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觀後感(通用12篇)

白毛女觀後感(通用12篇)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後,大家一定收穫不少吧,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現在你是否對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白毛女》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白毛女觀後感 篇1

  蕭蕭風雪夜,又是一個年三十。辛苦到頭過個年,是窮人家樸素的儀式感。哪怕沒有華服美食,一根紅頭繩,二斤白麵,也是過年的體面。楊白勞與喜兒,同其他許多貧窮農戶一樣,無甚多物,也無文化,租地主的地,欠地主的債,到了年關清算能躲便躲能混便混。一年又一年,農戶們在這片土地上勞作,艱難生存,繁衍生息,等終了埋葬在這片土地,新的一代又扛過了父輩的重擔。

  每年不都是這麼回事兒嘛。農戶面對勞作、欠租、躲債的生活大抵都抱有這樣的心態。可今年不一樣,黃世仁的一點貪慾打破了這樣微妙的平衡。楊白勞被帶走,強按了手印,訂下了違心的條約。喜兒被迫進了黃家。

  也許有人會怒其不爭。楊白勞何嘗沒有反抗?只是他的抗爭是一種無力的爭,他也清楚自己無法與黃世仁抗衡。他對於自己所遭受的命運有一種深深的無能為力感。地主強勢追債他無法償還,地主索要喜兒他無處伸冤。地主與楊白勞,是相對強勢與相對弱勢的關係。楊白勞清楚這種強弱,同時認為這種強弱關係已然定型,堅不可破,縱使心不甘情不願,也無可奈何。楊白勞是一生受苦過來的,有著典型的弱者心態。他不是那種平日裡積極自信卻只在地主家裝孫子的人。楊白勞是依附在強者身邊的弱者,像一塊橡皮泥,只能隨他人捏成什麼形狀。

  矛盾衝突在這裡顯得十分明瞭,地主與楊白勞之徒,形成了對立面。地主是地主,農戶是農戶,地主強勢,農戶弱勢,地主陡生慾望,農戶保有心願。在這樣一種對立下,在可能的多種選擇下,農戶選擇了抗爭。楊白勞無力的抗爭以自殺告終,而喜兒抗爭的方式,是恨,是逃。她獨自一人,面對黃世仁,也是卑弱的。農戶在地主面前似乎總是弱勢群體。官老爺是黃世仁的把兄弟,他二姨正尋求給黃世仁結貴親。權貴透過強強聯合鞏固地位財富,因而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強者在強盛的同時又不斷以侵取弱者價值的方式來維持自身所得。

  這很容易使人聯想到自然界的食物鏈,弱肉強食,適者生存。如今也有很多人有著這樣的想法,似乎強者生存弱者淘汰,是最自然的社會法則。於社會中,每個人憑藉自己的才智、努力、機遇等,透過一定的方式積累處世資本,能者多得,無能者出局,規則清晰,公平公正。但這一切有一個大前提,即這樣的生存規則的前置條件,是保證每個人都從零開始,沒有原始資本。從零開始並不是指大家都學會一樣的知識,掌握一樣的技能,擁有一樣的體魄,而是就像同去開墾一片荒地,大家或許智慧體力各不相同,但開墾的是同一片荒地,且並沒有人先行挖掘或姍姍來遲,如此之後,才能再去討論能者多得的問題。然而在現實情況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歷史積累的影響,人們透過繁衍生息,將獲得的社會資本與人合併,代代流傳。因而在這種模式下,愈到後代,矛盾愈漸明顯。黃世仁與楊白勞一開始便不是同一起跑線的人,二者或許都沒有文化,但黃世仁擁有社會資本,而且,楊白勞的相對弱勢也不是其歷經一番拼搏後敗下陣來的,所謂“富人的命”、“窮人的命”便是如此。楊白勞這樣的農戶根本就沒有去努力拼搏的條件。

  可這也不代表著為了打破這樣的生存模式便要去不斷歸零,一代辛苦建立的基業不講傳承,等到下一代又推倒重建,使得社會不斷從零開始。因為強弱總是相對的,黃世仁也只在楊白勞這樣的農戶面前才佔得優勢。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不存在絕對的強者,也不存在絕對的弱者,沒有黃世仁,也會有洪世仁、藍世仁,沒有楊白勞,也會有其他貧弱人群。在一個社會群體中,相對而言,必會出現強者和弱者。

