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而又傑出的季羨林名人故事

普通而又傑出的季羨林名人故事

  季羨林被奉為中國大陸的“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普通而又傑出的季羨林名人故事,希望有所幫助!

  對於當代人來說,季羨林這個名字是太熟悉了。從地方報刊、中央媒體到普通讀物、學術雜誌,對他的報道、介紹和研究比比皆是。他的形象出現在銀屏中,他的學術業績登載在報刊上。人們這樣評價他:融會百家、學貫中外的學界泰斗,中國最傑出的文化人物之一……

  經常接觸季羨林的人,會在他身上發現一種奇特的吸引力。他既有學術的吸引力,也有人格的吸引力。

  胡適對臺灣“中央研究院”李亦園說:“做學問應該像北京大學的季羨林那樣。”

  香港學界泰斗饒宗頤說:“季羨林是一位篤實敦厚的人們樂於親近的博大長者,搖起筆來卻娓娓動聽,光華四射。他具有褒衣博帶從容不迫的齊魯風格和涵蓋氣象,從來不矜奇、不炫博,腳踏實地,做起學問來,一定要‘竭澤而漁’”;“季老領導下的多種重要學術工作,既博綜,又縝密,放出異彩,完全是‘海涵地負’的具體表現,為中華學術的奠基工程做出人人稱賞的不可磨滅的勞績”。

  剛剛過世的國學大師張中行也曾說過:“季羨林先生是中外知名的學者。知名,這‘名’確是實之賓,與有些人,舍正路而不由,也就真像是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的不同。可是這‘實’,我不想說,也不能說。因為他會的太多,而且既精且深,我等於站在牆外,自然就不能瞥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他“以一身而具有三種難能:一是學問精深,二是為人樸厚,三是有深情。三種難能之中,我以為,最難能的還是樸厚……像他這樣的難於找到第二位”。

  中央文史館館長、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袁行霈說:“和他在一起,矜可平躁可釋,一切多餘的雕飾的東西都成為不必要的了。”他“是集中了樸實的美德並展現了樸實的力量的典範”,他的“樸實帶有豪華落盡的真淳,好像元好問所稱頌的陶詩,這就更加令人尊敬”。

  著名學者謝冕說:“他是那樣的普通,普通得無法和周圍的人加以區分。他如同一滴最平凡的水珠,無聲地消融在大江大河的激流之中;他如同一粒最平凡的泥土,加入了無比渾厚的黃土地的渾重之中。”“偉大無須裝飾,也不可形容,偉大隻能是它自身。”“他是極為單純的,單純到不染毫纖的自然”,“從他那樸素、平淡和普通中感受到那種崇高人格的震撼力”。

  英籍華裔女作家韓素音說:“我在他身上發現的不只是博學,而且是睿智。不僅是睿智,而且還有非常的謙恭有禮和幽默。他的博識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位完全具備知識分子品格的人,決心要做出最好的學術成果”,“他尊嚴的人格,他的對於物質利益的毫不動心,他對於書的熱愛,他的耐心,還有他的充分的真誠。對我來說,他將永遠是氣節的象徵”。

  梁披雲為季羨林題寫了這樣的條幅:“為天地立心,為萬民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題寫的對聯是:“德壽無量,日月長明。”

  2005年8月6日,中國孔子基金會在北京舉行季羨林研究所成立暨揭牌儀式,湯一介教授、郝斌教授等都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們高度讚揚了季羨林對中國人文學術的偉大貢獻。郝斌教授深情地指出,季羨林已經當之無愧地成為北京大學的“鎮校之寶”。著名詩人臧克家不無深情地歌頌道:

  滿頭白髮,根根記錄著你的壽長,標誌著你的業績受到眾多的讚揚。你兼有諸家的同能,你的獨秀孤芳,有幾個能夠趕上?

