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十二怒漢》觀後感1000字

電影《十二怒漢》觀後感1000字

  《十二怒漢》以陪審團的視角讓每一個觀眾彷如都是成員之一,同時極度精湛的群戲把控,使繁多的角色未有一個淪為臉譜化的人物,每一個都是那麼鮮活立體,由此引人入勝對對社會制度,人性,思想的激辯,以超越了案件本身,考度的是對生命的尊崇。

  《十二怒漢》1000字

  開啟電影《十二怒漢》,這一次我的心很靜。這是一部黑白電影,場景很簡單,一個會議室裡,一張長方形的會議桌,一臺開不動的風扇,十二個男人,另加一個守門人,門被反鎖,天氣悶熱,窗外烏雲密佈,暴風雨即將來臨。

  十二個男人,從事不同的職業,有著不同的經歷,帶著不同的性格,懷著不同的理念,素不相識,從未謀面,在一個陰沉的下午,聚在一間屋子裡,在法律面前決定著一個18歲男孩的生與死。這在其中的十一個人心裡,本是一件非常非常簡單的事,證據鑿鑿,只要達成一致,這男孩有罪,便成了。然而8號評審員卻舉起了反對的手,你問他你認為這男孩無罪?他說不知道。這男孩有罪?他說不知道。但,他說,起碼我們不能這麼輕易地草率地讓一個人去死,因為這是一個生命,我們不是要證明這個孩子沒有殺人,我們只是無法確切地證明這個孩子殺了人。we need talk 。於是一個本該5分鐘就能解決的事情,硬是持續了近2個小時才搞定。然而這兩個小時裡,我們看到了什麼?我們感知到了什麼?我們該反省什麼?我們該學習什麼?答案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一樣的,那就是震撼,良心上的震撼。

  而我看過之後,感慨多多。首先我到了什麼叫做“劇情片”,這只是一部黑白電影,電影裡98%的場景就是那間會議室,沒有華麗輝煌的場面,沒有美麗動人的景觀,沒有年輕帥氣的偶像,甚至沒有一句多餘的廢話,只有12個穿著西裝襯衫、汗流浹背的男人,當一部傑出的電影只有這些的時候,那麼剩下的就是精湛的演技和深刻的臺詞了。沒有外部因素干擾,所有推動劇情發展的只是人物的性格,經歷和觀念上的衝突和矛盾。然而這麼一部低投資的電影,卻不會讓你感到乏味,其中的一記眼神,一種神態,一個動作,一番姿勢,一句話語,將12個人的性格、觀點展現得淋漓盡致,讓人不自覺地融入其中,欲罷不能,既希望儘快看到結局,又想慢慢觀賞、細細品味。

  其次我感受到了美國的明主,每個人都充分享有發言的權利,而且捍衛自己的這種權利,這完完全全讓我體會了盧梭那句“我不贊同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另外這12個人每個人都是都是獨立的,獨特的,我說的這點是因為他們這所謂的會議不像我們平時所看到的在桌邊正襟危坐,拘謹畏縮,他們在這裡享有自由,沒有呆板的規矩約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沒有威脅或者屈服,有的只是被說服,被自己內心對“證據”的質疑說服,被自己的良心說服。

  當一切都結束了,雨過天晴,評審團們陸陸續續地走出了法院的大門,他們當中的一個對生命敬重,追求事實,博學穩重的建築師和一位睿智的老人互報姓名,握手告別,然後分別融入到了來來往往的人群中,他們也只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然而當明主和自由如此地深入到了每個普通老百姓的心中,那麼這個國家,這個名族,該是多麼的可怕,多麼的強大!!

  《十二怒漢》觀後感1000

  55歲的洛杉磯黑人公民格林含冤入獄25年,前幾天被無罪釋放。1983年有證人指證格林殺害一名婦女,因此被判終生監禁。不久前這個證人承認,當時他受到毒品的影響,並在警方的“協助”下指認了格林為涉案人。老態龍鍾的格林出獄時對人們說,他相信司法是公正的。(對這個故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翻翻3月22號《參考訊息》第六版。)

  司法公正,這麼神聖的一個詞,此刻聽起來更像是一種反諷。25年的含冤因為一個證人的轉念得到洗刷,真不知是所謂司法的勝利,還是悲哀。開這麼個頭是因為最近看了老版的《十二怒漢》,相信看過的朋友基本都會和我一樣,對於美國司法的陪審團制度會稍微有點認識,在慶幸這十二個怒漢紛紛回心轉意的同時,也會為那個無辜的大眼睛少年捏一把汗。

  從表面上看,《十二怒漢》似乎是在表明美國司法尤其是陪審團制度的公正和偉大,但透過一個光明無比的結局,我們似乎也看到了影片對於這一制度的深深質疑。這種質疑遠比一個“逆轉勝”的感人故事更震撼人心,我相信這也是這部電影能夠名垂影史的真正原因。

