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紀錄片大師的觀後感範文

關於紀錄片大師的觀後感範文

  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紀錄片大師的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陳琦馬相伯、蔡元培、陶行知、張元濟、陳望道、張伯苓、陳寅恪、華羅庚、竺可楨、黃炎培……紀錄片《大師》在熒屏上講述著中國近代百位大師的厚重人生,感人至深。

  他們生在列強入侵、民族興亡的年代,經歷大動盪、大災難、大變化、大轉型,同時也是先行者為家國天下憂思力行的百年。他們為國家命運殫精竭慮,將一己的生命投身於民族救亡、民智啟蒙和文化拯救的偉大使命中。正如蔡元培所描述的,身處“黑暗主義時代”,卻選擇直麵人生,點燃生命的光芒,照射塵世所及的地方。這就是一位位民族先賢所共有的大胸懷、大智慧和大愛。

  他們始終以“教書育人,啟發民智”為宗旨,淡泊名利,不隨俗沉浮。蔡元培任北大校長,明確“不為升官發財立階梯”,倡導“思想自由,相容幷包”的教學原則,被譽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馬相伯為啟迪民智,育人立人,醫治愚昧、落後、腐敗等社會痼疾,認定教育乃立國立人之根本,傾其所有,捐出三千畝土地辦學校。陶行知同文盲、貧瘠戰鬥一輩子,到最落後的鄉村去辦平民教育,一座曉莊師範,在中國教育史上樹起了一座豐碑。黃炎培開創中國職業教育的先河,直至今天,其教育思想仍充滿生機活力。

  這些大師們又是真正的大學問家。他們既有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澱,也吸取人類文明的精華,融會貫通,身體力行。他們有相容中西的學養,是繼往開來的學者,在特定的領域作出獨特的貢獻。他們的學術成就,經得起歷史考驗和文明傳承。

  竺可楨是我國最早、最傑出的現代氣象學家,他倡導“排萬難冒百死以求真知”,在抗戰烽火中帶領浙江大學成為“東方劍橋”,為新中國的科學事業打下了可貴基石。童第周是我國克隆事業的開創者,一雙靈巧的手創造生命奇蹟。他說“科學家不自己動手就是科學政客”,至今仍振聾發聵。

  他們還真正沉得下心來,研究學問,創造藝術。徐悲鴻到法國學美術,一心浸潤在藝術創作中,經常到盧浮宮和各大展館臨摹名畫。因為窮困,早晨進去,一直到展館關門,連飯也不吃,一天下來,直餓得人昏厥過去,並因此落下了胃痙攣的終生毛病。回國後,為扶掖後人,他把自己的畫賣掉,當作助學金送學生出國深造。最後,更是將自己一生所留存的作品全部捐給了國家。這種學習的“飢渴感”和無私的'奉獻精神,令人感動。

  透過觀看《大師》,我們可以慢慢回味、細細咀嚼大師們的人生傳奇與精神追求中,尋求一種精神上的平和與寧靜;另一方面,在重建相容幷包的中華新文化的道路上,我們研究生,必須要具有開放的視野、健全的心態,堅定的信心,延續大師們對於祖國國學事業的執著和奮鬥,這樣才能繼續這條追尋中國文化脊樑的道路。

  大師們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光芒在我心中引起了極大的震撼。閱讀大師,是一場精神洗禮,是一次心靈震撼。我們這個時代,需要文化的積累。《大師》讓我意識到,生活中除了物質,還有更重要的東西可以感受幸福與價值。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