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教育電影《地球上的星星》觀後感(精選20篇)

有關教育電影《地球上的星星》觀後感(精選20篇)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有關教育電影《地球上的星星》觀後感精選範文推薦(精選2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育電影《地球上的星星》觀後感 篇1

  電影講述的是主人公“伊夏”是一個可愛、天真、活潑的8歲小男孩成長的故事。他喜歡在自我小小世界裡到處遨遊,因為那個世界裡開滿了鮮花和蝴蝶。在他眼裡,一切都是新奇神秘的。他喜歡各種顏色,喜歡魚兒,小狗,還有風箏,儘管這些都是再平常可是的東西。他會把世界上的色彩經過他的想象,繪畫成他喜歡的樣貌。正是因為伊夏對世界的好奇使他闖下不少禍。

  於是,為了教育好伊夏,父母將他送到嚴肅封閉的學校,這一天翻地覆的環境變化讓伊夏頓時感到無助與彷徨……

  一天,學校來了一位美術教師,尼克。他進取樂觀的態度感染了孩子們。孩子們都很喜歡他,並且很快從中找到了歡樂,唯獨伊夏還是悶悶不樂,這使得尼克教師注意到了這個小男孩,開始關注他。尼克教師用自身經歷,耐心的幫忙和關心著伊夏,最終,在尼克教師為他舉辦的繪畫大賽裡,他克服自我的內心,找回了歡樂。

  電影結束,我感動極了。電影中伊夏的父母就是我們父母的真實寫照,他們在我們身上的付出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感觸極其深刻的一幕幕是,當伊夏的媽媽翻動他的畫冊構成一部動畫片的時候,當他在操場上自由自在歡樂奔跑的時候……而伊夏也是因尼克教師的出現才改變了不會被普遍教育抹殺孩子才有的天性,反而變得人見人愛。

  作為一名中學生,我想我們的家長和教育從業者該反省一下他們的教育制度了,不能為了教育而教育。不然教育出來的不是沒有思想的機器人,就是編寫好程式的機器人!這不僅僅是一部十分趣味的電影,還是一部能夠告訴你教育真諦的電影!這樣的電影才是同文學、音樂以及美術並存的藝術鉅作!

  電影的出現用來教育人,鼓舞人,讓人們擺脫悲傷,重振期望,這才是電影所能給予觀眾的正能量!

  教育電影《地球上的星星》觀後感 篇2

  《地球上的星星》講的是有聯絡障礙的主人公伊夏在被欺負和成績不好的情況下來到了寄宿學校。但因主人公有障礙,什麼課都學不好,慢慢地變得不說話。最後,尼克老師用各種辦法挽救了伊夏。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不能強迫別人做一件他不會做的事情,否則會讓他慢慢地消亡。

  媽媽:2小時40分鐘的片場,分了2天看完。從伊夏的身上總是感覺有點開開的影子在。經常神遊四海、早上在衛生間過了半天還在發呆、要催促著吃飯穿衣整理書包、不會繫鞋帶、寫字經常會多一筆或少一筆、寫字龍飛鳳舞、對於不愛聽的東西經常聽不見、處於興奮狀態時會不顧及安全;內心善良、樂觀、罰站的時候還能尋求快樂……。

  但我相信開開跟伊夏一樣也有天賦,喜歡數字。面前一本故事書和一本希望杯習題集,開開會選擇後者,並津津有味地看題目做題目享受解題的樂趣。

  約克老師有著與伊夏相似的童年,與眾不同並不被認可。也許,因為懂得所以慈悲,約克老師好比是伊夏的太陽,指引著伊夏這顆偏離軌道的星星返回他自己的軌道。也許,許多成功之前必定會經歷磨難,任何的磨難當你跨過去之後回頭看,才會發現那也是種財富。

  或許開開有天也會經歷苦難、經歷低谷、經歷種種挫折,那個時候,不要害怕。你的約克老師就會在那兒指引著你。如果你的約克老師來晚了,那也要懂得自己給自己陽光。每個人都是地球上的星星,都會有自己的光芒。

  伊夏最終學會了閱讀,字也越寫越漂亮,繪畫的才能也發揮得淋漓盡致。相信開開透過自己的努力,也會一天比一天進步、一天比一天自律,發揮自己的特長獲得成功。加油!

  教育電影《地球上的星星》觀後感 篇3

  這週五我們在心理課上看了一部電影,名叫《地球上的星星》。 《地球上的星星》這部電影的男主角是八歲的小男孩伊桑,一個充滿了奇思妙想的男孩。在他眼睛裡,世界神秘可愛、充滿色彩,他喜歡天空、白雲、飛鳥、河流、小魚,甚至可以津津有味地注視小水坑,欣賞它被人踩出的水紋和倒影。伊桑的哥哥尤汗顯然和他是兩個極端,尤汗成績優異,在成人以家庭作業、分數、整潔為標準的世界裡尤汗無疑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老師眼中的好學生。 伊桑常常上課搗亂,然後他的家長被叫去學校,被老師一頓批。但他自己卻一點也不害臊。最後,他竟然逃學!還謊編請假條,讓哥哥尤汗來寫。成功後,又一個人在街上閒逛。最後被爸爸發現了,罵了一頓,直接把伊桑送進了技術學校。他剛剛進去,十分害怕,還好有班裡成績最好的一個朋友和他一起玩。後來,來了一位代課老師,這位老師出場是十分怪異。穿著一身小丑的服裝,吹著我們中國傳統的笛,出場了。他十分可愛、善良、頑皮。伊桑在他的開導下,漸漸變好,學習成績也慢慢跟了上去。後來又展開了一次“畫畫比賽”。老師和伊桑的畫不相上下,但最後還是伊桑的畫,贏得了冠軍!開家長會的一天,伊桑的父母以為又要挨批了,結果迎來的是老師們對伊桑的讚揚。當場伊桑父母高興不已。 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這樣幸運的遇上伯樂的。我只是希望透過這個電影,讓社會和更多的家庭知道,該如何去愛我們的孩子。孩子們如同地球上的星星,他們需要愛,更需要自由,陽光,有了這些才有能力去贏得殘酷的競爭和挑戰。讓我們放開對孩子的束縛,讓他們更好的去享受生活,成為閃著光芒的星星。