  二

  法律問題就不多說了,因為基本上我也是個法盲。透過《十二怒漢》,尤其是亨利·方達,那種根植於人性當中的懷疑精神其實比法律和道德更有說服力。看這十二個人的態度——完全不同的性情和經歷——能在最後全都扭轉過來,情節的排程固然精彩,但那只是技術性的,人性深處的較真才是關鍵。

  何為較真,我想在這裡應該指對於真理(真實)的義無反顧的`訴求。因為我相信這十二個性格迥異的怒漢中沒有純粹的壞人,道德這個東西在此時很不靠譜,因為它引起的情緒反應只能將那個少年置於死地。

  三

  說了半天我相信喜歡這個電影的朋友最喜歡的還是它的故事。能把故事講好的電影是很難得的,尤其是這麼一部靠對話支撐的電影。這裡涉及的其實是一種趣味,比如故事的演進。通過幾次對案件新疑點的提出,以及不同模式的內部投票,讓觀眾產生了一種層層解碼的觀影快感。說實話這種模式並不新鮮,貌似怒漢們在破案,其實案件進入這個層面,似乎不可能留給他們這麼多疑點,但這招對於觀眾卻屢試不爽,人們也情願相信辦案人員都是傻瓜。

  比較過癮的還有對話,絕對是暗藏機鋒,相信英語好的朋友應該更有此感受。比如那個架著眼鏡的階級論者辯說這種貧民窟的孩子必然犯罪,因為他們連英語都說不好,然後旁邊出身貧民窟的一位怒漢馬上指出了他的語法錯誤。類似的精彩橋段有很多,尤其是那個受了自己兒子傷害、最後一個改悔的怒漢,總是讓情節配合他的語言,自己打自己的嘴。這種好玩的設計把我們也看得不亦樂乎。

  四

  有人說這個電影最成功的地方是把十二怒漢的性格都塑造得很成功,這個觀點我相信大多數觀眾都會認可。十二種性格沒有雷同,每一個都十分出彩,這種集體表演所達到的高度讓很多影片難望項背。我想這也是天作之合,在一個封閉的空間裡,從1比11開始,逐漸轉變每一個人的態度,直到0比12,本身就具備了絕佳的戲劇效果。

  如果非要在其中找到一個性格弱勢的話,肯定是亨利·方達,這倒不是說方達演的不好,而是作為影片的第一主演,他是唯一堅持己見,沒有轉變的角色。作為影片的製片人,我相信將自己的身家都投入其中的方達未必不知道這個人物的弱勢,但看慣方達做英雄的觀眾卻不會答應花錢看有缺點的偶像。結尾處,電影還“畫蛇添足”地給了方達一個角色名字,擺明了是衝著當年的奧斯卡使勁,結果也只能是未遂。呵呵,當然這只是我的臆測。

  五

  胡亂說了法律、人性、故事、人物,該說說電影本身了。這部影片是導演西德尼·呂美特的處女作,而此時製片人兼男主角方達已是大明星,所以我估計方達在片場的影響力不比導演小。西德尼出身電視導演,而這出戏也是複製自當時的熱門電視劇。讓一個電視導演去指導更適合電視劇形式的電影,這是棋高一招的地方。

  說影片是幕室內劇一點也不為過,其他場景的戲幾乎可以忽略。但恰恰是在這樣一個有限的空間裡,西德尼透過運鏡、光線、佈景的變化輾轉騰挪,把個室內劇拍得活靈活現,毫不沉悶。為了表現悶熱的天氣和開始時局面的壓迫感,攝影多取俯視視角,隨著角色立場的轉變,鏡頭開始靈活起來,或平視或仰視,以契合局面的變化。對待特殊人物的特殊視角也很有意思,比如那個最老的怒漢,鏡頭時常給出大特寫,用以表明他的弱勢和倔強;而大家紛紛離席以示對那個熱感冒患者的喋喋不休表示不滿時,廣角鏡頭最大限度地涵蓋了所有人,把那種厭煩的情緒拉到了極致。

  類似這些精彩的地方還有很多,就不多舉證了,但它們都證明了電影卓越的戲劇表現力,比較裝的說法是,非常具有戲劇張力。何為戲劇張力我不懂,但我知道,一部電影如果只是把觀眾的情緒完全調動起來,或者只是讓人看完之後有這樣那樣的所思,都未必是一部張力十足的好戲,這也是為啥很多所謂大師的經典失於沉悶,很多催淚肥皂劇讓人嘆氣的原因。而這部《十二怒漢》則使出十八般武藝,完美地融合了觀眾對於情感與思考的雙重訴求,看似彰顯又很隱蔽,看似瀰漫又很明朗,我想這也許就是張力的境界了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