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人勵志小故事(通用22篇)

歷史名人勵志小故事(通用22篇)

  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於口頭講述。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歷史名人勵志小故事,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歷史名人勵志小故事 篇1

  勾踐23歲就繼承王位,剛繼位不久就打敗了強大的吳國,可謂是志得意滿,但此時的勾踐當然還算上“成”。因為強大的吳國正在發奮血恥,一場滅頂之災隨即就降臨到了這位年輕的君王和他的國家。

  闔閭受傷而死,其子夫差立志報仇。勾踐於次年主動進攻吳。在夫椒山(今江蘇吳縣西南)與吳兵發生激戰,越兵大敗。勾踐退兵至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南),用范蠡的計策,向吳稱臣乞和。勾踐五年,率妻和大臣范蠡親去吳國臣事夫差入質於吳,抵達吳都,勾踐忍辱負重,自稱賤臣,對吳王執禮極恭,吃粗糧、睡馬房、服苦役,“服犢鼻、著樵頭;夫人衣無緣之裳、施左關之襦。”小心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順,養馬,夫人給水、除糞、灑掃。三年不慍怒,無恨色。勝過夫差手下的僕役。

  勾踐七年(30歲)歸越,歸國後,為了激勵自己不忘報仇雪恥,睡覺時不鋪褥子而鋪上柴草。在房間裡掛了一個苦膽,每頓飯前都要嚐嚐。這就是“臥薪嚐膽”典故的由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勾踐乘吳國爭霸中原國內空虛加上國內天災大敗吳國。勾踐二十四年(47歲),吳都被圍三年後城破,夫差自殺。吳亡。隨後,勾踐又乘船進軍北方,宋、鄭、魯、衛等國歸附,並遷都琅琊(今山東膠南南),與齊、晉諸侯會盟,經周元王正式承認為霸主。

  “有志者,事競成,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歷史名人勵志小故事 篇2

  這位在近代中國畫壇享有盛名的藝術大師也是起步晚,基礎差。齊白石從小家境貧困,世代務農,僅在12歲前隨外祖父讀過一段私塾。他砍柴、放牛、種田,什麼活都幹,12歲學木匠,15歲學雕花木工,掙錢養家。27歲才開始正式學畫畫。這個時候所有人恐怕連他自己也不會想到,日後會成為一代大師,獲得一連串的榮譽。

  齊白石什麼時候可以稱的上“成”字不太好說,我想在他中青年的時候已經小有名氣,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在56歲後開始大膽突破自己,轉變畫風后才從此聲名大振。

  1949年當選中國文聯委員、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委員。1952年聘為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文史館研究館員、北京中國畫研究會主席、北京中國畫院名譽院長。曾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藝術科學院授予“通訊院士”榮譽狀。1956年獲世界和平理事會1955年度國際和平獎金。1957年,擔任北京中國畫院名譽院長,同年9月16日謝世。卒年95歲。

  歷史名人勵志小故事 篇3

  曾國藩和左宗棠都是晚清的重臣,兩人名氣都很大,朝廷一般多以“曾左”並稱他們兩人。

  曾國藩要比左宗棠大,並且曾經對左宗棠予以提拔。但左宗棠為人非常自負,從沒有把曾國藩放在眼裡。

  有一次,左宗棠很不滿地問身旁的侍從:“為何人都稱‘曾左’,而不稱‘左曾’?”

  一位侍從大膽直言:“曾公眼中常有左公,而左公眼裡則無曾公。”

  侍從的話讓左宗棠深思良久。

  歷史名人勵志小故事 篇4

  包公是個鐵面無私的清官,真是做到了王子犯法,與民同罪。那年,老包鍘了不認前妻的駙馬陳士美,皇上懷恨,借個名兒便把包公削職為民。就這,皇上還不解恨。當天,皇上把大太監和小太監召到皇宮,耳朵咬耳朵商議一陣。末了,兩個太監對皇上如此這般一說,說得皇上點頭微笑,吩咐照辦,事成大大有賞。

  包公削了職,京城大棧小店,都受了皇家囑咐,不準留包公過夜;包公只好收拾收拾,就當日動身。包公為官清正,如今兩袖清風,僱不起車馬,由老家人包興挑著行李,自己跟在後面安步當車,卻沒有料到太監跟在後面盯梢哩。

  時當六月暑天,包公一出京城,上路沒有多遠,便汗流浹背。走了半日,汗淌了幾桶。這會兒走到一座山下,包公熱得不行,口渴得要命。可是這裡前不巴村,後不著店,既無池,也無井,只有一塊瓜地。青蔥蔥的瓜藤上開了黃黃的花,西瓜兒結的溜圓。包公咂咂嘴,周圍又沒人,為了解渴,就摘下個西瓜,放在膝蓋上,用拳頭“嘭嘭”兩下砸開,就和老家人大口大口地吃了,他們一氣吃了兩個大瓜。兩個像鬼樣的太監早看在眼裡,大太監對小太

  監說:

  “古來君子是‘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包黑子偷瓜吃,還能算是清官嗎?逮他去見皇上!”

