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日科學大講堂直播觀後感(通用16篇)

中國航天日科學大講堂直播觀後感(通用16篇)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收穫不少吧,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國航天日科學大講堂直播觀後感(通用1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航天日科學大講堂直播觀後感1

  搭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

  火箭發射升空約40分鐘後,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這是我第一次現場觀看火箭發射。”就在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前,現場觀看的人們打開了手機,情不自禁的開始倒計時,“倒計時和火箭點火幾乎一致!”

  因為這次發射是在晚上,所以當倒計時到最後點火那一秒時,顧曉燕看到火光從火箭底部閃出,緊接著火焰和煙霧升騰而起,照亮了整個發射區域,她還感受到了地面的震動。而幾秒鐘後,隨著低沉的轟鳴聲傳到了現場觀看發射的人群中間,看著火箭逐漸騰空而起,那一刻,所有人都開始歡呼!

  “太激動了,為祖國自豪!對中國航天驕傲!”已經距離發射結束約一小時了,感受到她激動的心情,“我們看到了神舟十三號飛向蒼穹的全過程!”

  中國航天日科學大講堂直播觀後感2

  4月12日是世界航天日,也就是“載人空間飛行國際日”。多家主流媒體相繼刊發了時長兩分鐘的11名中國航天員“飛天”名場面,筆者看過之後,不禁熱淚盈眶,心中的自豪之情更是溢於言表。“我”在基層,向航天英雄們致敬。

  “我”在基層,致敬“艱苦奮鬥”的他們。

  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推動偉大事業。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起初是落後於當時其他航天大國的。所以一開始的目標就是要走跨越式發展路線,大力發展載人航天工程。多少中國航天人,以苦為榮,與苦為伴,常年忍受難以承受的壓力超負荷工作,最終換來了一個又一個航天勝利。我們身在基層,要不怕苦、不怕累,一樣要“艱苦奮鬥,就一樣能夠“逐夢飛天”。

  “我”在基層,致敬“勇於攻堅”的他們。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載人航天工程是對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極高和極具風險性的工程。中國航天人從大漠深處到浩瀚大洋,從發射場到測量船,處處彰顯了他們知難而上和百折不撓的精神,在困難面前以驚人的毅力和勇氣贏得勝利。在平時的工作中,要保持面對困難不害怕、不退縮的勇氣,秉承“方法總比困難多”的理念,做一個笑對一切的“小學生”,寫好基層“大文章”。

  “我”在基層,致敬“開拓創新”的他們。

  與時俱進是順應發展的需要,開拓創新是積極作為的要求。科技是發展載人航天工程的關鍵要素,面對各種尖端課題,航天科技人員始終堅持不懈,鑽研航天技術,獲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展示了中國航天人的卓越創新力,大大提高了我國在航天領域的核心競爭力。“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基層的工作涉及到群眾的方方面面,我們要時刻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政策,創新思維、積極作為,讓人民群眾信任,讓人民群眾安心。

  “我”在基層,致敬“甘於堅守”的他們。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在影片的1分16秒處,我看到了未曾飛天已經退役的首批航天員。他們是中國航天事業的最早見證者,可以說中國航天夢想的“實踐之路”是從那一代人開始的。即便他們已經退役,仍在默默地關注與支援著中國航天事業。基層工作者,在崗時要堅守崗位、盡職履責,離開崗位後要時常惦念、發揮餘熱,這是航天精神的普遍“高度”,更是基層工作者的應有義務。

  “我”在基層,致敬“無私奉獻”的他們。

  為了祖國的航天事業,無數中國航天人前赴後繼,淡泊名利,默默奉獻,獻出了青春年華,獻出了畢生智慧,獻出了熱血淚水,甚至獻出了寶貴生命。老一代人甘當人梯,新一代人茁壯成長。正是有了這麼多寧可“隱姓埋名”,也要為祖國贏得勝利、贏得榮譽的“航天英雄”,才有了祖國“邁向太空”的腳步。我們身在基層,仍可大有作為。幫孤寡老人做做家務、和留守兒童一起玩耍等,能做的有很多。我們也將在無私奉獻中獲得快樂和成長。

  兩分鐘的影片,涵蓋了中國航天人一路走來的各種艱辛不易,展現了太空漫步、交會對接、太空授課等一個又一個難忘的記憶。“我”會牢記“航天精神”,激勵自我,奮勇前進!讓“我們”一起為中國的各項事業的繁榮發展,攜手並肩,接續前行!

