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勵志故事(精選19篇)

名人勵志故事(精選19篇)

  故事是人類對自身歷史的一種記憶行為,人們透過多種故事形式。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名人勵志故事(精選19篇),希望大家喜歡。

  名人勵志故事 篇1

  富蘭克林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在他還很年輕正是年少輕狂的年紀,一位長者請他到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中見面。他昂首闊步的應約而去,一進門,“砰”的一聲,額頭重重地撞在門框上,疼得他哭笑不得。長者看到他笑了笑說:“很疼吧!可這是你此行最大的收穫。要想洞察世事,練達人情,就必須時刻記住低頭。”

  富蘭克林把這次拜訪當成一次悟道,他牢牢記住了老前輩的教導,把謙虛列為他一生的生活準則。

  要取得成功,首先就要學會低頭。這恰如演奏一支高昂的曲子,起首往往是低調的。低頭,既是正確認識自己,也是對他人的一種尊重。什麼時候都高昂著頭,實際上是抬高自己,看低別人。你瞧不起別人,人家幹嘛要瞧得起你呢?因此,你再優秀,再有名,也沒有人願意與你合作。

  當然,低頭並不意味著把自己不當人。低頭不應該是流水,越流越低。一支曲子,越唱越低,就會唱不下去。有人把低頭理解為唯唯諾諾、忍讓一切,理解為逆來順受、低聲下氣,這是不正確的。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家企業招聘新人,應聘的隊伍排成了長龍,應聘者一個接一個進去接受考試。每進去一個,主考官不由分說,凌空劈來一記耳光。主考官問:“這是什麼滋味?”捂著臉出來的人都落選了,他們是低頭的人。後來有個年輕人進去,主考官同樣劈來一記耳光,說:“這是什麼滋味?”年輕人定了定神,以同樣的速度,同樣的力量,給主考官同樣一記耳光,說:“就是這個滋味。”出人意料的是,這個年輕人被錄用了。

  富蘭克林以低頭處事成功,年輕人卻以昂首被錄用,這是不是矛盾的呢?其實不然為人處世真正的法則是把自己擺在一個合適的位置上:在擺放自己的位置時,我們應當是富蘭克林;而在擺放我們內心的位置時,我們必須是那個年輕人。也就是說,我們應該低頭處世,昂首做人。

  名人勵志故事 篇2

  看標題可能很多人都很好奇華為的創始人是誰,華為目前是國產手機的龍頭企業,但是你知道它的創始人嗎?就是44歲,兩萬一千元創下華為的任正非。

  44歲的年紀,在我們看來是比較大了,那個時候,他不僅老,而且被開除,被離婚,幾乎成為孤家寡人。歷史總會這樣,先決絕而後成就一段佳話。“1987年,任正非因為工作失誤離開南油公司,被逼著走上了創業的道路。”

  “一個44歲老男人,經營中被騙了200萬,被國企南油集團除名。曾求留任遭拒絕,還揹負還清200萬債。妻子又離婚,他一個人帶著老爹老孃弟弟妹妹在深圳住棚屋,借錢創立了華為公司。已過了衝鋒勢頭,沒有資本、沒有人脈、沒有資源、沒有技術、沒有市場經驗,看誰都比他強的一個人,逆襲成功。用27年把華為帶到通訊行業世界第一位置。如果是你也有類似,今天你在哪裡呢。”

  翻閱目前市面上的任正非傳,基本上這段話的前半部分是有根據的。但後半部分有刻意曲解的成分。任正非當時是有一點點資本的,跟幾個朋友一起創業也並非孤家寡人,他從南油退出時已經官至副總經理。而且他處在管制最為寬鬆的深圳,當時他跟王石一樣,靠倒賣產品差價獲得第一桶金。而且他們都趕上深圳最適合創業的年代,1988年,那不過是中國的“五月花號”把全中國最不安分的人都帶到了這個國境線最南端的小漁港的時候。

  為了說明一個人的傳奇其實並不必附會他的苦難過去,並非苦難越多越能襯托一個人的成功意義。44歲的任正非,並不比70多的褚時健缺乏勵志性,那些觸底反彈的故事只要讓人們明白觸底不一定會跟著反彈就夠了,而不用一直強調底有多深多長。

  任何人,如果災難足夠長,困難足夠多,命運足夠慘一定是可以被打倒的,所謂活下來的人,三分之一靠努力,三分之一靠人品,三分之一靠運氣,概莫能外,缺一不可。後代人寫歷史,不應老盯著人的意志和主觀能動性,這會教壞年輕人,因為大部分走投無路的成功說到底不過是靠了運氣之手在背後推了一把而已。

  相信歷史總不缺乏再一次的巧合,只是到那個時候,能不能問自己一句,在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份,當時的你在哪裡?

  名人勵志故事 篇3

  我在球場上的DNA,我是一個怎樣的球員佔據了主導地位。我當時看到詹姆斯(哈登)正準備上籃,我本可以輕鬆地讓他完成上籃,但是我試圖去封蓋他。我起跳,然後我的腿撞到了,我低頭一看,腿斷了。

  整個康復過程是非常艱難的。從第一天起,到一年之後,我依然還在康復,我依然還在努力找回(受傷前的)一切,以及更多。這是一段旅程。這是我必須經歷的一些事情,它會讓我變得更加強大。從重新學習走路開始,而且是穿著護腳靴子,我花了一週時間去適應,而且曾一度走十步路就會喘不過氣來。然後我必須學會穿著鞋子走路,正常地走路。然後再到學習如何跑步,如何起跳,如何空切,只是為了找回肌肉記憶。

