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臺兒莊觀後感(精選22篇)

血戰臺兒莊觀後感(精選22篇)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一定有不少感悟吧,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後感了。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血戰臺兒莊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血戰臺兒莊觀後感 篇1

  1938年,日寇佔領民國首府南京之後,計劃由南北兩面包抄津浦路與隴海的樞紐——華東重鎮徐州以實現對華東的全面佔領。臺兒莊又是突破徐州的重要樞紐。

  影片中,一個個難忘的戰爭場面在我眼前回放:在沂水河,戰士們冒著滾滾濃煙,一發一發的炮彈飛炸過來,頓時電光石,血流成河,戰士們冒著松林彈雨、手舉鮮豔的紅旗衝上對岸,誓死保衛家園。

  為了阻擋日軍佔領徐州,國民軍領導派出三萬於人在李宗仁將軍的率領下死守臺兒莊,殲滅日軍一萬於人,取得了抗日戰爭暴發後的第一場勝利。

  透過影片我知道只有保衛國家才有自己的家。戰士一個個寧願戰死,也不願意死在日寇手裡,寧願捨身炸掉日寇坦克。是那些犧牲的戰士為我們取得了今天的陽光於和平。我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學習呢,還有什麼戰勝不了的困難呢!

  血戰臺兒莊觀後感 篇2

  今天下午在班內觀看了電影巜血戰臺兒莊》。之前臺兒莊戰役在歷史課上學過,只是今天觀看了電影后,才真正的體會到那血腥的一戰贏得勝利有多麼的不容易。

  這部電影雖然是老電影,沒有特效,但活生生的再現了那個時代,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那個恥辱的時代。歷史書上介紹“臺兒莊戰役是中國軍隊最慘烈的一場戰役,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第一次巨大勝利。”日本鬼子剛進村就燒殺搶掠,村民們全部被殺害,有一個嬰兒坐在廢墟中大哭,哭聲深深地刺痛著我的心。

  電影中的一個鏡頭令我記憶猶深:一位軍官分發了十萬大洋給士兵們,士兵們非但沒有要,反而把大洋全扔在了地上。一位士兵的代表說:“弟兄們連命都不要了,要這大洋有什麼用呢?只求長官在日後給弟兄們立塊碑吧。”說罷,就衝向了陣前。士兵們深知自己不是在這裡立功,而是為了自己的祖國,為了自己的家人能夠活下去,只得拼死奮戰。在國家危亡在即的艱難歲月,可歌可泣的愛國戰士們把個人生命和利益置之不顧,一切為了親愛的祖國和人民!當我看到黃土變成血泥,運河水被染成紅色時,只感覺到眼淚在眼眶中打轉。雖然在電影最後,援兵趕到,戰役取得了勝利。但是在這勝利的路上,是由無數戰士的屍骨鋪成的。

  現在網上有很多網友說侵略中國那是日本人祖輩做的事,跟現在的日本人沒有關係,我看到真的很生氣。革命烈士們用生命取得的勝利,誰也沒資格替他們去原諒。歷史不能忘記!血仇世代都要記得!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血戰臺兒莊觀後感 篇3

  楊光遠導演身為一個山東人,立誓要把1938年發生在家鄉土地上的這場戰爭真實的呈現給世人。我想,他做到了。

  這裡沒有“萬歲”“打倒”之類的口號,人們走向死亡時喊的是“替我多殺幾個鬼子!” 或者去以血肉之軀阻擋一輛日寇的坦克。

  固守臺兒莊的最後時刻,國民黨守軍已被逼入絕境,而湯恩伯的援軍還在畏首畏尾地按兵不動。守軍將領孫連仲接受李宗仁的命令和建議,用大把的洋錢給部隊打氣,“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顯然,用錯了地方,這不是在打內戰,而是在面對侵略。我們命都不要了,還要錢幹啥?留著這些錢,給我們立塊碑吧。他們就這樣踏著扔了一地的洋錢,走向死亡。

  所以說,這場勝利,不僅僅是一次國民黨正面戰場的大捷,不僅僅彰顯了李宗仁領導下一批抗日將領們的功勳,更加是廣大中國人民抗擊日寇侵略的意志和決心的體現。臺兒莊殘破的城牆上,烈士們用鮮血渲染著幾個大字“寧死不當亡國奴”!

  這部八十年代拍攝的影片,儘管受到拍攝條件,資金,特效水平上的種種限制,但是無論是在規模,人物上,都不遜色於現在拍攝的紀實性戰爭電影。這部電影透過真實的歷史告訴了人們,在中華民族受到侵略,生死存亡的危機關頭,中國人是如何不屈地面對這一切的。

  血戰臺兒莊觀後感 篇4

  今天,我看了一部正面反映國民黨軍隊參與抗日的影片《血戰臺兒莊》,影片中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那種不屈不撓、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令我十分感動。

  當電影放到龐炳勳軍團由於正面受敵,傷亡慘重,張自忠將軍奉命率領部隊增援。龐張二將雖然以前積怨很深,但張將軍能不計前仇、顧全大局,及時趕到,合擊敵人,共同的奮鬥目標使他們成為了生死之交。看到這兒,我不禁心潮起伏,想到了那件事:那天,我和朱建雲因包乾區的打掃分工意見不一,而搞得不歡而散,可是“屋漏偏又遇連雨”,就在那天下午,正好學校要舉行一次大掃除,班主任又外出有事,同學們都看著作為正、副班長的我倆,可我倆卻誰也不理睬誰,過了好長一段時間,我抬頭看看同學們那心急如焚的樣子,心想:如果我倆一直這樣,就會給學校領導留下不好的印象,班級的榮譽就會受到損失。想到這兒,我便立刻動身去向朱建雲道歉,並和她一起商量,一起分工,朱建雲也很樂意地接受了。在我倆的共同努力下,教室很快就被打掃得煥然一新,得到了校領導的一致好評,我倆會心地笑了,以前的恩恩怨怨也隨著笑聲被拋到九宵雲外了。想到這裡我暗下決心:集體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個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我們應該向張將軍學習,無論做什麼事都應該顧全大局。

  戰場上幾經拼殺,池峰城破釜沉舟,炸燬了唯一的退路運河浮橋,想決一死戰。兇狠的日軍步步進逼,佔領了守軍的大部隊陣地。關鍵時刻,李宗仁嚴令他率部從日軍後側發起衝擊,臺兒莊守軍也奮起反攻,敵軍又一次陷入重圍,中國軍隊乘勝追擊,殲敵萬餘,以沉重的代價取得了會戰的勝利。這段影片讓我懂得了只有有勇有謀,不怕犧牲,堅持到底,才能取得勝利。不是嗎?那次跳“山羊”測驗,前面的同學一個個都過關了,可我生來就膽小,看看“山羊”那麼高,自己才比他高一點兒,怎麼跳得過去呢?再說,如果跳不過去,萬一摔跤,還得受傷,這可不划算,可為了我的體育成績能夠達標,我也只好犧牲一切了。於是,我閉著眼,咬緊牙衝過去,然後猛地一跳,過了!操場上立即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我睜開眼睛一看,我真不敢相信自己,居然用勇敢戰勝了困難。今天,看了這部電影后,更讓我深信:“勇敢”和“不怕犧牲”對於戰勝困難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在抗日戰爭的血與火中誕生的《義勇軍進行曲》,是全民族在最危機的時候吼出的正氣歌。《血戰臺兒莊》猶如正氣歌中的一段悲壯樂章。

  血戰臺兒莊觀後感 篇5

  這幾天,我看了影片《血戰臺兒莊》,深深地感受到戰士們的英勇與強烈的愛國精神。

  這部電影主要描寫了1938年3月下旬日軍對臺兒莊進行攻擊,在這場戰役中,日軍共投入了二個師團,30餘萬人,百餘架飛機、坦克都未能攻下徐州,而我方則在兵力和武力上大大不如日軍的情況下,打下了一個漂亮的勝仗,令人震憾!正因如此,更體現出了我們中國戰士們的機智勇敢。為了保住祖國不被日軍侵略,他們頑強地與日本鬼子抗爭,給人民帶來了平安,這是多麼令人敬佩啊!

