盡致實非易事,所以用文字切換的方式也無可厚非。在文藝座談會的大背景下,有如此借用儒家文化歌頌中國夢的作品實屬定位精確,高啊!!此劇實屬精品!看的很過癮。不過,目測除“臣”為A角之外,其餘主演皆為B或C角。舞蹈定位精準,但獨舞編舞略顯重複。另:中間兩段舞蹈,饑民乞討一段是借鑑巴黎聖母院安樂窩在巴黎街頭遭驅逐的段落,包括音樂,燈光;“妃”長水袖擊鼓,借鑑老謀子的十面埋伏章子怡片段,包括音樂快板。

  最後,此劇很棒,值得一看,要學習的東西也很多,希望可以多多看劇,多多學習!

  舞劇《孔子》觀後感 篇3

  對於一個常年來被繁華都市喧囂與商業資訊所“圍困”的普通市民,或者一個已過天命之年而極少走進劇院的人來說,被朋友邀至那近郊清新的大學校園劇場內,去觀賞由中國歌劇舞劇院演出的舞劇《孔子》,似乎感覺到十分的慶幸與“精神奢華”,似乎有一種逃離都市“文化霧霾”,感受重返大學校園“清純”的衝動。

  國家劇院、舞劇、《孔子》、校園——遂將這一系列完美的詞語一一連線起來,腦海中頓然閃現出舞臺上華美的光焰,未曾想匆匆進入劇場後即是應了主持人精簡的開場白:“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但當大幕徐徐拉啟之時,整個舞臺上閃耀出華麗、飄逸、靈動的浩大場面,富有古典宮廷樂舞的輝煌場景在夢幻般舞臺燈光的映襯下,一個個舞者在高調色彩、統一服飾變幻的曼舞中,好似羽化登仙。舞劇序部的執羽情景之後,《孔子》四幕大戲分別以《亂世天問》、《絕糧》、《大同》、《仁殤》依次而展現,在場所有的觀眾似乎頃刻凝神屏息關注於舞劇演繹的每一刻,全然沉浸在舞劇敘事接連的情節中,伴隨著深刻的主題哲理延伸,伴隨著妃、公、臣三者與孔子人物關係、故事場景的演化,伴隨著舞蹈人體動態描摹狀物方式的激情深化,及道具、音樂、燈光、佈景一系列有邏輯的深層次推進,孔子這一“聖人化境”的形象聚合成真善美的“實體神像”,似乎千年後活著的孔子躍然而出,且栩栩如生……

  此刻,我好似已陷入悲欣交集、香色濃豔的故事場景劇情氛圍中,被置身於古代人文與現代時尚虛實交替的情景裡。誠然,我是被中國歌劇舞劇院“高雅藝術進校園”的義舉而感動了。

  《孔子》舞劇以“樂也者,聖人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的傳承宗旨,溯源逐本。孔子劇組或許融入“古代樂治就是由樂舞的道德感化力量促成社會安定”這一大義,同時把握孔子對非禮之樂“八佾舞於庭”的斥責,遂將“聖人”活的人物搬上舞臺,以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達到雅俗共賞、內外行同贊這一種難能為美的藝術極境。

  試想在社會倫理悖化、價值理念資本化、文化商業化、藝術泛娛樂化的全商時代困境中,要用何等超常的意志力、創新力來精心締造孔子仁者愛人、天地人物一體同構、參贊化育、曲成萬物、大德敦化的境界,或許這本身就是一種聖賢般的執著與使命,秉承“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的凜然正氣。

  首先《孔子》舞劇敘事性結構,融匯了古典舞、現代舞與民間舞等多種舞臺戲劇表演特色與精髓,編劇選取春秋戰國禮崩樂壞的亂世、諸侯紛爭、天災人禍不絕的時期中孔子列國周遊、歷盡坎坷的片斷。其次,突出其治國之策的推行,書院教育理念的傳播,為民請命的苦旅3個核心史實,採用綴聯、梳理到穿越、整合及至參差、提升藝術創作方法,展現宮廷帷幕菜譜嚴下的肅殺冷酷、殘暴無道,一如進諫中的危境,君臣間的殺戮,傳道中的悲欣,祭祀時的決然,令人震撼的是舞劇敘事結構中細節的亮色始終貫穿其間,無論是舞美設計中竹簡書法背景的推移,或是進諫書簡道具舞蹈的託物言志;無論是舞臺古俑道具緣物寄情千年的寓意,還是萬民跳儺、祭祀典禮,或是聖人舞劍祈天的心願,都契合了一代聖賢內心“仁者”無窮的張力。儘管校園舞臺所限、群舞人物龐雜,但藝術表演卻儼然有序、色彩清新、主題意蘊深刻,而每一時段的舞臺燈光音樂富有節奏的演進變化,將每一位舞者的表情賦予傳神與出彩(而整部舞劇並未燈光分割槽切割或炫光特技)。

  以筆者之見,觀賞《孔子》舞劇最是以空杯心態、以唯美的情感、以回味的方式為上,正所謂見仁見智,仁者第一。所以真的想再一次觀賞由中國歌劇舞劇院演出的舞劇《孔子》,默默無語地觀舞者聖境,分享美美與共,“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舞劇《孔子》觀後感 篇4

  《孔子》是中國歌劇舞劇院最新創作的大型民族舞劇,全劇分為《序·問》《亂世》《絕糧》《大同》《仁殤》《尾聲·樂》等六部分,講述了孔子周遊列國的歷史故事。

  且不說用舞蹈形式表達抽象的思想,其難度有多大;僅是舞美、服飾、舞蹈中對春秋時期文化元素的運用,就已是一項不易的工作。一群“80後”的主創,本著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在舞臺上藝術地再現了春秋時期的生活環境。舞臺上,一些用於營造時代氛圍的道具總是似曾相識,細想,原是仿製了那些出土的春秋時期文物,如燈臺、案几、儺面具等。

  該劇的服裝基本定位在春秋時期服裝樣式。主創人員找到相關歷史文物資料,借鑑戰國楚墓出土的彩繪木俑,認真研究,提煉出最具時代特徵的元素,結合現代審美進行了創作。演員一亮相就能看出鮮明的時代特徵。史料記載和出土文物都表明,當年的服裝是“繞衿謂裙”,也就是舞臺上呈現的沿寬邊的下身纏繞式的服裝。其纏繞採取橫線與斜線的的空間互補,獲得動靜結合的裝飾效果。而從春秋時期的木俑、玉人,以及畫像磚上都不難看到,“曲裾深衣”是當時盛行的服飾;所以在舞劇中諸多橋段都可以看到曲裾的元素。

  該劇的舞蹈運用了春秋戰國時候的舞蹈元素,根據當今現代人的審美特質進行融合,富有古代韻味也具有時代感。舞蹈的設計上也是對春秋戰國舞蹈進行改良,這樣既充分體現了古典韻味又賦予了新的創意。比如序幕中的執羽舞蹈,藉以表現孔子注重禮制規矩:男右手執羽,左手蓋之;女左手執羽,右手蓋之,所謂男左女右。再如,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劍,士者佩劍是地位身份的象徵。劇中就設計一段劍舞:公賜劍於孔子,代表公對孔子的認可和信任。

  不偏離歷史,又非照搬描摹,《孔子》對文化遺產的成功運用值得稱道。

  舞劇《孔子》觀後感 篇5

  恢弘壯闊的音樂舞臺場景,連綿不斷的情節構造,中心人物的鮮明形象呈現,簡潔精練的旁白陳述……這是舞劇《孔子》給觀眾的最直觀印象。作為一部史詩性極強的歷史劇,舞劇《孔子》的整體表現充滿挑戰和難度:首先如何從蕪雜的故事情節中選出最具有舞臺表現力的代表性事件,其次,如何將不同時期的情節平穩而順暢地相聯成一體,再次,整個舞劇的思想性,舞劇不是史詩,相比之下,舞劇比史詩更加具有感染性,尤其是情緒上的引導效應,最後,舞劇與史實之間的間距怎樣把握,藝術真實性要求一定的超越,但又不能違背基本的歷史框架。《孔子》選取的幾個中心情節如下:天降仲尼(序)、禮樂天籟、仁德安邦、聖壇驚夢、車革千國、萬世師表(尾聲)六個章節部分,生動再現了孔子歷盡千辛萬苦、人間悲涼,從凡人成為聖人的一生。非常巧妙完整,而且確實把握到了歷史人物事件與舞臺藝術呈現之間的平衡點。

  天降仲尼篇:

  以戰馬嘶鳴烈火橫起再現了春秋後半期的禮崩樂壞硝煙四起,為孔子的出生做了客觀而形象的藝術呈現,舞臺背景上交替出現的熊熊大火和騰踏的馬蹄、舞臺上暗色調中演員搖動的旗幟具有強烈的視覺震撼效果,從舞劇一開始就牢牢把握住觀眾的觀賞好奇心,心理上的導向作用非常強。在這樣的背景下,一聲嬰孩的啼哭聲打上了一個休止符,給緊繃的神經一個必要的休息,同時是第一章節正式點題。隨後的旁白交代了孔子出生的具體情況,時間、父母及其職業狀況,簡單明瞭,可以說,舞劇開篇從宏觀歷史背景和微觀家庭環境兩個方面都給出了非常好的舞臺表現和說明。而從舞蹈演員自身的表現來看也有可圈可點之處:搖動旗幟時士兵隊伍整體高低起伏的韻律美感、少年孔子的靈動活躍親近大自然熱愛生活、臨別母親時的傷心不捨等等都透過具體的舞蹈動作展現得淋漓盡致,至此,觀眾已經被深深吸引,陷入舞劇創造的濃烈歷史、親情、自然氛圍中。

  禮樂天籟篇:

  孔子辭別母親後開始了求學的時光,舞劇第二章表現了孔子問學與老子,師之於諸人以及“仁”、“忠恕”等核心思想的初步形成。“問禮老子”一節,追求虔誠、靜穆、聖潔的舞臺氛圍,音樂上的輔助作用得到凸顯,帶有濃濃中國風和古典風格的古琴聲迭次送出,音韻鏗鏘而莊重,古琴是中國最悠久的樂器,在古代是君子之樂,所謂君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其中排在第二位的就是樂,因此選擇老子教孔子撫弄古琴表現孔子學禮、求知的過程恰得其宜。從舞蹈的構成看,著輕色調的伴舞從容有序的舞蹈佇列和節奏緩慢而大幅度的舞蹈表演動作顯示出孔子之學的特點:寬容、整肅、秩序、彬彬有禮,這也是以後儒學士人留給世界的基本面貌呈現,而在舞蹈佇列中款款起舞的青年孔子正顯示出勤奮學習垂範後世的精神面貌。這一章的舞臺效果沒有尖銳矛盾和激烈衝突,恰恰相反,它是極其恬淡質樸、沖和寧靜而雍容大氣的。隨著孔子求學之舞的定格,標誌著一個時期的結束,舞劇很自然轉入下一章節。

  仁德安邦

  春秋戰國時期計程車階層崇尚的是學而優則仕,定國安邦有所成就。孔子也不例外,該節孔子很自然從追求知識階段轉入求仕建立事業的階段,這一時期的孔子躊躇滿志意氣風發,舞臺表現上舞姿雄健,身手矯健。在入仕魯國不久,他憑藉著自己的才能和信念,德治仁政講信修睦,使得魯國處處家和政通,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康莊大治的宣告遠播天下,初有所成的孔子在舞臺上的呈現更加步履堅定,昂然起舞,進取自信的情緒直接感染了看臺下的觀眾,透過舞蹈和舞臺佈景上的中國古典建築廊廟的表現,太平盛世熙攘繁榮的場景顯露無疑。而星光下萬家燈火的夜不閉戶、道路上人心秉善的路不拾遺更形象直接地告訴觀眾孔子在魯國為政多達到的境界。由200多名演員組成的強大陣容的舞蹈表演的上樑舞、洗衣舞、挑擔舞,透過人們在搞建設,發展自己的國家的那種安居樂業的精神面貌,表現出孔子儒家思想對社會發展所做出的的巨大貢獻。

  聖壇驚夢

  透過舞臺燈光的運用,由盛世場景下的熱火朝天的建設、生活階段轉而進入低沉、陰鬱的混亂階段,舞蹈演員以舞蹈說故事,訴說了魯王耽於美色享樂疏於政事,疏遠孔子的歷史事實,數百美女的環繞舞蹈不經意間透漏了中國歷史上宮廷浮華糜爛紙醉金迷的統治階層生活,憂心國事的孔子被逐漸疏遠,直至憤懣出走,這一節群舞很有舞臺表現力。舞劇接著轉入周遊諸國的階段。

  車革千國

  魯定公十三年,孔子帶著弟子開始了周遊列國傳播自己思想,他們一路艱辛、歷經各種磨難,舞臺上呈現出的這是在這個背景下的一代思想家。舞蹈動作模擬人在風雪中的種種奮起之狀,蒼涼悲切之感直擊觀眾的心靈。而孔子弟子的越來越多,集中而有序則顯示出其思想的巨大號召力,在被手持兵戈計程車兵的圍困中,孔子及其弟子的舞臺表現更加悲壯而感人,急切的音樂顯示出形式的危急,而雷電的叱吒和洪水的滾滾則給觀眾以激烈的衝擊感,彷彿暴風雨後的彩虹,隱隱顯現。兵難之後的雪野絕糧同樣充滿著濃濃的悲劇氛圍,舞蹈者誇張的肢體動作真實地反映出當年孔子和他的弟子歷經的苦難,蛹化成蝶之前的那一時刻,人們已經被深深震撼。

  萬世師表

  舞劇的最強音即將奏響,歷經坎坷和苦難後的孔子一襲白衣款款走來,全身沐浴著聖潔之光,舞臺背景的晨曦初現為曾經的各種經歷劃上句號,誦讀著《論語》“禮之用和為貴,德不孤必有鄰”的童音一句一句重複響起,愈來愈急切,緊隨其後的是成年人的誦讀聲。在整個舞劇的表演推到頂峰,感染力也達到了最佳狀態。

  舞劇《孔子》觀後感 篇6

  在2013年度國家藝術院團展演中,由中國歌劇舞劇院原創的大型舞劇《孔子》搬上了國家大劇院的舞臺,全域性濃縮精煉,劇終意猶未盡!這次首演原創舞劇《孔子》,可謂“探索具有民族風格的舞劇創作之路”又一精心嘗試和挑戰。

