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生門》觀後感(通用23篇)

紀錄片《生門》觀後感(通用23篇)

  《生門》由陳為軍執導,耗時700多天多機位跟蹤拍攝,從40個家庭迎接新生命的故事中選取了4個作為代表。yuwenmi小編整理了相關的觀後感,快來看看吧。

  紀錄片《生門》觀後感 篇1

  生孩子,可能是一個家庭一生中最喜悅的時刻,也可能會把一對母子送到鬼門關前。對於前者,我們身邊看到的太多,而對於後者,我們知之甚少或者選擇避而不談。導演陳為軍在紀實電影《生門》中,把鏡頭對準了中南醫院的產房,用700多天的時間,真實記錄下4位孕婦艱難誕下新生命的過程,讓我們直面生產背後的故事。

  電影《生門》選擇的四個家庭都是早產兒,這就註定了這部電影會格外揪心。像“定時炸彈”一樣的高風險妊娠、手術室裡命懸一線的搶救、尚未足月前途未卜的小生命……四個家庭的命運像過山車一樣,看得人心驚肉跳。這裡有身無分文,卻需要5萬塊錢拯救一大兩小三條生命的丈夫;有已被當地優生科判定發育遲緩,卻在醫生的堅持下頑強求生的胎兒;有心臟兩次停跳,全身換血4次,在死神面前艱難轉身的孕婦;有冒著生命危險懷上第三胎,非要生一個兒子不可的農村媽媽;還有“拆彈部隊”首領——婦科主治大夫李家福的一次次力挽狂瀾。

  最讓觀眾揪心的大概就是那對來自大別山區的雙胞胎父母,因為沒有參加農村合作醫療,5萬元的手術費用讓山裡的漢子抹起了眼淚。就連醫生都曾勸他斟酌,畢竟即使手術成功,一個早產兒的救護費用也要在十萬以上,更何況是雙胞胎。但父親始終堅持,大人小孩都要保,最終他借遍全村,幾百、幾千地湊齊了手術費,甚至還借下2萬元高利貸。這個故事裡,我們看到了手足情深、鄰里互助,質樸的山裡人再窮也為救人伸出援手;我們也看到了醫者仁心,大夫想方設法為患者省錢;導演也借村民之口對農村醫保制度、貸款制度提出了質疑:在生命面前,制度可否有通融的餘地?

  電影裡更具爭議的是一位想要讓妻子引產的年輕丈夫。因為孩子被優生科判定發育遲緩,父親難以承受孩子可能不健康的後果,更擔心人財兩空,堅決要求醫生引產,甚至在孩子出生之後遲遲不願意交錢搶救。但產科、兒科的醫生們卻站在人性和法理的角度,堅持認為要給孩子一次機會,畢竟這是一個生命,還有可能是一個健康的生命。置身事外,很多觀眾可能會質疑這個父親,如此狠心地要放棄自己的親生孩子;但倘若換位思考,一個不健全的孩子一生的痛苦,以及會給這個家庭帶來的災難,其實也是我們每個人都無法承受之重。關於生命的抉擇,如此痛苦,卻又無法迴避,這樣的故事編劇編不出來,卻被鏡頭真切地記錄下來。

  電影的最後,畫外音問小男孩,“你是從哪裡來的?”小男孩用稚嫩的嗓音回答:“我是從媽媽肚子裡出來的。”這一點毫無疑問,但很多子女可能並不知道,媽媽在生下自己的那一刻,經歷了怎樣的痛不欲生和驚心動魄。難怪有位男觀眾說,看完電影,他第一時間想給媽媽打個電話,問一問自己出生那天發生在產房裡的故事。

  紀錄片《生門》觀後感 篇2

  12月16日電影賀歲黃金檔,張藝謀的《長城》被視為最大體量的電影,敢於與《長城》同日上映的影片,有葛優、章子怡以及一大批明星領銜的《羅曼蒂克消亡史》,有歐豪等小鮮肉主演的《少年》,還有一部影片,就是沒有任何一個明星的《生門》。透過前期看片可以確定的是,《生門》在劇本故事方面,將秒殺上述三部影片,作為紀實電影的《生門》的每一個故事細節,都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優秀的編劇無法編出來的。現實比電影精彩一百倍,這句話可以用在這部影片身上。

  什麼叫“生門”?一個生命誕生的全部環節,家屬的糾結感,從產科醫生到產科護士奔跑的腳步,從產婦的父兄親屬到每一張真切的人民幣,也包括每一臺搶救手術的關鍵時刻以及分娩室內外的人情冷暖。《生門》用了三年時間,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取得了四十位產婦及其家人的授權,採用鏡頭直擊的手法,最後選擇編輯了其中四位早產產婦在醫院裡裡外外的故事。沒有明星,沒有既成劇本,沒有大投資,全是對於一個生命從哪裡來和怎樣來的關注,也即一個小生命在未出生前和其周遭環境的關係,包括了其家庭,輾轉經過的醫院,在生產過程經歷的種種困難與驚險,還在孃胎裡時外面的醫療保險制度和醫院的治病機制。

  作為一個年看片超過100部的電影專業記者,作為一個在產房外焦灼過的父親,我上一次為一部電影流淚還是六年前。那是在唐山市體育中心潮溼的草地上,我一邊看著《唐山大地震》電影,一邊把電腦放在腿上淚流滿面地書寫。看《唐山大地震》之流淚,是為了生命的逝去和艱難成長。

  看《生門》,是一個更為複雜的體驗。

  男嬰成功產出,產婦夏錦菊遭遇血崩,失血近兩萬毫升,相當於身體裡的血換了好幾遍,唯一的辦法是切除子宮,但產婦卻執意保留。為此,全體醫護人員開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子宮保衛戰……

  另一個產婦,中央型前置胎盤,雙胎、重症糖尿病,保大人還是保小孩?鐵漢柔情,淚灑病房。醫生、病友、家人、朋友,籌款借貸的生死時速。

  生男還是生女?為了生一個男孩,產婦曾憲春懷了第三胎。妊娠晚期,子宮穿透,命懸一線。賭命懷胎,換來丈夫的懺悔和全家的熱淚……

  醫療題材的影視作品多了去了,《生門》真實而殘酷,但不乏輕鬆幽默。現實中被稱為“中南一把刀”的中南醫院產科主任李家福,是個充滿魅力的人,有病人問,“李主任你哪天休息啊?”他幽默地說,“我休息日是32號!”早早地趕到辦公室裡,他也會拿起噴水壺,為他那早已枯掉的綠植噴噴水,引來觀眾一陣善意的笑聲。有記者採訪李家福,問他是否去看電影《生門》,他說,看電影要兩個小時,夠我搶救一個小生命了。沒有救死扶傷的豪言,那是儒雅的醫者父母心。

  看《生門》的感受是複雜的,一會兒緊張地抓住影院座椅的扶手,為命懸一線的人操心;一會兒淚流滿面,為生命的到來,為生命之艱難。還好,最後流完所有的淚,你感覺自己像被洗禮了一遍。你想打個電話給媽媽,感謝她帶你到這個世界,你想輕鬆地感慨,“你好,生命!”

  紀錄片《生門》觀後感 篇3

  看完了電影紀錄片《生門》,我已經淚流滿面。我看的這場電影是電影上映前的點映,先看電影后付費,自願付費,如果看著好就付費,看著不好就不付費。我付費了,不僅是為了電影拍得真實,而且為了婦產科醫生,為了對他們的尊重和稱讚,所以,我付費了。

  而且,我寫下這篇觀後感,希望大家都看看電影紀錄片《生門》,透過這部影片瞭解生命之門的婦產科,瞭解這群肩負著兩條以上生命的婦產科醫生。

  更希望那些剖宮產二胎的準媽媽們看看這部電影,瞭解剖宮產二胎的風險,為自己的生命,為下一代的安全,根據自己的年齡、健康狀況,好好權衡一下,減少二胎的風險。

  紀錄片《生門》觀後感 篇4

  10月24日,紀錄片《生門》在北京舉行了看片及映後研討會,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張衛、趙軍等專家到場。諸多業內人士都對這部講述生育問題的影片紛紛表達了高度讚揚,認為該片在當今商業片潮流中獨樹一幟,是能夠“讓以後的人知道這個時代人民面臨的痛苦”的影片。據悉,該片已經定檔12月,擠進了賀歲檔。

  《生門》由陳為軍執導,耗時365天雙機位跟蹤拍攝,從40個家庭迎接新生命的故事中選取了4個作為代表。雖然這是一部紀錄片,不過故事性較強,主要講述了這4位遭遇極端情況的產婦及其家人在醫院生產過程中經歷的種種考驗。所謂極端情況,就是生活中不算常見的病例,比如“中央型前置胎盤”的孕婦,還患有糖尿病,而且懷了雙胞胎,隨時都會大出血,需要5萬元的手術費,但孕婦並沒有醫保、只有5千塊錢,諸多問題接踵而來。此外,還有患有妊娠高血壓、孕齡28周孩子卻沒有胎動的孕婦,以及手術中血崩需切除子宮的孕婦等等,在手術室裡的真實情節看得人觸目驚心。