  中國航天日科學大講堂直播觀後感3

  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空間站迎來首批宇航員入住。無數的航天科技工作者在動盪年代咬牙堅持、艱難攻關,實現了中國載人航天技術從無到有的突破。啟航新徵程,鄉村振興“集結號”已經拉響,廣大基層幹部也要懷有“上九天攬月”的航天豪情,以航天精神為指引,讓航天精神在鄉村大地開出最豔麗的“花朵”,結出最甜美的“果實”,擘畫出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

  要特別能吃苦,爭做基層逐夢“挖土人”。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天下大事,必作於細”,作為新時代的基層青年幹部,要發揮基層“觀察哨、偵察兵、瞭望臺”的優勢,在推動鄉村振興程序中,細處著眼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從而精準把脈,提出建議,也要充分認識基層“大事不多,小事全有”的工作特點,仔細做好每一件小事。要始終堅守初心、始終站穩人民立場,把群眾的急難愁盼放在心上,用心用情及時辦好群眾之事,在基層扎穩根、扎深根,在矛盾最突出、與群眾接觸最密切的地方淬鍊成長。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踏實當好新時代的“挖土人”。

  須特別能戰鬥,爭做無畏攻堅“鐵軍人”。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航天事業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工程,是一項規模宏大、系統複雜、高度整合的大工程。成績的取得離不開航天人艱苦卓絕的努力和攻堅克難的擔當。廣大基層幹部,當堅定信仰,志存高遠。要經得起考驗、耐得住磨練,把心思集中在“想幹事”上,把本領用在“能幹事”上,把目標放在“幹成事”上。時刻保持銳意創新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發揮戰鬥精神,沉下心、俯下身,堅持埋頭苦幹,主動擔當作為,不斷“回爐”“充電”,充分發揮協作優勢,向賢者看齊,不因循守舊、不虛度光陰,奮發圖強、踏浪前行,做起而行之的行動者和無畏攻堅、錚錚鐵骨的“鐵軍人”。

  當特別能攻關,爭做勇於探索“開拓人”。

  “逢山開路、遇河架橋。”習近平總書記說,永遠要有銳意進取、大膽探索的精神,敢於和善於分析回答現實生活中和群眾思想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國航天自主創新道路的新成就,靠的更是一代代航天人在成功路上的不斷開墾與探索。在基層工作,大力推進鄉村振興同樣需要保持“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姿態,作為新時代青年幹部,需要眼界廣腦子活,勇於自我革新,突破“路徑依賴”思維,多進行一些“求解性思維”,不斷拿出幹勁,學踐互促、學以致用,著眼新思路、掌握新方法,闖出新門道、幹出新事業。併發揮專業特長,結合任職區域特色,因地制宜挖掘當地文化寶藏、就地取材打造當地產業品牌,以自己的專業技能助力鄉村振興,做好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開拓人”。

  中國航天日科學大講堂直播觀後感4

  6月17日9時22分,搭載著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圓滿發射升空,標誌著中國空間站即將迎來首批宇航員入住。從“兩彈一星”騰空的蘑菇雲,到“嫦娥奔月”帶回的月球特產,再到“天問一號”留下的中國腳印……中國航天事業“夢圓九天”的偉大實踐鑄就了“敢於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於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航天精神,給人以深思和啟迪。當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集結號”已經吹響,廣大年輕幹部要以航天精神為指引,爭當鄉村振興“急先鋒”,接力奮鬥,砥礪前行,讓航天精神在鄉村大地結出香甜“碩果”。