  我以前並不知道負重訓練和體能訓練的重要性。然後我做出了改變,關於讓我的身體如何做出反應。我一直努力訓練,我為自己的職業態度感到驕傲。但這幾乎就像是面對現實,它把我重新拉回到最開始的地方,付出額外的努力和訓練。當那些傢伙在場上訓練的時候,我的整個訓練只能在腳踏車上度過。腳踏車訓練很枯燥,他們(其他球員)的訓練很累,很多人希望和我互換訓練位置,但這是相互的。我渴望變得更好,我渴望提升我的比賽,我非常認真地對待這個夏天。

  籃球並不是一份工作,它不是我的工作,這是我喜歡做的事情。所以,我拋開外界的干擾。我不想只是做一些事情,我希望在一些事情上面做到最好。這就像是你正在做一些事情,但如果你沒有爭取做到最好的動力,我是這麼來看待的,因為你只有一次機會,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打NBA。有太多的人渴望打NBA,有太多的人渴望打職業籃球,你必須不斷地努力,沒有捷徑可走。

  名人勵志故事 篇4

  美國人克里斯托弗·裡夫在電影《超人》中扮演超人而一舉成名。但誰能料到,一場大禍會從天而降呢?

  1995年5月27日,裡夫在弗吉尼亞一個馬術比賽中發生了意外事故。他騎的那匹東方純種馬在第三次試圖跳過欄杆時,突然收住馬蹄,裡夫防備不及,從馬背上向前飛了出去,不幸的是,摔出那一刻他的雙手纏在了韁繩上,以致頭部著地,第一及第二頸椎全部折斷。

  五天後,當裡夫醒來時,他正躺在弗吉尼亞大學附屬醫院的病房裡,醫生說裡夫能活下來就算是萬幸了,他的顱骨和頸椎要動手術才能重新連線到一起,而醫生不能夠確保裡夫能活著離開手術室。

  那段日子裡夫萬念俱灰,許多次他甚至想輕生。他用眼睛告訴妻子丹娜:“不要救我,讓我走吧。”丹娜哭著對他說:“不管怎樣,我都會永遠和你在一起。”

  隨著手術日期的臨近,裡夫變得越來越害怕。一次他3歲的兒子威爾對丹娜說:“媽媽,爸爸的膀子動不了呢。”“是的,”丹娜說,“爸爸的膀子動不了。”“爸爸的腿也不能動了呢。”威爾又說。“是的,是這樣的。”

  威爾停了停,有些沮喪,忽然他顯得很幸福的樣子,說:“但是爸爸還能笑呢。”“爸爸還能笑呢。”威爾的這一句話,讓裡夫看到了生命的曙光,找回了生存的勇氣和希望。10天后的手術很成功。儘管裡夫的腰部以下還是沒有知覺,但他畢竟克服了劇烈的疼痛而頑強地活了下來。

  他充滿自信,每天堅持鍛鍊,以好身體和好心情迎接每一天。後來,他不僅親自導演了一部影片,還出資建立了裡夫基金,為醫療保險事業做出了貢獻。裡夫堅信他會在50歲之前重新站立起來,他要做一個真正的“超人”。

  在克里斯托弗·裡夫的自傳裡,他鄭重地記下了兒子的那句話:“但爸爸還能笑呢。”是的,不管災難有多嚴重,都要記得,我們還有微笑。

  名人勵志故事 篇5

  世界上任何一位名人都是從凡人群體中孕育而生的,當他們歷經了無數奮鬥和拼搏的風雨,跨上了人生瑰麗燦爛的巔峰之後,不僅是一次人生的轉折,更是一次人性的歷練。當手中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和榮譽之後,一個普通的凡人將會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航向而不偏離?誰能依舊堅守心靈的最後一份寬容?

  卡爾夫·柯立芝是美國第30任總統。就任總統後,他依然住在一家飯店的套間裡。1923年夏天的一天夜裡,他在睡夢中突然被一陣細微的響動驚醒。他起身走出臥室,發現一個人影正從他的大衣上解自己的錶鏈。他輕聲說:“請你不要動它。”

  黑影轉過身來,見只有他一人,便大著膽子問為什麼。柯立芝說:“因為那是我最心愛的東西。”

  小偷藉著室內微弱的燈光發現上面赫然刻著“卡爾夫·柯立芝”的名字,他愕然地說:“您就是總統?”此時,他嚇得幾乎要癱倒在地,手裡的錢包也滑落在地上。

  柯立芝讓這個年輕人坐在椅子上,然後問他為什麼出來偷東西?年輕人說自己是個大學生,與同學外出旅遊期間,錢花光了,連路費和住宿費都沒有了,害怕同學譏笑,便跑出來偷錢。柯立芝聽罷,撿起地上的錢包,從裡面掏出30美元說:“這些錢足夠你這兩天的開銷,但你要記住,這錢是我借給你的,而不是你偷的。”

  年輕人接過錢,茫然不知所措地問:“總統先生,我該如何從這裡走出去呢?”