  季羨林自己說:“我向不敢以名人自居,我更沒有什麼名作。”“我追求的風格是:淳樸恬澹,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內涵,形式似散,經營慘淡,有節奏性,有韻律感,似譜樂曲,往復回還,萬勿率意,切忌顢頇。”對於自己一生的學識,季羨林一向都非常謙虛謹慎,自我評價十分低調。他不止一次地說過:“不要提什麼‘國學大師’,真正的大師是王國維、陳寅恪、吳宓,我算什麼大師?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師們的項背,不過是個雜家,一個雜牌軍而已。”

  初次和季羨林接觸的人,從他身著的中山裝往往會得出他又像一個農民的印象。季羨林自己也曾多次說過,他是一個農民的兒子,是一個“土包子”。

  兩種印象綜合在一起,構成了“謎”一樣的季羨林。

  是什麼力量,使一個農民的兒子取得豐碩的學術成果,成為名聞遐邇、卓爾不群的國學大師?又是什麼力量,使一個留學德國十載的學者,沒沾染上一點洋味而終生保持著一種樸厚的農民氣象?有人說歲月把季羨林塑造成北京大學的`“元老”和“活字典”,塑造成高等院校內碩果僅存的文科大儒,但他的成功並不是簡單的歲月積累的結果,而是他一生勤奮的結果,還有他那愛國主義情懷激發的結果。他在《留德十年》一書中深情地寫道:“我一生有兩個母親:一個是生我的那個母親;一個是我偉大的祖國母親。我對這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愛國情懷使他家事、校事、國事事事縈心,愛國情懷使他中學、東學、西學學學貫通。成為著名學者是來自於這一情懷的激發,終生保持農民氣象也是來自於這一情懷的激發。

  解開季羨林這個“謎”,對於卑微者來說,他們能從季羨林身上看到自己未來的成才之路;對於成功者來說,他們能從季羨林身上發現自己的不足。對於任何人來說,季羨林都是可圈可點的。閱讀季羨林,會給人以很多。

  季羨林說自己的一生“沒有大激盪,沒有大震動,是一個平凡人的平凡的經歷”。他認為自己的生活,包括治學經驗,都是卑之無甚高論的,比較有點價值的也許是一些近乎怪話的意見。我們看季羨林的經歷,視點截然不同。他豐富的人生,是平淡中有傳奇,嚴肅中有幽默,是一個“非凡人”的“非凡經歷”。他的一生,歷清朝、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不同的歷史時代,正好是20世紀的一個縮影。它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個農民的兒子本來命中註定要當農民的,然而靠社會的造就,靠自己始終如一的艱苦奮鬥,最後成長為一個國內外著名的學術大師的艱難歷程。成才後的季羨林不謀名利,用自己的所學報效祖國、報效人民。他一生重精神輕物質,具有典型的東方文化的豐富內涵。

  季羨林的歷程給人們一個啟示:一個普通農民的兒子,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完全可以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材。季羨林把自己最重要的經驗壓縮成兩個字,就是“勤奮”。他經常給自己的學生講魯迅講過的一個笑話:一個江湖郎中在市集上大聲吆喝,叫賣治臭蟲的妙方。有人出錢買了這個郎中的一個紙卷,它是層層用紙嚴密裹住的,開啟一看,裡面寫著的妙方只有兩個字——“勤捉”。你說它不對嗎?不是,它是完全對的,但是說了等於不說。治學靠勤奮,也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人們都知道,靈感這東西不能說沒有,但是,它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勤奮出靈感。季羨林的歷程,無一不在證明著這樣一個真理。

  季羨林的歷程還給人們另外一個啟示:一個成了名的人,只有不圖私利,勤勤懇懇地為民族、為社會、為國家盡職盡責,不圖回報,才能名垂青史;兩眼只盯著錢,爭名於朝,逐利於市,即使腰纏萬貫,也只能是一隻空軀殼。所以,一個人要把精神世界的超升作為一生永不鬆懈的奮鬥目標。

  季羨林的歷程,將會讓人們真切地發現,它濃縮的是百年人生,再現的是泰斗風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