  和他們這些英雄相比,我們是如此的渺小,他們為了維護祖國,不顧一切地與帝國主義者作鬥爭。無論前面是刀槍還是大炮都勇往直前。再想我,有一次,有一道難題,爸爸看到了,讓我給他講一講,我不會講,就哭了起來。最後是爸爸問了另一個人才找到了方法。看了電影后,我真是覺得自己太慚愧了,我應該像電影中的中國戰士們一樣面對困難不退縮,要迎難而上,只要我有他們那樣的毅力和恆心,一定會克服學習道路中的“拌腳石”。

  作為新一代的我們,要把這種的高昂的愛國情懷和偉大的民族精神化為認真學習,刻苦鑽研等實際行動上來,與每一箇中華兒女攜手並肩,共同進步,來回報這些英雄。

  勇敢的中國戰士們啊,你們用那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勇敢機智,不怕犧牲的崇高精神激勵著我們奮發向上,相信我們這些祖國的花朵一定會同心打造出一個美好的明天。

  血戰臺兒莊觀後感 篇6

  我以為我是不喜歡臺兒莊的。也許是因為那部叫做《血戰臺兒莊》的電影的緣故,臺兒莊給我的印象,總是脫不開“槍林彈雨,血流成河”八個字,儘管那樣的場面早已埋入了歷史的塵埃,儘管臺兒莊戰役是中國軍隊抗戰史上一次偉大的勝利,但是我依然不改初衷——我不喜歡臺兒莊身上那股戾氣和血腥味。

  然而,就像每一段美麗的故事總是從一個美麗的誤會開始一樣,在臺兒莊古城入口處,當乾隆御書的“天下第一莊”的牌匾高懸於城樓上,以君臨天下的姿態俯瞰我們的時候,那一瞬間的對視,竟讓我的心裡起了一些異樣的變化。是怎樣的變化呢?偏又朦朦朧朧的說不清楚。

  斜倚在入城口運河橋的欄杆上,向遠處望去,蜿蜒迴轉的一帶碧綠的水面,泛著金粼粼的波光,緊緊依偎在古城的周圍,像一位溫婉柔順的江南女子,披著明綠色的綢衫,千嬌百媚地挽著意中人的臂膀,明眸皓齒,美豔不可方物,嫣然一笑,傾倒無數英雄。呀,原來臺兒莊古城是如此的溫婉!單是這運河裡一抹如輕紗的薄媚,便化解了臺兒莊身上那硝煙瀰漫的戾氣了,我深深吸一口氣,也嗅不到心裡那濃濃的血腥味了。

  進入古城的時候,是下午三點多。臺兒莊古城像是睡足了午覺一般,精力充沛地展示著它美麗的一切。腳下是一條曲折蜿蜒的石板路,它時而穿梭進石牆高立的幽幽深巷,時而伸展在綠柳垂絛的水岸河邊,時而逡巡於鱗次櫛比的古店鋪間。在石巷裡,臨街的古式門窗開啟著,濃濃的復古風撲面而來;在運河畔,草木繁茂,可以想見那漕運繁忙的歷史景象;在店鋪街,古商號、票號門口錦旗招展,兩旁有古代小兒剃頭、大夫診脈的各種雕塑,中間是川流不息的遊客,讓人想起那“商賈迤邐,一河漁火,歌聲十里,夜不罷市”的繁榮盛世來。

  在一座古式小石橋上,兩邊是各式各樣的民居,可惜我閱歷太淺,分不出到底是北方大院、魯南民居還是徽派建築、閩南建築,亦或者兼而有之吧。我正驚詫於那“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風姿,忽然橋頭人潮湧動,紛紛向兩邊避讓,從中閃出一條路來。我凝目看去,原來是“乾隆”出巡來了,前邊引路的“羅鍋”,便是那不畏權貴、機智幽默的“劉羅鍋”劉墉大人了,“皇帝”輕車簡從,只帶著八個宮女踩著高高的木屐婀娜地搖擺著身姿在後跟隨。扮演乾隆的演員,倒也頗有帝王威嚴之相,手裡拿著一把摺扇,想必是仿效港劇《戲說乾隆》裡鄭少秋版的乾隆帝吧?“乾隆”指著河道,說了一番話,也聽不清楚,好像是下令運河治理之類的。可惜身邊遊人穿著現代裝圍成一圈,倒像是穿幫了的電視鏡頭,讓人忍俊不禁。

  再往前,是一個巨大的廣場,一頭是舞獅表演,另一頭是雜技表演。廣場上萬頭攢動,人聲鼎沸,加上那濃郁的民俗風情,遍佈周邊的茶房酒肆,古色古香的青樓畫舫,彷彿置身於古汴梁城車水馬龍的繁華市鎮。我從廣場上的天空望出去,一朵白雲緩緩飄過,不知道白雲從天上鳥瞰,臺兒莊古城會不會是一幅《清明上河圖》呢?此時,我已經被臺兒莊的厚重層層包圍了。

  不知不覺的,天已向晚,夜幕低垂,喧嚷的臺兒莊古城籠上了一層夕陽的餘暉,變成了一位恬靜的姑娘。吃過飯,我沿著街道緩緩漫步,既是欣賞那華燈初上的夜景,又像是在尋找一次美麗的邂逅。

  在一座歐式教堂邊,我終於找到了冥冥中這一次刻骨的邂逅。教堂的對面,是水域最寬的運河河道,中間有一座象“航母”的小島,一個亭子婷婷玉立於小島之上,在槳聲燈影裡玲瓏入畫。遠處一座拱形的小橋,倒影在水面上,七彩的燈光對映之下,形成了一個橢圓,河上的半圓燈光璀璨,河裡的半圓隨波顫動,一點點暈開柔膩的波心,整個水面彷彿都活潑起來,翩翩扭動著柔軟的腰肢。是天上的仙女投射的身影嗎?那綽約燈影裡水面上的一抹胭脂紅,是仙女洗妝的殘脂化成的吧?伊人何在?我漸漸地沉醉了,古城的夜景,竟然一美至斯!

  沿河而上,幾艘燈舫在水面上盪漾。船槳輕柔地撫摸著水面,寂寂的河水才嘩啦啦地笑出聲來,船槳甫離河面,小河又恢復了深邃的靜謐。船孃偶爾猛劃幾槳,小船就向著燈影濃密的地方奔去。如此閒適的夜晚,正所謂“夜閒人寂,聽數聲槳聲悠揚,不覺耳根盡徹;月靜天高,看一片雲光舒捲,頓令眼界俱空”。

  忽然,一聲高歌傳來,原來是船孃在船頭清唱一曲《枉凝眉》: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我在岸上,聽著小曲,跟著船孃的歌聲緩緩而行。小船駛進一條窄窄的水道,兩岸是各式各樣的小酒吧,古式的建築裡,充斥著現代的搖滾氣息,酒吧DJ把音樂調得節奏明快,一個歌手在忘情地演唱著周華健的歌:有沒有那麼一首歌,會讓你輕輕跟著和……歌聲打破了夜的靜謐,那種“興來醉倒落花前,天地即為衾枕”的閒適感嘎然而止,然而古典和現代、恬靜與狂野在這裡時空交錯,激情碰撞,倒也頗有一番別樣的滋味。

  我開始深深地流連古城了,它就像一片世外桃源,讓心靈無比的沉靜,得到純淨的洗禮,不知怎麼,我居然想起這麼一句話來:一場閒富貴,狠狠爭來,雖得還是失;百歲好光陰,忙忙過了,縱壽亦為夭。

  再往前走,就是古城門了。我真的好想就這樣留在城內,實在不想出去了,於是我不覺放慢了腳步。一彎新月,猶未下弦,在遙碧的天空中冉冉而行,銀光從纖柔的雲綢中灑瀉下來。我回頭望去,古城薄籠在輕煙裡,那麼溫婉,那麼厚重,那麼閒適,那麼柔情。我呆呆地望著她那美麗的倩影,她彷彿淡淡的一笑,將我醉倒在臺兒莊。

  ……

  我們揹著古城漸行漸遠,心裡湧動著莫名的情緒,一行人靜默地移動著腳步,竟是不敢回頭。想必是怕千面多情的古城,攜著滿河的槳聲燈影將目光粘住了罷?

