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關於戲劇的文學常識大全

2015關於戲劇的文學常識大全

  1.我國古代樂舞雜技表演的總稱是百戲,漢代又稱角底戲。

  2.我國古代最早的戲曲劇目是漢代的《東海黃公》。

  3.目前唯一能看到的南戲劇本是《張協狀元》。

  4.我國南北朝時的樂舞節目《踏瑤娘》,反映了婦女的痛苦生活。

  5.唐宋時期流行的參軍戲淵源於秦漢時的樂舞和俳優。

  6.宋元時期南方的曲調統稱南曲,盛行於元明。

  7.我國民間出現的最早的劇場是宋代的勾欄,大者可容數千人。

  8.梨園是唐玄宗時教練宮廷歌舞的地方,後稱戲曲演員為梨園弟子。

  9.元曲是雜劇和散曲的總稱,兩者都採用北曲為演唱形式。

  10.白樸的《梧桐雨》第一次把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故事搬上舞臺。

  11.《琵琶記》的主人公是蔡伯喈和趙五娘,作者是高則誠。

  12.清朝乾隆年間,宮廷設定“南府”演出戲曲。

  13.元曲四大家是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他們的代表作品分別是《竇娥冤》、《漢宮秋》、《倩女離魂》、《牆頭馬上》。

  14.王實甫的代表作品是《西廂記》,其中的張生和崔鶯鶯穿針引線的是紅娘。

  15.我國第一部被介紹到歐洲的戲劇是《趙氏孤兒》,作者是紀君祥。 16.我國著名的戲劇家湯顯祖與莎士比亞是同時代的人,他的臨川四夢指《還魂記》、《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

  17.《牡丹亭》中兩個主人公是杜麗娘和柳夢梅。

  18.清代最為著名的戲劇作家是洪昇和孔尚任,他們的代表作品分別是《長生殿》和《桃花扇》。

  19.我國近代以來的最為流行的戲曲劇種是京劇,它主要是西皮和二黃的'結合,並吸取其他劇種的有點而形成的。

  20.乾隆末年,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徽班把二黃戲帶進北京,後逐漸發展成了京劇。

  21.京劇中的主要角色可為生、旦、淨、末、醜。

  22.舊時稱非職業演員、樂師的戲曲愛好者為票友,他們轉為職業藝人則稱下海。

  23.舊時藝人偶爾飾演原來所屬行當以外的角色稱反串,非職業演員或非本班社演員臨時參加演出稱客串。

  24.京劇四大名旦指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云,京劇四大鬚生指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

  25.舊時稱訓練戲曲藝徒的機構為科班,稱戲曲藝人行會為梨園公會。

  26.田漢的戲劇代表作品是《名優之死》、《咖啡店之夜》;洪琛的代表作品是《終身大事》;郭沫若的代表作品是《屈原》、《王昭君》、《虎符》;夏衍的代表作品是《上海屋簷下》;曹禺的代表作品是《雷雨》、《日出》、《北京人》;李健吾的代表作品是《這不過是春天》。

  27.我國第一部系統全面的戲曲理論著作是清代的李漁的《閒情偶寄》。

  28.古希臘三大悲劇家及其代表作是埃斯庫羅斯的《被縛的普羅米修斯》、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歐里庇得斯的《美狄亞》,其中埃斯庫羅斯被稱為是“悲劇之父”。

  29.阿里斯托芬被譽為“喜劇之父”,他與克拉提諾、歐比利斯合稱古希臘三大喜劇家。

  30.莎士比亞是著名的英國戲劇大師,四大悲劇指《哈姆萊特》、《李爾王》、《奧賽羅》、《麥克白》。

  31.席勒是德國的著名戲劇家,成名作品是《強盜》,代表作品是《陰謀與愛情》。

  32.目前世界著名的戲劇表演學派代表人物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梅蘭芳。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