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收看《高山清渠》觀後感範文(精選6篇)

企業收看《高山清渠》觀後感範文(精選6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後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企業收看《高山清渠》觀後感範文(精選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企業收看《高山清渠》觀後感1

  《高山清渠》劇中曾說:“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沒有白吃的苦,只要努力希望就在。”面對困難所付出的一切,都會成為人的一生中最大的財富,即使失敗了,也會是一種難得的收穫。劇中的村支書黃大發為了改變家鄉貧困缺水的面貌,克服一切困難,耗時三十餘年,以簡單的工具在絕壁上鑿出一條近萬米的“生命渠”。解決了水的問題後,黃大發繼續帶領全村人在幸福之路上奮鬥前行,種水稻、坡改梯、蓋學校、拉電線、修公路。共產黨員黃大發用其一生的勇於擔當、持續不息的奮鬥踐行著當年入黨時許下的諾言。

  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幹部,我將認真學習黃大發老支書艱苦奮鬥、一心為民、埋頭苦幹、百折不撓的精神,堅定信念、敢闖敢拼,在鄉村振興一線砥礪初心使命,書寫新時代青年人的奮鬥篇章。

  企業收看《高山清渠》觀後感2

  近日,以“七一勳章”獲得者、“時代楷模”、全國道德模範、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原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黃大發為原型創作的電視劇《高山清渠》正在熱播,該劇以黃大發“一生只為一清渠”帶領村民脫貧的勵志故事為主線,講述了一心為民、艱苦奮鬥的“當代愚公”,帶領群眾歷經36年在絕壁上開鑿“生命渠”,用實幹兌現“水過不去,拿命來鋪”的誓言,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做出傑出貢獻的故事。黃大發老支書“不負韶華、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偉大精神像一束光,照進我們的心裡,指引新時代青年民警前行的方向。

  追“初心之光”,挺起理想信念主心骨

  黃大發作為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一身正氣,不畏艱難困苦,敢於直面困難,用36年的信仰、執著和堅守,帶領村民鑿開了一條跨3個村,十餘個村民組,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的“生命渠”。正是因為黃大發“一生只為一條渠”這鐵一般的理想信念,草王壩村徹底改變了“一年四季苞谷沙,過年才有米湯喝”的缺水艱苦貧窮的面貌,展現了共產黨員百折不撓一生為民的初心使命。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民警,我們要以黃大發為一面鏡子,深入學習他為民擔當的定力,堅定理想信念,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總開關”。

  追“學習之光”,練好能力本領基本功

  20世紀60年代起,在黃大發的帶領下,村民們攀巖走壁,用鋼釺撬、用鐵錘砸,但由於技術落後,耗時10多年引水工程也沒修成。但黃大發不肯服輸,只有小學文化的他創造機會自學水利知識,從一個地道的“莊稼漢”成了“水利專家”。正因他不斷學習,刻苦鑽研,才使得跨山引水成現實,才使得村子走上脫貧致富路。

  追“奮鬥之光”,接穩使命擔當接力棒

  要想在懸崖峭壁上修渠並不容易,沒有開山工具,黃大發就帶領鄉親們用最原始的鋼釺、鋤頭和鐵錘,用“一雙手”一寸一寸、一尺一尺地進行人工開鑿。當請來的專業施工隊面對萬丈深淵望而卻步時,黃大發二話不說,把纜繩系在自己身上,“一雙手”抓住絕壁險石,讓人拉著翻下了懸崖為施工隊伍打前路做示範。一項項實際行動、一項項可頌成績的背後,是一名基層共產黨員用實幹扛起了使命擔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路”,恰生逢盛世,應勇擔吾輩之責。新時代青年民警要讀懂黃大發身上的為民擔當,面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挑戰,不斷激發“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奮進志氣,保持“越是艱險越向前”的錚錚骨氣,在戒毒醫療主戰場上扛起擔當旗幟、展現實幹風采,以水滴石穿的恆心韌勁和持之以恆的拼搏付出,靠實幹奮鬥成就精彩人生。

  青春幸逢盛世,成長正當其時。新時代青年民警生逢其時,肩負重任,要拿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決心,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意志,只爭朝夕、百折不回的堅毅,腳踏實地、久久為功的作風,乘風破浪,追光而行,在火熱的青春中放飛人生夢想,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業華章。

  企業收看《高山清渠》觀後感3

  “愚公移山得延續,大發精神修渠成。”近日,以“時代楷模”“七一勳章”、我們貴州遵義原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黃大發為原型創作的電視劇《高山清渠》在中央臺播出。該劇講述了黃大發為了改變家鄉貧困缺水的面貌,帶領全村人用時36年,經歷時代的考驗,克服重重困難,在絕壁上開鑿一條長達9400米,地跨3個村子的水渠,解決了當地村民的用水困境,最終引領草王壩村民致富過上幸福日子的故事。黃老支書一生“不負韶華、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真實寫照是時代青年學習的榜樣。

