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式英語觀後感

印式英語觀後感

  01

  莎希是一個靠著做拉杜球(一種印度甜點)賺點小錢的家庭婦女,她全心全意照顧著一家四口人(婆婆、丈夫、女兒和小兒子),家裡人少不了她卻也對她沒那麼珍惜,認為她的付出是應該的,也看不太起她連英語也不會。

  一次機會,莎希需要隻身前往美國紐約去幫助籌備外甥女的婚禮。帶著對陌生城市的恐懼(她連英語都不太會)和對家人的不捨,她踏上了去紐約的飛機。

  可以想象一個語言不通的城市會給一個人帶來多大的困擾,一次簡單的點單也無法順利地進行,最後莎希狼狽地“逃出”了餐廳。

  想到種種委屈,莎希不禁傷心地哭了起來,正好看到一個四周英語班,她下定決心花了400美元報了這個班。在這個班裡,她認識了來自於世界各地在紐約工作的不同職業的人。不僅學習到了更多的英語,也交到了很多朋友。更意外地收穫到了一份來自法國廚師對她的愛慕。一邊是老公的習以為常和不珍惜,一邊是洛朗毫不吝嗇的讚美和表白,在激情和責任之間莎希亂了方寸。恰逢此時丈夫帶著孩子也來到紐約。莎希還是選擇了家庭。面對洛朗對她的'傾訴“無論發生什麼,你對我來說永遠是最特別的那個人”她表達了她深深的感謝“謝謝你讓我懂得如何愛自己,知道原來自己很好”而這邊丈夫也意識到莎希變得更加自信有魅力而產生了危機感,開始比以前更珍惜妻子,竟然不自信地問她“你還愛我嗎?”[偷笑][偷笑][偷笑]

  這部電影藉著印度家庭婦女學英語的故事告訴人們尤其是婚姻中油膩的中年婦女們:當你不喜歡自己的時候,你就會不喜歡周圍的一切,這時新的東西就會看起來更有吸引力。但是當你學會愛自己了,那麼原來沉積的舊生活便會煥然一新,更加美好。(電影中的臺詞)

  02

  前些年看的話,可能會以女主的視角為主線,看到她處處受到責難進退兩難。看多了,就能感覺到每一個衝突點,都是在拍電影,不是很自然,太多了。每個點都在指向“不懂英語不行”。似乎所有人都在嘲笑她。所以,她找到了學習英語的意義,把它變成了一個剛需,就有了內生動力。

  話說這孩子教育得也挺失敗的,跟他父親的影響不無關係,跟印度整體的環境不無關係。

  人類社會處在一個巨大的程序當中,總有一天,不平等會消失。

  我們中國人(漢族)敢於穿著自己民族的服裝(是什麼?)出現在曼哈頓嗎?

  小球灑一地的時候,真的感受到了女主那種絕望,這是她此次來美國最大亮點,之前的麻煩和勞作,都是為了讓客人嚐到小球時那種驚喜和incredible的讚歎,這是她生命的全部意義,現在,沒有了。

  有沒有中國父母能做到被小孩子破壞成那個樣子的時候,不發飆?現實生活中是怎樣的?印度父母在這種情況下會不責備孩子?表示懷疑。或者,這只是劇情需要,此處教育孩子不是重點。

  女主太漂亮。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