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的文學常識

《詩經》的文學常識

  《詩經》是中國古代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 西周初年至 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 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 南陔、 白華、華黍、由康、崇伍、 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詩經》的文學常識,歡迎閱讀。

  《詩經》名稱由來

  《詩經》約成書於 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詩》, 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稱,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3]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4]

  司馬遷記載的也是這一名稱,如:“《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5]

  因為後來傳世的版本中共記載有311首,為了敘述方便,就稱作“ 詩三百”。之所以改稱《詩經》,是由於 漢武帝以《 詩》《 書》《 禮》《 易》《 春秋》為 五經的緣故。

  《詩經》產生年代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最早的記錄為 西周初年,最遲產生的作品為 春秋時期,上下跨度約五六百年。產生地域以 黃河流域為中心,南到長江北岸,分佈在 陝西、 甘肅、 山西、 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經文史專家考定,《詩經》中的作品是在 周武王滅商(前1066年)以後產生的。 [6]

  《 周頌》時代最早,在西周初年產生,是貴族文人作品,以宗廟樂歌、頌神樂歌為主,也有部分描寫農業生產。

  《 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時期的產物,是中國上古僅存的史詩。關於《 大雅》這十八篇的創作年代,各家說法不同: 鄭玄認為《文王之什》是文王、武王時代的詩,《生民之什》從《生民》至《卷阿》八篇為周公、成王之世詩。 朱熹認為:“正《大雅》……多周公製作時所定也。”但均認為“正大雅”是西周初年之詩。 [7]

  《 小雅》產生於西周晚年到東遷以後。

  《 魯頌》和《 商頌》都產生在周室東遷(前770年)以後。

  《詩經》創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 周原宜於農業,“大雅”中的《 生民》、《公劉》、《 綿綿瓜瓞》等詩篇都表明周是依靠農業而興盛,農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周族在 武王伐紂之後成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隸私有與貴族領主的統治成為這一歷史時期的社會政治特徵。 [9]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紂暴虐無道,主要與其實行奴隸制經濟制度有關。西周建立以後,為緩和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的尖銳矛盾,緩和階級鬥爭,變奴隸制為農奴制,正如 王國維在《殷商制度論》中所言:“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於殷周之際……殷周間的三大變革,自其表而言之,不過一家一姓之興亡,與都邑之轉移。自其裡言之,則舊制度廢而新制度興,舊文化廢而新文化興……”

  西周較之殷商,由於經濟制度的巨大變革,促使社會在精神文明方面產生飛躍性的進步,作為文學代表的《詩經》出現是時代進步的必然產物,而它反過來又促進了社會的.文明進步。

  《詩經》傳承歷史

  據說春秋時期流傳下來的詩有3000首之多,後來只剩下311首(其中有六首笙詩有目無詩)。 孔子編纂詩經之後,最早明確記錄的傳承人,是“ 孔門十哲”、 七十二賢之一的 子夏,他對詩的領悟力最強,所以由其傳詩。

  漢初,說詩的有魯人 申培公,齊人 轅固生和燕人 韓嬰,合稱三家詩。齊詩亡於魏,魯詩亡於西晉,韓詩到唐時還在流傳,而今只剩外傳10卷。現今流傳的詩經,是 毛公所傳的 毛詩。

  《詩經》內容簡介

  《詩經》就整體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間中國社會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創業的頌歌,祭祀神鬼的樂章;也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勞逸不均的怨憤;更有反映勞動、打獵、以及大量戀愛、婚姻、社會習俗方面的動人篇章。 [9]

  《詩經》現存305篇(此外有目無詩的6篇,共311篇),分《風》、《雅》、《頌》三部分。

  《風》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徵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覆詠歎,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 [9]

  《雅》分《 大雅》、《 小雅》,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貴族文人,但對現實政治有所不滿,除了宴會樂歌、祭祀樂歌和史詩而外,也寫出了一些反映人民願望的諷刺詩。《 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頌》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雅》、《頌》中的詩歌對於考察早期歷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

  以上三部分,《頌》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無詩,不計算在內),《風》的數量最多,共160篇,合起來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數,常說“詩三百”。

  《詩經》歷史評價

  孔子:“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不學詩,無以言”。

  孟子:“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荀子:“始乎誦經,終乎讀禮”。

  司馬遷:“《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

  董仲舒:“所聞‘詩無達詁,易無達佔,春秋無達辭,從變從義,而一以奉人。’”

  何休:“男女有所怨恨,相從而歌,勞者歌其事,飢者歌其食”。

  朱熹:“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於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朱熹第一次明確提出《詩經》是里巷歌謠(民歌)說;二是淫詩說。特別是在談及“鄭風”時,他認為“鄭風”十有八九都是淫詩。

  梁啟超:“現存先秦古籍,真贗雜糅,幾乎無一書無問題,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詩經》其首也。”

  胡適:“《詩經》並不是一部經典,確實是一部古代歌謠的總集”。

  魯迅:“(《詩經》是)中國最古的詩選”,“以性質言,風者,閭巷之情詩;雅者,朝廷之樂歌;頌者,宗廟之樂歌也。”

  比奧(M·EdouardBiot):“(《詩經》是)東亞傳給我們的最出色的風俗畫之一,也是一部真實性無可爭辯的文獻。”

  費德林:“《詩經》是中國古代的一部獨具一格的百科全書。”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