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觀看《高山清渠》的觀後感(精選8篇)

透過觀看《高山清渠》的觀後感(精選8篇)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透過觀看《高山清渠》的觀後感(精選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透過觀看《高山清渠》的觀後感1

  7月16日,以“七一勳章”獲得者、“時代楷模”、全國道德模範黃大發為原型創作的電視劇《高山清渠》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黃金時段播出,再現了黃大發艱苦奮鬥,一心為民,埋頭苦幹,百折不撓,帶領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動人事蹟。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作為傳承紅色基因隊伍中的一員,我在這部電視劇中吸取了精神力量,深受黃大發老支書“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的韌勁的鼓舞,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以黃大發為榜樣,認真學習踐行這種“當代愚公”精神,做到會擔當、能擔當、敢於擔當,以實際行動體現對黨忠誠。

  一是要學習黃大發,心繫群眾的為民情懷。他在村裡一心想為村民找到水源,解決缺水問題,他始終堅持權為民用、情為民系、利為民謀,真心實意服務於黨、百姓,盡其所能為群眾排憂解難、做好事、辦實事,立足崗位模範踐行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憑藉自己的一股不甘心被自然環境打敗的精神帶領鄉村村民找到了生命之源——螺絲河。黃大發以自己的真誠、奉獻、清廉、勤儉、寬厚、堅韌等精神品格,贏得了人心,凝聚起一股強大的力量,終於創造了絕壁鑿渠的奇蹟。

  二是要學習黃大發,清正廉潔的高尚情操。黃大發同志始終懷著對黨的感激和感恩之情,嚴守黨的紀律,傳承黨的優良作風,生活簡樸,為人低調,作風樸實,模範踐行責任心、公正心、關愛心、淡泊心,不為金錢所誘、不為名利所惑、不為人情所困,充分體現了黨員幹部嚴格自律、克己奉公的優良品行。鄉里補助他本人的10元錢都捐到草王壩村作為村集體資金,最終為了給老奶奶多抓一副藥動用了,仍然在想辦法把它補上。

  三是要學習黃大發,奮鬥不止的奉獻精神。黃大發同志無論做什麼工作,都始終積極主動、忘我投入,勤勤懇局、兢兢業業,堅守工作崗位,視工作如生命,為黨和人民的事業燃燒自己,工作中做到謀事而不謀利,奉獻而不索取,守得住生活清貧,耐得住工作艱苦,以一顆安貧樂道之心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有著難以想像的決心和毅力,他36年來做一件事,一輩子為一個目標,帶領全村鑿出一條生命渠,讓鄉親們吃上白米飯,過上好日子。最後終於解決了草王壩村民最需要的救命稻草——高山清渠。

  “全國人民都看到我們草王壩的歷史,也是對我們的鞭策。”“七一勳章”獲得者黃大發說,把這個天渠修通之後,我們有了水,家鄉就有大米吃,有水喝。黃大發表示,今年雖然我已經八十多歲,但是我沒有放棄,我是村裡面的名譽支書,共產黨員不講條件,只要我們能夠幹,就要一直幹下去。榜樣的力量就在身邊,下一步,我將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向榜樣學習,不忘初心,砥礪奮進。

  透過觀看《高山清渠》的觀後感2

  2022年7月16日,區教育體育局接到通知,由中組部黨員教育中心策劃指導推出的29集電視連續劇《高山清渠》(原名《黃大發的奮鬥史》)定於7月16日20:00在CCTV-1開播,號召廣大黨員學習收看。接到通知後,區教體局積極響應,立即轉發,廣泛宣傳,組織全區各學校的全體黨員教師積極觀看,學習黃大發同志的事蹟,謳歌這位平凡的英雄。