  舞劇《孔子》以孔子的生平事件為線索,運用舞劇藝術形式的獨特表演手段和肢體語言所特有的藝術魅力,來表現人物的精神特質,來演繹歷史人物中的經典故事情節,來進行完整的人物塑造。孔子扮演者胡陽是剛調入中國歌劇舞劇院的年輕演員,在2012年第十屆“桃李杯”舞蹈比賽中獲得成年組表演一等獎。劇中,胡陽以純熟的舞技,飄逸流暢的表演很好地表現了孔子的魅力、智慧、思想和生命力,“以情代技,技在情中”,不僅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個性,且充分體現了演員圓熟的技術技巧,深厚的藝術表現力,達到情與技的完美統一。他僅有二十幾歲的年齡,塑造舞劇中孔子厚重跌宕的一生,竟然能入木三分,讓人讚歎。以孔子思想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歷史文化的主流。雖然其間也經歷了多次的冷落、質疑、否定和批判,但一陣波瀾過後,未能從根本上撼動儒家思想在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思維及行為準則上的重要地位。當前,儒家文化正在中國乃至華人世界經歷一場復興;在學界,拯救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學,漸成共識。此次,中國歌劇舞劇院以舞劇的形式向全球介紹孔子以及儒家文化,是從紀念歷史人物的角度出發,倡導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尊重。

  舞劇《孔子》的編劇、導演孔德辛,是第77代孔子後人。她以自己的文學觀藝術觀來打造孔子“以人為本、以和為貴、以禮為先、以忠孝為大、以智信為懷、以情義為天”博大精深的思想者形象。《孔子》的舞臺大氣沉穩,運用了現代的高科技多媒體技術來進行多層次、多角度、多方位的視覺展示,給觀眾以強烈的衝擊。演員陣容強大,燈光、舞美乾淨大氣,造型服裝色彩獨特,音樂旋律優美細膩,段落起伏分明悠長,多種藝術形式的交錯,營造了《孔子》的整體藝術氛圍,給整個舞臺增資姿添彩。舞劇《孔子》在編排上出色地演繹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有當代藝術的創新又不失傳統藝術之美,順應時代之需又很好地保留了傳統美學之精華,民族化和當代化結合得恰到好處。

  當前,我們的社會正處於轉型期,儒家文化“反求諸己”的修身之法,可以極大地安撫人的“心智”;而轉型社會的道德缺失與重建需求,也為儒家文化復興提供了空間和舞臺。儒家文化對秩序、和諧、均衡的重視,更為富裕起來的人們提供了哲學、道德和人生價值的引導。中國歌劇舞劇院院長林文增認為:“如果沒有對傳統文化獨到的思考,這種繼承是沒有生命力的。”如今,在注重迎合當代觀眾審美需求的同時,創作者要提高關注傳統文化的自覺性,探討民族文化的特異性,不斷豐富舞蹈創作的文化內涵,提升舞蹈作品的文化品位,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舞蹈藝術。

  舞劇《孔子》觀後感 篇7

  昨天,我聽媽媽說銀谷影城正在熱播電影《孔子》,我立刻手舞足蹈起來。媽媽見我這麼興高采烈,便答應帶我去看這個電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出生於公元前五世紀。他學問淵博,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整個電影講述的是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孔子在周遊列國時先後去過衛國、蔡國、齊國、鄭國等國家。

  孔子本來在他的家鄉魯國享有很高的官職—司寇,他倡導用禮儀治國,讓國家富強,不同意連綿的戰亂,耗費錢糧,這樣才能使天下太平,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可是他這種理念當時並沒有被魯國國君採納。雖然這樣,孔子還是在魯國廢除了一種不文明的行為——“殉葬”。古代,每個有錢的主人,手下都會有一些奴隸,而主人去世後,他的奴隸就會一個不剩的拉去陪葬,看到這殘忍的一幕,令人心驚膽顫。有一次,一個大臣的父親死了,他的一個小奴逃到了孔子的家中,哆哆嗦嗦地說了實情。第二天上朝,孔子帶來了了這個小奴,國君憤憤地說:“你怎麼能不告知我,私自收下這個小奴呢?”這時,一位朝中大臣對孔子說:“奴隸陪葬是一種禮節,你是不能收留的。”孔子不慌不忙地說:“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那你為什麼不去陪葬呢?”一下子說得這位大臣啞口無言。但孔子最後還是被魯君趕出了魯國。

  孔子離開魯國後,先後周遊了很多國家,都沒有得到重用。這時,魯君派人請孔子回國,孔子經三思後同意了。但在返程的路上,令人感動的一幕發生了。當他們的馬車行駛在冰凍的河面上時,冰面突然崩裂了,書簡掉到了河水裡,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顏回知道這些書簡是孔子的全部心血,所以不顧自身安危跳進冰水,救出了這些書,而他卻被冰冷的河水凍死了。看到這時,我差點眼淚奪眶而出。

  孔子周遊列國14年,終於在68歲時回到了魯國,專心講學,最終在73歲時因病去世。孔子的精神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他那不因艱難而退縮的的品格深受人們敬佩,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懷念他,時時刻刻學習他。

  媽媽的話:《孔子》這部影片氣勢恢宏,情節生動感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影片。我一開始懷著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帶點點去看了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點點能夠和場內的觀眾一起,很專注地看完全劇。雖然點點這篇觀後感對孔子思想的認識沒有達到“仁”、“愛”的高度,但看得出來,孔子堅韌不拔的精神的確感動了點點。作為點點這麼大的孩子能夠由始至終看完這部有著深厚思想內涵和歷史背景的影片,並且有所感受,媽媽已經很知足了。

  舞劇《孔子》觀後感 篇8

  《禮記》中說:“說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古人十分有智慧,千百年前便發現了,舞蹈,是人類最原始最樸實最富力度的語言。中國歌劇舞劇院優秀的青年演員們,用他們赤誠的心,去追溯古人之情,將古典舞劇《孔子》搬上舞臺,他們讓每一位觀眾驚歎於舞蹈震撼人心的魅力,也將先賢風骨呈現在了我們面前。

  給我留下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幾位領舞,他們包括兩位首席——孔子扮演者胡陽,妃、玉人扮演者唐詩逸,還有王的扮演者朱寅。

  最早認識唐詩逸,是她在中美爭霸賽中表演的《水月洛神》選段,她的技巧和力度達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當之無愧為當今中國十年難遇的天才舞者。毫不例外,在《孔子》中,作為女舞者無人能及的技巧與力度讓她每次出場成為唯一焦點,與音樂完美契合,她的舞步彷彿是踏在我心裡,所有的情緒只能被動地牽著走。剛柔並濟,翩若驚鴻,是我看到的對她最多的評價。妃,玉人,是完全不同的角色,柔媚與靈秀她在這部劇中卻轉換自如,兩種截然不同的女性魅力彷彿輕輕巧巧就被她釋放到了極致。

  若論震撼人心,胡陽的高超技巧只能排在他人物理解到位情感釋放驚人的特點之後了。胡陽作為首席舞者,在技藝方面令人難以望其項背,在文化底蘊方面也非常優秀。他與《孔子》相互成就,他與孔子契合得恍如一人!舞臺上,你會相信他就是那個人,那個胸懷天下滿腹經綸,卻又鬱郁不得的人。觀眾能夠感受到濟世無門的大悲,又能體會到桃李滿門的大喜。

  與我而言,未能到過現場追這部優秀的舞劇一直是個很大的遺憾,舞劇日漸成熟,有些細節未身臨其境便難以挖掘。我希望有緣能與孔子相遇,不是從《論語》中智慧的言語追溯這位先賢,而是從舞蹈演員們的演繹去進行更深的感悟。

  舞劇《孔子》觀後感 篇9

  中國乃至世界文化視閾中的孔子,被賦予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等多重身份。孔子的藝術形象,可以從多個層面和角度展示塑造。然而終其一生,孔子的基本“職業”卻是教師,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孔子開辦書塾,教化學生,其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的教育成就,奠定了他萬世師表、教育宗師的地位。中國歌劇舞劇院精心打造的舞劇《孔子》,把孔子作為師者的形象演繹得生動鮮活,淋漓盡致。這個偉大的教育家形象,在給觀眾帶來震撼和感動的同時,也喚起人們的諸多思考。作為一名教師,在教師節的當天觀看舞劇《孔子》,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這裡談三點感受。

  一、舞劇《孔子》是對孔子教育宗師形象的成功再現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師說》)。唐代韓愈此說,已經成為關於教師職業職責的不易之論。舞劇《孔子》著重突出的就是孔子的弘道。

  春秋亂世,列國紛爭,生靈塗炭,人心渙散。孔子進諫以仁,推行禮制仁政。“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也是孔子的最高理想。《論語》有58章談論“仁”,“仁”字在《論語》中出現多達109次。舞劇《孔子》的“序”篇,以恢弘而沉靜的執羽舞,表現孔子對“仁”的思考。“仁”是什麼?在孔子看來,關鍵是要愛人。《論語·子罕》篇:“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唯有愛,才有仁,才有天下的和平與大同。

  第一幕《亂世》,孔子以“仁”上諫,卻遭到“臣”的百般阻撓和羞辱。孔子不屈不撓,堅持弘道,舌戰群儒。其果敢勇毅,非區區只會讀死書的腐儒可比。“士不可以不弘毅”,孔子時代的讀書人,有相當的社會天下的責任擔當。對比孔子,面對時下一些僅僅把教育事業當做謀食飯碗,對工作對學生缺乏溫情和關懷,甚或把教育當做賺錢工具的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我們是否該捫心自問,反躬自省?

  然而,仁政的理想在亂世之中,顯得那麼的孤獨而不合拍。面對“臣”的叛亂,“公”怯懦驚恐,百姓流離失所,孔子再次踏上逃亡之路。飢餓的難民被“臣”以口腹之需百般戲弄,孔子堅持操守,不受嗟來之食。面對餓殍遍野,民不聊生的悲慘現實,他不禁仰天長嘆:道何在?仁何在?

  第三幕《大同》,以美輪美奐的幻境,演繹了孔子理想的烏托邦。杏壇上,孔子絃歌講學,眾弟子虛心受教。大道學說和仁的思想,如和風細雨,如蘭蕙芬芳,使人沉浸而滋潤。《玉人》舞,託玉言道,借玉講仁,表現像玉一樣純潔無暇的道和仁的境界。這是孔子的理想,美好而令人嚮往,然而因為是夢,在帶給觀眾神聖愉悅的同時,卻有水花鏡月的虛幻感縈繞心頭,使得夢破的憂傷交織其間。第四幕《仁殤》,表現亂世之中孔子大道與仁政的幻滅,是悲劇的高潮。十四年周遊列國,披星戴月,風餐露宿,艱難坎坷嚐遍,卻仍是大道微茫。孔子有失落有惆悵,然而悵惘之中卻依然不棄不休,執著追尋那微邈的大道之光。終其一生,孔子問道求仁,把弘道和推行仁政當作不可推卸的己任。這份擔當,使得作為教書先生的孔子顯得偉岸高大,使得師者的職責被賦予了神聖的光環。

  時局動盪,孔子離魯。周遊列國,是為了繼續尋覓知音的“公”,推行自己的理想學說,然又何嘗不是身無所安的倉皇奔逃?坎壈歲月裡,孔子耿耿於懷的是大道和仁政,不敢忘卻的是師者的責任。路途之上,休憩之時,孔子隨時隨地不忘教誨誘導學生。《孔子》把孔子的師者身份演繹得非常充分。對弟子個別講解,因材施教;與弟子探討辯論,教學相長,師生之間,和睦融洽。第三幕的大同幻境中,孔子杏壇之下,撫弦作歌,教化弟子。又浴乎沂水,風乎舞雩,與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詠而歸。這幅藍圖,不正是每一位師者的理想願景嗎?

  二、舞劇《孔子》中的女性與孔子的女性觀

  《孔子》中,“妃”是杜撰的藝術形象,卻承擔著重要的使命。孔子向“公”進諫,遭到“臣”的阻擾。孔子舌戰群儒,終究仍被阻隔,萬般無奈,心灰意冷。此刻,“妃”出現了,她美麗純潔善良,對孔子畢恭畢敬,以舞問仁,又把孔子的諫書送到“公”的手裡。無奈“公”只對“妃”的美貌感興趣,沉溺美色,無心朝政。“妃”惆悵而失落。把溝通天庭的重大使命交付給弱女子,或許首先是出於舞臺表演的效果需要,但根本上也投射出中國古代人政的脆弱和無奈。漢代以來,華夏政權與匈奴等少數民族的和親之舉,不也是這種痼疾的體現嗎?北宋歐陽修批評昏庸的漢代帝王以女子和親之舉的荒誕可笑,說“耳目所及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孔子》中的“妃”,縱然一心向善,尊師問仁,但在戰亂之中自身尚且不保,又能有什麼作為?“紅顏勝人多薄命,莫怨東風當自嗟”(歐陽修《明妃曲》)。男權社會中,女子縱然有奇才宏略,終究不過是男性的點綴。“妃”在叛亂中的被欺凌和無助,彷彿是女性悲劇命運的一曲輓歌。而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使舞劇《孔子》更具有悲劇的撼動力量。

  《孔子》中還塑造了一位女子的形象,就是孔子的母親。在孔子連遭挫折的時候,他的母親及時出現,以親情、信任和溫暖,給落魄孤獨的孔子以撫慰和信心。這兩位女性角色的設定,似乎彰顯出編劇對女性的溫情和敬意。

  歷史上的孔子,對女性的態度稱得上是冷漠的。《論語·陽貨》雲:“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對這句話的解釋之一,是把“女”當做女性來理解。如果這樣,說明孔子對女性似乎並無好感。這是《論語》中唯一正面提及女性的文字,態度卻是如此。舞劇《孔子》塑造的兩位女性,充滿溫情、母性和正能量,是正義的化身,是愛的源泉,是男性在孤獨無助時的慰藉和支撐。這和孔子的女性觀有著明顯差異。孔子如果泉下有知,不知是否能認同編劇的這種創作意圖?