  正要動手,卻見包公正掏出幾個銅錢,放在瓜藤上,抹抹嘴上路了。兩個太監無可奈何地擺擺手:

  “吃瓜給錢,那有啥說的。”

  傍晚,包公棲息在小鎮一家小客棧,兩個太監也盯著跟進去。包公囊資不豐,就叫了素菜米飯。哪知這客棧小,米不是上熟,一碗裡盡是稻穀;包公只得邊吃邊撿,一桌柺子上堆的盡是穀粒。這又讓兩個太監給看在眼裡,小太監對大太監說:

  “糟蹋糧食遭雷打,捉他去,好為皇上出氣!”

  正說著,又見包公抓起穀粒,一粒一粒放在嘴裡嗑去稻殼,吃了米粒,真是“盤中之餐,一粒未廢”。這有啥說的,雞蛋裡挑骨頭也挑不出來,大太監與小太監,只好大眼瞪小眼。

  走著走著,就快到淮河邊上,眼看包公就要到家了!兩個太監還未抓到包公的把柄,怎好向皇上交差呢?於是,又嘀嘀咕咕地商量了一個計策:大小太監連夜從小路草行露宿,趕到包公前面,在淮河邊上坐等,單等包公一到,他們一個拉腿,把包公推到一堆髒東西上。他們以為這樣,包公準會到淮河裡去洗手,淮河裡有人淘米洗菜,就安他個沾汙河水的罪名。這真是啥壞點子都想到了。

  哪知包公手弄髒後,嘆口氣爬起來,正想到河裡去洗,瞥眼一看,河邊小媳婦、大姑娘,淘米的淘米,洗菜的洗菜,提水的提水。他怔了怔,心想:這一洗手,不壞了人家吃用水嗎?於是包公走到河邊,用乾淨的左手掬水含到嘴裡,然後又離開水邊,到坡上吐出水來沖洗。兩個太監看著,一點辦法也沒有。心想:包黑子真是天下難有雙的鐵清官,就跟他一萬年,也找不到他的髒點。只好垂頭喪氣地回去回覆皇命。

  這事一傳出來,老百姓就說:

  毒不過皇上,

  奸不過太監,

  清不過包公。

  歷史名人勵志小故事 篇5

  劉備借得荊州後,壓根不想還給東吳。孫權派魯肅討了幾次都沒討到,非常惱火,就採納周瑜的計策,用妹妹做誘餌,打算把劉備騙到東吳,扣為人質,逼他歸還荊州。

  定下計策後,孫權就派人到荊州,說得知甘夫人去世後,劉備一直單身,十分同情,願將妹妹嫁給劉備,請他到東吳迎娶。劉備可不傻,一聽就知道孫權不懷好意:“我已年過半百,孫權的妹妹卻是妙齡女子,他怎肯將妹妹嫁給我這個老頭子?恐怕是想把我騙到東吳去做人質,逼我還荊州吧?我才不上他的當。”

  諸葛亮卻搖著鵝毛扇說:“主公但去無防,我自有妙計,包你既娶到孫權的妹妹,又不用歸還荊州。”

  劉備問:“軍師有何妙計?”

  諸葛亮的妙計是到緊要關頭才能給人看的,他微笑著說:“我已將妙計裝在錦囊裡,主公路上再看吧。我等著喝主公的喜酒呢。”

  劉備終於動了心,決定去東吳迎娶孫權的妹妹。關羽和張飛都說萬萬不可,大哥這一去,恐怕就回不來了。劉備安慰他們說:“你們什麼時候見軍師失算過?有軍師的妙計,十個孫權再加十個周瑜,我也不怕。”

  劉備帶著趙子龍去東吳。臨行時,諸葛亮交給趙子龍一個錦囊,說妙計就裝在裡面,叮囑趙子龍一定要到東吳後,才能拆看。

  劉備一行乘船順江而下,很快就到了東吳水面。風浪很大,船晃得厲害。趙子龍想等風平浪靜後再看軍師的妙計,劉備卻說,現已進入東吳地界,危險重重,萬一東吳水軍襲擊,想看妙計都來不及了。

  趙子龍覺得劉備說得有理,就將錦囊拆開。不料一股旋風襲來,頓時巨浪滔天。趙子龍站在船頭,縱然武藝高強,也因船隻顛簸摔了個嘴啃船板,幸好雙手抓住船幫,才沒掉到水裡。可諸葛亮給他的妙計,連同錦囊一起掉到風浪裡,打個轉就不見了。

  風浪平息後,趙子龍一行人划著木船,在江面上轉了好幾圈,又派幾個水性好計程車兵到水裡尋找,都不見妙計的蹤影,倒是那個漂亮的綢緞袋子還掛在船底的一顆釘頭上,裝了一袋子的髒水。

  丟失了軍師的妙計,劉備不敢去娶孫權的妹妹了,他決定先回荊州。可他們正要掉轉船頭,就聽到有人喊:“劉玄德,你走不了啦!”

  一艘大船飛快地駛來,船上站著一位威風凜凜的將軍,仔細一看,正是周瑜。周瑜要活捉劉備,逼他歸還荊州。趙子龍帶領將士拼死抵擋,才得以脫身,但劉備的左腿中了一箭,趙子龍也被周瑜的長槍刺傷了右臂。

  回到荊州後,劉備一瘸一拐地走下船來。諸葛亮吃驚地問:“主公,你沒有采用我的錦囊妙計?”