  當代愚公鑿天渠。區龍泉街小學黨支部積極響應區教體局號召,組織全體黨員教師觀看《高山清渠》,並寫下所感所悟。該連續劇講述了草王壩村是貴州遵義縣大山深處的一個常年缺水的小村落,為了改變家鄉貧困缺水的面貌,村支書黃大發自六十年代起帶領全村人絕壁鑿天渠,中間經歷的種種失敗、種種磨難沒有將他擊垮,反而一次次激發出他艱苦奮鬥、戰天鬥地的豪情。最終,黃大發克服一切困難,耗時三十餘年,完成了一條跨越三山九崖,主渠長七千二百米,支渠長兩千二百米的水渠,為山村引來清渠。共產黨人黃大發用其一生勇於擔當、堅強不息的奮鬥踐行著當年入黨時許下的諾言,“讓山裡人過上好日子!”,使窮山惡水的草王壩變成深山明珠,被人們稱譽為“當代愚公”,以實際行動為我們樹立了新時代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

  道德模範勇擔當。自2022年7月16日以來,每到晚上八點,區魏風路中學全體黨員就準時坐到電視機前,開啟中央一套觀看由中組部黨員教育中心策劃指導推出的電視連續劇《高山清渠》,這部劇受到大家一致好評,在廣大幹部群眾中引起熱烈反響。

  36年的歲月追夢跋涉,9400米絕壁天河。區魏風路中學全體黨員教師觀看電視劇後,感觸頗深,紛紛在群眾討論,發表見解。大家紛紛表示,要發揚黃大發幾十年如一日,不見清泉誓不罷休的追夢精神,寢食難安的為民情懷。看完主人公的事蹟,大家更加堅定了為教育事業獻身的決心和信念,今後無論在工作崗位上遇到何種困難,都要有持之以恆的拼搏精神,勇於擔當,敢做敢為,砥礪前行。

  黨支部書記任春旺說道:“黃大發不只是一個名字,更是一種精神,在黃大發身上,我看到了他吃苦耐勞、艱苦樸素的精神,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們要把自己的思想提高,學習他捨己為人的精神,更要學習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時代楷模講奉獻。區二高響應中組部、區委、區政府的號召,按照區教體局通知及時組織全體黨員觀看《高山清渠》,認真學習“當代愚公”黃大發堅定信念埋頭苦幹,帶領群眾脫貧致富,艱苦奮鬥、一心為民的奉獻精神。透過觀看該電視劇,區二高全體黨員紛紛表示要學習黃大發精神:心繫群眾、為民服務;埋頭苦幹、不屈不撓;不畏困難、敢於擔當。

  區二高的黨員教師紛紛表態:在今後的工作中,讓黃大發精神付諸於日常的教學工作中,立足崗位,充分發揮好共產黨員的先進模範作用,不斷銳意進取、克難攻堅,履職盡責、擔當作為。

  透過觀看《高山清渠》的觀後感3

  由中共貴州省委組織部、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聯合出品的電視劇《高山清渠》,講述“當代愚公”黃大發戰天鬥地,帶領村民開鑿絕壁天渠,改變草王壩落後面貌的故事。劇中,黃大發一句“認命,我就不是黃大發”擲地有聲,在轟轟烈烈的時代,做出了最轟轟烈烈的舉動。作為基層青年幹部,要以黃大發老支書為榜樣,樹立實幹思維、強化實幹擔當、弘揚實幹精神,要堅定初心、恪盡職守、戒驕戒躁,讓“時代新人”的青春色彩更加“斑斕絢麗”,讓“青春之歌”在基層“絢爛有聲”,用實際行動踐行新時期愚公移山精神。

  青年幹部要錘鍊“臣心一片磁針石”的忠誠度,讓“青春理想”在基層開出“時代之花”。“我在23歲的時候就在大隊當大隊長,在24歲的時候我就入黨。我入了黨過後,我心頭,本身是共產黨員,要下決心把這個水弄到草王壩來,讓我們老百姓吃上大米飯。”這個決心一下,就是一輩子的奮鬥與堅持,“當代愚公”黃大發之所以被授予“七一勳章”,靠的是不忘初心的堅定信念,理想信念為人生指引了奮鬥的目標,提供了前進的動力,也讓人生的境界得到提高。作為青年幹部,要堅持多讀原著、勤學原文、深悟原理,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終身實踐的`“必修課”,修好共產黨人的“心學”,“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於五色之惑”,始終與各級要求保持“同聲”,做思想上的清醒人、政治上的明白人。

