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館觀後感

首都博物館觀後感

  首都博物館

  首都博物館是北京地區大型綜合性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於1953年開始籌備,1981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目前館藏文物已達二十幾萬件,其中包括:青銅、陶瓷、書畫、石刻、錢幣、玉器、璽印、織繡、竹木牙角器、佛教造像等等

  首都博物館新館建設地下二層,地上五層,北部設計了綠色文化廣場,東部設計了下沉式竹林庭院。建築外形主要由矩形圍合結構、橢圓形外立面和金屬屋頂三部分組成。建築內部分為三棟獨立的建築,即:矩形展館,橢圓形專題展館,條形的辦公科研樓。三者之間的空間則為中央大廳和室內竹林庭院。自然光的利用、古樸的中式牌樓、下沉式的翠竹庭院、潺潺的流水,為觀眾營構了一個兼具人文、自然情調的環境。

  中國最早的“太陽神”太陽神紋石刻,據說至今已有7000多年了,是我國考古發現最早的刻畫太陽神形象實物。這件石刻用寫意的手法雕刻出一位身軀修長、兩手下垂、雙足分離的人,頭頂上刻有23條光芒的太陽,腰部兩側的圓點似行星在宇宙中執行。它不僅反映了一個地區太陽神崇拜的情況,人們還能從這個形象中看到先民們按照人類自己的形象刻畫心目中的“神”,反映出在生產力不發達,環境艱苦的條件下,對發展人類自身能力的渴望以及對人主宰世界的信心。還有秦始皇兵馬俑,那些將軍、神射手、戰馬的尊榮,原來只能在電視上看到,現在真的出現在自己的眼前了,心裡很興奮很激動,能看到這些國寶文物首先感謝單位組織的這項活動。

  參觀的時間雖然有限,但古人留給我們的這些財富,反映出中國古代文化的悠久傳統和深厚底蘊是無限的。參觀不僅能讓我們瞭解我國古代的珍貴文物,而且還教給了我們許多知識,這真讓我為自己的祖國而感到自豪。

  首都博物館的觀後感

  星期五那天陽光明媚,我們四年級全體同學懷著激動的心情來到首都博物館。下車後,呈現在我的眼前的首都博物館高大雄偉。走近一看,首都博物館的兩側是由一塊塊璃圍成的。在陽光的照耀下非常耀眼。

  老師帶我們走進了大廳,這裡寬敞、明亮。全年級的所有同學站在裡面都不覺得擁擠。大廳正前方立著一個老北京的牌樓,那個牌樓紅綠相間。上面還寫著三個溜金大字“景德街”。講解員告訴我們說:“這個牌樓明代時立在一條街上,後來因北京街道改造才移到這裡的。這塊牌樓象徵著老北京的風貌。”大廳左邊是一個圓柱體的建築,這就是首博的圓廳。圓廳外面包裹著青銅,傾斜著穿過屋頂,就像一個巨大的青銅器。右邊是一個長方形的建築,外邊鋪著一塊塊木板,這就是首博的方廳。

  講解員先帶我們去了古代書畫藝術精品展廳。書畫展廳裡掛著紙作的、絹作的,各種大大小小的名畫共一百六十七幅。

  參觀完了書畫廳,我們又到了四層,燕地青銅精品展廳。這個展廳裡陳列有兵器、樂器,還有一些雜器…,我們好象進入了青銅器的海洋。

  隨著人流,我們又到了五層—古代玉器精品展廳。這裡有古代皇帝用的玉璽,有古代富人家掛在脖子上的玉佩,還有玉龍豬…,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勒子。那個勒子是圓柱形的,長八、九釐米,顏色乳白,上面還有兩個小洞,這兩個小洞可以穿線把它做為裝飾掛在脖子上。講解員對我們說:“這塊勒子是用羊脂玉做的,但現在羊脂玉已經所剩無幾了,而且這小小的勒子上刻著二百九十二個字的經文。”“哇”,我驚奇地看著那塊羊脂玉。以前,我只在電視上看見過羊脂玉做的玉器。今天,我能親眼所見,真是幸運啊!

  最後,我們去了方廳五層的老北京民俗展廳。在這個展廳裡展出的是老北京以前用的東西和老北京街道上熱鬧的場景。有以前用的傢俱,有以前人家的衣服,還有當時人們戴的帽子…,最吸引我的是那結婚的熱鬧場景,前面有一位老爺爺敲著鑼,後面跟著幾個小夥子在吹喇叭。我彷彿也聽見了敲鑼打鼓吹喇叭的聲音。中間便是那頂轎子。只見轎子的四個轎杆分別被四個力大的小夥子抬著。最後面是幾個扛大箱子的人,我想:箱子裡面肯定裝的是不少金銀珠寶和值錢的東西吧!我真想開啟看看…

  到了中午,我們戀戀不捨地離開了首都博物館。在這次參觀中,我對老北京的歷史和老北京的風俗有了更深的瞭解,真是受益匪淺啊!

  參觀首都博物館有感

  首都博物館的建築設計理念是“以人為本,以文物為本,為社會服務”,強調“過去與未來、歷史與現代、藝術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首都博物館設計方案,經過兩輪國際招標,從16家中外知名建築設計機構提交的22個設計方案中選出的。博物館建築落成後,已得到國內外各界人士一致稱讚。新館建築用地2.48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63390平方米,建築高度40米,地上五層、地下兩層。建築本身是一座融古典美與現代美於一體的建築藝術精品,既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又呈現鮮明的現代感。如:外觀外傾斜的青銅體破牆而出,懸挑的大屋頂繼承了中國傳統的出簷,青灰色磚牆模糊了古城牆與現代幕牆的界線。寬闊的廣場和大堂也取材於皇家宮殿高臺建築的手法。在博物館中軸線上,大廳外地面鑲嵌清代丹陛,大廳內有明代牌樓,體現中國傳統中心軸線特點。在建築材質上,青銅、木質與磚石的大量運用更顯現一種歷史的久遠;鋼結構棚頂、璃幕牆又表現出北京有力的時代步伐,高大的空間和通透的視覺效果更順應了當代建築的國際流行趨勢。?