  以信仰為燈,找準“築夢”主基地

  家國情懷是航天精神的根與魂。從“東方紅一號”問世到“北斗”造訪蒼穹,從“嫦娥”奔月到“天問”探火……以錢學森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以國為重、家為輕,以科學為重、名利為輕,毅然放棄國外優越物質條件,投身於當時一窮二白的中國航天事業,用青春、智慧甚至生命不斷實現航天事業從“跟跑”“並肩”到“領跑”的突破,在浩瀚星空中點亮一條條“中國軌跡”。廣大駐村幹部要厚植家國情懷,自覺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中,在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中,主動撲下身、沉下心、紮下根,讓青春在鄉村振興一線閃耀。

  以奮鬥為基,夯實“實幹”發射臺

  惟其艱難,方顯勇毅;惟其磨礪,始得玉成。九天攬月、漫步星際、遨遊太空……一件件“國之重器”的背後是戈壁荒原上的默默堅守、是深山峽谷裡的風餐露宿,它們無一不閃耀著老一輩科研工作者艱苦奮鬥、永不言棄的偉大精神。基層一線環境艱苦、工作辛苦繁雜,駐村幹部要做好吃得了苦、扛得住壓的思想準備,涵養“千磨萬擊還堅勁”的奮鬥精神,拿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幹勁去攻堅克難,始終保持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在基層一線辛勤耕耘,把村真正駐進群眾“心坎”。

  以探索為炬,點燃“創新”助推器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從神話故事裡“嫦娥奔月”到文人騷客筆下的“羽化而登仙”,從“兩彈一星”騰空的蘑菇雲到“嫦娥五號”帶回的月球特產……古往今來,中國人對太空的探索從未停止。在“夢圓九天”的逐夢路上,創新是化解危機、孕育新機的制勝法寶。“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鄉村振興一線事務繁雜、千頭萬緒,駐村幹部一方面是要深刻領會黨中央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檔案精神,把政策學深吃透,為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要敢於打破傳統固定思維模式,善於結合鄉情民意,堅持常創常新、敢闖敢試,在探索新辦法中帶領鄉親群眾開創致富增收新局面,實現基層治理新突破。

  中國航天日科學大講堂直播觀後感5

  偉大的事業孕育了偉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偉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頑強的意志和傑出的智慧,鑄就了載人航天精神。這就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精神。這些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

  生活上刻苦精神永遠美好。人生之路不可能是永遠平坦的。每個人,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和挫折。我們必須要在挫折和困難中奮起。這就需要有刻苦的精神,特別能戰鬥和特別能幹的精神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學習上刻苦精神永遠美好!

  團結就是力量,是治國之本,更是治校之本。試想,一個集體,如果內部不團結,還出現分歧的話,那這個集體會強大嗎?不止這樣,一些有圖搞破壞的人,在這個時候大力進攻,那損失更是不堪設想。

  科學與人文並舉。從小,這一句老話就不斷地在我們的耳邊迴響: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但是,真正落實到的,又有多少人呢?友人認為,只要學會做人和文化知識就可以了,不用在學什麼科學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對一個強大的國家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身為祖國的“花朵”的我們,不但要做到科學與人文並舉,還要做到規範與個性共存!