  青年幹部要提高“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責任感,讓“青春激情”在基層開出“實幹之花”。“沒有任何修渠技術,測量靠豎起幾根竹竿用眼睛瞄;沒有水泥,溝壁直接糊上黃泥巴;沒有起重裝置,就在腰間拴根繩子下到擦耳巖用錘鏨鑿。”“當代愚公”黃大發之所以成為“時代楷模”,靠的是愚公移山的豪情壯志,用鋤頭、鋼釺、鐵錘和雙手,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黃大發不僅帶領群眾在絕壁上鑿出一條“生命渠”,走上了致富路,而且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基層優秀共產黨員的實幹擔當。無數實踐證明,要發展,必須要實幹,要在實踐中扛起責任擔當,在實幹中鍛打淬鍊成鋼。作為新時代青年幹部,要當攻堅克難的奮鬥者、不當怕見風雨的泥菩薩,在摸爬滾打中增長才幹,在層層歷練中積累經驗。要敢於擔當、善於擔當,在實踐歷練中增長經驗智慧,放心去幹、放手去做、放膽去衝,做到負責的工作使出最大力氣、出手的事情達到最高水平、交出的答卷達到最好效果。

  青年幹部要祛除“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浮躁心,讓“青春風采”在基層開出“奉獻之花”。每次拉水泥的車箱裡撒落的水泥,黃大發總要仔細清掃入庫。妻子說家裡灶臺需要一碗水泥來補一補,他堅決拒絕!為了修渠,黃大發起早摸黑,四處奔波,排除各種困難,腳磨出了血,曾累暈倒在地,也顧不上家。修渠那幾年,買炸藥水泥,過他手的錢就是20來萬,硬是沒出一分差錯。水通了,黃大發又帶領群眾開展“坡改梯”。在黃大發和村兩委的努力下,群眾正逐步改變傳統的種植結構……黃大發忠實踐行了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作為新時代青年幹部,要放下面子、撲下身子、甩開膀子,做到“去時一股書卷氣,來時滿身泥土香”;要鼓起一股清風,不該想的不想、不該拿的不拿、不該去的不去,要無畏無懼,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和正確的進取心。以只爭朝夕的精神抓緊提高自身素質,抓緊做好本職工作,為黨和人民的各項事業添磚加瓦,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篤實篤行才能不負韶華,才能行穩致遠。

  透過觀看《高山清渠》的觀後感4

  近日,以“七一勳章”獲得者、“當代愚公”黃大發為原型創作的電視劇《高山清渠》,在中央電視臺播出。

  黃大發是一個吃著百家飯長大的孤兒,草王壩的鄉親養育了他,共產黨給他們帶來了好日子,新中國讓他看到了希望和幸福。徐書記告訴他幸福是靠自己創造出來的。自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他帶領當地群眾歷時36年,靠著鋤頭、鋼釺、鐵錘等簡陋的工具,在絕壁上鑿出了一條近萬米的“生命渠”,結束了草王壩長期缺水的歷史,讓當地群眾吃上了大米飯,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從黃大發身上,我學習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修渠的過程會遇到很多艱難險阻,但他都一一挺過來了:第一,草王壩的村民很封建迷信,寧可相信山神會給大家帶來水,請“吳瞎子”向山神求雨,也不出去找水;寧可渴死餓死也絕不走出大山。於是黃大發就把粉筆灰和著水倒進嘴裡,做出口吐白沫症狀,當眾揭穿“吳瞎子”的騙行。第二,草王壩的村民信命,期待著天河水有一天自己流進草王壩,沒有欲與天公試比高計程車氣。於是黃大發和趙大山兩人去採石場開採石頭,沒日沒夜地幹,終於攢足了放電影的50元錢,透過電影前的小報,讓不識字的草王壩人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到了黨中央大興水利的政策,也讓公社的陳副書記同意了他們修渠。第三,遭遇壟斷。公社的“驢麻子”喜歡草王壩的徐開美,利用他公社採購員的身份便利,從中作梗,希望草王壩犧牲徐開美換取修渠的工具。一開始黃大發真以為“驢麻子”生病了,好心好意去看他,結果他的話裡明示暗示了他希望用徐開美交換修渠工具,這是黃大發所不能答應的,所以他一面讓徐開美答應“驢麻子”的婚事,另一方面透過開富轉達“驢麻子”,草王壩不要修渠工具了,於是“驢麻子”只能將修渠工具轉給張村,兜兜轉轉終於得到了修渠工具。第四,大鍊鋼鐵時期,公社幹部要把修渠工具拿去鍊鋼鐵,黃大發請教了下放到草王壩的歷史系教授王世勳,透過他了解到了國家的政策,最終也讓公社幹部同意了修渠。第五,三年饑荒,很多人都吃不飽飯,於是有些人就動了歪腦筋,希望帶著糧食離開草王壩,如果真要這樣,那草王壩人心就更不齊了,黃大發思考了一晚上,殺了公社的耕牛,雖然他知道殺公社的牛是犯罪行為,但為了鄉親們,他還是義無反顧地做了。