  教育電影《地球上的星星》觀後感 篇4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愛,尤其是爸爸媽媽的愛。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外來務工人員每年呈上升趨勢,留守兒童也隨之增多。長年和父母分隔異地,讓這些孩子們感受到的父愛母愛少的可憐。不是說他們的父母不愛他們,而是他們迫切的需要愛。當然,除了留守兒童,許許多多的孩子也缺少爸爸媽媽的愛,原因有很多:社會原因、家庭原因、經濟原因……我們有這麼多的孩子如此迫切的需要愛,作為老師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我曾經拜訪過一位經驗豐富的班主任老師宋老師,她把她和她學生的故事告訴了我,讓我思考頗多。那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小林),媽媽忙於為生計奔波,他和奶奶住在一起。剛開學的那段時間,回到家裡從來不去做作業,奶奶只負責做飯洗衣,媽媽很晚才回來。對於這樣的孩子怎麼辦?宋老師告訴我,當她瞭解到孩子的具體情況之後,第一週,當她下班回到家,六點鐘打電話小林,她說:“小林,飯吃過了嗎?作業寫好了嗎?”小林第一次接到宋老師的電話也很高興,他說:“吃過了,但是作業沒做好。”說到最後明顯聲音變小了。宋老師接著說:“那老師不打擾你認真寫作業了,再見。”到了七點半的時候,宋老師又給小林打電話:“小林,作業做得怎麼樣啊?有沒有不會的啊?”小林說:“剛才在看動畫片,還沒寫。”說到最後聲音越來越小。“那你接著寫作業吧,記得早點睡覺啊!”就這樣,宋老師每天給小林打兩個電話,持續了一週。到第二週的時候,小林已經能自己回到家主動的完成作業了,慢慢的電話數量從兩個變成了一個。只要最後提醒小林整理書包時別忘了一些作業和學習工具等。小林的進步非常明顯,在課堂上開始舉手發言了,有什麼心事都會和宋老師說。我想,宋老師在小林心中已經不止是一個老師,更像是一個媽媽。師生在心與心的互動中彼此走近,開啟心房。

  很多老師會認為如果孩子的爸爸媽媽都不去管他,作為老師再怎麼去做也改變不了什麼。其實作為教師的我們,能夠給予學生的其實很多,教師清晨給學生上學路上的一個微微笑意,可以使得孩子們對新的一天的學習充滿希望;教師在晨讀課上的激情領讀,可以帶領孩子們更加激情的誦讀,為一天的學習奠下基礎;教師在課堂上的有意識又不露聲色地對調皮孩子的提醒,可以使得孩子感受到老師的關注,進而自覺地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糾正;教師在課間和孩子們的親近交流,俯下身和孩子談談心裡話,或許孩子能夠真切地感受到教師給予的溫暖;教師在放學時間對孩子的聲聲告別,或許會讓孩子們體會到學校是一個溫馨大家庭。

  如果每一個孩子都是一顆顆小星星,那我們教師就應該是使得孩子得以發光發亮太陽,就讓我們身上閃射出那一簇簇光芒,照亮孩子的心靈!

  教育電影《地球上的星星》觀後感 篇5

  《地球上的星星》的小主人公伊夏是一個八歲的小男孩,他的世界充滿與別人並不以為然的驚奇:色彩、魚兒、小狗和風箏;甚至是別人隨意踩出的水紋和倒影。這些對於成人的世界並不重要,大人們只對孩子的分數,家庭作業和名次更感興趣。而伊夏在學校,總顯得那麼格格不入。因為這次他惹出的麻煩已經超出父母的承受範圍,他被送到了一家寄宿學校理解“教育指導”。在新學校,一切並沒有什麼不一樣,甚至愈來愈壞,伊夏必須承受與親人分離的創傷。

  一天,一位新的美術教師,尼克,突如其來,用他樂觀和自由的教學風格感染著每一個學生,他讓學生自我去思考,去想象,學生們都對這個趣味的教師的到來感到興奮,唯獨伊夏沒有。尼克教師很快發現伊夏並不歡樂,然後他開始尋找原因。尼克教師發現伊夏最主要的問題是不能夠拼寫和閱讀,即患有閱讀障礙症。尼克教師對伊夏採取了一系列的特殊輔導,從而最終幫忙伊夏找回了自我和歡樂。

  伊夏的爸爸雖然不懂教育,但他也是擔心兒子的。他之所以給伊夏施加壓力是因為伊夏今日的不努力,今後會遭到社會的淘汰。我覺得伊夏的父母應當靜下心來,多從孩子的角度去體會,去感受。他們應當像尼克教師一樣,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等待。用耐心,愛心去接納和包容伊夏,至少他需要健康和歡樂。

  尼克教師組織的學校繪畫比賽中,伊夏的畫勝過尼克教師,最終成為學校年鑑的封面。伊夏簡直不敢相信著巨大的成功與萬分的喜悅,流著淚撲進了尼克教師的懷裡。這之後,伊夏各方面成績都明顯提高,令伊夏的父母很是吃驚。伊夏也享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歡樂,他的臉上綻放出幸福歡樂的笑容。

  伊夏的成功更是尼克教師的成功。正是尼克的智慧發現了伊夏的特點從而實施針對教育,才發掘了伊夏的天性,很好的發揮了他的特長。雖然父母不能讓自我的孩子成為一個很聰明的天才。但父母們能夠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懷與愛,讓他們健康,歡樂的學習與成長。

