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學常識:戲劇

中考文學常識:戲劇

  戲劇是一種綜合的舞臺藝術,它藉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手段塑造舞臺藝術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現實生活。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中考文學常識:戲劇,歡迎大家閱讀。

  中考文學常識:戲劇 1

  戲劇的種類很多。根據表演形式的不同可以分為話劇、歌劇、舞劇、戲曲等。話劇以對話為主,如《雷電領》;歌劇以歌唱為主,如《白毛女》、《圖蘭朵》;舞劇以舞蹈為主,如《絲路花雨》;戲曲是我國傳統的戲劇形式,包括崑曲、京劇和各種地方戲,以歌唱、舞蹈為主要表演手段。根據劇情的繁簡和結構的不同,戲劇又可分為多幕劇和獨幕劇。根據題材所反映的時代的不同,戲劇可分為歷史劇和現代劇。另外,根據矛盾衝突性質和表現手法的不同,戲劇還可以分為喜劇、悲劇和正劇。正劇兼有悲劇和喜劇的因素,在古今中外的戲劇作品中佔的比重最大。

  劇本是舞臺演出的依據和基礎,是戲劇的主要組成部分,直接決定著戲劇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劇本一般有以下幾個特點:

  (1)有尖銳的矛盾衝突即戲劇衝突。戲劇衝突展現人物性格特點,推動劇情的發展,揭示作品的主題。戲劇衝突的發展變化過程就構成了劇本的情節結構。劇本的情節結構,一般可分為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四部分,有的多幕劇還有序幕和尾聲。

  (2)主要運用人物語言(對話、唱詞、獨白、旁白)、動作塑造人物形象。人物語言、動作高度個性化,符合各自身份和性格特點。

  (3)適合舞臺演出。人物、事件、時間、地點高度集中,人物不能太多,事件不能紛繁,場景不能過多地變換。

  (4)有舞臺說明。舞臺說明寫在每一幕(或場)的開端、結尾和對話中間,內容包括人物、時間、地點、服裝、道具、佈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動作、上下場等。

  中考文學常識:戲劇 2

  具體含義

  綜合藝術的一種。有兩種含義:狹義專指以古希臘悲劇和喜劇為開端,首先在歐洲各國發展起來繼而在世界廣泛流行的舞臺演出形式,英文為drama中國稱之為話劇。廣義還包括東方一些國家、民族的傳統舞臺演出形式,如中國的戲曲、日本的歌舞伎、印度的古典戲劇、朝鮮的唱劇等。

  戲劇的概念

  指透過舞臺演出而訴諸觀眾感官的藝術形式,其中心是演員的表演。因之,又被人稱為“舞臺藝術”或“演員藝術”。圍繞著演員的表演,戲劇包含著文學因素、音樂因素、美術因、舞蹈因素等多種因素,是一種綜合藝術。在戲劇作品中,人物與人物之間,由於性格所追求的目的不同,而展開的矛盾鬥爭叫戲劇衝突。戲劇作品總是由一個衝突的提出、發展和解決而得到完成的。戲劇衝突的成功與否是戲劇失敗的關鍵,所謂戲劇性正是由於戲劇衝突解決得獨特、新穎、有豐富內涵而形成的。由於受演出的時間、空間和觀眾的限制,戲劇的矛盾衝突應當更集中、更簡練、更尖銳的反應現實生活中的矛盾的衝突。

  戲劇本質

  公元前4世紀,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已經表述了對戲劇本質的認識。他認為:一切藝術都是模仿,戲劇是對各種生物的行動的模仿。2個世紀以後,印度的第一部戲劇理論著作《舞論》也指明:“戲劇就是模仿。”19世紀以後,對戲劇本質的研討出現了眾說紛紜的局面,主要有觀眾說,衝突說,激變說,情境、實驗室說等。

  戲劇起源

  一、歌舞說,此說又可析為兩種:

  (1)宮廷樂舞說

  (2)上古歌舞說

  (3)西域歌舞說

  二、巫覡說

  三、俳優說

  四、傀儡說

  五、外來說

  六、民間說

  七、文學說

  八、百戲之搖籃說

  九、綜合而成說

  戲劇形態

  在古代希臘,藝術被劃分為音樂、繪畫、雕塑、建築與詩,戲劇被劃歸詩的範疇。但是,真正的戲劇藝術應該包容詩(文學)、音樂、繪畫、雕塑、建築以及舞蹈等多種藝術成分,因而被稱為綜合藝術。