  血戰臺兒莊觀後感 篇7

  楊光遠導演身為一個山東人,立誓要把1938年發生在家鄉土地上的這場戰爭真實的呈現給世人。我想,他做到了。

  這裡沒有“萬歲”“打倒”之類的口號,人們走向死亡時喊的是“替我多殺幾個鬼子!” 或者去以血肉之軀阻擋一輛日寇的坦克。

  固守臺兒莊的最後時刻,國民黨守軍已被逼入絕境,而湯恩伯的援軍還在畏首畏尾地按兵不動。守軍將領孫連仲接受李宗仁的命令和建議,用大把的洋錢給部隊打氣,“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顯然,用錯了地方,這不是在打內戰,而是在面對侵略。我們命都不要了,還要錢幹啥?留著這些錢,給我們立塊碑吧。他們就這樣踏著扔了一地的洋錢,走向死亡。

  所以說,這場勝利,不僅僅是一次國民黨正面戰場的大捷,不僅僅彰顯了李宗仁領導下一批抗日將領們的功勳,更加是廣大中國人民抗擊日寇侵略的意志和決心的體現。臺兒莊殘破的城牆上,烈士們用鮮血渲染著幾個大字“寧死不當亡國奴”!

  這部八十年代拍攝的影片,儘管受到拍攝條件,資金,特效水平上的種種限制,但是無論是在規模,人物上,都不遜色於現在拍攝的紀實性戰爭電影。這部電影透過真實的歷史告訴了人們,在中華民族受到侵略,生死存亡的危機關頭,中國人是如何不屈地面對這一切的。

  血戰臺兒莊觀後感 篇8

  《鐵血戰士》是一部十分經典的電影,鐵血戰士種族喜好戰鬥,但是他們不會濫殺無辜,或是侵略。只為了鍛鍊自己。

  最近,這個電影出了該系列的第四部。雖然我沒有看過前幾部,但是也大致略有耳聞。本次鐵血戰士電影可謂是經典的套路電影了。

  整部電影套路較為平常,但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讓人心動不已。本部講述了一個鐵血戰士飛船降落地球,狙擊手奎恩正好在附近執行任務,他看到飛船後撿到了飛船上遺留的物品,並陰差陽錯地殺死了飛船上的鐵血戰士。隨後他講撿到的物品郵寄給了他兒子,自己則被軍方轉移企圖處理掉他。另一方面軍方找來女博士研究一個麻醉的鐵血戰士,不料鐵血戰士掙脫束縛,女博士從研究機構跑出,正好碰到了剛被押送過來的男主一行人,在得知自己孩子可能有危險後,他們一起去尋找奎恩的兒子。經過一番周折終於團聚,卻沒想到野心科學家想獨吞外星人財產,要抓住男主他們,最終,他們逃離了野心科學家的營地,並打敗了後續而來的鐵血戰士。

  這部電影充分展現了人類和鐵血戰士剛硬頑強的性格。鐵血戰士生性好鬥,只挑選足夠強大的對手作戰,並且不濫殺無辜,在女博士孤立無援時放過了他。而奎恩和女博士從不畏懼,女博士本可以從研究基地跑走,卻毅然選擇去追逃走的鐵血戰士,是多麼強大的勇氣和毅力。而奎恩從開頭勇闖飛船將落地到結尾毫不猶豫跳上鐵血戰士飛船,也毫無疑問是一個偉大的硬漢英雄。儘管男主的小隊時有退卻,但在威廉姆斯的管控下也一路跟隨男主經歷他們本不需要的冒險。

  這種兩肋插刀的精神讓我學習到了很多。我們也應該充滿勇氣,不懼怕生活中的任何困難。在別人需要幫助時,也要毫不退卻地伸出援手。

  血戰臺兒莊觀後感 篇9

  《血戰殘陽》主要講訴的是日本帝國對我 們的陣地發動全面攻擊,幾位和大部隊走散了 的八路軍成功解救被日軍抓去的村民,並保護 他們跟大部隊會合的故事。

  故事大概是這樣的:幾架戰鬥機在綿綿不 斷的炮聲中飛過,八路軍的醫院被炸燬,人們 死的死,傷的傷。不一會兒,日軍來了,他們 帶走了許多村民做俘虜,有幾位八路軍在一片 屍體中走了出來,他們和大部隊走散了,他們 攻進了日本關俘虜的地方,經過了又一次戰爭, 他們雖然救出了全部俘虜,可有一位隊員因為 要和大部隊用電報通訊而被日軍殺死,隊員們 都沉浸在悲傷中,但是他們依然英勇頑強的和 日軍繼續戰鬥。在和大部隊會合的路上,又有 位隊員壯烈犧牲了。他們很氣憤,決定留下來 拖延日軍,讓村民們先去和大部隊會合。在和 日軍的決鬥中,他們一個個都被日軍殺死了!

  村民們安全到達了,根據那幾位八路軍的 情報,大部隊成功的殲滅日軍,保衛了祖國

  血戰臺兒莊觀後感 篇10

  觀看影片感受最深的是革命先輩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湘江之戰,中央紅軍8萬多人被50多萬軍隊圍追堵截,可謂困難重重,險象環生。沒有堅定的信念,紅軍戰士就不可能在面臨巨大犧牲的時候,仍然堅守在戰鬥一線;沒有堅定的信念,紅軍各級指戰員就不會對在面對李德和博古同志錯誤指揮時,仍然堅決執行命令;沒有堅定的信念,陳樹湘師長就不會明知擔任後衛任務九死一生,還率領全師官兵在楓樹腳之戰中與十幾倍的敵人殊死激戰,寧死不屈,直至犧牲。

  沒有堅定的信念,二縱隊的官兵就不會在沒有得到命令前,不放棄任何一件物資,用生命保障“輜重”安全;沒有堅定的信念,林裁縫就不會帶領四個兒子前赴後繼參加紅軍,一心一意跟黨走。最讓人感動的一幕是,當林家老四趕回部隊後,得知父親和哥哥都已經壯烈犧牲,他雖然淚流滿面,但仍然堅持要參加紅軍跟黨走。

  血戰臺兒莊觀後感 篇11

  戰爭場面一絲不苟,相當認真。電影的主線非常清晰,就是毛主席在湘江戰役中的不斷抗爭,最終湘江戰役的慘敗導致了領導層思想的改變,通過了毛主席提出的方案,在通道及時轉兵,避免了第二次被包圍。

  這部電影中我感覺耿樂扮演的耿飈非常神似,不知道是不是他的後人。張一山扮演的李天佑實際上並不是很像,但是感覺張一山真的是卯足了勁在演。何健雖然臺詞寫得很兇狠,但是實際上的何健還應該更加殺氣騰騰,的確,正如電影裡所說,他不僅殺了很多的革命者,還有他們的'家屬,例如毛主席的夫人楊開慧。白崇禧的篇幅雖然不少,但是並沒有展示出他智慧的一面,在湘江戰役中,白崇禧還是很好的把握了戰役的主動權,避免了與紅軍鷸蚌相爭,讓蔣介石漁翁得利。

  周恩來演得相對來說很拘謹,與偉人風采有一定的差距,演員不是很放得開。蔣介石、楊開泰都塑造得比較表面化,應該有更深層次的剖析,例如在知道主力紅軍渡過湘江之後,蔣介石會有縱虎歸山,後患無窮的感覺。電影雖然給的戲份有限,但是仍然需要深入挖掘角色的內心,才能打動觀眾。

  這部電影和我預想的還是有差距的,在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裡,要塞入太多的元素,必然會導致整部電影內容不清晰。如果是拍攝成三個小時的電影,應該會更加合適。

  血戰臺兒莊觀後感 篇12

  電影暑期檔一向是各類商業大片的“兵家必爭之地”,今年的暑期檔,院線迎來了一部讓人震撼激盪的電影——集結一眾當紅硬漢明星,讓他們流血流汗硝煙中嘶吼激戰;全新視角的英雄史詩商業鉅製,擁有勝過《拯救大兵瑞恩》《血戰鋼鋸嶺》般真實殘酷的不可思議的火爆場景;是一部戰爭鉅製,在整部影片中,音樂賦予了電影更為激盪的藝術氣質,時而氣勢磅礴,時而婉轉柔情,用豪邁而富有生命的音律譜寫了湘江戰役的英雄主義情懷。這樣史詩級的音樂,出自外表優雅美麗、溫柔似水的居文沛擔任作曲及音樂總監用音樂震攝心魂……6月29日,主演保劍鋒、王霙、董勇、王大治等,作曲及音樂總監居文沛出席了“高品質 硬口碑”的“強悍”新聞釋出會,與大家分享臺前幕後的創作心得。