  三、舞劇《孔子》與歷史孔子

  經過數千年中華文化的演進,歷史上的孔子,已經被賦予太多的內涵,太沉重的使命。因其如此,當我們談論孔子、想象孔子的時候,會聯絡到藹如春風、循循善誘、鐵肩擔道,果敢勇毅、萬世師表之類的字眼。而舞蹈是一種身體藝術,要藉助形體語言和肢體動作,在音樂、燈光和道具的配合下,以舞動的韻律推動情節、傳達內心,演繹故事。可以說,舞蹈是舞劇唯一的語言,是舞臺上無聲的臺詞。

  整部《孔子》的演出,節奏緊湊,色彩鮮明,演員精湛的表演藝術,加上音樂、燈光和舞蹈的高度契合,給觀眾帶來美輪美奐的藝術享受。毋庸置疑,這是一部高質量的劇目。然而,坐在觀眾席上,看著舞臺上飄逸靈動、輕舞飛揚的孔子,我有好一陣子不能適應。當然,演員的表演是一流的,舞蹈功底深厚,角色把握到位,表演細膩精美。令我不能適應的,是舞劇靈動的形式和傳統的孔子形象之間的巨大反差。從現場觀眾的小聲議論和陸續推出的評論文章中,我發現這種困惑不獨我個人為然。“孔子會跳舞嗎”?類似的發問,雖然有些調侃玩笑,卻也應引起我們的思考。大凡一定的藝術形式,應當有它特別適宜的表現內容,或許也會有一定的題材侷限。作為一種藝術,在選擇題材、創作劇本的時候,是不是要考慮到其宜與不宜呢?舞劇《孔子》做了大膽的嘗試和探索,也帶給我們許多思考。

  最後,若論白璧微瑕,就是劇目中孔子的形象似乎缺少變化,從序幕的倉皇奔逃,到最後的演繹《幽蘭操》,孔子歷經十四年的周遊,遍嘗艱辛,其豐富的內心世界應該在演員的表演中得以展現。或許這樣,舞劇《孔子》所塑造的孔子,才是更加血肉豐滿、更加接地氣的孔子。

  舞劇《孔子》觀後感 篇10

  9月4日,和朋友中正等一起,因其朋友呂哥的關照,得以進入杏壇劇場,近距離觀看了一場視覺盛宴——歌舞劇《孔子》。

  曲阜作為孔子故里,不僅擁有三孔等寶貴歷史遺蹟,近年來也開發了諸多文化旅遊專案,位於大成路東側緊鄰孔子文化園的杏壇劇場,就是比較大的劇場,並有孔子文化藝術團在此,每逢國際孔子文化藝術節等重大節慶日都會有精彩演出。旁邊的孔子文化園是一座精緻的北方園林,有我從未見過的最大的假山,人工湖。對面緊鄰孔子研究院,做文獻文物收藏和儒學研究的機構。曲阜的繁華植根於傳統,植根於文化,商業在這裡是屈尊於文化的,所以難得在曲阜的軸心路上有如此僻靜之地,更加有幸我等平生第一次來欣賞大型歌舞劇《孔子》。

  杏壇劇場是一座先秦仿古建築,與對面孔子研究院的大宅高樓相輝映,氣勢非凡。裡面劇場舞臺宏大,以金黃、中國紅等各種色調來突出孔子思想文化的光輝。歌舞劇以孔子生平為主要線索,分為幾個篇章,分別講述少年孔子其母循循善誘,青年孔子拜朝為官,治理一方,造福百姓,中年孔子辭官後周遊列國,爾後其思想為眾生所敬仰,萬世所流傳。雖然咱們以非專業的眼光來看這場孔子歌舞劇,然而仍能從宏大的演出場面、演員專業的舞步看得出故事脈絡和歌舞本身的魅力。第二段孔子求學之時,高山流水之效果配以中國傳統書法文化,還對映孔子仁和思想於其中,堪稱畫龍點睛之筆。孔子辭官而周遊列國,跟從弟子無數,歷經磨難,矢志不移,也讓人感喟萬千。而於雪花飄灑的艱難前行的孔子師徒,轉而花瓣飄舞的穿暖花開,則寓意著歷經艱難而孔子的思想終於為人所理解、推崇和傳承。尾篇則以現代小姑娘朗誦“禮之用、和為貴”來表示孔子思想對於整個中華民族上千年的影響至深,感喟萬世。

  然而以我非專業的眼光,仍有些地方有待商榷,關於魯國民風的描述地篇幅略多,而尾篇孔子周遊列國歸來仍有許多歷史事實沒有描述,其弟子七十二賢人也應該會意一下,顯得尾篇過於短暫。然而終究瑕不掩瑜,今天這一場盛筵仍是平生之未見,大開眼界,心靈昇華。

  舞劇《孔子》觀後感 篇11

  1月25日(星期一)的晚上,爸爸單位組織我們去營房部大院看電影——《孔子》。周潤發的演技十分逼真,電影的場面非常壯觀。電影院裡面座無虛席,很多家長都帶著孩子來體驗和感受孔子――這位偉大先賢不朽的精神魅力。

  孔子,公元前551出生在魯國。當時戰亂頻繁,民不聊生,為了解決社會問題,各種學說百家爭鳴。其中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影響了中國乃至世界幾千年,我們現在還在受著孔子的教誨。孔子5歲時父母雙雙早故,於是他過著流浪地生活。一天魯國的貴族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宴會,貴族的眷屬也可以去。孔子聽說後也去了(孔子的父親是貴族),到了門口,門衛看到他落魄的樣子,以為是個叫花子,便沒理他。結果,孔子徑直向門口走去。門衛把他攔住,問他是誰,孔子說自己是一個貴族的兒子。門衛將信將疑,沒讓他進去。正在兩人爭執不下的時候,孔子父親的生前好友前來赴宴。孔子本來想讓他說說情,哪料到他說:“哪來的小屁孩,快走開!”聽了這話,孔子如同五雷轟頂,十分失落。在失落之際,他也明白了事事都要透過自己的勞動來實現的道理。這事兒對他觸動很深,為了受到人們的尊重,他開始學習禮(禮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書(識字)、數(數學)這六藝。他先後拜老子等名家為師,並刻苦鑽研古代典籍,還整理撰寫《詩經》、《尚書》、《禮書》、《樂書》、《春秋》、《易經》等儒家典籍。他創立了儒家學派,主張國家和人民要遵從仁、義、禮、智、信的要求。經過不懈努力,孔子終於成為一代大家,受到了人們的崇敬。孔子收了很多徒弟,到處講學,名氣很大。魯國國君聽說孔子很有才華,於是把他召進宮裡。聽了他的見解,魯國國君覺得孔子很有才幹,想讓他當大官,但又唯恐眾人不服,於是魯國國君便讓他和他的弟子去一個偏僻的地方治理一下。魯國國君在一年後驚奇的發現他和他的弟子治理的那個小城如今已變得比魯國的都市都繁華。於是他讓孔子做了個大夫。不久,齊國國君想和魯國國君會面,想乘機利用大峽谷的險要地形逼迫魯君,孔丘明白齊國的用意,也知道魯君此去是多麼的危險。他徹夜未眠,想到了一個既能保護國君,不失兩國友好的辦法。之後,孔丘不僅成功的保魯君平安歸來,還逼迫齊君歸還失去的三座城池,並與其成為盟友。孔子,不是一個文弱書生,他身高體健、武功高強、足智多謀、文武雙全,是個難得的將才,他心底善良,充滿仁愛,的確稱的上是“聖人”。我不禁從內心深處更加佩服他了。

  後來,一些大臣起來反叛,叛亂分子前來攻打魯國國都,魯君任孔丘為主帥c。等到進攻的時候,孔丘命人將幾口大鍋推出去,裝滿油,待叛軍過來,把火把仍進油鍋裡,趁熱將著了火的油鍋往下一推,頓時,幾萬大軍葬身火海……雖然叛亂暫時被鎮壓下去了,但因諸多因素,孔子的改革失敗了。經過這兩件事,孔丘的地位大大提升,成了代宰相。成了代宰相的孔子並不居功自傲,而是在國內進行了改革,這使一些權貴的利益受到了影響。於是,這些大臣便把他趕走了。

  被趕走的他無依靠,只得帶著弟子周遊諸國,到處流浪,上頓不接下頓,很是可憐。

  幾十年後,魯國國君去世,幼君登基。齊國藉機攻打魯國,眼見破城之日指日可待。當初把他趕走的那些大臣這時才知道孔子的用意。於是,那些大臣派人把孔子請到魯國。但是孔子心意已決,不再參政。在眾人的請求下,孔子便讓大徒弟冉求去解圍,等冉求到魯國時,已經十分危急。冉求不愧為孔子的大徒弟,他三下五除二的就把齊國大軍趕走了。等到孔子被接回魯國時,他已是古墓之年的老人了……電影是向我們講述孔子一生坎坷的經歷,也向我們述說了孔子的偉大與不凡。

  孔子面對貴族與惡勢力不低頭,面對困難不畏縮,面對孤苦不冷漠,他的精神激勵我永遠向上。

  舞劇《孔子》觀後感 篇12

  片頭剛放,表江問我,你覺得這片票房多少?我說,8千萬?她說,撐死這個數吧。看完片,我不免懷疑8千萬太高估了,並不是說電影質量不好,其實它誠意十足,只是在這“後阿凡達時代”,這種沒有噱頭的商業電影真的好難自處。

  整體來說,《孔子》嚴肅而緊湊,前半段的官場爭鬥和後半段的流離失所在周潤發的演繹下,都讓人信服。片中臺詞在大量的文言文和現代話中穿梭,聽到“那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樣的搭配,觀者不覺得出戲已算難得。

  孔聖人也會經人挑撥,便扔官拋妻棄子,背井離鄉十幾年,在各國傳道授業解惑,卻不得重用,食不果腹,顛沛流離。一個道德高尚的中年男人空有理想和滿腔抱負,無從施展,鬱郁不得志,思鄉情切卻不能歸。周潤發精湛的演技無可挑剔,只是我看時很是心疼……那場刻意煽情的暴雨中離家出走、摔倒泥沼、淚流滿面的“孔子落魄戲”,真是難為發哥了。

  飾演衛國夫人、美而淫的“南子”的周迅赫然女主角的地位,可片中只有一場“子見南子”的戲。南子對子表達滿腔欣賞,並邀其日後常常相見,子拒南子,僅用一句“我未見過你這般好德如好色的人”把南子噎了回去,再得體不過。南子經過這番挑逗,確認了子的君子為人,感嘆道“世人也許很容易領悟夫子的痛苦,但未必領悟夫子在痛苦中所體悟到的境界”,此話一出口,子熱淚盈眶,兩人伏地互拜,成為知己。這出戏處理得細微而精彩,不但不荒謬,還看得意猶未盡,嫌周迅的戲份太少了點。

  除了南子,還有幾位重要人物襯托孔子,一是魯王,二是孔子夫人,三是弟子顏回。這三個角色的演出一個比一個讓我出戏。先說魯王,他是君,孔子是臣,影片前半部分在魯王對孔子的重用與否中展開,每每切到魯王的畫面,他擠眉弄眼,對孔子愛意綿綿,讓廣大腐女不多想都難。凱麗扮演孔子的夫人,大概是《渴望》中慧芳深入人心,她和孔子一貼在一起我就立即穿越。白淨秀氣的任泉出演孔子弟子顏回,他落水的那場戲,鏡頭從水底往上拍,我又穿越到了好萊塢,古裝傳記片的風格無影無蹤。

  如果穿越之事因人而異,特技一定人見人不愛,《孔子》中有好幾場大規模的戰爭戲,場面全靠特技,動畫拙劣,效果實在不好。雖然有特效這個硬傷,可一部思想家傳記題材的電影拍成這樣,已經很不容易。至少它和2009年動不動就裸奔而出的那些山寨電影相比,實在是太有誠意了。導演胡玫說她從未這麼忐忑不安過:“我只能祈禱孔子在天之靈保佑了。”這事兒,還真懸。

  舞劇《孔子》觀後感 篇13

  老師給我們發了一本《孔子的故事》,書中的內容非常精彩,以前我只知道孔子的一小部分故事,雖然只是冰山一角,但是我會認真看完這本書來重新認識一下孔子。

  孔子是中國有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還是儒家創始人。看完這本書我最喜歡《在挫折中前進》,孔子是個很有志氣的人,他在十五歲就已經立下要好好學習各種知識和本領的志願。在孔子十七歲時母親去世了,母親走後孔子還是個年少不懂事的孩子,孔子穿著孝服跑去季氏歡宴名流卻被人當叫花子趕出來,此事後孔子非常發憤。

  之後孔子更加刻苦努力學習逐漸成了博學多能的人,旁人見孔子就誇,可孔子卻很謙虛,就這樣大家對孔子的評價更高了。孔子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勤奮認真,在挫折中鍛鍊自己,他的謙虛善良精神值的我學習,在以後的學習道路上不斷磨鍊自己。

  舞劇《孔子》觀後感 篇14

  抽空在週末去看了孔子,在網上倒是首先看到一大幫憤怒的青年給的低分。

  讓我震撼的是在孔子在眾多糾葛中仍然保持著一種執著的信仰,這種信仰到底的底線在哪裡,不是說出來,孔子一生都追隨了他的信仰,不管是為官受挫、家人分離、顛沛流離、施教受辱,環境在變,他的做法在變,但是信仰不變。

  故事從孔夫子五十多歲,得以實現夢想,踏上仕途開始,感覺開場有點突然,接下來就是孔子運用計謀,抗衡齊國、三桓,然後平步清雲,連升幾級,做到代相國之職,劇情很緊湊。精彩的辯論,讓人精神一振,不過不失的特效,也帶來了一點視覺刺激。 再到後面,讓我有印象就是的就是顏回落水,來回多次在冰水裡搶救竹簡一幕,雖然他的行為很偉大,我也有那麼一點感動,但轉念再一想,這樣是不是有點迂腐呢?不管怎樣,他是為這些孔子最愛的書簡獻身了,導演讓他死得很唯美。

  最後,孔子與弟-子們得以回魯國,一眾人喜極而泣,及孔夫子在城門前跪拜,老淚縱橫,那時候我也哭了,不過不是為故事本身而哭,而是被演員的入戲所帶動。

  舞劇《孔子》觀後感 篇15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聽老師和媽媽常說這句話,今天我和媽媽一起看了電影《孔子》,當孔子透過反對“殉葬”用這句話反駁那些大臣時,使我印象更深刻了。影片講訴了孔子以“禮”治國的思想和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周遊列國的故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影片中孔子的弟子稱孔子為“夫子”,我看字幕的英文翻譯是“Teacher”老師的意思。當回答“是”時說“諾”。這部影片最讓我感動的就是孔子的學生顏回跳進冰河裡不顧自己的性命搶救老師的書簡,最後死在冰冷的河水裡,孔子抱者他的屍體一遍一遍喊著他的名字“回”。

  我的眼睛都溼了。看這部電影不僅讓我長了知識還讓我懂得了一些道理!

