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淡出商界,跨進慈善界的“牛人”-牛根生

名人故事:淡出商界,跨進慈善界的“牛人”-牛根生

  2004年,蒙牛集團創始人牛根生參考洛克菲勒基金會,在中國創立老牛基金會。此後,他攜家人將其持有的蒙牛股份悉數捐出,家庭成員也相繼投身於公益慈善事業。今天小編就來分享名人故事:淡出商界,跨進慈善界的“牛人”——牛根生,希望讀者喜歡。

  名人故事:淡出商界,跨進慈善界的“牛人”——牛根生

  本想完全跨進慈善界

  牛根生的第一次創業始於1999年,那年他41歲。在此之前,他長期任職伊利,在伊利副總裁的高位上坐了許多年。由於和伊利董事長鄭俊懷矛盾激化,他被迫出走。之後,僅僅用了8年時間,牛根生將蒙牛打造為全球液態奶和中國乳業的雙料冠軍。他也收穫榮譽無數。在此期間,他足夠高調,電視臺、論壇、活動等都可以見到他的身影,聽到他的言論,他的話語被整理成語錄四處傳播。按照原計劃,2008年,牛根生要辭去在蒙牛的職務,退出商界,兩隻腳完全跨進慈善界。

  這個傳奇故事本來可以劃上一個完美的句號,如果不是遭遇不測風雲。命運好像跟他開了個玩笑,乳業三聚氰胺事件的突然爆發,打亂了他原本從容的步伐,狠狠擊中了蒙牛和他。大眾心中的商業偶像迅速被拉下神壇。這導致他由企業家向職業慈善家轉型的關鍵一步不得不推遲。

  2008年9月,三鹿奶粉含有嚴重超標的三聚氰胺真相大白於天下之後,該企業和管理層遭到法辦。此後,22家乳製品企業的嬰幼兒奶粉中檢出含有三聚氰胺,其中包括蒙牛3個批次的產品。一時間,乳製品企業遭到包括政府在內的嚴厲指責。牛根生在企業內部發表了以“責任”為主題的講話,聲稱儘管奶粉在蒙牛產品中所佔份額不到1%,而蒙牛三聚氰胺含量是三鹿的千分之一(6000毫克與6毫克),但仍要負起完全的責任,召回問題產品,賠償患者。蒙牛對外發布同一主題的公開承諾。此後,在液態奶的三聚氰胺含量檢查中,蒙牛、伊利和光明等大品牌再次上榜。

  事件發生後,中國國家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表示,三聚氰胺屬於化工原料,是不允許新增到食品中的,但是未設定像農藥殘留那樣的標準限制。直到10月8日,國家多個部委聯合釋出公告,方才制定三聚氰胺在乳製品中的臨時管理值。

  2008年之後,牛根生不再接受任何媒體的採訪,不再表達自己的心路歷程,即便是他現在主要心血所傾注的慈善,他也堅持只做不說。“我希望先做10年、20年,再來說。”不過,慈善界多位大佬級人物在考察老牛基金會的所做之後,建議牛根生接受記者的採訪,其原因是他對中國慈善事業的開創和引領價值。

  退出商界,用行動證明自己

  2009年,在經歷了乳業的低谷之後,中糧入主蒙牛,獲得控股權。牛根生辭去內蒙古蒙牛董事長職務,僅僅保留非執行董事一職。雖已離開蒙牛,作為創始人,牛根生仍對其保有感情。在蒙牛收購雅士利時,他和中糧董事長寧高寧一併前往雅士利總部。“我作為蒙牛發展的參與者和見證者,對蒙牛的成長曆程比較瞭解,只要蒙牛願意,我願意把我及父輩70多年的乳業貢獻出來,為他們提供一些意見和建議。我願意扮演‘志願者’的角色。”不過,在中糧收購蒙牛後,已經完成了人事的更新,牛根生曾經的部下已全部離開。而對於中糧收購蒙牛,有人認為蒙牛發生了財務危機,牛根生予以否認,他說,蒙牛當時的財務狀況相當健康。

  在當時,牛根生和蒙牛的人並沒有出來解釋,導致外界的各類資訊瘋狂傳播。“由於大眾對2008年的真實情況瞭解不夠準確,導致彼此的資訊不對稱,所以沒有辦法和外界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溝通。如果牛根生接受外界對真實情況的歪曲,與他良心不符;不接受,也不是他一個人可以扭轉。”老牛基金會秘書長雷永勝表示,“他也希望未來有合適的時間、合適的機會可以專門和大家聊一下這個話題。”

  一位行業觀察者曾表示,三聚氰胺事件,“伊利裡沒有像牛根生這樣的‘神’,人們卻把伊利在這場風波中的`仇恨給淡化了。”不僅伊利,其他任何一家乳品企業,都沒有牛根生這樣的“神”,他們所應承擔的責任,自然都被淡化了,而牛根生這尊“神”,則被放大。