  從黃大發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共產黨員的成長。因為草王壩缺水,他的爹孃死於缺水,忍飢挨餓,是共產黨給他們帶來了好日子,新中國讓他看到了希望和幸福。於是他求上進,積極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從信山神,到相信中國共產黨,是他理想信念上的成長;從斗大字不識一個,到最後毛主席的詩詞信手拈來,是他文化上的成長;從有矛盾棍棒解決,到後來任何事情講究戰略戰術,是他思維上的成長。

  從黃大發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共產黨員的堅守。36年,青絲變白髮,36年,少年佝僂了腰,這36年,他堅守了一件事,就是把天河水引入草王壩,讓村民有白米飯吃,讓孩子們有學上,讓村民出行便利,這36年,他踐行著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

  從黃大發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共產黨員的無私奉獻,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因黃大發抓到了特務,公社獎勵了他十元錢,他分文未取全部捐給了公社。德保奶生病了,德保爺給了他一張藥方子和一塊錢,讓他抓藥,可這藥最後問下來是要十塊錢,他沒有退縮,把藥抓了。後來在村民大會上,有人把這事揭發出來給他扣了個挪用公款的罪名,他也沒有說出這錢的真正用處。三年困難時期,他把家裡僅有的一點胡蘿蔔拿出來分給村裡的孩子們,儘管他的家裡徐開美正懷著娃娃,也需要糧食。在修渠這件事上,他更是無私奉獻,為了能鼓舞士氣,他聯絡電影放映員,幫後廚劈柴打雜,手上的水泡都磨破了,終於電影放映員同意以成本價給他們放電影,成本價50元也很高啊,沒錢怎麼辦呢?他想到了採挖石頭,採石能夠儘快攢夠這50元。許懷春還因為田紅紅的唸叨很在乎村長、隊長這個職務,腆著臉到德保爺處明示暗示想當村長,在村民大會上美其名曰教黃大發識字暗示大家黃大發不識字不適合當村長。相比較而言,黃大發心胸坦蕩,他只想為草王壩修渠,最後,他也踐行了自己的諾言。

  透過觀看《高山清渠》的觀後感5

  作為一個遵義人,黃老的事蹟我一直是知道的,而今,以貴州省“七一勳章”獲得者、“時代楷模”、全國道德模範、遵義市播州區原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黃大發為原型創作的電視劇《高山清渠》,於16日已經上映。黃老的感人事蹟再一次浮現在眼前,感觸頗深。

  這部劇改編自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何建明報告文學《山神》,主人公原型是集多種殊榮於一身的優秀共產黨員黃大發,他被評為“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擁有“時代楷模”和“最美奮鬥者”稱號,在建黨一百年之際更被中央授予“七一勳章”,被譽為“當代愚公”。自上世紀50年代末起,他帶領群眾歷經長達36年的時間,用鋤頭、鋼釺和鐵錘,全靠人工苦力,在懸崖絕壁上開鑿出一條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地跨3個村的“生命渠”,結束了草王壩長期缺水的歷史,改變了村子“窮根”的命運,用實幹兌現了“水過不去、拿命來鋪”的誓言。