  讚美、榮譽、大獎……讓居文沛同時也深深思考著一個深刻的藝術命題:如何用音樂、用表演,去傳遞自己對於戰爭與生命的理解?“人的生命短暫,但對於生命的思考是無限的。傑出的戰爭作品不僅僅是為了表現戰爭場景的殘烈,更呈現深刻的人性,在戰爭這種極端的環境下,人的智慧、精神和力量都是一種極致的爆發,藝術家要以不同的哲學思考來呈現。”無論是早已被奉為經典的《辛德勒名單》,還是情懷與視覺雙重震撼的《拯救大兵瑞恩》,抑或是在2016年口碑與票房雙豐收的《血戰鋼鋸嶺》,這些作品都注入了藝術家對生命與人性的思索。居文沛表示,自己未來會將內心的哲思用藝術的形式表達在不同形態的作品中。

  有人說,顏值可以以一敵十,集作曲、演戲等多領域才能於一身的美女作曲家居文沛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卻偏偏要靠才華;也有人說,這樣優雅柔美的外表下,竟然有一顆不輸男兒志的心!或許這就是居文沛多變迷一般的藝術魅力所在。

  血戰臺兒莊觀後感 篇13

  前幾天就把電影《異形大戰鐵血戰士》看完了,本來是想看《異形》,只是我猜想都是變種噁心的生物,沒什麼看頭的,先看有爭鬥的好了,關於這個名字,我也沒有上網核實過,到底是叫《異形大戰鐵血戰士》還是《鐵血戰士大戰異形》,不過這也沒有關係,人的地位沒有了。

  留了兩種外星生物在地球上打鬧,那誰大戰誰有什麼關係列? 但是我個人看完片子覺得還是《異形大戰:鐵血戰士》好。

  當然在沒看片子的時候我也是這麼想的,我本來臆想鐵血大概和變形金剛差不多,哪知是長這樣一幅臉孔!不過結局不錯,至少戰勝了醜陋的異形啊!

  第1部比第2部好看,人類的位子從底層的被寄生體到最後一名女士勇敢頑強的活下來了,還被鐵血肯定了,她的精神是可嘉的,是英雄啊,令我不解的是,到了第2部就一個鐵血戰士來地球戰鬥。

  最後還是人類投了彈才算是完結啊! 當然也沒明確說你們這兩種外星生物完結了,為了續集鋪墊,估計出第三部,我也不會看了,我還是喜歡人類戰勝外星人或是人類幫助外星人,或是和平相處的題材,這樣的打打殺殺,結局似乎地球和平了,最後還是外星人佔了上風!

  血戰臺兒莊觀後感 篇14

  作為一部為長征勝利獻禮的影片,《血戰湘江》以長征史上最慘烈的湘江之戰為背景,成功塑造了以毛主席為代表的中國工農紅軍領導人在長征中不屈不撓的光輝形象,深刻揭示了左傾錯誤路線給紅軍帶來的慘痛損失,生動表現了紅軍34師官兵前赴後繼、勇於犧牲,全力掩護中央紅軍渡過湘江,為蘇維埃流盡最後一滴血的大無畏精神。

  30日,導演陳力也帶著主創團隊來到奧斯卡國際影城,和觀眾分享《血戰湘江》臺前幕後的故事。真實,是記者看完這部電影的最大感受。電影大部分鏡頭是戰爭場面,還原了戰爭的殘酷,讓人產生較強的代入感。陳力說,這部電影沒有摳像、沒有綠幕、沒有電腦特效,慘烈的戰爭場景,全部都是真實拍攝的。

  在拍攝的112天裡,劇組用掉了兩噸TNT炸藥、80多噸汽油,所有的演員都置身在真實的炮火之中。“你們在電影裡看到演員們灰頭土臉的,滿臉都是泥土。這不是化妝出來的,而是現場‘炸’出來的,天天像泥猴一樣。他們每天拍完戲回家,都要洗上一個小時澡。我們的監視器其實離拍攝場景有挺遠的距離,但就是這樣,每次一拍戰爭的場面,我們頂上的棚都會被掀掉。”陳力說。

  和國外拍大片愛用特效不同的是,《血戰湘江》裡沒有複製粘貼出來計程車兵,每一個人都有血有肉,有著不一樣的表情。《血戰湘江》裡出現的3萬多人,大部分是真正的解放軍戰士,他們的前輩是紅一軍團第二師第四團團長耿飈。

  陳力之前導演過《海棠依舊》《周恩來的四個晝夜》,都是不錯的主旋律影視劇。這一次,是她第一次接觸戰爭題材的電影。其實,湘江戰役雖然關乎中央紅軍的生死存亡,但湘江戰役的史料實在不多。

  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陳力為《血戰湘江》做了一些藝術渲染,深挖裡面的每一個偉人、小人物。她說:“今天的年輕人和昨天的不一樣了,我們要接近年輕人,就要展現那些鮮活的小人物。我們寫了偉人,也寫了林家父子這樣的小人物,力圖在枯燥的題材裡,展現人性的光輝。”

  主演王霙可以說是“毛主席專業戶”,他已經好幾次飾演毛主席。但同樣是演繹一個偉人,《血戰湘江》裡的毛主席很不一樣。“《血戰湘江》裡的毛主席,沒有揮手、叉腰、指點江山,在紅軍生死存亡的時刻,他有的只是和紅軍共存亡。看完電影,觀眾會對毛主席更加崇敬、愛戴。”

  30日,不少看完《血戰湘江》的年輕觀眾表示,在電影中看到了湘江戰役的慘烈,觸控到了真實的戰爭。很多人之前只在歷史課本上看過湘江戰役,如今終於身臨其境地瞭解它,瞭解了現在的和平,有多麼來之不易。

  陳力說,拍電影首先要尊重觀眾,只有讓今天的年輕人和昨天的英雄們對話,才能拍出打動人心的作品:“之前有演員跟我說,自己進組一演就演了3個月,最後片子出來以後傻了,演了3個月對手戲的人,竟然被‘摳’掉了,和著對方是個替身啊。以前我們講‘替身’,最多是武術替身而已,現在科技發達了,什麼都能用替身了,對於這一點,我特別不能理解。這對於觀眾是極大的不尊重,對於中國電影也是極大的不嚴肅。因此,我們‘死磕’這樣一部電影,就是希望從方向上把這個現象扭過來。我們不能什麼都被資本綁架,資本不能綁架文化,不然,中國的文化自信到哪裡去了?”

  血戰臺兒莊觀後感 篇15

  歷史上,湘江戰役是紅軍長征途中打得最慘烈的一仗。戰場從雷口關血戰,到新圩爭奪戰、再到楓樹腳爭奪戰、蔣家嶺突圍戰等大小戰役已經多得數不清了。不管是阻擊戰還是突圍戰,無論是中近距離攻守還是近身搏殺,抗日戰士都無懼生死,為了祖國的明天,為了子孫後代的美好生活而奮戰。如果這些犧牲的戰士泉下有知,中國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好,國家越來越強大,我想他們會感到欣慰吧。

  在看完這部電影后,小編對有些畫面印象特別的深刻。

  影片中,每個紅軍犧牲的故事都感人至深:營長林有國血戰中殲敵無數,中彈後與給他當槍架的父親林裁縫一起倒地,他給父親整好軍帽,兩人為是紅軍的一員而感到驕傲;師長陳樹湘受重傷,腸子流出,竟親手扯斷,誓死不當俘虜,捍衛紅軍尊嚴……他們每個人都為偉大的長征精神增添了耀眼光芒。

  有這樣一個場景:一群紅軍戰士穿梭在樹林裡,唱著不知名的家鄉民謠,滿懷希望地向前走……當歌聲響起的那一刻,會讓人有無限感慨:也許這些紅軍戰士在想家、在想念遠在家鄉的親人,但什麼時候才能回家看看?也許,他們為了自己的信仰,踏上的是一條不歸路,但他們卻義無反顧。

  “現在是危急時刻,沒有退路,我們必須英勇獻身!”影片中,大戰在即,彭德懷給指戰員作戰前動員的場景撼人心魄。上萬將士齊呼:“誓死保衛黨中央過江。”陳樹湘要求大家:“只剩下一個人,也要與陣地共存亡。”大家高喊:“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

  要說這個是世界上,什麼東西最可怕,那就是死亡了。但是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中國人民是最堅強的人民。在國家解放與人民安康的面前死亡對於抗日戰士來說是根本不值得一提的。他們用他們的生命換回了祖國的未來與明天,我們年輕人生長和平時代,根本不知道戰爭的殘忍。但是如果你設想一下,如果你回到那個年代,你會將生死置之度外嗎?

