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家陳景潤的故事(通用6篇)

數學家陳景潤的故事(通用6篇)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總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有著精深的智慧,遠大的抱負,無比堅強的毅力。他們為社會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為後世的人們作出了表率,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他們的名字為後世所知,人們永遠記著他們。這,就是名人。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數學家陳景潤的故事,歡迎大家分享。

  數學家陳景潤的故事 篇1

  陳景潤是國際知名的大數學家,深受人們的敬重。但他並沒有產生驕傲自滿情緒,而是把功勞都歸於祖國和人民。為了維護祖國的利益,他不惜犧牲個人的名利。

  1977年的一天,陳景潤收到一封國外來信,是國際數學家聯合會主席寫給他的,邀請他出席國際數學家大會。這次大會有3000人參加,參加的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數學家。大會共指定了10位數學家作學術報告,陳景潤就是其中之一。這對一位數學家而言,是極大的榮譽,對提高陳景潤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大有好處。

  陳景潤沒有擅作主張,而是立即向研究所黨支部作了彙報,請求黨的指示。黨支部把這一情況又上報到科學院。科學院的黨組織對這個問題比較慎重,因為當時中國在國際數學家聯合會的席位,一直被臺灣佔據著。

  院領導回答道:“你是數學家,黨組織尊重你個人的意見,你可以自己給他回信。”

  陳景潤經過慎重考慮,最後決定放棄這次難得的機會。他在答覆國際數學家聯合會主席的信中寫到:“第一,我們國家歷來是重視跟世界各國發展學術交流與友好關係的,我個人非常感謝國際數學家聯合會主席的邀請。第二,世界上只有一箇中國,唯一能代表中國廣大人民利益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為目前臺灣佔據著國際數學家聯合會我國的席位,所以我不能出席。第三,如果中國只有一個代表的話,我是可以考慮參加這次會議的。”為了維護祖國母親的尊嚴,陳景潤犧牲了個人的利益。

  1979年,陳景潤應美國普林斯頓高階研究所的邀請,去美國作短期的研究訪問工作。普林斯頓研究所的條件非常好,陳景潤為了充分利用這樣好的條件,擠出一切可以節省的時間,拼命工作,連中午飯也不回住處去吃。有時候外出參加會議,旅館裡比較嘈雜,他便躲進衛生間裡,繼續進行研究工作。正因為他的刻苦努力,在美國短短的五個月裡,除了開會、講學之外,他完成了論文《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一下子把最小素數從原來的80推進到16。這一研究成果,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

  在美國這樣物質比較發達的國度,陳景潤依舊保持著在國內時的節儉作風。他每個月從研究所可獲得2000美金的報酬,可以說是比較豐厚的了。每天中午,他從不去研究所的餐廳就餐,那裡比較講究,他完全可以享受一下的,但他都是吃自己帶去的乾糧和水果。他是如此的節儉,以至於在美國生活五個月,除去房租、水電花去1800美元外,伙食費等僅花了700美元。等他回時, 共節餘了7500美元。

  這筆錢在當時不是個小數目,他完全可以像其他人一樣,從國外買回些高檔家電。但他把這筆錢全部上交給國家。他是怎麼想的呢? 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們的國家還不富裕,我不能只想著自己享樂。”

  陳景潤就是這樣一個非常謙虛、正直的人,儘管他已功成名就,然而他沒有驕傲自滿,他說:“在科學的道路上我只是翻過了一個小山包,真正的高峰還沒有有攀上去,還要繼續努力。”

  數學家陳景潤的故事 篇2

  年輕時,陳景潤經歷過失學和失業的痛苦,很早就體會到錢的重要性。在動盪年代,他朝不保夕,孤苦無援,擔心失去工作。慢慢地,他形成了一種習慣:節省一切可以節省的開支,維持最簡單的生活,把剩下的所有收入存入銀行,或換成硬通貨。

  陳景潤的月工資,1962年以前是56元,1962年至1977年是89.5元;從1957年到1977年,他省吃儉用,每月生活費不超過20元。除每月給父親寄15元生活費,其餘悉數存入銀行。20年後,他的存款高達萬元。這是他從牙縫裡擠出來的,是一分一分積攢起來的。

  陳景潤的飲食很簡單,總是饅頭和麵條,鹹菜和豆腐。他的身體很虛弱,聽說人參是補品,他買過一些廉價的人參須,以補充能量的不足。

  他穿著簡單,父親給他一件舊的棉短大衣,他穿了20年,天暖和了,拆出棉絮,天冷了,再填入。

  他簡化日常生活,避免任何自認為並不必要的消費。他不刷牙,少洗澡理髮,以至於他的小屋和身上常有異味。

  在繁重的工作之餘,他不時清點自己的存摺,欣賞自己收藏的首飾與硬幣,甚至睡在被子裡,亮著手電細看收藏物。當他從6平方米小屋搬出來的時候,他的研究生幫他收拾出兩三公斤重的許多國家的各種硬幣。

