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神舟十三號發射的觀後感範文(精選6篇)

觀看神舟十三號發射的觀後感範文(精選6篇)

  神舟十三號,簡稱“神十三”,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射的第十三艘飛船,是中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第六次飛行,也是該階段最後一次飛行任務,按照計劃部署,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在軌駐留六個月。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觀看神舟十三號發射的觀後感範文(精選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觀看神舟十三號發射的觀後感1

  今天我們在班主任老師的組織下觀看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直播。隨著一聲“點火”的命令,一簇桔紅色的火焰爆發出強大的動力,瞬間推著載有三名宇航員的神舟十三號飛向太空。短短半小時,讓我深刻感受到國家的航天技術、火箭技術的進步與強大。

  作為學生,我們在學習上應該學習航天設計人員的謹慎與認真,火箭發射的成功也就是學習之後的成果。認真努力才是有效學習的方法;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觀看神舟十三號發射的觀後感2

  今天早上,老師讓我們看神舟十三號飛船的發射,我們每個同學都迫不及待的等待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來。

  激動人心的時刻終於來了,當神舟十三號發射的時候,我們都很擔心它不能送三位宇航員飛上太空與天宮一號連線,它點火時發出的火太大了,我心裡暗想它會不會引起火災呀?

  隨著神舟十三號成功飛上藍天,我心中的疑團也一點一點的消退了,心中的大石頭也終於落地了。接著火箭上的兩個小火箭落了下來,緊接著是外殼和一個副的推進器也落了下來,終於所有不必要的東西都落了下來,太陽能板也伸了出去,神舟十三號終於進入了預定的軌道,神舟十三號發射成功了!所有的同學都在歡呼,因為這是中國對宇宙探索邁出的新一步,是中國對宇宙奧秘探索的又一個起點。

  此時此刻,我又有了一個新的理想——當一名優秀的宇航員!

  觀看神舟十三號發射的觀後感3

  從神舟五號到神舟十三號,從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中國人奔赴星辰大海的步伐從未停止。

  半個多世紀前,一曲《東方紅》響徹寰宇。現如今,鮮豔的中國紅閃耀太空。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航天夢”早已匯入偉大的.“中國夢”,成為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中的驚鴻之筆。

  “嫦娥”奔月、“北斗”指路,“天問”問天、“天宮”覽勝,“玉兔”探月、“祝融”探火、“羲和”探日……一個個飽含中華民族深厚文化底蘊與文化傳承的任務,一次次展示著中國航天勇攀科技高峰的探索成就,展現了偉大的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

  九霄逐夢再問天,闊步強國新徵程。中華民族對無垠宇宙的探索,永無止境。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航天征途上每一步創新和突破的背後,都離不開一代代航天人的艱苦奮鬥、不懈拼搏、自主創新,成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共同記憶。

  又是一載金秋十月,又是一度家國夢圓。這次太空之旅,不僅能重新整理中國人在太空駐留時間的紀錄,進一步開展更多的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產出高水平科學成果,我們更能和他們一起體驗在太空過春節……科學探索再次與航天夢想在太空奏響協奏曲。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正如女航天員王亞平在出徵前所說,只要敢於有夢、勇於追夢,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夢想飛船,就一定能夠迎來自己夢想的發射時刻,飛向屬於你的浩瀚星空!

  觀看神舟十三號發射的觀後感4

  這是一個偉大的時刻。神舟十三號載譽出征,由中國航天員組成飛行乘組逐夢蒼穹,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科技興國,航天築夢,寄託了億萬中國人民的熱切期盼,承載了中華民族富強繁榮的壯麗追求。神舟飛船揚帆再啟航、刺破蒼穹,彰顯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永攀高峰、開拓創新、拼搏進取的精神品格。

  航天夢,照亮中國科技興國路。全球關注,舉世仰望;星空璀璨,神舟閃耀。科技引領,神舟飛行,中國航天精神正是攻堅克難、創新創造、不求安逸、艱苦卓絕的精神寫照,照亮了中國科技興國路。2003年,我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船飛向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魂牽夢繞的數千年飛天夢想。今天,神舟十三號載人航天飛船乘載三名航天員進入空間站開展為期三個月的工作,驗證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功能效能,驗證航天員長期駐留保障技術,驗證航天員與機械臂共同完成出艙活動及艙外操作的能力,檢驗東風著陸場的搜尋回收能力等多項科學研究成果。神舟十三號必將圓滿完成所有的既定目標和重大任務,在浩瀚無邊的星空激揚中華民族的夢想,高擎起光彩奪目的五星紅旗,彰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追求理想的血脈基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奏響宇宙強音。

  復興夢,照亮中國全面振興路。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開好新局、走穩征程,以神舟出征為象徵和指引,中華民族必將能夠開創更加輝煌的未來。航天精神同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匯聚起中華民族精神譜系,激勵著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建功立業、接續奮鬥、矢志不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也將在我們的努力下一步步成為現實,成為彪炳史冊的千古奇蹟。

  中國夢,照亮中國繁榮富強路。中國夢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偉大夢想。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實現祖國統一,推動建設和諧世界,構成了中國夢的總體輪廓。實現中國夢,人民充分享有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的權利,更加富足、平等、愉快、自由、安全。人民嚮往中國夢,中國夢是14億中國人的共同理想信念,是夢寐以求的幸福夢,是凝聚全民族全社會、凝聚全體中華兒女至高無上的旗幟。全國各族人民心中有夢、腳下有路,腳踏實地、埋頭苦幹,就能夠用14億人的智慧和力量彙集起強大的磅礴力量。全體共產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都要堅定理想信念,弘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帶領人民為實現中國夢而奮鬥。