  血戰臺兒莊觀後感 篇16

  誠心論,鄙人對國產主旋律戰爭電影一直抱著只要有,就去看看的惻隱之心,一直是不拋棄,不放棄,一直有一個將心向明月的態度,都是希望,有一天中國主旋律電影,尤其是主旋律戰爭電影能有點進步,可惜,我錯了,錯了這麼多年。

  由於排片太少,昨夜,不得不跑到偏遠的南苑附近的金逸影城,看了22:40的晚場,從一坐下,看到開場的架勢,我就知道完了,但堅持看了下去,直到最後,真是徹底地寒心,不由地在心裡說道:中國主旋律電影啊!我一直給你機會,可是你自己太不爭氣了!

  我並不像許多人那樣,因為反感內戰而討厭這樣的電影,相反我倒是覺得能把內戰拍好,那是真需要功力的,拍內戰要表現什麼?是所謂信仰嗎?我認為不完全是,因為信仰是這個世界上最說不清的東西;是喋喋不休地再去說我們對,人家錯嗎?我也認為不完全是,因為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面,對與錯的關係也不是那麼簡單的關係;還是繼續說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嗎?我還認為不完全是,因為時間會改變一切,那時的因未必真的就完全是現在的果。

  那麼,這種電影我們期待看到什麼呢?我認為,就是能儘量回到那段真實的歷史當中去,尋找真正可信的故事,尋找真正閃現人性光輝的人物。他們說的話,不該是今天我們按意識形態修葺過的,他們的行為也不是我們按既定結果去編造的。

  我們應該向美國電影看一點齊,人家也拍內戰,但人家向來不天天吼著我們自己多麼正確,對方是多麼邪惡,而是在內戰中發現人的真實偉大的故事。比如《亂世佳人》、《眾神與將軍》、《葛底斯堡戰役》(蓋茲堡戰役)、《光榮戰役》、《林肯》等等,這些表現美國南北戰爭的影片中,那些鮮活的人物,沒有聲嘶力竭的非要站在哪一方,而是對所謂戰爭的“北方佬”或者“南方佬”都是很平等的視角和情感。至於最後,人物繼續選擇無關南北地,自由地、艱難地活著,還是選擇站到哪一方,那是隨著歷史潮流,小人物不得已的一種選擇,比如為北方軍打仗,戰勝後可以給多少土地或者給多少金幣,戰後他們會理直氣壯的去找戰勝當局兌現。最終,重要的是表現在殘酷的戰爭中,普通的每一個人是怎麼穿越生死,是怎麼堅忍地活下來的,離散的親人們是怎麼團聚的,久別的故土,最終是怎麼重新擁抱的?就像郝思嘉那樣歷盡劫波,重歸故里。

  真實的歷史,真實的那時的世界,底層的老百姓們真有那種能力,就是天生能識別哪一方壞,哪一方好嗎?天生有那種界限分明的所謂階級感情,生來就知道該跟誰作對,該跟誰走?不可能!解放初期的電影或舞臺創作,可以,也必須那麼表現,或者八十年代以前,再或者新世紀以前,也還可以那麼一廂情願地表現。現在,我們還沒有能力講點讓人可信又感動的故事,還一如既往地那麼表現,就只能是找噁心了。不管哪裡來的資金,官方的,還是民營的,不管出於什麼目的,繼續這麼拍攝這樣的電影,就是極大的浪費,因為拍出來,除了讓觀眾漠視、鄙視和嘲笑,似乎別無二用了。

  如果能換一個思維,僅僅是換個思維,並不改變意識形態的方向和價值,這部影片也是可以拍得可看一些的,遠的學美國八十年前的《亂世佳人》,近的學學《血戰鋼鋸嶺》。坦白地說,我們中國電影似乎還不懂得去尋找真正有人性價值的故事,我們只會如從前小學生作文一樣用“表現了什麼,表達了什麼,揭示了什麼,批判了什麼”,用這些體制化的方法去拍電影,結果只能越來越討嫌。難怪曹禺先生認為他的黃金創作時間,僅僅屬於1933至1942,這期間,《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此後54年,他再無偉大的作品問世。

  這部影片看起來也沒少花錢,如此結果,似乎,一點也不顯得意外和可惜。

  首先,影片陳舊的主題,沒能綻放一點嶄新的光輝,就那麼一件事,從教科書到舞臺,從電視劇到電影,已經反過來倒過去地講了千百遍,故事是陳舊的,但我們需要在陳舊故事中發現閃爍人性光輝的人,讓這個人的可信感人的經歷,讓我們再次去相信並感動。現在,我們沒這個能力,這部影片更是沒有做到,而且糟糕愈甚。

  其次,影片的拍攝也很凌亂,戰鬥場面極度雷同,沒有推進的層次感,似乎就是拍了一大坨,有需要就拿出幾個鏡頭用用,能看到的就是雙方的人聚成一大坨子,拿著槍,怒目圓睜,相互猛烈開火,看起來,這場仗,雙方消耗子彈至少得上千萬發。

  再其次,影片人物的塑造也沒有進步,毛澤東和周恩來的塑造自不必說,必然原地踏步,難有新進步;保劍鋒飾演的陳樹湘和張一山飾演的李天佑,兩個角色就是拿著槍怒吼著,向敵軍玩命開火,沒有任何可以發揮的角色魅力的機會;那個裁縫一家和國軍逃兵,是想用來說事的,但最後,也只能是勉強說事了,毫無動人之處。

  再再其次,本片的煙火效果很糟糕,很沒有層次,混亂一片。也許因為特效的問題,天上的飛機,漆黑沒有質感,地上的色彩總是壓得暗無天日的,這樣固然增加氣氛,但其實也是藏拙,可惜,沒有藏住,比如鏡頭的重複使用,依舊一目瞭然。

  最後,想說的是,如果本片放棄所謂全景式的偉大描寫,只表現彭德懷的十八團和陳樹湘的34師的故事,或者只表現陳樹湘的34師的玉碎之戰,作品面相上就會好些,作品吸引力也會好一點點,如果能樹立好一個主要人物,拍好了,是可以感人的,至少不會討嫌。

  中國主旋律電影的問題,其實也是中國電影的問題,即故事不可信,人物不動人,製作匆忙潦草,有的只是轟轟烈烈的商業宣傳,觀眾們參與一下,像一陣風一樣,就過去了,沒誰會再想起,最終什麼也留不下。

  如果說,八十二年前的血戰湘江,慘烈而偉絕,那麼電影《血戰湘江》呢?錢沒少花,罪沒少遭,最終這結果,這麼寡淡而無趣,該作何感想呢?

  草草此文,亦算是為這部少人關注的影片,奉獻上一份認真的關注了。

  血戰臺兒莊觀後感 篇17

  我觀看了《血戰鋼鋸嶺》這部電影。觀影中我震撼不已,觀影后我難以忘懷。

  這部電影為我們描述了戰爭的烽火歲月:二戰時美軍與日軍在沖繩島上展開激烈的戰鬥。美軍雖然裝備精良,可日軍擁有100多米高的鋼鋸嶺,它成了阻礙美軍進攻的天然屏障,於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拉鋸戰開始了。美軍進行了數次衝鋒,但都無功而返……

  多斯,一個信仰教會的青年,他不顧父親的勸阻,像許多美國青年一樣,懷著滿腔的熱血參了軍。與眾不同的是,他參軍不是為了殺人,而是拯救戰場上的生命,多斯是個虔誠的教徒,他相信殺生是罪過,所以他堅決不碰槍,這讓旁人感到不可思議,也讓我驚訝:一個即將奔赴戰場計程車兵,怎能不拿槍?這更使得教官惱火萬分,多斯也被戰友嘲諷為“傻瓜多斯”。此後他竟然寧可冒著被軍事法庭審判的危險,也要堅持自己的立場。在一番周折後他終於成為了一個臨時軍醫,我不禁疑問:就他那身板能頂住戰火嗎?!