  既然如此,難道當真註定弱者處境如此悲涼嗎?亦不盡然。造成楊白勞、楊喜兒的悲劇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其無效的抗爭。楊白勞苦苦哀求黃世仁,甚至揚言去告官,喜兒帶著仇恨成了白毛女,都沒有真正對黃世仁的強者地位形成衝擊。縱使強弱地位客觀存在,相對弱者也可以有多種方式在與強者的博弈中獲得利好。楊白勞選擇自吞苦果,喜兒選擇等待報仇,他們在當時的客觀環境下也只有有限種選擇方式。其實弱者愈弱,根本上,還是他們無法擁有更多的可能性,客觀上亦無法使用更多的方式手段達到自強。正如二人打牌,一人拿了一手好牌,另一人只有一對三,任其如何排列組合也跳不出無牌可打的自限性。

  從個人的角度出發,讀書或許就是個體獲得王牌的一個有效途徑。常說讀書是打破圈層改變命運的最好方法。誠然,知識技能可以快捷有效地幫助群體中的相對弱者上升成為相對強者,讀書的過程實則也是個人未來社會資本積累的過程。社群中人與人之間的強弱關係是相對的,也是動態的。在白毛女的年代,整個大環境比較靜止,相對強者與相對弱者的關係固定,強者無限壓迫,弱者無法自救,是矛盾衝突的根源。只有當環境在具體事務中允許相對強者和相對弱者的角色轉換,例如當黃世仁與楊白勞簽訂賣女文書時,楊懂得就法理協議與黃理論;當欺壓行為發生時,楊白勞能在社會共識下於情於理佔上風,倒逼黃世仁在此事上成為弱勢,才能促使群體中的相對弱者向相對強者發起有效的抗爭,從而最大程度地避免悲劇的發生。

  白毛女觀後感 篇2

  作為90後的年輕人,雖然對白毛女的故事非常熟悉,但這還是我第一次進入影院完整觀看白毛女整部作品。

  電影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這部戲的藝術性感染力。首先電影的3D效果出人意料,“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雪花那個飄飄年來到……”當第四代白毛女扮演者雷佳一身紅衣綠褲在舞臺上用明亮的嗓音唱起了這段膾炙人口的《北風吹》時,我也感覺大片大片的雪花落到頭上、身上、手上;其次,其佈景比起大製作電影也毫不遜色,白毛女的造型也很好看,髮型和服裝均可媲美時尚大片。最後,雖是現代舞臺劇,電影也結合了不少傳統戲曲的程式,音樂也融入了民間曲調,其藝術感染力在這些傳統曲藝的表演中越發震撼。比較遺憾的是,之前一直很期待八一廠的老戲骨刻畫白毛女的風骨,這部電影裡參演的年輕演員唱的還不錯,但還是不如老演員得勁兒,營養版的喜兒營養和我們心目中的形象也稍有落差。但是,瑕不掩瑜,這依然是一部我會推薦給好友,特別是年輕朋友的好電影!

  白毛女觀後感 篇3

  “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雪花那個飄飄,年來到……”這一段耳熟能詳的歌詞,便是著名歌劇《白毛女》中喜兒的經典唱段。

  不知不覺間,歌劇《白毛女》從1945年在延安首演,已逾七十一年。近日,這出經典的歌劇又登上了3D大熒幕,電影技術對歌劇藝術的拓展,全國龐大的院線對歌劇《白毛女》的傳揚,讓久唱不衰的經典劇目,又煥發了全新的生機。再次為人們帶來一場感官與心靈上的衝擊。

  七十多年的時間,《白毛女》的形式、劇情經歷了多次改編,包括田華老師主演的電影版,以及後來成為文藝樣板戲的芭蕾舞版,而作為“始發”的歌劇形式,在多年的演出中也多有內容上的變更,不同的主演及主創陣容,分別賦予了這部歌劇異彩紛呈的魅力。