  新館建築內部分為三棟獨立的建築,即:矩形展廳、橢圓形專題展廳、條形的辦公和科研樓。三者之間的空隙則為中央大廳和室內竹林庭院。自然光的利用、古樸的中式牌樓、下沉式的翠竹庭院、潺潺的流水,營構了一個兼具人文、自然的環境。?

  首都博物館觀後感

  一進博物館就是一個大廳,大廳裡有指示牌,上面清楚地介紹展區的分佈。博物館總共分為5層,分為東區西區。

  首先我來到的是“古代繪畫藝術精品展廳”,這裡陳列的是明清繪畫作品。對於繪畫作品我可以說是一個完全的門外漢,但我也能感受到文人畫家透過筆墨丹青,揮灑出的那種意境深、飄逸、青幽、惟美的精神世界。很巧的是在這裡我遇到了我們館的一位常客,他也是一位瓷器玩家,自己經營一家店,酷愛老窯,我們簡單聊了聊瓷器。我說我們經常會有交流會,歡迎他到時來參加,他非常樂意前往。就此我們分開各自參觀。

  順著二層的螺旋結構我來到了三層的“明清書法藝術精品展”,以收藏或流傳於北京的明、清時期的名家墨書精品為主線,展示北京書法藝術的'特色。這裡我只簡單看了看。重點看的是四層。

  四層有“燕地青銅藝術精品展”,以反映燕國青銅器文化面貌為主線,從鑄造技術、造型、紋飾諸方面展示北京最早的青銅藝術。

  四層還有“京劇文物展”,有那些漂亮的臉譜,戲服,聽戲的茶樓,坐在小桌旁看著前面的大螢幕正在上演的戲劇,能真實親切感受到當時來茶樓休閒的人,那種自在享受的心情。

  四層還有我最關注的也是看的最仔細的“古代瓷器藝術精品展”,它分宋遼金、元、明、清四個展廳,以宋遼金至明清時期北京地區重要遺址、墓葬、窯藏出土文物為主。該展覽充分展示了北京各個歷史時期出土及傳世瓷器精品,反映了我國古代陶瓷發展史各階段及當時北京歷史的發展軌跡,集中體現了中華瑰寶----中國古代瓷器藝術的歷史風貌。

  這裡有太多讓我吃驚,甚至是讓我震撼的作品。很多我以前只在書上見過,沒想到這次可以見到實物,這讓我非常的興奮。我看到一個梅瓶,跟我們館裡曾展出的磁州窯非常的相似,可是它的註明卻是缸瓦窯白釉剔花填黑梅瓶。缸瓦窯這還是我第一次聽說,帶著疑問回家之後我上網瞭解到一點兒,原來缸瓦窯位於赤峰,是中國遼代著名的窯場之一,該窯以出產品種多樣、並且有典型契丹遊牧民族特點的瓷器而著稱。但具體怎麼區分我還是不知道,我是怎麼看都像磁州窯。

  還有一件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可以說是眼前一亮,那就是影青玲瓏碗,是乾隆年間的,玲瓏俗稱“芝麻漏”。它的器壁真的是太薄了,還能在上邊剔刻出圖案,上上透明釉後,真是一個晶瑩剔透。試想曾有人用此物盛蓮子羹吃,這該是何等的心情呀!

  還有一件工藝絕對堪稱精細,那就是景德鎮窯青白釉戲劇舞臺人物紋枕,此瓷枕雕鏤成戲臺形式,戲臺上珠簾漫卷,眾多演員正在演出一場戲劇,反映了元代戲劇流行的社會風尚。瓷枕鏤雕精細,集建築、舞臺與瓷塑藝術於一體,表現出元代戲劇藝術的面貌及景德鎮窯工高超的制瓷工藝。瓷枕裡邊的人物、舞臺竟也雕刻的如此精緻。而且它的舞臺樑柱、欄杆都非常的細,真怕輕輕一碰就會斷掉。不知道怎麼會儲存到現在還這麼完整。真是讓我激動感慨萬分!

  陶瓷展廳裡的很多展品都太讓我大開眼界了,可惜記憶有限,不能在這裡一一列舉了。真希望還有機會,讓我看的更仔細一些。

  依依不捨的離開了四層,來到了五層。

  五層是“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分為新石器至南北朝時期、隋唐至遼金時期、元明清時期三大部分。本展覽從展現北京玉器文化的角度出發,反映了北京地區的玉器發展史和藝術特色。我非常喜歡青白玉,看上去非常的純淨,有些可以說是晶瑩剔透,看了就讓人喜歡。

  五層還有“老北京民俗展”,在這個展廳隨處可見用小泥人模仿當時婚慶熱鬧喜慶的場面,透露出當時純樸的民風民情。

  除了這些還記得有剪紙展,風箏展,北京小吃展,服飾展。記得有一幅窗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就是在一朵花瓣上,剪出了十二個生肖屬相,而且各個形象逼真。那位老師就在現場,當時還有節目組在採訪,老師現場剪出的福牛更是讓圍觀的人讚歎。我要是有那麼一雙巧手就好了。

  時間就這麼匆匆過去了,要閉館了,沒有辦法,我依依不捨的離開了首博。真想讓我的家人也來看看,絕對不枉此行。留給我的是太多驚奇,太多的震撼,我到現在都處在興奮之中。這是我牛年伊始收到的最好的禮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