  教育電影《地球上的星星》觀後感 篇6

  電影《地球上的星星》,英文名Every child is special講述了一個關於兒童差異性的故事。內容過度煽情不講,教育問題並非單純靠一位老師的熱情就能得到徹底改變,這是我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最大的感想。然而電影還是給了我許多感動與激勵。

  小男孩伊夏有閱讀障礙症,然而在這個講究統一講究規矩的校園內,老師們在他的本子上打紅叉,讓他站到教室外,對他批評和責罵,他成了一個調皮搗蛋的壞孩子,甚至被家長強行帶去了寄宿學校進行“改變”。他們可以給他安上“懶惰”“作怪”的毛病,卻不願承認孩子身上與其它人不同的方面。

  原因是什麼?原因是我們害怕差異,我們對差異沒有正視的勇氣與引導的耐性,差異便宣告了規矩的被破壞。以前看過一篇文章,叫做《當學大雁,別做海鷗》,如果在海鷗的腳上繫上一根紅絲帶就等於為這隻海鷗宣判了死刑。在教育上,海鷗行為其實並不少見。許多小學中學的班上,一些老師會將那些成績差的學生安排在最前排一個人坐,久而久之,某些學生便產生了一種我就是差生,我就是可以無所顧忌任意搗蛋的心理。差異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反而往反面發展。

  電影裡伊夏進了寄宿學校,在英語、數學課堂上被批評,在美術課堂上被打手心,伊夏因為他的差異導致了學習上的滯後,卻得不到老師與家長適當的耐心的鼓勵和指導,他越來越消沉,放棄了畫圖,也丟失了快樂(影片裡,我覺得最令人感動的場景就是伊夏逃課走上街頭,就像電影插曲裡唱的“這個只有短暫幾天的童年永遠不會再回來了,所以我的朋友啊別辜負了它”)。

  直到美術老師尼克的出現。尼克老師的引導其實並不複雜,他只是多了份耐心與關愛,多了讓學生們自由思考自由發揮的鼓勵和寬容。他說:我們中間一直都有那樣的人他們可以用不同的思維看世界,因為他們眼中的世界是另外一個樣子他們的想法不一樣,而且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他們他們被反對,但是他們中間出現了最後的贏家於是驚豔了世界。

  差異並不可怕,有時候它甚至成就了天才。每個小孩都是不一樣的,光芒各異的星星才匯成了美麗的星空。

  教育電影《地球上的星星》觀後感 篇7

  《地球上的星星》這是一部反應孩子內心世界的影片,影片一開始我猜測到的主題是:給予孩子足夠的發展空間將會讓他們認識到自律、擔當和責任的重要性!

  但影片到了片中,發現小伊夏到了私立學校後不但沒有進步反而因父母對自己的放棄越發的自閉,甚至不能在班級中參與其中。此時影片深深的吸引了我……

  直到尼克老師的出現,我猜到了影片的.結局。

  我是一名大學老師,從選擇了教育開始便懂得: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有多重要!

  其實,現實的家庭教育中也一定是家長和孩子心靈上的溝通,作為家長一定要看到孩子真實的內心世界,且能夠給予及時的正確疏導。

  教育孩子是一項大工程,如果想要成為精品之作,過程中不但不能偷工減料而且要精雕細琢注入靈魂,在這裡也就是家長與孩子之間心心的交流,不僅要用心,且要更有耐心。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一面,且都有自己的獨立思想。作為家長首先應該尊重孩子,讓孩子把我們當作朋友,在平等的基礎上願意跟我們傾訴,願意跟我們表達。同樣,我們也願意花時間去傾聽、去接受、去分析,像朋友一樣具備同理心的給予鼓勵給予一定程度上的認可,以及正缺的疏導。這樣孩子才會更容易接受問題,接受我們。

  《地球上的星星》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除了疼愛擔憂和責備恰恰缺少了用心和耐心,以至於讀不懂孩子真實的內心需求,認不清孩子的“缺陷”和優勢。影片的結局是完美的,小伊夏是幸運的,遇上了走心的尼克老師,但現實生活中老師要同時面對四五十個學生,要求老師面面俱到,那不現實。

  故在教育孩子面前應分工明確:精雕細琢家長來做,結構框架和質量老師來把關。

  教育電影《地球上的星星》觀後感 篇8

  誰的成長,不曾留下幾道傷痕!每個人的成長史中都會有一些創傷事件,在一次學習中聽到這樣的一個理念知識點:每一個人的職業選擇,都是受到自己家族系統動力的需求,例如:一個家庭裡總是為公平、正義這件事情受困,在這個家庭裡的後代裡一定會產生一個律師。這部電影最初的一個憂鬱的眼神,把我帶到了另外一部電影中——《嗝嗝老師》。

  《嗝嗝老師》這部電影也是一部印度片,嗝嗝老師天生帶有一種神經性的疾病,不受控制的發出咯咯的聲音,從小到大得不到來自爸爸的肯定,她的夢想就是要做一位出色的教師,這一夢想成為笑柄,被周圍的人嘲笑著。在無數次面試碰壁中,也不曾放棄自己的夢想。一切都是使然,一所學校特殊班級,成為一個學校的難題,沒有人願意帶領這個班級,無奈之舉下,校長請嗝嗝老師擔任了這個班級的老師。於是成就了一個老師的夢想,與其說成就了老師,不如準確的說成就了一群人的夢想和改寫了一個名子額外你=對什麼是教育這件事情的認知。