  多斯的第一場戰鬥開始了,幾天後他所在的隊伍登了島,在黎明發起了衝鋒。在艦炮的掩護下,一群英勇無畏計程車兵爬向了鋼鋸嶺。剛上嶺,他們便遭到了猛烈的攻擊,有計程車兵還沒來得及找掩體,就在“噠噠噠”的機槍聲中倒下了。炮火中,血肉橫飛,除了槍炮聲、轟鳴聲,就只能聽到士兵的悽慘叫聲,這讓我看得驚心動魄,暗想:這都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哪!而這冷酷無情的戰爭機器,卻輕而易舉地奪去了他們的生命!

  在慘烈的戰鬥中,多斯也目睹了生命的消逝。他親眼看著最好的朋友倒下,那一刻,多斯的眼裡現出了淚光,他被燻黑的臉忍不住地抽搐著。雖然很恐懼,但多斯還是鼓起勇氣,衝到硝煙瀰漫的戰場上救助傷員。看到戰友的痛苦呻吟,多斯心痛不已,含著淚為他們治療,心中默默地祈禱。亂石嶙峋中,屍橫遍野。多斯心中只有一個信念:搶救自己的戰友!在日軍強勁的反擊攻勢下,美軍迫不得已地撤退了,留下了多斯與被拋棄的傷員,我真為身處險境的他捏了把汗!

  在一片狼藉裡,多斯還在搜尋傷員。他用生命編織成保護網,把一個個戰友送下了鋼鋸嶺。好幾次他險些被敵人發現,雖然自己也負傷了,但他還在想:讓我再多救一個!

  讓我再多救一個!他將平常嘲笑他的戰友送下了山崖;讓我再多救一個,他把昔日看不起自己的軍官送出了敵人的魔爪;讓我再多救一個,他從死神懷裡搶下了70多條生命!看到這兒,我不能自已,感動地流下了眼淚!在這樣艱難的條件下,這麼一個普通人的信念頑強、堅韌的使人難以置信。

  戰鬥勝利了!多斯也體力不支了。在廢墟中,他被驚詫不已的戰友們救下了鋼鋸嶺。

  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也許是堅強與虔誠塑造了多斯,又或許,是多斯證明了堅強與虔誠。

  我思考著:在生活裡,我們也會遇到許多看似難以逾越的鋼鋸嶺,也有很多的煩惱,但是如果擁有了多斯的精神,我相信再大的挑戰也只能是過眼煙雲,我們要學習這種精神,因為與之相比,生活中的小困難又算得了什麼?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能救下這麼多人,也許因為我是個‘傻瓜’吧,但我總相信,我能再多救一個!”90多歲的老人多斯笑著說。在這平和而堅定的敘述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信仰的巨大力量!

  血戰臺兒莊觀後感 篇18

  看完血戰鋼鋸嶺,有很多的感受,這部劇是我到目前為止看過最好看的戰爭型電影了。首先,我是個不喜歡看打戰型別的人,對於打打殺殺,動刀動槍一型別的我都敬而遠之。故而,在網評很好的局勢下,我仍然沒有去電影院觀看這部電影。也不得不說,我挺後悔的。

  這部電影大部分講的都是關於士兵戴斯蒙德道斯的故事,講著他從小到入伍當兵的事情。

  這部電影是由梅爾吉布森執導,安德魯加菲爾德、盧克佈雷西、薩姆沃辛頓、文斯沃恩、泰莉莎帕爾墨和雨果維文主演。

  以前不太關心這些,現在開始,會慢慢去關心影片的演員和導演,一部好的影片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

  這部影片改編自二戰上等兵軍醫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實經歷,講述他拒絕攜帶武器上戰場,並在沖繩戰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戰友的傳奇故事。在影片的最後也是有真人記錄的,當真人出現的時候,我是淚目了。因為看完了才能真正的去體會到,那個士兵究竟經歷過什麼。

  影片於2020年11月04日在美國上映,2020年12月08日在中國上映。 2020年12月,《血戰鋼鋸嶺》被選為2020美國電影學會十佳電影。2020年2月,該片獲得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音響效果獎,最佳剪輯獎。

  該片在豆瓣上的評分也是很好。

  以下說說我自己的感受。

  影片中男主道斯,是個有信仰的人,因為他堅定自己的信仰,所以他堅決不使用槍,也不會去殺人。因此他的堅持在別人眼中,就是不為戰友考慮,不在乎戰友的生死。

  在所有人都不理解他的時候,他的父親及妻子都默默支援了他。從小他就恨透了自己的父親,還差一點開槍打死了他。可是最後,還是自己的父親在軍事法庭上解救了他。這一點也是很感動的。

  最後,道斯上了戰場。故事到這裡,其實有些無以言明。因為戰爭始終是殘酷的。道斯險象環生,在所有人都撤離了之後,用自己堅定的信仰,一次次返回那危險之地營救自己的戰友。

  這樣的行為是會得到別人的刮目相看的,至少他的上尉用行動感激了他。

  戰爭最後勝利了,令我覺得影片很好的地方有一個細節。在描寫敵人的落敗情景時,很好的尊重了對手。用一種有尊嚴的方式,結束了這場戰爭。

  值得大家去看。

  血戰臺兒莊觀後感 篇19

  今天特意去看了一下朋友推薦的《血戰鋼鋸嶺》,雖然評價很高,但是名字實在是太有那種抗日神劇的感覺,所以期望並不高。意外的是,除了開頭十分鐘,整場電影看下來,我的眼淚就一直沒停過。並不是影片故意煽情,相反,她講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雖然從小到大看了很多部關於戰爭的影片和電視劇,但是裡面包含了太多的家國情懷,令我不太能感受到戰爭中真正殘酷的一面。相反,看到敵人被殺,我會情不自禁的有一股興奮和熱血沸騰的感覺。在戰場上,沒有人認為殺人不對。但是《血戰鋼鋸嶺》這部電影沒有主觀的刻畫誰對誰錯,透過最長,最血腥,最真實的戰爭場面的鏡頭,讓人感受到戰爭的可怕和殘忍。

  電影的主角叫多斯,影片中多斯的上司因為多斯入伍後不願意碰槍而質問他:如果你的家園和親人正在遭受敵人的威脅,你還是不願意拿槍反抗嗎?你要做膽小鬼嗎?多斯說:這個問題太複雜了,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其實很簡單,反抗壓迫的戰爭是大勢所趨的,多數人會自覺自願的加入其中,就像中國的抗日戰爭,是民心所向。但是如果一場戰爭的本質是某些少數的當權派為了謀取私利或維護自己的統治而發動的,就算這些當權派打著再高尚的幌子,民眾也會心生反感。這就是為什麼一直會有很多人去反思一戰和二戰。這也是為什麼影片中多斯的父親揹負著典型的倖存者罪惡感。

  出於童年家庭的悲劇,多斯產生了強大的動機:我不能只自己活下去。正是這種動機使多斯在險惡的戰場上仍然不放棄救助每個戰友的信念。除此之外,多斯在入伍後不碰槍的這種堅持也令我非常敬佩和感動。能夠在各種環境中做到最最佳化選擇的人只能算精英,但是像多斯這樣能夠在逆境中堅持的人才是偉大的人。

  血戰臺兒莊觀後感 篇20

  觀影當天冷空氣質量南下,在這個極其寒冷的夜裡,我穿著一件單薄的上衣,即使整個過程一直起著疙瘩,我也感覺無比溫暖。

  1952年抗美援朝的戰場上,卡車拉著志願軍的預備隊,前去增援狙擊嶺,但可惡的美軍飛機很快到來,激射的子彈讓飛向支援的志願軍。志願軍整整兩個排的戰士只剩下孫承歡等四人。到達擔擊嶺陣地,連長很是憤怒。

  隨後敵軍又展開了進攻,孫承歡從容淡定,不緊不慢的找好位置,找準目標毫不猶豫的連續命中敵人。槍槍命中彈無虛發。戰士們不斷開槍迎擊敵人,最後戰士們拼死的意志力守下了陣地。

  美軍每天都在用飛機大炮在肆意轟炸,戰士們只能躲進防空洞,而我們根本沒有制空權。所以不得不趁著夜色偷襲美軍陣地。

  美軍的陣地防守很嚴密。不僅有鐵絲網,而且還掛著鐵罐頭,幾名戰士小心翼翼地匍匐前進,他們剪斷鐵絲網,但還是不慎觸了機關。大家都被嚇出冷汗,結果陣地導常安靜。

  但突然間四周槍聲大作,美軍從陣地中冒出來。我方已經中了埋伏,打的很是狼狽。強大的火力將志願軍壓著無法抬頭還手,而且敵人也有頂尖的狙擊手,還是帶著夜視鏡。再不盡快脫身,戰士們就可能要全軍覆沒了。送關鍵時候柱子將燈打掉,敵方狙擊手也暴露了。用生命尋找敵軍狙擊手的位置。這一刻寒冷的夜裡拂過一陣寒風,地上的塵沙也漸漸進入了我的眼眸。眼睛,紅了,熱了,潤了。不知道疙瘩為何更猛了!

