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競爭叫急功近利作文

有一種競爭叫急功近利作文

  鋼琴大師格拉芙曼的話引發人深深思索……

  是的,國人太強調競爭,一個“太”字形象地描繪出國人急切的心態;“尤其要爭第一”是這種心態的一種延續;絕大多數的家長因為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覺地強調競爭而讓孩子苦不堪言。

  毫無疑問,競爭是必要的,爭做第一更是難能可貴的品質;在當今喧囂的文化場域中,又有幾人能不捲入競爭呢?幼兒園的孩子與小夥伴競爭誰獲得的小紅星多,小學的孩子要比拼誰背的詩文多,初中的孩子要競爭誰的分數多,高中各校要競爭誰的升學率高……因為“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之類的標語深入人心,所以各類培訓班如過江之鯽;因為太多人相信“沒有人知道世界第二高峰”,所以“爭第一”就甚囂塵上進而讓人疲於奔命。

  毫不否認,在競爭中贏得第一的確可以暫時獲得認可;然而,又有幾人能夠長期維持第一的位置?就算是你在某個方面能維持較為長久的第一,但,你的內心深處真的就快樂嗎?也毫不否認競爭中獲得第一會讓你光彩奪目,但這隻能是我們追求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結果;倘若我們把這樣的結果當成目標來追求,那這種追求會讓你精疲力竭苦不堪言,那這樣的追求又有什麼值得提倡的呢?

  陳鶴琴先生有一句:“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但這句話只能作為教師的自勉而不能作為對教師的`要求;倘若,教師以此為自勉,我們應該對這類教師致以崇高的敬意;倘若這作為對教師的要求,那這就是一把枷鎖讓教師喘不過氣;同理,我們強調競爭的精神,也重視爭第一;但,我們只能用“爭第一”的精神來自勉;當這種精神用以自勉時,其難能可貴甚至相當崇高;倘若把“爭第一”作為目的,那它同樣會成為枷鎖而讓我們苦不堪言。

  過分“爭第一”是很可怕的,人不可能天天過著打雞血的日子。從小以競爭的名義對孩子進行智力開發和知識灌輸也是很可怕的,過多的知識會使孩子的大腦變成了計算機的硬碟,進而破壞了想象力與思考能力,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於主動思考的習慣。

  德國對孩子的教育是很少強調競爭的,他們不主張孩子贏在起跑線,但他們擁有世界一半的諾貝爾獎;國內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或者成鳳,因此,都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當我們“爭第一”的理念成為日常生活的不自覺時,它就成為精神的枷鎖,我們喪失的不僅僅想象力與思考能力,甚至喪失了民族的未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