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1

  近期我校舉行了觀影活動,學生與老師共同觀看了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同學們用晚自習的時間寫下了自己的觀後感,在全班同學上交的觀後感中,助教老師們精心挑選出十篇較為優秀的文章,由學生本人在全班同學前作朗讀展示,再由全班同學評選出較為優秀的三篇文章,獲得豐厚的獎勵。其中,同學們有對老師,教育以及意見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感悟。

  韓愈曾言:“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馬雲曾說:“老師都有一個共同點,甘願當綠葉,永遠希望學生比自己優秀,永遠希望學生超越自己。”正如片中的馬修老師,因材施教,曉以道理,動以真心,以真心感化學生,讓學生找到自我的價值。在這個日益重視知識的時代,影片也在告訴我們,是時候追尋尊師重道之古風。

  教育是國家的百年根基,有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說法。同學們感慨電影中“犯錯——懲罰”的殘忍教育,使電影中的孩子們心靈蒙上霜塵,認為家長老師與孩子們應該構造一種相互理解的關係,在成長過程中更應重視孩子們錯誤的糾正而不是過度的體罰,這才是教育的目的。

  生活中並非一帆風順,少不了他人的偏見與別人的不理解。片中的馬修的老師受到校長的冷眼與嘲諷,依然本著初心,讓孩子們在塘底發出最美的童音。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重要的是我們要具備抵禦他人偏見的力量。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2

  今天,我在學校看了一部的電影題目是放牛班的春天,就讓我來介紹一下吧。

  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朗琦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貝比諾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看著這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特馬修遺下的日記,皮埃爾慢慢細味著老師當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浮出自己記憶的深潭。克萊門特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為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克萊門特發現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裡司空見慣,性格沉靜的克萊門特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閒時他會創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驚奇的是這所寄宿學校竟然沒有音樂課,他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開啟學生們封閉的心靈。

  克萊門特開始教學生們如何唱歌,但事情進展得並不順利,一個最大的麻煩製造者就是皮埃爾·莫安琦,皮埃爾擁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卻有著令人頭疼的調皮的性格,諄諄善誘的克萊門特把皮埃爾的音樂天賦發掘出來,同時他也與皮埃爾的母親產生了一段微妙感情。

  看了這部的電影,我最不喜歡院長,他粗暴殘忍。我最喜歡馬修的善良真誠。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3

  今天,兩週一次的電影課又來到啦。這次,我們觀看的是一部法國影片,名叫《放牛班的春天》。

  電影主要講了很久以前,馬修老師到一間學校做代課老師。他教的班級有學生愛搞惡作劇,但馬修老師沒有生氣過,沒有處罰過孩子們,因為他不喜歡學校定的制度“犯錯—處罰”。他喜歡創作音樂,費了好大的心思組建了合唱團,為每一個同學都安排了位置,他對學生們只有愛、呵護;他也很討厭哈森校長對學生們的虐待,對校長很反感;他把對學生的期望都放在了合唱團之上,他發現了一個人才,就是皮埃爾,他歌唱得很好,馬修決定讓他擔任合唱團的獨唱,他也表現很好。但新同學蒙丹總是讓他操心,幾次因為被冤枉送進管教所,馬修失去了唯一的男中音;一次,蒙丹從管教所溜出來,放火燒了學校的校舍,又被校長冤枉,使得馬修被解僱了……

  我還記得:當馬修被解僱之後準備離開學校大門時,收到了學生們在小紙片上寫滿了的話語,視窗上,同學們揮舞著一雙雙小手和他告別,這時候,馬修的臉上露出了一絲笑容,因為孩子們學會了感恩。

  看了這部影片,我的感想不多不少,那些孩子們和馬修之間總會發生一些意料之中、意料之外的事情,但是馬修和這些孩子們相處得很好。其實他們也不壞,在馬修的培養下,他們唱出了一首首優美的音樂。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4