  柯立芝說:“按原道走吧,每個樓梯口都有我的警衛。”柯立芝站在窗前,靜靜地看著他從視線中消失。

  後來,柯立芝把這件事告訴了夫人和另外兩位朋友,但都要求他們保守秘密,並拒絕透露對方的姓名。25年後總統逝世了,夫人遵從他的意願,此事依然沒有公開,多年後,他的夫人也離開了這個世界,此事依然沒有對外公佈。

  但是,夫人生前透露的最後一個細節是,那個青年很快如數退還了那30美元“借款”,併成為了一名出色的律師。

  名人勵志故事 篇6

  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田徑賽場上,女子100米短跑決賽即將開始,萬眾矚目,人們都在拭目以待,準備親眼見證“世界第一女飛人”的誕生。

  起跑線上,一名黑人女運動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她叫喬伊娜,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在幾個月前的奧運會預選賽上,她一鳴驚人,以10秒49的成績打破了100米世界紀錄。除此之外,更加引人注目的是喬伊娜一身奇特的裝扮:身著紅色運動服,鮮豔奪目,款式奇特,長髮披肩,十指上還留著長長的指甲,色彩斑斕。

  響,喬伊娜長髮飄揚,奮力奔跑,像一團火紅的烈焰,第一個到達終點。在這屆奧運會上,她共收穫了女子100米、200米、4×100接力比賽三枚金牌,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女飛人”。而她那耀眼的裝扮,同樣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並由此獲得了“花蝴蝶”的美稱。

  喬伊娜永遠是賽場上的.焦點,除了別人望塵莫及的速度,還有她那與眾不同的服飾。訓練之餘,她最大的愛好就是服裝設計,尤其對色彩和樣式有著超乎尋常的想象力,就連專業服裝設計師也時常為之驚歎。每次參加比賽,喬伊娜只穿自己設計的運動服,驚豔登場,技壓四座。以至於她每次出場的服裝造型,都成了比賽中的一大看點。

  在喬伊娜的運動生涯中,先後創造了多項世界紀錄,其中兩項至今無人超越。人們記住了這隻美麗的“花蝴蝶”,但從來沒有人知道,她為何對服裝設計情有獨鍾?女人愛美,天性使然,實在不足為奇。

  直到喬伊娜退役之後,忽然有人問她:“為何你每次比賽都喜歡穿奇裝異服?”這個問題看似有點弱智。喬伊娜嫣然一笑,終於道出了其中的秘密:“賽場上必須爭分奪秒,如果對手多關注我0。1秒,我就有可能領先0。1秒,這對我來說非常寶貴。”

  在此之前,人們只知道,喬伊娜是天才運動員,卻很少有人清楚她的另一個身份——加利福尼亞大學心理學學士。天才的想象,總是與眾不同。

  名人勵志故事 篇7

  楊佩,女,漢族,1990年生,肢體殘疾,陝西省平利縣人。9歲時遭高壓電擊,雖然失去雙臂,但始終樂觀向上,不向命運屈服。如今小楊佩跟隨母親遠赴北京打工,心中一直有個願望,待有了一筆錢後,要繼續學習深造,然後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她特別喜愛唱歌:跳舞,希望將來能擁有一個自己的殘疾人藝術團。

  家住在陝西省安康市平利縣興隆鎮蒙溪街村的楊佩,身上有很多不安分因子。村裡的變壓器放在村中央,孩子們來來往往總喜歡拉著高壓線線杆的斜拉線玩,9歲那年,一天吃過午飯上學去的她走到變壓器前時,習慣地用手拉了拉斜拉線,但她沒有想到這次斜拉線已經鬆開並碰上了高壓線。

  它的命運瞬間改變了她的生活。截肢對她的生命還沒有開放,這意味著放棄學校和生命的缺失。

  從那時起,家裡就更難了,父母只好再安排一次:父親帶著弟弟回家,母親帶她去打工掙錢。沒有一隻手,連我自己的生活都很難照顧自己,更不用說工作賺錢了。小楊沛自己慢慢地練習他的腳,而不是他的腳,他有一雙靈活的雙腳。但現實實在是太殘酷了,沒有哪個單位願意接受沒有手的楊沛,無奈之下,她選擇了乞討生活。

  楊佩很知道殘疾人必須自力更生。他們首先要自信:自信。自我必須有自己的專長,好像沒有精通某一行,找不到工作,即使有工作,遲早也會被淘汰。她想根據自己的條件找到適合自己的專業,然後努力學習:學習和改變社會。現在她總在乞討,她的夢想是攢足錢來完成學業,做自己的文化知識,一個人不浪費渣。她最喜歡做的事是跳舞。她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藝術家和一名無胳膊的舞蹈演員。

  楊沛從沒有失去對生活的夢想,他相信它可以來自逆境。她平凡而平凡,就像路邊的小草。它是未知的。她是非凡的。她可以在逆境中尋求精神上的昇華,甚至是乞討。也是為了飛行。

  名人勵志故事 篇8

  李四光,中國地質學家,地質力學的創始人。在20年代,他首先發現了我國存在的第四紀冰川遺蹟,提出了地質力學的構造理論。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

  李四光是湖北黃岡人,原名李仲揆。14歲那年,因他學業優秀,被保送去日本學習。在填寫出國護照時,他把年齡“十四”誤填入姓名欄裡。怎麼辦?李仲揆靈機一動,把“十”加幾筆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氣了;又在後面加了一個“光”字。從此,他開始叫“李四光”。

  李四光小的時候,家裡很窮,兄弟姐妹7人,爺爺又臥床不起。父親是教書先生,收入微薄,媽媽一人種田,日子很艱難。李四光排行老二,年歲很小,但十分懂事。他平時看到媽媽一人幹活,心裡難過,就千方百計幫助媽媽幹活。天剛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裝得滿滿的;上山砍柴,總要挑得滿滿的才回家。

  李四光從小愛動腦。他幫媽媽舂米,用腳踩踏板,人小踩不動,他動腦筋用繩子綁在石杵那一頭的踏板上,當腳往下踩時,同時用手使勁拉繩子,這樣石杵就動起來了。他和小朋友去荷塘採藕,小夥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鬧取樂,半天只能採幾節斷藕帶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幹,他先順葉踩到藕,再用腳小心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後依著它生長的方向一點點把泥踩去,收穫一根根完整的鮮藕。