  “我認識他是5年前的事。那時他已82歲,不到一米六的個頭,站在我面前,讓我看到山一般的堅毅,從此再沒改變過他在我心中的形象。”一位鄉親對黃大發的描述。

  真的難以想象,在沒有任何水利工程專業知識的黃大發他們,面對30多里長且綿亙蜿蜒的石渠,是如何保證水能在渠道里越走越暢,一直流到草王壩?但正是由於黃老前輩不甘心、不信命,和大山較勁的這份毅力,最終,苦心人,終不負。1995年,這條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的“生命渠”通水了!

  為山村引來清渠並解決了水的問題後,黃大發並沒有停止腳步,而是繼續帶領全村人種水稻、坡改梯、蓋學校、拉電線、修公路,用歲月和汗水帶領村民們朝著幸福之村大步前進,不斷提高了村民們的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

  劇中提到過一句話:“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沒有白吃的苦,只要努力希望就在。”誠然,老天是不會辜負每一個正在努力奮鬥的人,當你面對困難所付出的一切,都會成為你一生中不可多得的財富,即使在最後你沒有得到你期待的結果,即使失敗了,也是一種難得的際遇。任何一件事都有舍有得,只要你堅持,不放棄,做好當下,每天前進一小步;正所謂水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總有一天會滴水穿石。行者常成,為者常至,如果一直處於平淡無奇、波瀾不驚的狀態,又何以體驗感悟驚濤駭浪、波瀾壯闊的大風景?

  “不怕山高岩石多,苦幹就能把貧脫,打巖引水修公路,窮村變成金銀窩。”如今的草王壩,村民的荷包漸漸鼓了起來,臉上的微笑越來越多,幸福感越來越足,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這是一部弘揚真善美、散發正能量的主旋律文藝作品,非常值得我們廣大青年黨員們認真觀看、學習的影視劇。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要向“當代愚公”黃大發學習,學習他的艱苦奮鬥、一心為民、埋頭苦幹、不屈不撓的愚公精神。這種精神激勵鼓舞了我,作為一名公路人,今後的工作中,我會更加兢兢業業,發揚這種不等不靠、無私奉獻的精神,肩負起“暢安舒美”的使命;堅定信念、敢闖敢拼,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用實際行動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透過觀看《高山清渠》的觀後感6

  “愚公移山得延續,大發精神修渠成。”近日,以“時代楷模”“七一勳章”、我們貴州遵義原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黃大發為原型創作的電視劇《高山清渠》在中央臺播出。該劇講述了黃大發為了改變家鄉貧困缺水的面貌,帶領全村人用時36年,經歷時代的考驗,克服重重困難,在絕壁上開鑿一條長達9400米,地跨3個村子的水渠,解決了當地村民的用水困境,最終引領草王壩村民致富過上幸福日子的故事。黃老支書一生“不負韶華、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真實寫照是時代青年學習的榜樣。

  青年幹部要有“瞄準目標,敢想敢幹”的勇氣。堅決不做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七八十年代的草王壩村地處海拔800米以上,“水比娘還親,沒水又缺田”足以形容當時村子的困境,劇中臺詞“寧把閨女推山崖,不讓嫁到草王壩”更是體現了草王壩村因缺水問題,但大部分村民們或不想“挪窩”,或者“挪不了窩”,於是窮就一直延續著的困境。青年黃大發多次進入大山實地勘察,發現在距離村15公里的地方有一條叫螺絲河的水域,於是謀生修渠夢想,打算用雙手鑿出天渠,引“天河”之水解草王壩飲水之困。黃大發敢想敢幹,勤彙報,找政策,籌資金,歷時36年初心不改,以百折不撓的韌性造就清渠功業,解決了村裡百姓生活和耕種缺水的困難。