  舞劇《孔子》觀後感 篇16

  最近學完了《論語》,今天趁放假之際,看了周潤發演的《孔子》,頗有感觸。這部電影刻畫的孔子,一直微笑著,很端莊,但是不傲的感覺,溫潤而寬厚。

  很明顯,這是一部人物傳記,而主人公就是孔子。電影從人物選角再到場景佈置,無一處不體現了電影製作的精良。電影極力還原春秋時期的齊魯衛三國,演員很敬業,把每一個人物都演繹的活靈活現。《孔子》以高超的藝術手法為我們展示了我國春秋時期魯人孔丘跌宕起伏的一生,呈現出一個有戰爭、有陰謀、有聖人、有梟雄、有美人、有思想的恢弘大氣的春秋亂世。

  孔子政治生涯大起大落,大半生都處在顛沛流離之中。孔子年輕致仕,做到了國相,在魯國大力推行自己的仁政思想,魯君看到了孔子的貢獻,在齊衛兩國爭先聘請孔子之際,他重用了孔子,然而孔子的思想顯而不符合當今的亂世。孔子提倡恢復古禮,可春秋時期戰亂紛爭,齊國推行法治,魯國如果以禮治國就不能同其他國家抗衡。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孔慶東認為,電影《孔子》的誕生,是國產史詩鉅製的一個里程碑,它將中國大片的標準提升到了聖賢這一步,實現了一個大的突破,也讓中國文化走上了一個新的平臺。我們都知道,大片,向來指的是美國好萊塢電影,那種飽含科技的電影。但是看了《孔子》以後,我知道,大片,不僅僅是科技和威亞,還有中國人的智慧,用心去製作。據悉,電影《孔子》的後期特效由鮑德熹操刀,且花費巨資呼叫了曾為《第五元素》等影片擔任製作的好萊塢特技團隊,來完成多達400個特效鏡頭。其中,在武子臺平叛那場戲中,孔子在高臺上迎風而立,指揮千軍萬馬。畫面肅穆大氣,很有震撼效果。

  片中也有不少驚心動魄的場面:夾谷會盟山雨欲來,彰顯聖人智謀;墮三都短兵相接,營造緊張氛圍;武子臺平叛夫子親自擂鼓揮兵,展現軍事才華和大將氣度;齊魯大戰是影片場面最為壯闊的一幕。

  夫子獨有一腔智慧,卻沒有得到重用。君夫人南子說未有人懂夫子,這話不假,真正理解孔子的怕是隻有他那一行弟子了。孔子重仁,弟子們跟他推行仁政,孔子著書,書掉在冰河裡顏回下河救書。

  孔子,這位聖人,今天我更加了解了他。

  舞劇《孔子》觀後感 篇17

  孔子不僅是個教育家,他還是個思想家,他還是儒家的創始人。

  這本書裡面講了孔子從沒落孤苦到從事教育成為一代名師的邊程。

  這本書裡我最喜歡的一個故是“在挫折中磨練”這裡面講了孔子非常有志氣,孔子幼時家境不好,窮困的生活對他的磨練。這是他之後經得起各種困難的原因之一。

  孔子刻苦學習逐漸成了好學的人,讀到這裡我想起了我們班的一位同學江靜婭,她和孔了一樣是一個好學的人,也是我們班的班長,在學校也經常幫助我們,比如說:有一次,我們班有人作業不會做,她都會細的幫助我們。向孔子這種不怕吃苦,堅持不懈的學習,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在我們生活中也會遇到困難、挫折,我們不能輕言放棄,要堅持不懈努力讓自己做好每一件事。

  這本書還有好多孔子的一些故事,看了這本書讓我學到很多。我們都要學習孔子的堅持不懈和不畏懼困難的精神。

  舞劇《孔子》觀後感 篇18

  影片的開頭是伴隨著悠揚的鈴聲開始的,讓人不自覺的就想到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習慣了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分封制的弊端也日漸顯露,分封制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均田制逐漸瓦解,社會出現了新的社會形勢,諸侯國不再遵循周天子,出現了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現象。而孔子,從小就在禮樂的薰陶下成長,自是不願大好的周王朝如此衰敗,禮樂從此沒落,於是他青年起,就發誓要實現禮樂仁和的夢想。

  該影片按照一生回憶的方式展開,開頭展現了孔子白髮蒼蒼,而他禮樂仁和的夢想,也只能交給未來去實現了。其中演員所表現出的的滄桑,眼神中的無奈,無一不讓人覺得,他就是孔子,孔子就是他。之後從孔子青年時期,魯國三桓叛亂開始,展開對孔子一生的敘述。

  採用了倒敘的寫作手法,能夠很大程度上吸引觀影者的興趣。

  細節把握較好。該影片主演孔子周潤發,從影片中的細節可以看到,孔子去拜見魯定公的時候,門前的侍者道孔大人您可到裡面再拜見,而孔子依舊堅持自殿外就開始拜見,這樣的行為是很符合周禮周範的,再其次,孔子進入殿內後,殿上座魯定公還未到,他依然堅持上座好像有魯定公一樣拜了下去,恭恭敬敬的等待魯定公的到;再者在魯定公想要依靠孔子的主張,使魯國強盛起來的時候,問是否可以按照齊國那樣強盛起來?孔子說齊國的百姓之所以不犯法,是因為害怕刑法,而若能夠使百姓因為講仁義而不犯法,那不是更好嗎?在說這話的時候,孔子眼中的光芒,亮的嚇人,那是一個人對夢想的渴望!

  孔子一生周遊列國,卻始終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容得下他,容得下他的主張。這既是孔子的悲哀,也是那個時代的悲哀。在那個諸侯爭霸戰亂紛紛的年代,孔子的禮樂征伐早已不符合時代的要求。諸侯國要的是能使他們的國家強大起來的主張,所以孔子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禮樂衰敗,百姓流離失所,別無他法,但我想他是恨的吧。即便沒有一個國家任用他的主張,他還是不肯放棄,於是回國後辦私學,著文章,說來有些許可笑,孔子一生未能成就官業,他的學生卻很多都做了官。

  他一生求禮問和,也許大多數人覺得他失敗了,但我覺得從長遠意義上來說,他成功了,透過他弟子記錄的講學的內容,將他的仁義清清楚楚的傳達給了後世,他的仁義必將在後世發揚光大!

  舞劇《孔子》觀後感 篇19

  縱觀整部電影,確實拍得很好,能夠充分地展示我國春秋時期的大聖人孔子萬世師表的形象,並且抓住了孔子為政持官掌權時的政治特徵,反映著其仁和禮的核心思想體系,當中的確不乏催人淚下的片段和插曲。辨證的說一句,該片更應該像一種全新風格的歷史記錄片,很多人認為孔子作為聖人,生活在春秋時期,很多東西無法考證,只能透過紀錄片的形式來展示,但其實不然,電影儘管通用的是白話文,但處處體現著原始的仁禮思想語言風格,在感動蒼生的同時必然給予一種精神和思維上的震撼和影響。至少我是這樣理解的,因為看完該影片後,我甚至乎結合當今的民族和社會特徵產生了一些屬於自己的思考—————

  關於克己復禮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禮,其中禮這方面主要反映克己復禮。克己復禮的意義在於剋制自己,凡事嚮往禮的方向,本質上是教育人們要重視禮的教化與薰陶,孔子終其一生,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教育方面,都強調禮樂對個人,國家,民族的重要性。影片中描述的魯國政權為三桓貴族所掌握,三大貴族擁城自重,屯兵自立,即使在與魯國的宿敵齊國和談未遂,眼見要兵戎相見時,也無動於衷。後來更是使計迫使孔子離開了魯國,四處漂泊。其實孔子的出走是必然的,正如魯國國君所言,處於這樣一個亂世,諸侯分封割據,稱霸一方,名義上是四海之內,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然而在周室頹危的情況下,大家都想取而代之。尊王賤霸暫且難以堅持,而孔子還期望君主能夠以仁義治國,這樣百姓避免戰亂,才會使老有所養,壯有所用。他的想法其實是很值得提倡的,但結合那個多事戰亂的春秋,難免會有何很多人不理解他,這也為他日後周遊列國時,即使在樹林處收徒講學,也會遭到民眾們的反對,他也被迫帶著他的門徒被諸侯王們由一個國家驅逐之另一個國家。經歷了十幾年,終於回到了魯國,他已經很老了,但仍然執著著那個克己復禮的夢,含笑而終!

  關於取義成仁

  除了禮,孔子的另面思想則表現為仁,為後世所稱道的仁者愛人,仁者無敵都是其仁之思想的一個延伸和繼承。在《孔子》影片裡,沒有情節明確反映孔子如何取義成仁,但卻透過他的兩個徒弟子由和顏回充分刻畫出來。首先是周遊列國的時候,孔子和門徒一行人等踩著冰封的河面過河時,突然發生了冰裂,一車滿滿的典籍掉進了水裡。顏回沒有猶豫半刻,馬上縱身潛入水裡把典籍給一卷卷打撈上來,因為在他眼裡,這些典籍是遠比他性命珍貴的,能夠影響後世的儒家偉大學著,更是這十幾年來,孔子和徒弟們的思想結晶,對仁義的傳世,是及其重要的,結果顏回溺水而亡。當孔子還沒有從見到顏回去世時表現的悲痛中振作過來時,又傳來了用兵如神的子由在衛國作戰時,因保護衛國幼小的皇子被叛軍群殺而逝的噩耗,子由在臨死前依然牢記老師的說話,把官帽戴正,以示正義凜然,結果取其成仁。這兩個片段我相信不僅僅是我,很多人看著都會有那麼一種心酸和體會,有時候,仁義的實現和追求,比我們很多東西更值得去奮鬥,甚至乎犧牲性命都在所不惜!

  舞劇《孔子》觀後感 篇20

  孔子,是儒學的創始人。一提到孔子,他仁義的形象,就會出現在,我的腦海裡。可《孔子》這部電影還表現出他的另一個優點——勇。

  他一心想讓魯國強大,於是他就在魯君面前推廣仁義。果真,魯君讓他當了代丞相。從此,魯國的形勢一天比一天好起來了。又過了不久,季氏的家臣公孫狃發動戰爭,想要登上魯君的寶座。反軍打進都城,魯公跑到季家,公孫狃步步緊逼,可季家人都去打獵了。這時,孔子說:“把叛軍引到武子臺!”字路領命,便去把公孫狃引到武子臺。公孫狃見孔子在臺上,便下令放箭。可臺上有盾,孔子的弟子冉求下令把盾往後放,把一個個裝鐵漿的大罐子推上來,冉求一聲令下,鮮紅滾燙的鐵漿流淌出來,把公孫狃的軍隊士卒燒得個個焦頭爛額。公孫狃在亂軍中自殺。孔子看到這個場面哭了,因為他一向講仁義,不希望看到國人自相殘殺。

  孔子的仁義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不過他的勇也不可缺失呀!

  舞劇《孔子》觀後感 篇21

  暴雨,轟鳴的雷聲,迷茫的路……跌於泥池,再爬起,大笑……幾近痴狂的老人帶著幾近生根的痛苦,泥塑般讓人觸目,讓人心驚。他,就是孔子!是知其不可而為之,明知其不可卻執意為之的孔子!

  電影中,孔子被一塊玉玦決出魯國,四海為家。離開時,適逢暴雨。在轟鳴的雷聲暴雨下,在前途無路的迷茫中,孔子跌於泥池,掙扎爬起卻於雨中酣暢淋漓的大笑。笑自己,一併的笑這世道。為何痛苦?為離別,為信仰。

  魯國,是孔子的家,是弟子們的家。那裡有妻兒,有安定的生活。但這處故土,他註定不能承擔信仰。孔子的政治抱負、禮樂夢想統統毀在這裡。建武子臺,推行禮樂,志墮三都,帶著血汗與期望的舉措統統被現實打得落花流水。末了,魯定公無奈一笑:“論聰明,夫子還需學會如何裝傻。若是執意如此,夫子恐怕下場還不如我。”

  下場?是呀,世界如此雜亂,正是因為看清了局勢,長沮、桀溺、荷蓧丈人等人才會選擇歸隱。這個決定,多少有些自私,顧不得天下蒼生;這個決定,卻也何其聰明,天下混沌,蒼生怎顧?何必為難自己,歸隱已是不易。孔子卻正相反,不會考慮下場!他不僅要顧蒼生,還要為此賭上自己的一生。孔子不是不知道天下局勢如何,也不是不知道自相殘殺的人們有多不可救藥。他知道,所以他不能放手不管,既然自己信仰的仁義可以救世,那麼即使人們不信、不用、不取、不甘,他也依然要儘自己的最大努力,以求得這個世界對美德、對禮義的最大認同以及最大實現。他要救人,救整個天下的人。

  大道通天,有路不如無路,無路便是有路。離開魯國,無路。孔子豁然一笑,攜其弟子始其行途——有路無路都是一般區別,天下一般混沌,走哪兒,都一樣。

  至衛,君弱國亂,儲君無義。後宮干政,烏煙瘴氣。烏雲聚集,終降暴雨。離!

  至鄭,君弱國亂,下臣干政。不尊道義,喧擾講學。離!

  至蔡,君庸國亂,外封城門。圍追堵截,可憐可笑。離!……

  就這樣一個國家一個國家的走,挫敗感已熟悉如掌心紋路。大把的時間從掌心流逝,不覺,孔子老矣!

  託書過冰河,冰裂,顏回救書,亡。

  衛國起內亂,君危,子路護君,亡。

  顏回逝時,懷中猶有書數卷;子路逝時,猶記夫子儀表之訓,結纓而死。在孔子師徒心中,仁,義,高於生活,高於生命,高於一切。

  齊國攻魯,季子急召孔子回。贈玉環,孔子歸。重返故土的孔子熱淚盈眶,此生將盡,便寄希望於後世。風燭殘年的孔子整理大量史書,將自己的信仰和痛苦寄予其中。雖心願未了,再也無能為力。公元479年,孔子逝。

  “世人都知道夫子您的痛苦,可未必能領會這痛苦的深度。”——南子見孔子,如是說。這痛苦的深度,恐怕只有孔子知道了。

  舞劇《孔子》觀後感 篇22

  電影的開端,盛大的葬禮,逃跑的小奴,彷彿一下子就將我們帶回了那個諸侯割據的奴隸社會。

  “求仁得仁,又何怨。”影片中一開始展現的孔子並不是一個不問世事滿口之乎者也的歸隱者,而是一個關懷生命有血有肉的真實的孔子。他堅定地救下小奴漆思弓,刀劍加身而面不改色,舌戰眾臣主張廢除不合理的殉葬制,打破世俗偏見收漆思弓為徒,對生命的尊重和維護令人動容,這也是他能夠提出“仁”的學說的原因吧,儘管他的“仁者愛人”具有很大的時代侷限性,但不可否認的是他走在了那個時代的前端。他為了挽救一個素不相識的地位極低的小奴的性命,甚至不惜得罪當權者季孫斯與他背後盤縱錯雜的勢力,為他征途不順離開魯國埋下了伏筆,但孔子從未後悔過,就如同他從未放棄過他的信仰。

  於是當他跟隨魯定公赴齊魯邊境會盟時,季孫斯並沒有按約出動五百乘兵車。但孔子早就料到了這一局面,他事前安排了一百輛牛車埋伏在山谷外面,製造假象震懾齊國退兵並還回了魯國三城。至此,孔子作為一個政治家所擁有的的政治才能展現得淋漓盡致,這也讓孔子得到了魯定公的賞識。但這並不能改變孔子不順的仕途,魯國一直被“三桓”所把持,孔子為了改變魯國這種國將不國的局面,殫精竭慮,提出了隳三都的提議,最終引發了佞臣的叛亂。儘管在武子臺上孔子用十二條火龍擊退了叛軍,他還是失去了魯定公的寵信。魯定公知道孔子的才識,可他需要穩定他的國家,穩定他的政權。孔子給魯國帶來的強大繁榮的希望最終破滅,於是在魯定公和季孫斯沉溺於歌舞中時,孔子含淚揮別了魯國,開始了他十四年的遊歷講學生涯。其間不管是被亂軍包圍斷糧還是遭受眾人的辱罵詬病,孔子一直沒有停下自己讀書講學的步伐,將自己的思想在中原大地散播。最終垂垂老矣的孔子在同樣垂暮的季孫斯的懇求下重新踏上魯國的土地,追隨老子的步伐不問世事,歸而不隱,開始整理自己的著作,教書育人。