  後來,李四光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官辦小學堂。考試發榜,李四光名列第一,在小學堂,他勤奮攻讀,刻苦鑽研,成為小學堂一位優等生。14歲那年,他被學校保送到日本深造。在日本上大學期間,他對地質學發生了興趣,立志探索地質構造的奧秘。

  幾十年來,他在地質構造上悉心研究,提出了地質力學的構造理論,並用這個理論去尋找石油天然氣資源、礦產,預測地震,開發地熱,在中國地質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名人勵志故事 篇9

  奧托·李林塔爾1848年5月23日出生於德國的安克拉姆,他酷愛飛行,少年時曾搞過“飛人”實驗。成年之後,他利用業餘時間仔細觀察飛鳥。為此,他專門創造了一個公式,用來計算鳥類飛行、滯空以及滑翔時所付出體力的大小。在7年的時間裡,他製造出1 8種不同型號的滑翔機,他操縱這些滑翔機從屋頂或山坡上一次又一次地跳下來。雖然總是一敗塗地,但他卻毫不氣餒,從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187 7年,他製造出一架有著像鳥一樣略微拱起的機翼的滑翔機,這種機翼比扁平的機翼效能更好。

  李林塔爾善於製造儀器進行航空實驗,用來驗證觀察的結果。他研製的測試片狀物體的升力和阻力的儀器、試驗撲翼機升力的儀器,都是19世紀未有代表性的航空研究儀器。

  李林塔爾注意積累資料,總結經驗,糾正了前人“多層疊置窄條翼”的片面做法,提出了“曲面機翼比平面機翼升力大”的觀點,為飛機的發明作出了決定性的貢獻。

  李林塔爾的最主要貢獻還是成功的滑行飛行。1891年,他製成一架蝙蝠狀的弓形翼滑翔機,成功地進行了滑翔飛行,從而肯定了曲面翼的合理性。在1893—1896年,李林塔爾進行了幾千次滑翔飛行試驗,屢次改進總體佈局,滑翔中又拍了許多照片,積累了大量資料,給美、英、法等國的飛機制造者們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1894年,李林塔爾從粕林附近的懸崖上起飛,成功地滑翔了350米遠,這在當時是一個驚人的成績。他將自己的成績記錄下來,使之成為航空史上最早的飛機效能記錄之一。

  但是李林塔爾過於重視升力,而忽視了對飛機的操縱。他認為改變身體重心的位置是保持飛機穩定的唯一辦法,這一失誤對他來說是

  致命的。1896年8月10日,李林塔爾在飛行中突然遇到迎面刮來的大風,他來不及將重心前移以使滑翔機保持穩定,最後和飛機一同墜落到了地面,不幸遇難。

  德國人為了紀念他的功績,為李林塔爾樹立了一座紀念碑,上面寫若“最偉大的老師”。

  名人勵志故事 篇10

  在成長過程中,特別記得一個冷漠的眼神。

  在我剛成名不久,有一次參加一個國際電影節,在後臺遇見一個很有地位的女演員。

  我上去很有禮貌地跟她握手說:“你好,我是陳坤,很高興認識你。”那個女演員在我說完這句話之後,緩緩地轉身,輕描淡寫地瞟了我一眼,冷冷地“哼”了一下。

  我至今都記得她“哼”的那一聲,要多冷有多冷。我笑了笑沒說話就離開了。我面不改色地往前走,大家看到的依然是一個淡定平靜的陳坤,其實我心裡已經翻了好幾遍。憎恨、憤怒、想證明自己。

  那一刻,我在心裡狠狠發誓:等著瞧!

  我有一個不太好的毛病叫“記恨”,那件事讓我記恨了很多年。那種刻骨銘心的憎恨和憤怒一直憋在我心裡,化成一種動力,催促我不斷地強大,成為今天的陳坤。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恨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能傷害你,也是你成長的動力。

  幾年之後,當我憑著認真演戲在業內獲得一點兒肯定,成為具有一定專業素養的演員之後,有一天我突然發現,我理解了那個女演員。

  她那種輕蔑的眼神,其實是對那種憑人氣躥紅,卻無實力一類演員的蔑視和不認可。回想那時的我,的確沒什麼演技,但人氣突然很旺,有點兒飄飄然。也許在那個女演員心裡,我是一個靠臉蛋成名的空架子,一個所謂的偶像。

  從那時起,我深知,一個演員如果想在業內得到足夠的尊重,一定要靠人品、靠實力,而不是人氣。到了今天,我有時還會在公開場合與那個女演員見面,記恨的情緒已經完全沒有了,甚至我在內心深處非常感激她曾經對我那輕蔑的一瞥。雖然當年她並非有意幫我,但那個無心插柳的冷漠眼神,激勵我走到今天。

  到今天為止,假如有一個沒實力但人氣很旺的明星,在我面前“得瑟”,我依然很不給面子。如果對方也因為心中受挫,發憤圖強,能夠把我的冷漠變成他成長的動力,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有時候,微笑和鼓勵不一定是好事,冷漠或打壓也未必是壞事,只看對面的人以怎樣的心態去面對和承受這一切。

  名人勵志故事 篇11

  沒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上帝給予了天分,勤奮將天分變為天才。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時候的天賦卻不高。有一天在家讀書,對一篇文章重複不知道多少遍了,還在朗讀,因為,他還沒有背下來。這時候他家來了一個賊,潛伏在他的屋簷下,希望等讀書人睡覺之後撈點好處。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見他睡覺,還是翻來覆去地讀那篇文章。賊人大怒,跳出來說,“這種水平讀什麼書?”然後將那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