  透過一個眼神,讓我們看到了另外一個自己;透過一個孩子的行為,看到了曾經的自己或者理想中的自己;透過去幫助一個孩子的成長,不斷的去滋養自己內在的小孩。這是教育者最偉大之處,不經歷自我療愈與成長的教師,是沒有辦法去發現、去看見一個孩子表象下的生命真相。很隨喜今年我們峽小提出了一個“學科心理學”的全新理念。學科心理學以我的理解就是,用科學的的視角去看待一個孩子的學習能力,和這部電影裡的理念不謀而合。學習能力的概念,南希博士曾經提出過,並幫助了一大批的孩子從中獲益。這一理念的提出,讓許多從事教育的工作者,改變了自己以往的經驗。南希博士並不是教育工作者,而是一位心理學家,他和他的合作伙伴,從孩子的心理、腦部發育的特點,成長的環境入手,提出了“學習積木”的理念。學習積木簡而言之就是一個孩子的學習能力,傳統的教育者,只是單一的去解決一個孩子單科的學習成績,認為一個孩子學習成績出現問題,不是不夠努力,就是這個孩子的天生資質不夠。南希博士提出一個孩子的學習能力包含了十塊積木,四塊基礎的積木,六塊思維能力積木,一塊高層策劃統籌積木。這十塊積木獨立運作確密不可分,一塊積木運作不良,就會出現孩子的學習能力障礙。

  讓我們再一次回到電影中的一個故事情節中,老師去家訪,父母帶著一臉的無奈和‘無知’,這份無知裡充滿了擔心與愛。從來沒有去思考過,孩子出現了認讀障礙,和孩子的大腦組織以及和孩子的自身感官的不協調有關。從來沒有想過,孩子只是有一個人讀障礙,卻看到這個孩子其他方面的才華出眾。我想這不是一個家庭的認知,是整個教育界都存在這樣的認知偏差。藉由一部電影引發了自己的幾點反思:1、學習積木在學校中的運用;2、校園課間操與社團的成立,是否可以有效做到特殊孩子的解決應對措施方案。3、家庭教育的全面性,不僅僅只是愛與接納,還有成長的規律以及特殊孩子的特殊解決辦法。

  感謝遇見,在每一次遇到中,都能照見自己的那顆完美的靈魂!在召見中,不斷的去發現自己,成長自己,成就自己,讓自己不愧教師這份職業。

  教育電影《地球上的星星》觀後感 篇9

  這世界上的天才都是光芒的碎片散落在人間,伊夏就是那麼一顆。影片開頭演繹出了一個問題小孩的樣子,考試不及格、翹課、打架、最好的玩伴反而是一隻叫大黃的狗。在所有普通人眼裡這妥當當就是一熊孩子吧,但是如果我們透過伊夏的眼睛來看這個世界呢?

  水瓶裡能裝下什麼?兩隻小蝌蚪?是無盡的想象。影片用動畫的形式把伊夏的想象畫了下來,滿座同學無一不驚歎。用我們定固的思維去看這件事的確是完全不能理解的,我們只會說:河水髒不能放進水杯裡!為什麼考試永遠不及格?所有人都在否定他:你怎麼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真笨吶。你的字都跟跳舞一樣。沒有人知道在他眼裡字就是在跳舞。

  這部電影我想不只是教我們怎麼成為一個好老師,更是教會我們多站在他人的視角思考問題,阿米爾汗主演的老師,他會思考是因為什麼導致伊夏成績不及格,會鼓勵會幫助會引導,這更像古時候的高山流水。

  一位優秀的老師,是會蹲下來與孩子交流的。我每次看到影片中老師蹲下來問伊夏,我都會很感動,很多時候老師只會告訴你幾個忠告,但不知道其實有時候只需要感同身受。

  星星本身是不會發光的,只有人發現它,照亮它。

  教育電影《地球上的星星》觀後感 篇10

  暑期集團幹部大會說要播放《地球上的星星》,當時一聽就知道一定是印度電影,果不其然,真是一部感人、發人深省的影片。面對那些特殊孩子,影片中美術老師做了一件偉大的事情,拯救了一個孩子,拯救了一所學校。我始終在想,如果我面對這樣的孩子,該如何處理。作為老師,即便是知道耐心的重要,即便是知道一個好老師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幫助,但現實就是這樣:你很難找到幫助他的辦法,就像我每天都在教室裡遇到的情況一樣。影片中的美術老師是一名非常專業的老師,懂兒童、懂心理、懂教育,只有每位教師研究兒童,才能在面對影片中的孩子時,因材施教。

  電影的前半段,我想,看電影的人裡一定會有很多感嘆於伊桑內心的挫折:所有的字母都在跳舞,聽不懂“把課本翻到第幾頁第幾行”這樣簡單的指令,要把不及格的試卷帶回家讓媽媽簽字,結果卻不留意地讓它成為了兩條小狗的玩具被撕得粉碎,為了逃避老師的咆哮和責罰而逃課……這些也讓我感到辛酸,但老師的角色更多的讓我感到無奈。伊桑的角色扮演得如此之好,以至於在伊桑的身上我看到了那麼多我熟悉的情景:奇怪的跑步姿勢、面對需要完成的任務漫無邊際的出神……還有無法控制的對集體紀律的破壞!這些情景多麼熟悉啊,伊桑的老師和爸爸覺的,這是伊桑的態度或者智力問題,除此以外還能是什麼原因呢?和這些老師不一樣,我知道這是孩子自身能力的問題,混亂的行為是因為他們無法有序地安排自己的行動,可是,即便有這樣的理解,作為老師的我依然會感到無奈:因為找不到有效的方式來治療和改變孩子的行為,老師和孩子都只能繼續痛苦著,繼續煎熬著。

