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我們這十年觀後感範文(精選5篇)

電視劇我們這十年觀後感範文(精選5篇)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收穫不少吧,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電視劇我們這十年觀後感範文(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電視劇我們這十年觀後感1

  一座酒樓的轉型反映出八項規定帶來的中國新氣象;“農創客”回村種糧,譜寫了投身“鄉村振興”的青春之歌;猛虎團淬鍊礪劍,熱血展現新時代國防和軍隊建設;多民族師生攜手奮進,共同追夢,多維度詮釋“民族團結一家親”;兩代科研工作者磨合互補、攻堅克難,實現5G技術突破,讓中國標準得到世界認可;中國人民和全球友人在浙江義烏這座新興而開放的商業城市,共贏發展,實現理想生活;夢工場事業專案部主任護航香港創業青年,共同書寫大灣區的創業故事;中國建設者遠赴北非,攜手共建綠色清潔能源基地,同心共創美好生活;刑警程光輝與村霸周大齊正邪交鋒,深刻詮釋了公平正義是法治的靈魂和生命;《唐宮夜宴》等“爆款”舞蹈的誕生記,反映了文化自信明顯增強的時代風貌;疫情影響下的眾生,守望互助,展現出全國人民上下一心、同甘共苦、同舟共濟的偉大抗疫精神。

  該劇沒有正面強攻重大事件和顯而易見的發展成就,主創以平視的鏡頭,聚焦了軍人、教師、農創客、創業青年、小吃店老闆、劇團編導、援外建設者等我們身邊的平凡人物,從生活中淬鍊原型人物的奮鬥經歷,透過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產生的思想、心理、情感共振,完成該劇對於主旨立意的藝術訴求。基於“人民視角”的創作理念,該劇如實展現了普通人遭遇的挫折、迷惘和困境,並由此凸顯出他們的堅持、熱愛與信念。

  都說過去的十年,是不懈奮鬥的十年,是風雨兼程的十年,是砥礪奮進的十年,也是碩果累累的十年。十年的波瀾壯闊,繪就了山河錦繡的時代畫卷;十年的蒸蒸日上,正是由你、我、他所造就。每一代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的烙印,萬千如葉舟這樣的普通人,單獨放在鏡頭面前或許並不顯眼,但當他們彙集在一起,便成就了這非凡十年的華美樂章。

  電視劇我們這十年觀後感2

  《我們這十年》以真實人物原型為基礎,透過十一個不同行業的故事,生動形象的演繹出我們這十年的故事,全劇以小.人物見大世界,紮根生活。

  首播單元《唐宮夜宴》,用舞蹈傳遞傳統文化,致敬舞者們的初心和堅守。寫舞蹈背後的人,寫.光.鮮.背後的困和窘。以全新的表現形式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講述了一個家喻戶曉的舞蹈節目的誕生過程,用舞蹈折射出文化,反映時代。

  之後的《熱愛》,遠離家鄉的支教青年張雷面對陌生的環境,起初一直想要調.離,經過與孩子們朝夕相處的日子,他們一起經歷成長,在幫孩子爭取未來的同時,張雷也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因為熱愛,他決定留下。

  劇中細節更是拉滿,有因比賽失利隊友之間產生的矛盾,有因藉口.幹.農.活而撒謊去踢球的,有因環境不同而產生的不適應。同時,劇中也有溫暖團.結的氛圍,有一直守在黑夜裡的老人,有全部隊員去幫隊長幹農活的溫暖,有在賽場上一次次.戰.勝對.手的團.結……一切都因為熱愛,所以堅持。

  劇中每一個故事,都是真實發生在我們身邊,都讓我笑中帶淚!

  電視劇我們這十年觀後感3

  我要寫的是關於我們這十年的一日三餐的觀後感,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但我們要傳承的人情是真誠以待的互助,而不是虛情假意的酒局。

  中國人喜歡在吃喝時談事,其實是飯桌上容易聯絡情感,達成合作。但去高檔酒樓吃山珍海味,談的是生意;去特色老店吃家常便飯,談的是誠意。真誠合作從來不需要大吃大喝的陪襯,只是我們習慣了這個壞習慣而已,但只要定力足夠,沒有改不掉的壞習慣。

  一日三餐的溫暖和煙火氣,才最撫凡人心。還有什麼能比一日三餐都能吃飽吃好更開心的呢,又有什麼能比有愛人陪伴、有子女孝敬、有友人交心更幸福的呢。

  很喜歡一日三餐這種老店的溫暖人情,這裡的美食才是生活,這裡吃飯就像回家。

  電視劇我們這十年觀後感4

  最近,電視劇《我們這十年》正在熱播,收視不斷攀高,引發追劇熱潮。作為一部主旋律題材劇,《我們這十年》由多個單元劇合起來,故事覆蓋2012至2022這十年。有觀眾評價這部劇“宏大價值觀微言說,奇蹟故事裡有你有我”。我們這十年,是激盪起伏的十年,是翻天覆地的十年,是拼出來、幹出來、奮鬥出來的十年,是創造了無數奇蹟的十年。