  賊人是很聰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聰明,但是他只能成為賊,而曾先生卻成為毛澤東主席都欽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那賊的記憶力真好,聽過幾遍的文章都能背下來,而且很勇敢,見別人不睡覺居然可以跳出來“大怒”,教訓曾先生之後,還要背書,揚長而去。但是遺憾的是,他名不經傳,曾先生後來啟用了一大批人才,按說這位賊人與曾先生有一面之交,大可去施展一二,可惜,他的天賦沒有加上勤奮,變得不知所終。

  勵志感悟:偉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穫,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蹟就可以創造出來。

  名人勵志故事 篇12

  劉國樑,1976年生。6歲開始學打球,1991年入選國家乒乓球隊。他是中國採取直拍橫打技術第一人。1996年奧運會上獲男雙(與孔令輝)、男單雙料冠軍,還是中國第一位世乒賽、世界盃和奧運會“大滿貫”獲得者, 2003年6月出任中國國家乒乓球隊男隊主教練。

  2003年,劉國樑27歲,他的恩師蔡振華從中國乒乓隊金牌教練的位置上引退,退役不到一年的劉國樑出人意料地成為接班人,就任中國乒乓男隊主教練。

  “劉國樑憑什麼上得這麼快?”“超一流選手就一定能成為好教練嗎?”質疑的聲音很多,而他自己也心生忐忑。

  兩年後,中國乒乓隊首次公開競聘男女隊主教練,男隊主帥一職竟然只有劉國樑一個人報名。“男乒主教練的壓力很大,並非所有人都能承擔這樣的壓力”,已經升任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助理、乒羽中心主任的蔡振華毫不掩飾自己對劉國樑的器重,仍然堅定地認為他就是唯一併且理想的人選。

  2016年4月16日,劉國樑將率隊出征德國不萊梅世乒賽團體賽,他說自己的目標就是帶領隊員拿冠軍,“我喜歡出征的感覺,喜歡比賽的刺激,當隊員我是大滿貫,當教練,我也要拿所有的冠軍。”

  名人勵志故事 篇13

  牛頓生於1642年12月25日(據當時英國使用的儒略曆)午夜,是一個早產兒。在牛頓出生前三個月,他的父親病逝。家徒四壁,母親哈拿絕望地抱著奄奄一息的早產兒牛頓,向上帝發出了這樣的禱告:“你若垂顧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婢女,賜我一個兒子,我必使他終身歸於你。”

  在牛頓的一生中,母親的這個禱告對於他的個性與信仰有很深刻的影響。他經常思索母親當年的禱告——上帝讓他活下來,一定有些事是要他去完成的。

  1661年6月,牛頓進入劍橋大學。牛頓是個窮學生,母親存的錢只夠付學費,他必須為老師做實驗助手,才能賺取生活費。如此無意中,牛頓接近了當時劍橋的優秀教授,承襲了這些教授一生的研究精華,成就了他後來的名言:“如果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好學的牛頓在劍橋大學不但不浪費任何資源,還遇到了影響他一生的好老師。亨利·摩爾是影響牛頓科學與信仰最深的老師。摩爾教授是數學家。摩爾以一個老師對學生的敏銳直覺,一下子就發現牛頓的不同。他發現牛頓在每學期開學以前,先利用假期,將上課要學的所有課本都看完,等到上課時,牛頓已經在看比那門課更進階的研究報告了。牛頓自己也寫道:“當我走進教室上課時,常發現對上課內容的瞭解深度,已經超過了我的老師。”這種讀書法會令一般老師倍感壓力,摩爾卻把牛頓找來,給他程度更深的書,並且讓自己的1800本藏書成為“隨時向牛頓開放的圖書館”。同時,摩爾長期為牛頓支付生活費。

  1664年,牛頓開始利用課餘時間進行自己的研究。他首先用三稜鏡研究光的結構,發現光的分光有不同的折射率。1665年至1667年,英國發生可怕的黑死病,死了許多人。大學宣佈停課,政府下令所有人不準離家遠行,以免感染或傳播黑死病。在這段時間,牛頓由無窮等比級數的解法裡創立了微積分。

  事後有人問牛頓,為什麼他能夠有這麼偉大的發現,牛頓答道:“我始終把思考的主題像一幅畫般擺在面前,再一點一線地去勾勒,直到整幅畫慢慢地凸顯出來。這需要長時間的安靜與默想。”

  牛頓對科學的思索與他的信仰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他常在信仰的思索裡想到科學,在科學的思索裡想到信仰。1666年,他開始思索地球在軌道上的運轉,並且計算運轉時的重力與離心力的關係。1669年,他在筆記上寫下他的`發現——萬有引力定律。

  牛頓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呢?他的好友史塔克利說:“牛頓經常在花園散步,有一天中午他回來了,對我說他看到一個蘋果掉到地上,想到了萬有引力。”這個蘋果後來成為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標誌,其實更重要的是,牛頓有獨自來到花園禱告與默想的習慣。因此後人說:“近代科學源自牛頓對上帝的默想。”

  名人勵志故事 篇14

  十一歲寫成長篇小說《正在發育》,引起社會各界廣泛爭議和討論,並在臺灣出版繁體版本。此書出版,引起臺灣媒體的一片驚呼,稱其為:早熟的蘋果。2008年,蔣方舟被清華大學自主招生提前錄取,再度成為社會所關注的焦點人物。

  三月的清華園,已是垂柳依依,奼紫嫣紅。在美麗的清華大學校園裡,蔣方舟接受了媒體記者的採訪。當記者請她談談自己的夢想時,蔣方舟的目光中頓時溢滿了一種無限的憧憬和渴望。那一刻,使人感到她一點也不陌生和遙遠,就像是一個鄰家的小妹。夢想,其實這是一個很隱私的話題。蔣方舟一度羞於表達,她已經走過了那個向人急速表達自己夢想的青澀年齡。但無論走過多少千山萬水,內心裡總有一處芬芳,散發著它那迷人的馨香,山高水長,魂牽夢繞。