  孫承歡也打傷了美軍狙擊手。最後成功衝鋒,敵軍像沒有牙齒的老虎,成功拿下陣地。

  抗美援朝時期非常艱苦。隨著敵軍久久不發起進攻,我方也沒有發起進攻。我們的水資源也漸漸耗盡,志願軍在深夜裡一次又一次的尋水中遭遇埋伏。在一次尋水中偶遇孫承歡打傷的敵人,此時孫承歡很被動,但是孫承歡向上丟擲一個罐子,吸引到敵方相擊手。命中了狙擊手得到了隊友的稱讚。

  “為了家人,為了祖國,把敵人打回老家,決不後退,決不後退!”這句話傳到了學校的每個教室,每個角落,每個人的腦海裡。

  最後的決戰是王牌對王牌。指導員渾身鮮血地接起電話線。孫承歡也戰勝了敵人!美軍最後以失敗告終!

  電影的結尾也很感人,我也感到很溫暖!因為有這樣的一群人讓我們這代少了硝煙。您們或許無法給世界帶來和平,但您們讓我們的祖國強大而繁榮了。

  身為國家的接班人更要牢記使命銘記歷史!努力學習為祖國的發展獻出一份力量!

  血戰臺兒莊觀後感 篇21

  看完《血戰鋼鋸嶺》,我立馬給它起了另一個標題——信仰、良知與慘烈戰爭的較量,呵呵,雖然我的有點長,但是似乎與影片所表達的主題更貼切些。

  就這部影片,我想談談它給我帶來的強烈震撼,139分鐘的時間,我是一點沒拉下,看完全篇又看字幕,當白色的字幕出現,音樂響起,我彷彿看到影片製作團隊在幕後那一個個忙碌的身影,還有那充滿著興奮的激情、巨大的成就感。我們不得不承認,導演、編輯包括演員在這部影片都傾注了極大的心血,而且展現了他們作為電影人智慧、執著、巧思的一面。

  電影一開始的場面就很震撼,熊熊烈火,血肉橫飛,近距離短鏡頭的戰爭寫實畫面直撲眼前,整個畫面讓我想到這些詞:慘烈、血腥、生命瞬間倒下、到處是屍體、空氣中充滿著絕望、拼殺、求生慾望及死亡的味道,前五分鐘我就被這影片所吸進去了,這也正是作為一個導演所要具備的最佳能力之一。

  《血戰鋼鋸嶺》除了場景拍攝的成功,還有劇情安排的巧妙。先說影片的時代背景和事件背景,影片的時代處於二戰期間,準確說是1945年4月,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已接近尾聲,作為邪惡軸心國的日本,其囂張態勢已成強弩之末。1945年4月,決定戰局走向的沖繩島戰役在太平洋拉開序幕,成千上萬鬥志昂揚的美國大兵被派往沖繩,而要想拿下衝繩島,就必須先攻破日軍重兵防守、兇險異常的鋼鋸嶺。在這群美國大兵中,有一個不願拿起武器的軍醫,他就是來自美國弗吉尼亞也是本片男主角的德斯蒙德·多斯。

  情節上從男主角德斯蒙德·多斯(以下稱多斯)的家庭尤其是他的父親入手,多斯的父親是一戰老兵,由於戰爭失去了三個最好的哥們兼戰友,他的脾氣也變得暴躁、陰鬱,經常跑到墓地和他們自說自話,其中這段對話安排的很精彩。

  他的父親對已故的戰友說“傑克孫街和主街的街角挖了,鋪了人行道,你們肯定認不出來了,恐怕他們(鄰居或友人)也很難認出你們,我經過他們身邊時,他們就差點沒認出我來,彷彿我和你們一起死了,彷彿我們從未存在過”,從這些話觀眾可以感受到,多斯的父親由於戰爭,更由於親密戰友的離去,內心已經是一片死灰,戰爭的創傷和死亡的陰影一直在困擾著他,這從側面烘托了影片的主題——戰爭對人性的改變。原來的他勇敢,愛自己的家庭,不會打罵妻子和兒子,現在的他經常幹些連他自己都覺得很可怕的事。(令我至今沒想清楚的是,多斯的父親為什麼要在日出時打他們一頓,然後在日落時又打他們一頓,難道只有這樣才能展示或宣告他這一天的開始和結束,抑或顯得他這一天過的多麼的令人難以忘記,以便讓三個戰友感知?)

  但儘管如此,多斯的母親依然愛著他,當兒時的多斯來到受傷的母親身旁,他的母親說:他不是恨你們,而是恨自己,只是有時……(這省略的部分我猜應該是“控制不住自己”吧),母親依然在為父親辯護,爭取兒子們的諒解。

  這裡,導演並沒有直接去拍攝或以一種回想倒敘的方式去表現戰爭的殘酷和激烈,而是透過多斯父親那暴虐的脾氣,苦痛、糾結的內心,以及對兒子和妻子無謂的情感發洩,內心既不願意讓兒子參軍等細節,向觀眾集中傳達了一個認識:即戰爭的殘酷,對人性的滅絕和對人的心靈、精神所造成的巨大創傷,即便戰爭結束,這些依然在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看到這,不僅讓我想起了西方垮掉的一代和戰後精神恐懼症,以前有不少歐美影片曾拍過這些)

  細想後就會發現,在這部影片中,導演刻意讓其充滿著濃郁的——氛圍,在這個背景的烘托下,導演一步步讓男主角多斯從一個普通人透過信仰逐漸發展為一個精神領袖或者說一個信仰導師。從剛開始的基督訓導“你可聽過,耶和華是永恆之神,創造地極之主,他既不疲乏,也不睏倦,他的智慧無人可揣度,他賜力量予疲乏者,增能力予軟弱者,正值青春也會疲憊睏倦,青年亦會絆倒跌跤,但信仰上帝者,必重新得力,他們必如贏展翅翱翔,必奔跑而不疲倦,必行走而不跌倒”,到“哥倆打架,多斯良心上感到不安,就去跑到門後盯著《主禱文十誡》,然後他母親告誡他說‘殺人是眾惡之首,奪取他人的性命,在上帝眼中是最嚴重的罪,沒別的比這更令他傷心’”,再到“史密提故意挑釁多斯,打他左臉後讓其再遞上右臉”等等,這些都源自於聖經。

  個人認為,這也是影片所要表達的主題之一,即對上帝的信仰,對人性中那些正義、良知、美好事物的追求。從一個側面,我們看到——不僅在生活中對西方的社會、家庭影響至深,且在人(某部分人)的內心深處、精神領域佔有著無可動搖的地位,但在表現這些時,影片跳出了“直接表白”的窠臼,透過讓男主角歷經一系列挑戰對比鮮明地給我們展示了信仰的堅定性。

  挑戰一:聖經教導他愛鄰人,當他得知有兩個同齡人因未能參軍而自殺時,他的憐愛之心告訴他,他必須參軍,否則就是對自己信仰的背叛,這是多斯參軍的動因——愛鄰人,要良知。同時,這也為下文做了很好的鋪墊,因為他參軍的目的不是像大多數人那樣去保家衛國,打擊敵人,殺死敵人,他是一個因良知而拒絕攜帶武器者,他的目標是軍醫,是要去戰場上救人。(如果不是這個身份,估計他早就死在戰場了,所以說,正是這個身份和他對基督的信仰成就了他)

  挑戰二:信仰教導他不許殺人,因此,在進行射擊訓練時,他拒絕拿槍,但不拿槍就通不過訓練,通不過訓練就上不了戰場,他救人的目標就無法實現,信仰又一次受到挑戰。影片中有一段,我記得非常深刻,就是當別人都休假可以回家探望時,那個光頭長官唯獨沒有批多斯假期,因為他違反了軍規,他只有兩個選擇:要不拿起槍訓練,要不被送上軍事法庭。看到這,我第一時間想起了美國作家約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一條軍規》,這幾乎就是那本書中所揭示的悖論的翻版,這讓我有理由懷疑,導演或編劇借用了《第二十一條軍規》裡的創意,不然這也太巧了。