  20世紀70年代末,他兩次出國訪問,積攢了7500美元、5000法郎和少許英鎊。他沒有購買家用電器,只帶回一個收音機,送給兄弟姐妹的禮品只是一些廉價的、有紀念意義的`鉛筆和筆記本。

  在家裡,他精打細算,甚至記賬。一天,他對夫人由昆說:“經過我的計算,我倆每天7角8分錢的菜金就夠了,平均每人3角9分,這樣的話,剩餘的工資我們可以存起來。”陳景潤反覆地說:“今後,兒子上大學,要自費的。”以解除夫人的疑慮。

  陳景潤一生在金錢方面從不馬馬虎虎,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有一次,一個研究生與他同行,他忽然把1角錢塞到學生兜裡,令學生莫名其妙。原來,這名研究生曾經給他發過一封信。按協議,他每月給父親寄15元,不多不少,按時寄到。他的這種習慣,類似於西方人士。

  一次,他在廈門大學的座談會上,正式闢謠:“有個作家說我為了錯找的兩角錢,竟花7角錢的車費去取,這是把別人的事套在我的頭上,我們搞數學的,不可能這麼隨便。”

  1992年,陳景潤的病情已經不允許他那獨特的愛好再延續下去,他把全部家底交給唯一信賴的人———夫人由昆。如果沒有國外講學的收入,以及那筆香港人給的獎金,他的全部存款遠不及北京人的平均水平。

  晚年,當他躺在病床上不能動彈的時候,好友羅四維對他說:“你一生捨不得花錢,把身體搞成這個樣子,現在,你有錢也不能用,何苦呢?”他的臉上露出一絲苦笑。

  數學家陳景潤的故事 篇3

  陳景潤的故事陳景潤是世界著名解析數論學家之一,他在50年代即對高斯圓內格點問題、球內格點問題、塔裡問題與華林問題的以往結果,作出了重要改進。60年代後,他又對篩法及其有關重要問題,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

  1966年屈居於六平方米小屋的陳景潤,借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筆,耗去了幾麻袋的草稿紙,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創造了距摘取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遙的輝煌。他證明了"每個大偶數都是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領先地位。這一結果國際上譽為"陳氏定理",受到廣泛徵引。這項工作還使他與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獲得中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數論問題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遙遙領先。世界級的數學大師、美國學者阿

  ·威爾(A盬eil)曾這樣稱讚他:"陳景潤的每一項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馬拉雅山山巔上行走。"

  數學家陳景潤的故事 篇4

  陳景潤一個家喻戶曉的數學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創立了著名的陳氏定理,所以有許多人親切地稱他為數學王子。但有誰會想到,他的成就源於一個故事。20xx年,勤奮的陳景潤考上了福州英華書院,此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清華大學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喪,不想因戰事被滯留家鄉。幾所大學得知訊息,都想邀請沈教授前進去講學,他謝絕了邀請。由於他是英華的校友,為了報達母校,他來到了這所中學為同學們講授數學課。

  一天,沈元老師在數學課上給大家講了一故事:200年前有個法國人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每個大於4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奇數之和。因為這個結論沒有得到證明,所以還是一個猜想。大數學尤拉說過:雖然我不能證明它,但是我確信這個結論是正確的。它像一個美麗的光環,在我們不遠的前方閃耀著眩目的光輝。陳景潤瞪著眼睛,聽得入神。因此,陳景潤對這個奇妙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課餘時間他最愛到圖書館,不僅讀了中學輔導書,這些大學的數理化課程教材他也如飢似渴地閱讀。因此獲得了書呆子的雅號。興趣是第一老師。正是這樣的數學故事,引發了陳景潤的興趣,引發了他的勤奮,從而引發了一位偉大的數學家。

  數學家陳景潤的故事 篇5

  說起陳景潤,大家一定都不陌生,陳景潤是當代著名的數學家,1950年,僅以高二學歷考入廈門大學,1953年畢業留校任教。1957年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後任研究員。1973年發表論文《大偶數表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二個素數的乘積之積》。1979年,論文《算數級中最小的素數》發表,1980年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也就是眾所都知的中國科學院士。

  其實,陳景潤小時候,家境並不是很好。1933年5月22日他出生於福建市市。他從小是個瘦弱、內向的孩子,卻獨獨愛上了數學。演算數學題佔去了他學習和生活的大部分時間,枯燥無味的代數方程式使他充滿了幸福感。1953年,21歲的陳景潤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由於他對數論中一系列問題的出色研究,受到華羅庚教授的重視,被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