  每一種藝術都有特殊的表現手段,從而構成形象的外在形態。作為一種綜合藝術,戲劇融化了多種藝術的表現手段,它們在綜合體中直接的、外在的表現是:

  ①文學。主要指劇本。

  ②造型藝術。主要指佈景、燈光、道具、服裝、化妝。

  ③音樂。主要指戲劇演出中的音響、插曲、配樂等,在戲曲、歌劇中,還包括曲調、演唱等。

  ④舞蹈。主要指舞劇、戲曲藝術中包含的舞蹈成分,在話劇中轉化為演員的表演藝術——動作藝術。

  戲劇中的多種藝術因素分別起著不同的作用,它們在綜合整體中的地位不是對等的。

  在戲劇綜合體中,演員的表演藝術居於中心、主導地位,它是戲劇藝術的本體。表演藝術的手段——形體動作和臺詞,是戲劇藝術的基本手段。其他藝術因素,都被本體所融化。劇本是戲劇演出的基礎,直接決定了戲劇的藝術性和思想性,它作為一種文學形式,雖然可以像小說那樣供人閱讀,但它的基本價值在於可演性,不能演出的劇本,不是好的戲劇作品。戲劇演出中的音樂成分,無論是插曲、配樂還是音響,其價值主要在於對演員塑造舞臺形象的協同作用。戲劇演出中的造型藝術成分,如佈景、燈光、道具、服裝、化妝,也是從不同的角度為演員塑造舞臺形象起特定輔助作用的。以演員表演藝術為本體,對多種藝術成分進行吸收與融化,構成了戲劇藝術的外在形態。

  世界戲劇歷史

  西方戲劇的誕生

  西方戲劇的曙光,普遍認為是古希臘悲劇,而古希臘悲劇則是源於古希臘城邦的蒂厄尼索斯的崇拜儀式。在祭典中,人們扮演蒂厄尼索斯,唱“戴神頌”,跳“羊人舞”(羊是代表蒂厄尼索斯的動物)。古希臘悲劇都是詩劇,嚴謹古雅、莊重大氣。表演時有歌隊伴唱,史實表明歌隊先於演員存在。關於這個起源,也可以參考德國哲學家尼采的早期哲學著作《悲劇的誕生》。

  中國戲劇的誕生

  就西方的定義來說,中國沒有話劇的傳統。不過一般在討論中國戲劇時,若不以嚴格的定義劃分,中國古代的戲曲應歸入戲劇的大類。

  中國戲曲的根源在可以追溯到先秦到漢代的巫只儀式,但是宋代南戲的發展才有了完備的戲劇文字創作,現存最早的中國古代戲劇劇本是南宋時的《張協狀元》。元代時以大都、平陽和杭州為中心,元雜劇大放異彩。後世形成了諸多戲曲形式,也就是各劇種。明代的崑曲經過發展,首先得到士族大夫的追捧和喜愛,他們大量創造劇本,不斷修改曲譜,同時修正崑曲的戲劇理論,並使得傳奇劇本成為一種新的主流文學形式。隨後崑曲又得到晚明和清代宮廷皇室的喜愛,成為貴族生活的一部分,成為獲得官方肯定的戲劇藝術,故稱“雅”;而以各地方言為基礎的地方戲,廣受民間喜愛,則稱“花”。於是在清代形成了“花雅之爭”,實際上是戲曲共同繁榮的局面。這豐富了戲曲藝術的門類,也形成了各自的藝術特色。

  近年來臺灣的戲劇研究學者曾永義提出一套說法,認為在討論中國戲劇起源時,應該要區分“大戲”與“小戲”,大戲是成熟的戲曲,而小戲則是戲劇的雛型。大戲是在到了金元雜劇之後才發展完成,而之前的宋雜劇、唐代的代面、踏搖娘、缽頭、參軍戲、樊噲排君難等,都可列入小戲的行列,而中國在非常早之前,就有小戲。

