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經典電影《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南京大屠殺經典電影《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金陵十三釵》是2011年張藝謀執導的一部戰爭史詩電影,根據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以下是小編帶來的金陵十三釵,希望對你有幫助。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一)

  對於金陵十三衩,我並不陌生,因為在它剛剛上映的時候,我就已經體驗了其中的徹骨心酸。今日坐在教室裡,再一次的回味震撼。

  一個動盪的年代,人心惶惶,無從逃離的恐懼,該如何去面對,該如何去銘記。真正的,看著大螢幕,深一些,如果我處在其中,我想對那滿目的瘡痍,我只會感到無力了吧。人人都道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對於這個年代的她們,近日網上的新詩應該更能道的真切些,商女熟知亡國恨,贖幼之身永貞真,山崩地摧志猶在,興我中華休忘魂。興我中華,休忘魂,魂,這是一個帶著尊嚴與信念的載體。

  整部影片,陰沉抑鬱,灰暗的整體色調,看著就讓人揪心,想著那裡,人無安逸,恐懼扎心。小的時候,還記得在美術課上的水彩課,在多麼美麗絢爛的色彩上,只需一點黑色加入其中,他便蔓延開來,腐蝕著多彩。但是,在一片黑色之上,多少亮麗的色彩只是轉瞬即逝,剛剛延開的觸角一眨眼便淹沒在一片黑色之中,沉了下去,永遠不會再起來。她們,一群擁著色彩的女子,被那一雙雙暗淡的眼睛透過美麗的窗子凝望著,有歡聲飛揚,有笑語迴盪。為了這群孩子,她們失了色彩,掩埋了,在這煉獄般的世界。金陵十三衩裡包含著與以前電影一樣的情感,愛國,奉獻。中國人,很偉大,或者,人都是偉大的,在一個場景中,一段年代裡,一波,又一波的湧現。教堂,在那麼一個滿是流血的土地算是一方避難之地了吧。外出卻受死的她們,到底為了什麼,琵琶弦,亦或是耳環?這些似乎微不足道的東西,她們也願冒死而尋,處在世界的邊緣,在邊緣有如何呢,戰火還是燒到了她們。當她們喬裝學生,那懷中的剪刀,是她們赴生死之約的武器。一直記得在地窖裡,她們的光彩,那般奪目,她們的歌聲,雖然穿著樸素的學生棉衣,但那首透著蒼涼悽美的秦淮曲,直到現在,任在心中,每每想到在一方小小的地窖裡,卻飄浮著多少的俠義真膽與真情心語,眼溼了,心碎了。

  現在幸福生活的我們,回望歷史的時候,對那慘絕人寰的場景最多隻有哀痛,難以置信,生活前進中,人也慢慢忘記了哀鳴的痛楚。只盼全世界能平安永世,此般地獄的世界只存在於過去,放眼未來,是拉起的友好之手。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二)

  最近《金陵十三釵》的電影正在上演,有幸在散文線上的首頁上發現原作,就第一時間收藏,讀《金陵十三釵》,淚紛紛如雨下,日本鬼子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人神共憤,血流成河的南京,血的教訓,這只是南京城裡小小的一隅——教堂,但戰爭中的教堂在鐵蹄和淫威下風雨飄搖。唱詩班的女學生,從牆頭爬進來的妓女們,還有死裡逃生躲避追捕的中國傷兵,神父英格曼,阿多阿多,伙伕陳喬治,這些人物暫時被迫呆在一起,這十三個妓女,以出賣肉體為生,說話、做事、舉手投足都表現出了她們那個圈子裡的習氣,英格曼神父反感她們,怕她們影響那些稚氣未脫的女孩子,但又無法拒絕無路可逃的她們,勉強收留她們暫住教堂,豆蔻的悽慘遭遇,讓這些風塵女子開始正視現實,身邊的姐妹慘遭輪姦,救過來後已瘋瘋癲癲,而那幾個中國傷兵,下場更慘,連做了截肢手術的`王蒲生也身首異處,妓女們冷靜的埋葬他們,這些人沒有前途和將來,死亡,是遲早要面對的事情。

  玉墨隨身多年的一把剪刀,該是一段預示,與其遭蹂躪慘死,不如拼死一搏。姨媽書娟幼小的心靈對玉墨充滿仇恨,這個破壞自己家庭的名妓,她恨不得去毀了她的臉。然而,為了救唱詩班的這些女孩子,這些妓女,她們化裝成女學生的樣子,去替她們,日本兵帶走了這些如花似玉的女子,她們義無返顧的帶著剪刀,牛排刀、髮釵,帶著一切可以利用的利器走了。苟且偷安,何如轟轟烈烈的死?把生存的希望留給這些孩子們,妓女,這些最最下層的人身上,閃現著傲人的光輝。書娟懺悔了,玉墨再也回不來了,或許,她該早一些原諒她?

  但是,今天的我們可以原諒一切,一切都被可笑的原諒了,去恨誰呢?軍國主義?還是自己軟弱的祖國?血淋淋的歷史銘記在心,而惠特林女士,一個善良有正義感的美國人,在親歷和目睹了地獄般的南京城後,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最後自殺。活人姑且做惡夢,寧可不活,禽獸的行徑為人所不齒,但願後代們都記住這段歷史,南京——慘絕人寰的大屠殺,金陵十三釵,只是這鮮血歷史中的小小一段。

  嚴歌苓女士筆觸清新,細緻感人,一口氣讀完,泣不成聲,這就是我的祖國曾親歷的災難,中國人是不會忘卻這段歷史的,十三釵也將和歷史一樣永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