  青年幹部要有“瞄準目標,敢想敢幹”的勇氣。堅決不做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七八十年代的草王壩村地處海拔800米以上,“水比娘還親,沒水又缺田”足以形容當時村子的困境,劇中臺詞“寧把閨女推山崖,不讓嫁到草王壩”更是體現了草王壩村因缺水問題,但大部分村民們或不想“挪窩”,或者“挪不了窩”,於是窮就一直延續著的困境。青年黃大發多次進入大山實地勘察,發現在距離村15公里的地方有一條叫螺絲河的水域,於是謀生修渠夢想,打算用雙手鑿出天渠,引“天河”之水解草王壩飲水之困。黃大發敢想敢幹,勤彙報,找政策,籌資金,歷時36年初心不改,以百折不撓的韌性造就清渠功業,解決了村裡百姓生活和耕種缺水的困難。

  青年幹部要有“心中有民,行之為民”的初心。“我是村支書,有責任修通水渠,解決村裡人畜飲水,不然貧困老是改變不了。”這是當上村幹部後的黃大發為草王壩村民的承諾,為修渠大計多方奔走,千方百計找出路。為解決村民不願修渠思想問題,透過幹苦力活,做採石工籌集“電影費”讓全村村民第一次看上電影,主動學習宣傳黨中央毛主席對水利工作重要講話精神,以及放棄優先考慮自己懷孕妻子的營養補充,利用鄉里對自己抓特務的獎勵為村裡老人買藥等細節,體現黃大發心中有民,行之為民的初心。修渠成功後,黃大發繼續千方百計村裡的`發展謀出路,修梯田、造公路、通水通電建學校,風雨幾十年的兢兢業業、無私奉獻從未改變,用實際行動踐行為民服務的錚錚誓言。

  青年幹部要有“多謀善斷、處事不驚”的魄力。一道萬米水渠,過三個村子,繞三重大山,穿三處絕壁,越三道險崖。黃大發修渠並不是一帆風順,也經歷了多次挫折,但是他並沒有因為缺技術、缺資金而退縮,反而越戰越勇。54歲高齡進水利班進修學修渠技術,向鄉里爭取幫扶資金,面對村民質疑發出“修不好水渠我把名字倒過來寫。為了水渠,我願意拿命來換”的有力承諾。以及在劇中因修渠工具遲遲不能到位、帶領村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舉措做法,體現了黃大發活到老學到老,勤於學習,善於思考,不斷提升決策判斷能力,多謀善斷、處事不驚,主動積極處理村裡難題矛盾,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接最燙的“山芋”,踐行黨員幹部“有事我先來”的責任擔當,高山清渠就是大發精神最好的見證,大發精神是我們新一代青年延續愚公移山精神最好學習榜樣。

  企業收看《高山清渠》觀後感4

  透過觀看近期央視黃金時段播出的《高山清渠》,我的心靈再一次受到了深刻的洗禮。

  當代愚公黃大發,是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草王壩村原黨支部書記,從六十年代開始,歷時36年,帶領全村群眾,靠鋤頭、鋼釺、鐵錘和雙手,繞過三重大山,在懸崖絕壁上鑿出一條9400米的生命之渠,結束了千百年來該村“滴水如油”的歷史,創造了人間奇蹟。

  奇蹟的創造,怎叫一個“歷盡艱辛”了得,歷時36年,期間第一次天渠鑿成之後,由於技術等原因,未能實現通水,結果黃大發老支書被撤了職,但他依然是一名優秀的中共黨員,自帶盤纏去向專家學習,學成之後,主動請纓,重獲百姓和組織認可;他初心不改、使命依舊、一如既往,心裡裝著全村百姓,唯獨沒有自己和家人,以“草王壩村不通水誓不罷休”的精神繼續帶領全村百姓鑿渠。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讓甘甜之水經過9400米的“高山清渠”流淌到了草王壩村,為草王壩村脫貧致富奔小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透過《高山清渠》的觀看,我認為草王壩村的成功主要在於有一個堅強的黨組織發揮好了戰鬥堡壘作用;有一個理想信念堅定、堅韌不拔、堅持不懈、善於團結帶領全體村民的帶頭人黃大發;有團結一心跟黨走的草王壩村百姓。作為統計調查一線的我、一名中共黨員,要在黨的領導下,深刻領會“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永遠跟黨走,不斷推進統計調查事業發展。