  這是電影《孔子》為我們展現的孔子的後半生的片段。“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愈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的評價。孔子的一生可謂是傳奇的一生,他博學多才,虛心好問,學富五車,是那個“百家爭鳴”的輝煌時代的傑出文化代表,也是當時遊走在各國之間的傳播自己政治思想的政治家,在政壇上沉沉浮浮,最終隱退政壇,他的“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不僅影響了三千多名弟子,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顏回、子路還是冉求,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為此不惜犧牲生命。短短兩個小時的影片只能展現孔子人生的一些方面。他開啟了以“樂禮善學,尚中貴和”為精髓的儒家文化的時代,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至今他的名字還以“孔子學院”的方式在世界各地傳播,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名詞而被各種膚色各個民族的人們所熟知。塑造這樣一位人物是對電影人的一個巨大挑戰,短短兩個小時,小小的銀幕,根本不足以展示孔子豐富多彩的人生的十分之一。()如何讓世界透過這小小的銀幕更多更全面的瞭解孔子就成為了一個巨大的難題。儘管電影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但還是在短短的時間裡儘可能的展示了孔子智慧的多方面的體現,讓觀眾大飽眼福。

  儘管如此,電影的最後顏回之死還是讓我不知該哭還是該笑,竹簡沉水本來就讓人覺得不可思議,顏回居然還為了救六個竹簡而採取了相當於自殺的舉動,最終死在了回魯國的路上。好吧,就當電影是為了讚揚顏回愛書甚於愛命,為傳承文化而犧牲吧。

  舞劇《孔子》觀後感 篇23

  影片《孔子》,我看了不止一遍,並不是因為它不好懂,而是因為它讓我感動了。《孔子》,從視聽出發,到達了心靈的感動與震撼,渲染了當時那種氣派氛圍。當然,我也必須承認,影片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雖然儘可能的穿插了孔子的一些名言,也借用了別人的,但不免給人牽強之感;故事是講到了,但不精彩,情節片段之間缺乏很好的銜接;節奏緩慢,人物講話平淡呆板,沒有靈氣。也許是自我太不習慣文言文的緣故,加之中間有篡改歷史的情節,覺得有些彆扭。

  因為這是電影,僅有短短的兩個小時時間,要將孔子的一生表現出來,實屬不易。所以總體上而言,它還是成功的。

  首先,感觸最深的便是影片將尊師重道之風表現得淋漓精緻,真是值得今日的人們好好學習啊!古今對照,令人汗顏。古人需拜師求藝,學生自當十分尊敬教師,也會刻苦學藝。師生情誼真切深厚。孔子落魄流亡,學生依然緊緊追隨,伴其左右;子路至死不忘師之教誨,扶正官帽;顏回不畏艱險地保護書籍,為之獻身。我哭了,且不說修改了歷史,不說兩人的行為有些迂腐,卻將他們變得崇高而又偉大,使其境界得以昇華。

  其次是孔子回鄉後的那深情一拜,魯國啊,父母之邦,養我之土,我最終回來了。我又哭了,為何影片要將其渲染得如此具有杯具色彩?我不明白為什麼就不能用孔子推行的禮樂來治理天下呢?我也同樣追慕那“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淳樸民風。“男守本分,女有歸宿,老有所依,子有所養。”的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講得多好啊!

  顏回說,孔子錯在將全部夢想都寄託在魯君身上。我不敢苟同。我覺得自我也錯了,如孔子般太夢想主義了,沒有能夠勇敢地應對現實,而是將期望建立在一個完美的偉大的夢想之中。可是無論怎樣依舊不能放棄對完美社會的嚮往與追求,依然期望能夠經過完善個人道德,而不是經過嚴格的法律來治理國家。孔子認為拿法來治國,是人們出於無奈才做的,人們不犯法是因為害怕法律,並不是出於真正的自我約束。

  然而有一天,我無意在書上看到這是一種鮮明的道德泛政治化傾向。調節倫理關係,要訴諸人們的道德自覺,可是並非人人都能到達高度的道德自覺,即使一個有高度道德自覺的人,也未必都能自動的表現出道德自覺。在“子見南子”一節中,應對巨大的誘惑,孔子的眼神與身體也有顫動,他是聖人,作為普通人,如何能向孔子那樣堅守自我的信念。何況做君子是何其不易,像孔子那樣,會遭小人的算計與嫉妒,也會被世人誤解。無怪南子一句“世人只明白夫子的痛苦,有誰又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領悟的境界呢?”便稱其為知己了。顯然,僅僅依靠道德來協調社會關係並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過於抬高道德,將發現無力控制社會秩序的尷尬局面。這樣的行政觀念與倫理價值意識等都與當時與現代社會不相適應。

  其實,無論是古代還是今日,有多少人是像魯君那樣“裝點瘋,賣點傻”,充當一個見風使舵者呢,又有多少人依然能像孔子那樣一生堅守自我的夢想呢?“不能改變世界,就改變自我的內心吧。”有空看看《孔子》,讀讀《論語》吧,充實自我,內心的強大能夠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遺憾。

  舞劇《孔子》觀後感 篇24

  孔子,可謂是家喻戶曉,但我們也只明白他大體的一些作品和事蹟,《孔子》這部影片讓我們更加了解了這位偉人的一生。

  孔子從政,期望實現自我的社會夢想,卻被現實無情地拋棄。孔子一心只想實現自我的夢想,對可能的困難估計不足,最終只能黯然離去。

  孔子到了晚年,認清了夢想與現實的差距。他最能影響社會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從政。他的弟子有各種各樣的才幹,能夠將他的思想傳到更多的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講學上,能夠影響更多的人,意義要遠大於參政。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抱怨身邊的事不如自我所願、不合理等等,還喜歡去描繪一個夢想的情境。可是,這些都於事無補。

  現實擺在那裡,我們也僅有從思想上轉變,親自去行動,不要總依靠於別人。把握好方向、有步驟、有計劃、從實際出發,夢想才會越來越近。

  這部影片人物刻畫得生動形象,也能讓人深受教育,人們能在這種場景中得到知識。孔子應對貴族與惡勢力不低頭,應對困難不畏縮,應對孤苦不冷漠的精神會激勵我永遠向上。

  舞劇《孔子》觀後感 篇25

  今日,我看了孔子這部電影,資料是主講孔子的一生由魯國興盛的國相(相當於此刻的總理),衰弱到一個四處傳教的乞丐,最終又回到魯國的人生經歷,令人不禁感嘆人生的曲折路程,又使人惋惜如此一位高尚的人,生命路途的悲慘。

  孔子這部電影的主題是學習孔子高尚,讓人深有所思,是的,在當時那個戰亂的時代,孔子的儒家道法被各個國家重用,可是他沒有被別的國家用重聘金所動,依然效首魯國,可是最終被叛人挑撥而被趕出魯國四處傳教乞討,假如;是此刻這個社會,必須是一個被視為尊重的人,但那個戰亂的時代,竟然像一個乞丐流落街頭,連口飯都吃不上!使人不禁嘆息人生的不公,竟然讓如此一位聖人墮落……

  看到孔子在那種黑暗的年代依然正直的身影,我不禁有所感動,在我們這個沒有戰亂,和平的年代裡,擁有孔子這種品行的人幾乎已經見不到了,要想學會孔子的修行不容易,但也很簡單,簡單是因為只是捍衛了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則,其實孔子也只是做到了這一點,但難是因為這一點,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的不是想象的那麼容易,就要拋棄功名,財物,地位等等,雖然我們不必須能做到孔子這樣偉大,但我們起碼不能在人生路上做惡事,在別人看來,我們遠沒有孔子偉大,但我們能夠自豪的說,我這一生是正直的,是不邪的!

  看了孔子後,我沉思了許久……

  舞劇《孔子》觀後感 篇26

  《孔子》這部電影已經放映好久了,可我一向沒機會看。昨日午時,學校說全體師生一齊觀看《孔子》電影,我一聽,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

  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孔子與他的弟子的故事,很感人,很好看。

  在這部電影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孔子帶著他的弟子們在堅硬的、冰冷的冰上艱難地行走著。孔子最喜歡的弟子顏回駕著馬車,馬車上裝滿了書。突然,冰裂開了。剛剛好,顏回、馬與書一齊,“撲通、撲通”地掉進了刺骨的湖水中。顏回不顧自我的性命,將沉入湖底的書一點一點地撈上來。連愛書如命的師父孔子都對他大叫:“回來,回來!”可是顏回毫不理會,繼續撈書。最終,顏回永遠地沉睡於湖底。

  看到那裡,我情不自禁地想到:有的時候,我家裡的書也會“生病”:比如,書皮爛了呀,書皮折角了啊等等,數不勝數。我見了,很少給它們“治病”,置之不理。它們一個勁兒地哀求我,我也不理……想到那裡,我的臉微微有些發熱。顏回不顧自我的性命,還要將書撈上來;而我呢,書生了病,我也不理,真是相差太遠啊!

  於是,我暗暗下定了決心:以後必須要愛護書,見到書“生病”了,立刻就給它“治病”,我相信自我能做得到。

  舞劇《孔子》觀後感 篇27

  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國的歷史悠久,何其輝煌,那些輝煌被記載在一冊冊書中。可從未被塵封,中華上下五千年,他們一向活在人們心中。

  今日看了關於《孔子》的歷史的電影,它狠狠的抨擊著我的內心。將近兩小時的影片,卻道出了孔子不凡的一生,每一個細節,每一段文字,從他口中說出的一句又一句經典無不刻畫了一個鮮活的形象。

  最打動我的有兩個鏡頭,孔子被放逐出境,當時連老天都映襯著孔子的處境下著傾盆大雨,氣氛沉重又讓人不禁揪心,拋開妻女對一個男人來說是多麼不易。馬車走了半路,車輪陷進了泥中,孔子師徒試圖拽馬使其擺脫泥淖,卻不料被馬踢翻在地,他笑了,笑得那麼釋然,又令人悲憫,這是一個失意之人最終的暢然!

  第二個鏡頭,孔子及其弟子駕著馬車過一個大冰河的場景,不料,冰面開裂了。竹簡都掉進了冰河裡。顏回想都沒想直接跳入湖中撈取竹簡,天寒地凍,下著鵝毛大雪,所有人眼睛上,眉毛上都有一層冰霜,在這極寒的地方,別說跳入湖中了,生著火都覺得受不了。

  顏回一刻不曾停過,他極力擺動雙臂在冰湖裡遊動,將一卷又一卷竹簡打撈上來。竹簡都撈回來了,可顏回再也沒有上來,永遠被封在了冰層中。孔子一聲又一聲絕望地喊著顏回的名字……牽引著人們的心靈,我不禁鼻子一酸,眼淚在眼眶裡打轉。

  孔子之後的生活是在風餐露宿中度過的。就連一碗清可見底的湯,大家都一人一口的喝。他的一生是悽慘的,能夠是光輝的!

  跳進歷史的長河,追溯孔子的一生,我願化作一個標點,結束最終一個長卷。不讓光鮮的背後只剩空白!

  舞劇《孔子》觀後感 篇28

  看完電影《孔子》,不僅僅是喜歡裡面感人的故事情節,同時也深刻感受到,給觀眾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

  電影中孔子出身於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他期望以他自我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程序。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期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率領眾弟子周遊列國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於晚年回到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於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獻祭的戲,十分精彩。“給個話啊”,展現了孔子的幽默和智慧。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最讓人感動的是顏回,反覆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我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向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在顏回的眼中,孔子的書簡比自我的命都重要,仔細想想,正因為之後有著無數個顏回,我們此刻才能夠領悟到孔子的精神。當我看到孔子抱著顏回的屍體大哭,弟子們勸他:已經三個時辰了,已經緩可是來了。可是夫子依舊抱著,那個場面真的很悲慘。還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實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可是他始終記著夫子的教誨,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記著夫子說過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後,喪徒如喪子,可是夫子沒有讓淚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我的弟子雖然沒有如償所願,但已得為仁。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我們應當學習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在成佛的路上,努力學習,成為一個正直、光明磊落、有擔當的人。

  舞劇《孔子》觀後感 篇29

  昨晚,去看了這個新年裡聲勢造得很足的電影《孔子》。

  儘管明白凡動輒投資上千萬的大片都是要研究票房的,既要票房就得研究觀眾的欣賞口味,不可能完全按照或者接近歷史的真實去拍,那麼編劇和導演究竟會把經過人們千百年的認識並且已經基本定型的孔夫子拍成什麼樣呢,的確很想明白,卻又擔心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但聽電影《孔子》的某主創人員說,觀眾看電影《孔子》,如果不哭,就不是人。如此信心滿滿,言之鑿鑿,更讓人充滿期待。

  影片從51歲的孔子作為政壇新星在魯國崛起講起,前半部分一開始便是殘忍的活人陪葬,表現了當時周天子已無力掌控天下,而魯國國君衰微,國家政權實際上由當時掌握軍權的三桓掌控,他們囂張跋扈,為所欲為的時代背景,之後敘述了孔子一生中最值得一提的兩大政績——夾谷之會和隳三都。後半部分則主要講述孔子如何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包括“子見南子”、“陳蔡絕糧”、“子路問津”等片段,最終是魯國大夫季氏在內憂外患中幡然醒悟,孔夫子的治國才能不可小覷,於是放下身段,誠邀孔子回國,並理解了在外顛沛流離十九年的孔子提出回國後絕政治,治教育的條件。

  看完影片後,感到有三點不可思議之處:

  一是我們只明白孔子是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沒想到他老先生還是一個軍事家。在“夾谷之會”和“隳三都”中,設計之巧妙,佈局之合理,安排之周到,僅僅憑著一腔浩然正氣和對道義的堅定信念,與妄自尊大、恃強凌弱的齊國針鋒相對,舌戰齊國君臣,生生迫使齊國退回了侵佔已久的“汶上三城”。這當然大快人心了,誰說孔子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卻做成了很多軍事家想做而做不成的事情。

  二是影片後半段的“陳蔡絕糧”中,孔子師徒被困陳蔡間多日,七天七夜粒米未進,而孔子卻依然氣定神閒地撫琴,以這種方式轉移飢餓的注意力當然是能夠理解的,但師徒們一人一口分食最終一碗馬肉湯後,弟子們不是倒臥在地以儲存體力,而是居然有力氣圍著老夫子和他的琴聲運動起來,這不合常理的舉動,真是讓人匪夷所思。

  三是師徒們周遊列國途中遇到了冰裂,當時孔子的一車書掉入冰窟,孔子最器重的弟子顏回像羅盛教那樣,一而再、再而三地潛入冰下打撈竹簡,孔子及其眾弟子趴在冰窟邊緣呼喊痛哭,但既無人和顏回一道下水撈竹簡,也無人下水力阻顏回的愚蠢行為,直至顏回凍死。這個極不靠譜的煽情情節,既褻瀆了孔子,又褻瀆了顏回。毫不誇張地說,作為好學生,顏回肯定把這些竹簡的資料深深刻在腦海裡了,難道為了教師的心血,就有必要犧牲性命嗎?莫非正如旁邊的觀眾調侃道是為了搶救文化遺產?而孔子堅持萬物之靈的人始終是第一位的觀點在《論語·鄉黨十》中就十分清楚。“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顏回和竹簡,孰輕孰重,這不是明擺著的嘛?!