  不得不承認,現行教育模式是為大多數孩子設計的。這表現在教學內容、教育方式與教課速度上。儘管由於全民普及教育與社會化的程度,家長必須將孩子送到學校,接受這種集體的教學方式,只是,對於那些在生理上存在著差異的孩子,這無疑是一場噩夢。因為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習有整體的、既定的步調,對於步調不適應者,沒有人願意等待你一個。停留在畫圖階段的伊桑,下一階段如同一個稍高的臺階,大家都能輕鬆地走上去,他卻不能夠。其實他只是差一點點,只是需要花費多一點時間。然而,大家已經走到了下一階段,沒有人發現他的停留,更沒有人能夠幫他一把。可惜的是,這個年紀的孩子,儘管思維能力尚未發展成熟,卻早已懂得自卑感羞愧感等種種感受。他不說出來,或者,連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與他人的差異,而是將其歸因於(如父母和老師的評價)自己的“不夠勤奮”。同學們早已漸行漸遠,他一個人被丟下,孤單地、卻還要佯裝與他們在一起的樣子。

  與生理上的差異相比,這樣的孤獨才是最可怕的。於是我們看到,那個曾經能看到絢爛多姿世界的男孩,漸漸地封閉了內心,消失了熱度,世界黯淡一片,再無色彩,再無光明,再無希望。一顆尚未完全綻放光輝的星星,似乎就要就此隕落。

  我一直認為,在孩子成長髮展的道路上,最重要的角色是父母。儘管學校與教師也十分重要,但是,由於主要的任務是一般知識的傳授和麵對集體學生的教學,學校與教師真的很難做到將每個孩子看做不同的人,真正的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為什麼他們沒能夠看到,或者沒能意識到,自己的孩子在學習方面與他人的存在生理上的差異而不是“不夠努力”;他在藝術上有著卓越天分與敏銳的觀察力而不是貪玩不務正業。為什麼作為孩子最親密的人,卻不能夠有最基本的理解;父母們習慣於關注每日的報紙,世界在發生什麼,卻不甚關心孩子的心靈。我想,也許他們中的很多人,根本都忽略的人生而不同這一事實,只是像大多數人教導孩子一樣教導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看作與大多數孩子一樣的孩子,這真是令人遺憾的。

  其實影片中的美術老師所做的事情並不複雜,不過是慢一些、耐心地、循序地教導;是小心地絕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又悄悄地製造種種機會,培養他的自信;是對失敗的理解、寬容與客觀歸因,是及時肯定每一個小小的進步,鼓勵繼續前進;是無條件的關注,關切與關愛……以上這些,本來也該是父母的職責,也是他們能夠做到的。我想,這一切,應該引起所有父母和將要成為父母的人的思考。

  教育電影《地球上的星星》觀後感 篇11

  暑假裡,我看了一部電影,名叫《地球上的星星》,是關於一個九歲的小男孩伊桑的故事。

  九歲的伊桑上三年級,大大的眼睛,長長的牙齒。他是有閱讀障礙的孩子,他的眼中,書上的字母都在游來游去,所以他的功課很差,每次考試都是不及格甚至零分,同學們都瞧不起他,老師經常讓他在教室門外罰站,他還有一個哥哥,名叫約翰,但他哥哥的成績很好,沒人會相信他是約翰的弟弟,他的父親也經常罵他、打他,只有媽媽愛他。

  伊桑最終被學校開除,送往寄宿學校,他很傷心,再也不和別人說話,把自己完全封鎖起來。一天,美術老師霍爾卡先生調走,換來了年輕教師尼庫巴。初次見面,同學們聽到了笛子的聲音,在歡快的笛聲中,小丑裝扮的老師出現在同學們的面前,第一節美術課和諧愉快的氣氛逐漸上升。聰明的老師很快發現伊桑的與眾不同,他是個有閱讀障礙症的孩子,尼庫巴老師最終決定家訪。他發現伊桑有繪畫天賦。尼庫巴蒐集了很多資料,有愛因斯坦、愛迪生等許多科學家、發明家,他們小的時候有共同的特點——都會有怪異的想法,怪異的行為,他們很特別,很另類。伊桑從中找到了共同點,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慢慢的他喜歡上了尼庫巴老師。尼庫巴又用大量的事實向校長說明伊桑是個很聰明的孩子,只不過有閱讀障礙,最終校長同意讓伊桑留下來,不再開除他,還同意讓尼庫巴老師為伊桑補課。在尼庫巴老師和伊桑的共同努力下,他的單詞寫的越來越好,成績也慢慢地跟了上去。後來學校舉行了一次繪畫比賽,老師和伊桑的畫不相上下,但最後還是伊桑的畫贏得了冠軍。開家長會的一天,伊桑的父母以為又要挨批了,結果迎來的是老師們對伊桑的讚揚,當場伊桑的父母高興不已。

  看完了這部電影,給我的感觸最大的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不可能有沒有缺點的人。不能為自己的優點而驕傲,也不能為自己的缺點而自卑,有優點了,就努力把優點做得更好,有缺點了,就努力把缺點改為優點,也不能氣餒,比如文中的愛迪生,他做燈泡時失敗了幾千次,但他沒有說氣餒不做了,他還在努力奮鬥,最後終於取得了勝利,給全人類帶來了光明。我要學習他這種堅持不懈、努力奮鬥的精神,我要好好學習,將來為國家做出一份貢獻。

  教育電影《地球上的星星》觀後感 篇12

  很開心參加了教育協會組織的這次的活動,看完這部電影,讓我對印度教育制度有了更多的認識,也產生了很多的感觸,由此及彼,我又聯想到了中國的教育制度以及自己一路走來的求學路。