  青年幹部要有“心中有民,行之為民”的初心。“我是村支書,有責任修通水渠,解決村裡人畜飲水,不然貧困老是改變不了。”這是當上村幹部後的黃大發為草王壩村民的承諾,為修渠大計多方奔走,千方百計找出路。為解決村民不願修渠思想問題,透過幹苦力活,做採石工籌集“電影費”讓全村村民第一次看上電影,主動學習宣傳黨中央毛主席對水利工作重要講話精神,以及放棄優先考慮自己懷孕妻子的營養補充,利用鄉里對自己抓特務的獎勵為村裡老人買藥等細節,體現黃大發心中有民,行之為民的初心。修渠成功後,黃大發繼續千方百計村裡的發展謀出路,修梯田、造公路、通水通電建學校,風雨幾十年的兢兢業業、無私奉獻從未改變,用實際行動踐行為民服務的錚錚誓言。

  青年幹部要有“多謀善斷、處事不驚”的魄力。一道萬米水渠,過三個村子,繞三重大山,穿三處絕壁,越三道險崖。黃大發修渠並不是一帆風順,也經歷了多次挫折,但是他並沒有因為缺技術、缺資金而退縮,反而越戰越勇。54歲高齡進水利班進修學修渠技術,向鄉里爭取幫扶資金,面對村民質疑發出“修不好水渠我把名字倒過來寫。為了水渠,我願意拿命來換”的有力承諾。以及在劇中因修渠工具遲遲不能到位、帶領村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舉措做法,體現了黃大發活到老學到老,勤於學習,善於思考,不斷提升決策判斷能力,多謀善斷、處事不驚,主動積極處理村裡難題矛盾,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接最燙的“山芋”,踐行黨員幹部“有事我先來”的責任擔當,高山清渠就是大發精神最好的見證,大發精神是我們新一代青年延續愚公移山精神最好學習榜樣。

  透過觀看《高山清渠》的觀後感7

  7月20日以來,省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九支隊七大隊黨支部組織黨員幹部職工觀看以“七一勳章”獲得者、“時代楷模”、全國道德模範、貴州省草王壩村原黨支部書記黃大發為原型創作的電視劇《高山清渠》,學習模範人物先進事蹟,汲取榜樣力量,進一步激發幹部職工的奮進精神。

  該電視劇用藝術的形式講述了“當代愚公”黃大發為改變家鄉貧困缺水的面貌,帶領全村人艱苦奮鬥的故事。黃大發自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帶領群眾歷時36年,靠著鋤頭、鋼釺、鐵錘和雙手,在絕壁上鑿出一條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地跨3個村、跨3座大山、大小9個懸崖的“生命渠”,結束草王壩長期缺水的`歷史,當地群眾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支部書記陳龍飛觀看《高山清渠》後談到,讓他受到為民服務、埋頭苦幹、甘於奉獻等“當代愚公”的精神洗禮,進一步築牢了理想信念之基,表示要以黃大發同志為榜樣,從“開山鑿渠、志拔窮根”的動人故事中讀懂一心為民、埋頭苦幹、百折不撓的“初心”,勇於擔當、甘於奉獻,苦練工作本領,在一線交通運輸執法崗位上認真履職盡責,積極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用實際行動踐行交通執法人員的初心和使命,努力在新時代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事業高質量發展中創佳績,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當好新時代“開路先鋒”。

  黨員陳乾兵同志觀看《高山清渠》後談到,他作為建黨百年新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一分子,作為交通戰線最基層的一員,要大力弘揚“黃大發精神”,樹立實幹思維、強化實幹擔當、要堅定初心、恪盡職守、戒驕戒躁,在一線交通運輸執法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只有持之以恆做好日常巡查,打擊惡意超限運輸,嚴格規範做好施工監管,以職責使命維護好路產,保護好路權,在抗凝保暢、防汛抗旱等特殊節點勇當排頭兵,為人民群眾安全便捷出行做出應有的貢獻,用實際行動踐行新時期愚公移山精神。