  這十年,中國的科技實力實現了質的飛躍,大批核心技術紛紛突破,重大科技成果競相湧現。“天問”探火星、“嫦娥”登月球、“神舟十三”和“天河”核心艙成功對接、“深海勇士號”“奮鬥者號”“深海一號”等自主研發的大量先進技術裝備和系統進入實用,成為推進產業快速升級的“利器”。超級計算、高速鐵路、智慧電網、第四代核電、特高壓輸電技術,都進入了世界先列。

  這十年,中國人們的日常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鐵、移動支付、網際網路技術、智慧家居、人臉識別等技術的快速發展,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方式。十年前,出行坐火車是一件漫長又難受的事,擁擠、悶熱、時間長;如今,隨著高鐵技術的發達,坐火車成了一件十分享受的事,執行平穩、有序、安全、速度快。過去坐火車要三天的`路程,如今可能只需要坐兩三個小時的高鐵即可到達。

  這十年,是中國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時期。這十年的網際網路發展,我們見證了淘寶、天貓、京東等電商的崛起;見證了微信的火爆;見證了支付寶改變我們的存錢習慣;見證了快遞、線上教育、物聯網、外賣等行業的高速發展;見證了通訊領域從2G落後,3G追趕,4G 同步,5G超越……這十年,是洋溢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自豪感的十年。

  而展望未來,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我們作為當今社會的中流砥柱,身兼的使命就是從自身做起、從本職工作做起,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著眼於自己身處的崗位,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砥礪奮發、勇毅前行,與時俱進做好各項工作。

  今天我們能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物質生活、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社會環境,都是先輩們前赴後繼的奮鬥新成果。青年強則國強,我們要在新時代新徵程上做一名能吃苦、可奮鬥、敢擔當的新時代青年,熱愛生活、努力進取、樂觀向上,為偉大的祖國奉獻青春,為祖國母親更加繁榮昌盛的明天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電視劇我們這十年觀後感5

  面對熱播劇《我們這十年》,恐怕誰看了都願意誇上幾句。儘管現在該劇播出接近尾聲,但網上討論度絲毫不減。

  來自市場端的高熱度,正體現了《我們這十年》作為一部主旋律劇集的切實突破。

  作為一部獻禮劇集,《我們這十年》完成了主旋律劇的又一次創新。

  一方面,該劇將宏大命題拆解為十一個聚焦各個領域變遷的"小故事",讓我們看到了單元劇的全新開啟方式;另一方面,接地氣的小人物敘事、鮮活的群像面孔塑造,也成功將宏大主題落在了個體和群體的細微敘事裡,讓我們在煙火氣中感受真實的中國。

  從開篇"唐宮夜宴"的誕生歷程,到引發網路熱議的新疆少年足球隊,《我們這十年》總能戳中觀眾的審美點,有笑、有淚、有動情。而這樣的精彩,亦延續到了日前播出的《未來已來》單元中。

  看到科研工作者的另一面:

  親情就是說不出口的牽掛

  "我要去上班,你開車送我一下。"

  "快遞放在物業了,你回去的時候拿回家。"

  "晚上炒個蒜薹,再加個木須肉。"

  誰能想到,這樣一個生活技能約等於零、老是指揮女兒做這做那的中年人,會是移動通訊技術科學家。

  一個是專攻5G技術的移動通訊技術科學家父親沈屹(董勇飾演),常年忙於工作,疏於照顧家庭;一個是美國留學歸來的女兒樊星(沈月飾演),戴著對父親的"有色眼鏡"離家多年,對父親多有不滿。這樣一對父女便是《未來已來》單元的主角。

  同樣是理工科思維的兩個人,在充當"潤滑劑"的妻子/母親因心梗意外去世後,被迫開始了同處一室的生活。純理工科學家父親vs高學歷高智商固執少女,光是想想,犀牛君就覺得這戲一定精彩。

  意料中的,老戲骨董勇和新生代演員沈月飾演的這對父女在相處過程中"瘋狂鬥法"。

  父親沉迷工作,在生活裡當慣了"甩手掌櫃",做飯翻車便拉上女兒吃泡麵,撞壞了車扭頭就喊女兒來處理一切。而深知父親性格的女兒也有"狠招",以照顧父親衣食起居為籌碼,"套路"父親乖乖走進健身房不說,還收起父親的電腦、手機,藏起家裡路由器,"謹防"工作狂偷偷加班。