  影片一開始塑造了一個調皮搗蛋的小學生,他異於常人。特別喜歡盯著某一事物引發大腦,三處奇異的東西,新奇古怪,讓觀眾不得不詫異老天竟會造出這麼偉大的物種?然而事情的發生都伴隨著兩面性,成績很差的他,時時苦惱著。它擁有不一樣的思維,對於教條式的思維模式無法像正常人一樣按規矩吸收,火上澆油的是父母的不理解,老師的批評、打擊,讓他的自信心一度下降。看著一個活蹦亂跳的小精靈,一步步走向自閉的深淵,不禁使我的心一顫。孩子本來就是愛幻想,擁有屬於自己的世界,可是生活卻總是要剝奪他天真的笑臉,讓他們走向自以為很正確的死板式課堂。開始我怨恨他的父母,何必要逼他幹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後來我才發現正是因為父母愛他,才對他如此“殘忍”。看著父母留下不忍心的淚水,我深深感覺到現實中人們的無奈。

  中國的教育制度何嘗不是如此呢?總會在孩子五彩斑斕的童年裡,大煞一筆,創造力被一步步抹殺,走上人們所謂的“正軌”。不由主的想到了自己,從小就帶著父母的希望,即使自己覺得很累,也會堅持不懈,用學習去麻痺自己。在13歲就被送往私立學校,獨自面對生活、學習上的困難,在此期間,哭過、痛過、怨恨過,可到了最後還是選擇屈服。為學習失去了很多本該得到的,比如:和家人團聚、與朋友玩耍、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因為只有這樣才覺得會讓自己的人生實現價值。與其說我們是教育制度下的犧牲品,不如說我們都錯誤的理解了教育的真正含義。

  在此,我只有一個願望,希望下一代的孩子會在快樂中學習,做他們最真實的自己,讓教育創造更多不一樣的偉人。

  教育電影《地球上的星星》觀後感 篇13

  又是一年開學季,大家懷著不同的心情從假期歸來,去年的這個時候大家坐在這個報告廳裡迎接新老師的場景還在眼前,不知不覺一年已經過去了。

  每年開學的時候集團都會給老師們放映一部電影,還記得上一次開學的時候是《悲傷逆流成河》,大家看完之後都很感到也深受啟發,我想集團安排的這樣一項活動不僅是以一種輕鬆的方式讓我們從中學到一些什麼,更重要的是改變我們的一些固有思維,更好的提升自己的工作。

  今年我們觀看的是一部印度電影地球上的星星,電影講述了一個八歲的男孩伊桑,他是一個充滿奇思妙想的孩子,但在老師都眼裡,他是個淘氣包,麻煩精,父母也認為他是任性淘氣,於是父母無奈之下,只好給他轉學,而在新學校裡,他在老師的不斷否定下,慢慢的變得安靜與自卑,而新來的藝術老師發現了他有閱讀障礙的問題,不斷鼓勵他並悉心教導,給他帶來了全新的生活。

  我不是第一次觀看這部電影,所以我並不好奇這是一部怎樣的電影,看之前就少了一些好奇和期待,但卻多了一些思考。莎士比亞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的,同一部影片每一次觀看都會有不同的收穫。第一次看的時候我還是一名在校的大學生,那時觀看的目的僅僅是因為它是我喜歡的印度演員阿米爾?汗的導演處女作。現在我已離開校園三年了,電影的很多細節以及觀後的感受也早已忘記,而我也由一名學生變為一名老師,今天再次觀看這部電影,讓我又從一個新的角度有所收穫。

  一、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說過:“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人與人也是這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人格,我們的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當他們表現出不一樣的時候,我們應該去理解他們,而不是一味的去批評責罵。正如電影裡的伊桑,他的表現在老師和父母的眼中就是頑劣,卻並不知道他的真實的內心世界是怎樣的,所以他只能變得越來越孤單。而學校的作用是為了讓孩子更好的發展,而不是把他們變成一樣的工廠,所以我們作為學校裡的老師更要改變自己的思維與偏見,去真正的瞭解學生,幫助學生。

  二、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正如電影的名字那樣,每個孩子都是地上的星星,他們都有自己熠熠閃光的地方,所以我們要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孩子,不要以世俗的眼光和我們固有的成見去以一個統一的標準去衡量他們,只有我們去發現每個孩子的閃光點,他們才會變得更加光彩照人。

  當然,要做到以上的兩點,在實際的生活中會有各種各樣的困難和阻礙,但正如電影中演的那樣,只要我們不放棄,相信一定會有收穫。

  教育電影《地球上的星星》觀後感 篇14

  作為一名未來的教育者,一提到《地球上的星星》這部電影,我的心就會隱隱作痛。

  故事講述的是一名八歲的小男孩伊夏他用自己的方式來享受生活。她喜歡畫畫,想象力豐富;他喜歡盯著水池裡的金魚觀看,探索未知;他喜歡下雨天踩小水坑,感受身體上滑落的雨滴……但一個循規蹈距,分數至上的學校,抹殺了伊夏的熱情,徹徹底底否定了他。伊夏被迫之下被送到寄宿學校,在那裡伊夏並沒有獲得重生,反而被罵“傻子”。他開始變得憂鬱,變得自閉,他不再喜歡畫畫了,尼克老師見到他的一言不發之後,開始翻看他的作業本,才知道伊夏有“閱讀障礙症”,尼克老師決定幫助伊夏,最後伊夏走出了內心的陰影。

  愛爾蘭詩人葉芝曾言:“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誠哉斯言!每一個孩子都是一顆星星,他們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因人而異,善施春風,尼克老師點燃了伊夏這顆星星,喚醒了伊夏心中的明亮的求知之火,這才是教育的本質。

  與尼克老師對立的是伊夏的父母。伊夏的父母在中國也是典型的存在,爸爸努力工作,支援孩子,媽媽全職家務,照顧孩子。看似溫暖,實則為“病態教育”。父母總渴望孩子一步登天,快速成才,在社會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像伊夏爸爸所說的“出息”。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心固然不錯,只是不應忘記,關愛孩子更至為重要。影片中伊夏的哥哥足球賽失敗讓他傷心,但讓他更難過的是父母的冷漠。其實愛很簡單,一個擁抱,一個吻,一個眼神足矣。

  影片中的鬱金香特殊學院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所學校裡的孩子雖然身體有殘缺,但是在尼克老師的關愛下,孩子們的臉上都綻放著笑容。拋開分數,關注孩子的內心,給予孩子愛的鼓勵,讓孩子們有一顆溫暖的心。這對於一名教育者來說,不也是一種莫大的成功嗎?