  陳景潤在福州英華中學讀書時就知道了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國數學家提出了“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均可寫成兩個素數之和”,簡稱“1+1”的數學猜想。哥德巴赫一生都沒有證明這個猜想,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卻留下了這道數學難題,成為了世界數學界的“一座高峰”。“哥德巴赫猜想”像一塊磁石吸引了陳景潤。他以驚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換來了豐碩的成果。1973年,陳景潤終於找到了一條簡明的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成功摘取了這顆世界矚目的數學明珠。

  從陳爺爺的身上,我看到了他堅持不懈地攀登數學高峰的努力,看到了他為了科學研究而忘我工作的奉獻精神,也看到了他辛勤汗水澆開的成就之花。

  數學家陳景潤的故事 篇6

  陳景潤出生在貧苦的家庭,母親生下他來就沒有奶汁,靠向鄰居借熬米湯活過來。快上學的年齡,因為當郵局小職員的父親的工資太少,供大哥上學,母親還要揹著不滿兩歲的小妹妹下地幹活掙錢。

  這樣,平日照看3歲小弟弟的擔子就落在小景潤的肩上。白天,他帶領小弟弟坐在小板凳上,數手指頭玩;晚上,哥哥放了學,就求哥哥給他講算數。稍大一點,擠出幫母親下地幹活的空隙,忙著練習寫字和演算。母親見他學習心切,就把他送進了城關小學。

  別看他長得瘦小,可十分用功,成績很好,因而引起有錢人家子弟的嫉妒,對他拳打腳踢。他打不過那些人,就淌著淚回家要求退學,媽媽撫摸著他的傷處說:“孩子,只怨我們沒本事,家裡窮才受人欺負。你要好好學,爭口氣,長大有出息,那時他們就不敢欺負咱們了!”

  小景潤擦乾眼淚,又去做功課了。此後,他再也沒流過淚,把身心所受的痛苦,化為學習的動力,成績一直拔尖,終於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三元縣立初級中學。

  在初中,他受到兩位老師的特殊關注:一位是年近花甲的語文老師,原是位教授,他目睹日本人橫行霸道,卻節節退讓,感到痛心疾首,只可惜自己年老了,就把希望寄託於下一代身上。他看到陳景潤勤奮刻苦,年少有為,就經常把他叫到身邊,講述中國5000年文明史,激勵他好好讀書,肩負起拯救祖國的重任。老師常常說得滿眼催淚,陳景潤也含淚表示,長大以後,一定報效祖國!

  另一位是不滿30歲的數學教師,畢業於清華大學數學系,知識非常豐富。陳景潤最感興趣的是數學課,一本課本,只用兩個星期就學完了。老師覺得這個學生不一般,就分外下力氣,多給他講,並進一步激發他的愛國熱情,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強大,自然科學不發達是萬萬不行的,而數學又是自然科學的基礎。”從此,陳景潤就更加熱愛數學了。一直到初中畢業,都保持了數學成績全優的記錄。

  祖國光復後,陳景潤考入福州英華書院念高中。在這裡,他有幸遇見使他終生難忘的沈元老師。沈老師曾任清華大學航空系主任,當時是陳景潤的班主任兼教數學、英語。沈老師學問淵博,循循善誘,同學們都喜歡聽他講課。

  有一次,沈老師出了一道有趣的古典數學題:“韓信點兵”。大家都悶頭算起來,陳景潤很快小聲回答:“53人”。全班為他算得速度之快驚呆了,沈老師望著這個平素不愛說話、衣衫襤褸的學生問他是怎麼得出來的?陳景潤的臉羞紅了,說不出話,最後是用筆在黑板上寫出了方法。

  沈老師高興地說:“陳景潤算得很好,只是不敢講,我幫他講吧!”沈老師講完,又介紹了中國古代對數學貢獻,說祖沖之對圓周率的研究成果早於西歐1000年,南宋秦九韶對“聯合一次方程式”的解法,也比瑞士數學家尤拉的解法早500多年。

  沈老師接著鼓勵說:“我們不能停步,希望你們將來能創造出更大的奇蹟,比如有個‘哥德巴赫猜想’,是數論中至今未解的難題,人們把它比做皇冠上的明珠,你們要把它摘下來!”課後,沈老師問陳景潤有什麼想法,陳景潤說:“我能行嗎?”沈老師說:“你既然能自己解出‘韓信點兵’,將來就能摘取那顆明珠: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啊!”

  那一夜,陳景潤失眠了,他立誓:長大無論成敗如何,都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

最近訪問