  所以,看完電影《孔子》後,我沒有哭。環顧四周,在這場滿座的電影院中,也沒有看到任何一個人哭。

  舞劇《孔子》觀後感 篇30

  電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為什麼今日我還是要寫觀後感呢?因為我覺得作為一箇中國人,應當有自我的文化信仰。談到文化信仰我們想到的那首當其衝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禱告於你丘山而得名。電影中孔子的出場已經是一個大夫的身份了。可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雙親,所以孔子對下層百姓的疾苦異常的關注,回到電影上來。電影中的周潤發給我們很好的詮釋了孔子的許多東西,讓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電影《孔子》裡面有很多與史書記載不一樣的地方,首先就是前面的孔子擂鼓為戰士壯威,之後是孔子與魯公一齊出面說服齊王收復失地然後就是孔子最喜歡的弟子顏回的死,都與歷史不符。史書上沒有記載孔子與魯公一齊去談判的,而記載的是孔子從天而降前來護駕的,這樣一改似乎讓人覺得更加真實!歷史上也沒有類似於有沉書入水然後顏回去撈的事情。顏回史書裡面的記載是窮死的,不免有些窩囊,這樣一改反倒顯得他對書籍與教師的熱愛,真正熱愛書的人確實會不顧自我的性命去救書的,沒有什麼迂腐之處!

  電影中孔子會見南子的緋聞也被大肆渲染,讓人覺得孔子不再是一個高不可碰的聖人而是一個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孔子也有七情六慾,有一句臺詞是“吾未見如此好色如好德者”,這是我覺得全片中最妙的臺詞,應對一個風情萬種母儀天下的女子,就算是孔子也會動容的吧!

  全篇最感人的一幕我覺得是孔子與一群弟子一齊回到魯國以後,孔子跪在城門下,磕頭行禮口中反覆唸叨著:“我的祖國,我最終回來了!”這個時候孔子已經年過半百了,可是還是不能忘記自我的祖國,儘管以往別人趕他走,可是當祖國需要他時他還是選擇了回國。這種胸襟不愧是我們的聖人,那裡看得出孔子的偉大!

  看電影孔子,我們用平常心看他的可愛,用恭敬心看他的偉大:原先這就是我們的聖人孔子傳奇的一生!

  舞劇《孔子》觀後感 篇31

  之前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學習了《論語》,瞭解了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今河南),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這本書是在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纂而成。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最近我們看來《孔子》的電影,這部電影主要從公元六世紀孔子受到魯定公賞識,得到重用,步步高昇,能夠用以禮治國的執政理念來實踐。但在他人的嫉妒下被罷黜,於是開始了周遊列國、顛沛流離的生活。在歷經磨難之後,孔子最終歸魯,專心致志,開設學堂講學。他為後人留下的儒家思想對中國的政治和文化產生了了深遠的影響,被舉世公認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典範。

  再談一下孔子的扮演者周潤發,他的表演十分出色,把老年的孔子的形態表現的'淋漓盡致。他的表演彷彿真的把我們帶回到了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時光,回到了東周時期那段戰亂頻繁之時,他的一舉一動、一招一式都讓人回味無窮。我們不妨從《孔子》中去細細品味周潤發的表演,去了解他表演的分寸得體、真誠樸實,從而啟發我們在生活中做事時的一種真誠樸實,踏踏實實的態度。

  在遊行中,孔子最喜愛的弟子顏回離他而去,孔子悲痛欲絕,顏回用自己的生命演繹著儒家“仁”和“愛”,詮釋著“忠”和“孝”。這也就告訴我們要珍惜知識,崇尚文化。

  在最後孔子說: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為《春秋》。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裡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因此在之後看待事物時要從多方面去觀察、瞭解事物,切忌從一方面片面的瞭解,否則得到的結果總是以偏概全,不能真正瞭解事物的本質。

  舞劇《孔子》觀後感 篇32

  時光流轉,兩千年只是彈指一揮。論語,讓我的心穿過時空的隧道,感受到你的智慧。透過這部電影,我更加了解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的魅力。

  愛默生對孔子有這樣的評價:孔子是哲學上的華盛頓。司馬遷也有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嘆。雖不能至,卻十分嚮往。我們從影片中不難看出,孔子的言行舉止間透漏著智慧。在救漆思弓時,他憑藉一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反駁的公山大人無話可說。在於齊國會盟之日,又憑藉自己的智慧打破了齊國的陰謀。可見他過人的本領,及其在政治上的深謀遠略。

  孔子的一生簡單而複雜。簡單,是因為他只有一個簡單的目標。他終其一生只是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奮鬥。他不貪圖能夠榮華富貴,不追求功名利祿,淡泊明志。複雜,雖志向宏大卻因魯公的膽小,懦弱而不受重用。一句不要太看得開,像我一樣裝瘋賣傻多好,也使孔子遭受了不少打擊。玉珏送到他手中後,他明白訣別之際的到來。他不得不拋棄妻兒,獨身一人前行。至此他周遊列國數十載,過程顛沛流離,喪失愛徒,可見其艱辛。

  離別後,下起的傾盆大雨似乎也在為孔子感到不公,途中,馬車陷到了一個泥坑裡,但他用盡力氣想把馬拉出來的時候,自己卻不小心摔倒了,但這並沒有是他崩潰,反而他大笑了起來,也許,在這時,他已經釋然了。他的笑,是那麼爽朗,震撼了我的內心。孔子是幸運的,他有一群願隨他同甘共苦的弟子。最後一碗的馬肉湯,他沒有獨自一人喝掉,而是與周圍嗷嗷待哺的弟子共享,最後,自己倒在地上。這麼樣一位老師,又怎會不受學生愛戴那。但在途中,冉求在衛國的戰場上離開,顏回的溺水身亡都給孔子帶來沉重的打擊。我想,這比不受魯國重用更為難過吧。

  玉環到來之際,意味著孔子即將返還魯國。但他早已對戰亂的時代絕望,他不在熱衷於政務,只想投身於教育,教授更多的學子,讓教育發揚光大。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些流傳下來的至理名言,是孔子留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

  這部電影,帶給我們強烈的震撼。終其一生,孔子雖沒實現他的政治訴求,但他卻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教學財富。他注重的禮,穿越千年,穿到了我們的眼中,穿進了我們的心裡。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你

  舞劇《孔子》觀後感 篇33

  他,生當“禮崩樂壞”的奴隸制末期;他,周遊列國,想用自我的一套學說挽救天下的危亡;他,主張“仁”,“仁者,人也”是他的思想境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他的崇高品質。他的智慧與才能相融,總能使自我化險為夷,但他的認識與主張卻因觸動三桓利益而使自我流浪與他國。

  他用“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用心態度,上演了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他對弟子嚴厲卻不失親切,總能在他們散落時重建他們的心靈之柱,總能在他們努力時及其萬丈浪花,凝聚起他們前進的動力。他的弟子們也忠於他,當他被魯哀公趕出楚國後,他們誓死跟隨。他們用了十幾年來一同斬破了路途中的荊棘,最終回到了自我的國土——魯國。

  我回顧著那些感人至深的鏡頭,腦海中將他們生活的畫卷翻到了充滿溫情的一頁。

  那一天,他們已精疲力盡,他的弟子送來了最後一碗馬肉湯,這時的孔子已在絃聲中挺過了幾天,但他並沒有一個人喝完湯,而是同弟子們一齊分享那溫情四溢的湯,他的情誼如此之深,到最後一刻,仍不忘為他人著想。

  翻開另一頁,雪白的冬景覆蓋了我的視野。一個寬闊的冰面上,幾輛馬車在行駛,突然冰面裂開了一條縫隙,致使他們紛紛摔倒在地,他的弟子和竹簡也不幸落入水中。他的弟子顏回掉入冰中的第一件事情不是自救,而是一次又一次地撈起那些沉在水中的竹簡,最終不幸溺死在冰冷的水中。孔夫子一遍又一遍地呼喊著:"回.....回......回啊!",聲聲悲痛與期望在這冰天雪地中慢慢飄蕩,最終,卻無法挽回這悲壯的結局。

  孔子的智慧,顏回的無私,個個人物將一種思想,一種精神化為人們心靈的歸宿。我們要學會感知,學會選取,學會進取。

  舞劇《孔子》觀後感 篇34

  看完了老師一直推薦的周潤發主演的《孔子》,電影講述了,孔子在魯國開始改革之後的一系列處境。看完之後不勝唏噓,不知道到底應該如何去評判這位人物。

  他是一直對天下抱著禮樂仁和的夢想,在魯國的改革中,他也是這樣做的,縱使遭到三桓的抵制,也終以智慧與決心勢如破竹的進行下去,王公貴侯的抵制不算什麼,唯獨最初一貫支援著他的魯國國君,預設的與之決裂。悲慟之下,踏上週遊列國的道路,那段路上也是那段惶惶如喪家之犬的日子。

  孔丘師從老子,臨別前,他向他的老師說著他的理想,老子的道在天上,而他的道在人間。對於如此堅定的弟子,老子也只說了那就不要在乎天下人的誤解吧。可他還是在乎的,在乎世人的理解,而這世上能真正理解他的竟是名聲不好的衛國國君夫人。遠在魯國,衛國君夫人南子就從天下大勢,看出孔子的才幹,她說世人大多知道夫子的痛苦,卻不知道夫子在這痛苦中所體會到的境界 什麼是知音?或許這就是吧。

  看他在擊鼓進攻時的一臉沉痛,看他應付自如的用五百輛牛車智退齊國五百乘的戰車,看他一言一語間收回了魯國失去幾十年的三座城池只可惜文韜武略的孔丘生不逢時,又想但凡思想的偉人又何嘗不是領先於他所處的時代?如蘇格拉底,如孔丘

  舞劇《孔子》觀後感 篇35

  孔子,這位公元511年前的大文化人,不知對我們這些中國後輩來講,是有著多大的影響力啊。

  透過電影這樣的一種藝術形式來塑造孔子的形象,既是幾代電影人的夙願,也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拍攝《孔子》是中國電影界和文化界的盛事,塑造孔子的銀幕形象對於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這也體現了我們中國的電影人的一種巨大的責任。要想使孔子的形象真真切切地出現於電影銀幕上,那是談何容易,更別說,要講述關於孔子的一些事例,對於無法親身到孔子那個時代的電影人,要製作拍攝出如此意義的電影,更是不簡單。

  《孔子》將會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一部具有長久影響力的作品,不僅是演孔子的周潤發演技超高,眼神、語言、動作,每一個細節都充滿了孔子的“味道”,而且孔子本身就是一位值得我們每一箇中國人尊敬、學習的人物。

  看完《孔子》的我,真是即感到慚愧,又覺得有些自豪。電影中的孔子,時不時出現一句經典的語言,好多已經出現在了我們的語文課本上,可想而知,孔子的話,都能體現出他的品格之高尚,偶爾遇到學過的語句,還會情不自禁地跟著孔子一字一頓的小聲念起來,這讓我不禁感到自豪。

  但電影中還有我根本沒聽過的名句。在電影院時,周圍的個別中老年人卻能接上孔子的話,讓我又有些慚愧,如此偉大的人物,學習的我們,卻侷限於課本,而沒有廣泛的瞭解更多,看來,當代的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放眼望向遠方,而不是課本這狹窄的小小文學世界。

  舞劇《孔子》觀後感 篇36

  被熱炒了很久的《孔子》終於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傳活動中,愈發老來俏的主演周潤發揚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這番話讓本次評審團的成員們不禁誠惶誠恐。我卻只感覺到欣賞了一場冗長的百家講壇,而且很顯然,胡玫導演講故事的能力,遠遠不及於丹老師。據觀察,影院裡《孔子》的人氣還算不錯,影迷們對電影如何展現孔聖人的一生更感興趣,也不乏慕發哥之名來觀影的粉絲。我想從散場之後大家的反應來看,《孔子》這部電影給了懷揣這兩大期待的觀眾一個交代,但是,沒人想到,過程卻是如此枯燥沉悶。

  CCTV—6電影頻道有一句著名的廣告語:開啟電視看電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開啟電影看電視則更為恰當。電影故事從孔子得到魯公賞識擔任大司寇開始,前半段主要講述了孔子在魯國意欲用自己的方式治理國家,然而處處受掣肘,只得遠離故土,與弟子踏上週遊列國的路途。後半段則集中講述孔子在周遊列國的路上遇到的種種困境,欲尋明主而不得,歷經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顏回死於非命等坎坷,最後葉落歸根回到魯國傳道授業了此餘生。如此複雜的內容想要用一部電影表現出來,原本就是個艱難的任務。而擅長拍歷史題材電視劇的胡玫導演,也顯然並沒有拿捏好尺寸,於是,觀眾們便在電影院裡花費了兩個半小時欣賞到了一場電視劇。

  平心而論,電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劇情,透過保護小童、齊魯會盟、平息公山狃叛亂等段落,集中表現了孔子的仁愛、智謀和軍事上的才華。尤其是孔子仕途受挫,不得不從魯國出走,眾弟子趕來追隨等一組戲,起承轉合之間頗為流暢,算是片中的亮點。但後半段孔子周遊列國的歷程卻成為了一場支離破碎的橋段集錦,影迷們均認為這一部分毫無主線可言,零散且瑣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遲遲不見高潮出現,也總是看不見電影將要結束的徵兆,期間有幾位觀眾陸續離場,一去不復返。我想有相當一部分的影迷認為電影最大的敗筆就是蒼白無聊的劇情。

  舞劇《孔子》觀後感 篇37

  《孔子》終於在1月22日正式上映。我卻只感覺到欣賞了一場冗長的“百家講壇”,而且很顯然,胡玫導演講故事的能力,遠遠不及於丹老師。據觀察,影院裡《孔子》的人氣還算不錯,影迷們對電影如何展現孔聖人的一生更感興趣,也不乏慕發哥之名來觀影的粉絲。我想從散場之後大家的反應來看,《孔子》這部電影給了懷揣這兩大期待的觀眾一個交代,但是,沒人想到,過程卻是如此枯燥沉悶。CCTV6電影頻道有一句著名的廣告語:“開啟電視看電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開啟電影看電視”則更為恰當。電影故事從孔子得到魯公賞識擔任大司寇開始,前半段主要講述了孔子在魯國意欲用自己的方式治理國家,然而處處受掣肘,只得遠離故土,與弟子踏上週遊列國的路途。後半段則集中講述孔子在周遊列國的路上遇到的種種困境,欲尋明主而不得,歷經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顏回死於非命等坎坷,最後葉落歸根回到魯國傳道授業了此餘生。如此複雜的內容想要用一部電影表現出來,原本就是個艱難的任務。而擅長拍歷史題材電視劇的胡玫導演,也顯然並沒有拿捏好尺寸,於是,觀眾們便在電影院裡花費了兩個半小時“欣賞”到了一場“電視劇”。平心而論,電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劇情,透過保護小童、齊魯會盟、平息公山狃叛亂等段落,集中表現了孔子的仁愛、智謀和軍事上的才華。尤其是孔子仕途受挫,不得不從魯國出走,眾弟子趕來追隨等一組戲,起承轉合之間頗為流暢,算是片中的亮點。但後半段孔子周遊列國的歷程卻成為了一場支離破碎的橋段集錦,影迷們均認為這一部分毫無主線可言,零散且瑣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但我相信我們中國拍電影的手法會越來越好的!