  然而,這並不是一部展現普通醫療過程的影片,手術只是個引子。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索亞斌表示,開篇的那場手術帶來的震撼難以比喻,“把人的生死表現得淋漓盡致,後面才開始展現經濟、社會、倫理等方面的問題。”而這些後面的問題,都是直指人心的,不少專家都表示,這部影片含義頗深,能夠引人深思。

  紀錄片《生門》觀後感 篇5

  《生門》的導演陳為軍曾憑藉紀錄片《好死不如賴活著》、《請為我投票》獲得多項國際大獎,他的最新作品《生門》則是聚焦於每一個家庭都會面臨的生育問題。《生門》製作團隊歷時三年,跟蹤拍攝了多個家庭迎接新生命的故事,最終取材四個具有代表性的家庭完成電影。

  昨晚(12日),北京的“先看片後買票”點映活動在藍色港灣傳奇時代影城舉行,觀眾手持“先觀影后買票”的特製電影票入場觀影。在觀影后的採訪中,不少觀眾表示自己看哭了。“很多人並不懂母親都走過‘鬼門關’,這個片子應該多推廣,會震撼每一個人”;“看完電影特別想念媽媽,也對醫患關係有了更深的理解”。影片放映結束後,在場觀眾紛紛透過掃描特製電影票上的二維碼買下影票,表示對《生門》的認可。片方表示,“先看片後買票”的方式是一次實驗,讓觀眾先觀影,付費以自願為原則,覺得影片好可以付費,如果不滿意也可不付錢。此次“先觀影后買票”活動是由院線“三劍客”高軍、吳鶴滬及趙軍聯合發起的,他們在12月6日曾發出一封“為中國電影找《生門》”的倡議博文,呼籲更多的觀眾到影院體驗一場《生門》。

  事實上,這樣的實驗也是無奈之舉,紀錄片在中國的院線電影中一直處於嚴重缺席的狀態。今年,《我們誕生在中國》取得6600萬票房,重新整理了中國電影紀錄片票房紀錄,然而這樣的例子屈指可數。《生門》的上映日期更是和《長城》、《羅曼蒂克消亡史》這樣的大片撞檔,排片情況可想而知。

  紀錄片《生門》觀後感 篇6

  為了拍攝《生門》,陳為軍和團隊花了三年半的時間,跟拍了大量的素材,最後擷取了片中四位媽媽的故事。談及這一過程,陳為軍分享說,拍攝紀錄片,因為要探入別人的隱私,更需要平等的交流。

  既然有一個長期的相處過程,拍攝者會不會模糊自己的立場?對此,陳為軍強調,紀錄片不像劇情片,劇情片有一個目標,劇情也是一個尋找謎題的過程,而紀錄片不是,它沒有一個明確的指向。他認為紀錄片要做的不是解答疑問,也不是表明立場,而是帶著觀眾去體驗。至於片中看似偶然的“神來之筆”,陳為軍說,那不是刻意新增的,而恰恰是真實的魅力。如果說有目標的話,陳為軍說,他希望更多的觀眾能夠看到這部電影,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有了觀眾的解讀,這才能成為一個作品,否則它只能是一段影片。

  不過,有觀眾看完後,表示,生小孩太痛苦了,決定以後不讓女朋友生小孩了。另一位女觀眾則起身再三激動表示,應該讓家暴者多看看這部電影。導演回應說,女人太不容易。他說,這個世界上,男人可以是壞人,但女人永遠都是好人,如果女人也壞,那這個世界就沒有底線了。

  紀錄片《生門》觀後感 篇7

  《生門》,片如其名,聚焦產房裡的生死和溫情。這是一部謳歌母愛的紀錄片,但其中又包含了很多對於社會、人性的觀察。在這樣一個狹窄的空間,母親和孩子、病人和醫生、醫生和家屬、病人和家屬,電影好似一面鏡子,映照的是整個世界。其中有一幕,剖腹生產的女兒掙扎在生死線上,因為疼痛雙手扭曲變形,一旁的父親上前幫女兒的手捋直,將額頭貼在女兒的額頭上,對著女兒不住的默唸,“有爸爸在。有爸爸在。”簡單,真實,透著暖,也透著光。這是《生門》最雋永之處,也是導演口中“真實的力量”。

  談及拍攝紀錄片的初衷,陳為軍說,現實的故事能讓每一個編劇汗顏,他認為,只要把鏡頭對準生活,拍出來的就沒有年齡段的限制,適合所有人。因為太真實,有男觀眾起身表示,要感謝媽媽的生育之恩,但以後決定不讓女朋友生孩子。

  紀錄片《生門》觀後感 篇8

  12月8日,紀實電影《生門》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行觀影暨主創見面會,該片導演陳為軍和製片人戴年文、剪輯師蕭汝冠、《生門》主題曲演唱者金志文、片尾曲演唱者侃侃等主創悉數到場,和傳媒大學的莘莘學子進行了深入交流。

  雖然時值寒冬,但中國傳媒大學可容納1500人的報告廳裡座無虛席,現場的觀影氣氛真誠而熾烈。而影片所蘊含的充滿張力的情感衝突與碰撞,新生命誕生的真實畫面以及背後的家庭倫理、社會道德和人文關懷等內容,也使到場師生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觀影結束後現場響起悠揚的音樂,侃侃帶來的一曲《時光回》讓還沉浸在影片中傳媒千人報告廳再次陷入沉默,“多希望時光回、回到童年……”正如歌中所唱,每一個為人子女者對面對“生”的那最初的疼痛,內心都是久久被震撼和不能平靜的。

  《生門》由著名導演陳為軍執導,它聚焦四位產婦及其家庭的故事,直麵人類“誕生”問題並將其以最直觀的鏡頭語言呈現在大熒幕上。其中有著生與死的掙扎、舍與得的糾結、老與少的碰撞,而這一切都隨著一個新生命即將誕生而展開。《生門》除了展現了高危生產救治過程之外,更將其背後的社會、文化等複雜問題進行了直觀呈現,無論是母親奮不顧身的大愛,還是親朋萬眾一心的愛心接力、醫護群體的真情與奉獻,都在全力為新生命開啟一扇“生門”。

  手裡只有5000塊錢,卻需要5萬塊錢拯救一大兩小三條生命的丈夫;已被當地優生科判定發育遲緩,卻在醫生的堅持下頑強尋覓著生之道路的胎兒;心臟兩次停跳,全身換血4次,難以實現在死神面前艱難轉身的孕婦……這些精彩的劇情深深地吸引了中國傳媒大學的師生們,他們在觀影時精神高度集中,不僅沒有人中途離場,更是全情投入到劇情中去。不時有觀眾因主人公的選擇發出低聲嘆息,有的女生甚至全程低聲抽噎。而當劇情偶有轉折時,不少觀眾依然溼潤著眼眶也會發出輕輕的笑聲。觀影結束後,導演陳為軍等主創走到臺前與大學生們進行交流。不少學生對於劇情抒發了自己的感想,大家普遍反映,影片的震撼不僅僅是畫面中的真實記錄,更是在與“生”相關的一些系列問題,讓每一個為人子女者感知到“生”的偉大。相信會這部影片會改變很多人的想法,特別是對“母親”一詞有了重新認知!

  《生門》的導演陳為軍,從1994年開始從事紀錄片創作,他的作品,如《好死不如賴活著》、《請為我投票》等曾多次獲得國際大獎。陳為軍是一個很會講故事的導演,他在兩年多時間中取得了四十位孕婦和她們家人的授權,進行了跟蹤拍攝,最終選取了四個產婦故事,並將之搬上銀幕。關於影片的創作,為什麼選擇紀實的拍攝方式,陳為軍表示“一切真實中的人、事都是秒殺藝術在創作的,紀實類影片不等於沉悶的代名詞,一個故事就應該讓買菜的、大學教授、白人、黑人都能看的懂,我的影片風格就是這樣——有笑也有淚。” 現場一位醫生也情緒頗為激動的對陳導及其團隊表示了由衷的感謝,她表示“影片不僅讓他作為醫生感觸頗深,同時作為患者她也覺得感同身受,非常感謝陳導將這些拍成影片”。影片主題曲演唱者、著名音樂人金志文則表示“今天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其實參與歌曲創作的過程中有很多疑問,但在觀影過後都迎刃而解了。我的妻子也到了現場,她從頭哭到尾,因為我陪她經歷過生育的整個過程,觀看影片對我們的巨大震撼,真的只有經歷過才能感受。“

  影片的製片人戴年文則從影片的命名出發為傳媒師生解讀道“《生門》這個詞來自道德經,萬事萬物的規律其實都如同孕婦孕育生命一樣,需要愛來哺育,我們希在這個名字中融入溫度和感情,讓大眾理解和感受萬事萬物與生相通的點。“同時,他向觀眾提問“觀影后有多少人想給母親打個電話呢?”千人廳內幾乎每個人都舉起了手,現場一位學生也真的撥通了母親的電話,一句“媽媽,我愛你”雖然簡單卻是最真實且真摯的語言。