  劉備生氣地說:“妙計被風浪捲走了,錦囊還在。”他把髒兮兮的袋子扔到諸葛亮的腳下。

  趙子龍捂著手臂上的傷口問:“軍師,你那妙計到底是什麼?”

  諸葛亮撿起錦囊說:“我想讓你們到了東吳後,就沿路宣傳孫權是請主公來娶他妹妹的。這事鬧得越大,孫權就越下不了臺,你們也就越安全,主公也越有可能娶到孫權的妹妹。”

  趙子龍埋怨說:“不就是幾句話嗎?軍師為什麼不預先告訴我和主公,非要神神秘秘地裝到袋子裡,還必須到東吳才能拆看?你害得主公差點兒丟掉性命啊!”

  諸葛亮追悔莫及:“我沒想到江上風浪那麼大。”

  此後,諸葛亮有什麼妙計都當面講清楚,再也不敢裝到錦囊裡故弄玄虛了。

  歷史名人勵志小故事 篇6

  明代,安徽亳州有書生,名叫歐陽搏雲,字苦書。

  本是出生在宦官之家,後因家境日下,漸漸敗落,十分貧寒。但是,書生不甘命運的安排,更不願寄人籬下,決心考取“功名”,光耀列祖,哪知連年落榜。有位好心腸的先生告訴他:“後生功底太差,還需讀萬卷書,方能感動天地之神。” 於是他終日抄書習文為止。可是家中貧寒,紙又太貴,只得將一篇篇文章抄寫在牆壁上和門板上。一日他在室中感到悶倦,便來到後院散心。

  只見後院那株多年未開花的牡丹叢,花繁葉茂,感到驚喜,於是突然心血來潮,返回室內,取來筆硯,將文章抄寫在牡丹花瓣上,以花代紙。那位好心的先生路過主這裡看到此景,稱此牡丹為“萬卷書”。這也許感動了“花神”,翌年,歐陽搏雲果真中了“舉人”。

  歷史名人勵志小故事 篇7

  杭州下城有座仙林寺。仙林寺光有大殿,前面少了個山門。這座不尷不尬的寺院,據說是唐太宗時候造下的。

  唐太宗小時候多災多病,他老子怕他養不大,就讓他拜一個名叫仙林的和尚做師父。後來,唐太宗打出天下,做皇帝啦。仙林和尚聽說杭州地方風景好,就要唐太宗在杭州造一座頂大的寺院,讓他養老。

  唐太宗礙著師父的面子,不好推託,便答應下來。還差大元帥尉遲恭到杭州來,監造這座頂大的寺院。

  仙林和尚跟尉遲恭到了杭州,兩人便商量這座頂大的寺院到底要造多麼大。仙林和尚說:“這寺院是皇帝的師父養老的,非同小可,至少也得圈它五里地皮!”

  尉遲恭一聽火起來:“誰見過五里大的寺院呀!我沒當大元帥時候,和七八個徒弟做生活,家裡打鐵的工棚爐房也不過五丈見方!你一個老和尚,除了吃飯、睏覺、唸經,又不做別樣生活,要那麼大的地方做啥?給你圈五十丈地皮造寺院,也算碰頂啦。”

  仙林和尚漫天計價,尉遲恭就地還錢,兩個人從早晨爭到天黑,沒有結果。

  第二天一早,仙林和尚差人請尉遲恭再去商量。尉遲恭到了仙林和尚門口,剛剛跨下馬鞍,只聽仙林和尚在屋裡大喝一聲:“聖旨下!”尉遲恭一聽聖旨下,只好趴在地下磕頭。仙林和尚篤定站在屋裡念聖旨,一字一板,拖長聲調慢慢來,幾十個字的聖旨,足足唸了半個時辰,唸了一遍又一遍,

  唸了一遍又一遍,一直從清早唸到響午。尉遲恭是個又黑又粗的大塊頭,你叫他馳馬上陣,三日三夜也不會吃力的;如今卻叫他跪著半日不動,真累得滿頭大汗,腰痠背疼,差點爬都爬不起來了。仙林和尚念罷聖旨,笑嘻嘻地問尉遲恭:“大元帥,這回聽清楚了吧?聖旨上講的明明白白,要造一座頂大的寺院給我養老。頂大的寺院嘛,方圓五里地少得了嗎?”

  尉遲恭仍舊搖搖頭,說:“聖旨上只講造一座頂大的寺院,卻沒有講要造五里大。我是欽差監造寺院的,說一無二,還是頂多五十丈!”