  “偉大事業都基於創新”“偉大事業都成於實幹”。中華民族對宇宙由來已久的嚮往,終將在星空寫下無可替代的精彩一筆。這是一次偉大的出征,凝聚了億萬中華兒女航天強國的夢想,進一步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觀看神舟十三號發射的觀後感5

  偉大的事業孕育了偉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偉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頑強的意志和傑出的智慧,鑄就了載人航天精神。這就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精神。這些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

  生活上刻苦精神永遠美好。人生之路不可能是永遠平坦的。每個人,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和挫折。我們必須要在挫折和困難中奮起。這就需要有刻苦的精神,特別能戰鬥和特別能幹的精神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學習上刻苦精神永遠美好!

  團結就是力量,是治國之本,更是治校之本。試想,一個集體,如果內部不團結,還出現分歧的話,那這個集體會強大嗎?不止這樣,一些有圖搞破壞的人,在這個時候大力進攻,那損失更是不堪設想。

  科學與人文並舉。從小,這一句老話就不斷地在我們的耳邊迴響: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但是,真正落實到的,又有多少人呢?友人認為,只要學會做人和文化知識就可以了,不用在學什麼科學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對一個強大的國家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身為祖國的“花朵”的我們,不但要做到科學與人文並舉,還要做到規範與個性共存!

  艱苦的條件錘鍊了航天人特別能吃苦的精神。航天事業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廣大航天工作者為了早日實現飛天之夢,不辭勞苦,日曬雨淋,克服了無數的困難,付出巨大的犧牲。嚴酷的挑戰鑄就了航天人特別能戰鬥的精神,崇高的使命煥發了航天人特別能攻關的精神。我們青少年,更應該在學習上多下苦工,好好學習。在生活上、學習上,遇到困難和挫折,不要逃避,不要退縮,要知難而進,一往無前,敢於勝利。有的同學,在生活中遇到了一點點的挫折,就對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覺得世界上什麼都不是好的。於是,就自尋短見,恨離人世。要知道,這個世界是非常美好的,我們要珍惜生命,好好地享受這美麗的人生。就算它是不好的,那也是無可改變的事實。就像航天人員要在嚴峻的環境中訓練一樣,那嚴峻的環境已是無法改變的事實,那只有改變自己,去攻破這個難關。所以,我們不能因為一點點的挫折而放棄自己的使命,而是要在環境中、在艱苦中、在困難中成長,成就自己的人生和使命。學習上也是如此。學習靠的不是小聰明,而是刻苦。讀書要用功,持之以恆地刻苦學習、鑽研,這才是學習上刻苦精神永遠美好的表現。

  團結奮鬥培育了航天人奉獻的精神。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是航天規模宏大的系統工程。廣大航天工作者不論前方後方,不計名利得失,履行職責,堅守崗位,形成了強大合力。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大集體中,都為了一個共同目標——保護集體,就應該淡泊名利,不計較個人得失,甘於奉賢,團結一心,共創輝煌。“團結就是力量”,這是一股強大的力量,是一股催人前進的力量。有了這股力量,可以排除萬難,勇往向前,達到目標。大至世界全人類、國家,小至班集體、家庭,都要團結。

  科學是一個國家發展進步的重要象徵。身為21世紀青少年的我們,必須要學好科學,熱愛科學,使用科學。科學與人文都需要我們同時高高地舉起。一個規範的學生,更是祖國的需求,是未來成就大事的人。科學與人文並舉,規範與個性共存更是一句警惕學生的話語。

  觀看神舟十三號發射的觀後感6

  神舟十三號此次的“亮點”頗多:相比神舟十二號在太空駐留3個月,這次是半年,三位航天員將在太空過春節,地球上的我們將歷第一次收到來自太空的新春祝福;這是中國女航天員第一次進駐中國空間站,航天員王亞平也將會成為中國首位實施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此次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的方式,首次徑向停靠空間站;此次載人飛行任務將進行2~3次出艙活動等等。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三號,從2003年楊利偉作為中國首個進入太空的宇航員實現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到如今我國已經有12人去過太空,中國的航天事業正在闊步前進。空間站建造的宏大專案將分步驟有序完成,我們堅信它將在未來圓滿順利進行;關乎人類和平與進步的航天夢,會在一代代中國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中成為一個個現實,我們對此充滿信心。

  對中國人來說,在這份激動的背後,更多的是一份從容。幾十年的航天事業,其背後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我們親歷了自己國家的奮鬥歷程,我們也在日常生活的變化中感受到這個國家日新月異的進步。

  今後,我們還會見證神舟十四號、神舟十五號等的發射。每一次見證,都更加堅定了人民對國家、對未來的信心。日益雄厚的科技實力是不爭的事實,它是人民看得見、感受得到的變化,而非只是一種幻想。所以,這不只是一箇中國航天人代代接力、傳承夢想的故事,也是人民更有自信、國家更有實力、民族更有希望的故事。

  我們總是忍不住回顧過去,而越是回望歷史,越能理解當下。越回顧,就越珍視。我們會不斷回顧中國科技事業的每一個重要節點,在這些里程碑式的事件中尋找民族前行的動力。那些時刻,因為銘記成為永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