  挑戰三:多斯被關進監獄,女友來看他,女友多羅西勸他不要太自傲和倔強,適當的時候要做出表面的妥協,就算做做樣子也行,還說多斯把自己的意志當作了上帝的意志。而多斯的回答是:如果我不能忠於自己的信仰,我不知道該如何面對自己,更不是成為你希望我成為的那個男人。

  瞧瞧,在無比美好且準備傾注一生情意的愛情面前,男主人公依然沒有動搖其信仰。看到這時,我對多斯這個人物是徹底折服了,心中只有一句話,就是信仰的力量無堅不摧,不可戰勝。

  挑戰四:進入前線後,慘烈的戰爭場面給從未上過戰場的多斯的心靈帶來了極大的震驚,剛開始他似乎動搖了,覺得上帝怎麼能這樣呢?讓這麼多人被活活的燒死或打死,他告慰自己說這一切都不是上帝的安排,但隨後透過自己所創造的神一樣的奇蹟(在敵人的追殺下救出了75位傷員,包括他的上司,那個訓練他們給他們起外號的教導員),讓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仰,當一個士兵呼喊“救我,上帝”時,他似乎真的聽到了上帝的聲音,之後他不停地鼓勵自己說“再救一個,幫我再救一個”。當看到這,我又禁不止想起了另一部著名的二戰電影,呵呵,你也想到了?對,就是《辛德勒的名單》,只不過那部影片中,男主人公是用財產、珠寶救人,而這部男主人公是用肉體和堅強意識救人。

  還有一個挑戰在影片的最後,當準備第二波進攻時,大家都希望有多斯在,而他們的長官也希望這樣,多斯此時已經成為了他們的精神領袖,而不巧的是那天正好是多斯的安息日,聖經教導安息日是不能幹活的,要安心侍奉上帝,更別說參與到無情的殺戮當中了。但此時,相對於戰友的生命,勝利的在望,遵守安息日這個信仰的末節似乎已經顯得不再重要,所以多斯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和戰友們站在了一起,這雖然違背了聖經的儀式,但卻從某種意義上成就了另一種信仰——對正義和勝利的渴望,對親人和祖國的報答。

  當多斯受傷被送下懸崖,懷抱聖經,導演用一種近乎神示的方式告訴觀眾,多斯由於對信仰的虔誠,已經成為上帝最忠實的信徒,要想學到其中的真義,我們須仰視才見。

  除了以上這些,影片中可圈可點的還有很多,比如剛到前線,當這些新兵看到幾輛大卡車經過,上面堆滿了死屍,而坐著的幾個活著的面孔也是個個表情絕望、悲慘。這些鏡頭,導演沒用一句臺詞,僅僅透過老兵和新兵的表情對比就把戰爭的慘烈和殘酷程度一下子讓觀眾體會到了。(當時看到這,我整個的心都是吊著的,太震撼了)

  另一處可圈點的是透過臺詞表現的,哪句臺詞呢?就是在戰爭間隙,一個士兵絕望地說出的“戰爭時期父葬子,和平時期子葬父”,這句話一說出,給影片瞬間籠罩上了一種悲情成分,極好的刻畫出了當時在眾兵士心裡瀰漫著的恐懼和絕望情緒。

  還有一點就是導演——梅爾·吉普森,從最早看他的《勇敢的心》(現在似乎還能想起他飾演的那個人的嘶喊“freedom”),到現在的《血戰鋼鋸嶺》,他完全從一個讓無數影迷為之傾倒的演員,成功蛻變成了一個能拍出如此精品的實力派導演。

  好了,不多說了,相信大家在看了影片後,也都有各自的感受和看法。在此,讓我們一起重溫《血戰鋼鋸嶺》,感謝那些經典電影帶給我們的精神享受。新時代下,讓我們一起珍愛和平,拒絕戰爭,拒絕假醜惡。最後,小編把影片中出現的一些句子摘選了些,送給大家。

  影片金句:

  當世界在自我毀滅時,我覺得做一點點補救,並不是一件壞事。

  上帝說不可殺人,我給你們一個新的戒律,即你們要愛彼此,就像我愛你們。

  任何干預他人信仰的行為,都是錯誤的,不管在軍隊裡還是別的地方。

  人一旦有了信仰,就會變得認真,會嚴肅對待自己的人生,就會有自己的目標和追求,而他(多斯)就是這樣一個人。

  血戰臺兒莊觀後感 篇22

  由梅爾·吉布森執導的戰爭歷史片《血戰鋼鋸嶺》不僅有宏大的戰爭場面,更有無法割捨的親情、浪漫忠貞的愛情和堅忍篤定的信念。

  影片改編自二戰上等兵軍醫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實經歷,講述了在1942年的太平洋戰場,軍醫戴斯蒙德·道斯(安德魯·加菲爾德飾)不願意攜帶武器上戰場,他因自己的和平理想遭受著其他戰士們的排擠。儘管如此,他仍堅守信仰及原則,孤身上陣,無懼槍林彈雨和兇殘日軍,誓死拯救即使一息尚存的戰友。數以百計的同胞在敵人的土地上傷亡慘重,當倖存戰友們都撤退的時候,他一人衝入槍林彈雨,不停地祈禱,乞求以自己的綿薄之力盡再救一人,最終,他以赤手空拳之力,拯救了75名戰友的生命。

  童年時期的戴斯蒙德·道斯,一次兄弟的打鬧,險些殺害了自己的哥哥,所以他對上帝十誡中不可殺人一誡印象深刻,再加上家庭環境的影響,使得他對殺戮有著本能的抗拒,“不殺”是他的信仰。影片中戴斯蒙德曾說過,自己拒絕持槍的根本原因來自於家庭,來自於他的父親;父親對他的打罵他都可以忍受,但他不能忍受的是父親對母親的暴力。

  戴斯蒙德的父親,一名退伍老兵,一個“傷痕累累”的人。戰爭給他留下了太多的痛苦和悲傷,酗酒、暴力、邋遢是他的代名詞,導致自己的兒子,一個頑固的——將他在心中“殺死”。但是他對家人的愛卻是那麼的自然而然,他是一位父親,一位愛孩子的父親。

  戴斯蒙德與多蘿西

  與多蘿西的相愛是影片中最溫情的一段,呆呆的一見鍾情、刻骨銘心的相濡以沫,不離不棄,戰場的每一份思念,最後的白頭偕老,愛情之下更多的是信任。

  戰場的慘烈,鮮血淋漓,看著一名名戰友在自己面前倒下,對於心靈的衝擊無疑是巨大的,那種恐懼,那種無助之感深深的傳達到了熒幕之外,令觀者感同身受。

  炮火之下,生命的燈一盞一盞被熄滅,撫摸著手中的聖經,看著自己心愛之人的模樣,懷著對生命的敬畏,上戰場不是為了殺敵,而是為了救人;再多的誤解都改變不了他的信仰,傷亡慘重之時,他沒有選擇撤退,而是單槍匹馬返回了戰場,只是為了拯救生命;他不停的祈禱,不知疲憊的奔跑,不斷地躲避敵人的掃蕩,多次的命懸一線,可是他沒有放棄,堅持著自己的信仰,一次次的向上帝祈求讓自己再多救一個......

  信仰的堅持最終戰勝了敵人,也讓戴斯蒙德的戰友們有了信仰,有了堅持的力量,有了奮勇殺敵的勇敢的心,才有了鋼鋸嶺的最後一次衝擊,才擁有了最終的勝利。在安息日上戰場,為了救自己的戰友而撿起了槍,這對於戴斯蒙德來說也是一種成長,這並不違揹他的信仰。

  信仰這個東西,不只只是宗教那麼簡單,它更多的是代表一種精神,信仰所催生出的是一種強大的力量,正是這種力量得到了上天的眷顧,才讓戴斯蒙德在孤身之力的情況下拯救了那麼多的生命,“不殺”是他的信仰,多蘿西是他的力量!

  我們不得不承認,有時候精神的力量遠遠比外在的任何力量強大的多!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