  兩個人又爭了一天,還是沒有結果。過了一夜,仙林和尚又差人去請尉遲恭。尉遲恭心想:這刁和尚叫我跪了半天,我也要叫他嚐點味道!就從箱子裡翻出一柄碧玉如意,藏在懷中,騎著馬去了。他剛在門口下了馬,仙林和尚的老辦法又用上啦——“聖旨下!”這一回,尉遲恭不慌不忙地走進屋裡去,往正中太師椅上一坐,摸出碧玉如意,喝道:“太上皇恩賜如意在此,下跪宣讀聖旨!”原來這柄如意唐太宗的老子給尉遲恭的,因為尉遲恭打天下的功勞大,應該讓他事事如意。仙林和尚沒料想他會有這一著,只好跪下來,急急忙忙把聖旨唸了一遍,直直腰板想要起身。哪知尉遲恭說:“慢著,慢著,我耳朵不好,還沒聽清楚哩!”仙林和尚只好跪下再念一遍,尉遲恭還是說沒有聽清楚。唸了一遍又一遍,唸了一遍又一遍,從清早唸到夜快邊,念得仙林和尚差點斷了氣。尉遲恭看看差不多了,才讓他起來。仙林和尚觸了這回黴頭,知道自己拗不過尉遲恭,便乖乖地答應只造五十丈方圓的“仙林寺”。

  仙林寺造後,尉遲恭騎上烏騅馬回京去了。仙林和尚想想不甘心,便騎了一頭禿驢,“的嗒的嗒”一路追趕上來,一直追到海寧縣地界才追上尉遲恭。仙林和尚在後面大喊:“大元帥慢點走呀!還有一樁事要商量哩!”

  尉遲恭勒住烏騅馬,問他還有什麼事情。仙林和尚說:“大元帥還不曾造山門哩,你倒說說看,天下哪有沒山門的寺院呀!”

  尉遲恭想想也是的,就答應再給他十丈地皮,在寺前補造一個山門。本來,這事情就好了結;可是仙林和尚偏偏節外生枝,說要把山門造出五里路以外去。尉遲恭問他:“這又是為什麼?”

  仙林和尚煞有介事地說:“這個道理你都不懂呀?我這仙林寺是大唐開國以來造的頭一座寺院。山門造得遠些,大唐江山就長久啦!”

  尉遲恭一聽又火起來,狠狠唾了仙林和尚一口:“呸!我們汗馬功勞打下的'大唐江山,難道只有五里路長嗎!”

  仙林和尚還當尉遲恭要給他比五里路還多,高興得差點從禿驢上滾下來。

  尉遲恭跳下馬,拿竹節鋼鞭在地上畫了個十丈見方的圈子,說:“喏,山門就造在這裡!”便自顧回京去了。

  這一來,弄得仙林和尚啼笑皆非。他原想拿大唐江山來哄一鬨尉遲恭這個老粗,好把山門以內五里路的田地都劃歸自己;哪知尉遲恭偏要把山門造得更遠!海寧杭州隔著一府一縣,一個和尚怎能管得這麼寬呢,他的如意算盤又落空了。

  直到如今,這座仙林寺還是老樣子:寺院座落在杭州,山門卻孤零零在造在海寧。

  歷史名人勵志小故事 篇8

  孔融,字文舉,孔子的後代,漢末山東曲阜人,漢獻帝時曾任北海相,人稱"孔北海"。他為人剛直敢言,後應觸怒丞相曹操而被殺。

  相傳,孔融四歲的時候,父親帶回一些梨讓他們弟兄分吃。因孔融最小,全家人都讓他先挑。孔融拿了一個最小的梨。大家都很奇怪,父親問他為什麼要揀最小的拿,他回答說: "我年齡最小,應當吃最小的梨。"從此,幼年孔融這種懂禮謙讓的美德,受到人們的稱頌。後代教育家們又把"孔融讓梨"的故事寫進啟蒙課本《三字經》中,以此教育兒童學會禮貌讓人,使這個故事得到廣泛流傳。 孔融長大後,成了當時有名的文學家,是"建安七子"之一,並步入仕途,做過北海相。雖權重位高,但仍保持著謙虛禮讓樂於助人的美德。他在北海做官時,有一次被敵兵圍困城中。正當危急之時,忽見城外一人挺槍躍馬,殺入敵陣,左突右衝,解了重圍,前來拜見孔融,說道: "我叫太史慈,剛從遼東回家探親,聞知敵寇圍城,家母平日蒙君恩顧,特地命我前來相救。"原來,太史慈有一老母住在城外,孔融聽說老人孤獨無靠,常派人送去粟、帛之類,逢年過節,還親往探望。老人家深為感動,才命兒子太史慈來救。

  孔融為官數十年, "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甚得人心,不能說跟他謙虛禮讓平易待人的美德沒有關係。

  歷史名人勵志小故事 篇9

  那次朋友請王安石吃飯,佳餚滿桌,但王安石獨對那盤鹿肉感興趣,頻頻伸箸,幾乎是一個人把它消滅乾淨了。朋友後來到王安石家做客,與王安石夫人聊起,說王公太偏食,只喜歡吃鹿肉。王夫人問:這盤鹿肉擺在哪一邊?那朋友說擺在王公那頭,王夫人說:那就是了,下次,你請客,你把一盤芥菜放他面前,看他吃什麼。