  縱觀全劇,“白毛女”喜兒的人物身份,有著多次的轉變,從開場時盼爹爹回家過年的羞澀少女,到被迫搶入黃家的苦命奴僕,再到拼力逃出身負血債的復仇女神,每個階段的喜兒,都是一次重大的“轉型”。喜兒,一個在那抗日時期需要被保護的弱者,一個貧農的女兒,人生經歷風風雨雨,經歷過生與死的善良、堅強的女孩。在那個硝煙滾滾的時代,用堅毅的信念,與命運與死亡做著無畏的抗爭,她告訴我們什麼是生命的奇蹟。

  人生不會是一路繁花似錦。命運總會想方法把你逼到懸崖峭壁,泥沼深潭,放棄了任絕境摧殘,自是死路一條。“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在水盡景絕之時,也許會有輕柔的雲霧騰起,那是生的希望。“行至水窮處”不是悲哀,面對逆境,看看行船流水、雲起雲落,焉知轉眼就是重生。

  雖然隨著日月更迭與社會發展,時代也在不停進步,但《白毛女》所傳遞的反壓迫精神與追求自由平等的獨立意識,並沒有過時,於當今社會而言,全劇勵志正能量的傳遞,仍然有力地敲擊著中華兒女的內心。

  白毛女觀後感 篇4

  《白毛女》是根據民間傳說改編的,由賀敬之、丁毅共同執筆創作。現如今,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版本的《白毛女》,有芭蕾舞劇版的,有話劇版的,有歌劇版的,有京劇版的,還有電影版的,《白毛女》的故事真的是家喻戶曉了。我看了電影版的《白毛女》,現在,我就來略談一下對這部影片的看法吧。

  《白毛女》的題材來源是1938年開始流傳於晉察冀邊區的"白毛仙姑"的傳奇故事。影片講述瞭解放前的華北農村,貧苦佃農楊白勞早年喪妻,膝下一女名喜兒,相依度日。鄰居王大嬸及其子王大春常給楊家父女多方照顧,兩家融洽和睦。喜兒和大春相處日久,情投意合,兩老商定秋後為他倆完婚。佃戶楊白勞與女兒喜兒相依為命,過著清貧的日子。惡霸地主黃世仁想霸佔喜兒,在除夕之夜強迫楊白勞賣女頂債,逼楊白勞在喜兒的賣身契上摁手指印,楊白勞自覺對不起喜兒,喝滷水自殺了。在這個寒風凜冽、冰雪覆地,似乎一切都是“死”的毫無生氣的冬季,喜兒的心是比這冬季更甚啊!楊白勞死後,喜兒就被搶進黃家,黃世仁為斬斷喜兒對大春的情絲,奪回王家租地,驅逐王大嬸母子,又伺機將喜兒姦汙,喜兒受盡了黃家人的欺凌。喜兒與同村青年農民大春從小青梅竹馬,長大後情投意合,他們彼此深深愛著對方。

  大春救喜兒未成,獨自離開村莊,投奔了紅軍。喜兒懷上了黃世仁的孩子,但是心如蛇蠍的黃世仁並不因此而憐憫喜兒,他甚至還要把喜兒賣給人販子。喜兒在黃家傭人張二嬸的幫助下逃離虎口,逃難途中生下嬰兒,但是孩子瞬即就夭折了。喜兒為了不被黃世仁捉回來,她逃進入深山,住在洞穴深處。冬天,大雪紛飛,寒氣沁透心脾,喜兒沒有衣物禦寒;夏日,烈日炎炎,她的衣服只能夠勉強的遮醜。在大山之中,喜兒和植物為伴,與動物為伍,餐風露宿,過著的是非人的生活啊!

  由於長期住在深山,缺乏營養,頭髮全白。喜兒為解決食物問題,她會去深山中的奶奶廟偷吃供果和食物,被人撞見,便傳說看見了“白毛仙姑”,村人認為這是“白毛仙姑”顯靈了。兩年後,大春隨部隊回鄉。此時,黃世仁借村人迷信,製造“白毛仙姑”降災謠言惑眾,留鄉工作的大春為發動減租減息,提高群眾覺悟,親往跟蹤查探,竟在山洞中與喜兒相逢,大春找到喜兒了。在全村公審會上,黃世仁、穆仁智二人受到嚴懲。喜兒絕路逢生,共產黨為喜兒伸冤報仇了。之後,喜兒和大春兩人結婚,過著翻身幸福的生活,喜兒的頭髮也是白髮復換青絲。這個故事是非常具有傳奇、浪漫色彩的,這也正符合當時中國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願望。