  一個尚未成年的孩子,他最需要什麼呢?這個問題你真的認真思考過嗎?他需要什麼呢?他最需要的不是漂亮的玩具,新潮的衣服,他最需要的是人格的肯定和尊嚴的期待。《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語電影,他講述了一位老師如何將一群調皮的男孩幫助他們找回信心,重新給他們希望。他心中充滿對這些孩子們的愛,對於孩子們犯的錯,他也不是一味的偏袒,而是給予他們能夠改過的機會。

  劇中我最喜歡馬修老師。他不顧院長反對,硬是要將學生組一個合唱團,他要讓這群小天使高聲歡唱生命之歌,他還自己編譜子。另一位是不屑參加合唱團的男高音莫翰奇,但他老是在掃地時偷偷的哼唱,有一次意外地被馬修老師聽見,覺得悅耳動聽,於是安排一場獨唱,獲得全場觀眾的讚賞。 這群孩子只要一犯錯,院長就以嚴酷的體罰,將小孩單獨關在禁閉室,無視這些孩子的驚恐害怕,所以養成了他們的調皮搗蛋的性格,但大部分孩子還是本質是善良的。他們從一開始不服從馬修老師,花招百出的捉弄他,每到上課時間,都吵吵鬧鬧,一會兒在黑板上亂畫,一會兒罵老師禿頭、亮光頭,老師也笑笑不當一回事,但是當老師被院長解僱時,被關禁閉的孩子們不敢出來送行,在視窗揮動著小手,紙飛機從視窗落下,這些都是把那些天真可愛的孩子們送給馬修老師的祝福,孩子們都捨不得這位有著父愛般的老師。馬修老師之所以能夠得到孩子們的認可,能夠成功,是因為他付出了真愛,是愛讓孩子們快樂起來的。非常喜歡馬修老師,感謝馬修老師沒有放棄他們,讓他們真正感受到了愛。

  電影裡面最讓人感動的,還是馬修老師對孩子們的愛.對於每個孩子,他都堅持不拋棄不放棄的原則,用音樂的美重塑他們的靈魂.從這點也可以看出人的天性是善良單純的,孩子們不良的行為是受到了社會不良因素的誘導,並且,孩子的家長在其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老師給予我們的鼓勵,讓我們面對困難的勇氣,以及承擔未來的力量。當馬修老師被開除離開時,看到教室視窗有那麼多紙飛機飄落,寫滿了孩子們最真摯的祝福。付出就會有收穫,只要你對他人真心付出,你肯定會有愛的回報的。

  教育的方法有很多,你可以用採用不同的方法,其受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你可以採用自信教育,讓一個學生絕對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時你也可以採用打壓教育,比如馬修老師教育莫翰奇的方法,老師指揮全班合唱一曲。那個最具天分的男孩因為過錯被晾在一邊,神情顯得格外落寞。第一節音樂結束時,老師突然轉向男孩示意他演唱,男孩很驚訝更驚喜,而後則帶著一種幸福的滿足感完成了演唱。

  這部電影是我們教學部老師集體觀看的,相信每一位老師都能得到碰觸自己心靈最深處的東西,教育學生不能僅僅重在教書,同時也在育人,馬修老師教會了我們很多東西,這些東西需要我們慢慢感悟,以便更好的融入到我們的教學活動中。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5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好日子裡,馬休老師來到了風捲殘雲的學校。

  為什麼說這個學校風捲殘雲呢?由於很多孩子都因為搞惡作劇而被關禁閉,並且要打掃衛生一個月。當然,也就有很多人被而作劇所傷害。

  自從馬休老師來到學校裡以後,馬休老師教的那一個班從此充滿了生機,雖然那是歡聲笑語,但一切都是嘲笑的生機,當然是學生們在嘲笑馬休老師笨手笨腳的。

  馬休老師做的歌曲讓同學們學,逐漸地,同學們一天一天的表現好起來,對馬休老師有了很好的印象。但沒那麼簡單,過了幾天,學校旁邊的託兒所裡來了一個人,他教壞了班裡的很多同學,也有很多同學反抗他,因為他要對馬休老師動手,還對一個同學說:“你的媽媽是叫花子”。那個同學叫埃克爾,埃克爾和那個託兒所的人打起來了,最後埃克爾逃跑了。