  王安石其實沒任何偏食,只不過是哪一盤菜靠他最近,他就向這一盤菜伸筷子。如果以一次偏食,去判斷王安石之愛好,準嗎?宋仁宗也曾經這麼判斷過王安石,也錯了。

  一天,宋仁宗突然說要請大家去釣魚,滿朝文武自然展顏開懷。

  王安石也隨大流,跟大家來到現場,只是他似乎對宋仁宗特地安排的這次娛樂活動沒一點興趣,獨自悶坐在那裡,斂眉默神。

  王安石可能有嗑瓜子的習慣吧,他一手支頤,一手抓碟,把擺在碟子裡的皇家玉豆一顆接一顆地往口裡送,送豆進一顆,嘣脆咬一顆,心不在焉,把滿碟豆子吃完了。遠處,有一雙眼睛在瞄著,那是宋仁宗。群臣都誇王安石是能臣,宋仁宗聽多了,他想起用王安石,於是將王安石從地方調來中央,安排在自己身邊,察其言,觀其行。也許在宋仁宗看來,工作時間往往難以看出大臣的性情,而在活動中看人,比在工作中看人更靠譜,所以他組織了這次垂釣活動。

  而這次,宋仁宗沒有看上王安石。不是因為王安石好沉思不合群,而是那碟子裡的豆子矇住了宋仁宗的眼睛。宋仁宗看著王安石吃完這一碟豆子後,作出了一個幾乎可以斷絕其前程的判斷:王安石是百分百的奸臣。

  碟子裡的豆子,其實只是魚餌。宋仁宗覺得,一個人沉浸在自己的心事裡,誤吃一粒,可以理解;錯嚼兩粒三粒,也情有可原,但這麼一碟魚餌都被吃完了,這不是作秀嗎?這不是故意裝深沉嗎?這次垂釣活動之後,宋仁宗把王安石晾起來了。王安石從地方帶來的萬言改革書,被宋仁宗高高掛起。

  宋仁宗看人的方式不對嗎?我們都是這麼看人的,三歲看老,一錢落職,相人一面定人生死,從一滴水裡看太陽光輝……我們都自詡是識人大師,可以從一個細節識別他人之好壞、之忠奸。然則,世界上最複雜的,可能就是人了。指望一眼把人看準,哪那麼容易?多半會把人的品質看扁了,把人的性情看反了。人生到了蓋棺都難以論定,哪能一時可以論定?

  歷史名人勵志小故事 篇10

  "岳母刺字"是一個盡人皆知的故事。

  北宋末年,朝廷無能,北方金國趁機大舉南侵,很快就佔了宋朝都城汴梁(今開封),擄去了皇帝欽宗、太上皇徽宗。這時,河南湯陰縣有位熱血青年岳飛憂國憂民,報國之情日增。他自從大鬧比武場,槍挑小梁王之後,便和結義兄弟牛皋、王貴、湯懷、張顯一起回到了家鄉。幾年來戰亂頻仍,偏偏這年又遇大旱,加上瘟疫盛行,百姓如處水火,苦不堪言。王貴、湯懷、牛皋幾個人耐不住飢寒,未免去做些不潔之事。岳飛幾次苦勸,要他們休取不義之財。但他們不肯聽,最後竟到山中落草去了。岳飛堅守清貧,和母親、妻子在家中過著悽楚的生活。

  一天,岳飛正與母親在家中說話,洞庭湖楊麼起義軍的部將王佐登門拜訪來了。他帶來了許多金銀珠寶,向岳飛說,他的首領楊麼十分欽慕岳飛文武全才,特地命他專程而來邀請岳飛前去相助。岳飛堅辭不收,正色回答說: "岳飛生是宋朝人:死是宋朝鬼!"王佐無計可施,只得拾起聘禮告辭而去。

  岳飛遂即向母親稟告了這件事。岳母聽罷,沉思有頃,讓嶽去中堂擺下香案,端正香燭,隨後帶媳婦一同出來,焚香點燭,拜過天地祖宗。又叫岳飛跪在地上,媳婦研墨。岳母說道: "為娘我見你甘守清貧,不貪富貴,是極好的了。但恐我死之後,又有些不肖之徒前來勾引,倘我兒一時失志,做出些不忠之事,豈不把半世芳名喪於一旦?故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盡忠報國'四字,願你做個忠臣,盡忠報國,流芳百世,我就含笑九泉了!"岳飛將上衣脫下半邊,說: "母親說得有理,就與孩兒刺字罷。"岳母取過筆來,先在岳飛背上寫了'盡忠報國',然後將繡花針拿在手中,在他背上一刺,只見岳飛的肉一聳。岳母問: "我兒痛麼?"岳飛說: "母親刺也不曾刺,怎麼問孩兒痛不痛 ?"岳母流著淚花說: "孩兒,你怕孃的手軟,故說不痛。"說罷,咬著牙根刺起來。刺完,將醋墨塗上,便永遠不褪色了。岳飛起來,叩謝了母親的訓子之恩。

  不久,岳飛接了南宋皇帝高宗趙構的聖旨,即刻告別了母親和妻子,到金陵(今南京)受職,勇敢地擔負起了率兵討賊、報仇雪恨、圖復中興的重任。此後岳飛率領使金兵喪膽的岳家軍幾次大敗金兵,屢建功勳。

  正當岳飛信心百倍,準備揮師北伐,直搗黃龍府,恢復中原之時,賣國賊秦檜一夥用十二道金牌把岳飛召回金陵,誣他謀反,下在獄中,審訊時,岳飛脫下上衣,露出背上"盡忠報國"四個大字,凜凜正氣,貫衝鬥牛。後來,投降派以"莫須有"的罪名在風波亭殘害了岳飛。