  蔣方舟沉吟了片刻,嫣然一笑道,夢想再可笑,也勝過沒有。能有夢想,也需要天賦。我是個理想主義者,當大家對現實的醜惡齷齪、體制與潛規則已經習以為常的時候,我還是保持著震驚和不適。蔣方舟的震驚和不適,使我們感到她的清純和簡單,一點也不世故和圓滑,一下子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無論塵世間如何改變,人們內心渴望的還是一種清純和簡單,這一點並沒有改變。

  蔣方舟用一種無奈和沮喪的語氣說道,我現在覺得距離夢想越來越遠了。大概在去年,爸爸對我說,孩子,你在北京買個房子吧,這樣我們的心也就放下了。我當時聽了特別地感到不可思議。我想,這樣下去,我大概就成了芸芸眾生了,生活的很多可能性就被這個東西剝奪了。過了一段時間,爸爸又對我說,孩子,等房價一降下來,你就買個房子。在父親的催促下,我就真的在看周邊的房價了。那一刻,我感到一種特別特別明顯的無力感。

  蔣方舟的眸子裡溢滿了一縷柔軟,她深情地說道,我原來的夢想是當大師,但漸漸地覺得當大師不是主觀能夠決定的了,所以我也就在某種程度上識時務了吧。但我的奮鬥絕對不是一套房子,我的奮鬥是想在寫作之外,有能夠讓我逃遁的一個領域,默默地幹,它不一定是學術的東西。那樣我就不用整天面對一些社會問題或話題了。

  有一個逃遁的領域,默默地幹,是蔣方舟夢想中最美的生活狀態,她不做意見,也不做暢銷書作家,21歲的蔣方舟,她的夢想,不想成為別人中的任何一個。蔣方舟說道,我就是我,我是。“殊途同歸”,是一種夢想,特立獨行,也是一種夢想。只有這樣,才構成了我們這萬千世界,芸芸眾生。

  蔣方舟的夢想,讓人精神為之一振,並有了一種深深的回味和思考。

  目前,正在清華大學上大三的蔣方舟,正全力投入到其第十本書《審判童年》的寫作中。但是在她內心裡一直有一個夢想,那個夢想是屬於自己的,可以躲避風沙海浪,可以拒絕飛短流長,那是她心中最美的伊甸園:菁菁芳草,灑滿陽光。

  名人勵志故事 篇15

  童年時代,魯迅常跟母親住到紹興鄉下安橋頭外婆家裡,後來又到皇甫莊大舅父家裡寄居。安橋頭、黃甫莊都在紹興昌安門外水鄉,寬狹縱橫的河流靜靜地流過村邊。魯迅喜歡到鄉下去,他把那裡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嶄新的世界。因為在這裡不僅可以免讀深奧難懂的《四書》、《五經》,還可以同農民的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一起,到密如蛛網的河上去划船、捉魚、釣蝦,去欣賞帶著點點漁火的水上夜景,或者到岸上去放鵝、牧牛、摘羅漢豆,呼吸清新的空氣……

  每逢村子裡演社戲的時候,魯迅就和小夥伴們一起搖船兒來到半個在岸上、半個在湖裡的戲臺前面,看武功演員翻筋斗。有時,他還和農民的孩子一起學演戲、扮小鬼。他們在臉上塗上幾筆彩畫,手握一杆杆鋼叉躍上臺去,愉快地玩耍著。

  農村,對少年時代的魯迅是很有吸引力的。在這片自由的天地裡,魯迅不僅學到了許多社會知識和生產知識,還和農民家的小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逐漸瞭解了農民勤勞、質樸的性格,同時也看到了舊社會階段壓迫、階級剝削的血淋淋的事實。魯迅和農民的孩子常唸誦的一首漁歌中,就有這樣的悲慘的句子:“一日七升,一日八升,兩日勿落(兩天不下河打漁),餓得發白;一日七升,一日八升,兩日勿落,要哭出聲。”這些對魯迅的思想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使魯迅知道農民“是畢生受著壓迫的,很多苦痛,和花鳥並不一樣”。

  名人勵志故事 篇16

  從小,他就是一個命苦的孩子。父親患有糖尿病,不能幹重活。母親患有精神病,連自己都管不好,更不用說管孩子。父母是孩子身後的大樹,為他們的成長遮風擋雨,但他沒有這樣的大樹,經常被一些同齡的孩子辱罵和追打。從記事起,沒有孩子願意和他一起玩,他們經常遠遠地朝他身上扔泥巴。他一邊左右躲閃,一邊狼狽地朝後退,結果一下子掉進身後的臭水溝裡,全身又溼又臭。在孩子們的一片鬨笑中,他使勁地低下頭,蜷縮著身子,雙手抱頭,淚水混著髒水,從臉上啪啦啪啦地往下滴。這樣的欺侮每隔幾天就會上演,他只是別人眼中的小丑和笑料。

  7歲那年,他上了村裡的小學。在班上,沒有人願意和他坐在一起,他就像一根孤零零的小草。孤僻的他變得更加內向,不愛說話,沒有人喊他的大名,都管他叫“石頭”,在別人眼中,他就是一塊又傻又笨的臭石頭。一天,他一個人去村上大隊部看電視,一檔名叫《街頭霹靂舞》的節目深深吸引了他。電視上演員那瀟灑而充滿美感的舞蹈看得他目不轉睛、流連忘返。回到家,他也開始學著模仿,忘記了吃飯,忘記了睡覺。他終於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快樂,不再覺得孤單。他的內心有了一個夢想,那就是擁有約瑟夫·傑克遜那樣魔幻傳奇的“月球漫步”。