  辭職之後,蒙牛產品一旦出現問題,牛根生就會被“揪出”。而在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之後,壹基金公益基金會受到廣泛認可並從社會各界得到捐款時,網路名人王小山等看到牛根生亦是壹基金的理事後,聲稱抵制。對於持續不斷的質疑甚至謾罵,牛根生表示都能夠理解和包容,“因為他們是想讓我更好,想讓中國乳業更好。我想他們並不是針對我個人,因為我們沒有個人恩怨,也沒有任何工作關係、利益關係、親戚關係。所以我更多的是透過這些‘關注’,對自己進行剖析、鼓勵和提高。”

  至於牛根生1999年創立的蒙牛對中國商業的功與過,雷永勝認為,最起碼通過蒙牛的創立和發展,推動了中國乳業的發展,培養了一大批乳品企業的管理人才,同時也推動了國人喝牛奶的意識形成。至於功過是非,牛根生不好說,只能任人評說。

  捐股第一人

  2010年12月28日,牛根生捐出持有的中國蒙牛股份68781022股,佔中國蒙牛股份的3.96%。因為無法直接捐贈到境內的老牛基金會,所以交由第三方信託機構負責管理。2011年7月13日,這部分股票轉讓中糧,獲得現金金額為17.36億元港幣。

  在這之前,牛根生捐出了持有蒙牛集團的所有股份。由於《公司法》規定公司董事每年轉讓股份數量不得超過25%,所以牛根生的捐贈是逐年辦理法律手續。2006年1月2日,捐出蒙牛集團股份5348590股;2008年12月16日,捐出蒙牛集團股份16045770股;2010年5月28日,捐出蒙牛集團股份39573888股。

  早在2002年,牛根生和他的團隊考慮蒙牛上市時,牛根生就開始規劃公司上市後所獲鉅額財富如何支配和使用。2003年,在北京天倫王朝飯店,牛根生、雷永勝、蒙牛集團黨委書記盧俊和律師楊育紅四個人碰面,以非正式的形式第一次探討了成立慈善機構的可行性。2004年蒙牛在香港上市,《福布斯》給出牛根生當年的身價為1.35億美元。就在這一年,牛根生在內蒙古成立“內蒙古老牛公益事業發展促進會”,這是一個社團組織。也是在這一年,《基金會管理條例》出臺。不過牛根生開始操作成立基金會時,該條例尚未出臺,經過諮詢有關部門及律師等意見,先成立了公益事業發展促進會,在下面設立“老牛專項基金”來做慈善。2005年,牛根生對外宣佈捐出個人持有的所有蒙牛股份,捐贈到老牛基金會。

  在蒙牛“火箭般”速度的發展中,牛根生捐出了自己所有的股份,意味著他突然成為鉅富之後,錢還沒有到手,又立即放棄了。在中國,這樣的選擇和決定,直到今天仍無第二人。“這是我對自己人生的一個規劃。”牛根生說。在他的規劃中,前半生做商業,是透過度己來度人;後半生做慈善,是透過度人來度己。再細化,他給自己設立了一個人生三段論:0—20歲,學習階段;20—50歲,創業階段;50歲至老,貢獻階段。在這樣的規劃中,50歲,即2008年,他要實現從企業家到慈善家的轉型。

  捐出股權做慈善,在牛根生之前,並無先例。如何設計基金會,如何操作基金會,不得而知,他不得不到海外取經。他和雷永勝一起,在美國考察了洛克菲勒基金會、斯坦福基金會、耶魯基金會、克林頓基金會等近二十家個人和家族基金會。作為企業家,他曾考慮的是做百年蒙牛,而在成立老牛基金會之後,他考慮如何做千年基金會。其關鍵是,公益資產如何持續增值。“之後一直在學習如何在機制上保證我這個意願能夠長治久安地得以實現,儘量少受到不可預見的不確定因素干擾。”牛根生說,“國內的相關法規還在成型階段,所以我很大程度上是考察學習了歐美國家近百年來已發展得相當成熟的慈善資產管理和機構運營,然後在國內外專業人士的幫助下,完成了慈善財產的信託化。”

  徐永光介紹,在美國,公益信託已有百年曆史,小至幾千美元,大至數百億,都有型別不同的公益信託管理模式與運作經驗。以擁有近600億美元資產的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為例,就是採取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信託與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的“雙治理”模式。這兩個獨立機構,前者負責賺錢,後者負責花錢。基金會每年只管把來自信託基金的捐款花出去,自己沒有錢,也不留錢。“老牛基金會是一個依託公益信託的家族基金會,公益信託、家族基金會,這兩個模式在中國都是首創。”

  捐贈中國蒙牛股份,這一模式的設計,得到瑞士信貸銀行、瑞士嘉盛銀行等專業機構人士的幫助,借鑑境外信託的經營模式委託專業資產管理機構管理。位於香港的尚心投資管理公司有40多人,屬於獨立的第三方機構,跟老牛基金會屬於合作關係。慈善資產在投資過程中,既要考慮收益,也要考慮穩健。投資管理公司設有投資委員會,決策投資,委員會委員除了資產管理公司的專業人士之外,還包括牛根生、雷永勝、老牛基金會財務部長和律師。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