  艱苦的條件錘鍊了航天人特別能吃苦的精神。航天事業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廣大航天工作者為了早日實現飛天之夢,不辭勞苦,日曬雨淋,克服了無數的困難,付出巨大的犧牲。嚴酷的挑戰鑄就了航天人特別能戰鬥的精神,崇高的使命煥發了航天人特別能攻關的精神。我們青少年,更應該在學習上多下苦工,好好學習。在生活上、學習上,遇到困難和挫折,不要逃避,不要退縮,要知難而進,一往無前,敢於勝利。有的同學,在生活中遇到了一點點的挫折,就對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覺得世界上什麼都不是好的。於是,就自尋短見,恨離人世。要知道,這個世界是非常美好的,我們要珍惜生命,好好地享受這美麗的人生。就算它是不好的,那也是無可改變的事實。就像航天人員要在嚴峻的環境中訓練一樣,那嚴峻的環境已是無法改變的事實,那只有改變自己,去攻破這個難關。所以,我們不能因為一點點的挫折而放棄自己的使命,而是要在環境中、在艱苦中、在困難中成長,成就自己的人生和使命。學習上也是如此。學習靠的不是小聰明,而是刻苦。讀書要用功,持之以恆地刻苦學習、鑽研,這才是學習上刻苦精神永遠美好的表現。

  團結奮鬥培育了航天人奉獻的精神。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是航天規模宏大的系統工程。廣大航天工作者不論前方後方,不計名利得失,履行職責,堅守崗位,形成了強大合力。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大集體中,都為了一個共同目標——保護集體,就應該淡泊名利,不計較個人得失,甘於奉賢,團結一心,共創輝煌。“團結就是力量”,這是一股強大的力量,是一股催人前進的力量。有了這股力量,可以排除萬難,勇往向前,達到目標。大至世界全人類、國家,小至班集體、家庭,都要團結。

  科學是一個國家發展進步的重要象徵。身為21世紀青少年的我們,必須要學好科學,熱愛科學,使用科學。科學與人文都需要我們同時高高地舉起。一個規範的學生,更是祖國的需求,是未來成就大事的人。科學與人文並舉,規範與個性共存更是一句警惕學生的話語。

  中國航天日科學大講堂直播觀後感6

  當前,我們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機遇與挑戰並存,困難與希望同在。一方面,青年幹部必須要接好革命事業的“接力棒”,在黨的奮鬥史中提煉經驗、啟迪智慧、砥礪奮進,要學做老黃牛,發揚不在乎得失的奉獻精神、兢兢業業的責任心,擔起新時代開創的重任。另一方面,要以“正青春”的奮鬥姿態和精神狀態,努力學習,增長本領,積極作為,答好青春“擔當之卷”,在民族復興這場“接力賽”中,跑出屬於青年一代的好成績。廣大科研工作者,應進一步弘揚航天精神,永攀科技高峰,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發揚“原得此生長報國”的愛國精神。在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初期,許多功成名就、才華橫溢的科學家放棄國外優厚的條件,義無反顧地回到祖國。許多研製工作者甘當無名英雄,隱姓埋名,默默奉獻,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用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部為祖國、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動人詩篇。新時代的科研人才要向老一輩科學家學習,堅定科技創新、服務國家的思想,將對事業的追求融入國家的需要,繼承前人愛國奉獻的傳統,以國家和民族需要為研究導向,在科學報國、科技強國的道路上,實現個人、事業、國家的完美融合。

  發揚“千磨萬擊還堅勁”的奮鬥精神。在茫茫無際的戈壁荒原,在人煙稀少的深山峽谷,風餐露宿,不辭辛勞,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們克服了各種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他們運用有限的科研和試驗手段,依靠科學,頑強拼搏,發奮圖強,銳意創新,突破了一個個技術難關,取得了“兩彈一星”事業的偉大勝利。身處這個時代,我們無疑是幸運的,不論是生活環境還是科研條件,都遠比老一輩科學家不知要好多少。當代科研工作者以老一輩科學家為榜樣,大力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在各自的領域腳踏實地、埋頭苦幹,創造出新的成績。