  影片採用了中國古典白話小說的結構方法,打破舞臺劇的時空侷限,以喜兒的命運為中心主線紐結人物關係,展開悲歡離合、蕩氣迴腸的故事情節。影片在出色地運用了電影獨特的表現手段的同時,大量使用了原歌劇中優美動人的民歌插曲。其中的《北風吹》唱段在中國是家喻戶曉,許多人都是非常喜歡的。其中有部分歌詞是這樣寫的“人家的閨女有花戴,你爹我錢少不能買,扯上了二尺紅頭繩,我給我喜兒紮起來,哎~~扎呀嘛紮起來”,這幾句簡短的歌詞所體現出來的意蘊是深刻的,讓人深思的。它們給我們展現出了一位貧困的老父親對自己女兒的簡樸、真實、的愛,體現了愛的純真,愛的偉大,更反映出了中華民族,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那種對親人的愛、無私以及那種要把最好的給自己的親人的思想。

  就我個人而言,影片中的人物透過唱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更具感染力,更能夠使故事本身充滿色彩。當故事中的人物思想感情達到一個高潮時,他們用歌聲來表達自己的內心,這樣子能夠引起觀看者強烈的感情共鳴,使觀看者隨影片中人物的喜而喜、隨人物的悲而悲。同時,也更能夠表達出人物的思想感情。例如:當喜兒躲過了黃世仁的追捕時,她唱出了“想要謀害我,瞎了你眼窩,我是掏不幹的水,滅不掉的火,我要活,我要活”等歌詞。可見,喜兒對黃世仁的仇恨是多麼大,她誓要跟黃世仁鬥下去,有一股絕不向惡勢力低頭的豪氣、正氣、骨氣,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淵遠流長民族氣節,體現著人民相信邪惡是絕對不能夠勝正的願望,也傳達出喜兒強烈的求生慾望,頑強的生命意志。這部影片以主人公喜兒的命運概括了中國舊社會億萬農民倍受壓迫的苦難生活,表現了“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主題。

  喜兒不僅是舊社會苦難壓迫的承受者,也是勞動人民反抗精神的體現者。喜兒一個好端端的人兒,被舊社會的地主(黃世仁)摧殘成了流落深山的白毛女,然而,新社會的共產黨卻讓喜兒變成了一個有著一頭青絲,有著美滿幸福生活的人,這是多麼大的反差啊!舊社會是一個吃人的社會啊。影片中喜兒、大春、楊白勞、張二嬸以及反派人物黃世仁、穆仁智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是因為影片從整體構思到藝術形式都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它是我們民族人民所熟悉的,我們民族所獨有的一種風格。它以比興手法,結合蒙太奇的運用,情緒的對照及情節的呼應,獲得了強烈的藝術效果。

  既有力的.烘托了人物的命運、性格,又有利於深化影片所要表達的思想主題。《白毛女》是新中國電影探尋民族風格的重要作品,並且它也取得了很好的,令人滿意的成果。它於1951年獲第6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特別榮譽獎。五十年代這部影片先後在30多個國家、地區映出。法國電影史學家喬治·薩杜爾在他的《電影藝術史》中,給《白毛女》以很高評價。它是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國在發展電影業方面取得成就的見證。

  看完了《白毛女》之後,我更能夠深深地理解,當時舊社會的地主對勞苦人民大眾的欺凌。邪惡的地主根本不會把佃戶們當人看,他們想怎麼剝削就怎麼剝削,他們行為真的是天地不容,讓人憤慨。影片中的楊白勞和喜兒是封建制度的犧牲品,是舊社會億萬受苦受難人民中的一員。他們的悲慘遭遇催人淚下,是人民同情的物件。同時,透過楊白勞和喜兒的悲慘遭遇更深刻地揭露出地主和農民之間不可化解的尖銳矛盾,控訴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封建地主的罪惡,熱烈的謳歌了新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指出了農民要想獲得自由、土地,得到全身心的解放只能夠靠中國共產黨,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農民才能夠走向自由、民主的社會;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夠給中國農民帶來幸福、美好的生活。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農民利益實現的一天,更沒有農民翻身做主人的機會。

  我們應該堅決的擁護中國共產黨,擁護社會主義社會,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當代大學生,是民族的未來,是祖國的希望,更應該這樣做,為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為中國的繁榮富強、為中國億萬人民的利益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白毛女觀後感 篇5

  近日,有幸觀看了經過經典歌劇《白毛女》,這部誕生於70年前的經典之作,在結合現代3D技術和相關特效後,大大增強視覺衝擊力和觀賞性,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對整個歌劇表達的情感和內涵也有了更加全面的瞭解,讓自己的心靈得到了一次洗滌!