  上到初一,家徒四壁的家庭再也沒有財力供他繼續求學。退學那天,成績優異的他在學校四周徘徊,久久不願離去。這時,他的班主任張老師氣喘吁吁地跑過來,塞給他一張紙條。看完這張紙條後,他頓時淚流滿面,深深地朝老師鞠了個躬,一步一步朝家走去。從這一天起,14歲的他成為家裡的“勞力”。為了多掙一些錢,身體瘦弱的他選擇到縣城一家煤場打工。每天抬臂上千次打製煤球,然後把這些成型的煤球用板車送到客戶家。回到煤場,他的骨頭都快散架了,但他會想起張老師的那張紙條。讀著紙條上的話,他再累再乏,也會掙扎著爬起來,帶著滿身的煤灰跳起舞來。工友們都取笑他:“你這隻一身煤渣的黑熊,難道還想跳什麼天鵝舞?”對於譏笑,他一笑而過,那張紙條上的話在他心中激盪。

  就這樣,他幹了整整5年。冬天拉著板車送煤球,好幾次他的耳朵都快凍掉了。雖然這個工作又髒又累,幹起來要人命,但他覺得這裡離家近,能照顧到家人,工資也不錯,一天能掙50~70塊錢。他在煤球廠工作時,悟到了很多好的動作,他在舞蹈里加入了很多像打煤球、剷煤一樣的新動作。功夫不負有心人,慢慢地,他有了自己的“粉絲”,每次在路邊跳舞都能引來許多人圍觀併為他鼓掌。有一次他跳完舞,就有個人上前問他為什麼不去參加河南電視臺舉辦的“你最有才”節目。他也剛好想到一個大的舞臺上檢驗下自己跳得到底怎麼樣,就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報了名。

  初試的時候,他穿了一身送煤球的“工裝”就開始跳了,他跳完之後,評委和200多名選手都很震驚,紛紛站起來為他鼓掌,但是也有評委笑著問他為什麼穿這身衣服,他說:“其實我不是不尊重評委,但是這就是原本的我,沒必要偽裝自己。”他從容淡定,滿臉微笑。就這樣,他一路披荊斬棘、過關斬將,殺進了高手如雲的總決賽,獲得了大賽冠軍,捧走了30萬元現金大獎,成為家喻戶曉的“煤球哥”,被網友譽為“河南舞王”、“中原舞神”。劉歡傳媒公司和本山傳媒公司聞訊,都力邀他加盟。今年5月,聞名全球的《英國達人秀》也邀請他前往英國表演這種原生態的舞蹈。

  天道酬勤,苦盡甘來。他的名字叫李新義,31歲的河南魯山縣農民。接受採訪時,他打開了那張貼身儲存了6年的紙條。上面有一行用圓珠筆寫的話:法國最著名的石頭城堡——希瓦勒之理想宮。入口處立著一塊石頭,上面刻著一句話:我想知道一塊有了夢想的石頭能走多遠。

  名人勵志故事 篇17

  在去年的重慶鐵人三項比賽的頒獎儀式上,冠軍的領獎臺上站著一位身材矮小的獨臂小夥,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王家超。

  王家超出生在雲南省的一個小山村裡,年幼時,因為貪玩手臂被變壓器電傷。剛剛截肢的他,甚至不會走路,走快一些就要摔倒;寫字、吃飯這樣簡單的事,他都要重新學起;穿衣穿鞋也變成了他的一大難題。平時與他一起玩的小夥伴老遠見了他就喊:“快來看,他只剩一隻胳膊啦!”每次面對小夥伴的嘲笑,他甚至不知道該怎麼回答,痛苦與無助在他的心裡蔓延開來。

  在他十歲那年,縣裡的游泳隊挑選運動員,教練聽村裡的老鄉推薦說王家超從小就非常靈活,身體條件很好,一天可以走幾十裡山路,和小夥伴在河裡游泳也屬他遊得快,是個運動員的好苗子。於是教練幾經輾轉,找到了王家超。看著眼前這個有些害羞的小男孩,教練微笑著問他:“你會做什麼?”“我……我會下河洗澡!”王家超怯怯地回答道。“那你就留下來,跟我‘洗澡’好不好?”王家超看看自己的一隻手臂,搖了搖頭。教練一眼就看出了他的心思,安慰他說:“人生有時會有些意外,你不要因為上帝跟你開了玩笑就自暴自棄,一隻胳膊也依然可以游泳,並且有人能夠遊得比正常人還快!”王家超自己沒有信心,他的父母知道運動員訓練很苦,也擔心他能否吃得消。但他的教練並沒有就此罷休,覺得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苗子,於是前後三次找到他們家。王家超終於決定聽教練的話,試一試,就這樣進入了當地的游泳隊,開始了他的游泳生涯。

  然而事情遠沒有想象中那樣一帆風順,命運給了王家超一次又一次的考驗。游泳運動員需要高大的身材和修長的手臂,發育中的王家超發現自己比同齡的隊友個子矮得多。為了彌補自己的先天不足,王家超常常要進行比其他運動員多兩倍甚至三倍的訓練。每天,他都要在水裡泡十幾個小時,還要練習上萬次的划水動作,這已經是一名殘疾運動員的極限。練習蛙泳時,為了讓自己腿的柔韌性更好,他坐在地上擺出蛙泳的姿勢進行壓腿,韌帶硬生生被他拉斷了。他被送進醫院進行韌帶縫合治療,三個多月才漸漸恢復過來。這時已臨近比賽,王家超只得更加刻苦地訓練。超負荷的練習使新傷、舊傷一同開始折磨著他。那段日子對於他來說苦不堪言。