  發揚“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團結精神。在研製“兩彈一星”的不凡歷程中,來自全國各地區、各部門成千上萬的科學技術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後勤保障人員團結協作、群策群力,匯成了向現代科技高峰進軍的浩浩蕩蕩的隊伍。他們用自己的輝煌業績,為中華民族文明創造史增添了光彩奪目的一頁。科學研究是一項複雜、艱鉅的群體勞動,在科研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直接影響著科研協作和科研計劃的完成。廣大科研工作者要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協作意識、服務意識,盯緊共同的目標,在充分發揮各自特長的同時,做好相互配合。

  中國航天日科學大講堂直播觀後感7

  載人航天是人類航天活動中系統最為複雜、難度、要求最嚴的系統工程。按照空間站建造任務規劃,今明兩年將實施11次飛行任務,包括3次空間站艙段發射,4次貨運飛船以及4次載人飛船發射,於2022年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之後,空間站將進入到應用與發展階段。

  每次飛行任務都是一項“大工程”,背後凝聚著成千上萬人的心血智慧。為確保任務順利實施,各系統各單位全力備戰,以優異成績迎接未來。

  巴丹吉林沙漠深處,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垂直總裝測試廠房內燈火通明,人影綽綽,工作人員穿行在飛船箭體與測試儀器之間,日夜奔走忙碌。

  航天事業被形容為“千人一發箭”,任何環節都事關成敗,誰都不能掉以輕心。作為中國航天員進出太空的航天母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一絲不苟的態度搭建安全的“登天梯”。

  “數十人的吊裝團隊協同執行任務,每一步操作都不能出錯,吊裝對接誤差更是小而又小。每個產品只允許一次吊裝落位成功,沒有重來的機會,不能有絲毫閃失。吊裝對接火箭,一圈數十個螺栓要一次性全部對準連線。”基地工作人員石創峰承擔吊裝工作,為了做到既快又穩,他自創訓練方法,在吊鉤上繫著焊條,操作吊車從高空將其插入啤酒瓶口裡。練到最後,他和同事揮動笨重的吊車鐵臂,就像揮動自己的手臂一樣靈活自如。

  飛行千萬條,安全第一條。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團隊把保護航天員生命安全作為底線,在神舟十三號發射、飛行、對接、停靠、返回等任務各階段,都準備了確保航天員安全的預案和舉措,還將首次啟用載人飛船應急救援任務模式,全力保證航天員安全往返天地間。

  只有真正瞭解載人航天工程的起點在哪裡、道路在哪裡,才能從歷史中汲取力量,更好地前行。

  中國航天日科學大講堂直播觀後感8

  戈壁大漠,塔架高聳,載人航天發射場內,神舟十二號船箭組合體蓄勢待發。時隔五年,太空即將再次迎來中國人的造訪。

  6月17日9時22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預計將發射升空。此次飛行乘組由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組成,聶海勝擔任指令長,備份航天員為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

  作為我國空間站建造的首次載人飛行,神舟十二號任務承上啟下,十分關鍵;恰逢黨的百年華誕,載人航天工程全線從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國航天事業建設發展的輝煌歷程中汲取經驗力量、提振信心鬥志,全力投入任務準備工作,書寫中國航天新華章。

  6月16日上午11點,執行本次載人飛行任務的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與中外媒體記者集體見面,並回答記者提問。

  6月16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與中外媒體記者集體見面,並回答記者提問。航天員湯洪波、聶海勝和劉伯明出席。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此時執行我國空間站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可謂意義重大。作為航天員,他們有什麼特別的感想和期待?