  比起普通父女,這對"活冤家"的鬥智鬥勇看起來多了些"技術含量"。不過,他們背地裡互相牽掛的樣子,又和萬千普通家庭無異。

  有一個情節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送走至親之後,父女二人回到家中,無言相對。樊星恰好聽到了父親對著母親照片時的自言自語,話語中滿是對妻子的思念。待樊星獨自走進房間時,再也掩飾不住悲傷,開始痛哭起來。

  他們本質上就是同樣的人。

  明面上,因為多年沒有溝通,二人看似水火不容。但背地裡,他們卻會共享悲傷與喜悅。為了讓對方早日從悲傷中走出來,他們一個故意安排女兒幫自己辦事,一個則強硬要求父親健康生活。即便早已看透了對方的意圖,父女二人仍是"堅持"了下來。

  就這樣,二人逐漸在摩擦中理解了對方。透過父親的繁忙,樊星看到了他的堅強;透過女兒的成長,沈屹也意識到了自己忽視家庭已經太久。兩個人都在為親人默默做出改變,而親情,或許就是這樣難以言表。

  這是一個講述兩代科研工作者磨合互補、攻堅克難,實現5G技術突破,讓中國標準得到世界認可的歷程的故事。

  某種程度上說,劇中的沈屹和樊星兩個角色可以算是我們心中兩代科技工作者的典型寫照。老一輩執著專精,為科研奉獻全部,新一代視野開放,卻可能會對未來的選擇搖擺不定。他們或許有不同的經歷、性格,但卻有同樣的科技報國之心,願意在自己的崗位上發光發熱。

  看著他們,彷彿看到了某些時候的自己和父母。

  或許《未來已來》所聚焦的5G技術開發大背景下的科技創新工作者帶有天然的"高冷"氣息,但看下來,這個故事最強烈的氣質卻是"溫暖"。

  就像此次的主角沈屹,明明是一位典型嚴父,卻會偷偷拿出菜譜研究廚藝給閨女改善生活,也會在見女兒男友時擠出那不自然的"和善微笑"。那笨拙又努力的樣子,簡直讓人忍俊不禁。

  從生活出發,《未來已來》中滿滿的煙火氣,讓我們見證了科技創新工作者普通人的一面。對於一部現實題材主旋律劇集而言,這種真實感,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難能可貴的。

  看到5G人情味的一面:

  科技的底色本是溫情

  令我們感到驚喜的是,《未來已來》這個單元不僅對科技創新工作者進行了著重描繪,劇中體現的專業性也值得稱道。

  專業之中,溫暖依舊。

  故事中,我們看到了5G更有人情味的一面。從前很多人並不知道5G時代究竟意味著什麼,但《未來已來》卻用生動的案例向我們做出瞭解答。

  一場突發山洪,打亂了大山深處學校的寧靜。意外受傷的支教老師,即將因醫療力量不足失去雙腿。而此時,是5G通訊技術為他連通了希望。在沈屹、樊星等科研團隊還有異地醫院醫療團隊的爭分奪秒下,老師獲得了遠端手術的機會。這正是5G賦能智慧醫療的體現。

  他們的到來,還為山區孩子帶來了改變未來的機遇。5G應用下的VR眼鏡,帶來了孩子們從未體驗過的VR虛擬課堂,讓孩子們成功實現了遠端教學,透過科技看到了外面的不一樣的世界。

  在故事的最後,結束繁忙工作的沈屹回到家中,戴上了女兒偷偷準備好的VR眼鏡。當離開許久的妻子在眼前出現,和他嘮起熟悉的家常,不知不覺間,淚水已經溢位他的眼角。

  正是這些活生生的案例,讓我們感受到了科技的溫度,看到了未來的可能。透過故事,我們似乎也理解了,中國通訊科技在這十年間從"跟跑者"轉變為"領跑者",將會對多少人的生活帶來積極改變。

  總製片人傅斌星曾說過《我們這十年》最主要的看點來自於真實:"最好的故事源自最真實、最生動的人物原型和最生動的故事。"

  《唐宮夜宴》中30歲女舞者的躊躇,《熱愛》中起初為事業編"獻身"邊疆、又因孩子們對足球的熱愛下定決心幫這群少數民族少年圓夢的轉變,《沙漠之光》中對北非惡劣生活環境的細膩描繪……在前些天播出的《我們這十年》各個單元中,我們亦讀取到了那些遍及各個角落的逼真細節刻畫。

  《未來已來》亦不例外。小到演員口中的專業名詞、大到相關工作場景的還原,在主創團隊深度調研以及中國移動相關單位的保障支援下,讓"科技"成功保持了應有的專業。

  為了保證專業和準確,主創團隊不僅歷時數月採訪一線科研人員,還真正走入5G科技研究的實驗室中實地考察,走訪了數十名5G領域專家。在咪咕影片上線的紀錄片《瞬息·十年》中,該劇的專業性在對幾位中國移動研究院專家的採訪中也可以窺見一斑。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