  中國在與近代西方有文化接觸前,沒有西方意義上的“戲劇”(主要指話劇)傳統。中國傳統的戲劇為一種有劇情的,“以歌舞演故事”的,綜合音樂、歌唱、舞蹈、武術和雜技等的綜合藝術形式,也就是戲曲曲藝。

  作為文學的戲劇

  戲劇文字是一齣戲劇的基本要素,是一臺戲的先決條件。

  劇本最重要的是能夠被舞臺上搬演。戲劇文字不算是藝術的完成,直到舞臺演出之後才是最終藝術的呈現。歷代文人中,也有人創作過不適合舞臺演出,甚至根本不能演出的劇本。這類的戲劇文字則稱為案頭戲現代戲劇中也出現了沒有劇本的演出例項。

  戲劇的文學本,在不演出的狀態下,可以作為單獨的文學樣式欣賞。

  作為表演藝術的戲劇

  隨著西方現代戲劇在導演以及演員訓練體系上的實踐,戲劇理論逐漸從戲劇文字的討論擴大到劇場整體,進而產生“場面排程”等新觀念。其中,比較著名的提法是20世紀70年代英國戲劇導演彼德·布魯克在其專著《空的空間》中提出的觀念:一個演員,走過一個空蕩蕩的舞臺,這就是一齣戲的全部。

  戲劇活動發生的必要條件

  1.無論戲劇一詞如何定義,只有滿足以下的條件,才可視為一次戲劇活動。

  2.戲劇交流的兩個參與者:觀眾與演員。

  3.觀眾與演員必須同時在場。

  4.戲劇事件發生在一定的時間與空間內。

  5.戲劇交流的話題是關於一個虛構世界中的事件,由演員扮演其中的人物。

  6.演員與觀眾共享一套“遊戲規則”(即符號學中的信碼代號)。

  7.戲劇事件是審美事件,參與者不僅關心故事世界的資訊,也關心傳達資訊的形式。

  中考文學常識:戲劇 3

  戲劇是一種綜合的舞臺藝術。這裡講的戲劇實際上就是劇本,它是文學體裁的一種。

  戲劇語言包括人物語言(即臺詞)和舞臺說明。舞臺說明是寫在劇本每一幕的開端、結尾和對話中間的說明行文字,內容包括人物表、時間、地點、服裝、道具、佈景及人物的表情、動作、上下場等,它具有增強舞臺氣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動情節展開等多種作用。

  按照不同的標準,戲劇可分為不同種類:

  按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分為話劇、歌劇、舞劇。

  按劇情繁簡和結構分為獨幕劇和多幕劇。

  按題材所反映的時代分為歷史劇(如《屈原》)、現代劇(如《竇娥冤》)。

  按矛盾衝突的性質分為悲劇、喜劇、正劇。

  中考文學常識:戲劇 4

  一、學習目標

  ① 瞭解戲劇基本知識,掌握鑑賞戲劇的基本方法。

  ② 瞭解戲劇語言的基本特點,並能對課文中的一些臺詞進行鑑賞,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

  ③ 學會從人物語言、情節安排、矛盾衝突等方面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戲劇主題。

  ④ 學會運用比較與辨微的閱讀方法,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從一定的角度對作品進行比較,在比較與辨析中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⑤ 能嘗試表演戲劇,體味戲劇之美。

  ⑥掌握劇本寫作的基本方法,能把一些作品改編成劇本或根據生活創作短小的劇本。

  二、單元概述

  戲劇,是四大文學樣式之一,它是運用文學、音樂、美術、舞蹈、等藝術要素,來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的綜合藝術。我們讀到的劇本是戲劇的文學部分,是一劇之“本”。戲劇文學具有其它文學體裁所具有的共同特點,但由於它要供舞臺演出,要受多方面的制約,這樣,便產生了劇本區別於其他文體的一般特點:

  一是時間、空間的集中性,二是尖銳的矛盾衝突,三是語言個性化。本單元選編的四作者的國別有中有外,時代有古有今,戲劇的種類各有不同,在情節安排、矛盾衝突、人物塑造、主題表現以及戲劇語言等方面都各有特點。根據教材編排要求,教學本單元,重在指導學生學習比較與辨微的讀書方法,讓學生了解戲劇基本知識,在體會戲劇臺詞語言魅力、把握矛盾衝突、評析人物性格及主題等的基礎上學會鑑賞戲劇,並可嘗試改編或創作戲劇、表演戲劇,從中體味戲劇獨特的藝術魅力,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鑑賞能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誘發學生閱讀求知的渴望,提高學生的活動能力、組織能力、創造能力和良好的品質,激發學生的創造欲和探究欲。