  企業收看《高山清渠》觀後感5

  為向“當代愚公”黃大發認真學習、對標看齊,不斷錘鍊黨員幹部政治品格,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近日,天然氣能投公司積極組織廣大黨員幹部職工收看由中組部黨員教育中心策劃指導推出的電視連續劇《高山清渠》,近百餘人透過自行收看、集中觀看、主題黨日活動等方式學習黃大發老支書的先進事蹟。

  該劇以“七一勳章”獲得者、全國勞動模範、“時代楷模”黃大發老支書為原型,講述他36年如一日帶領村民艱苦奮鬥、戰天鬥地,靠著鋤頭、鋼釺、鐵錘和雙手,成功在絕壁上鑿出一條約9400米的生命渠,改變草王壩村落後面貌,用實幹兌現“水過不去、拿命來鋪”的誓言。

  第三黨支部書記王有坤錶示,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幹部,將從黃大發老支書的事蹟中汲取的精神力量,學習他堅定信念,艱苦奮鬥,“不見清泉誓不罷休”的實幹精神,並將其轉化為自身工作動力,積極投入到公司煤層氣勘探開發安全生產事業中,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作為一名青年黨員,我將堅定理想信念,做到手勤腳快,磨礪心志、恪盡職守,努力提升綜合素質能力,在工作崗位中和社會角色上發揮作用。”青年黨員劉勝難從年輕一代黨員的角度出發,分享了自身的觀後感。

  黨員幹部紛紛表示,要以老支書的光榮事蹟為榜樣,堅守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積極響應新時代號召,堅持解放思想的理論品格、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真抓實幹的優良傳統、久久為功的價值追求、清正廉潔的工作作風。

  企業收看《高山清渠》觀後感6

  近日,以“七一勳章”獲得者黃大發為原型創作的電視劇《高山清渠》,憑藉用心的製作、精彩的故事、豐富的細節和傳神的人物塑造贏得全網關注,備受觀眾好評,其中黃大發修渠引水的故事更是真實感人,引人入勝。作為新時代基層幹部,要從《高山清渠》“一生只為修一渠”的傳奇故事中,汲取“斷、舍、離”的榜樣力量,紮根基層、服務群眾、擔當作為。

  “斷”心浮氣躁,常懷敬畏之心

  老支書黃大發36年如一日,從青絲到白髮,最終在絕壁上開鑿出了一條9400米“生命渠”,撕掉了草王壩村貧窮落後的“標籤”,擺脫了長期缺水的困境。通水後他緊鑼密鼓張羅養殖業、種植業,帶領群眾“坡改梯”,想方設法為村民脫貧致富找出路,始終秉持“村子裡缺什麼,他就帶頭幹什麼”,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幹。廣大基層幹部要以榜樣為“旗”,汲取“革命理想高於天”的信仰,發揚苦幹、實幹、加油乾的硬作風,克服簡單的事情不想幹、複雜的事情不能幹、艱難的事情不敢幹的懶散思想,敢於“啃最硬”的骨頭,多為老百姓辦好事、辦實事,時刻鞭策自己,努力用好心態、好思維、好方法在基層的大舞臺上多為群眾做好事、做實事。

  “舍”麻痺大意,繃緊紀律之弦

  黃大發總是把修渠的水泥當作“寶貝”,每次卸完貨都要親自打掃,車廂裡灑落一丁點兒“殘羹”,他都要一遍又一遍清掃入庫。家裡的水泥像“小山丘”一樣,老伴想舀一碗補灶臺,反被一頓嚴厲呵斥“這是公家的,堅決不允許”。老支書一心為公,從不摻雜半點私心雜念,永葆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堂堂正正做人,乾乾淨淨用權。廣大基層幹部要捨棄麻痺大意的思想,要時刻緊繃紀律之弦,守好紀律“高壓線”,時刻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棵草去”的情懷,在新時代“趕考路”上不忘初心、奮毅前行。

  “離”狂妄自大,永葆感激之情

  “我是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的。黨來了,分給我土地,讓我不再受餓挨凍。”這是他的肺腑之言,他發誓,一定要為草王壩做點事情,報答父老鄉親。深知水對於草王壩來說就是救命的“東西”,下定決心一定要為村民“引水”,靠著這股勁一干便是一輩子。在“刷屏走紅”之後,他並沒有因此而沾沾自喜,而是心中時刻惦記著群眾,把群眾當親人、當家人,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對草王壩有著獨特的感激之情。廣大基層幹部不能有高人一等、優人一級的優越感,要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需,憂群眾之所盼,在困難面前不自暴自棄,在作出成績後也不狂妄自大,要常懷著感激之情,以“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的韌勁,不驕不躁、勤勤懇懇做好基層工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