  《白毛女》歌劇雖然在表現形式上採用了新的技術手段,但是其故事的核心思想是一脈相承的,都是表達了人民群眾反抗和推翻舊社會、舊制度的內涵,契合了“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核心,透過從楊喜兒身上的悲歡苦難來反映和表現這條故事主線,其中對部分情節的重新創作,比如對“趙大叔講紅軍”“穆仁智強搶喜兒”等幾場戲進行再創作,把以前大段的對白和臺詞改成了唱段,增強了歌劇的感染力,更加容易引起關注的共鳴,達到歌劇所期望的效果。

  《白毛女》的故事是沉重的,但是又傳遞著希望,在深深為白毛女所處的時代悲哀痛心的同事,又為共產黨推翻舊制度,解放人民,為勞苦大眾帶去希望而歡呼和感動。透過這次觀影,我發現任何苦難都不能打倒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以喜兒為代表的敢於反抗的中國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奮起抗爭,不畏強權,最終取得了勝利,翻身做主人。現如今,全國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實現中國夢而不斷前行!希望《白毛女》傳遞出的精神能夠鼓舞更多的中華兒女,不屈不饒,為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奮鬥!

  白毛女觀後感 篇6

  歌劇《白毛女》就是這樣一部值得深思的電影。昨天,我帶著以前對該劇的初步瞭解看了一遍,心裡頭有了更深的感觸。

  歌劇《白毛女》取材於晉察冀解放區流傳的一個民間傳說“白毛仙姑”的故事,透過對貧苦佃農楊白勞之女喜兒在舊社會慘遭惡霸地主黃世仁的迫害,逃入深山,變成“白毛女”的悲慘身世,以及在共產黨領導下農民翻身解放後,喜兒重獲新生的真實故事,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即“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

  《白毛女》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曾影響了一代人。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蕭條的經濟,戰亂後的杯盤狼藉,近百年被列強欺壓淪為奴隸的艱苦生涯,難免使很多中國人對新生活喪失信心。《白毛女》就在這時出現了,成為那個物質極度匱乏年代裡人們的精神食糧。而且裡面的主人公就是當時千千萬萬勞苦大眾的縮影,許多中國人在裡面看見了曾經的自己。它不但豐富了大家的業餘生活,也鼓舞了一代人,讓大家意識到喜兒的精神在新時代同樣值得傳頌。

  透過楊白勞和喜兒父女兩代人的悲慘遭遇,深刻揭示了地主和農民之間的尖銳矛盾,控訴了地主階級的罪惡,熱烈歌頌了新社會,《白毛女》的故事逼真地表現了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主題思想,指出了農民翻身解放的必由之路。其中一個場景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就是楊白勞為了慶祝新年,用忙碌一年僅剩的一點錢給喜兒買了根紅頭繩,喜兒便高興得載歌載舞,一家人聚集在一起,他們只能嚐嚐有限的幾個餃子,卻熱鬧非凡。而我們現在的新年,人人衣著光鮮地圍坐在擺滿大魚大肉的餐桌前,臉上卻少了喜兒那份真摯的快樂。大家虛偽地互相拜年,到處送禮、塞錢,把過年當成顯示自己闊綽或討好別人的平臺,還有的為了獎金在忙著工作,至於家人難得的團聚早已拋在腦後,親情已不再是一道“新年大餐”。

  而今,在這個物慾橫流,紙醉金迷的年代,各種商業大片充斥著整個電影市場,大部分人們已將《白毛女》遺忘,許多年輕人甚至沒聽說過這部經典。但我覺得它應該被人們重新審視,它不只是一部土掉渣的老電影,它更是一份對艱苦年代的回憶,提醒我們要珍惜現在的一切。