  三、教學內容

  同學們,戲劇是與詩歌、散文、小說並列的一種文學樣式,傳統戲曲是民族文化的瑰寶,至今仍熠熠生輝。今天,課本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走近戲劇的機會,首先讓我們走進在世界話劇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戲劇大師——莎士比亞的喜劇世界,領略戲劇的藝術魅力。世界著名的四大吝嗇鬼形象是巴爾扎克《守財奴》中的葛朗臺、莫里哀《慳吝人》中的阿巴貢、果戈理《死魂靈》中的潑留希金、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夏洛克吝嗇的表現有什麼特點呢?讓我們走進《威尼斯商人》去尋求答案。

  第一課時:戲劇基礎知識:

  1. 空間和時間要高度集中 劇本不像小說、散文那樣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它要求時間、人物、情節、場景高度集中在舞臺範圍內。小小的舞臺上,幾個人的表演就可以代表千軍萬馬,走幾圈就可以表現出跨過了萬水千山,變換一個場景和人物,就可以說明到了一個全新的地方或相隔多少年之後 相隔千萬裡,跨越若干年,都可透過幕、場變換集中在舞臺上展現。 劇本中通常用“幕”和“場”來表示段落和情節。“幕”指情節發展的一個大段落。“一幕”可分為幾場,“一場”指一幕中發生空間變換或時間隔開的情節。劇本一般要求幅不能太長,人物不能太多,場景也不能過多地轉換。

  2. 反映現實生活的矛盾要尖銳突出 各種文學作品都要表現社會的矛盾衝突,而戲劇則要求在有限的空間和時間裡反映的矛盾衝突更加尖銳突出。因為戲劇這種文學形式是為了集中反映現實生活中的矛盾衝突而產生的,所以說,沒有矛盾衝突就沒有戲劇。又因為劇本受幅和演出時間的限制,所以對劇情中反映的現實生活必須凝縮在適合舞臺演出的矛盾衝突中。 劇本中的矛盾衝突大體分為發生、發展、高潮和結局四部分。演出時從矛盾發生時就應吸引觀眾,矛盾衝突發展到最激烈的時候稱為高潮,這時的劇情也最吸引觀眾,最扣人心絃。

  3. 劇本的語言要表現人物性格 劇本的語言包括臺詞和舞臺說明兩個方面。 劇本的語言主要是臺詞。臺詞,就是劇中人物所說的話,包括對話、獨白、旁白。獨白是劇中人物獨自抒發個人情感和願望時說的話;旁白是劇中某個角色揹著臺上其他劇中人從旁側對觀眾說的話。劇本主要是透過臺詞推動情節發展,表現人物性格。因此,臺詞語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現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簡練明確,要口語化,要適合舞臺表演。

  舞臺說明,又叫舞臺提示,是劇本語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劇本里的一些說明性文字。舞臺說明包括劇中人物表,劇情發生的時間、地點、服裝、道具、佈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動作、上下場等,這些說明對刻畫人物性格和推動、展開戲劇情節發展有一定的作用。這部分語言要求寫得簡練、扼要、明確。這部分內容一般出現在每一幕(場)的開端。結尾和對話中間,一般用括號(方括號或圓括號)括起來。

  4、戲劇分類:

  (1)、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不同:話劇、歌劇、舞劇、詩劇、歌舞劇、相聲劇。

  (2)、劇情的繁簡和結構不同:多幕劇、獨幕劇

  (3)、題材反映的時代不同:歷史劇、現代劇

  (4)、矛盾衝突的性質和表現手法不同;悲劇、喜劇、正劇(悲喜劇)。

  (5)地域色彩不同:京劇(北京)、滬劇(上海))、豫劇(河南)、呂劇(山東江蘇)、川劇、漢劇(湖北)、楚劇(湖北江西)、晉劇(山西)、黃梅戲(安徽)等 。

  (6)、演出不同:舞臺劇、廣播劇、電影、電視劇等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