  聶海勝是一名航天員,也是一名有著近35年黨齡的`黨員。成為航天員的20多年來,他親眼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的發展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的飛行,由艙內工作到太空漫步,由短期停留到中期停留的發展過程,也親身經歷了載人航天工程全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開拓創新、飛天逐夢的每一個光輝時刻。

  中國載人航天的發展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想,為黨的百年奮鬥歷程增添了壯麗篇章。“我們前進的每一步,也都承載著黨、國家和人民的厚重期望;我們每向前一步,也代表著人類向太空不斷探索的勇敢與執著,都將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貢獻中國人的智慧和力量。”聶海勝說。

  中國航天日科學大講堂直播觀後感9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8年前,“太空教師”王亞平為全國6000多萬名學生太空授課時的寄語尚縈繞在耳畔,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將成為中國首位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以及中國首位出艙女航天員。尋聲凝望,原本神秘遙遠的深邃太空離我們越來越近,一個個美麗的“飛天夢”正成為現實。

  16日凌晨,神舟十三號成功發射,此時距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返回不到一月時間。由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組”搭乘載人飛船奔赴中國空間站。此次任務將實現與核心艙徑向交會對接、由救援船轉入正式任務船等多個“首次”,還將在神舟十二號任務的基礎上開展更多的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

  “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2003年,神舟五號飛船搭載楊利偉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歷時21小時23分鐘成功返回地面,首次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18年來,7次載人飛行,間隔期從以年計算到以月相隔,“出差”的頻率更快、銜接更順暢,準備更從容,展現著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能力;太空之旅從“一日遊”到“季度遊”,再到此次半年的“深度遊”,“太空出差”的時間更長,步伐邁得更大更遠更堅定,彰顯著大國自信的豪情。

  中國航天日科學大講堂直播觀後感10

  搭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按照預定時間精準點火發射,約582秒後,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宇宙探索無止境,太空奏響中華曲。每一次神舟發射總是激動人心,為祖國自豪;每一次太空探索總是鼓舞人心,為時代點贊。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圓滿成功,新“太空出差”三人組美麗啟航,我們歡呼。浩瀚蒼穹立新功,太空探索寫華章,中國精彩!

  飛天夢瑰麗,樂章總嘹亮。每一次神舟發射都會給我們奏響諸多“首次”交響樂——載人飛船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的方式,首次徑向停靠空間站;航天員將首次在軌駐留6個月;女航天員將首次進駐中國空間站,航天員王亞平也將會成為中國首位實施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神舟十三乘組也將包括中國首次出艙的男女航天員;中國人將第一次在太空中過春節;等等。每一個“首次”都是科技探索創新的成果,每一個首次都是中國智慧、中國力量的結晶,正是在這些“首次”中,中國航天事業昂首闊步,中國復興偉業走向成功。

  使命很光榮,任務更厚重。每一次太空探索都是壯美事業的偉大音符,是總結,是昇華,是更上層樓的力量凝聚。中國空間站在軌建設分為關鍵技術驗證和建造兩個階段實施,神舟十三號任務是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決勝之戰、收官之戰,也是空間站在軌建設過程中承前啟後的關鍵之戰。透過神舟十三號任務,將更加全面地考核工程各系統執行空間站任務的功能效能,以及系統間的匹配性與協調性。神舟十三號任務結束後,還將組織進行全系統綜合評估,滿足要求後轉入空間站建造階段,所以說,其任務意義非凡而深遠。

  探索星辰大海,中國征程壯美。新“太空出差”三人組,組合完美,“老中青”結合,抒寫完美中國太空新記錄。一曲《東方紅》響徹寰宇、“兩彈一星”讓世界矚目,“載人航天”揮毫驚鴻之筆。“嫦娥”奔月、“北斗”指路,“天問”問天、“天宮”覽勝,“玉兔”探月、“祝融”探火、“羲和”探日……,從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美麗傳奇,刮目奇蹟。九霄逐夢問天,闊步強國征程。上九天攬月,觀天上宮闕。這是國家和民族的共同記憶,這是共和國發展壯美詩篇。

  浩瀚蒼穹立新功,太空探索寫華章。中國載人航天精神偉大,“天和”探索之旅美好。航天員王亞平說,只要敢於有夢、勇於追夢,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夢想飛船,就一定能夠迎來自己夢想的發射時刻,飛向屬於你的浩瀚星空!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說,我們期待除夕守歲時,能夠第一時間聽到我們的同胞來自太空的祝福。行而不輟,未來可期。神舟十三號任務展現中國為載人航天探索這一人類共同事業作出的新努力、新貢獻;中國必然為人類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中國航天日科學大講堂直播觀後感11