  馬休老師的樂譜被人偷了,但馬修並沒有責怪孩子們,而是說:好了,孩子們,這不關你們的事,下次不要亂動我的東西。

  馬休老師最後讓同學們懂得了學習的樂趣,讓他們學習的更快樂。

  馬休老師是個很好的老師,馬休老師是多麼善良,一次一次的原諒同學們,最後又教好了同學們。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6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一聽名字就很吸引人,描述的是一個叫馬修的音樂家去一間學校音樂任代課老師。

  學校被稱為“池塘之地”是因為這間學校各個方面都不好,而且同學又調皮又搗亂。校長不僅對同學體罰,還貪婪自己的名譽和金錢;冷漠的老師對同學就像對待動物,但馬修仍不用體罰的方法來教導學生。

  我覺得最感人的情景是:當馬修再也受不了哈珊校長體罰這種教育方式時,和校長爭辯自己的看法,結果被校長開除了。當他走到往日跟同學上課的教室時,看見了許多信飄了下來,他翻開一看,原來是從教室的窗戶那飄下來的,越飄越多,越飄越多……在這一刻,窗戶裡伸出了許多手,在空中晃著,代表著他們跟馬修老師告別。馬修老師笑了,我哭了。

  我覺得電影裡面的校長對名譽和金錢看得太重了,本來是馬修老師建立的合唱團,可是到公爵夫人問是誰建立合唱團的時候,哈珊校長居然說是自己建立的。馬修老師這種不用體罰的教育方式是對的,這樣才能保護住孩子脆弱的心靈,假如小孩被打了或是被罵了,就會在心靈裡對學習和老師留下了一個黑色的陰影,永遠都抹不掉。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非常好看和感人,假如你想知道後來馬修老師怎麼樣了,就隨我一起進入電影吧!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7

  在國慶的八天長假裡,我看了許多部電影,有《我和我的家鄉》《奪冠》《姜子牙》……但最讓我意猶未盡的是《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

  看完電影,我才知道“放牛班”不是真正的放牛,而是指一幫有問題的少年,他們的性格、脾氣都表現了他們對這個學校有多恨,對這個學校的院長有多恨!而“春天”在這裡指“重新”的意思。就像冬天離開了,春天又來了,萬物復甦的情景。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克來蒙·馬修是一位失業的音樂家,來到了一所名叫“池塘畔底”的學校,這是一所由粗暴殘忍的哈善院長、一幫有問題的少年和一些稀奇古怪的教師組成的平靜而又冷漠的學校。這個學校有一條規矩:一犯錯,就處罰。曾經有一位學生,因為三次逃學,經常被院長打罵,最後跳樓自殺了。

  馬修老師改變了這一切,他在自己的班級裡組了一個音樂合唱團。在調查學生是否會唱歌時,一句都不會唱的貝比諾做了他的指揮助理;一位五音不全的同學被光榮的任命為“樂譜架”。

  馬修老師對自班學生犯錯的處罰方式是不一樣的。有一次,班級裡有一位學生刺傷了麥神父的眼角,馬修老師沒有把這位學生的姓名告訴院長,而是叫這個學生每天都陪在麥神父的身邊,直到他的傷全癒合才行。

  這部影片深深地感觸了我,讓我懂得了:打、罵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而是用愛或其他方式去淨化孩子們的心靈。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只要給予他陽光、土壤和水分,他就能迸發力量破土而出,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而這些陽光、土壤、水分則是愛,是鼓勵、是尊重、是寬容……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8

  剛看了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很老套的劇情,看到開始就猜到結局了,不過導演很成功,他用了一些小細節讓整部影片都充盈著一種溫馨感動的氣氛。

  馬修是個好老師,不重名利,對學生有愛心、有耐心,感化了那群無惡不作的混世魔王,用音樂讓他們找到了生命的曙光。

  這部片子的定義是文藝片,之前我一直沒有清晰的定位過文藝片到底是什麼,不過看了這部片子以後好像有那麼點感覺了。

  最感動的應該是馬修被校長開除後離開的那場戲吧。沒有孩子來送他,他在心裡想:孩子們的懂事在我看來更像冷漠。可是當他走到教學樓下時,看到地上成片的紙飛機,撿起來看,每一片上都是孩子們稚嫩的筆跡,每一片上都是他的學生對他的祝福。孩子們反鎖上教室門為他唱歌送行,在視窗伸出小手向他告別。這一切的一切都讓馬修感動不已。