  白毛女觀後感 篇7

  學校為了讓同學們更直觀地瞭解歷史,深入開展中國現代革命史教育,於是組織學生觀看電影《白毛女》,事後,老師讓學生每人寫一篇觀感,有一個15歲的女學生是這樣寫的――

  1、白毛女真是個大傻瓜。黃世仁是個多好的男人呀,有錢有勢,有吃有喝的;不能做老婆,當個二奶也不錯嘛。

  2、楊白老就是個無賴,還不了本錢還有情可願,連利息也不給,實在太可恨了。

  3、楊春就更無情無義了,你說他也不打招呼就死哪兒去了;要人家喜兒還是不要,總得留句話吧?這樣的男人千萬別讓我遇上。

  老師看後直搖頭,且無言以對,就叫這個女孩把她父母叫來。這個女生滿不在乎,心想,這有什麼呀,於是就叫來了她的父母......

  作者按:這是一個典型的價值觀選擇問題。我們不能要求自己的孩子跟我們大人有一樣或相近的價值觀,更不能以長壓幼,強迫他們什麼也聽從我們的。況且,這類事已然司空見慣,成了社會上不少人的一種現實趨向,本怨不得孩子。若想改變孩子,首先得從我們大人自己做起。因為,這個世界是由一個個單個人組成的,細胞有問題,怎麼能怪得了身體不好呢!基因的出了問題,須要追究不是下一代,而是我們成年人。這是現實狀況下,人的需求和慾望的階位發生了變化,是價值觀乃至人生信仰出現了危機。總之,是大人的問題;是社會階層結構、社會組織體制以及社會流行的潛規則在影響、暗示以至引導著我們在向著異己的方向移動、前進甚或瘋狂地奔跑。

  白毛女觀後感 篇8

  幾千年前,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孟子曾有言“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這句話告訴世人要在逆境中發奮圖強。仔細揣摩這句話,能明顯地感受到其中包含著濃厚的悲劇意識。的確,奮發圖強、堅忍不拔者多數是無背景、無權勢、身份低位、命途多舛之人,比如《白毛女》中的大春和喜兒;而有權有錢、養尊處優之人多好吃懶做、冷酷無情、驕傲蠻橫,無憂患意識,比如黃世仁。

  從勵志生存與教育意義的角度來看,1950年的中國黑白電影《白毛女》告訴我們的正是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道理。電影講述的是解放前,在華北的一個偏僻農村裡,貧苦農民楊白勞的女兒喜兒與青年農民王大春相愛,同村地主、富農黃世仁見色心動,逼楊白勞用其女兒抵債,楊白勞被迫自殺,喜兒被搶入黃家,受盡折磨後被黃世仁姦汙,後喜兒逃出黃家,匿身深山叢林,頭髮全變白了……歷經磨難,喜兒始終沒有放棄,憑著自身信念等到了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八路軍的大春回到家鄉,為喜兒伸冤雪恨,重見光明……電影的結局是在全村公審會上,黃世仁、穆仁智二人受到嚴懲;喜兒絕路逢生後,白髮復青絲,終於和大春喜結良緣。

  很典型的一個苦盡甘來的故事,女主人公從喜兒變成了白毛女,最後又白髮復青絲,這個過程中,縱然是“破布爛草不遮身,深山野洞難活命”,喜兒也沒有放棄。這是值得我們現代社會中每一位青年思考以及學習的地方。眾所周知,在現代社會,官二代、富二代、貧二代等帶有身份標籤意義的“二代”現象頻繁成為了中國社會關注的熱點,官二代、富二代、貧二代的標籤烙印明顯的折射出了一種階層意識。電影《白毛女》中的喜兒和大春若是生活於現代社會,他們的標籤就是貧二代。黃世仁生的安逸,是典型的富二代,他所擁有和炫耀的財富,不是靠自身能力得來的。喜兒和大春,他們沒有炫耀和享受的資本,所以只能努力,時刻保持著憂患意識。

  貧苦艱難如喜兒,卻仍然期待“太陽底下把冤伸”,堅信“苦難的日子總能熬出頭”,做風雪中的舞者。生活在新社會時期的、太陽暖照下的我們這一代人,應該拒絕被扣上富二代、貧二代的帽子,拒絕階層意識,應該像喜兒一樣,不向逆境低頭,做風雪中的舞者。

  白毛女觀後感 篇9

  第一次看這種黑白電影看的這麼入神,情節跌宕起伏,看完之後心中有對當時社會的感慨,有對喜兒的同情,也有對黃世仁的憤慨!