  此外,在視覺和心靈雙重震撼中,現場在主持人的帶領下還掀起了微博話題互動,不少師生透過微博發表看法,有人說“在這部電影裡我看到了淚點也看到了笑點,唯獨沒有看到槽點。”有人則身體力行表示“看完就打電話給老媽說了電影的故事,第一次問了自己出生時候的事情。”導演、嘉賓和觀眾關於“生”的多角度討論也讓觀影會的氣氛達到高潮。

  《生門》已定檔12月16日,將與《長城》、《羅曼蒂克消亡史》等商業大片同期上映。作為一部中小成本影片,《生門》既沒有明星、也沒有特效,有的是對於一個生命從哪裡來和怎樣來的全情關注,是攝製組700多天的多機位跟蹤拍攝,是導演陳為軍及背後的出品方——北京中視文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全力付出,是不畏萬難對“生”的意義執著追求的探索精神!正是這種對“生”的執著成就了影片。

  這種執著也打動了很多業內人士,近日,有“中國電影發行三劍客”之稱的高軍、吳鶴滬、趙軍就主動發聲,為該片保駕護航。他們發表了名為“聰明絕頂三劍客”為中國電影找《生門》的文章,倡議藉助中國院線做一次實驗,實行全國百場放映,讓觀眾先觀影再付費的測試,如果觀眾不滿意可以不付錢。“三劍客”坦言:“我們曾經見證,中國院線有著全力支援優秀國產電影的光輝傳統,有過給予優秀國產電影支援的成功案例,更有成功支援優秀國產電影的資源與實力。”而眾多電影人的合力,也將為優秀國產電影的未來照亮“生門”。

  據悉,《生門》將於12月16日登陸全國大銀幕,在這個冬天用“疼痛”與“溫情”與您共訴生命讚歌,正如影片開場引用的泰戈爾詩句:“上蒼給了我們生命,我們用奉獻去擁抱她”。

  紀錄片《生門》觀後感 篇9

  編者按:《生門》讓我們見證了母親的偉大,也見證了醫生護士的責任心和努力。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應該是平等的,不論是男孩還是女孩,請把生育權交還給產婦自己,不要用封建思想來束縛,更不要因為缺錢而抹殺。

  這是一部值得所有人觀看的紀錄片。生為人母,要遭受世界上最大的痛苦。鬼門關前走一遭,還要忍受世俗的偏見,和資源匱乏所帶來的恐懼。

  身與心俱病,容將力共衰

  “身與心俱病,容將力共衰”。當影片中一個個即將分娩的母親展露出驕傲又緊張的笑容時,我腦子裡馬上跳出白居易的這兩句詩。此時的她們不是披著婚紗的公主,往日在乎身材和妝容的她們此時正躺在醫院產床上,等待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這一刻的完成,足以改變一個女人的一生。

  她們的身體已經苦苦支撐到了極限,凌亂的頭髮,越來越密集的宮縮時間,都在催促著她們走向人生的另一個開始,接受自己新的身份。母親。

  世俗的荒誕與醜陋

  《生門》中所聚焦的幾個家庭,無一例外的寄希望於產婦生子。不論父親,母親,還是產婦的家屬,對男孩的渴望都幾乎達到一個病態的痴迷。生個兒子,不僅是產婦的光榮,更是這個家庭的光榮。

  自從父系社會開始,生男孩就彷彿成為我們這個民族共同的願望。女人出嫁後,所有的價值和意義都是伺候公婆,相夫教子。如果沒有為夫家生下一個兒子,自己就好像對不起夫家一樣。《生門》中生二胎,甚至三胎的產婦,都把再次生產的危險拋之腦後,全家人喜氣洋洋就為接納新成員的降生。當然,這個新成員最好是兒子。

  可能只有母親才能體會那種心情,所以主任醫師告訴明確告訴對方生育風險之後,對方還是義無反顧的準備好迎接新生命。生為女人,卻如此在乎能否生下一個男人。這種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觀念,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可怕的多。

  生門,母親的鬼門關

  本片叫《生門》,可在影片中我們能感受到的更多還是鬼門。產婦二胎分娩突然大出血,止血紗布就那麼一捆一捆消耗著。本院可用血量不足,緊急抽調其他園區血源供應。產後連續兩次心臟停跳,新生嬰兒的喜訊與產婦的病危通知書相隔不久就送到家屬手中。

  這時候,產婦的丈夫還在外地做生意,家屬和親戚只能表示說一些安慰的話。只有產婦的親爹才會表現出為人父母應有的焦急和不安。因為這個剛剛生下二胎的產婦,是自己的孩子。不論她是幾個孩子的母親,可在自己眼中,她仍是一個孩子。

  在這名產婦連續打出血,焦急萬分的時候,其他的產婦也各有各的狀況。身體狀況不佳,生產期間費用湊不齊;優育排查情況不好,一名產婦的丈夫及其家人反覆強調打算引產這個孩子。相比之下,我實在想不出,躺在產床上流血的產婦幸運,還是沒到生產時候的產婦幸運。

  生而為人,對不起了

  據說導演本來採訪物件多達80多組,可最後經過篩選和剪輯,最終呈現在大銀幕上的,不過4組。原本生孩子這個相對具象的人生經歷,由於財富的多寡,社會觀念的陳舊,醫療資源的匱乏等情況,變得越發不可捉摸。

  影片中來自大別山的夫婦二人,是最讓人看了心痛的。妻子身體不好,生產之前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準備。當然,對這個孕婦家屬來說最大的問題在於錢。徹頭徹尾的農民,妻子沒有收入,突然面對5萬元左右的款項瞬間被擊潰了。

  自己沒錢,兄弟回到村裡挨家挨戶,幾十塊幾百塊的借錢,甚至不惜借高利貸以幫助弟弟和弟媳渡過難關。

  感慨之餘留給我們的更多是悲慟。醫療保障的不及時,醫療資源分配的不到位,貧富差距的懸殊,雖說不是一時半會就能解決的問題,但看著這爺們若干次哭紅眼的樣子,我真的很懷疑我們的醫療衛生保障建設是不是太慢了。

  這位產婦幾乎從始至終都沒說幾句話。孱弱的身體,讓她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大得多。她與這個男人的結合本就是貧賤生活中難得的幸運,能夠懷上自己的寶寶更是作為女人最大的喜悅。

  可家境的貧瘠讓她和丈夫無力支撐這5萬元的手術費用,她所能做的,就是等待,等待,漫長的等待。丈夫抹乾淚水,繼續陪著她,多一句安慰的話都說不出口,因為就他的家庭情況來說,吹得天花亂墜也是無濟於事,只能等待哥哥討錢來的好訊息。

  為籌集醫藥費用,丈夫的哥哥向所有人低聲下氣借款,甚至不惜借高利貸。只為最後孩子的降臨。

  產前出血,身體狀況不佳,萬幸有了一對雙胞胎女兒。當丈夫和兄長得知是女兒的訊息後,並沒有露出絲毫笑容,而是更加愁眉不展。借來的5萬元,還不算高利貸的費用,換來的是一對女兒,不是兒子。作為局外人的我們,只能給予一句可有可無的祝福。畢竟她孩子平安了。

  比他們一家更令人扼腕的,是另一組家庭。優育篩查顯示孩子可能存在身體上的問題,所以丈夫及其家人堅持要把孩子引產。

  醫生護士苦口婆心勸解,才保住了孩子沒被過早引產。可孩子父親連一萬元保證金都不願意掏的決絕,就像刀子一樣一次次扎中觀眾的心。這不是劇情,沒有彩排和重來,這是一條命。大夫都看不下去了。

  早產的孩子最後還是走了,帶著巨大的遺憾離開了這個對他並不友好的世界。我在想,如果孩子家人都堅持,或許孩子還有救。如果孩子的父母都愛著孩子,不捨得孩子受一點點罪,或許這孩子還有活下去的動力。或許,一切都是或許。

  我們創造著世界經濟的奇蹟,見證者中國夢的崛起,卻每每在醫療、養老、住房、教育等問題上栽跟頭。影片中本該驕傲的父母,卻在世俗、經濟壓力,醫療資源分配等老生常談的問題上苦苦掙扎,甚至喪失尊嚴,這才是讓我們痛心疾首的地方。

  影片《生門》讓我們見證了母親的偉大,也見證了武漢中南醫院醫生護士的責任心和努力。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應該是平等的,不論是男孩還是女孩,請把生育權交還給產婦自己,不要用封建思想來束縛,更不要因為缺錢而抹殺。

  最後再說一句,有錢真好,有的罪不必受,有的苦不必吃。

  紀錄片《生門》觀後感 篇10

  這是日本導演黑澤明的作品,1950年上映,黑白影像,關於世道人心的故事。

  武士鬼魂附體的女巫、女人、強盜,在武士死後,公堂上,鬼魂和兩人都各執一詞。鬼魂說是自殺,女人說是可能無意中殺死了他,強盜說是自己殺死了武士。但又都在表達自己很無奈,為各自的自私自利辯護。究竟誰是兇手,觀眾從電影上映以來一直猜到今天,可能每一位看了這部電影的觀眾,都會疑問重重,同時也深感人性的可怕之處,自私自利,人與人沒有信任可言,以及人性的多變。