  舞劇《孔子》觀後感 篇38

  如同那耀眼的北辰,在歷史的天空中,散發著淡藍的光芒,穿越千年的時光,依舊是那麼的耀眼。

  ——題記

  我站在歷史的長河裡,看歷史的車輪滾滾駛向遠方,我的思緒慢慢地飄向遠方,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回到那個有你的時代——春秋戰國。

  我看見了你——孔子。你是那麼的信心滿滿,你想去將自己的學說推行給列國的公侯,你想要在這個禮樂崩壞的時代挽救人們的思想。於是你踏上了征途。還記得你在衛國時的恥辱嗎?你希望滿心的去到了衛國,你是多麼的冀希衛靈公能夠採納你的政策。然而他卻並沒有將你的一副心血不管不顧,心裡心心念念想著他的南子,甚至覺得你是他國派來的細作。你覺得自己的尊嚴受到了侮辱,你憤然離開。

  此時你已經59歲了,帶著所跟隨的弟子們在當動不安時代,穿行在廣袤的神州大地上。曹國、宋國、鄭國、陳國。你一邊奔尋明理的國君,一邊將自己的學說傳授給人們。你可能曾在黃河或是長江邊上感嘆過,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你可能也曾在等待著一位賞識你的國君,從而吟出沽之哉,沽之哉。你是多麼的期盼有人能夠賞識你,採納你的學說。

  就在你在陳國城門與弟子走散時,你去問路人是否看見他們。你在他的眼裡看見了一絲的厭惡,你看見了自己在他瞳孔裡你那頹敗的樣子。好在你找到了他們。當子路憤然告訴你那路人嘲笑你如同喪家之犬時,你也只是淡然一笑,調侃自己累累若喪家之犬。然而你心裡的那份不甘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在你無數次不被統治者所認同自己時,你終於放棄去到處遊說,從而去在民眾中去發揚禮樂。此時你已經步入暮年。

  終於,你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了,你開始編寫一本可以傳世的書籍。你與弟子們不捨晝夜的編撰,春去秋來,時光在你與弟子的臉上留下了印記,終於一本曠世神作誕生了。你欣慰的看著哪本書,你決定給它取一個好名字。叫什麼呢?你思索著。弟子們在下面七嘴八舌的討論著,有的說就叫《孔子》,你搖搖頭。有的說《語經》,你還是覺得並不那麼完美。你想著想著,突然說到:談論言語,就叫《論語》。弟子思索一瞬同意了。

  這一年,你已經72歲了,你知道自己大限已至,淡然的看這個紛擾的時代,心中只有平淡。你含笑而逝。留給這個泱泱大國一筆寶貴的財富。

  我細細品味你的一生,感悟你的淡然,體味你的思想。慢慢了解了你萬世師主——孔丘。

  舞劇《孔子》觀後感 篇39

  2019年2月5日,我和媽媽還有小雅一起到電影院看《孔子》。我懷著激動的心,坐到了位子上。電影開始了,一個個奴隸被孔子救了出來。後來,孔子被撤了官,和徒弟們踏上了流浪的路程。大家在過程中發生了許多感人的事情。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我們應當學習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學習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為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國家有用的人。

  這部電影真好看!大家也一起去看看吧!

  舞劇《孔子》觀後感 篇40

  在中國,"孔子"是個讓人耳熟能詳的名字,在課本里,我們學過他《論語》中的精髓;在媒體中,我們聽過他誨人不倦、講仁義、宣禮儀的故事;在生活裡,我們更是會信手拈來般引用出他曾說過的話語,用來明道,用來說理……這就是孔子帶給我們的生活影響力。

  孔子,這位距離我們2500多年的老夫子,一直被人們尊稱為"聖人",對於他的事蹟和生平我總是用仰視的目光和態度去接受。可是,電影《孔子》卻讓這位聖人走下神壇,歷史在鏡頭的指引下,把觀眾重新帶回到春秋時期那個戰亂紛擾的年代。在那裡,我們又一次見到了孔子,而這時的他卻是個平凡、質樸、仁愛、執著、堅韌的普通人。

  影片從孔子仕官魯國開始,用敘述的手法為我們演繹出孔子的生平與思想。一邊看著,我一邊不由在心裡追問:是什麼讓孔子能夠具有如此的魅力,名垂千史?是什麼讓孔子能夠穿越兩千年的光陰,在當今的時代他的思想依然閃爍著光芒?是什麼讓孔子在今天不僅為中國人所推崇,而且在國外孔子學院也能辦得紅紅火火?透過電影中的那些故事情節,我越來越強烈的感受到了孔子的魅力所在,這種魅力不是別的,而是孔子偉大的人格。

  孔子離開魯國,在列國之間顛沛流離十四載,可是他的學生們追隨左右,不離不棄。君子坦蕩蕩,這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孔子與弟子被困,幾天不曾進食,這時的孔子以琴音作伴,以琴音為食。當弟子將最後一碗馬肉湯奉於孔子面前請他飲用時,看著飢腸轆轆的弟子,孔子只是象徵性地喝了一口便將這救命湯與弟子們一一分享。危難之際心懷仁愛,這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當學生顏回墜入冰裂的冰湖時,他不顧安危,誓死搶救散落在湖中的孔子的書卷,一捆捆的扔到岸上,寧肯為了恩師的書卷付出自己的生命。士為知己者死,這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孔子懷抱著逝去學生顏回,足足四個時辰不肯鬆開,他只想用自己溫熱的體溫溫暖心愛的學生,喚回他的重生,愛生如子,這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當孔子當年的政敵季恆子年邁老矣,生命垂危之際,心裡最為牽掛的人就是孔子,想求得孔子的救贖成了他心中最大的心願。能讓自己的敵人心懷之、敬佩之,這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因衛國內亂,學生子路戰死沙場,臨終之前依然謹記恩師教誨:"夫子有教:君子就是死,官帽也要堂堂整整"。誨人不倦,潤物無聲,這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

  在影片的最後,主題音樂響起,王菲那天籟般的聲線唱出了韻味悠揚的《幽蘭操》:"蘭之猗猗,揚揚其香。眾香拱之,幽幽其芳。不採而佩,於蘭何傷?以日以年,我行四方。文王夢熊,渭水泱泱。採而佩之,奕奕清芳。雪霜茂茂,蕾蕾於冬,君子之守,子孫之昌。"這彷彿就是對孔子一生的寫照和詠歎。幽蘭其香,不為獻媚,不為流俗,揚揚其香,只因由內而外的深刻涵養,深邃思想,深沉愛意,深切擔當。這就是孔子,一個有著巨大人格力量的孔子!

  帶著感動與感慨,心裡豁然開朗,耳邊響起好多孔子的經典語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朝聞道,夕死可矣"、"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感謝《孔子》又為我上了一課,讓我知道做一個有著人格魅力的人是件多麼幸福、快樂而令人敬仰的事。真希望自己也能努力為之,做一個有人格魅力的人!

  舞劇《孔子》觀後感 篇41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電影中孔子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程序。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於晚年返鄉祖國——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於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獻祭的戲,十分精彩。朝堂之上發哥舌戰群儒,圓形的會場,不知道當時是不是這樣的,整個場景很像古羅馬元老院或者現在英國議會,呵呵,對待公山狃這種小人,最經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個話啊”,展現了孔子的從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魯國大相國季恆子。季恆子雖然跋扈不仁,但是他識時務懂謀略。季恆子,既是阻止孔子在魯國改革的主要對手,又是迫使孔子周遊列國的推動人,最後還是讓孔子還歸故里的邀請人。造化弄人,季恆子的所作所為成就了孔子在德仁禮義方面的全面發展,而且季恆子還是最瞭解孔子心思的人之一,致死不忘迎孔子回國。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睿智,聰慧,他是最理解夫子的人,也是能寬慰夫子的人,並是一個誓死不離夫子身邊的弟子。劇情中,一是魯君與齊君會面之時;二是夫子被冷落至不得不離開之時;三是給斷糧幾天的夫子送馬肉湯時;四是冰裂捨身救書卷至死時。一次一次加深了我對其的印象,他面帶正義,心向樂觀。孔子是人心中的聖人,但他同樣是一個普通人。在他失意之時,也是需要有人安慰。而顏回正是安慰孔子之人。在夫子與弟子們斷糧那一情景中,我更可看出,顏回的與眾不同。子路餓暈,斷不喝夫子遞來的湯,夫子一口,子路也只喝一口,命眾弟子每人一口,眾弟子竟搶似地爭奪這一口。而回一口未喝。顏回死時,夫子抱之良久不鬆手。夫子不僅失去了一個他最欣賞的弟子,更失去了一個理解他的知己呀。

  還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的死,讓人心痛。魯莽而急躁的他為實現老師理想而出戰,為保護國君之子而死,死之前不忘老師訓言。“夫子說過,君子就是死,也要正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後,喪徒如喪子,但是夫子沒有讓淚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雖然沒有如償所願,但已得為仁。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子見南子一段,儘管篇幅不長,但卻是本片畫龍點睛之筆,周迅也很符合衛國夫人南子的角色,當嫵媚的南子試圖挑逗孔子時,孔子卻表現出謙謙君子坐懷不亂的氣概。南子說:“世人也許很容易瞭解夫子所體會的痛苦,但未必能領會夫子在痛苦中體會到的境界。”是呀,孔子一生始終懷抱理想禮教眾人。直至淪為喪家犬又如何。南子對其的評價難怪讓夫子神情大變,顫慄不止呢!孔子心裡也很感激南子的知遇之恩,遂說出:“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正如胡玫所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

  電影片尾,孔子說:“後人理解我,因為這部書;誤解我,也是因為這部書。”是呀,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而記錄他言行思想的《論語》也只能任人解讀了

  舞劇《孔子》觀後感 篇42

  孔子已經上映很久了,不過我沒有看過,大概是因為國產電影今年來的“累累戰果”讓我對此喪失了信心。但是我還是在思修課上靜靜的看完了這兩個小時。

  “這是一個偉大的孔子,也是一個失敗的的偉大的孔子。”導演胡玫如是說。與其他諸如此類的電影與書籍不同,這部電影給觀眾的是一個平凡的學者,而不是一名呼風喚雨無所不能的聖人。孔子會笑,會哭,有權勢的巔峰,也有人生的低谷。這部電影中有著不少謬誤和不足,但是我認為,這是一部有誠意的電影,因為他給我們塑造了孔子的另一種形象。

  這是一個失敗的孔子。在魯國,孔子滿心抱負,認為可以用自己的努力,用禮樂教化百姓,從而創造一個天下大同的世界。魯君是賞識孔子的,所以他才可以一路高升一直做到代國相的地位。片中表現孔子的另一方面就是墮三都,在我看來,孔子的目標不是推倒高高的城牆,而是粉碎羈押在民眾身上思想的枷鎖。思想自由了,生活才能自由。然而孔子又是不幸的,他太過於信任不能將國家權力掌握在手中的魯君,所以才會被季恆子趕出魯國。孔子問顏回,我錯在了那裡,顏回說,你錯就錯在將全部的理想放在了魯君的身上。其實在描述孔子在魯國的生活這一段中,我最喜歡的還是齊魯會盟時孔子站在高臺上引弓射箭,然後對齊君怒目而視的場景,真是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勢啊!

  接下來就是孔子的流亡生涯。很讓我感動的是孔子的弟子們駕車追上孔子,一眾人在漫天風沙中徐徐前進,長長的車隊並沒有讓我有流亡的無力感,而是讓我感覺到這是一群“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志士仁人。一個老師,可以有那麼多為了追隨他的腳步而離妻別子,背井離鄉的學生,這是多麼幸福的事情啊。

  在衛國時導演加入了一些曖昧的色彩。子見南子。南子在話語中處處充滿了對孔子的挑逗,孔子尷尬的表情讓我忍俊不堪。但是南子說:世人也許很容易瞭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所領悟到的境界。心頭卻很是沉重。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多麼諷刺啊,世人誤我、厭我、罵我,而知己者,卻只是一個當時社會地位卑下的女人。這是孔子的悲哀,還是整個社會的悲哀?

