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正道是滄桑觀後感

人間正道是滄桑觀後感

  《人間正道是滄桑》

  看完全劇,感嘆有之,唏噓有之。楊家和瞿家理不清的糾纏和血脈相連、情義相系,應該是作為那個時代,千萬個家庭的一個縮影。信念和理想這個東西,真是無價。在那樣的時代,信念和理想就是支撐一個個體人生的基本動力,國家民族風雨飄搖,幾多磨難,但多數個體都始終能堅持各自的信念和理想,我們大可不必用“非黑即白”的準則去判斷一個人,沒有隨波逐流的人,起碼他們體現出各自的主體性人格。反觀今時今日,信念和理想在人很年輕很純潔的時候,還是那樣地飽滿那樣地有張力,但是隨著歲月流逝,很多人的信念和理想就丟了,變色了,混亂了,隨波逐流者眾。正如立青最後的內心獨白:今天的年輕人絕不能忘記歷史,忘記歷史就等於被判!我們要記住的不僅僅是歷史上的英雄先烈,更要記住的幾千年歷史傳承下來的精、氣、神,就是理想和信念。《人間正道是滄桑》告訴現在的人們,當你堅持著應當堅持的信念和理想,信念和理想的力量是你想象不到的,信念和理想是能夠支撐起你的人生的!!

  有時候,認真看一部好的電視劇的時候,就像在讀一本書一樣,臺詞和情境,不同的電視劇高下之分還是很明顯的。《人間正道是滄桑》我算是當作看一部小說一樣來欣賞的。貫穿始終的,在我看來,就有兩個主題。一個就是用事實講述國民黨敗退臺灣、共產黨建立新中國的歷史必然性,另外一個就是一個情字,愛情在劇中沒有,有,但與以整體態勢出現的親情、血脈相連之情比起來,並不是劇本要強調的重點,貫穿全劇主要人物的是親情和民族之情。

  立仁是做情報工作的,說白一點,就是特務工作,他最出色的工作表現就是在八年抗戰中對日本人的的情報工作,這個時期,親情和民族之情成為他不竭的營養。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還是跟自己的兄弟終於在同一個戰線上,所以收到立青發來的“白毛浮綠水,黃掌撥清波”時,那種感動,再也抑制不住。立仁的政治信仰不同,但是他作為楊家長子,始終都希望維繫一個溫馨圓滿的家庭,所以才有敗退臺灣前,看著少了立青的全家福,那句傷感的“少了一個人啊”!想來最後一個人到臺灣,怕是要朝思暮想在大陸的弟弟妹妹和長眠的父親了。楊老先生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不管國民黨、共產黨,不管怎麼鬥爭,作為楊家大家庭的一份子,他都將他們寫在了一本家譜上,一家人就是一家人。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歷史發展有其必然性,曾經我對這一點確信不疑。現在我倒是認為歷史還是充滿著偶然性,臺灣和大陸的現狀不能說是歷史的必然,國共合作破裂也不能說是歷史的必然。歷史是靠人民推進的,但在某些關口,可能被某些人、某些團體作了錯誤的導向,人民在背後推動歷史,從而也可能走到岔道上去。蔣中正先生就是做了錯誤的導向,從而最終讓臺灣走到的岔道上,然後中華民族又被老美擺了一刀,沒有牢牢把握住自己民族內部解決問題的主動權和時機,造就今時今日兩岸的分離局面。這其中必然和偶然的碰撞,還真是說不清道不明。《人間正道是滄桑》間接地告訴我們,世界上從來就只有一箇中國,就是中華民族的中國,大陸這邊的、臺灣那邊的,其實都在一個家譜一個民族譜上啊! 期望著在歷史的必然和偶然的碰撞中,在人民的推動下,立仁、立華、立青、立秋和他們的子孫後代們,終將在楊老先生的墓前重聚!