  樵夫、和尚、乞丐三人到羅生門避雨,樵夫與和尚很沮喪,在看到前面鬼魂和女人與強盜在公堂上的供述以後,怎麼也想不通人與人之間沒有信任。是樵夫發現了屍體,可前面的供述裡有一件物證,鑲著貴重之物的短刀不見了。乞丐說是樵夫拿走了,樵夫為自己辯護,說武士是被長刀刺死的。羅生門傳來嬰兒的哭聲,他們三人發現了那個棄嬰。乞丐把嬰兒的被子衣服據為己有,樵夫說他沒有愛心,乞丐也為自己的自私自利辯護。乞丐走後,和尚抱著嬰兒很是難過,樵夫說自己已有六個孩子,不多這一個棄嬰,之後,抱著孩子走了。誰相信他真的能收養棄嬰,也許他會為了生活所需賣掉這個孩子。和尚很少言語,只是愁上加愁,感嘆世道人心,絕非人們所能想象。

  這部電影有三個場景地點,羅生門、樹林、公堂。場景簡單,大部分是自述和對話,但人物內心的自私自利,雖然有自述時語言的掩蓋,但也已經顯露無疑。大膽的評價一句,他們為了達到自私自利的目的,甚至不惜承認自殺和殺人,但卻把罪責的原因歸於他人,自己實在是被迫無奈之舉,以達到為自己所有自私自利行為辯護的目的。對於自私自利的人性,殺人與自殺都是其次的行為了,如此的話,還有誰會被相信呢?這難道不就是人性的可怕之處嗎?

  人物刻畫彰顯了演員的演技,武士鬼魂附體的女巫、女人、強盜、樵夫、和尚、乞丐、嬰兒,共七人,除嬰兒外,每個人都能稱得上是主角,形象各異。能如此清晰看出有幾個人物,又把人物形象塑造的幾近完美,缺一不可,應該是很經典了。由人物串連出一個沒有結局的故事,又牽連出另一個接近主題的結局。由故事中的人物各執一詞與電影結局,表達了人性自私自利的深刻內容。

  這部電影的主旨,就是影片中的人物所言:世道人心,人性愚懦,對自己都不能完全坦白。當每個人都不被信任,就是地獄了。

  紀錄片《生門》觀後感 篇11

  這部電影是根據芥川龍之介的同名短篇小說改編的。不得不說,電影是一種新的藝術形式。這又是一部比原版精彩百倍千倍的小說。以往這種例子很多,李安的《色戒》算一例,李碧華的《霸王別姬》也算一例。電影和小說同樣精彩的也有,比如《紅高粱》、《活著》。

  現在說《羅生門》,起初看的時候,電影的黑白畫面,陰森恐怖的氛圍,就讓我想到了《切腹》,之後電影中人物開始一個一個講述,我確信這和《切腹》一樣,運用的復調敘述的手法,都是希望一小見大,揭示人性。看完電影之後,上百度搜了搜,果然,《羅生門》和《切腹》編劇一樣、導演一樣。令我更敬佩的是,同樣的套路,演繹了兩次,卻不讓人生厭。這可能就是日本人做事的精神,把一件小玩意兒做到極致,依然精彩。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這兩部電影,講述的故事可以說很簡單,但是電影中運用復調手法,讓不同人物從不同的立場開始故事,隨著真相一步一步地接近,從中揭露出人性的善與惡。

  電影講述了一個很簡單的故事,一個樵夫、和尚在羅生門避雨,嘴裡不停地說,怎麼也理解不了。之後又來了一個,這人看到二人這幅模樣,就在詢問,二人為什麼一直重複理解不了,究竟是什麼理解不了。於是樵夫和和尚就開始講述自己見證的一樁殺人案件。

  一個男和妻子一同從樹林穿過,卻意外碰到本地知名的強盜。強盜當時在樹下睡覺,本無冒犯之心。但一陣微風吹過,將男子妻子的面紗輕輕吹起。強盜無意之間看到那女子的容貌,如女菩薩一般清純,於是強盜起了歹心。他將男子與他的妻子攔住,用計將男子騙到一旁,然後將男子綁到樹上。強盜又將女子引到男子身邊,女子見到丈夫被綁,明白是怎麼回事,於是就和強盜拼命。女子幾番掙扎之後,最終還是失身。最後男子被殺,女子逃到尼姑庵中。而強盜騎著男子的馬走之後,不幸摔倒河邊,被當地武士捉住。

  當然這故事開始是從被捕的強盜口中所說。樵夫說,自己當日在樹林砍柴,意外見到屍體,然後報官。和尚說自己當日看到一個男子牽著馬從從樹林走過。之後女子也被帶入衙門。

  這部電影的重點在於強盜、女子包括用巫術說話的男子所說的情節有很大出入。

  強盜說女子開始不從,後來就從了自己。而且女子之後說,讓二人決鬥。強盜殺了男子之後,又覺得女子原來沒有那麼剛烈,不過和平常女人一樣。最後就自己走了。

  女子說,自己失身之後,看到丈夫冷漠的眼神,對丈夫的態度很失望,於是自己暈了過去,醒了以後丈夫就死了。

  而用巫術說話的男子卻說,妻子失身之後,卻讓強盜和自己決鬥。強盜走了,自己自殺了。

  可見每個人都在維護自己的形象,每個人都沒有完全把真相說出來。而樵夫無意之間卻透露出來,自己當時到樹林的時候,聽到女子的哭聲,正聽到關鍵部分。原來女子失身之後,說自己現在這樣,只能跟一個男人,讓二人拼命。丈夫對強盜說自己犯不著為了一個女人拼命,讓強盜把女人帶走。女人見到男子如此狠心,就讓強盜和丈夫決鬥。強盜殺了男子之後,拋下女子就走了。

  電影到這裡,也算是案件真相大白,全都出來了。突然羅生門傳來一陣哭聲,原來後面有一個被丟棄的女嬰,最後來的那位男子,準備拿走嬰兒身上包裹的和服。樵夫見狀,準備制止。那男子說,嬰兒父母都不管,你還管,你自己呢,你說的就正確嗎?女子的短刀是你拿走了吧。後來男子說自己家裡六個孩子多一個,少一個沒有分別,把孩子抱走了。

  故事但這裡就結束了。樵夫說的話未必正確,可能真相沒有人知道。之後來的那位男子以為自己明白了人生的真諦每一個人都在維護自己的形象,說謊是人的本性,人本來就是自私的。而嬰兒最後被樵夫抱走,樵夫說自己有六個孩子。可見每個人背後都有自己苦衷,樵夫把短刀拿走,確實是日子太難了。電影的結尾,給你希望,並沒有讓人絕望。儘管世間不難麼盡善盡美,但依然要善良。

  每個人都只會站在自己立場為自己考慮,而沒有人會站到對方立場為對方考慮。

  紀錄片《生門》觀後感 篇12

  很偶然的情況下在圖書館看見了羅生門這本短篇小說合集,學影視與戲曲專業的研究生朋友說有羅生門電影,儘管自己看不懂,但他們老師極力推薦,他們老師說看懂的話,會覺得特別可怕~

  獵奇心頓起,回家就先看了這部電影。雖然我沒有感到特別可怕(可能我沒看懂深層含義),但看過以後,我整個人都不好了。

  概括的說影片內容就是:一起竹林殺人事件,由四個人講述出了四個不同的版本。這四個人分別是:看見了屍體後報官的樵夫、被指控為殺人者的強盜、死者(死者怎麼講述?恩,影片用了怪誕手法,藉助女巫招魂的方式,讓死者開口說話)、死者的妻子。大家都為了各自的目的,或多或少的隱瞞或改編了事情的真相,致使整個事件撲朔迷離。

  其實還有兩個對事件不重要,但對影片來說非常關鍵的人物,一個是和死者有一面之緣的行腳僧,還有一個聽這事件的路人。導演對人性的疑問,似乎由這兩個人提出。行腳僧說:如果這世界,連人都不可信,還有什麼值得相信的?他所代表的,是對人性中正面的、真實的、良善的一面的信任,他認為人性中有這些東西。而那個聽故事的路人呢,他說:人類本來就是可怕的,連住在羅生門這兒的鬼,都因為害怕人的兇殘而逃走。他的理論是,萬人皆惡,我的惡就不算惡,所以最後他搶走了嬰兒身上的衣服。

  電影《羅生門》好評無數,斬獲不少世界級大獎。甚至被評為世界十大最有價值的電影之一。本來麼,一部藝術作品,涉及人性探討,格調立馬就高了。

  就像關於性本善還是本惡,一直作為爭議,被探討了幾千年仍無定論。但其實,人性有許多面,並不是非善既惡,正如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我們都是立體的,一個作惡多端的人也會有溫情一面。而本性善良的人也可能做一些世俗所不允之事。