  孔子厄於陳蔡,這裡有個師徒共食一碗馬肉湯的場面,雖然說這是導演為搏取觀眾感動而加入的狗血橋段,但是看到師徒在寒風中高歌起舞時,我想到了一句話:“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也。”有著高遠志向的人即使在困窘中也可以自得其樂,也許這就是思想的力量吧。

  孔子有弟子三千,能者七十有二。在我看來最為出色的弟子就是顏回。也確是如此,孔子看待顏回比看待自己的兒子還要重要。顏回是理解孔子思想的,是可以將孔子的道傳下去的人。在真正有理想有抱負的人看來,傳道遠重於傳代吧。正因為顏回懂孔子的道,所以才會一次次深入冰冷的河水中收取簡書,直到消失在河水中。可能很多人不能理解顏回愛孔子的大道勝於愛自己的生命,其實我們可以將自己代入思考一下,對於文人來說,文化的傳承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也可以理解顏回死後,對於這個事實已經非常明白的孔子為什麼抱住他的屍體四個時辰還不放開,這是對於自己最愛的弟子死亡的痛苦以及對於文化傳承的迷茫。還有在流亡過程中,子路也死了。他是在履行對於衛君的承諾時死的。“君子仁人,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人。”在子路倒下時,還不忘孔子的教誨戴好帽子。“執政者,外正衣冠禮儀,內正品德心靈。”這才是一個君子的品行啊。我不由的想到後世一個也是為裡理想而受盡苦難得人說的一句話: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子路的死讓我感到沉甸甸的。

  電影的最後,孔子吩咐弟子將整理好的《春秋》呈送魯公,便面向著夕陽,溘然長逝。在他死前,他留下了這樣一句話:“世人理解我,是因為這部書;誤解我,也是因為這部書。”

  孔子號稱“述而不作”,但是《詩》《書》《禮》《樂》中飽含了他的智慧,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財富,《春秋》一書,孟子贊曰:“亂臣賊子懼”。一言以示之。自己的道自己的理想能在逝去之前得到實現,對於孔子來說,應該是幸福的吧。“一個人如果不能改變世界,就去改變自己的內心。”孔子做到了,他用自己飽滿的內心給了世人答案。

  整部影片細膩的描寫了一個平凡的孔子,失敗的孔子,偉大的孔子。說他平凡,是因為他也有和常人一樣的小瑕疵,小愛好,愛喝酒好武術,對於別人的認可過於看重;說他失敗,是因為“有家小而不能享其樂,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愛國家而不能報其君,戀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懷理想而不能償其志”,從哪方面看都無比失敗;說他偉大,是因為儘管失敗,飽經風霜苦難、嚐盡世間冷暖中周遊列國十四年,也不曾放棄自己的理想,奠定了領跑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文化傳統。

  看完之後,我在想,這部電影是不是應該帶給我們一些思考?在如今很現實的現實中,我們在面臨夢想與生存的衝突時,到底該如何抉擇?我還不夠成熟,也沒有經歷過這樣的選擇,所以不能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但是我想,這應該引起每個觀影者的思考。

  《孔子》不是一部很完美的電影,但是可以帶給我們觸動的,可以為我們塑造一個不一樣的聖人的,可以帶給我們思考的,那些不足的地方都可以被忽略,只餘下只屬於自己不同的收穫,不是嗎?

  舞劇《孔子》觀後感 篇43

  有空多看看有文化底蘊的電影還是很不錯的,一部傳記電影《老子》,情思深深,但無邪念,很多人本身對孔子就不感冒,唯一可看的也只剩下發哥的表演了,也許真的是全憑周潤發撐起了一片天。對於人物傳記類電影一般很難把握。

  電影《孔子》主要講述了公元前六世紀,屹立數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漸衰落,各諸侯國割據一方,為了達到稱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戰。此時社會混亂,民不聊生。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出身於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而深感憂慮,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程序。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

  隨後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他於晚年返回魯國,不懈於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最終,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報國熱血空付東流。但是,禮崩樂壞終促成萬世師表。孔子逝世之後,其言行及思想終為後世所認同推崇,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諡“大成至聖先師”。

  感覺導演似乎參照了《耶穌受難記》來講述孔子,但匪夷所思的劇情和莫名其妙的對白讓人看的不知其所講,終究是一部披著文藝片的商業片,雖然論語學過一點點,但是在此之前還真的沒有了解過孔夫子作為一個歷史人物的故事,所以也很難評判演員演繹的這個版本可靠程度如何,大體上來說還是很不錯的。

  電影《孔子》中的情節主要從孔子五十多歲起展開。五十多歲的孔子受到魯定公賞識,從中督宰晉升為大司寇,這讓他得以踏上仕途。一次,在魯國季相國的葬禮上,被指定陪葬的小男孩因為不想死而逃跑,途中被孔子的弟子救回孔子家中。孔子同情這個小男孩並且反對這種沒有人性的陪葬制度,於是他在一次朝會上請求君主赦免這個小男孩。孔子的這一舉動在朝會上引發了激烈爭論。雖然最終孔子在爭論中取勝,但他卻因此與季桓子結怨。從這個情節中,我看到了孔子身為儒家創始人的善良。“仁”的思想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仁者愛人,以禮殺人,則非禮也。”孔子是一位偉大的仁者。

  後來,孔子隨魯定公赴齊國會盟,與齊景公和大夫黎鉏鬥智鬥勇,維護了魯國的利益,討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國相。從這一情節中我感受到孔子不愧為一代大思想家,他是一個非常有思想,有謀略的人。

  孔子提出隳三都的政策,也充分體現出了孔子過人的指揮才能。但這引發了佞臣謀反,直接導致了季桓子罷黜孔子。孔子從此便開始帶著弟子周遊列國。

  “子見南子”的情節也讓我印象頗深。南子妖豔而又清純,她能夠讀懂孔子作為聖人的痛苦與寂寞。但面對這樣一個女人,孔子表現出了可貴的理智。美色與權貴擺於眼前,孔子仍然堅守了內心的仁義道德。這種精神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孔子師徒的周遊之路也是異常艱辛。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3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離開,楚國派人去迎接孔子。陳國、蔡國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國被重用,於是派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孔子師徒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國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但即使在這種連生命都難保的危難關頭之時,孔子依然講誦《詩》《禮》。孔子弟子子路很迷惑,於是問孔子說:“君子也有處境艱難得時候嗎?”孔子便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這表現出了孔子對於理想的堅持和身處逆境時的平和心態。就算自己的政治主張不被眾人接受,甚至處處被人誤解、迫害,孔子心中的信念之火依然在燃燒,鼓舞著他不斷講學。就算身處逆境,君子也可安於艱難困苦。

  影片的最後孔子歸魯。眾人喜極而泣的場景讓人感動。

  偶爾看看歷史,還滿有意義的。孔子的一生歷經磨練,孔子說,後人理解或誤解都只為(魯。春秋)這本書,是呀,在我們凡人眼裡,他的智慧無窮。看完這部電影,終於理解了“己所不欲,勿以施人”的真正含義。

  這是很感動的一部片子。看到了那個傳奇而偉大時代和一群有禮儀的古人。有點夢幻也有一點史詩的味道,雖然不強。有些內容雖然很平淡,可透出一絲中國文化基因的觸感和質感。

  舞劇《孔子》觀後感 篇44

  在教室裡的夜場電影,看的是老師推薦的《孔子》。這部電影對我觸動很大,我佩服孔子的博學多才和政治才能,也有感於他的無奈與不甘。

  言歸正傳。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弟子周遊列國14年。孔子還是一位古文獻整理家,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是中華文化中的核心學說儒家的首代宗師,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統治者尊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和他創立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這些地區又被稱為儒家文化圈。

  這位至聖,他的故事被拍成了電影,便是這部《孔子:決戰春秋》。

  公元前六世紀,孔子(周潤發飾)受到魯定公(姚魯飾)賞識,從中督宰晉升為大司寇,這讓他得以實行自己的以禮治國的執政理念。但是,三桓獨霸朝綱,也讓孔子感受到了重重阻力。他因阻止季桓子(陳建斌飾)家奴免受陪葬,而與之結怨。他隨魯定公赴齊國會盟,與齊景公(馬精武 飾)和大夫黎鉏(王繪春飾)鬥智鬥勇,維護了魯國的利益,討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國相。他提出隳三都的政策,引發佞臣謀反,在平叛之後,季桓子假傳聖旨,罷黜了孔子。從此,孔子率顏回(任泉飾)、子路等弟子開始遊歷各國。在衛國,孔子得到衛靈公的尊重,獲俸粟6萬石。他見到了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周迅飾),並在交談中展現了正氣凜然的君子風範……在孔子晚年時期,最終返魯,專心執教。孔子一生篤志教化天下,不避危險,四方馳驅,卻迍邅潦倒,寂寞終老。

  我認為,首先,孔子很有智慧,孔子任中都宰的一年,魯國繁榮昌盛,引起鄰國齊國的不安,試圖透過相約會盟的方式挾制魯國國君。孔子深知這是一次不可告人的政治陰謀,於是求季孫斯援兵五百乘。但當魯國國君和孔子到達夾谷時,兵車並沒跟來。當齊國準備發動軍隊挾制魯國國君時,孔子設計的第二方案是讓一百牛車在後方揚起了灰塵,讓敵人以為有千軍萬馬,硬生生收了兵,還歸還了之前被搶的汶上三城。這一戰充分展示了孔子的足智多謀。其次,孔子很有才能魯國一直被“三桓”所把持。當孔子代理國相時,立即提出墮三都(即拆毀三家所建城堡)的舉措。政令下達後,公山狃帶頭起兵反叛,孔子率領眾弟子保護國君登上武子臺。武子臺下,公山狃一聲令下,無數弓箭射向武子臺。孔子最後以十二條熊熊火龍將叛軍徹底制服。但墮三都的行動因種種陰謀阻撓半途而廢,隨後魯定公和季桓氏開始迷戀齊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並且在郊祭時沒有送給孔子祭肉,這也直接導致了孔子離開魯國,周遊列國。再次,孔子很有愛心,魯國一直被“三桓”所把持。當孔子代理國相時,立即提出墮三都(即拆毀三家所建城堡)的舉措。政令下達後,公山狃帶頭起兵反叛,孔子率領眾弟子保護國君登上武子臺。武子臺下,公山狃一聲令下,無數弓箭射向武子臺。孔子最後以十二條熊熊火龍將叛軍徹底制服。但墮三都的行動因種種陰謀阻撓半途而廢,隨後魯定公和季桓氏開始迷戀齊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並且在郊祭時沒有送給孔子祭肉,這也直接導致了孔子離開魯國,周遊列國。

  但是,孔子也是孤獨的。

  孔子雖然一直尋覓“知音”,但結局卻知音寥寥。《孔子》的故事不是一部聖人傳記,說到底是一部關於自我認同的故事。“孔子眾門徒與孔子的關係”和“子見南子”是《孔子》的兩大部分,無論是眾門生還是南子,都是在彼時為數不多的孔子“知音”。而慘烈的不止是知音者寥寥,而是知音們的結局死的死,傷的傷,無一不以悵然落幕。所以本片著墨於“子見南子”與“顏回救書簡”,孔子明知南子賞識他,亦無法留在衛國;明知顏回落水性命堪輿,亦無法營救——通篇其實是在製造一種關於人物的“無力感”:既無法改變時局,亦無法改變身邊人的命運。

  年輕的孔子有一身鴻圖抱負,不認同老子的“無為而治”,而希望能夠憑藉一己之力改變時局。但迎接他的卻是其後的風餐露宿,顛沛流離,幾近喪家之犬,理想主義要被挖空殆盡。在電影結尾,孔子的背影一襲白衣,與老子相若無幾,他最終領會到“不參政事”以及“無為而治”,“改變不了世界,只能改變自己的內心。”

  縱使如此,孔子的精神依然值得我們學習。孔子是萬世師表,他創立的儒家學說經過後來學者的發揚光大,成為顯學。直到現在,孔子的許多思想也對我們構建和諧社會有積極意義,孔子學院遍佈全球,越來越受到世界人民的歡迎。

  學習孔子,共創和諧。————

  看完《孔子》後,我又深一步走進了偉大教育家孔子的世界,感受著她博大的文化內涵,體味著那一句句令人深思的哲語,被他那高尚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著,征服著。

  在那個硝煙不斷的春秋,出於對魯國的忠愛,也為了實現“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美好願望,他出任了大司寇一職,推行禮制。希望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恢復周禮,規範社會失穩的秩序,實現百姓安居樂業。可這又談何容易啊。

  可孔子是機智的。面對那慘無人道的陪葬制度,他提出了“天地間人為貴”推行變故改制,推陳出新,廢止以活人陪葬。他的面前時陳腐落後的思想,面對魯大夫叔孫武的百般刁難,他語出驚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禁令人拍案叫絕;在齊國借夾谷會盟吞併魯國的時候,老謀深算的齊景公並沒有戰勝孔子,在“下臺迎上”“魯君登臺”巧妙地為魯君所代表的國家榮譽,他僅靠一百牛車便戰勝了齊國的三百萬大軍,用聲勢浩大的虛勢要求齊國歸還了失地汶上三城,並使齊魯兩國永結盟好。沒有硝煙便成功的攻破了齊國的陰謀,維護了國家的榮譽。

  當魯君任命他為魯國代國相時,他並沒有貪圖富貴,仍然為生民社稷奔波著忙碌著,面對勾結他的人只一句“道不同不相為謀”簡單詮釋著他的堅定信念。面對戰亂不斷民不聊生,他提出了“毀三都”拱衛王室的主張,他知道這會損害貴族大夫的利益,可為了人們為了國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大呼“苟利國家生死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面對這引來的殺身之禍,魯國人們的自相殘殺,齊國的趁虛而入,魯君的放棄,他無奈他痛苦他不想天下大亂他放手了。孔子那無人能解的寂寞深深印進了我的心裡。

  他離開魯國,當他漫無目的的遊走在漫漫長路時“前面沒有平坦的道路,沒有榮華富貴,只有蒼茫的荒涼”他的弟子跟來了,沒有太多的言語只有那真誠的眼神和彼此相知的心,他不想讓弟子隨他受苦“我錯在哪裡?”蒼涼的呼喊在遼闊的沙漠上回蕩著,他明白了“不弄改變世界就改變自己”“求仁得仁又何悔?”他們開始周遊列國堅守著“朝聞道夕死可矣”儘管他也知道在這個亂世推行“仁者愛人克己復禮”是行不通的可他不會放棄。儘管貧困潦倒儘管食不果腹,他們仍可以快樂且孤獨的弾弦奏樂,他們已經超越了戰亂紛擾的世俗,內心的強大可以對過那漫漫長夜,他們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勉勵自己,在物質和精神的較量中他們會毫不猶豫的拋棄物質,因為精神是他們生命的依託。

  當危難中的魯召他的弟子冉求回國治理時,當子路出師衛國時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告誡弟子“非禮,勿視,勿聽,勿言,勿動”看見弟子有所作為他在滿足的同時又有誰瞭解他的孤獨,冉求打敗齊國後實現了他的諾言“生長我一定接你回國”可年老的孔子把一切都看淡了“我可回去,只想專心講學,勿以政事”他在晚年中實踐著他的理想,弟子三千,傳授者他的仁愛......

  這就是孔子傳奇的一生,他在曲折中實現了生命的神話,他的《論語》他的《春秋》他的仁者愛仁。然我們銘記了一個偉人——孔子,他走進了千家萬戶,走進全世界。他的“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仍是我們選著朋友的指明燈,他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仍告誡我們前方的路還要有夢想還要有追求。

  品讀孔子,在他強大的精神世界裡崇拜著。

  品讀孔子,在他淵博的知識海洋裡陶醉著。

  品讀孔子,在他哲理的告誡中吸收著,成長著。

  在那戰亂的時代,有三千弟子陪他寂寞著,而現在他不會再孤獨,因為全世界都會陪著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