  如今十幾年過去了,他游泳、騎行、跑步的訓練量加起來足夠繞地球兩三圈,而命運也終究沒有辜負他的努力。他在2012年倫敦殘疾人奧運會上獲得了一金兩銀的成績,迄今為止,他斬獲國內外各項大賽的獎牌百餘枚,甚至還站在了鐵人三項比賽非殘疾人組的冠軍領獎臺上。

  王家超說:“順境逆境都會在你的人生中出現。重要的是,你需要一直堅持下去。”有了這份堅持,斷了翅膀的天使,也依然能夠飛翔。

  名人勵志故事 篇18

  霍金小時候的學習能力似乎並不強,他很晚才學會閱讀,上學後在班級裡的成績從來沒有進過前10名,而且作業總是“很不整潔”,老師們覺得他已經“無可救藥”了,同學們也把他當成了嘲弄的物件。

  在霍金12歲時,他班上有兩個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賭,說他永遠不能成材,同學們還帶有諷刺意味地給他起了個外號叫“愛因斯坦”。誰知,20多年後,當年毫不出眾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師級人物。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隨著年齡漸長,小霍金對萬事萬物如何執行開始感興趣起來,他經常把東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們恢復組裝回去時,他卻束手無策,不過,他的父母並沒有因此而責罰他,他的父親甚至給他擔任起數學和物理學“教練”。

  在十三四歲時,霍金髮現自己對物理學方面的研究非常有興趣,雖然中學物理學太容易太淺顯,顯得特別枯燥,但他認為這是最基礎的科學,有望解決人們從何處來和為何在這裡的問題。從此,霍金開始了真正的科學探索。

  名人勵志故事 篇19

  斯蒂芬·威廉·霍金,英國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是當今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被稱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還被稱為“宇宙之王”。70年代他與彭羅斯一起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他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即隨著時間的增加黑洞的面積不減。這很自然使人將黑洞的面積和熱力學的熵聯絡在一起。

  史蒂芬·霍金,出生於1942年1月8日,這個時候他的家鄉倫敦正籠罩在希特勒的狂轟濫炸中。這迫使霍金一家搬離海格特的家園,遷到牛津避難。他們在霍金誕生後又回到了倫敦。童年時的霍金,學業成績並不突出,但喜歡設計極為複雜的玩具,據說他曾做出一臺簡單的電腦。

  霍金和他的妹妹在倫敦附近的幾個小鎮度過了自己美好的童年。多年以後,他們的鄰居回憶說,當霍金躺在搖籃車中時非常引人注目,他的頭顯得很大,異於常人———這多半是因為霍金現在的名聲與成就遠遠異於常人,鄰居不由自主地要在記憶裡重新刻畫一下天才兒童的形象。

  霍金熱衷於搞清楚一切事情的來龍去脈,因此當他看到一件新奇的東西時總喜歡把它拆開,把每個零件的結構都弄個明白——不過他往往很難再把它裝回原樣,因為他的手腳遠不如頭腦那樣靈活,甚至寫出來的字在班上也是有名的潦草。

  霍金在17歲時進入牛津大學學習物理。他仍舊不是一個用功的學生,而這種態度與當時其他同學是一致的,這是戰後出現的青年人迷惘時期——他們對一切厭倦,覺得沒有任何值得努力追求的東西。霍金在學校裡與同學們一同遊蕩、喝酒、參加賽船俱樂部,如果事情這樣發展下去,那麼他很可能成為一個庸庸碌碌的職員或教師。然而,病魔出現了。

  從童年時代起,運動從來就不是霍金的長項,幾乎所有的球類活動他都不行。到牛津的第三年,霍金注意到自己變得更笨拙了,有一兩回沒有任何原因地跌倒。一次,他不知何故從樓梯上突然跌下來,當即昏迷,差一點死去。

  直到1962年霍金在劍橋讀研究生後,他的母親才注意到兒子的異常狀況。剛過完21歲生日的霍金在醫院裡住了兩個星期,經過各種各樣的檢查,他被確診患上了“盧伽雷氏症”,即運動神經細胞萎縮症。

  大夫對他說,他的身體會越來越不聽使喚,只有心臟、肺和大腦還能運轉,到最後,心和肺也會失效。霍金被“宣判”只剩兩年的生命。那是在1963年。

  起初,這種病惡化得相當迅速。這對霍金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他幾乎放棄了一切學習和研究,因為他認為自己不可能活到完成碩士論文的那一天。然而,一個女子出現了。一名叫珍的姑娘出現在霍金生命中,鼓勵他振作起來。後來他們很快墜入愛河,不久他們結婚了。

  患病後,霍金為了家庭,為了自己的理想,果斷的“站了起來”,繼續了自己的研究。他自己在個人傳記中談到,他並不認為疾病對他有多大影響,他每天都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努力不去思考自己的疾病。同時,他又努力證明自己能夠象常人那樣生活!霍金在自己的生活中,只要能做到的事情絕不麻煩別人,他很憎恨別人把自己當做殘疾人,他說:一個人身體殘疾了,決不能讓精神也殘疾。霍金的意志力是非常堅強的,同時他又是一個對生活很有主見的人。他對生活永遠充滿了樂觀和幽默的態度。在他患病後,曾有6次非常近距離的和死神交手,他都頑強的活了下來。

  一次霍金演講結束後,一位女記者衝到演講臺前問到:“病魔已將您永遠固定在輪椅上,你不認為命運讓你失去太多了嗎?”大師的臉上充滿了笑意,用他還能活動的3根手指,艱難地叩擊鍵盤後,顯示屏上出現了四段文字:“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我有愛我和我愛的親人和朋友”在回答完那個記者的提問後,他又艱難的打出了第五句話:“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現場頓時爆發出了雷鳴般的掌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