  我很慶幸我沒有生活在哪個地主和僱農矛盾尖銳的時代,我也無法對喜兒這樣的命運感同身受,我也無法理解他們對地主的憤恨和無奈,但當我看到楊白勞被生生的按上了賣女兒的手印,當我看到楊白勞因無奈而服毒自殺,當我看到紅軍來時,群眾們手拿棍棒向著黃世仁的時候,我可以想象他們對地主已經恨之入骨。

  喜兒,這樣一個單純,漂亮,勤勞,善良的好姑娘,命運卻如此曲折。在家時,苦命幹活兒,沒有好日子,還好父親很疼愛她,記得楊白勞在掏出送給喜兒的紅頭繩時的唱詞:“人家的閨女有花戴,爹爹錢少不能買,扯下了二尺紅頭繩,給我喜兒紮起來!哎!紮起來!”;被黃世仁糟蹋後,懷孕了卻被趕了出去,還差點被賣了,經歷喪父之痛之後又經歷了喪子之痛,在山裡一夜青絲變白髮,過上了野人的生活,我真的很難想象,這樣一個柔弱的姑娘,是如何承受的這麼多苦難!還好,八路軍來了,打到了地主,報了仇,和大春哥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還讓人有點欣慰。

  慶幸如今世界太平!深感我很幸福!

  白毛女觀後感 篇10

  碰巧,我中學的一個女同學是中央歌劇舞劇院的女中音歌唱家,給了我兩張票。我小時候是看芭蕾舞劇白毛女長大的。所有的音樂部分的片段倒背如流,一點不吹牛。老實說,江青到底是大上海的演員,藝術功底還是有的。舞劇改編的不錯,音樂部分也很好。歌劇版本要長的多,我從小就沒完整聽完過,所以這次想補個缺。

  90後的小演員嗓子真好,聲音也亮,但是第一幕就唱串了詞了。中間,背景板也安錯了,場子裡哄哄直笑個不停。

  半場休息的時候,演出進行了快兩個小時。我是實在聽不下去了。歌劇原版的唱腔難聽不說,臺詞的內容讓你覺得你居住的這個國家,怎麼富人都那麼壞,窮人呢,也好不到哪兒去,不守信用,其實也很壞。到最後其實就是比誰的胳膊粗。黃世仁粗的時候,就能糟蹋喜兒、逼楊白勞按手印;等到王大春牛逼的時候,嘡嘡兩槍把老黃乾脆給斃了。

  一部藝術劇的價值連70年的歲月都堅持不下來,讓我很難受。老黃祝壽片段的臺詞總是不自覺地讓人想起當代爆發的山西煤老闆,想起強拆強遷的各種傳言。

  真不知道我們國家有多少東西能有70年以上的生命力。按說我對音樂是有過份好感的,總能聽得下去。西洋的歌劇,過了兩三百年,越聽越過癮。白毛女這一版本的排演其實嚴格遵循了原來的集體創作原貌,還是很用了點心思的,只是壓縮了表演時間,以適應當代人的快節奏生活習慣。曾經若干年前,改過一版,增加了王大春和喜兒曖昧的戲份,以迎合觀眾市場的口味,據說把還活著的90多歲的賀敬之老先生氣的夠嗆,他是原集體創作團隊的核心人物。

  想起了某人曾說的話,大意是:革命的結果不可預測,革命不會摧毀舊制度的枷鎖,只會強化這種枷鎖,革命不是一項成就,也不是新時代的黎明,它源於年邁腐敗,源於思想和制度的枯竭,以及自我更新的失敗。經常發生革命的民族其實缺乏持續創新、改良、變革的勇氣、耐心和智慧。這是我一直反對任何形式暴力革命的根本原因。

  歌劇白毛女給我的印象是:時代似乎毫無改變,手拿IPAD的現代富人和拿著柺杖的黃世仁就像是孿生的兄弟,親如一家;市面上,網路上,王大春們似乎也很活躍,人數也在增加,70年的光陰彷彿被穿越了。這是白毛女歌劇僅存的價值和意義,當然僅僅對我個人而言是如此的。

  白毛女觀後感 篇11

  近日,有幸觀看了經過經典歌劇《白毛女》,這部誕生於70年前的經典之作,在結合現代3D技術和相關特效後,大大增強視覺衝擊力和觀賞性,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對整個歌劇表達的情感和內涵也有了更加全面的瞭解,讓自己的心靈得到了一次洗滌!