  在影片的最後,伊夏跑過去緊緊的擁抱著尼克老師。那一刻,我的淚水不自覺的流落下來,那滴淚水不僅僅是感動,更包含著我對尼克老師的尊重。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星星,讓我們用愛來讓每一顆星星發光發亮。

  教育電影《地球上的星星》觀後感 篇15

  下午欣賞印度電影《地球上的星星》,感覺不錯。尤其教師和已為人之父母的朋友不該錯過。為什麼呢?因為這是探索孩子內心世界的影片。 在心理學上,把有自閉症的孩子叫做星星的孩子。因為他們,你只能看得見,卻觸控不到真正的他們。就像星星一樣,遙不可及。

  《地球上的星星》講述一個小男孩,他有著讀寫障礙症,卻被認為弱智,因此差點崩潰,所幸被美術老師鼓勵,展現繪畫天賦,重拾自信。我看完這部電影,不由想起《放牛班的春天》,感覺兩部電影異曲同工,但《地球上的星星》相比《放牛班的春天》,鏡頭更加詩情畫意一點,主題更加開朗一些。

  小男孩伊桑的長像很突出。大門牙、瘦弱、眼睛大大的。在他眼睛裡,世界神秘可愛充滿色彩,他喜歡天空、白雲、飛鳥、河流、小魚,甚至可以津津有味地注視小水坑,欣賞它被人踩出的水紋和倒影。

  只是小男孩讀寫字母非常困難,每個字母在他看來,都會跳舞似的,男孩為了掩飾自己在讀寫上的無力感,擺出不聽話的姿態,結果被扣上懶惰、淘氣、弱智的帽子。事實,這一切真不是他的錯,可他還是被逐出教室,被逐出學校,不得不轉學。有學習障礙的孩子,在功利性教育中都是不幸的,都要經歷這樣的心路——叛逆,痛苦,麻木或墮落。但電影裡的男孩最後綻開自信又快樂的笑容,如同老師為他創作的肖像畫。顯然電影不想拍攝的過於陰暗悲觀,所以讓男孩遇上樂觀又高明的恩師——拉姆,使得故事抹上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散發出溫暖的理想主義光芒。

  但在現實裡,大部分孩子沒有這樣幸運,他們都是僵硬教育制度的犧牲品。老師逼著學生達到他的知識要求,家長逼著孩子承擔他們的野心。孩子的成長是不斷“適應”現有社會文化、制度、道德的過程,不是去創造未來世界。學校培養孩子的目標,就是要孩子長大之後,能和他人競爭時候脫穎而出。成人生活有著強烈的功利性目標,同時,他們又把這些功利性目標強加到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延續自己無法完成的夢想。這是教育嗎?不是,這是悲劇——孩子的夢想被摧毀。正因為這樣的世界觀,男孩的父親反問老師:”繪畫有用嗎?能幫助他和別人競爭嗎?”

  影片中的這個故事我覺得講的很好。“在索羅門群島的原住民如果想要開墾農田,他們並不需要砍樹,他們是怎麼做的呢?很簡單,一群人圍著一棵樹,開始大聲的謾罵、詛咒……沒過幾天,這棵樹就死了!

  影片中以繪畫大賽結尾,我想,沒有其他什麼能比畫更好的讓我們去開啟孩子們的心扉了。然而真正開啟伊桑心扉的卻是美術老師親手畫的一幅畫……(自己看,比別人講得更震撼。影片中還有一個小細節,就是伊桑寄給媽媽的本自己畫的書,感人致深!我就不寫了。

  最後,伊桑在這次大賽上展現了非凡的才華!當校長宣佈伊桑獲得一等獎並做為學校年鑑的封面時,全場掌聲雷動,而我們的小伊桑,卻深深地把自己埋在人群之中,那躲閃的眼神,那膽怯的神態,讓我心疼落淚。

  我非常喜歡結尾的那一幕,即將回家的伊桑突然轉身奔向老師,臉上洋溢著久違的笑,露著大板牙肆無忌憚地笑著奔向老師。老師把伊桑舉起,拋向空中的那一個定格畫面——伊桑在飛……

  或許我們身邊就有這樣一群人,小腦袋裡充滿了無數的奇思幻想,但是卻與這個“傳統社會”的潛規則有些格格不入,社會排斥他們,他們憤怒地掙扎,眼裡一片無助,父母不理解,老師不關心,於是他們開始用叛逆偽裝自己,漸漸墮入黑暗。在我們周圍,很多星星都隕落了……鑽石早已沒有了稜角,再也折射不出璀璨的光輝。但是,可能還有更多星星將要遭遇隕落,悲傷嗎?

  星星,當它璀璨在天際時,多麼美好,銀色的光芒傾瀉大地;一旦它落到地面上,便只是一塊黑糗糗的醜石頭罷了,欣賞與讚美也走到了終點。或許有一天,它可以很幸運地碰到它的“伯樂”,成為另一匹“千里馬”,在天文史上繼續閃耀它別樣的光芒。

  深深記得《阿甘正傳》裡阿甘媽媽說的兩句:“Everyone is different。”“Don't let anyone tell you that you're different!”