  透過觀看《高山清渠》後,黨員幹部職工反響強烈、深深受到激勵鼓舞,幹事的激情高昂,紛紛表示要以黃大發同志為榜樣,立足於行業和本職工作,認真貫徹落實好省十三次黨代會精神和新國發2號檔案精神,將精神源泉轉換為幹事創業的強大動力,在自己的崗位上勇於擔當、埋頭苦幹、苦練工作本領、履職盡責、甘於奉獻,在疫情防控、交通綜合行政執法管理與服務、超限運輸治理、運政執法、“打非治違”、安全監管、汛期搶險救援、冬防春運抗凝保暢、“四違”等路域環境治理工作中積極地“站出來”“頂上去”,積極發揮好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

  透過觀看《高山清渠》的觀後感8

  近期收看了中央電視臺正在熱播的電視劇《高山清渠》,用藝術手段再現”時代楷模”、中共中央“七一勳章”獲得者黃大發修渠的先進事蹟,跟隨跌宕起伏的電視劇故事情節,讓我再一次走進草王壩走近黃大發,去感知那段“苦”、“痛”、“贊”的燃情歲月,感悟一個共產黨人的堅守和付出。

  戰天鬥地,怎一個“苦”字了得!60年代的中國,國家百廢待興,經濟困難物質稀缺。正當壯年的黃大發生活在偏遠落後的播州區草王壩村,面對缺水嚴重的自然條件和老百姓吃不起大米飯的惡劣生存環境,他硬是憑藉堅定的共產黨員信仰,發揮黨支部書記領頭雁效應,帶領村民戰天鬥地,千方百計克服修渠資金、技術等困難。黃大發在54歲的時候,還到鄉鎮水利站跟班學習水利知識和開鑿技術,為修渠打好技術基礎。在修擦耳巖段時,遇到一處倒懸的崖壁要修渠透過成了難題,年近60的黃大發把麻繩系在身上吊下懸崖開展測量,最終水渠順利透過此地,這正是他常說的“水過不去拿命來鋪”的真實寫照。修渠過程中黃大發經過一次次失敗和絕望,又不斷的燃起不滅鬥志,終於用36年13140天的時間,建成一條跨3座大山、大小9個懸崖,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的水渠,解決了團結村缺水問題,改善了村民生活條件。

  失去至親,怎一個“痛”字了得!60年代的中國,是一個特殊的時代,也是一個激情似火的時代。在修渠最關鍵的時期,黃大發的一個女兒和一個孫子相繼因病去世,黃大發卻承受著巨大的悲痛,為了全村百姓早一天不喝望天水,能夠吃上大米飯,與大家同吃同住同勞動,毅然堅守在修渠一線。黃大發把失去親人的悲痛化著滿腔的工作熱情,融進一錘一錘的鋼釺敲打聲中、融進鋼釺與石頭碰撞四射亂飛的火花中,融進修渠大軍肆意揮灑的汗水裡,真正做到為大家舍小家,詮釋了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使命。

  舊貌新顏,怎一個“贊”字了得!草王壩村老百姓在黃大發老支書和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帶領下,進一步發揚自力更生精神,掘天渠、修村路、架電線、”坡改梯”、建學校,改變了團結村貧窮落後的面貌。特別是近幾年,在團結村建設有“大發渠”觀光長廊、“大發天渠”黨性教育陳列館和星空木屋、社林邊酒店、稻裡野舍等特色民宿,村子環境如詩如畫,村民生活質量進一步好轉。今年國慶節前,經過團結村的仁遵高速公路有望建成通車,可以為當地農產品外銷和農村旅遊帶來新的良好機遇,當地群眾收入將得增加,這是隻想吃上大米飯的團結村村民想都不敢想的幸福日子。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基層黨組織就是一座戰鬥堡壘。黃大發帶領團結村村民自力更生,從貧窮到脫貧再到小康,切實發揮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黨員幹部要大力學習弘揚“大發”精神,實踐在當前鄉村振興各項工作中,繼續貢獻統計調查新的力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