  回過頭看本片,強盜為了表示自己勇猛,把懦弱的武士形容成一條漢子以對手的強大烘托自己的強大~為了表示自己殺人動機的光明,把武士的妻子形容的不貞。武士呢?更噁心,為了掩蓋自己的懦弱,把責任都推到了自己妻子的身上。很顯然,強盜和武士是有隱喻的,他們分別代表了那個年代日本不同的階層,強盜和武士的對決就是一場真小人和偽君子之間的鬥爭,最後他們惺惺相惜形成了一種類似革命友誼的互敬,把責任推到更弱的人身上(影片裡是女人)。但是,真小人起碼還願意承認:她們只是弱者~而偽君子呢,從頭到尾都是道貌岸然。

  從結尾看,收養了棄嬰的樵夫本性善良,但是他因為起了一時的貪慾拿走了那把鑲有珍珠的短刀而隱瞞了真相。你看,人就是這樣,好壞只在一念之間。

  武士的妻子,這是我最想說的,我想影片的背景應該是日本男權主義非常嚴重的時期。女人不僅在行動上顯得弱小,在思想上恐怕也深受荼毒。其實她是受害者無疑,遭受了重創以後,看清了丈夫的真面目,我以一個女孩子的角度解讀,覺得她在挑唆強盜和自己丈夫的時候,有一種玉石俱焚的心態:哼,嫌棄我?那你們通通去死吧。可是在公堂上,她沒有說出真話,因為她想要把自己塑造的更貞烈一些。

  或許正如路人所說,有軟弱的地方就有謊言,人都自以為老實,都把對自己合適的話當作真話,而把對自己不合適的事情忘得一乾二淨,這樣才心裡舒坦。可不是嗎?人們說謊,往往並非有意說謊,而是真的以為自己說的是事實;心理陷溺在需要中,就會啟動一種機制,能把自己不肯承認的事情,對自己不合適的事情,下意識地、自然而然地忘記掉,修改掉,以求得心裡舒坦。

  我在豆瓣看見一條短評,作為這篇文字的結尾吧:謊言的對立面應該是寬容,聽者的理解力與接受度影響著敘述者對真相還原的保留度,你若能對他的懦弱退讓和罪惡表示寬容,興許由著這份信任就能更貼近真相了。

  紀錄片《生門》觀後感 篇13

  樵夫懷抱著棄嬰走出殘破、腐朽的羅生門,僧人的影子在門框中隱約閃現,影片嘎然而止。

  一共看了黑澤明的兩部影片,第一部是他的《夢》。《羅生門》是他的代表作,不可錯過。

  過程是帶有折磨、不安與壓抑的,堅持看下來,印象早已經填入心胸。純粹意義上的人性的探討,成功的作品恐怕都是壓抑的。就像是看一些先鋒小說和一些現代主義的小說,裡面總是擁有看似乏味但是絕對功力深厚,震撼人心的白描。

  愛略特說:人類承受不了太多真實。觀眾也承受不了太多的白描,《羅生門》最開始受到冷遇應該說很正常吧!真正的好東西不怕時間的洗禮,它還是得到了他應有的榮譽。

  從黑澤民剛開始把鏡頭穩定地對準破舊門簷下大雨磅礴的鏡頭我就有種預感,帶有日本罪惡感氣氛的內容又開始了。以前看過的幾部日本片,無不是這樣的氣氛。但是《羅生門》徹底地把這種罪惡感、無助感推演到了極至,感覺呼吸也有些急促。這是從偵探、懸疑片出發,但是沒有懸疑片膚淺與無聊。

  人物很少,一對夫婦、強盜、樵夫、和尚。衙門裡的戲沒有判官的鏡頭,也許判官本身也是缺失的,那個年代,乃至整個人類的歷史,真正的裁判是缺失的,不要提什麼法官,那是他的工作,統治階級的工具。

  衙門成了一個舞臺,這幾個人表演的舞臺,他們賣力地展示自己的演技,述說自己的無助或是氣概,每個人編織的故事都很精彩,堪比一些童話。關於真相的揭開,落差讓我們產生了震撼。婦人在衙門的表演和她在現實中的表現要遜色很多,張牙舞爪與楚楚可憐區別太大了,人們難以接受。兩個男人事後編撰的英雄氣概與樵夫看到的動物似的委瑣打鬥更是製造出了可笑的落差。但是,被人們所不恥的是現實。

  樵夫與流浪漢的爭論太說教了,也許是導演故意作出的不甘。

  整個影片的格調與影片的顏色一樣,是灰色的。

  千萬不要把自己置身其外,很輕鬆地把《羅生門》的故事作為一種特定的意外來評價。樵夫不想牽扯到內,其實也參與了這出醜劇,依然躲不掉流浪漢的尖銳指責。我想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樵夫的角色與心態,看似富於同情,其實一樣是自私而且不願揭露自己。

  正如卡夫卡說說"你如此討厭這個世界,卻發現自己也參與其中"

  從人類的角度思考讓卡夫卡聲名雀起。《羅生門》獲得世界聲譽,也正因為它也是從人類自身的角度出發。

  也許是不想讓世人太過絕望,或者是導演本身的對人性的最後期盼,他安排了樵夫懷抱棄嬰離開了羅生門--象徵人性墮落腐朽的門戶。

  而這到底是對人性的尋找,還是終結?

  紀錄片《生門》觀後感 篇14

  四個人物、四個角色。四種不同的講述,誰在說謊?真相到底是什麼?

  強盜看上了武士的女人,佔有了女人,殺死了武士。兇手捉住了,女人找到了,目擊者出現了,甚至武士的靈魂也回來哭訴了。然而,四個人四種敘述,相互矛盾。如何得到真相?

  從每個人的需求去分析,從每個人最大的利益去判斷。結果出來了。強盜的謊言是要表明自己的勇敢,抹去了自己苦苦哀求女人並不惜不做強盜,開店養女人的要求,抹掉對他蔑視的部分,滿足自己強盜的顏面。女人抹掉了對自己無聊的生活和喜歡熱情男人的部分,偽裝成自己對失貞的懺悔,隱瞞至兇狠的一面。武士撒謊自己是自殺,隱掉了被女人譏諷軟弱和自私不願意為女人去報仇的部分。砍材人隱去了自己偷走帶寶石匕首部分。

  是人性的自私和貪婪,每個人都隱掉了對自己不利的部分,都站在自己的角度講述,違背事實。

  但人性也有反省和悔悟。是砍材人的悔悟給了和尚的信心,讓自己和和尚完成了人性的救贖。棄惡從善,開始了新的人生。

  紀錄片《生門》觀後感 篇15

  先看這部電影,首先感到的是作者對電影情節設計的巧妙。以和尚,樵夫和乞丐在羅生門的對話為就是主線引出案件情節的發展,抒發了作者的觀點和態度。以和尚、樵夫的對話引起我們的興趣,乞丐正是代替我們一步一步、一問一問引出這個簡單的事件,就是強盜見一對夫婦色從心起,佔有了女人,殺了他的丈夫,可是這三人對事件的過程的描述卻大不相同。

  那麼我們先是看樵夫的話,也就是真實的 故事 吧

  強盜佔有了女人後懇請女人嫁給他,女人割開丈夫身上的繩索無聲的說明兩個人決鬥,省著的倒塌。女人的丈夫驚慌拒絕不願為一個失貞的女人賭上自己的性命,強盜和武士猶豫中,女人顯現出不一般的兇狠,譏諷男人的怯懦,痛斥他們的軟弱,於是兩個男人被激進行了一場狼狽的戰鬥。強盜殺死男人後女人卻因驚恐逃離了。

  強盜的故事少了什麼,又多了什麼呢?

  強盜佔有了女人就要離開,女人抓住強盜要求他殺掉自己的丈夫並許諾跟隨強盜,強盜割開武士的繩索進行了一場英勇的戰鬥,強盜殺死男人後女人卻因驚恐逃離了。

  也許女人的故事是最不合理的了

  強盜佔有了女人後懇請女人嫁給他但被女人堅決拒絕,女人割開丈夫的繩索卻不想丈夫一臉憎惡,女人淚如泉湧在心痛中暈掉,醒來後發現丈夫已死,匕首插在胸口,強盜不知所蹤。

  那麼武士呢,一個魂靈,沒有說謊的必要了吧

  強盜佔有了女人後要離開,女人拉住強盜要求他殺死自己的丈夫,卻被武士鄙棄,強盜割開了武士的繩索並要求處置這個無恥的女人,女人逃走,強盜離去,武士羞憤自殺。

  這樣看,是不是清晰了很多呢?每個人的故事都去掉了什麼又增添了什麼,去掉了自己的懦弱、自私、無恥、給自己加上了世人所推崇的高尚的品行

  一個強盜,怎麼能懇請被人被拒絕?怎麼能又一場懦弱狼狽的對抗?

  一個女人,怎麼能對丈夫不忠?怎麼能如此兇狠強悍?

  一個武士,怎可受此侮辱被殺?怎可拋棄受辱的妻子?