  岳母以自己的方式教育出了一位精忠報國的偉大兒子,她和自己的兒子一起,永遠為後人所景仰、緬懷。

  歷史名人勵志小故事 篇11

  亡國之君,手中握著的最後一條馬鞭。你就是臥塌下的薪柴,你就是懸在床頭的苦膽了,浣紗的女子從民間一路走來,因你遺棄的棒槌已長成苧蘿山的叢林。

  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苧蘿村。天生麗質。2400年前,春秋末年,吳越爭戰,越敗夫椒。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臥薪嚐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復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的作用,為興越滅吳作出了重大貢獻,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

  西施與楊貴妃、王昭君、貂蟬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後人常說的“情人眼裡出西施”或多或少有些對歷史不恭了。

  她長袖善舞,絆倒一代豪傑座下騰空的馬蹄。

  她柔骨似水,熄滅一代壯士胸囊四海烈火般的激情。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歷史的事實可以上升到哲學的高度。

  女人,一旦成為武器,沒有任何盾可以抵禦,沒有任何矛可以擊穿。能讓一個君主失卻江山,也能讓另一個君主得到江山。

  得也好,失也罷,過眼的富貴雲煙,恰如太湖泛舟的那份恬靜。

  傳說吳被滅亡後,與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不知這片舟子是否也被覆了?

  歷史名人勵志小故事 篇12

  康熙甲寅五年,陝西提督王輔臣在平涼起兵反叛。叛亂被平息後,王輔臣重新投降了朝廷。不過,王輔臣知道,這一次,康熙皇帝不會饒了他。於是,他做了下列一系列事情:

  先找了一個莫須有的事由,與媳婦幹了一仗,並高調宣佈休了她。等老丈人來,王輔臣悄悄把老丈人拉到一邊,叮囑老丈人,此地不宜久留,趕緊領著女兒遠走高飛。

  拿出手中的所有銀子來,分成若干份。然後召集所有的將卒僕役,說,你們死心塌地地跟了我這麼長時間,槍林彈雨,風霜雨露,辛苦了,這些銀子,你們各自領一份,趕緊逃命去。但,無論去哪裡,千萬不要說從前跟過我。

  他看到一個盛魚的銀碗。想,給誰呢?正好看到一個送茶的童子。問,娶妻了嗎。童子搖頭。王輔臣取銀碗送與童子,說,回去賣了,娶媳婦去吧,不要再回來了。

  這樣,王輔臣的手下僅餘數人,召來,與之共飲,一直喝到深夜,喝著喝著,王輔臣哭了。他說,我,一叛逆之臣,死是必然的了,與其死在劊子手的刀下,不如有尊嚴地自殺。但是,我想過了,無論用刀自剄,上吊自殺,還是喝藥而死,都會留下自殺的痕跡。這樣,就會連累到你們,以及本省的經略大人以及督撫大人。

  眾人面面相覷,不知道他想要說什麼。

  王輔臣說,我想出了一個主意,就是等我喝酒喝到爛醉之後,綁上我的手足,用紙蓋在我的臉上,然後,含涼水在嘴裡,以水噴面,即刻便死。這種死法,看起來,像得病暴死一樣。這樣,你們去報官,就不會連累你們了。

  我為什麼要講這個故事呢?

  話說有一個叫蔡三的老頭,患重病,將死。但苟延殘喘,就是不嚥氣。他每天嘴裡唸叨的,是一個人的名字。誰呢?欠他錢的一個人。這個人家境悽惶,老的老,殘的殘,病的病,真正是一貧如洗。他怕這個人還不了他的錢。

  欠錢的人聽說後,跑到蔡三的病床前,當著他全家的面,說,蔡叔,欠你的賬,我記著呢,等有錢了,一定還你。

  蔡三當面說不急不急,但心裡總是放不下。有時候,病得昏昏迷迷,嘴裡還是不斷念叨著這件事。

  欠錢的人急了,磕頭下跪,四處籌借,總算把錢湊夠了。他趕緊跑去還給了蔡三。蔡三雖病態懨懨的,表現出一臉的不高興,嘮叨說,難道我還在乎你這些個錢。等著欠錢的人走了,蔡三示意兒子把錢藏在米櫃裡。

  然後,一抿嘴,死了。

  王輔臣是清朝一代名將,驍勇善戰,卻也反反覆覆,起起落落,爭議頗多。但是,他赴死之前所做的這一切,讓人看到了他心底的仁義與良善。蔡三呢,是老家附近的一個人,活一輩子,心胸不過芝麻粒大小,到死,也沒做出件蕩氣迴腸的漂亮事。

  歷史名人勵志小故事 篇13

  孔子學問淵博,可是仍虛心向別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廟去祭祖。他一進太廟,就覺得新奇,向別人問這問那。有人笑道:“孔子學問出眾,為什麼還要問?”孔子聽了說:“每事必問,有什麼不好?”他的弟子問他:“孔圉死後,為什麼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聰明好學,不恥下問,才配叫‘文’。”弟子們想:“老師常向別人求教,也並不以為恥辱呀!”