  中國航天事業正式起步,每一次航天發射任務的成功,都是中國航天不斷努力奮鬥的真實體現。未來,隨著新一代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不斷髮展,我國運載火箭能力將再一次實現新跨越:長征六號甲、長征七號甲、長征八號等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正按計劃開展研製,以實現運載火箭整體的“更新換代”;長征五號火箭將先後執行多個重要發射任務,支撐我國探月三期月球取樣返回、2020年火星探測器發射、空間站核心艙建設等重大工程專案的穩步實施;重型運載火箭有望在2030年實現首飛,使我國航天運輸系統水平和能力進入世界航天強國前列……

  與此同時,中國航天空間運輸的方式也將實現由一次性使用向重複使用、由單一航天運輸向航天運輸與空間操作相結合等重大突破。不難想見,隨著中國航天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必將承載著中國的航天夢,凝聚著中國航天人的奮鬥精神,一次次飛向太空,開啟中國航天事業的“新長征”。仰望星空,征途漫漫。300次發射,僅僅是中國航天事業“萬里長征”的第一步,還有500次、1000次,甚至更多次的突破,等待著我們去不懈奮鬥。

  相信在未來,我們必將能創造更多的航天奇蹟,實現新的更大的“航天夢”,在浩瀚宇宙中留下更為精彩的中國印記。

  中國航天日科學大講堂直播觀後感12

  陣陣寒意襲來,北風呼呼,秋意漸濃。但也就是在昨夜,浩渺的宇宙星辰之中,又多了一抹中國的光輝——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三位中國航天員將在中國自己設計建造的宇宙空間站中“出差”六個月,完成一系列的科學研究和實驗。這是中國的驕傲,是中國的信念,也是屬於中國的璀璨輝煌。

  在人類探尋宇宙和日月星辰時,一輩又一輩的中國航天員們不斷撥開未知的雲霧,他們努力拼搏、不畏艱難,他們像一群追夢的少年,滿懷理想,勇往直前地追尋著航天夢、中國夢,為他們點贊。

  探尋蒼穹,光耀中華,祝願航天員們順利圓滿,平安歸家,祝福我們偉大祖國繁榮昌盛,永遠強大!

  中國航天日科學大講堂直播觀後感13

  自古以來,人們對浩瀚的宇宙就充滿著遐想,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漸漸將探索的腳步邁向太空。但質疑的聲音也逐漸傳來:探索外太空是否是勞民傷財呢?

  時至今日,由於地球資源有限,世界上的航天強國紛紛將探索的腳步邁向外太空,而太空廣闊無垠,擁有豐富的空間資源,如高真空、太陽能、月球、微小行星等。

  此外,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gps導航系統便離不開航空事業的發展。近年來,航天技術在開發航天器高位置和高速度資源以獲取、傳輸和轉發資訊方面取得了明顯成就,獲得了巨大的利益,例如通訊衛星、遙感衛星的廣泛應用。

  另一方面,隨著軍用航天器的迅速發展,各種軍用衛星、載人航天器、彈道導彈與反彈道導彈等空間新式武器形成了一體化的太空戰場軍事系統,並將在聯合戰役中發揮重要作用。而眾所周知,沒有穩固的國防,我們的幸福生活就難以保障。

  沒有今天的投入就不會有我們明天的。航天事業的進步會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航天科技的應用會對人類產生重大的影響,只有社會不斷的進步,科技的不斷髮展,我們的生活才會越來越美好。