  這是形象問題,是尊嚴問題,是世人的眼光問題。

  這一點從多襄丸摔下馬時就有徵兆,明明是摔下了馬還放肆大笑諷刺被人,我們來看看他 的那段對話吧:所以我從馬上摔了下來,我從馬上摔下來了?很明顯,只有白痴會這樣想。還有他為自己的辯白"如果不是那陣風,我是不會殺了他的。"這不都是為自己找藉口,用這樣的藉口來掩蓋自己的脆弱嗎?我們來看看和尚和乞丐在影片中那充滿哲理的話吧:"

  因為人們太脆弱了才撒謊,甚至對自己撒謊" "人們總是想忘掉那些壞,甚至相信那些邊做的好東西,因為那樣做很容易。"

  有很多關於羅生門的影評,人們很想從電影中找出點有深刻意義的東西,不是麼?電影中的那段話,"我從來沒聽過這麼奇怪的事情,我已經看過太多的人像螻蟻般的被人殺害,但即使這樣,我也從來沒聽過如此可怕的事情,這一次,也許我真的不再對人類的靈魂報以信念了"於是那麼多那麼多的人都在討論,人類的靈魂到底出了什麼毛病,那麼多那麼多的人都在說著人類靈魂的黑暗可怕,但是我覺得,這正說明人類靈魂的幼稚軟弱,脆弱,而不是可怕,這正說明,人類靈魂的希望,而不是失望。

  在這個故事中,三個人說謊,是為了欺騙他人,更是為了欺騙自己,而他們這種欺騙的目的正是在乎別人對他們的想法,在乎在別人面前他們的形象。說謊正是說明他們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做的,什麼是正義的什麼是可恥的,他們之所以不敢承認,是因為他們的怯懦,他們之所以沒有按他們的說法做,也是因為他們的怯懦,所以,看強盜,就算承認自己殺人也不承認自己曾經的怯懦舉動,看女人,就算編的故事再荒唐也不承認自己曾經兇狠的一面,看武士,就算自己已經被殺,就算不指出殺害自己的兇手,也要尊嚴的死去,堅持自己死於自殺,看吧,人類的靈魂多麼無知,幼稚,軟弱,哪裡可怕?哪裡黑暗?他們的可怕黑暗,也許就是把過錯都推給別人了吧,也許就是他們知道自己的軟弱知道什麼是對是錯還是執意的期盼別人,期盼自己吧。可是,這不也是一種進步麼?如果他們都把自己一系列不齒的行為認為是理所應當,認為沒什麼大不了,這才說明人類沒有了道德的約束,這才更加可怕把。

  所以,人類需要的,就是勇敢,就是實施。既然知道了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就要克服自己的軟弱,勇敢的去做,不要蜷縮在小角落裡,用編造的藉口欺騙別人、欺騙自己,所以,與其在這部影片裡尋找人類靈魂的黑暗,不如在這裡肯定人類心靈的進步,畢竟,人的原始是無道德的而不是文明發達的不是麼?但是肯定進步並不意味著肯定這種行為,我們要看到的,是人類的脆弱,軟弱,我們要做的,是信念上的堅持,是讓自己更加堅強,這樣,人類才真的有希望,不是麼?

  紀錄片《生門》觀後感 篇16

  作為一個90後,我很少有機會看黑白電影,至於認認真真從頭到尾看完的更是沒有——除了《羅生門》。

  《羅生門》是黑澤明在19世紀4、50年代完成的作品,這部黑白片講述了在12世紀的日本,發生了一件震驚京城的命案:武士金澤武弘在樹林中被人殺害。電影描述的就是在審判此案的法庭上,目擊證人樵夫、兇手多囊丸、金澤的妻子真砂以及借巫師之口作證的金澤分別說出了完全不同的證詞,從而此案也不了了之。

  真相只有一個,然而每個證人都說出了迥然不同的證詞,使整個案件更加樸素迷離。是什麼導致每個人說出不同的事實?很簡單,就是個人的利益。樵夫把作為兇器的名貴匕首歸為己有;金澤武弘為了自身武士的榮譽而撒了謊;多囊丸和真砂都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名聲。每個人都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說出了與事實不符的證詞。

  在這一部分中,黑澤明巧妙地表達了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會不自覺的撒謊這一點。在糾察使署中,各位證人作證時,影片中沒有出現任何一位官員來進行提問,而是採用了各位證人自問自答的形式來敘述證詞,個人認為,這個片段表現的是各位證人的內心活動:沒有來自外界的提問,敘述過程由各位證人自己選擇方法敘述。我也覺得法庭辯護是這個影片中最精彩的部分,黑澤明用官員的視角來表現了法庭辯護的畫面,使觀眾更有代入感,看著每個證人自問自答地說著維護自己利益的假證詞,更是感覺到人心的黑暗。

  而更為巧妙的是,電影是採取了當事者回憶的方式來表現法庭辯護部分和案件重演部分:是透過樵夫在羅生門(京城門)避雨時,和一個和尚以及路過的雜工說起的。樵夫不僅在糾察使署上撒了謊,而在和兩人聊天時也撒了謊,這更是表現了人在維護自己利益時所表現出來的醜惡以及偽善。後來雜工捉住了樵夫話中的把柄,直接道出了樵夫偷走了匕首的事實,電影進入了高潮階段,但是此時卻有一個不合時宜的新人物出場:一個棄兒。

  這個棄兒的出現使得原本只是萍水相逢的三個人(樵夫、和尚以及雜工)的立場發生了轉變。雜工把棄兒的衣服搶走,他在影片中的地位就從一個旁聽者轉變成了電影的主旨思想:人心險惡的代表。而樵夫想阻止雜工的搶奪,卻因為被捉住了把柄而啞口無言,樵夫自己做了壞事,卻又有著一般人說應該具備的道德,他在這個片段中是象徵著被夾在道德和自私中的一般人。而作為善良以及道德的代表的和尚此時卻沒有過多的動作,這就是表現了和尚在聽過過案件後對人性表現的一種絕望。

  在雜工搶走了衣服並退場後,更加巧妙的地方出現了,樵夫道出了自己偷匕首的原因:自己已經有六個孩子了,養家有困難。而且,樵夫打算收養那個棄兒:已經有六個孩子了,也不差多養一個。此時,之前一直沒有大動作的和尚就說出了作為影片最後的臺詞:“我想,我又可以相信人了。”作為善的代表的和尚在劇中是一直表現著他對人性的失望的,而只有此時表現了對人性的希望;同時,樵夫最後還是選擇了道德,也表現了影片的主題:人的醜惡以及人的善良。

  最後的畫面是樵夫抱著棄兒在雨後的夕陽中遠去,這個鏡頭讓人不禁思索起整部影片,更是引起觀眾對人性的思考,回味無窮。

  紀錄片《生門》觀後感 篇17

  看了《羅生門》,就不禁愛上了這種關注人性,挖掘人性本質的電影。想起中國現在恢弘的商業片,國內票房雖然不錯,但也有不少人說難以感受到令人感動的人性光輝,難怪總是在奧斯卡,威尼斯那些國際電影節上失望而歸。從第78屆奧斯卡提名《斷臂山》、《撞車》、《卡波特》、《晚安,好運》、《慕尼黑》5部影片為“最佳影片”候選時,奧斯卡對於“人性”呼喚的'訊號已經無比清晰,想得奧斯卡,電影就要向“人性”靠攏,這幾乎成了人所眾知的秘密。我個人覺得中國現在的電影其實不乏人性化,只是模糊了一點,甚至被商業化,乃至失去了最動人的力量,觀眾不怎麼買賬而已。

  迴歸《羅生門》,裡面的人為了慰藉自己的心,滿足心理需要,不惜讚美自己或者貶低別人,藉此來提高自己,把自己推向高臺階,說出自己潛意識認為是對的事實。強盜為了掩飾自己在女人責備後的懦弱和平平的本事,武士為了掩飾懦怯膽小,又妄自尊大,男尊女卑的思想,女人為了掩飾自己的失貞的罪惡,編了一個有一個的謊言。那個雜工說“人都自以為老實,都把對自己合適的話當作真話,而把對自己不適合的事情忘得一乾二淨,這樣才心裡舒坦。”這是每個人都幹過的事情,都曾經試圖在心裡修改過錯,自圓其說。

  我們不能直接給這種行為判定死刑,要知道這是人的特性之一——欺騙性表現出來的行為而已,說白了就是撒謊。從動機來看,這種撒謊屬於被動性的欺騙,是為了保護自己而現實出來哦一種本能,是人的一個生存法則。從這個層面來看,撒謊是不分對錯的。每個人維護自己的利益,這是天公地道的事情。撒謊本身帶有就帶有悲劇性,撒謊者更是可憐。行腳憎喪失掉對人類靈魂的信心,就是忘了他們這些撒謊者是出於本能,本身也是悲劇,也是需要神去憐憫的。而結局,“還是可以相信人”就是人性的迴歸,就是真善美戰勝了人的本能,從原始的隨心所欲進化到文明時代的良知的發現。電影就在雨過天晴中唯美地結束了,人們就在“還是可以相信人”的肯定中重新獲得前進的力量,一掃電影一開始對人性的恐懼。

  本片看似懸疑複雜,但只要抓住了線索,按圖索驥,就會豁然開朗。把人性暴露在修築叢林中,讓穿過叢叢竹葉的陽光毫不留情地鞭打著人性的傷口,令人不忍去直視,但又忍不住思索反思自我。我們是不是一定要狠狠地斥責完可憐的撒謊者後,不給機會他們改過呢?