  細心體會《地球上的星星》,就會更好的體會這句話。

  《地球上的星星》用它的內涵,越過繁縟形式,觸動心靈。我們學習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好的影視作品,同樣能洗滌人的靈魂!每位望子成龍的家長,我建議每一個肩負教育重任的老師,都應該認真的看一看!

  教育電影《地球上的星星》觀後感 篇16

  經朋友程喜連介紹我看了印度電影《地球上的星星》。

  對我而言,聽到這部電影的名字,沒有什麼吸引力!從地球上看到的夜空中的星星很多,沒有什麼獨一無二的,即使有也太遙遠。可是,看了那部電影之後我淚流滿面。有點心痛,有點感傷,有點感動,有點歡喜!

  它講述了一個有閱讀障礙的九歲男孩子差點被家人和社會摒棄,到才華顯露的歷程。

  我心痛家長和老師從來都不會試著去了解孩子的心內世界,而只是表面對去評價孩子的能力,從自己的角度去塑造孩子的模型而不去考慮孩子的個性發展,其實當我們看到孩子時,應該想到自己的童年,應該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我心痛教師對孩子的全盤否定,他們從來沒有想過除了課堂,孩子還有屬於自己的業餘空間,或許在課堂上坐在你跟前的不一定是你所看到的真實的孩子,或許他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為了服從而服從。我希望作為老師的我們能夠走下講臺,走出課堂,彎下腰和孩子還多交流多溝通,瞭解孩子們的興趣,愛好和在生活中存在的困難。

  我感動孩子的善良。他雖然是家長和老師眼裡的典型的差生,也因此經常受罰。他雖然被教師,家長所摒棄,都稱他有智障。他雖然受到身邊的人的鄙視和瞧不起,但他的內心是善良。他替夥伴們撿球扔球本事好意,只是不小心扔歪了。看到自己的同桌是個殘疾人,他作為一個健全的人,總是扶著同桌走。雖然這只是個很普通的行為,但也能看到孩子內心的美!這也是他身上最大的優點!

  我歡喜他遇上了那麼好的一位老師。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像他那麼幸運,會遇上關心他,改變他命運的老師。我歡喜他最後終於可以燦爛地微笑了。在最後離開學校時,他回頭又跑回了老師的擁抱。他知道自己頭頂上那片陽光的難得,他知道是誰讓他又重新找回了可以自由飛翔的勇氣。

  我感動美術老師全心全意的關愛和付出!他看到自閉的伊桑,成績超級差的伊桑,從來都不會責怪或懲罰!他千里迢迢跑到伊桑的家裡去了解伊桑的情況並和家長談心。他在課餘時間用適合伊桑的方法去輔導伊桑的認字和閱讀。他的用心良苦終於得到了回報!老師流淚了,我也淚流如泉!

  試問現實中有多上這樣盡心盡責的老師!

  試問現實中又有多少個伊桑這樣有天賦的孩子被教師和家長扼殺掉他們的才華!

  作為教師的我們真的應該關心和關注那些學習有障礙和困難的孩子!

  作為家長的我們真的應該去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教育電影《地球上的星星》觀後感 篇17

  小男孩伊桑在別人眼中是一個愚笨的人,也是一個充滿了奇思妙想的孩子。因為讀寫障礙,伊桑被老師和家長認為他是一個調皮搗蛋,不學無術的孩子,當他快要被放棄的時,以為代課老師發現了他的才華,並且努力的去幫助他去展現他的藝術天賦。

  這個影片告訴了我們,地球上的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星星,只是發光點不一樣。

  教育電影《地球上的星星》觀後感 篇18

  “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一定會為你留下一扇窗”,雖然伊森有讀寫障礙,但是他用另外一種方法和世界交流——畫畫。與伊森相比,我是一個正常人,但同樣喜歡畫畫,我也希望可以用畫筆和世界交流。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是有用的,不要只看自己的缺點,也要認識到自己的優點。

  教育電影《地球上的星星》觀後感 篇19

  今天我們觀看了一部關於一個自閉症的影片,裡面說的是一個小孩叫伊桑,他得了自閉症,有著“讀寫障礙”,可是他的爸爸媽媽並不知情,一再的強調讓他好好學習,就讓他有了對世界的對抗性,這樣對來對去有什麼用呢?伊桑不還是那樣嗎?其實這部影片想告訴我們的是,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關愛,不要把孩子抓得太緊,放飛自我才是最正確的選擇。

  教育電影《地球上的星星》觀後感 篇20

  後天的努力可以填補先天的不足,但是要看看他(她)遇到了什麼樣的老師,什麼樣的家長。——題記

  昨天,我看完了《地球上的星星》,它讓我深受感動。

  伊翔是一個極有繪畫天賦的孩子。不幸的是,他有先天的讀寫障礙。所以,他看著字母像在跳迪斯科,像毒蜘蛛,像蛇。在一次數學考試中,3和9,在他的腦海裡,竟幻化成了地球和冥王星。

  但是,他的媽媽爸爸和周圍所有的人都認為他笨,不認真,只是一味的責打他。最後,伊翔在三年級留級兩次之後,他的爸爸媽媽將他送進了寄宿學校。

  在這種學校裡,他捱打罰站的次數更多了。他迷茫,他害怕,他絕望!

  幸運的是,在他崩潰的邊緣,他遇到了尼康老師——他們的畫畫代課老師。尼康老師發現了伊翔的處境。因為他懂他,他開始手把手的教伊翔,讓他學會寫字、算術、朗讀和係扣子。最重要的是尼康老師讓他恢復了自信,融入了社會!

  最後,學校終於認可了伊翔。他的生命,將翻開嶄新的一頁!

  我覺得,伊翔是不幸的,而他又是幸運的。因為他遇到了尼康老師,重新點燃了他的希望,幫助他學習,生活,讓他走向更寬廣的未來……

  祝他幸福,也祝更多的這樣的孩子如伊翔一樣幸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