  虛心好學,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學習,叫“不恥下問”。

  歷史名人勵志小故事 篇14

  荀灌是東晉時期赫赫有名的平南將軍荀嵩的女兒,她年少時便有奇才。

  荀灌生活在戰亂頻仍的年代。她自幼隨父親習武,小小年經便練就了一身高超的武功。

  荀灌13歲那年,幾萬賊兵由西域流竄到荀嵩駐守的宛城,當時宛城守軍僅有千人,形勢非常危急。

  荀嵩知道,目前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派遣一個智勇雙全的人突圍出城,前往臨近的襄陽求教。可是當荀嵩把他的想法向屬下宣佈後,大家雖然十分贊同,卻沒有一人願意擔任突圍求教的任務。此時的宛城已經被賊兵裡三層外三層地圍困起來,突圍無異於送死,誰願意白白送死呢?

  正在荀嵩一籌莫展的時候,一個清脆響亮的聲音在大廳裡響起:“父親,我去!”

  荀嵩一看,是女兒荀灌。他大驚失色,厲志拒絕道:“不行!你一個女孩,如何能夠突出重圍,又如何能夠抵擋得了賊兵的追殺!”

  荀灌將頭一昂,大聲說:“父親,女兒自幼習武,武功如何父親心中最清楚,更何況,城外的地形也只有我最熟悉。現在,坐守孤城是死,突圍失敗也是死,與其在這裡等死,還不如拼卻一死!如果突圍成功,請來了救兵,就能夠挽救全城人的性命了。”

  聽了荀灌的一席話,眾將都慚愧於自己的勇氣與膽識竟然不如一個13歲的小女孩,於是紛紛主動請纓,要求突圍求教。

  荀嵩考慮了良久,最終還是同意了女兒的請求,他選派20名身強力壯、武藝高超的勇士,組成一支突圍隊伍,藉著濃濃的夜色,護送荀灌向襄陽城飛奔而去。賊兵措手不及,眼睜睜地看著一隊人馬消失在黑暗的遠方。

  隊伍在第三天的下午抵達襄陽,襄陽太守石覽看到荀嵩的求教信,又聽到荀灌的慷慨陳詞,被荀灌甘冒生命危險突出重圍的精神所感動。他當即發兵,而且還請求荊州太守協同出兵解救宛城。

  援軍一到,很快就擊退了賊兵,解救了宛城的百姓。

  歷史名人勵志小故事 篇15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

  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歷史名人勵志小故事 篇16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裡。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並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古代名人勵志奮鬥的故事:《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歷史名人勵志小故事 篇17

  庾信是南北朝時期享有盛名的文學家。他曾為一幅《五月披裘畫》題寫讚詞,贊詩云: "披裘當夏,俗非為心,雖逢季子,不拾遺金。 "《五月披裘畫》和庾信的讚詞表現和讚美的都是一個動人的古代傳說故事。 -德育名人小故事

  相傳,春秋日時期吳中有一高士,生活極為清貧困苦,五月披裘。人稱披裘公。一天,他揹著一捆柴和延陵一位名叫季子的人同行。半道上,他們發觀道旁有一錠別人遺失的金子,季子便對披裘公說: "你把那錠遺金撿起來吧。"扳裘公一聽便發了脾氣,他"真目拂手",說道: "為什麼你自處高潔,卻把別人看得那麼卑下呢!我甘於五月披裘而負薪,甘於自食其力,豈是拾人造金之人?!"一番話說得季子面紅耳赤,無言以對,心裡卻更欽佩披裘公的為人了。 -德育名人小故事

  窮到了夏天也換不起衣服:終日披裘打柴為生,也不去拾取路邊造金,這確實表現了一利:高尚的品格和情操。這種人,雖在生活上拮据困苦,一貧如洗,其精神世界卻是豐富而充實的。延陵季子以俗人之見勸其拾取遺金,受到嚴詞批駁是在情理之中的。披裘公的美德是勞動者的美德,因而理所當然地要為後人所讚歎景仰和發揚光大。

  歷史名人勵志小故事 篇18

  風雨飄搖的南宋末年,造就了一位傑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在元軍大舉南侵之際,文天祥率領軍隊與元兵苦戰於江西一帶,終因眾寡懸殊,兵敗被俘。文天祥被押解到燕京後,元朝當局因知他文武全才,深孚人望,便軟硬兼施,甩了各種辦法,企圖用高官厚祿收買他。文天樣雖身陷囹固,卻堅貞不屈,志不可奪,寧死也不出賣自己的靈魂去做侵略者的鷹犬,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

  歷史名人勵志小故事 篇19

  文天祥有一個弟弟叫文溪山,當時還在惠州做官,他看著宋室江山大勢已去,不思振作,卻甘心媚顏事敵。就在文天祥被俘後的次年5 月,他投降元朝,後即赴燕京,騎馬招搖於市。

  文天祥在燕都獄中,聽到這個訊息,捶胸跌足,放聲痛罵,大罵他的弟弟文溪山沒有骨氣。哭畢,援筆寫詩一首:

  去年別我施出嶺,今年汝來亦至燕。兄弟一囚一騎馬,同父同母不同天。可憐骨肉相聚散,人間不滿五十年。三仁生死各有志,悠悠白日橫蒼煙。

  文天祥還有一個哥哥名叫文天禎,寶祜年間鄉舉,也曾做過官。後因弟文天祥死節,於是再也不願為官,隱居山林。同是一母所生,兄弟三人所走的人生道路卻大相徑庭,是和他們不同的道德信仰的人生追求分不開的。

  歷史名人勵志小故事 篇20

  南朝的時候佛教盛行,齊國的竟陵王蕭子良和後來梁國的武帝蕭衍,都帶頭宣傳佛教,蕭子良親自給僧眾送飯送水,蕭衍稱帝后,也宣佈只有佛教才是正道,要求王公百官全都信佛。他們都妄圖用佛教迷信來麻醉人民,維持其統治地位。 當時,有個名叫範縝(約450-515)的人,是位有名的無神論思想家。他堅決反對佛教迷信,親自寫了《神滅論》一書,宣傳唯物論的道理,把形體比作刀刃,把精神比作刀刃的鋒利,以此來說明精神不能離開形體。他還揭露佛教迷信是虛妄不實的,佛教宣揚的"天堂"、"地獄",都是為了愚弄百姓。

  《神滅論》問世後,在思想界引起不小震動,急壞了竟陵王蕭子良。於是,他找來了全國最有名的和尚,以及他手下能說會道的賓客,當面和範縝辯論。他們向範縝提出了許多責難,都被範縝不慌不忙地一一反駁回去了。辯論進行了好長時間,那些和尚和賓客們始終沒有找出一條象樣的理由來證明真有鬼神存在,反倒一個個被範縝駁得啞口無言,前來觀看辯論的人越來越佩服範縝,認為範縝講得是對的。

  公開辯論難不倒範縝,蕭子良便派了一個名叫王融的人到範縝家裡,企圖私下收買他。王融對範縝說: "您堅持神不存在的理論,是和名教相違背的。您的才幹如此超人,若是不這樣固執,是不愁做到中書郎這樣的大官的。"聽到企圖以高官厚祿收買他,範縝不由得哈哈大笑,說: "如果我賣論取官的話,恐怕早已做了更大的官了,何止區區一箇中書郎呢!但是,人各有志,不能勉強,賣論取官我不為!"王融見範縝說得如此決斷,只好灰溜溜地告辭而去了。

  後來,蕭衍做了皇帝,想繼續用高壓手段壓服範縝,但不論他採用什麼手段,範縝始終沒有改變自己的無神論主漲。

  歷史名人勵志小故事 篇21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諸多領域都很有成就。蘇軾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為“三蘇”,父子三人都名列“唐宋八大家”。

  蘇軾天資聰穎,在父親蘇洵的耐心教導下,他小小年紀就已經讀了很多書,經過幾年的奮發努力,蘇軾的學業大有長進,親朋好友都稱他是一個難得的神童,說他以後一定是文壇的奇才。

  蘇軾在一片讚揚聲中變得有些驕傲了,認為自己非常了不起。有一天,蘇軾寫了一副對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並把對聯貼在了門前。也就是說,蘇軾說自己認識所有的字,而且讀完了世界上所有的書。

  一天,一位白髮老翁路過蘇軾家,看到了這副對聯。看過之後,老翁覺得蘇軾過於自信,於是笑了笑就走了。

  兩天後,老翁拿著一本書來到蘇家,要見蘇軾。他說自己才疏學淺,特來向蘇軾請教。蘇軾滿不在乎地接過書,結果翻開一看,上面的字他竟然一個也不認識,頓時紅了臉。老翁見狀,不動聲色地對蘇軾說:“請你賜教。”蘇軾非常著急,但卻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最後鼓起勇氣告訴老翁,這些字他一個也不認識。

  老翁聽了這話,捋著鬍子大笑道:“蘇公子,你不是已經‘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了嗎,怎麼會一個字也不認識呢?”說完,老翁拿過書扭頭就走了。

  蘇軾感到非常慚愧,他絞盡腦汁,終於從老翁的話中悟出了真諦,於是提筆來到門前,在那副對聯上加了四個字,使對聯變成了“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蘇軾發誓要活到老,學到老,最後終於成為文學界和書畫界的佼佼者。

  學海無涯,我們所掌握的知識只是鳳毛麟角。我們要用永不滿足的態度來對待學習,一旦驕傲自滿,必定會使前進的腳步停止。

  歷史名人勵志小故事 篇22

  《禮記.檀弓下》記載有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時,國鬧饑荒,糧食顆粒不收,許多百姓離鄉背井逃往他鄉。當時有個叫黔敖的富人在饑民來往密集的地方施捨食物。

  一天,有一個饑民從旁走過,由於幾天沒吃東西,不由朝施捨食物的黔敖看了一眼。 黔敖說: "喂!過來,給你飯吃!"那饑民聽了,很是生氣,說:"我是人,不是動物。我正是因為不吃'嗟來'之食,才到這個地步。" 這個寧死不吃"嗟來之食"的故事流傳了千百年,可見人們是非常讚賞人窮志不短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