  《白毛女》歌劇雖然在表現形式上採用了新的技術手段,但是其故事的核心思想是一脈相承的,都是表達了人民群眾反抗和推翻舊社會、舊制度的內涵,契合了“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核心,透過從楊喜兒身上的悲歡苦難來反映和表現這條故事主線,其中對部分情節的重新創作,比如對“趙大叔講紅軍”“穆仁智強搶喜兒”等幾場戲進行再創作,把以前大段的對白和臺詞改成了唱段,增強了歌劇的感染力,更加容易引起關注的共鳴,達到歌劇所期望的效果。

  《白毛女》的故事是沉重的,但是又傳遞著希望,在深深為白毛女所處的時代悲哀痛心的同事,又為共產黨推翻舊制度,解放人民,為勞苦大眾帶去希望而歡呼和感動。透過這次觀影,我發現任何苦難都不能打倒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以喜兒為代表的敢於反抗的中國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奮起抗爭,不畏強權,最終取得了勝利,翻身做主人。現如今,全國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實現中國夢而不斷前行!希望《白毛女》傳遞出的精神能夠鼓舞更多的中華兒女,不屈不饒,為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奮鬥!

  白毛女觀後感 篇12

  偶然的機會,同事說白毛女3D重製上映,便三兩相約,在江門市東湖劇院觀看了跨越70年時間的經典。

  死亡、離別、仇恨、黑暗......勾畫了舊時代活生生的把人變成鬼的悲慘世界,讓人心生憐憫,憤懣不已。

  新生、革命、鬥爭、重生......描繪了新型社會的美好景象,打土豪分田地,農民翻身做主人,讚揚了新社會把‘鬼’變成人。

  佃農楊白勞因被地主黃世仁逼以喜兒抵債,絕望、無力、自責讓他最終走向自殺的道路。喜兒在二嬸的幫助下,終逃脫地主黃世仁的魔爪,從此“隱”于山石之間。常年不見陽光、缺少衣食,喜兒一頭烏黑的長髮變成白髮,成了世人口中的“白毛仙姑”。直至紅軍來了,大春回來了,領導農民鬥倒了黃世仁,揭穿地主黃世仁的謊言,闢謠“白毛女”,大春與喜兒終再見,喜兒翻身,開始新生活。

  70年前,這部電影作為獻給黨第七次代表大會成功召開的禮物,獲得了極大的反響。如今,運用現如今先進的技術重現當時經典的電影畫面,“舊社會將人變成‘鬼’,新社會將‘鬼’變成人的主題讓人震撼連連!

  看完整部電影后,喜兒的那句“舀不幹的水,撲不滅的火!我不死,我要活!”一直徘徊在我的腦中,總會想起發生在父輩身上的那些事。

  不知是否算是幸運,我出生在用泥塊堆砌起來的屋子裡面,一下雨便是整個房間都滿是泥濘,混著泥土味和常年不見陽光的黴味真是一段極好的體驗。聽奶奶說,爸爸他們五兄弟出生的時候,七個人擠在一張用木板搭起來的“小床上”,每天吃的都是用山上的野菜混上幾點小米熬成米粥,勉強度日。還時常因為交不起“公分”和“公糧”,全家都餓著肚子下地幹活,聽講每到吃飯的時候,爸爸他們五兄弟總會跑到一里路外的人家牆頭聞飯香,這樣會讓自己好過些。

  後來,慢慢的國家政策開放,土地承包制度慢慢放開來,漸漸不再會去為吃的去“扒牆頭”,也慢慢的走出了大山,走進城市。可是小時候在磨難中養成的習慣,叔叔伯伯去堅持、去拼搏,有的成了國家高階教師,有的有了自己的企業,有的做起了生意,都在大城市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