  中國航天日科學大講堂直播觀後感14

  聳立如巨人的東方紅衛星發射塔架已經光榮“退役”。站在東方紅衛星發射塔架下,大風在耳邊呼嘯。望向四周,高闊的天空下,戈壁灘一望無垠。正是在這裡,老一輩航天人篳路藍縷啟山林。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百業待舉,航天事業處於一片空白。黨中央以非凡氣魄和膽略作出發展航天事業的偉大決策,航天人吹響了中華民族向宇宙進軍的號角。

  作為人類歷規模的航天器,空間站代表當今航天領域面、最複雜、最先進和最綜合的科學技術成果。11艘神舟飛船成功發射,11名、14人次的航天員隊伍叩問蒼穹,天和核心艙升空,中國載人航天跨越了一次次重大關口,夢想逐步變現實。

  不僅是載人航天,嫦娥探月、天問探火、北斗導航等無不捷報頻傳。中國航天起步晚,起點低,為何還發展快、本領高?

  堅持黨的領導是“法寶”。每一次關鍵技術的突破、飛行試驗的成功、艱鉅任務的完成,無不凝聚著黨中央的決策和關懷,凝聚著黨組織和廣大航天系統黨員幹部職工的智慧和力量。中國航天事業取得輝煌成就背後,是黨中央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支撐的決策部署,指引著航天事業前進的方向。

  “航天夢是強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說,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發展載人航天事業,建造中國自己的空間站,是實現新時代航天夢的必經之路。

  據統計,在載人航天工程中,直接參與其中的研究所、單位多達上百家,配合單位多達上千家,涉及數十萬科研工作者。“實施載人航天這樣宏大的工程,沒有黨中央集中統攬,沒有全國大協作,是不可想象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說。

  一張藍圖繪到底,一棒接著一棒跑。在距離東方紅衛星發射塔架40多公里的載人航天發射場,新一代航天人正接力開闢攬天征途。

  條件或許沒那麼苦了,航天精神卻是一脈相承。有人曾問兩度飛天的聶海勝和三度圓夢的景海鵬:“你們已經實現飛天夙願,未來還打算冒這麼大的風險嗎?”

  “航天飛行是我們的事業,更是我們的生命,為了飛天夢想,只要祖國需要,我們隨時準備再上太空!”

  中國航天日科學大講堂直播觀後感15

  老師讓我們看神舟十三號飛船的發射,我們每個同學都迫不及待的等待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來。

  激動人心的時刻終於來了,當神舟十三號發射的時候,我們都很擔心它不能送三位宇航員飛上太空與天宮一號連線,它點火時發出的火太大了,我心裡暗想它會不會引起火災呀?

  隨著神舟十三號成功飛上藍天,我心中的疑團也一點一點的消退了,心中的大石頭也終於落地了。接著火箭上的兩個小火箭落了下來,緊接著是外殼和一個副的推進器也落了下來,終於所有不必要的東西都落了下來,太陽能板也伸了出去,神舟十三號終於進入了預定的軌道,神舟十三號發射成功了!所有的同學都在歡呼,因為這是中國對宇宙探索邁出的.新一步,是中國對宇宙奧秘探索的又一個起點。

  此時此刻,我又有了一個新的理想——當一名優秀的宇航員!

  中國航天日科學大講堂直播觀後感16

  從仰望天空到直穿雲霄,從抬頭望月到探索宇宙,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三號,從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華夏兒女們從未停止奔赴星辰的步伐。

  此次神舟十三號將在太空駐留半年,中國首位女航天員王亞平將與她的同伴在太空過春節,留在地球的我們將收到首次來自太空的新春祝福,並且此次採用的是快速交會對接的方式,首次徑向停靠空間站,此次載人飛行任務將會進行2~3次出艙活動等。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人類對太空的嚮往和探索從未停止腳步,今後,我們還會見證神舟十四,十五,十六等的發射。我相信每一次見證,都更加堅定了人民對國家、對未來的信心。日益雄厚的科技實力,不只是中國航天人代代接力、傳承夢想的故事,也是人民更有信心,國家更有實力,民族更有希望的故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