  《人間正道是滄桑》觀後感

  人的命運總是同時代聯絡在一起。電視劇《人間正道是滄桑》用紀事筆法講述了一個胸懷共產主義理想和救國救民的人物的命運轉折,暗含著那個時代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發展。本來我很少看電視,更很少看這個50多集的長篇電視,所以當我最初看到這部電視片的時候,一開始並沒有投入很深,只是追隨電視劇《潛伏》的主人公扮演者來看的,可隨著《人》劇的逐集觀看,我慢慢被吸引了,尤其是劇中的正派人物代表——楊立青那份對信念的執著堅守給了我很深的教育。他不為榮華富貴所囚,不為生命危險所嚇,不為紛繁塵事所惑,不為命運沉浮所折,毅然投身革命工作,執著追求革命理想,堅守自己認定的革命目標,他正是我們共產黨人的光輝典範,是我們黨的傑出代表。在他身上,反映出了那個時代的命運發展,集中體現出了那個時代的奮鬥特徵。

  人的命運又是與自己的奮鬥搏分不開的。古往今來,無論世事滄桑如何變幻,身處其中的我們,都在按照自己前進的方面往前走,都在前行的道路上堅守著一份執著,我們用自己的行為方式昭示著我們的存在,也用自己的理想鼓舞著我們前行,用頑強和奮鬥實現著我們的人生價值。俗話說,命由天定,運為人求,說的就是人的奮鬥和搏改變自身命運的道理。

  老一輩驚心動魄、波瀾壯闊的革命歷程已經成為紅色中國的發展起點,隨著時間的流逝,那一頁歷史被永遠地翻過,告別起點,我們迎來了和平發展的新徵程。少了一份“風在吼,馬在嘯”的豪邁,也少了“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的豪情,但我們現在更加自信,更加從容地走在了前進的大道上。共產黨人的那份執著信念和對信仰的堅守得到了衣缽傳承,在新的時代煥發出別樣的光彩。

  也正是基於對個人命運發展的思考,基於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為了更好地發揮新時期網路社會下人們思考和學習的優勢,重新聚集起思想碰撞和學習交流的活力,中心第二黨支部利用網路平臺建立起了這個黨員的思想家園——紅色一家e,期以打破時空的阻隔,凝聚思想火花,繼續堅守和傳承這份信念。

  新建立的思想家園是一個平臺,是我們支部每一位成員自由交流的場所;也是一個紐帶,透過她聯絡我們每一位黨員職工的思想脈搏;更是一個信念堅守的陣地,在這裡我們傳承併發揚老一輩們的閃光信念。願黨員之家越來越豐富多彩,我們家的成員越來越多,永遠充滿活力和歡笑。

  《人間正道是滄桑》觀後感

  在家閒來無事,看到電視裡重播《人間正道是滄桑》,就將這部片子從頭到尾看了一遍,原本以為會是一部正面的說教歷史題材,卻意外覺得是部很好的片子,至少是一部有精神核心的電視劇。

  也許這部片子的拍攝有很多的政治因素,也有拍攝的政策使命,但是這部片子還是很好的揭示了人物脫離不了歷史脫離不去時代的束縛的`規律。有的時候,人就是被歷史的洪流裹挾前行,有著太多的身不由己。 對於歷史,究竟哪一種觀點比較正確,其實已經不是最主要的問題了,更重要的事情在於,歷史是否是迴歸人性的角度思考問題。中國傳統的歷史觀是有其缺陷的。比如說,把馬克思劃分的四個歷史發展階段生搬硬套在歷史發展程序截然不同的中國,認為凡是農民起義都是進步的,推動歷史程序的。這樣的歷史觀顯然是出於我國目前政治局勢的需求,以及與之相配套的意識形態標準。我們總是習慣於把歷史事件簡單地劃分為非此即彼的兩個概念——正確的錯誤的,進步的保守的,革命的反革命的,這種為了政治而學術的理論,有其內在缺陷實在是理所應當。我們國家的當權者總有一種家長的觀念,西方各國講民主就說要統一全民的觀點,作為各項決策的依據,我們偏偏要加上一個“正確的觀點”。我們的家長總是害怕我們學壞,只告訴我們一個所謂正確的歷史觀。如果一輩子只聽說這麼一種論斷那也就罷了,但萬一不慎聽說了一種“歪門邪說”,那又如何是好呢?所以遮著掩著總不是個辦法。如果我們的歷史觀始終是多元的,始終是允許所有人各抒己見的,那麼聽的人也會自覺地產生一種免疫功能,也會逐漸形成自己判定的標準。如果可以在對歷史的敘述中多一點客觀地陳述,少一些主觀的判斷,以逼真地還原歷史的真相為己任,而把一切評價的工作留給每一個讀者,也許是於讀者也於這個國家最有利的一種歷史寫作方法。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