  聽說本片要被重拍,藉以紀念電影先驅黑澤明誕辰100週年,相信影壇這股“人性”風要吹好一段時間。衷心期待著更多這類作品帶給我們的震撼。

  紀錄片《生門》觀後感 篇18

  黑澤明根據芥川龍之介小說改編的電影《羅生門》廣為人知,作為對人性的思考,一向人文主義的黑澤明在大雨中對淹沒人間的洪水意象做了環境的詮釋。在芥川龍之介小說中,羅生門根據佛教故事改編,羅生門是一個死亡之門,是一種死亡的象徵。在日本有許許多多這樣的鬼故事,基本上可以是一種大眾情結,日本的鬼故事極為流傳,可以說是一種傳統了。然《羅生門》電影表達的重點並不在於鬼故事,而是對於人性的發掘。

  故事以一個樵夫發現一具屍體展開,攝像機對準到堂的每一個證人以及嫌疑犯,接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說法,真相當然只有一個,然而,一直到最後,黑澤明都沒有告訴我們,真相是什麼。直到劇情的結尾處,孩子的哭聲驚醒了在場的每一個人,第一個衝上去的有點像《羅生門》小說裡面描寫的那個強盜,他覺得世道既然如此不堪了,也不在乎再破壞,所以剝下包裹著孩子的衣服,樵夫上去阻止他,並且說他是惡鬼。這時,很經典的一句話:“這是個人狗不如的世界,誰要不自顧自就活不成啊。”每個人都描繪了對自己最為有利的版本,誰都是自私的,都希望事情往自己的意願去發展,然後得到最大的利益。

  孩子的哭聲衝破了這個迷濛的人世間,連老子都說要回歸兒童最為純真的所在。孩子是最為純潔不染世俗的,那種啼哭刺破了黎明前最為冷寂的黑暗,猶如一杯清泉沁人心脾。那個和尚懷有對人世間美好的嚮往,希望人效能慢慢變好,希望仁慈能深入人的心間,幾乎,他就是黑澤明人性關懷的寫照,但是他也迷惘,也存懷疑,也畏首畏尾。令人感動的是和尚抱著孩子和樵夫站在屋簷下沉默那一段,我想沉默,正是人思索最為靜謐的所在,有徘徊,有掙扎,有懺悔,有煎熬,有嘆息,有恍惚,當然,也有對前途的點點希望。直到樵夫來抱孩子的時候,他還以為樵夫要剝孩子最後一層衣服,豈能想到他是想撫養這個孩子。

  樵夫說,我自己都摸不清自己的心眼。我想多少人迷失在這裡,有人說能戰勝自己的人才是最偉大的人,我不想說戰勝征服之類的字眼,這些總讓人想起該死的戰爭,我想用歸順這樣的字眼,找到自己豈是容易的,往往人們容易在別人的眼神中,在別人的言語中淹沒了自己,自己的形象越來越模糊,直到消失在茫茫大海之中。

  結局似乎是朝著善的方向發展,黑澤明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伏筆,就是這個孩子以後是怎麼發展的,他以後會成為怎麼樣的一個人,是被趨於同類,還是作為仁慈而善良而道德高尚之人?我想,這是一個很大的疑問,當然,我們終歸想讓他成為一個善良而仁慈之人。就像這個世界,希望,越來越好。

  紀錄片《生門》觀後感 篇19

  今天終於看了這部久違的黑色電影,果然很有意思。

  羅生門揭露了人性最大的弱點 ——自私和虛偽,在危難的時候,面臨生死的考驗的時候,即使是平時恩愛的夫妻,也可以反目成仇,互相傷害。事情過後,雙方又各有一套說辭來為自己辯護,犯錯的永遠是別人,自己是多麼無辜啊。

  但從這部片子我們還可以看出,男人永遠都比女人更自私、更虛偽。男人可以自私到為了保全自己唾棄自己的結髮之妻,也可以虛偽到死到臨頭還要說謊來美化自己。你可能會說,片中的妻子也自私,她挑撥自己的丈夫和強盜決鬥;她也說了謊,謊稱自己暈倒了不知道丈夫是怎麼死的。但她的自私,她的虛偽,是在當時那種絕境之下多麼無奈的一種選擇。她在和強盜搏鬥未果被玷汙後,不想死,也不想和強盜走,想讓自己的丈夫和強盜決鬥來保護自己,這實在不能說是非常過分的要求。她的謊言就更容易理解了,顯然,她是為了自保,為了博得大家的同情,為了讓自己更好的活下去。她總不能跳出來說,是我挑撥他們兩個決鬥的。在這個時候,還原事情的真相沒有任何意義,她懦弱的丈夫寧可說自己是自殺也不願意承認是被強盜殺死的,死不足惜。

  當然,這部片子放大了人性中陰暗的一面,普通人可能永遠也不會面臨那麼極端的情況,大多數人還是在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更多的考慮自己的利益,然後談起的時候有選擇性的忽略那些不光彩的細節,同時誇大那些對自己有利的細節。如果說自私是人動物性的本能,那虛偽就是人社會性的本能,是普遍和客觀存在的。

  最重要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不是黑白分明的,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善惡美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和陰暗面,我們與其失望和批判,不如多一點寬容和理解。

  紀錄片《生門》觀後感 篇20

  在下雨天看完了下雨天講述故事的《羅生門》,努力回憶才發現好像除了多襄丸電影中的其他人物都沒有名字,但這六個主要人物的形象卻像是深深地紮在了腦子裡,因為他們都太像自己了。

  三個在羅生門下講述討論故事的人被賦予了點明主題的人物,而有關世道人心還能不能讓人相信這個宏大的命題從不同人的角度看自然有不同的解讀。和尚代表的是一類相信世間充滿善意的人,即便了解了人類的醜惡嘴臉,只要出現一絲向善之光他仍會重新堅定自己的信念。故事的講述者似乎代表了最普通的人群,他們看到醜惡之事時會先想辦法保護好自己的利益並儘可能使之最大化,之後再考慮維護正義。但在他們的心中頭頂還是有三尺神明的,他們會想辦法去贖罪,讓世界少一些黑暗。也正是他們給了那些相信這個世界純潔美好的人一絲希望。而後闖入羅生門的人顯而易見地代表了對這個世界和人都充滿了絕望並以此為藉口心安理得地使這個世界、人性更黑暗的人群,他們可以理直氣壯地指出別人的過錯,並對自己的罪行毫不遮掩,他們似乎在嘲笑這個世界對人類的玩弄,也在嘲諷人們之間明明沒有了信任卻仍虛偽地不肯承認自己的自私。這三類人在任何時代任何國家都存在著,雖然比例會有變化,會受到各種各樣的影響,但總有人堅定自己的理念,這是不可否認的。

  故事中很巧妙地把一場殺人事件用四個不同的版本講出來,看起來似乎故事講述的版本最客觀最可信,但當回到整個電影要探討的主題世道人心是否可信時,所有的版本似乎都不再真實了,因為影片本身就想傳達給我們人一定會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的。多襄丸和那一對夫婦共同經歷了一件事,但三個人的講述卻分別突出誇大了自己,換言之,講述出的自己都是理想中的自己。多襄丸企圖誇大自己的英雄主義形象,這也是為什麼全片只有他一個人有姓名並且描繪出一個敢做敢當的自己的原因,這也可能是受了武士精神的影響,為了一個戰利品而進行決鬥;那個妻子則是想充分地將女性軟弱的一面展現出來,以此來掩蓋自己的犯罪動機。她把丈夫的死描述為不肯原諒自己被迫犯下的錯自殺而亡,以此把自己放在了一個受男性欺壓別無選擇的境地。但諷刺的是,若把故事講述者所言看為是客觀真實的話,那麼她恰恰是利用女性的尊嚴誘使男性為她搏鬥的。丈夫似乎是影片中的唯一受害者,所有的故事也圍繞著他的死亡而展開。在其敘述中,他將妻子描述為了一個為性命而苟且的人,對多襄丸倒是體現出了幾分尊重,而為了合理並體面地解釋自己的死亡,他稱自己自殺身亡。當我們將這三個人故事講述的不同點抽離出來並分析時,我

  紀錄片《生門》觀後感 篇21

  黑澤明作為上個世紀最傑出的世界電影大師,其一生所導電影極多,精品也很多,更重要的是,各種不同風格的電影跨度極廣。同樣是武士片,比起那些帶有強烈史詩氣質的《亂》、《影子武士》等,這部《羅生門》則體現出了一種敘事外的哲學困境的呈現。

  《羅生門》講述了在羅生門下避雨的幾個旅人,講述了一個最近剛剛發生的案子。一個武士帶著妻子進入竹林中,遇到了一個浪人強盜想要霸佔這個漂亮的年輕女人。最後武士被殺,強盜被抓,少婦也遭到了侮辱。但是事件的真相究竟是什麼,每一個證人卻都講出了完全不同的故事。誰是可信的,哪一部分是可信的,這既是一個案件的迷霧,更是一個人性的迷霧。