  最最讓我欣慰的是最後一個情節的設計——那個最小最可愛的貝比諾被馬修帶走了,而那天剛好是星期六。在二戰中失去父母的貝比諾一直不肯接受這個事實,幼小的他堅信自己的父親會在星期六來接走他,可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最後被善良有愛心的馬修老師帶走,會是最好的結果吧。

  影片始終充滿著人性的光輝,最後還貫徹了那個壞人終將不會有好下場的定理,勢利狡猾的校長被舉報被下崗了,讓人不得不感到痛快。

  總之,是一部很好的片子啦,中文譯名也很文藝很契合主題。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9

  20xx年上映的法國電影,真的不錯。以前肯定看過,印象卻不深,這次重新看。有點感觸。

  一部電影怎麼算好呢,我覺得有幾個方面:

  題材:選題第一,新穎新奇,有故事性,便於演繹;

  畫面:簡潔,清楚;

  表演:自然,細節到位;沒有多餘的情節,不必要的、以為觀眾看不懂的囉嗦;

  音樂:增強主題;

  價值觀:要有正確的價值觀,體現人性的光輝。

  這個電影題材很簡單:問題少年的教育,要講好故事其實不容易,我們看過一些這類電影,說教型的、心理輔導型、家庭悲劇型等,看起來沒有意思。這是隻有價值觀,沒有故事性。

  這部電影卻做到了,讓人有共鳴,表演到位,畫面優美,故事動人。

  特別是音樂,故事說的就是用音樂來改造小孩,用音樂之神秘影響力來昇華小孩子的心靈。

  還有細節,這部電影處理得相當好,特別是這些少年的表演,令人驚歎。

  再說下教育的問題,在日本、西方世界,特別重視課外活動。在日本有5個人以上的課外活動社團,就可以登記註冊,學校還要給予支援,不管是文學、體育、還是音樂、繪畫什麼,目的是鍛鍊學生的社會能力。在我國,這個叫素質教育,但依然是填鴨式的方式或者目的為了加分。差距太大了。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10

  每天的晚飯時間是我一天中最享受的時刻,可口的晚飯再加一部可觀的電影無疑是讓人愜意的。聽同事的推薦,看了《放牛班的春天》-一部溫暖的法國電影。懷舊的色調,不緊不慢的劇情,給人心靈極大的滋潤。

  再我眼裡的男主角xx。外國人的名字總是很容易然讓人忘記,對了,叫馬修老師,矮胖的身材,禿頂,笑起來,眼睛和嘴巴頗有漫畫效果,特別和藹的樣子。他算不得志吧,音樂才華不能得以施展,來到了“水池的底部”這個問題學生就學的學校,做了一個學監。也許在他看來每一個學生都有著他們背後的故事,他對沒一個學生都充滿耐心,即使頂撞粗暴的校長他也要維護他們。

  一個意外的機會讓他想到了組建合唱團,是的,顯然只有音樂能將這些叛逆的學生暫時消停下來,孩子們發現了自己的價值,不如說是馬修發現的他們的價值,這個發現點燃了孩子們得溫情和善良,讓他們小小得夢想得發芽生長,馬修老師讓這夢想照進現實。

  中間插了一小段馬修的情感段落,當然那並不是電影的主題,但是卻讓電影更加真實飽滿。

  電影的結局讓我不禁莞兒,當xx提著他的小小行禮袋那個陰森的小院追出來,要求馬修將他帶走的時候,那可愛的模樣實在不能讓人拒絕。當我失望的以為馬修就這樣離開的時候,公交車停了下來,是的,“x的期待是有道理的”,結局在情理之中,他不能改變的是整個大局,但他能作出自己的小小貢獻,起碼不能丟下孤兒xx,然他幼小的心靈再被摧殘。

  這樣的電影讓人看後心裡暖暖的,好像馬修老師就是身邊曾經的某個人,那麼近~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11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傷感的電影,是一部能治癒人心的電影呢!

