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灣《次北固山下》翻譯及賞析

王灣《次北固山下》翻譯及賞析

  《次北固山下》以準確精練的語言描寫了冬末春初時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時所見到青山綠水、潮平岸闊等壯麗之景,抒發了作者深深的思鄉之情。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王灣《次北固山下》翻譯及賞析,歡迎閱讀。

  《次北固山下》原文

  客路青山外⑵, 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⑶, 風正一帆懸⑷。

  海日生殘夜⑸, 江春入舊年⑹。

  鄉書何處達⑺? 歸雁洛陽邊⑻。

  註釋

  ⑴次:旅途中暫時停宿,這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蘇鎮江北,三面臨水,倚長江而立。

  ⑵客路:行客前進的路。青山:指北固山。

  ⑶潮平兩岸闊:潮水漲滿時,兩岸之間水面寬闊。

  ⑷風正一帆懸:順風行船,風帆垂直懸掛。風正;風順。懸:掛。

  ⑸海日:海上的旭日。生:升起。殘夜:夜將盡之時。

  ⑹入:到。

  ⑺鄉書:家信。

  ⑻歸雁:北歸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飛往南方,春天飛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傳遞書信的傳說。

  《次北固山下》譯文

  客行在碧色蒼翠的青山前,泛舟於微波盪漾綠水間。

  湖水上漲,兩岸更顯開闊;風勢正順;白帆高高揚起。

  殘夜將去,旭日初昇海上;一年未盡,江南已初入春。

  身在旅途,家信何傳?還是託付北歸的大雁,讓它捎到遠方的太陽。

  《次北固山下》賞析1

  此詩寫冬末春初,詩人舟泊北固山下時看到兩岸春景而引發思鄉之情。先寫青山重疊,小路蜿蜒,碧波盪漾,小船輕疾。“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描摹長江下游潮平江闊,風浪潛蹤,詩人揚帆東下的壯觀,氣概豪邁。“海日升殘夜,江春入舊年”為歷來傳誦的名句,描繪了晝夜和冬春交替的'過程中的景象。時光流逝,天運無情,而詩人猶自音書滯一鄉,由此而引動末句的相思。全詩春景和鄉思和諧交融,清閒流暢,感情濃郁,是唐人行旅懷鄉詩中的佳作。

  《次北固山下》賞析2

  《次北固山下》這首詩可謂是盛唐詩中之極品。唐人殷璠在《河嶽英靈集》中曾言:“‘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詩人已來,少有此句。張燕公手題政事堂,每示能文,令為楷式。”可見此詩在當時已經受到了極高的讚譽。

  公元712年,王灣高中進士。第二年,也就是開元元年,詩人出遊吳地,路過北固山,寫下此詩。開頭兩句,詩人以寫實的手法,開篇點明瞭北固山水陸交匯之處的險要地勢,交代了自己的行蹤。“客路”“行舟”間接說明了詩人異鄉旅客這一身份,為尾聯埋下伏筆。交代完畢之後,詩人並未急於抒發鄉愁,而是直接寫景。

  詩人王灣作為北方人,在來到北固山之後,浩蕩的江水讓詩人為之一震,故而立馬著筆寫下頷聯:“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強烈的視覺衝擊帶來的感慨情緒和前句樸素的點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與末尾的思鄉之情又遙相呼應,全詩內在邏輯自然而然成立。次聯兩句不僅在全詩中起到了伏筆之用,而且本身內在邏輯結構嚴謹,自成因果:“潮平”造成“兩岸(寬)闊”,“風正”才使得“一帆(高)懸”。此處詩人用“正”來寫風,突出了風之大之速,卻無狂猛之意,可見詩人煉字之精巧。

  頸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為詩家名句。因為江水的寬闊如海,故而日出時作者恍惚以為此乃日生於海,上聯之因,引發了下聯之果,這是本詩的一大特點。頸聯二句對仗工整,而且富含哲理。詩人將“海日”(朝陽)以及“江春”(初春)兩種富含生命力和希望的意象擬人化:朝陽誕生在殘破的黑夜裡,江春則在舊年未結束時已經到來。這種對自然界夜盡晝來、冬殘春生的顯現之描寫,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詩人當時積極、樂觀的精神狀態,恰好此時正值盛唐,整個時代正是蒸蒸日上、蓬勃待發之時,故而這首詩歷來被當作是“盛唐”的象徵。

  尾聯緊承前三聯,作者抒發了淡淡的思鄉之情,將此刻澎湃的情緒拉了回來,而且和前文緊密地聯絡在了一起,使得全文情緒飽滿自然,結構也渾然一體。

  此詩最重要的就是整體性,在此之前山水詩有句無篇,而此後的山水詩景理並寫。這是盛唐山水詩的典型特徵,也反映了唐詩格律上的高度成熟。縱觀全詩,結構上前後呼應,每一聯對仗工整,用字精煉準確,意象生動活潑,所以全詩顯得很生動。再加上詩人寫詩時立意高遠,情緒豪邁但不粗糙,更表現出了一種對生活樂觀的態度,各個方面都幾近完美,達到了盛唐詩歌的最高水準。

  詩文作者

  王灣(約650年-約676年),字不詳,唐代詩人,洛陽(今河南洛陽)人。玄宗先天年間(712年)進士及第,授滎陽縣主簿。後由滎陽主簿受薦編書,參與集部的編撰輯集工作,書成之後,因功授任洛陽尉。王灣“詞翰早著”,現存詩10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