  這部片子的亮點之處就在於考慮到人性,看到人才是歷史的創造者,更是每段歷史的見證者。因為時代的感召,楊家三兄妹離家前往當時中國革命的中心廣州,大哥立仁選擇追隨蔣介石,二姐立華選擇了三民主義,弟弟立青最終選擇了共產主義,骨肉同胞最終選擇了不同的政治信仰,邁上了不同的道路。作者沒有直接評判出三兄妹的選擇正確與否,沒有塑造以往革命人物高大全的形象,而是更多的展現人物的內心活動。大哥立仁是最為複雜的一個,早年思想激進,刺殺三省巡閱使失敗後,投奔廣州革命,後雖然思想上追隨蔣氏,在反革命政變中滿手沾滿鮮血,但在妹妹立華收養瞿恩的烈士遺孤時,還是網開一面,在民族危亡關頭,還是投身抗戰。他追隨蔣氏也是因為自己的信仰,認為三民主義才是救國之道,但在舉起屠刀屠戮異己時,選擇了服從。在他身上既有長兄對弟弟的關心,又有因主義的差異造成的兄弟人倫的扭曲。

  在這部片子中,沒有一個人從一開始就是十惡不赦,也不是每個人都是聖人,所有人的思想都有著變化的軌跡,即便是那個“死硬分子”湯慕禹一開始也是一腔報國熱血投身黃埔軍校,也許正是瞿恩說的階級立場決定你的態度,湯慕禹最後追隨蔣氏,但是在楊立青營救老師瞿恩的時候,還是毅然參加行動。範希亮,早年已是軍閥旅長,後捨棄官職,投身黃埔,從學兵幹起,參加東征惠州,立下戰功。在瞿恩家裡的那次討論他提出的關於湖南農民運動的問題,可見他是一個思考問題很有深度的人,他在思考這場運動對於國家的意義,也是一個具有家國憂患意識的人,可是最終因為黨派之爭以及所謂的軍人服從性迫使他親手殺死自己曾經的導師瞿恩,他的子彈使瞿恩的肉體消失了,可是他的精神卻從此揹負上十字架,無時無刻不折磨著他,讓他無法面對瞿恩的妻兒,家宴上他涕如雨下,最終在中條山抗戰戰場上他以戰死結局。

  有人認為歷史並不是教科書的約定,而是造就歷史的千萬人的無意識的真情記錄,是一串完整的鏈條,記錄著當事人的真實情感。我個人很反感成者為王敗者寇的歷史觀,在這種歷史觀之下人的形象可以說是扭曲而不真實的,黨派之爭主義有別,很難說誰對誰錯,也很難說那條道路就一定通往光明,只有在觀點碰撞,主義對抗之後才能達到某種平衡,正如劇中當三期六班的同學齊聚瞿恩家中,不分黨派的大聲爭論自己的觀點時,帶給人的不是針鋒相對的劍拔弩張,而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溫暖,一種感動。可是一旦這種力量的平衡被打破,當一方對最初的公開公平的爭論感到不滿,而採取用手中的槍桿去換取話語權的時候,變成一方凌駕於另一方之上的單方定義,那麼屠戮也就隨之而來。

  個人覺得信仰的力量是強大的,強大到讓人無懼死亡,在人心中猶如一盞明燈,讓人在看似已無路可走的境地下,願意生活下去,帶給人希望和勇氣。信仰可能是宗教也可能是政治信念。劇中的瞿恩就是一個具有信仰的人,因為信仰在強攻惠州城的時候他衝在最前面,因為信仰在慘遭囚禁時依然鎮定自若,因為信仰他面對威逼利誘慨然就義,撇開黨派之論不談,在人格上他是一個大寫的人,即便是他的敵人同樣對他滿懷敬意,即使在肉體上可以將他抹滅,但在精神上有信仰的人是不會被打敗的。

  迴歸到人性的角度,才使得這部電視劇有了可看性,引起看客若干思考,只是很久沒有寫東西,覺得筆下晦澀,很多感觸很難表達出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