  原來這個少年學校就如同一座監獄般死氣沉沉,這裡的每位學生一旦犯了錯就會受到院長的制裁,還有個最沒有人性的制度就是當一個人犯了錯,並且不承認錯誤,則會使所有的人都輪流被關到黑屋子裡。這樣充滿殘酷的制度但使他們變得乖巧,相反使得他們的性格扭曲,使他們變成一群真的無藥可救的問題少年。

  可是在這時一位如同天使般的老師出現在他們的'面前,使得這群無藥可救的問題少年在這位老師的寬廣的心胸下變得不再那麼無藥可救,反而從醜陋無比的蟲子變成了繭,隨之蛻變成能在寬廣大地上自由飛翔的花蝴蝶,而這個偉大的老師就叫馬修。這位馬修老師的前職業是一位音樂家,當馬修老師慢慢的熟悉了這些學生時,他發現每位學生都喜愛唱歌,他就燃起了為她和學生們的音樂夢。我們會想到這可都是些問題少年呀!這是不可能的。沒錯,其他人都不可能成功,但是在這位偉大的老師身上沒有不可能。他用包容有趣又有力的聲音一次次的喚醒這些孩子。讓他們變得一個個發光天使;讓他們再次擁有了夢想;讓他們的道路發起了一次強烈的光。往時的問題少年不再是問題少年了而是一群可愛的正常少年。是馬修老師用“醫術”治好了他們,讓他們體驗體會到了如同父愛一般的愛,這種愛溫暖了冰冷的心和身體。

  這部電影能讓我們看到頑童們可愛天真的一面,這部電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久久不能忘懷。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12

  在外國的一個郊區裡,矗立著一所輔育院。那裡有著60個調皮的男孩子。輔育院,是一個充滿了冷酷無情的學校。直到有一天,一個名叫馬修的代課老師來到了那裡。

  馬修是一個擁有獨特教學方式的代課老師。

  有一次,馬修老師給同學們組織了一個合唱團,分出了高音,中音和低音。並讓一個唱歌走掉的男孩子充當“樂譜架”,讓不會唱歌的小貝比諾當他的助理。我覺得,這樣一來,就讓大家都有了事做,不會讓大家覺得,因為自己唱的不好,所以感到很自卑。當時,一個叫莫翰奇的男孩子,因做錯了事,收了處罰,所以沒有參加合唱團。然而,他卻有著天籟般的歌喉,擁有著唱歌的天賦。可是,當他處罰結束,馬修老師讓他唱歌時,他卻違背了自己的本性,跑走了。直到有一天,莫翰奇悄悄地溜進教室練歌時,被馬修老師聽到了。馬修老師很吃驚。於是,他鼓勵了莫翰奇,讓他成為了獨唱。就這樣,一個音樂神童誕生了。

  馬修老師用音樂感化了每一個學生。讓曾經像猴子般調皮的學生,都變成了溫順的小綿羊。後來,因為馬修老師私自帶學生出去玩耍,被院長髮現了,所以被趕出了輔育院。冷酷的院長還規定在馬修走之前,不許見任何一個學生。但聰明的學生們把自己都反鎖在了教室,讓院長進不去。還寫了一張張字條,做成紙飛機,扔給了馬修老師。馬修老師臨走前,看到了同學們揮手道別,非常感動,含著淚走了。

  也許,音樂會感化每一個人;也許,馬修老師會感化每一個人。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13

  看到這個影片名,我就想:為什麼叫“放牛班”呢?他們度過的是一個怎樣的“春天”呢?帶著重重疑問,我走進了這部電影。

  電影的主人公是一位叫馬修的老師,他來到了一所寄宿制的男子學校,那裡的學生有很多的壞毛病,好像放養的牛群沒有紀律,不求上進。但馬修老師沒有放棄他們,而是用善良、寬容,用音樂努力改變著他們。

