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大校的女兒》的觀後感

電視劇《大校的女兒》的觀後感

  看完了電視劇《大校的女兒》,袁立、郭曉冬主演,反映的是七十年代部隊裡發生的故事,離現在的生活似乎有點遠,但是劇中反映的親情、愛情是永恆的。

  我想說的是,這真是一部中國式的“廊橋遺夢”,劇中兩個相愛的人始終沒有真正地結合在一起,他們一生遵守著傳統道德約束,在各自的軌道執行著,把愛深埋心底,只是互致問候和關懷,這是怎樣一種沉重,我為他們而唏噓。

  “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前幾天在哪裡讀到這句話,究竟應該守著沒有愛情的婚姻,還是應該走出來,姜士安選擇是守著,他犧牲了他自已的幸福,成全了父親和翠花,成全了中國人傳統的忠孝道德觀念,傳統的觀念是不是都是如此?我深不以為然。

  這出悲劇的起源就是他的父親,我以為他的父親的無知和固執害了他,而他自己還沒認識到!他以愛的名義害了他的兒子,他卻還渾然不知,令人難過。首先,他就不應該逼著他的兒子娶翠花,他骨子裡還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老觀念,認為兒子必須聽他的,除非他死;其次他認為娶老婆只是為了傳宗接代,當然無所謂感情生活了;三是他因為翠花幫忙做了很多事,要兒子用婚姻來償還!

  我不喜歡這個父親,太自私了,姜士安一生痛苦的感情生活就由此開始的!再說說翠花,也是自私的主,既然男人不愛她,當初既使在他家幫忙做了很多,也不應該指望人家娶,愛一個人就應該讓他幸福,既然他不幸福就應該放手,她不是,她的一生也是不幸福的,雖然她是很勤快,但她非要嫁給一個不愛自己的人,註定一生不幸福。

  姜士安,雖然他在工作上很出色,他之所以出色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因為他不喜歡呆在那個家,他寧願把時間全放在部隊裡。他是個悲劇人物,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他的可恨之處在於他屈從了世俗,拋棄了愛情。

  這整個悲劇事件都是由他父親造成的,我覺得,他父親為什麼會這樣,我以為一是因為文化教育水平低,二是國家經濟太落後,所以對他要求也不能太高。所以回到原點,還是要受教育,強中國,教育興國,如果人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如果祖國經濟也能象美國一樣發達,悲劇興許也會少許多!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