  電影《羅生門》改編自日本著名小說家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題材內容主要是根據《竹林中》改編,題目來源於同名小說《羅生門》。不過開頭幾個人在破敗的羅生門下避雨的立意,則顯然來源於原小說的框架。

  《羅生門》這部電影,突破了傳統的電影的敘事角度,不再按線性關係的傳統來推動情節的發展,而是走上了多角度,多情節的敘述模式。雖然此時的日本並無別的意念,但是,卻在偶然中,《羅生門》成了推開現代電影大門的一個里程碑。

  黑澤明的《羅生門》一如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一樣,表現了一種人性的淪喪和社會的崩潰以及虛無主義的蔓延。日本傳統的嚴酷的封建等級和禮教,在現代文明的衝擊,在戰爭後幾乎喪失殆盡,人們處在一種時代交疊的空虛和頹廢之中。個體的自我墮落才造成了整個社會的退步和異化。昔日威嚴的羅生門,如今成了破敗的廢墟,電影裡是一群社會底層的人聚居避雨的地方,小說裡是落魄武士搶走老婦衣服的場所。和尚也好,武士也好,還是淳樸的市民也好,都揭去了昔日榮耀的個人道德和追求,將自己的本性的惡和虛榮都在羅生門下袒露殆盡。

  人性是善是惡,這是一個爭論了幾千年的哲學問題。人性的不可知的擴大,成了社會瀰漫的一種虛無和存在感的缺失。人都是自私的,都是虛榮的。為了自己淺薄的名譽或者微薄的利益,不惜以謊言和欺騙來掩蓋事實。

  竹林中究竟發生了什麼,每一個參與者基於自身的利益考慮,都扭曲了真相的一部分,給出了一個最有利於自己,或者為自己開脫的陳述。

  樵夫偷走了值錢的珍珠匕首,所以故意推遲了說自己只是發現了屍體,其他什麼都不知道。後來又才招出自己其實早就看見了這場事件的全過程,女子不忠貞於丈夫,和強盜苟且了,丈夫鄙夷這個背叛自己的女人,獲得了強盜的欽佩,強盜也開始鄙夷這個出賣自己丈夫的女子,但是為了保住名譽,女子讓兩人決鬥,但是兩人的劍法都很差,扭打半天,終於強盜一劍刺穿武士的胸膛,死者是被長劍殺死的。女子趁機逃跑。

  強盜為了彰顯自己的英勇武藝和開脫罪責,先是說了女子激烈反抗,非常剛烈,然後又說自己征服了這個剛烈的女子,他向女子求愛,女子讓兩人決鬥,只有一人能活下來。自己高超的劍法下,武士還能招架23下,值得欽佩。殺死了武士,女子已經不知所蹤。

  女子則說,自己為了救丈夫,不惜委身於賊,但是當終於救下了丈夫的時候,武士卻極度鄙夷自己。女子在極度傷痛之下暈了過去,醒過來,丈夫已經死了,胸前插著匕首。應該是自己暈倒的時候,手中拿著匕首,誤殺了丈夫。

  女巫召回了丈夫的亡魂,他則說妻子勾引了強盜,做出苟且之事,還要強盜殺自己。強盜看穿了這個虛偽的女人,於是要替武士殺了她。武士傷心悲痛之下,還是放走了妻子。強盜也放了自己。但是,想到親密的妻子竟然如此背叛自己,他悲痛之下自盡了。

  每個人都講述了不同的故事,其中都濾去了反映自己缺陷的地方。妻子不忠是事實,強盜和武士的劍法低劣也是事實。武士的軟弱是事實。樵夫的貪婪膽小也是事實。每個人為了保全自己,都扭曲了事情的真相。

  社會為什麼崩潰,就是因為整個道德已經衰敗了。就連善良的和尚,一邊說不願意相信社會就這樣黯淡下去了,他宣佈自己永遠相信他人。但是,另一方面他又總是懷疑身邊幾個人說的話的真實性。武士已經死去了,已經脫離了這個罪惡的人世,卻依然在掩飾自己曾經的弱點。亡魂尚且如此,何況人呢?

  然而,黑澤明卻並未就此將希望徹底破滅。結局,嬰兒的哭聲,再次讓我們看到了希望,儘管又面對了和尚的質疑,樵夫依然表現出了自己的仁愛和寬容。這才是人性——既善且惡。雨停了,從絕望之後走出來,一個新的晴天就要開始。迎接一輪新的太陽,這就是黑澤明對這個世界的美好期望吧。

  這部電影一推出,就在世界引起了轟動。在世界各地掛起了黑澤明旋風,帶來了持續的黑澤明熱。電影拿下了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和同年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至今,也是世界影史的一部傑作和日本電影已經黑澤明自己的代表作和典範。

  紀錄片《生門》觀後感 篇22

  《羅生門》1950年黑澤明執導的電影,羅生門是日本京都 的正南門。滂沱的大雨,破碎的牌匾。黑白影片樸素的畫面更顯沉重。雲遊和尚、砍柴人和乞丐在城門底下避雨,三人閒聊一起案件:一個武士和他妻子路過荒山,遭遇了不測。妻子被侮辱,而武士慘遭殺害。慘案如何釀成?兇手、妻子、借武士亡魂來做證的女巫,都各有說法。

  兇手、妻子、借武士亡魂來做證的女巫,他們敘述案件的事實的過程中,都把人性中惡的成分都省略或者美化了羅生門。使案件的真相變得撲朔迷離。而目擊證人因為他一時的貪念,偷偷拿走了那柄價值不菲的短刀因利益牽扯其中,也沒有道出其中真相。

  這是一起兇殺案件,真相因各自所需要掩飾的軟弱被自私、虛偽所掩蓋了。但是把案件中有關的人的說法全部綜合起來,它已經向事實的真相靠近了。這就好像是盲人摸象一樣,個人的觀點與看法是碎片,是事物的部分,因而免不了片面,只有把大家的觀點看法綜合起來,那才能拼成完整的大象。

  同時,要再現事實真相,只能是局外人,沒有利益牽扯其中的人才能更客觀地敘述某一件事實。同時,每個人又受到各自的學識、閱歷等影響,對事物的觀點看法肯定是深淺不一的。即使最客觀的人,他們也免不了自己的主觀情感和意識,其筆觸不可避免地帶有褒貶意識。我們的歷史,更多的是一種個體記憶,當這種個體記憶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就有理由去它是不是歷史的本來面貌?我們能相信的只能是這是著一歷史事件的一個方面,並不能完整的在現原來的面貌。

  要能真實而全面再現歷史,它需要的是集體的記憶

  這是我們所缺失的。現在是網路時代,人人都是記者,對某一事情發表各自的觀點。即便是有人想刻意隱瞞惡的、軟弱的事實,現在也已經很困難了。已經有了集體記憶存在的客觀條件。因此,在這個時代我們可以有條件去更全面、客觀地瞭解事實與真相。

  紀錄片《生門》觀後感 篇23

  黑澤明的片子之前僅看過《影子武士》和部分的《七武士》,可是當初不習慣他的風格,並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前幾日,朋友推薦《羅生門》,看完之後,遠超過我的期望。

  《羅生門》介紹的是一個殺人犯的案子,由當事者和見證人分別講述,但每一段敘述都各有出路。這都是由於人性的劣根性,為了自己利益一方,強行把真相隱藏,篡改,使得事實變得更曲折和模糊。尤其當看到真砂請求汙辱了她的強盜殺了自己的丈夫道出的理由使我很吃驚,首先無法理解她的道德標準,她的荒謬的道德標準站在了傷害過她的劫匪一邊,她既不尊重自己的合法丈夫,更沒有起碼的自尊心;其次,怎麼能做出如此殘忍的決定,她到底將丈夫置於何種位置,將劫匪尤其是自己置於何種位置?或者講每個人都是卑踐的,每個人在他人眼裡都是卑踐的,人與人之間奇怪的偶然的聯絡在一起,然而轉瞬又恢復了冷酷、仇視的本來面貌,所以,在片首,兩個局外人總是反覆道“這太可怕了,太可怕了”。黑澤明的這部成功的描述人性的片子得益於芥川龍之芥的好手筆,但是這部電影在拍攝技巧上也頗為成功。

  它不拘於傳統,四個人在衙門接受調查,並不存在審訊人及相關的府吏等等,只一個敞開的院子,四個人輪流跪在地上自問自答似的串連起一個故事,它省去許多似乎看起來很重要的佈景,然而,在黑澤明的電影裡明顯的可以看到,他主旨不在於怎樣的一個故事,而是人本身,是每一個人的人性本身,極近的鏡頭放大一個人的奇怪的內心世界。所以,它非傳統的敘事,而更類似於在自言自語一些關於哲學的問題。

  總是來講,《羅生門》是一部比較完美的電影,最欣賞的一點,毫無廢話,也沒有多餘的細節,但是故事過於簡單,觀點也太明顯,但是遠不像《影子武士》和《七武士》看起來那麼壓抑。

  另外,我有點奇怪的是,真砂怎麼沒有眉毛?還是那個時代女人流行把眉毛剃光?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