  學校裡有一位叫麥父神的老師,因為眼睛受傷而不能上音樂課,所以馬修老師成他們音樂課的代課老師。馬修老師透過自己的耐心溝通交流,發現這些學生各有特長。於是他組織了一個音樂合唱團,其中有一個叫特朗奇的孩子,他有著很高的音樂天賦,他成了音樂合唱團的主唱,後來還成了出色的音樂家。一步步的,慢慢的,他幫助孩子們找回了自信。

  學校裡還有一位粗暴的校長,總是用簡單粗暴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們。種種原因,馬修老師被壞校長解僱了。在他離開學校的那一刻,他的學生們用紙飛機寫下了一段段和馬修老師告別的話語,表達出對馬修老師的敬愛和不捨,我被深深地感動了。

  原來馬修老師就是孩子們的春天。是他的善良,他的寬容,他的堅持不懈,幫大家找到了自己的春天。春天,就是同學們的夢想;春天,就是同學們的新生。

  願我們都能擁有自己心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14

  這是一部法國勵志教育片,這部片子的起因是來自於一個寄宿學校,裡面到處都是問題孩子,體罰在這裡是司空見慣,校長為了自己的前途,殘暴高壓。其中一個學監(老師)就是因為收了一個孩子的香菸,胳膊上就被剪刀戳了許多個疤,他受不了這幫孩子們,於是就離開了這所學校。

  新的學監也就是這部電影的主人公,來到了這所學校,他是一個失敗的音樂家。他和一個老校工走進學校,突然發現醫療室的門鎖上了,於是就想辦法把門開啟,結果玻璃碎了,他的眼睛被刺一下,流出了鮮血,並被趕緊送去治療了。那個學監後來知道是誰幹的事了,但是他並沒有把他揭發給校長,讓他受罰,而是讓他去照顧老校工。

  經過了這件事情以後,每天晚上在宿舍的時候,他甚至害怕他們衝進隔間要了他的命。後來他聽到孩子們在唱歌罵他,他認為這些孩子只是沒有經過訓練,他甚至還聽到了幾個好嗓音。於是他就組成了一個合唱團,教這些孩子唱歌。他們的歌聲把他們自己改變了,還改變了這裡的老師和校長,這裡的氣氛不再像以前的那樣凝重,而是歡快活潑的聲音。

  後來有一個壞男孩,他趁校長不在,老師同學都去森林裡玩的時候,他放火燒了學校的宿舍,校長認為是老師的失責,於是就將這個失敗的音樂家給開除了,並且不許任何一個孩子見了他最後一面,當他走過教學樓的時候,他看見了許多個紙飛機,上面都是孩子們寫的告別的話。

  就這樣,這個老師用音樂,改變了所有調皮的男孩,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15

  今天老師給我們看了一篇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我在某本書裡看到過這部影片名,但沒有看過這部電影,所以我滿懷期待的看了電影。

  這部影片主要講的是,曾經是一位音樂家的馬修老師,來到一所教養院當代課老師。這所教養院的學生很頑皮,而這裡的老師和院長都很冷酷、冷血、古板,只要學生犯一點錯,就要受到懲罰,而且是全體懲罰。馬修老師想改變現在的狀況,於是建立了合唱團,老師,發現了一個叫莫翰奇的男生對音樂很有天賦,讓他當了獨唱。這時,來了個轉學生叫蒙丹,剛入學沒幾天就被當作小偷抓去了警察局,再次回到學校沒幾分鐘就又被抓到警察局。在影片的最後,他把教養院給燒了。當院長看到教養院被火燒的一幕時,就吐露出了心中所有的想法。雖然這時所有的學生都平安無事,但最後院長把馬修老師開除了,還不讓學生們和馬修老師進行道別,但他們用紙飛機送別了馬修老師。馬修走的時候,一個叫貝爾諾的男孩跟著他一起走了。

  看了這個影片,我一直有個問題,為什麼取名為《放牛班的春天》?後來我明白了:春天指的是馬修老師,放牛班指的是合唱團,是馬修老師感染了教養院裡的所有人,所以他是學生們的春天。

  在這部影片中我認識了很多人,比如:寬容、關愛學生、平等對待學生的馬修老師,一心想著升官發財的院長和調皮的學生們。

  這個影片沒有太華麗的背景,但是很讓人感到溫暖,也很感動,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